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自学提纲1
《愚公移山》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愚公移山》文言文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4d7174e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8a.png)
《愚公移山》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语文教学是义务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下面是小偏整理的《愚公移山》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愚公移山》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重点词语解释(1)年且九十且:将近(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室:家(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们(6)杂然相许杂然:纷纷许:赞同(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8)以君之力以:凭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连……都……损:削减丘:土堆(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夫:成年男子(14)叩石垦壤叩:敲,凿(15)始龀龀:换牙(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节:季节(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心:思想固:顽固彻:通(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背3.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4.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古义: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义:扛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古义:即使今义:虽然(10)惧其不已也古义:止今义:已经(11)无陇断焉古义:山冈阻隔今义:把持独占(12)何苦而不平古义:愁,担心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5.词类活用(1)面山而居面:名作动,面向,面对着(2)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作动,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作状,用箕畚装(土石) 6.一词多义(1)方:(1)方七百里(面积)(2)方其远出海门(当……时)(3)方欲行(将要)(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穷凶极恶(极端)(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4)许:(1)杂然相许(赞同)(2)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3)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3)政通人和(顺利)(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5)通计一舟(全,整个)7.理解性填空(1)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
愚公移山知识点整理
![愚公移山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e684c2c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36.png)
引言概述:愚公移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愚公为了改善子孙后代生活而决心移山的故事。
这个寓言传递了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愚公移山故事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包括地理知识、心理学、土木工程等方面,旨在深入探讨这个古老故事背后的意义,并结合现实生活和职场实践进行解读。
正文内容:一、地理知识1. 地貌与山地:愚公移山故事中涉及到了山地的特征,如悬崖峭壁和陡坡等。
这部分的知识点涉及到地质构造、水体侵蚀、气候变化等因素,通过学习这些地理知识,可以深入了解山地形成的原因和山水相互作用的关系。
2. 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愚公为了移山,不仅仅是为了当时的需要,更是为了改善后代子孙的生活。
这引发了人们对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我们可以从环境科学、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入手,探讨如何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地球的资源。
二、心理学1. 动机与目标设定: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坚持了20年,这背后蕴含着他强大的动机和明确的目标设定。
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动机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并学会设定有效的目标,从而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2. 抗逆心理与困境处理:愚公移山故事中,愚公面对被人嘲笑和困境时,没有放弃,而是坚定地做出了持久的努力。
这部分的知识点可以涉及到心理韧性、抗逆性以及面对挫折和困境时的心理调适方法等,帮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困难。
三、土木工程1. 勘测与设计:愚公移山故事中涉及到了规划、勘测和设计的环节。
学习土木工程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土木工程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如何进行现实情况的勘测和分析。
2. 施工与工程管理: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亲自参与到了山体的移动中。
这提醒我们在施工过程中的工作原则和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土木工程管理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工程施工的流程,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
四、谋略与决策1. 协作与合作: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一家通过协作和合作,最终实现了目标。
人教版九语下《愚公移山》导学提纲
![人教版九语下《愚公移山》导学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771e540ade80d4d8d15a4f52.png)
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提纲课题:《愚公移山》编者:姓名:___________【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2.掌握文章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意思。
3.理解全文的思想内涵,分析人物形象。
4.学习愚公的毅力,做事坚持不懈的精神。
【知识准备】作者、作品简介: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主张清净无为。
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
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书中表现的思想是魏晋时代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有些还反映了佛教思想,但本文却对后人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选自《列子•汤问》。
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知识梳理】一、读通课文1.注意朗读节奏2.反复朗读课文二、疏通文句(第一、二自然段)1.朗读第一、二段课文2.熟读课文下一、二段的注释三、疏通课文三、四段1.朗读三、四段两次2、看课文相关注释3、自己疏通三、四段四、初步理清“人”和“事”:1.思考: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2.思考: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3.提问: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4.提问:“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五、人物分析——重点:智叟和愚公妻;并及愚公子孙、遗男。
愚公移山复习资料.doc
![愚公移山复习资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0b19817102d276a201292e1e.png)
《愚公移山》知识点(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知识点:1、字词解释2、翻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3、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
(故事的背景)4、夸张两山的高大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二)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知识点:1、第一层层意:写愚公为改善交通条件,向家人提出移山的主张。
2、重点字词解释:且、面、惩、塞、迂、聚室而谋、杂然3、翻译: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 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 知识点:1、第二层层意:写解决土石的办法。
2、重点字词解释:献疑、损、如……何、且、焉、置、诸3、翻译: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瞅,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知识点:1、第三层层意:写移山的艰难和众人的支持。
2、重点字词解释:叩、箕畚、孀妻、遗男、始蹴、易、反3、翻译: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寒来暑往,季节交换, 才往返一趟。
第二段:写愚公不畏艰难,毅然率子孙移山。
(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知识点一遍通一句一译加注释详解考点零基础学文言文
![《愚公移山》知识点一遍通一句一译加注释详解考点零基础学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2ddeeb1a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cb.png)
愚公移山注:凡是加红的都是曾经的考题背景资料一、作者作品列子(约前450-前375),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
列子终生致力研究道德学问,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寓言有“歧路亡羊”“詹何钓鱼”“造父学御”“鲍氏之子”“九方皋相马”等都值得一读。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二、原文翻译和注释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注释1.太行山:在山西与河北之间,即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方圆,指面积。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本:本来。
6.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7.之:结构助词,的。
8.河阳:黄河北岸。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高频考题,无论怎么强调,总有一些学生弄不清。
讲的时候应该先讲阳,然后告诉学生“阴”和“阳”是相对的,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阴”是哪里。
翻译: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丈。
它们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边。
赏析:交代背景,埋下伏笔。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
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注释:1.者:2.且:副词,将近。
3.面:面对着。
4.而:连词,表修饰。
5.居:居住。
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翻译: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注释:1.惩(chéng):苦于。
2.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表示“山北塞”这个主谓结构不独立成句,只做句子成分。
《愚公移山》教学提纲
![《愚公移山》教学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2dd5cc52915f804d2b16c197.png)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凿)石垦壤,箕畚(簸 箕和箩筐,这里是用簸箕和箩筐装土石的意思)运 于渤海之尾。
于是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 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 邻人京城(复姓)氏之孀妻有遗男, 始龀(换牙),跳往助之。寒暑易节, 始一反(同返)焉。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到换牙的年 龄(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 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山北水南), 无陇断焉。 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 没有高山阻隔了。
第四段:故事的结尾,,写愚公愿望 实现。用神话结尾突出了愚公精神的 惊天地、泣鬼神。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 ,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 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 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 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 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 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 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 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 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 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 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 一次。
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公 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移 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 山 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 无陇断焉”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愚公移山文言知识点归纳课件
![愚公移山文言知识点归纳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293c469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36.png)
倒装句举例
“甚矣,汝之不惠!”(谓语前置,强 调谓语“甚矣”)
被动句
被动句举例
“遂见用于小邑。”(“见”表 被动)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犹”表被动)
被动句定义:被动句表示主语是 动作的接受者,常用被动词“为 ”、“为所”、“被”等标识。
一词多义
焉
在句子中可以表示疑问语气,如 “焉置土石”;也可以作为兼词 ,如“始一反焉”。
许
可以表示对数量的估计,如“杂 然相许”;也可以作为答应、允 许的意思,如“遂许先帝以驱驰 ”。
古今异义
虽
在古文中表示假设关系,即使、纵然 ,如“虽我之死”;而在现代汉语中 则表示转折关系,虽然、即使,如“ 他虽年轻”。
“忠臣者,务实效而难近功。” (“难”表被动)
省略句
省略句举例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 (鼓)而竭。”(省略谓语“鼓 ”)
省略句定义:省略句是指在文言 文中,由于语言习惯或上下文关 系,省略了句子中的某个或某些 成分。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 氾南。”(省略介词“于”)
“旦暮见来而而而攻之。”(省 略连词“则”)
曾
在古文中表示加强语气,甚至、尚且 ,如“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而在现 代汉语中则表示过去发生过某件事情 ,如“我曾经去过那里”。
04
内容理解
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
通过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传达了持之以恒、不畏艰难、坚定不移的精神,强调了人的毅 力和意志力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分析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面对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却始终不放弃,以坚定的信念和毅力 最终实现了目标。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畏艰难,坚 定不移地追求目标。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e3f6f6083186bceb18e8bb17.png)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一、文章内容ﻫ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ﻫ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ﻫ二、文学常识ﻫ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ﻫ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语音ﻫ太行(háng)万仞(rèn)惩(chéng)塞(sè) 汝(rǔ)曾(céng)诸(zhū)箕(jī)畚(běn) 荷(hè) 孀(shuāng)龀(chèn)叟(sǒu)匮(kuì) 亡(wú)以应厝(cuò)雍(yōng)冀(jì)四、通假字ﻫ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ﻫ2、始一反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焉反通返,往返ﻫ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ﻫ山ﻫ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ﻫ五、古今异义词ﻫ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ﻫ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5、投诸渤海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ﻫ之尾诸: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ﻫ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10、9、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ﻫ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11、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川阻隔, 今义:把持独占ﻫ12、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六、词类活用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停下ﻫ2、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3、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ﻫ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6、聚室而谋曰5、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ﻫ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七、一词多义1、方:(1)方七百理(古代称面积用语,纵横)(2)今方来,吾欲辱之(将要)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ﻫ(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3)蝉则千转不穷(尽)(4)非咨询不穷其致(追究到底)(5)穷凶极恶(极端)4、如:(1)其如土石何(如……何:把……怎么样)(2)闻水声,如鸣佩环(好像)ﻫ(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及)(4)如法炮制(依照)(5)如意算盘(符合)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4)政通人和(顺利)(5)通计一2、舟(全,整个) ﻫ八、重点词语解释ﻫ1、年且九十且:将近ﻫ惩山北之塞塞:阻塞ﻫ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室:家6、杂然相许许:赞同ﻫ7、其妻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ﻫ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8、以君之力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 损:削减丘:小山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挑夫: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ﻫ成年男子14、叩石垦壤扣:敲,凿ﻫ15、始龀龀:换牙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自主学习提纲(1)
![《愚公移山》自主学习提纲(1)](https://img.taocdn.com/s3/m/89d666dee009581b6bd9ebc0.png)
2、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3、提问: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归纳中心意思。
4、愚公认为山能移走的理由是什么?愚公智叟辨论的结果是什么?
5.提问: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深意?
《愚公移山》自主学习提纲2
年级:九年级学科:语文学期:下设计时间:2011年3月18NO:2
课题
愚公移山
课时
NO:2
策划者
康春华
审核者
本备课组
导学者
康春华பைடு நூலகம்
学习时间
2011.3.18
学习者
九年级
班级
九(3)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2、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学习重点
1、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2、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准备
自主学习提纲
激趣明标
5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词语,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的内容和写作特色。
自
主
学
习
10
1、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
2、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用原文回答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②妻子的“献疑”体现了她的什么心理与用意?
③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愚公移山——导学提纲
![愚公移山——导学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1fdf67fcc1c708a1284a44e1.png)
自主合作学习提纲:《愚公移山》【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学习导入】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高峡”,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一)疏通文意,掌握词句。
1、正音释义太行()仞()冀()惩.山北之塞.()()汝()豫()诸()遂()荷()孀()齔()叟()叩.石垦.壤()()匮()厝()朔()亡.以应.()()雍()陇()簊畚()2、朗读课文,用“/”划出句子停顿。
①惩山北之塞。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④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⑤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4、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惩.山北之塞A.处罚B.警戒C.苦于出入之迂.也A.绕远B.迂腐C.困难指.通豫南A.指向B.手指C.一直杂然相许.A.允许B.赞成C.答应且焉.置土石A.哪里B.乃、才C.语气助词5、辨析下列多义词。
方:方七百里()今齐地方千里()方其远出海门()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其:其如土石何()惧其不已也()帝感其诚()其妻献疑()焉: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之:甚矣,汝之不惠()告之于帝()易:寒暑易节()易安陵()天下事有难易乎()许:杂然相许()遂许先帝以驱驰()时人莫之许也()已:惧其不已()然胡不已乎()6、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
汝之不惠!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③投渚渤海之尾。
部编版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复习提纲
![部编版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611837200740be1e650e9a3e.png)
《愚公移山》复习提纲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相传是由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原名)所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寓言,比如、、等。
“愚公移山”后来成为成语,现在常常比喻2.寓言是,特点:篇幅,情节,有和意义。
二、文言特殊现象(一)通假字 1.始一反.焉2.甚矣,汝之不惠.(二)古今异义1.虽.我之死古义:今义:(三)词类活用1. 吾与汝毕力平险.运于渤海之尾2. 箕畚..3. 帝感.其诚(四)一词多义1.且(1)年且.九十(2)且.焉置土石(3)天子且.至(《周亚夫军细柳》)2.止(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2)身已半入,止.露尻尾(《狼》)(3)一狼得骨止.(《狼》)3.固(1)汝心之固.(2)其将固.可袭而虏也(3)求之下流,固.颠(《河中石兽》)4.苦(1)何苦.而不平(2)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诚(1)帝感其诚.(2)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6.方(1)方.七百里(2)方.欲行,转视积薪后(《狼》)7.若(1)曾不若.孀妻弱子(2)若.儿戏耳(《周亚夫军细柳》)(3)若.屈伸呼吸(《杞人忧天》)(4)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8.节(1)寒暑易节.(2)持节.诏将军(《周亚夫军细柳》)9.闻(1)操蛇之神闻.之(2)军中闻.将军令(《周亚夫军细柳》)10.居(1)面山而居.(2)居.无何(《周亚夫军细柳》)(3)居.天下之广居(《富贵不能淫》(4)居天下之广居.(《富贵不能淫》11.许(1)杂然相许.(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与朱元思书》)12.然(1)杂然.相许(2)然.则天下之事(《河中石兽》)13.子(1)子.曰(《论语》十二章)(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14.焉(1)且焉.置土石(2)始一反焉.无陇断焉.有子存焉.(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15.已(1)惧其不已.也(2)骨已.尽矣(《狼》)16.之(1)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冀之.南汉之.阴(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之.不惠汝心之.固(3)跳往助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4)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5)曾不能损魁父之.丘(6)称善者久之.(《周亚夫军细柳》)(7)何陋之.有(《陋室铭》)(8)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17.以(1)以.君之力以.残年余力(2)河曲智叟亡以.应(3)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周亚夫军细柳》)(4)请以.军礼见(《周亚夫军细柳》)(5)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6)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7)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18.其(1)惧其.不已也(2)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3)其.如土石何19.于(1)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告之于.帝(3)傅说举于.版筑之(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5)征于.色,发于.声 (6)困于.心,衡于.虑 (7)于我如浮云20.而(1)面山而居 聚室而谋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何苦而不平(2)而山不加增(3)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三、其它重点字。
(完整word版)愚公移山知识点最新归纳,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愚公移山知识点最新归纳,推荐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d7e3f51360cba1aa811da91.png)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重点词语解释1、年且九十且:将近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室:家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们6、杂然相许杂然:纷纷许:赞同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8、以君之力以:凭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连……都……损:削减丘:土堆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夫:成年男子14、叩石垦壤叩:敲,凿15、始龀龀:换牙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节:季节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心:思想固:顽固彻:通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背三、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四、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扛,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10、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11、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冈阻隔,今义:把持独占12、何苦而不平苦:古义:愁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五、词类活用1、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2、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六、一词多义1、方:(1)方七百里(面积)(2)方其远出海门(当……时)(3)方欲行(将要)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穷凶极恶(极端)(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4、许:(1)杂然相许(赞同)(2)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3)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3)政通人和(顺利)(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5)通计一舟(全,整个)七、理解性填空1、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
《愚公移山》学习要点(精选12篇)
![《愚公移山》学习要点(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502e7fcb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b3.png)
《愚公移山》学习要点(精选12篇)《愚公移山》学习要点篇1《愚公移山》第一部分本文选自《列子·汤问》篇。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列御寇所撰。
《汉书·艺文志》中录有《列子》八篇,今已亡佚。
今《列子》,一般认为是晋人张湛注释编写而成。
其中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
它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关于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
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关于神话: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讨论:1、读了此文后,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的道理?《愚公移山》是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
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我们只要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3、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写“其妻献疑”,用意有二:(1)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
其妻认为开山平险一事太难,不仅挖掉这两座大山非愚公之力所能及,而且挖出的土石放到何处也是一大难题。
其妻的这些顾虑,愚公当然是考虑了的。
但是,愚公为了子孙后代出入不受阻碍,他以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下决心要开山平险。
最新《愚公移山》自主学习提纲1
![最新《愚公移山》自主学习提纲1](https://img.taocdn.com/s3/m/751927fc33d4b14e852468c5.png)
《愚公移山》自主学习提纲1年级:九年级学科:语文学期:下设计时间:2011年3月18NO:1 课题愚公移山课时NO:1审核者本备课组导学者康春华学习时间2011.3.18 学习者九年级班级九(3)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的大意。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学习重点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学习难点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的理解教学准备课件和自主学习提纲激趣明标51、《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2、明确学习目标(参见上面“学习目标”)自主学习101、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
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愚公移山》的文体是(),作者是()。
2、结合课下注释,逐词对照着解释翻译课文,并在课本上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解释词语(1)重点实词许()彻()惧()负()匮()(2)通假字反()惠()亡()厝()合作展示10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
)当堂测试15 1、重点句子翻译(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河曲智叟无以应。
2.提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3、引用原文回答问题: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愚公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河曲智臾嘲讽愚公的话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愚公斥责智臾的话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愚公反驳智臾的话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对话表现智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愚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学习]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0愚公移山第1课时导学提纲鄂教版
![[推荐学习]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0愚公移山第1课时导学提纲鄂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a849fc719e8b8f67c1cb92b.png)
20 愚公移山(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寓言的特点及作用,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落实重点字词句的理解,积累文言字词。
3、复述寓言,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导学流程】问题记录一、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
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
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寓言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
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基础感知1、初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读准下列字词读音并写到文中:仞塞箕畚龀匮亡厝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在课文中用“/”划分朗读节奏,如: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3、小组齐读课文。
三、深入学习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第1、2自然段。
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句子中下划线词语。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投诸渤海之尾()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始龀()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结合课文,翻译下列句子。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堂测堂练】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2019-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0愚公移山(第2课时)导学提纲鄂教版
![2019-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0愚公移山(第2课时)导学提纲鄂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5f05fd2998fcc22bdd10d0f.png)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2019-
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0愚公移山(第2课时)导学提
纲鄂教版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第3/4自然段,疏通文意。
2、落实重点字词句的理解,积累文言字词。
3、复述寓言,背诵课文3/4段。
【重点难点】
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课文3/4段。
问题记录【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齐读课文3/4自然段:
1、结合课文,解释下列句子中下划线词语,写在上下空白处。
第3自然段:甚矣,汝之不惠残年余力
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虽我之死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何苦而不平
第4自然段:惧其不已帝感其诚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2、结合课文,翻译下列句子。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深入学习
3、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第3、4自然段。
4、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概括故事情节。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堂测堂练】
这则寓言故事中,着重描写了“愚公”“智叟”这两个人物,联系课文中他们各自的表现,想一想:
智叟和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分别突出了各自怎样的人物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九年级学科:语文学期:下
课题
愚公移山
课时
1
策划者
审者
本备课组
导学者
学习时间
学习者
九年级
班级
九(2)
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的大意。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2.提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3、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
主
学
习
10
1、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愚公移山》的文体是(),作者是()。
2、结合课下注释,逐词对照着解释翻译课文,并在课本上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解释词语
(1)重点实词
许()彻()惧()负()匮()
(2)通假字
反()惠()亡()厝()
合作展示
10
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
当
堂
测
试
15
1、重点句子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河曲智叟无以应。
这些对话表现智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愚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升小结
5
《愚公移山》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补充完善
1、用现代汉语把这个故事说给你的亲朋听一听。
2、准备辩论赛资料。
学习重点
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学习难点
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和自主学习提纲
激趣明标
5
1、《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2、明确学习目标(参见上面“学习目标”)
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河曲智臾嘲讽愚公的话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愚公斥责智臾的话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愚公反驳智臾的话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