母爱剥夺试验

合集下载

母爱剥夺对成年大鼠情绪及多巴胺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母爱剥夺对成年大鼠情绪及多巴胺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DOI : 1 0. 3 9 69 /i . i s s n. 1 67 2— 73 47. 2 0l 0. 01. 00 5
Ef fe c t o f ma t e r na l de p r i v a t i o n o n e mo t i o n a n d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d o p a mi n e t r a n s po r t e r i n a d ul t r a t s
( D A T)e x p r e s s i o n i n a d u l t ma l e r a t s e x p e i r e n c i n g m a t e r n l a d e p i r v a t i o n,a n d t o e x p l o r e w h e t h e r D N A
r a n d o ml y d i v i d e d i n t o 2 g r o u p s :a m a t e na r l s e p a r a t i o n g r o u p( n=1 6) a n d a c o n t r o l ro g u p( r t = 1 4) .T h e ma t e r n l a d e p i r v a t i o n ro g u p w e r e s e p a r a t e d f r o m t h e i r m o t h e r f o r 6 h o u r s( 0 9 : O 0 - 1 5 : O 0)
有 统计 学意 义 ( P>0. 0 5 ) 。 结论 : 母 爱 剥夺 对雄 性 大鼠 成 年 后 的 情 绪 有持 久 的影 响 , 且抑制 纹状体 D A T mR N A 的表 达 ; D N A 甲基 化 可 能 不是 D A T表 达 下 降的 机 制 。 [ 关键 词 ] 母 爱剥 夺 ; 纹状 体 ; 多 巴胺 转 运 蛋 白 ; D N A 甲基 化

早期母爱剥夺影响边缘系统-丘脑-皮质环路致大鼠成年后抑郁的机制研究

早期母爱剥夺影响边缘系统-丘脑-皮质环路致大鼠成年后抑郁的机制研究

早期母爱剥夺影响边缘系统-丘脑-皮质环路致大鼠成年后抑郁的机制研究潘楠楠;卢浩扬;周列民;宁玉萍;方子妍【期刊名称】《中国当代医药》【年(卷),期】2022(29)6【摘要】目的观察早期母爱剥夺应激对边缘系统-丘脑-皮质环路重要组成部分前额叶、海马、丘脑的神经元及GFAP表达的影响,探索早期应激造成成年后抑郁样表现的病理机制。

方法新生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母爱剥夺组(n=20)和对照组(n=20)。

母爱剥夺组幼鼠出生后1~14 d予母爱剥夺应激,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

待大鼠2个月龄时进行抑郁样行为学评估,后处死取脑,分别行Neun和GFAP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拍照,ImageJ计数阳性细胞数,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母爱剥夺组大鼠与对照组大鼠相比,出现快感缺失、社交主动性降低等抑郁样行为表现;其前额叶、海马区及丘脑Neun阳性细胞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FAP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母爱剥夺组大鼠前额叶、海马区及丘脑GFAP阳性细胞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出生后早期母爱剥夺可致大鼠成年后出现抑郁样行为表现,而早期母爱剥夺可致边缘系统-丘脑-皮质环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前额叶、海马及丘脑区的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数目显著减少,推测边缘系统-丘脑-皮质环路可能参与早年应激致成年后抑郁的病理机制。

【总页数】6页(P7-10)【作者】潘楠楠;卢浩扬;周列民;宁玉萍;方子妍【作者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科脑电图室;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药学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相关文献】1.睡眠剥夺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盐皮质激素受体的影响及其机制的探讨2.睡眠剥夺联合氟西汀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及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酮的影响3.皮质-基底神经节-丘脑-皮质环路与抑郁症状调节的机制探讨4.新生期大鼠母爱剥夺对成年后自发活动的影响5.早期生活应激所致功能性慢性内脏痛对成年后大鼠抑郁样行为和下丘脑室旁核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表达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母爱剥夺实验和师生关系

母爱剥夺实验和师生关系

母爱剥夺实验和师生关系看完以下这个文章,个人认为我们老师们为了提高教学成绩,在研究如何教(就好像给猴子、孩子充足的食物,适合的生活环境)上会下足功夫,但是我们和学生的情感沟通上不够,没有关心学生学习的困难到底在哪里,怎么引导、帮助、评价、鼓励才能让学生有最大的收获,所以我们不自觉的做了学生的“铁丝妈妈”。

这对学生的发展不利,对提高教学成绩肯定也不利。

希望每个老师都能做学生的“绒布”妈妈,自己也能幸福健康生活快乐工作,也更能让学生亲近和爱戴,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心理实验:哈洛的母爱剥夺试验华生(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抛弃“内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察法。

华生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他对母爱的定义是:1、太多的母爱是危险的,要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你的孩子,比如,和他握手,但别拥抱和亲吻他们;2、孩子对爱的需求来源于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们对爱的需求。

哈洛,英国比较心理学家,早期研究灵长类动物的问题解决和辩别反应学习,其后用学习定势的训练方法比较灵长类和其它动物的智力水平。

曾荣获国家科学奖,1951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哈洛被称为猴子先生,他用猴子做的“母爱剥夺实验”,被称为改变了全人类。

哈洛认为母爱源自“舒适性触摸”,他用一群猴子作了大量的实验,基本的观点是反对华生的“食物妈妈”理论。

基本内容是:给一些小猴子找代理妈妈,一部分猴子的妈妈是铁丝做得,称为铁丝妈妈,一部分是绒布做得,称为绒布妈妈,喂养方式完全一样。

以下是他实验的一组惊人数据:1、给猴子们相同的食物,猴子们吃的差不多,但是铁丝妈妈养的猴子,消化不好;2、如果受到惊吓,小猴子跑向绒布妈妈,不管谁喂的他们;3、小猴子会拥抱、亲密绒布妈妈,如果没有绒布妈妈,小猴子就吓得蹲在地上,团成一团,战栗、吃手指、摇摆……4、如果小猴子和代理妈妈分别三十天,当被送回到代理妈妈身边时,绒布妈妈养育的孩子会飞快地扑向绒布妈妈,拥抱、亲热、高兴……,铁丝妈妈代理的孩子,只会找个角落蹲下来,冷漠。

母爱剥夺实验报告

母爱剥夺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在20世纪中叶,心理学家们对婴儿的依恋和母爱的重要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婴儿依恋父母仅仅是因为父母提供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如食物和庇护。

为了验证这一观点,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Harry Harlow)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母爱剥夺实验,旨在探究母爱对婴儿成长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验证母爱对婴儿成长的重要性;2. 探究婴儿对母爱的需求,以及母爱对婴儿心理和行为的影响;3. 为婴幼儿抚养和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恒河猴,其与人类的基因相似度高达94%。

2. 实验设计:将刚出生的恒河猴分为两组,一组与母猴分离,另一组与母猴正常生活。

两组猴子分别放置在两个实验环境中:(1)铁丝网妈妈:用铁丝、铁丝剪、厚纸圆筒、通电的线圈、钢钉、绒布等材料,缠绕出一只类似成年母猴轮廓的模型,并在其腹部上方设有一个可以吸出奶水的乳房。

(2)绒布妈妈:用厚纸圆桶套上绒布做成的柔软绒布猴子,其腹部也设有乳房,但无法分泌奶水。

3. 实验过程:(1)将两组猴子分别放置在上述两个实验环境中,观察其行为表现。

(2)记录猴子与铁丝网妈妈和绒布妈妈接触的频率和时长。

(3)观察猴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四、实验结果1. 在实验初期,两组猴子都表现出对母猴的依恋行为,但在与母猴分离后,两组猴子的行为表现存在显著差异。

2. 与绒布妈妈接触的猴子表现出更多的依恋行为,如长时间地躺在绒布妈妈身上、紧紧抓住绒布妈妈等。

而与铁丝网妈妈接触的猴子则表现出较少的依恋行为。

3. 随着成长,与绒布妈妈接触的猴子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更健康的发展,如适应能力强、社交能力强、情感稳定等。

而与铁丝网妈妈接触的猴子则表现出心理和行为上的异常,如攻击性强、社交能力差、情感不稳定等。

五、实验结论1. 母爱对婴儿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缺乏母爱的婴儿在心理和行为上容易出现异常。

2. 婴儿对母爱的需求不仅仅体现在物质需求上,更重要的是情感依恋和肢体接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纵向研究即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即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从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来。

4、横向研究横向研究即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5、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这种思维的进行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

6、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7、记忆策略记忆策略是指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8、自传体记忆自传体记忆是指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9、记忆恢复记忆恢复指学习某种材料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10、自我中心语言自我中心语言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之上的现象。

11、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12、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13、依恋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

14、移情当一个人感受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心理学上称为移情。

15、性别稳定性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16、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母爱剥夺损害大鼠的情绪记忆

母爱剥夺损害大鼠的情绪记忆

母爱剥夺损害大鼠的情绪记忆金晶;张旭亮;杨李果;徐浩;曾庆文;曹晓华【期刊名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2【摘要】为了探究母爱剥夺对大鼠认知和记忆能力的影响,将新生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母爱剥夺组,成年后进行记忆能力测试.结果表明,母爱剥夺组大鼠在开场实验中的活动量和探索行为正常;新异物体识别实验中,母爱剥夺组鼠在新物体上探究的时间也与对照组相当;而在明暗箱被动回避实验中,母爱剥夺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显著短于对照组,表现出恐惧记忆能力明显减弱.由于被动回避的恐惧记忆和新异物体识别依赖于不同的脑区,以上的数据表明,母爱剥夺可能损害了大鼠杏仁核脑区相关的情绪记忆.%The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arly maternal deprivation on cognition and memory in rats. The neonatal SD ra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arly maternal deprivation group. All rats were tested in the different behavioral paradigms in adult perio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measured in locomotor activity and explor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in the open field test. In the novel object recognition test,there was also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xploratory preference to the novel object. However,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s, rats in the early maternal deprivation group exhibited short escape latency in the passive avoidance test, suggesting early maternal deprivation impairs fear memory of rats. Theseresults indicate that early maternal deprivation may impair amygdala-dependent emotional memory in rats.【总页数】8页(P163-170)【作者】金晶;张旭亮;杨李果;徐浩;曾庆文;曹晓华【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及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及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及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及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及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及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427【相关文献】1.母爱剥夺诱导的抑郁大鼠海马miR-16的表达 [J], 张逸;朱熊兆;张晟;白玫;张丽;薛亮2.母爱剥夺对成年大鼠情绪及多巴胺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J], 朱熊兆;彭素芳;马秀玲;李婷3.母爱剥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海马UCHL-1的表达 [J], 黄婷;李亚菲;张晓4.睡眠剥夺对大鼠脑损害机制的初步研究 [J], 吴兴曲;杨来启;等5.新生期大鼠母爱剥夺对成年后自发活动的影响 [J], 李莹莹;黄庆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发展心理学恒河猴实验

发展心理学恒河猴实验

恒河猴系列实验一、母爱剥夺猴子的爱 (又称代母养育实验)实验背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包拜研究了不同孤立情况(父母死亡、遗弃等)下儿童的心理状态,罗伯特也制作了纪录片来讲述早期关爱对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早期发展的重要,这些研究引起了哈洛的兴趣。

当时哈洛做了一系列实验:将刚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妈妈及同类隔离开。

观察结果他发现小猴子对盖在笼子地板上的绒布产生了极大的依恋。

它们躺在上面,用自己的小爪子紧紧地抓着绒布,如果把绒布拿走的话,它们就会发脾气,这就像人类的婴儿喜欢破毯子和填充熊玩具。

而依恋一直被认为是对于获得营养物质的一种回报:我们爱我们的母亲是因为我们爱她们的奶水。

研究员克拉克·赫尔(Clark Hull)和肯尼斯·斯彭斯(Keneth Spence)也曾经说过,人类的依恋是基于需求减降论(drivereduction):饥饿是我们首先需要减降的需求,其次是饥渴和性。

从20世纪30年代直至50年代,需求减降论及其与爱的关系从来没有受到质疑。

但哈洛开始对此提出了质疑。

当他把奶瓶从小猴子的嘴边拿走的时候,猴宝宝只是吧唧吧唧嘴唇,或者用爪子擦去它们毛茸茸的下巴上滴落的奶水。

但当哈洛把毛巾拿走的时候,猴宝宝就开始尖叫,在笼子里滚来滚去。

哈洛对此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兴趣。

正如他的传记作者Deborah Blum写道的,了解内心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其打碎。

哈洛备受赞誉但充满残忍的职业生涯就此开始了,他因此还获得了一个“猴子先生(Monkey Man)”的外号。

不过1971年,在哈洛的第二任妻子因乳腺癌离世后,他也到明尼苏达州的梅约医学中心(Mayo Clinic)接受治疗。

在那里,他接受了一系列电击治疗,就像一只动物一样被皮带绑在桌子上。

回到麦迪逊之后,人们说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停止了对剥夺母爱的研究哈罗认为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外,它们一定还有一种要接触柔软物质的需求。

为验证这个理论,哈罗和其合作者决定制作用于实验的不同类型的母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母爱剥夺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母爱剥夺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2013来自 序号 1 2 3 4 5 6 7 8
科研热词 母爱剥夺 海马 流式细胞术 抑郁样行为 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 应激 免疫组化 microrna let-7a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2014年 科研热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海马 抑郁样表型 抑郁 慢性应激 快感缺失 双重应激 mir-16 let-7a 5-羟色胺受体4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应激 2 雌激素 1 雄激素 1 肾上腺/病理生理学 1 糖水偏爱实验 1 海马 1 母爱剥夺 1 抑郁样行为 1 抑郁 1 性别差异 1 强迫游泳实验 1 失母爱 1 受体 1 免疫组织化学 1 下丘脑-垂体系统/病理生理学 1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1 sucrose consumption test 1 stress 1 sexual difference 1 mir-16 1 forced swimming test 1 depression-like behavior 1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科研热词 dna甲基化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纹状体 母爱剥夺 失母爱 多巴胺转运蛋白 受体,多巴胺 伏核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2011年 科研热词 纹状体 甲基化 抑郁 失母爱 前列腺凋亡反应蛋白 推荐指数 1 1 1 1 1

动物早期经验剥夺实验启发

动物早期经验剥夺实验启发

动物早期经验剥夺实验启发
母爱源自“舒适性触摸”,他用一群猴子做了大量的实验,基本的观点是反对“食物妈妈”理论。

基本内容是:给一些小猴子找代理妈妈,一部分猴子的妈妈是铁丝做得,称为铁丝妈妈,一部分是绒布做得,称为绒布妈妈,喂养方式完全一样。

发现,爱和情感可能是与饥饿和干渴一样强烈的基本需要,亦或比它们更强烈。

母爱剥夺实验研究证明,接触安慰对幼猴与母猴间依恋关系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对于幼猴而言,接触安慰在依恋关系的形成中比母猴提供乳汁的能力更重要。

正如所说:“作为一个感情变量,早期哺乳行为使婴儿与母亲之间经常发生亲密接触。

显然,人是不能仅仅依靠乳汁来生活的。

”成功养育的关键是接触安慰,而不仅仅是妇女的哺乳能力,美国男性也能在养育婴儿方面起到相同作用。

如果是有母亲一段时间又强制隔离,那种强行剥夺应该更痛苦,而前六个月隔离之后有了母亲,等于是有了补偿,可能能够恢复一些吧。

反正具体要看什么时候隔离,隔离多久,这些数据是什么时候采集。

按隔离一年来看,估计都是一年后统一测量的吧。

剥夺母爱对小猴子伤害极大。

雌鼠母爱剥夺模型在应激反应中的特征

雌鼠母爱剥夺模型在应激反应中的特征

雌鼠母爱剥夺模型在应激反应中的特征孙博;高尚锋;阮玲娟;包爱民【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maternal deprivation on the activity of hypothalamopituitary-adrenal ( HPA) axis, acute stress response and the sex hormone receptors expression in hypothalamic paraventricular nucleus (PVN) in female rats. Methods: Maternal deprivation model was induced in female Sprague-Dawley (SD) rats. Foot shock was given at different stages of estrus cycle during the adulthood. Plasma estradiol, testosterone and adrenocorticotropin ( ACTH) levels were determined by radioimmunoassay; and plasma corticosterone level was measured by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The expression of androgen receptor (AR) and estrogen receptor (ER-β) in the hypothalamic PVN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ehemistry. Results: Decreased plasma ACTH and corticosterone levels were found in the proestras of female rats with maternal deprivation (P =0.012 and P = 0. 019, respectively). A significant down-regulation (P =0. 008) of PVN-AR,but not PVN-ER-β expression was found in female rats with maternal deprivation. Conclusion: Maternal deprivation may reduce the HPA- axis activity in female SD rats, which i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fluctuation of the circulating sex hormones. The androgen in the hypothalamus seems to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than the estrogen in this procedure.%目的:探讨母爱剥夺对雌鼠成年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 hypothalamo-pituitary-adrenal axis,HPA)轴活性和急性应激反应,以及下丘脑室旁核中性激素受体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建立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母爱剥夺模型.成年后在其动情周期的不同阶段给予急性足底电击刺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雌二醇和睾酮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皮质酮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下丘脑中雄激素和雌激素受体表达.结果:母爱剥夺后雌鼠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酮水平在动情前期明显下降(P=0.012和P=0.019),下丘脑室旁核中雄激素受体在动情期表达下调(P=0.008).结论:新生鼠母爱剥夺可以降低雌鼠HPA轴基础活性,该变化与外周性激素水平波动相关.SD雌性大鼠下丘脑内雄激素比雌激素对于CRH活性的调节作用更为显著.【期刊名称】《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2(041)002【总页数】7页(P125-131)【关键词】失母爱;受体,雌激素;受体,雄激素;免疫组织化学;下丘脑-垂体系统/病理生理学;肾上腺/病理生理学;应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作者】孙博;高尚锋;阮玲娟;包爱民【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浙江省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医学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58;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浙江省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医学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58;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浙江省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医学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58;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浙江省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医学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5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4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o-pituitary-adrenal axis,HPA)轴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调节应激反应。

最恐怖的猴子实验原理

最恐怖的猴子实验原理

最恐怖的猴子实验原理最恐怖的猴子实验原理是指1960年代以来,美国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威(Harry Harlow)进行的“母爱剥夺实验”。

哈洛威的实验目的是研究猴子对亲子关系的需求和依恋行为的形成,他想要探索出母爱对于幼儿人类和动物的重要性。

然而,这一实验却在过程中给猴子造成了巨大的身心伤害,极度恶劣且残忍。

哈洛威的实验使用了新生猴子,在两个主要的实验中,他们分别被母亲猴子和机械制作的“假母亲”之间选择。

他制造了两个可选择的母亲模型,一个是由铁丝制成的没有毛发的母亲,另一个是软塑料制成的有毛发但没有乳房的母亲。

过程中,有毛发的人工模型通常被称为“毛茸茸母亲”。

在实验中,哈洛威通过将新生猴子与两种模型猴子隔离,观察它们选择哪种模型并观察它们的行为。

实验结果显示,新生猴子更愿意选择毛发模型,即使它们不能提供营养,这一发现被理解为婴儿动物有着对母亲亲子关系的需求。

然而,这个实验的过程充满残忍和暴力。

哈洛威将新生猴子从它们的母亲身边分离开来,强行暴露在丧失安全感的环境中。

他还使用了不同程度的拘束,制造了一种新生猴子无法逃脱的情况。

由于被困在狭小封闭的空间中,新生猴子经常表现出焦虑、抓挠和惊恐等异常行为。

除了身体上的伤害,这些实验还对新生猴子的心理造成了深远的伤害。

在无法得到母爱和安抚的情况下,新生猴子经历了严重的情感和心理压力。

这种剥夺导致了猴子的极度孤独和恐惧,猴子之间的互动能力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实验结束后,哈洛威试图通过将被剥夺母爱的猴子与自己的后代配对,来观察他们的养育行为。

然而,这些后代猴子也表现出与母亲和同伴难以建立亲密关系的问题。

这一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剥夺母爱对猴子和其他社会动物的长期影响。

哈洛威的猴子实验被广泛批评为道德上的错误和虐待动物的行为。

这种强行分离和剥夺母爱的做法不仅对猴子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而且这些伤害的后果在实验结束后都无法彻底修复。

通过剥夺动物的基本需求和正常发展所需的关系,这些实验不仅违反了动物权利的伦理原则,也违反了科学研究的伦理原则。

心理学家贝克斯顿的感觉剥夺实验

心理学家贝克斯顿的感觉剥夺实验

心理学家贝克斯顿的感觉剥夺实验
心理学家贝克斯顿的感觉剥夺实验是一项有关人类情感和人类心理状况的研究。

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类对于情感干扰或剥夺的反应,以及这些反应对于个体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在这份实验中,实验者们被要求停止所有的外部任务和社交互动,并且被封闭在一间完全没有刺激的房间中数天,完全没有时间观念和任何干扰。

在实验的过程中,实验者们报告了大量的情感和心理压力反应,包括焦虑、抑郁、紧张、无聊、疲惫、病态和行为上的变动。

这些反应是他们所经历的剥夺感和无聊感的结果。

以一位实验者的经历为例。

三天间,他一直生活在灰蒙蒙的房间里,完全失去了沟通和交流的手段。

每日照例从早到晚时刻记录着自己的感受,然而徒劳无功。

他整天倚靠在床上,毫无目的地瞪着四周。

当他快要到极限时,他决定将时间分解成各个部分,在每个时间段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随着实验的进行,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压力,以及解放自己的思想和创造力。

这个实验的结果显示出,情感剥夺可以对个体的思维和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

对于那些直面情感剥夺和无聊的人们,他们可以通过了解和掌握自己的情绪反应和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来克服这个挑战。

这个实验的结果对于人类社会的精神健康和心理治疗研究有着深刻的启示。

发展心理学恒河猴实验

发展心理学恒河猴实验

恒河猴系列实验一、母爱剥夺猴子的爱 (又称代母养育实验)实验背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包拜研究了不同孤立情况(父母死亡、遗弃等)下儿童的心理状态,罗伯特也制作了纪录片来讲述早期关爱对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早期发展的重要,这些研究引起了哈洛的兴趣。

当时哈洛做了一系列实验:将刚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妈妈及同类隔离开。

观察结果他发现小猴子对盖在笼子地板上的绒布产生了极大的依恋。

它们躺在上面,用自己的小爪子紧紧地抓着绒布,如果把绒布拿走的话,它们就会发脾气,这就像人类的婴儿喜欢破毯子和填充熊玩具。

而依恋一直被认为是对于获得营养物质的一种回报:我们爱我们的母亲是因为我们爱她们的奶水。

研究员克拉克·赫尔(Clark Hull)和肯尼斯·斯彭斯(Keneth Spence)也曾经说过,人类的依恋是基于需求减降论(drivereduction):饥饿是我们首先需要减降的需求,其次是饥渴和性。

从20世纪30年代直至50年代,需求减降论及其与爱的关系从来没有受到质疑。

但哈洛开始对此提出了质疑。

当他把奶瓶从小猴子的嘴边拿走的时候,猴宝宝只是吧唧吧唧嘴唇,或者用爪子擦去它们毛茸茸的下巴上滴落的奶水。

但当哈洛把毛巾拿走的时候,猴宝宝就开始尖叫,在笼子里滚来滚去。

哈洛对此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兴趣。

正如他的传记作者Deborah Blum写道的,了解内心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其打碎。

哈洛备受赞誉但充满残忍的职业生涯就此开始了,他因此还获得了一个“猴子先生(Monkey Man)”的外号。

不过1971年,在哈洛的第二任妻子因乳腺癌离世后,他也到明尼苏达州的梅约医学中心(Mayo Clinic)接受治疗。

在那里,他接受了一系列电击治疗,就像一只动物一样被皮带绑在桌子上。

回到麦迪逊之后,人们说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停止了对剥夺母爱的研究哈罗认为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外,它们一定还有一种要接触柔软物质的需求。

为验证这个理论,哈罗和其合作者决定制作用于实验的不同类型的母猴。

学前儿童发展评估自考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评估自考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自考试题及答案总分:130分题量:48题一、单选题(共24题,共48分)1.广义的学前儿童的年龄范围是指()A.0~3岁B.3~6岁C.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前D.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幼儿园前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2.林教授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和计划直接询问儿童的看法、态度,从中分析儿童发展的特点。

林教授采用的这种研究方法是()A.问卷法B.访谈法C.作品分析法D.观察法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3.儿童身体的发展是从头部延伸到身体的下半部。

这一发展规律是()A.头尾原则B.近远原则C.先后原则D.大小原则正确答案:A暂无解析4.吉布森的视崖实验装置主要是用来测查婴儿的()A.形状知觉B.大小知觉C.方位知觉D.深度知觉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暂无解析5.张老师在上音乐课时,边唱边弹琴,边组织孩子们按音乐节奏做各种动作。

从注意的品质来看,张老师的这些行为属于注意的()A.广度B.分配C.稳定性D.选择性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6.幼儿园放学时,很多家长都在幼儿园门外接孩子,东东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妈妈。

东东表现出的这种记忆现象属于()A.识记B.保持C.再现D.再认正确答案:D暂无解析7.小明听《西游记》故事时,在头脑中浮现了孙悟空的形象。

这种想象是()A.无意想象B.再造想象C.创造想象D.幻想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8.妞妞爱问妈妈“星星为什么总眨眼睛?”这说明妞妞的思维特点具有()A.表面性B.经验性C.拟人性D.片面性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9.一岁半的小强,看到玩具会指着说“拿”,看到食物会说“吃”。

这种语言形式是()A.单词句B.电报句C.简单句D.复合句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0.以下哪一选项不属于行为主义者华生观察发现的新生几的三种基本情绪()A.怕B.妒忌C.怒D.爱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1.儿童自我意识萌芽的标志是能说出()A.“纯”B.“你”C.“我”D.“妈妈”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2.哈洛的“母爱剥夺”实验主要研究的是()A.条件反射B.道德判断C.言语获得D.早期依恋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3.学前儿童社会化的第一课堂是()A.游乐场所B.家庭C.幼儿园D.社区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4.很小的婴儿向大人表示他身体不适、饥饿时,采取的行为方式一般是()A.害怕B.悲伤C.愤怒D.哭闹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5.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6.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在()A.出生后的下半年起B.出生后一年C.出生起D.出生后两年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7.儿童通过多次尝试,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球,下次在看到床单上的球就会通过拉床单来拿到手。

从明朝皇帝看母爱对孩子成长重要性

从明朝皇帝看母爱对孩子成长重要性

从明朝皇帝看母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摘要: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出发——通过历史文献对明朝皇帝成长过程的研究,探讨了母爱对于孩子健康成长,尤其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历史可以借鉴,还可以作为研究手段。

关键词:明朝皇帝;母爱;孩子成长一母爱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是显然的。

有人把物质营养、信息刺激和母爱并称为孩子的三大营养源,有人说“母爱缺失将令孩子的心灵干涸”。

bowlby的研究指出,孩子如果从出生到3岁被剥夺了母爱,其生理、智力及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均极迟缓,甚至会发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病理变化。

他还认为,3至5岁的儿童被剥夺了母爱其后果仍很严重。

弗洛伊德说过:“自幼充分享受母爱的人,一生充满自信。

”拥有充足母爱的人大多一生健康自信。

母爱是帮助婴幼儿完成人格发展最为关键的情感要素,是任何爱都无法取代的。

艾里克森说过,儿童是通过感官去领会世界的,并从母亲的形象中去信任世界。

如果他得到了母亲的关怀和爱抚,生理需要就得到了满足,就会感到安全,从而对周围的人也就有了信任感。

关于母爱重要性的科学研究,大体有以下几个层面:1.通过生物学的角度从基因的层面去研究这一研究采用对动物进行实验的方法获取相关信息,英国科学家就采用过这种研究方法。

研究人员发现,母鼠的爱舔能刺激小鼠大脑产生一种在受到压力时安慰身体的基因。

与没怎么受到母鼠关爱的小鼠相比,经常受到母鼠爱抚的小鼠长大后没有那么焦虑和胆小,分泌的紧张激素也较低。

专家们认为,虽然对人类而言,母亲的行为对婴儿所起作用可能与老鼠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原理和机制是一样的,即基因表现会因母亲和婴儿的相互作用而永久改变,并对其行为和心理健康产生长期影响。

他们认为:母亲对子女的关爱方式能决定他们成人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因为母亲的爱抚能永久改变婴儿的基因活动。

因此,母亲给婴儿多些亲吻、拥抱,婴儿的心灵将更加健康美好。

虽然长期以来,人类的一些研究已经发现母亲的关爱与子女日后心理健康的联系,但这项对老鼠进行的研究才首次精确测试出母亲的行为是否真的对后代产生影响,以及子女的大脑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而形成成年后的性格。

母爱剥夺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母爱剥夺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母爱剥夺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摘要] 文章通过母爱剥夺对儿童智力发育,社会性发展以及母爱剥夺神经生物学效应等方面的阐述,揭示了母爱剥夺会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这一严峻事实,提出了当前对于母爱剥夺现象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其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母爱剥夺,心理发展,社会性发展,依恋风格母亲作为生命的孕育者和传承者,在人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强调早期的母爱剥夺有可能造成儿童情绪发展上的创伤性后果[1],并会对其生化成分和情绪调节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人格发展阶段论”中谈到,孩子从出生至十八个月通过自身感官和母亲的形象去领会及信任世界。

如果得到了母亲的关爱,则他的生理需要便得到满足,感到安全且信赖周围的人,相反的,如果母亲的关爱不够甚至没有,那么他便会产生恐惧及强烈的不信任感[2]。

由此我们发现,母亲之于孩子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1、母爱剥夺理论所谓母爱剥夺(Maternal deprivation),即是婴儿或儿童被强制地剥夺了享有母爱的权利,从而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及不良依恋类型的现象。

母爱剥夺这一术语是精神病医生和精神分析学家John Bowlby早期工作内容的精妙总结[3]。

John Bowlby于上个世纪60年代进行了人类母婴分离的权威性研究[4]。

他在“母爱剥夺假说”中指出:处于发展关键阶段的孩子,任何的分离行为都将对他们以后的生活产生危害性影响;切断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天然纽带,必将导致后者产生严重的情绪问题,例如抑郁、焦虑、心理失衡等。

同期,H.F.Harlow的恒河猴母婴分离实验也得到了类似结果[5]。

至于母爱剥夺的形式,Michael Rutter在1972年的研究论述中提到这样一个观点:母爱剥夺并非单纯地指分离的经历,它实际包含两个方面:剥夺和缺乏。

据此,可将母爱剥夺大致分为两类:母亲由于各种原因与孩子分离,难以参与孩子早期的成长活动,使得孩子长年处于母亲缺失的状态之中,这种情形便是Michael所说的“剥夺”;母亲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但她却不喜欢孩子,极少给予孩子应有的关爱与辅导,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母爱剥夺,即“缺乏”。

论母爱的伟大_高一话题作文

论母爱的伟大_高一话题作文

论母爱的伟大
本文是关于高一话题作文的论母爱的伟大,感谢您的阅读!
母爱,人世间最无私、最仁慈、最宽容、最伟大的爱!
母爱实验――7年前,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做了一项针对恒河猴的震撼世界的“母爱剥夺实验”。

尽管此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悖研究伦理,但它揭示了“接触所带来的安全感”是爱的重要元素。

哈洛认为:“父母应该毫不犹豫地拥抱孩子”。

安全的亲子依恋是孩子发展健康个性、探索外部世界的基础和保障。

而哈洛的实验生动的证明了母爱的本质,主要是心理上的支持和肢体的接触,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生命支持。

哈洛把早期母爱形成的关键期定为6个月。

他建议,我们人类的婴儿和母亲最少要有六个月的时间经常在一起。

母爱试验――在一篇《动物解放》中看到一份母爱剥夺实验心理学报告写到:将刚出生的小猴和妈妈分开,完全与物种隔绝的幽闭喂养。

然后让小猴与布偶产生感情,然后控制布偶妈妈虐待小猴,小猴被刺伤后一步步爬回布偶的身边。

关于小猴子和假妈妈的实验,很残忍,我想人们往往只赞美母爱,其实孩子对妈妈的爱一点不逊于此,哪怕这个母亲是带给他伤害的,但这样会出现一种扭曲的感情模式,比如孩子会失去自我不断讨好母亲,使近万的动物因剥夺母爱而导致沮丧、绝望、焦虑、心理残伤和死亡。

母爱是一个充满感激和谢意的词语,但母爱很平淡,平淡如水,很不起眼,却也不可或缺。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

单亲妈妈容易养出-贾宝玉- 父爱母爱须互补

单亲妈妈容易养出-贾宝玉- 父爱母爱须互补

单亲妈妈容易养出”贾宝玉” 父爱母爱须互补■ “母爱剥夺”是广义的,可以是完全或不完全的,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

母亲不喜欢孩子也是一种母爱的剥夺。

对于孩子来说,母爱是不可缺少的,缺少了就会“生病”。

■在西方,有一位心理学家海伦的剥夺实验很有名。

海伦将恒河猴的小猴跟它们的母亲隔离开,结果小猴出现各种异常的行为和表现。

海伦发现,小猴母爱剥夺开始的时间愈早,持续时间愈长,出现病理性行为的可能性愈大。

■最早关于人类母子分离的权威性研究室鲍尔德论文。

他认为,婴儿与母亲长时间分离可以导致类似抑郁症的表现。

事实上,父母与子女的离别反应,大体可分三个时期:抗议期、抑郁期、康复期。

■隔代教养往往留下持久的后遗症:孩子长大到一定的年龄便离不开祖辈回到父母身边,但父母与子女之间尤其是母亲与子女之间并有感情,这就给日后亲子之间的冲突埋下了根苗。

■一位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孩子从0-12岁之间的教育中缺乏男性(包括父亲和男教师),这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畸形的,将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人格形成产生潜在的危险。

男孩女孩性格趋同,会产生更多的“贾宝玉”。

残缺爱的后果剥夺母爱孩子会“生病”有一位16岁上职高一年级的女学生,因父母离婚从2岁起一直由祖父祖母抚养长大,她与奶奶相依为命,感情最深。

几个月前,其83岁的奶奶因病不幸去世。

当时这个女孩的情绪反应特别强烈:整日以泪洗面、肝肠欲断。

她曾与好友说过她惟一的亲人不在人世,从此就没有说心里话的亲人了,自此她整日闷闷不乐。

一周前因生活琐事与邻居产生矛盾,第二天就服药自杀了。

这个故事一方面说明离婚在影响夫妇双方的同时还会危及子女的身心成长;另一方面也说明早期丧失母爱或说母爱剥夺的后果不是即可显现的,而是持久存在的。

这里所说的母爱剥夺是广义的,可以是完全或不完全的,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

母亲不喜欢孩子也是一种母爱的剥夺。

对于孩子来说,母爱是不可缺少的,缺少了就会“生病”。

猴子实验:母爱剥夺越早伤害越大在自然条件下,刚出世的小猴与母猴的关系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开始,小猴与母猴的密切接触行为完全是反射性的,这是为了获取营养和得到保护的与生俱来的本能;随着随意运动的发展,小猴与母猴的关系转入依恋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爱剥夺实验“城市留守儿童”在与“周末父母”聚少离多的背后,他们需要怎样的关怀?作为父母,到底应该如何教育子女,才能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越来越突出的“城市留守儿童”现象,该怎样解决?昨日,成都商报记者通过与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深入交流,试图找出种种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个心理学实验的启示婴幼儿对温暖的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依恋实验:洛克是美国一位著名的比较心理学家。

曾把一些幼小的猕猴和母亲隔离开,在小猕猴的笼子里安装了两个“假妈妈”。

其中一个“妈妈”用硬邦邦的钢丝做成,但胸口上有奶瓶,另一个“妈妈”用绵软的绒布包裹,但没有奶水。

按照“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断,小猕猴应该和有奶的“妈妈”更亲近。

然而,事实则不然。

小猕猴只是在饿了的时候才靠近钢丝做的“妈妈”,一吃完奶,就回到了绒布“妈妈”这里。

这个细节,可以让我们看到婴幼儿内心本能的向往和恐惧,他们对温暖的依恋和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

这个实验到这里还没有完结,这些猕猴成年后,基本上都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

实验人员把它们和另外一些吃母乳、在母亲怀抱正常长大的猕猴放一起后,这些从小没有得到正常母爱的猕猴不能正常融入集体生活中,大多数性情冷漠,不会交配或拒绝交配。

实验人员通过人工办法让这些有心理创伤的母猴怀孕,待小猕猴出生后,这些母猴对小猴冷漠而无情,有的甚至咬死自己的孩子。

猕猴和人的基因有94%是相似的,它们身上反映的正是人类最初始的情感状态。

这个实验说明,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温暖的怀抱,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的不可或缺的东西。

川大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范逢春表示,年轻人为了工作,不得不把孩子送给父母照看或送到托管机构。

然而,对于孩子而言,父母是伴随他们成长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范逢春副教授举了这个著名的心理学案例,来说明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可能对孩子成长造成的影响。

范逢春副教授说,同样有经过长期跟踪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小在父母身边、由父母抚养教育长大的孩子,在适应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以及工作中的抗击打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都优于从小没有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

不在孩子身边的父母应该多用心,再忙也要打电话给孩子。

电话内容应是与孩子拉拉家常,而不是只关心孩子的学习,“长高了没”“长胖了没”等等一些亲切的问候,都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一个教育专家的建议游永恒:让受过良好教育的祖辈带孩子川师大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游永恒称,人们认为,祖辈会宠溺孩子,从而使孩子的心理发育不健康。

但他认为,这是一种偏见,隔代抚养不一定不好。

如果祖辈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资源,祖辈们一样可以给孩子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

当然,他们不能代替父母,但可以减少一些负面影响。

对于“周末父母”来说,很容易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因长期不见,见面时父母会产生补偿心理,往往用享乐来满足孩子。

但当日后要管教时,形象会产生极大差别,孩子难以适应。

由于物质生活满足过多,他们很可能产生精神空虚,使他们独立生存能力不断下降,并诱发脆弱的心理承受力。

这些孩子由于在空间与精神上与父母疏远,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行为怪异、不想学习、沉迷网络等。

游永恒院长说,父母应尽量自己照管孩子,实在无法亲自照顾孩子时,最好由隔代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亲人做监护人,尽可能多与孩子在一起交流。

学校也应更加关注城市留守儿童的负面行为。

而作为家庭所在的社区,可以依托社区或者志愿者组建托管中心代替“黑托管”,帮助托管孩子,给孩子们提供学习、娱乐的场所。

同时,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也应把握托管机构的资质,给正规托管机构必要的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更多地带有一种公共服务的性质。

一个学校的经验之谈与孩子沟通家长要学会“凌波微步”四年前,锦江区教师进修附属小学市级课题《搬迁企业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率先关注到城市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四年后,他们的研究硕果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子课题《团体辅导中发展留守儿童沟通能力的研究》转换成为大量宝贵经验。

昨日,该课题组核心成员之一,张芃老师接受了成都商报记者的专访。

彩虹之家、蚂蚁之家……这些好听的名字便是该校学生自己给所在中队取的名字。

四年来,老师们通过在班上营造家的氛围,展开各种活动,让学生在集体中发展健康的兴趣爱好,提高自控能力和沟通能力。

同时,学校还开展了“互助型”心理援助,学生可以自己找朋友,组成“互助成长小组”。

张芃老师对他们的经验进行总结:“对城市留守儿童要隐形关注,刻意地强调这个群体的存在,对孩子的成长反而不利。

”“沟通,沟通,有‘沟’不要紧,重要是‘通’。

”张芃老师说,对于城市留守儿童来说,与父母的沟通是最重要的。

以下的经验,希望能帮助到家长和孩子们。

家长要学会的“凌波微步”第一步:客观描述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客观描述,不要加入任何主观色彩的判断。

比较下列A、B两种说法,可以很明白地看出哪些是客观的描述,哪些是主观的判断。

A你的衣服很脏B你是一个脏孩子A你的字很潦草B你不用心写字A你不想做作业B你存心偷懒A你这道题做错了B连这么简单的题也算错,真笨!客观描述孩子的行为是一种就事论事的态度,而主观的判断往往隐含了否定和不接纳。

当一个人被否定和不被接纳时,最直接的反应是防卫。

在跟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主观判断。

第二步:用“我……”开头表达情绪孩子行为不当时,需要注意的是用“我……”开头来描述自己的情绪,而不要用“你……”来挑剔对方。

比如孩子放学后没有按时回家,见到孩子后第一句话就是“你太不象话了,跑哪里去耍了,放学不回家。

”这样的表达会让孩子无暇体会父母的担心,而忙于辩解。

父母可以这样说:“我很担心你,放学这么久了都没回家,出事了咋个办哟。

”第三步:问清楚孩子的用意在与孩子的沟通中需要弄清楚孩子的用意:“你的意思是不是这样的?”“你是希望我带你去吗?”等,了解孩子的想法后再来反应岂不更好?第四步:完整地表达自己。

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中父母需要完整地表达自己,有一位父亲对孩子说:“遥控器在那里!”意思是要叫孩子拿过来,但是他没把下面那句话说出来。

孩子不知道要做什么,父亲的呵斥马上来了:“还不快给我拿过来!”这位父亲犯的错误许多父母都犯过。

其实只要多说一句话,就能把意思说清楚。

孩子要学会的“天龙八部”张芃老师说,我们通常强调父母需要主动地与孩子沟通,其实孩子同样需要与父母沟通。

这里有孩子们归纳的“天龙八部”,可以有效地改善与父母的沟通状态。

第一式:主动交流。

每天找一点时间,比如饭前饭后,和爸爸妈妈主动谈谈自己的学校、老师和朋友,高兴的事或不高兴的事,与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你的喜怒哀乐。

第二式:创造机会。

每周至少跟爸爸妈妈一起做一件事,比如做饭、打扫卫生、逛街、看电视,利用一起做事情的机会进行交流。

第三式:认真倾听。

当被父母批评或责骂时,不要急着反驳,试着平心静气地先听完父母的想法。

第四式:主动道歉。

如果你做得不对,不要逃避,不要沉默不理,主动道歉,往往会得到父母的理解。

第五式:善于体谅。

可能错不在你,你有很大的委屈,但是先不要争辩。

换个时间和地点,再与父母沟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六式:控制情绪。

与父母沟通不良时,不随意发脾气、顶嘴,想要动怒时,可以深呼吸,或者离开一会儿。

第七式:承担责任。

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时,主动分担家庭的一些责任,比如洗碗、倒垃圾、打扫清洁等。

第八式:讨论问题,达成协议。

学会遇事多与父母讨论,并就如何行动达成协议。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1、早期严重而持久的孤立,会使孩子的主要社会反应沦为恐惧。

2、长期剥夺幼童的母爱,会导致其沮丧、绝望、焦虑、心理残伤和死亡,会在其身心方面上发生严重而久远的影响,直至终生。

3、父母尽量避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

长期分离造成的“分离焦虑”对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有明显的消极影响。

父母应尽量克服困难,亲自担当起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

如果必须分离,应与孩子做好沟通并坚决离开。

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的层次上,要使孩子健康成长,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的积极刺激,让孩子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并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安全感。

1971年,哈洛的第二任妻子因乳腺癌离世,他患上了帕金森综合症,到明尼苏达州的梅约医学中心接受治疗。

在那里,他就像一只动物一样被皮带绑在桌子上,接受了一系列电击治疗,尽管这种治疗没有用。

回到麦迪逊后,人们说哈洛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也从此停止了对剥夺母爱的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哈洛.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抛弃”内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察法.华生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他对母爱的定义是:1、太多的母爱是危险的,要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你的孩子,比如,和他握手,但别拥抱和亲吻他们;2、孩子对爱的需求来源于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们对爱的需求.哈洛英国比较心理学家,早期研究灵长类动物的问题解决和辩别反应学习,其后用学习定势的训练方法比较灵长类和其它动物的智力水平.曾荣获国家科学奖,1951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哈洛被称为猴子先生,他用猴子做的“母爱剥夺实验”,被称为改变了全人类.哈洛认为母爱源自“舒适性触摸”,他用一群猴子作了大量的实验,基本的观点是反对华生的“食物妈妈”理论.基本内容是:给一些小猴子找代理妈妈,一部分猴子的妈妈是铁丝做得,称为铁丝妈妈,一部分是绒布做得,称为绒布妈妈,喂养方式完全一样.以下是他实验的一组惊人数据:1、给猴子们相同的食物,猴子们吃的差不多,但是铁丝妈妈养的猴子,消化不好;2、如果受到惊吓,小猴子跑向绒布妈妈,不管谁喂的他们;3、小猴子会拥抱、亲密绒布妈妈,如果没有绒布妈妈,小猴子就吓得蹲在地上,团成一团,战栗、吃手指、摇摆……4、如果小猴子和代理妈妈分别三十天,当被送回到代理妈妈身边时,绒布妈妈养育的孩子会飞快地扑向绒布妈妈,拥抱、亲热、高兴……,铁丝妈妈代理的孩子,只会找个角落蹲下来,冷漠.5、猴子孤儿一般都会出现吃手指、摇动的现象.当代理妈妈们养的小猴子长大后:铁丝妈妈养育的小猴子:1、冷漠、呆滞,类似于自闭儿童行为.2、所有的公猴子都失去了寻偶和交配能力,未能有下一代.3、有18个母猴子自愿“结婚”了,有18个母猴子“强迫结婚了”.4、这36个猴子“结婚”的猴子,仅有20只生了小猴子.5、这20只生了小孩子的、铁丝妈妈养大的母猴子,有个极其笨拙地喂自己的孩子,有7个对自己的孩子视而不见,毫不理睬,有8个殴打、虐待自己的孩子,还有4个竟然杀死了自己的孩子!绒布妈妈养大的孩子基本上都正常地生活了……这个实验很残酷,历时三年,后来实验室被关闭了,哈洛因他的实验结果被授予美国总统科学奖.哈洛本人是个冷酷、残暴的人,他结合自己在的成长经历认为华生的理论是错误的,因为他的母亲在食物方面做得非常好,但是对他和冷漠,如有身体上的接触也是挨打,so,他萌生了做实验来推翻华生的观点想法……这个实验的结论是:母爱,缘于舒适性接触、摇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你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