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采茶戏的起源、传承与风格特征-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钦州采茶戏

钦州采茶戏

钦州采茶深受群众的喜爱,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一、源流与沿革钦州采茶有采茶戏、采茶调和采茶舞等多种形式,采茶调、采茶舞与采茶戏有很大区别。

钦州的采茶戏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从清代乾隆年间就流传到钦州的灵山、钦州(钦南、钦北)、浦北了,距今已有270年的历史。

采茶戏早年在福建、安徽、江西叫“采茶灯”,在湖南、湖北叫“采茶歌”,在桂北叫“采茶舞”。

“采茶灯”、“采茶歌”、“采茶舞”在乾隆年间仅是一种民俗活动。

据李调元的《粤东笔记》载:“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彩女,每队12人,人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以絙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

”到了道光年间,“采茶灯”、“采茶歌”和“采茶舞”开始以故事为主线,编写出有人物、有环境、有情节的小戏,成为上元演出的“百戏”之一,故被称为“采茶戏”,也叫“唱采茶”。

钦州各县(区)的“采茶戏”与各种民间艺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寻踪溯源,与民间木鱼说唱的关系十分密切。

一八六七年,钦县(现在的钦南区、钦北区)“新半月茶会”的带班师傅何全龙是最早将木鱼说的唱本改编为“茶花”唱本的人,并吸收“南言”作为演唱“采茶”(小戏)的基本唱腔。

到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年),钦县“石头塘采茶班”的班主易演升大胆尝试将木鱼说唱本改编为大戏。

易演升的改革大获成功,其改编的剧目如《董永卖身》、《陈三磨镜》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据老艺人陆德升讲,到了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承师传下来的34出传统采茶戏中,有四分之一来自木鱼说唱之本。

“采茶红”除了与木鱼说唱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外,与江西的茶篮灯、广西的采调以及广东的粤剧也有密切的关系。

清道光廿六年(一八四六年),江西有位客商来到广西经商,曾把江西茶篮灯传到灵山的六秀村,使之逐渐形成今天的采茶戏。

到了民国初年,“采茶戏”在灵山已经很盛行。

最早的“采茶戏班”是伯劳的“六秀采茶班”,继“六秀采茶班”之后,其相邻的武利安金村、伯劳邓阳村、那龙中灵村,都相继成立了采茶班。

基于非遗文化传承的乡村振兴模式研究——以钦州采茶戏为例

基于非遗文化传承的乡村振兴模式研究——以钦州采茶戏为例

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卷第14期(总第466期)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

而借助当今新媒体时代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发掘、传承和振兴民族传统文化,能够达到以文化促社会进步,以文化产业链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目的。

充分利用我国农村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形成特色文化产业扶贫模式,一方面能够改善作为中华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载体的非遗文化的生存环境,也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借鉴。

1 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戏的传承及保护情况1.1 钦州采茶戏的历史传承情况广西钦州采茶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艺术,起源于江西省,约在1778年传入广西钦州,极具浓郁地方色彩和独特的客家文化特征,于2006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在钦州,除了专业性的钦城、兆雅两个采茶剧团外,还有几十家营业性的业余采茶戏队活跃于民间。

这些采茶戏队发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传统民间艺人的合力,不仅活跃和丰富了城乡文化生活,而且对延续240多年的非遗文化钦州采茶戏起到了展示、传承、传播及示范作用。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热点的不断转换,互联网不断着改变年轻人群的休闲娱乐方式,加之采茶戏传承人或年老或相继离世,传统文化后继乏人的问题越发严重,甚至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非遗”保护尤为迫切。

1.2 钦州采茶戏保护现状通过对广西省钦州市灵山县伯劳镇平心村的实地调研发现,人们对采茶戏的兴趣主要在于采茶戏内容符合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

在钦州农村“空心化”现象较为严重,老人和留守儿童居多,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生活水平不高,农村老人白天务农后晚上大都闲暇无事,而采茶戏符合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一些街坊村民对传统采茶戏情有独钟。

当地电脑及移动网络等电子设备的使用率不高,采茶戏便成为很多村民茶余饭后的消遣。

采茶戏观众多为本地老人和小孩,以及部分慕名前来观看的外地中老年人。

钦州白话与采茶文化

钦州白话与采茶文化

钦州白话与采茶文化摘要:钦州采茶是以钦州白话为说唱语言的戏剧,唱词,道白等运用了很多钦州方言,俚语,很有地方色彩。

可以说,钦州采茶是依附于钦州白话而存在的,它的语言特点和表演特点也表现了钦州的地方性特色。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语言,钦州的主要语言是钦州白话。

钦州白话为广府九大语系中的钦廉片。

和莞宝片〔东莞和宝安〕,五邑片〔新会江门台山开平恩平〕等齐名,钦廉片原属粤西四府音〔合浦钦州北海防城〕,和广州话是一脉相承。

但是钦州白话与广州粤语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钦州白话的使用范围不如广州粤语广泛,但是两个地区的人见面,交流是没有问题的,只是两者的语言在语调上有所不同。

很多口语的使用也不一样,如:广州粤语说“没有”,用“唔有”,钦州白话里用“某有”。

钦州方言是地方性语言,使用范围窄。

由于地区闭塞,受外界影响小,其在词义上有很多与古代汉语相通的地方,在用词习惯,词的繁复性方面都保留着古代汉语的特色。

如“孥”,音nong,钦州白话里,该词泛指儿童,口语中经常听到,一般作“孥子”“孥儿”“阿孥”等,都是对小孩子的爱称,有宠爱和溺爱的意味,多用于父母对孩子,长辈对晚辈。

在秦观的作品《赠张潜道》里有“独携三尺琴,笑别妻与孥”,孥,即是指孩子。

又如,憨,han,形声,从心,敢声,《说文》作“戆”。

本义:痴呆,傻气。

又引申为天真,纯朴。

钦州话音同。

其“憨”,应该是憨皮(调皮、顽皮)的简读,《红楼梦》第三十回:“他们是‘憨皮’惯了的,早已恨的人牙痒痒”,憨皮,应是调皮,顽皮的意思。

如此说来,钦州白话与古代汉语的渊源是很近的。

但在钦州方言里,量词的使用很多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要求。

如当地人说人时用“一只人”而不用“一个人”,说“一条牛”而不是“一头牛”。

而钦州采茶则是钦州的地方戏,主要以钦州白话为说唱语言,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钦州采茶的宣传范围有限,只能在本地区流传,难以向外发展。

也有人建议用纯正粤语改唱,可以流传更广,但是如果钦州采茶用广东粤语来唱,那就不是钦州采茶了,失去了地方特色,没有了原来的那种乡土气息。

钦州采茶戏

钦州采茶戏

钦州采茶深受群众的喜爱,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一、源流与沿革钦州采茶有采茶戏、采茶调和采茶舞等多种形式,采茶调、采茶舞与采茶戏有很大区别。

钦州的采茶戏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从清代乾隆年间就流传到钦州的灵山、钦州(钦南、钦北)、浦北了,距今已有270年的历史。

采茶戏早年在福建、安徽、江西叫“采茶灯”,在湖南、湖北叫“采茶歌”,在桂北叫“采茶舞”。

“采茶灯”、“采茶歌”、“采茶舞”在乾隆年间仅是一种民俗活动。

据李调元的《粤东笔记》载:“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彩女,每队12人,人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以絙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

”到了道光年间,“采茶灯”、“采茶歌”和“采茶舞”开始以故事为主线,编写出有人物、有环境、有情节的小戏,成为上元演出的“百戏”之一,故被称为“采茶戏”,也叫“唱采茶”。

钦州各县(区)的“采茶戏”与各种民间艺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寻踪溯源,与民间木鱼说唱的关系十分密切。

一八六七年,钦县(现在的钦南区、钦北区)“新半月茶会”的带班师傅何全龙是最早将木鱼说的唱本改编为“茶花”唱本的人,并吸收“南言”作为演唱“采茶”(小戏)的基本唱腔。

到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年),钦县“石头塘采茶班”的班主易演升大胆尝试将木鱼说唱本改编为大戏。

易演升的改革大获成功,其改编的剧目如《董永卖身》、《陈三磨镜》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据老艺人陆德升讲,到了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承师传下来的34出传统采茶戏中,有四分之一来自木鱼说唱之本。

“采茶红”除了与木鱼说唱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外,与江西的茶篮灯、广西的采调以及广东的粤剧也有密切的关系。

清道光廿六年(一八四六年),江西有位客商来到广西经商,曾把江西茶篮灯传到灵山的六秀村,使之逐渐形成今天的采茶戏。

到了民国初年,“采茶戏”在灵山已经很盛行。

最早的“采茶戏班”是伯劳的“六秀采茶班”,继“六秀采茶班”之后,其相邻的武利安金村、伯劳邓阳村、那龙中灵村,都相继成立了采茶班。

广西壮族采茶舞音乐风格特点研究

广西壮族采茶舞音乐风格特点研究

广西壮族采茶舞音乐风格特点研究广西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在全国范围内闻名。

广西壮族采茶舞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风格深受当地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对广西壮族采茶舞音乐风格的特点进行研究,探讨其发展历程和表现形式。

一、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广西壮族采茶舞起源于壮族民间劳动生活,是壮族劳动者在采茶过程中的一种舞蹈表演。

据史料记载,壮族自古以来就以采茶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活动之一,而采茶舞则是在劳作之余,壮族人民自发地进行的一种娱乐和表演活动。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壮族采茶舞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和内涵的表演艺术形式,并成为壮族文化的一张名片。

壮族采茶舞音乐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与壮族社会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

在古代,壮族社会处于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阶段,劳动是壮族社会的主要生活方式,而采茶舞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壮族采茶舞逐渐向着文化艺术的方向发展,成为一种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表演形式。

壮族采茶舞音乐的发展,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一定影响,融合了汉族、彝族等民族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二、音乐风格特点1.器乐丰富多样壮族采茶舞音乐以器乐为主要表现形式,其器乐丰富多样,包括簧管、唢呐、芦笙、二胡等传统乐器。

这些乐器在表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不同的演奏技巧和音色,为舞蹈表演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壮族采茶舞音乐还使用了一些简单的民间乐器,如铃鼓、木鱼等,使音乐更加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2.节奏轻快明快壮族采茶舞音乐的节奏轻快明快,富有活力和节奏感。

其节奏多为2/4拍或4/4拍,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欢快的节奏韵律,旋律简单易记,易于舞者根据节奏表现出舞蹈的活泼风格。

壮族采茶舞音乐的节奏感受强烈,让人忍不住随着音乐的节奏摇摆起来。

3.歌词内容真实感人壮族采茶舞音乐的歌词内容多以壮族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场景为主题,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真挚感情和对劳动的热爱。

介绍采茶戏

介绍采茶戏

介绍采茶戏
采茶戏,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中国江南地区。

它是一种融汇了民间歌舞、音乐和表演艺术的戏曲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剧情吸引着观众。

采茶戏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有歌唱、舞蹈、说唱和杂技等元素。

它的音乐节奏明快,富有活力,能够让观众沉浸其中,享受表演带来的快乐。

其剧情多以当地民间传说和故事为题材,生动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百态和情感世界,深受观众喜爱。

采茶戏的服饰和道具也别具一格,色彩鲜艳,造型独特,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民俗风情。

演员的表演技巧娴熟,能够将角色性格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产生共鸣。

采茶戏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并传承发展。

在现代社会,采茶戏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成为了中国戏曲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采茶戏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些采茶戏团体和演员们积极探索和尝试新的表演方式和剧目,使采茶戏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同时,一些文化机构和艺术团体也积极推动采茶戏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使其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总的来说,采茶戏是一种充满活力和独特魅力的戏曲形式,它以其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和艺术爱好者。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采茶戏将继续发扬光大,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钦州采茶戏绽放新活力

钦州采茶戏绽放新活力

钦州采茶戏绽放新活力作者:***来源:《学苑创造·B版》2021年第08期·走进钦州非遗系列(一)·钦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部,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现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2项。

本期开始,小创带大家走进钦州,看看钦州的少年们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哪些努力。

一方水土养一方戏。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方言不同,因此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地方戏。

咱们广西也有很多种地方戏,今天贝贝就带同学们认识一下钦州采茶戏。

钦州采茶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藝术,起源于江西省。

据传,唐朝有个叫雷华光的宫廷歌舞师到江西九龙山隐居,被当地采茶姑娘的勤劳感动,便以种茶制茶为题编排出采茶舞。

后来,这种采茶舞在清代乾隆年间传入钦州,经过两百多年的变迁,形成了今天独具钦州特色的采茶戏。

钦州采茶戏是在“采茶灯”“采茶歌”“采茶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桂南采茶类的地方小戏。

戏曲剧本大多是民间艺人根据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编写出来的。

采茶戏的表演形式有独唱、对唱、表演唱等,故又被称为“唱采茶”。

采茶戏的唱腔以“茶腔”为主,兼有“南音”“盘茶”“四平腔”“英台”“哭腔”“忧腔”“杂货腔”等唱腔;演出的道具有钱尺、花扇、彩带、刀、剑等。

今天的钦州采茶戏已经发展出独幕剧、多幕剧等多种形式,还分出了古装戏和现代戏,表演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采茶戏伴奏所用的乐器也在原先的木鱼、竹筒、锣、鼓中加入了多种现代乐器。

采茶戏的乐曲既有欢快活跃、诙谐风趣的,也有凄凉婉转的。

采茶戏演出时歌舞交融,用地方语言——白话演唱。

由于采茶戏的内容大多抑恶扬善、弘扬美德、健康向上,因此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钦州采茶戏分钦南、钦北、浦北、灵山采茶戏等,入选自治区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了让地方戏曲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近年来开展了“戏曲进校园”活动,选派老师送戏进校园,帮助学校开设戏曲社团,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采茶戏简介作文

采茶戏简介作文

采茶戏简介作文《采茶戏简介》咱今天就来唠唠这采茶戏!采茶戏呀,那可是咱民间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采茶戏起源于咱劳动人民的采茶生活,是从那实实在在的茶山上孕育出来的。

想象一下,漫山遍野的茶园,翠绿的茶树一行行一列列,就像等待检阅的士兵。

阳光温柔地洒下来,给每一片茶叶都镀上了一层金边。

茶农们身背竹篓,双手在茶树间灵活地穿梭,采下那鲜嫩的芽尖。

他们一边劳作,一边哼唱着小曲,这些小曲慢慢就演变成了如今的采茶戏。

采茶戏的表演形式那叫一个丰富多彩。

演员们身着鲜艳的服装,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

他们的动作轻盈而又灵动,仿佛在茶园中翩翩起舞的蝴蝶。

尤其是那手势,一会儿指指这边的茶树,一会儿又采下那边的茶叶,生动极了。

还有那脚步,轻快地移动着,就像是在茶山上欢快行走的样子。

采茶戏的唱腔也特别有韵味。

那声音清脆悦耳,就像山间的清泉流淌在石头上发出的声响。

有时候婉转悠扬,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云雾缭绕的茶山之中;有时候又欢快活泼,仿佛能看到茶农们丰收时的喜悦场景。

而且,这唱腔里还带着浓浓的地方特色,每个地方的采茶戏都有自己独特的腔调,一听就能分辨出来是哪个地方的。

我记得有一次去看一场采茶戏表演,那场景至今都让我难以忘怀。

那天,戏还没开场,台下就已经坐满了人。

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眯着眼睛,似乎在回忆着年轻时在茶园里的点点滴滴;有年轻的小夫妻,手牵着手,脸上充满了期待;还有一群小孩子,在人群中跑来跑去,嬉笑打闹着。

终于,幕布拉开了,演员们一亮相,台下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那场戏演的是一对年轻的茶农夫妻在茶园里劳作,然后互诉衷肠的故事。

女演员的歌声真好听啊,那声音又甜又脆,唱到高潮部分,还来了几个高难度的转音,听得台下的观众们连连叫好。

男演员的表演也特别精彩,他的动作干净利落,把茶农的勤劳和朴实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表演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有趣的互动环节。

演员们会走下台来,邀请观众一起上台跳舞。

大家也都不害羞,纷纷上台,跟着演员们的步伐,一起扭动着身体,现场的气氛那叫一个热闹。

广西采茶戏开题报告

广西采茶戏开题报告

广西采茶戏开题报告1. 引言广西采茶戏是一种传统的戏曲形式,源自广西壮族自治区。

它融合了壮族的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生动的故事情节而闻名。

本文将对广西采茶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探索其起源、发展和演变。

2. 背景知识2.1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南部,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其中壮族是最大的民族群体。

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音乐、戏曲、舞蹈等传统艺术形式。

2.2 戏曲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总称,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包括许多不同的戏种,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戏曲形式。

2.3 采茶戏采茶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种特殊戏曲形式。

它起源于广西的农村地区,表达了人们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3. 目的与意义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广西采茶戏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以及其在壮族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通过对采茶戏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文化传统,并推广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4. 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来探究广西采茶戏: -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论文和文献,了解采茶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田野调查:赴广西壮族自治区进行田野调查,深入了解采茶戏的表演形式、剧本和演员等方面的情况。

- 访谈调查:与采茶戏表演者、导演和观众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采茶戏的认识和看法。

5. 计划安排本研究计划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阶段一:文献研究,对采茶戏的历史和发展进行全面了解。

- 阶段二:田野调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实地考察,与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和观摩。

- 阶段三:访谈调查,与采茶戏表演者、导演和观众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观点和看法。

- 阶段四:数据整理与分析,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并归纳。

6. 预期结果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预计能够得出以下结果: - 确定广西采茶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揭示其独特的地域特色。

-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文化传统和演艺形式,提高对壮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北部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及其传承与发展

北部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及其传承与发展

北部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及其传承与发展作者:宋克歆黄燕君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3期【摘要】地处北部湾的钦州采茶戏于2006年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但是它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

为了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钦州采茶戏,通过高校这一载体积极将钦州采茶戏引入教学体系中,利用非物质文化资源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并与当地文化进行有效结合,可实现对钦州采茶戏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北部湾;钦州采茶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高校教学运用近年来,笔者因T作与创作的原因一直注重挖掘钦州北部湾音乐素材,并将饮州采茶戏作为研究的重点,发现钦州采茶戏所面临的传承与发展等一系列困境。

在此,笔者从非遗保护的角度去探索采茶戏进校同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通过把采茶戏积极引入高校教学体系,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并与当地文化进行有效结合,可实现对钦州采茶戏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一、钦州采茶戏的生存现状钦州采茶戏历史悠久,2006年1月被确立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006年9月被确立为“第一批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其主要流传于饮州市区、钦州灵山、浦北县镇,是棒南采茶戏的一种,它是由深具浓郁地方色彩的舞蹈、山歌、小调与传统茶义化相结合,花灯、小戏等传统民问艺术与独特的客家文化特征相融合发展而成的,它蕴含的艺术价值之高、社会影响之大深受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但如今,饮州的采茶剧团在逐年减少,戏迷慢慢老去,当年“茶鼓一响,万人空巷”的景象不再复返,饮州采茶戏在生存夹缝巾艰难发展,且面临着传承的困境。

根据笔者的走访及社会调查,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一)市场低迷,剧团减少由于受到电视与互联网等多媒体的冲击,现在的听众更多地喜欢听流行音乐,极少关注地方戏曲。

因此,采茶戏缺乏市场经济的支撑,戏迷流失严重,许多剧团面临着生存压力且逐年减少。

作为忠实的戏迷也随着年华老去,流失了许多票友。

浅析钦州采茶戏的特点

浅析钦州采茶戏的特点

7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19冤情可以真相大白告慰逝者,安抚生者。

表达出当时群众对恶势力的反抗并赢得胜利。

二、题材特点采茶戏的题材来源广泛,涉及范围广较,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一)来自神话故事。

例如戏剧《宝莲灯》讲述的是住在天上的仙女三圣母向往人间的生活,便下凡间。

和作为书生的刘彦昌坠入爱河并生有一子。

运用宝莲灯的力量守住了短暂的幸福。

不料,二郎神一行人用计夺走了宝莲灯,三圣母被抓走,压在华山下。

十五年后,其子沉香练就一身武艺夺回了宝莲灯,救出来压在华山下的三圣母,获得了美满幸福的幸福。

反映了人们反抗封建势力的压迫,谋求自由争取幸福的强大意志。

同时也是人们渴望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的理想。

(二)来自历史故事。

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历史故事数不胜数,采茶艺人将其进行改编与整理,如:戏剧《朱买臣》当中的朱买臣是一个生活在汉代穷苦书生。

他的妻子不满朱买臣整日读书不出去干活,便弃他而去。

后来朱买臣做了官,不计前嫌与妻子重归于好,反映出宽容、以德报怨的善行。

(三)来自民间故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采茶艺人通过对民间故事的收集整理并加以改编,创作出一系列喜闻乐见的剧目。

如:《隔河看亲》讲述的是卖身葬亲的梅屏在王奶奶家当丫鬟。

奈何小姐相貌丑陋,眼高过顶迟迟未嫁,便一直推脱梅屏的婚事。

梅屏和勤哥以及张媒婆设计使小姐出嫁。

梅屏也眷属终成。

一定程度反映出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机敏。

(四)来自当代真实生活。

这也是近年来钦州采茶戏创作题材发展趋势。

如今,采茶戏工作者将关注点转向现实生活,结合时代背景以及热点话题,创作出一批新的作品。

如根据当下的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自编自演抗击疫情的采茶戏,显现出当地人民的精神风貌以及抗击疫情的决心。

又如出于对本地区文化的热爱,采茶戏工作者李世川以民族英雄刘永福为原型创作出了一系列有关民生的作品。

其中有一部作品当中讲述的是:刘永福凯旋归家,途中看到民不聊生,经了解情况后得知庄稼欠收,下令把剩下不多的粮食发放给当地的村民并将该地的情况上报朝廷。

采茶戏表演的艺术特征研究

采茶戏表演的艺术特征研究

采茶戏表演的艺术特征研究作者:杨小良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第04期摘要:采茶戏,源于民间采茶劳动和客家民俗生活,载歌载舞,形式多变,欢快热烈,观赏性、表演性、喜剧性、地域性、民俗性以及文化性较强,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审美价值,深受地区群众的喜爱,对地区文化艺术的发展发挥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采茶戏:表演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2-0120-02一、前言采茶戏是一种流行于南方地区的民间戏曲,主要刻画劳动者采茶劳作的情景。

它融民间口头文学、音乐、歌舞、灯彩、花鼓多种元素丁一体,表演风格亦庄亦谐,曲调婉转清丽,节奏活泼明快,语言幽默风趣,喜剧形象鲜明,舞蹈动作别具一格,生活化气息浓郁,极富地域乡土风情,是当地群众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二、采茶戏表演的音乐曲调表演离不开音乐,采茶戏表演音乐可塑性强,风格包容,极富浓厚的地方特色。

根据曲牌伴奏乐器、旋律、音阶、调式、功能作用等方而的不同,采茶戏表演音乐曲调分为灯腔、茶腔、路腔、杂调四种类型,即“三腔一调”,为载歌载舞的采茶戏表演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具体曲调特征如下:1.茶腔,是采茶戏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声腔,以“Re-La”音调为主阶,在江西赣南采茶戏中运用较多。

这种音乐曲调尖锐清脆,节奏活泼明快,旋律优美流畅,善于表现劳动与爱情,极具浓郁的田园风韵。

如:《牡丹调》、《山歌调》、《斑鸠调》等采茶戏多以茶腔演绎。

2.路腔,是一种具有诙谐色彩和插科打诨色彩的腔调,由湖南采茶戏中衍生出米,是湖南民间艺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表演声腔,多采勾筒、唢呐等演奏乐器,以商调、宫调作为表达方式,这种音乐曲调轻松活泼、诙谐风趣。

如:《对花》、《眉灵调》、《小拜年》等采茶戏多以路腔演绎。

3.灯腔,源于元宵节,常以“灯”为道具,以鼓、锣、唢呐等打击樂器为音乐伴奏,当灯歌与采茶戏完美地融合起来,就形成了别具匠心的灯腔。

采茶戏研究综述

采茶戏研究综述

采茶戏研究综述作者:全容菲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10期【摘要】采茶戏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采茶戏得到不断的发展,学界对采茶戏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本文从建国初期、改革开放以及新世纪的三个阶段对采茶戏的发展进行回溯与分析,探究采茶戏的发展历程和学术价值。

【关键词】采茶戏;源流史;地域性【中图分类号】J825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2-767X (2020)10-0072-03【本文著录格式】全容菲.采茶戏研究综述[J].北方音乐,2020,05(10):72-74.采茶戏是流传于江西、湖北、广西、广东一带的戏剧种类,它主要是以最初的“三脚班”形式发展而来,相传是从江西一带向四方流变。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采茶戏不断得到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更为繁荣,且越来越系统。

笔者通过资料筛选、分析、整理,选取采茶戏在发展中较为有影响、引起学界关注的问题进行剖析,涉及采茶戏的音乐形态分析、研究内容、地域性发展以及个案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一、建国初期建国以来,采茶戏发展缓慢,相关文献产出较少,主要论及采茶戏的来源、艺术特征(唱腔、角色行当、演唱形式等)、传统剧目,其中尤其以早期几篇戏剧观摩记调查报告为主要代表,本文作简要介绍。

顾仲彝《赣南采茶戏观摩记》(上海戏剧,1961-12-27)一文,作者参观完赣州、吉安、瑞金等地的采茶戏演出后,并对其中几个采茶剧目做出了评析,全文赞扬了江西采茶戏纯朴、充满地方色彩的形象;衍任和群思《红色接班人的动人形象——评江西高安采茶戏<小保管上任>》,这篇戏评反映了一个“小保管”铁面无私的红色革命的接班人形象,体现采茶戏对思想的教化作用;严青《谈采茶戏<井冈山的黎明>》同是描述当时革命战争时期的采茶戏剧目,讲述了张可、黄辅臣等人接收毛主席的指令对井冈山农民自卫队的故事,全剧宣扬了革命思想。

钦州采茶戏传承与创新研究

钦州采茶戏传承与创新研究

1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16采茶戏巡演团体,进行规范化。

需要对其表演内容进行整合,检查其主题是否符合当下社会的文化风尚,合理的进行宏观管理,不要过度的规定与限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思想与钦州采茶戏融会贯通,做到思想与艺术相融合,才能长远的发展戏剧;同时做到思想教育和看剧的兴趣相统一,可以为钦州的经济、社会风尚、文化等助力,让百姓能以不一样的方式了解钦州采茶戏以及文化风尚。

市政府应高度重视对钦州采茶戏的保护和开发,加大资金的投入,对剧团进行整改,加强剧团文化建设,提高现有艺人素质,引进拔尖专业人才,从而形成专业的剧团,方能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政府应鼓励精创钦州采茶戏作品,可寻访采茶老艺人,收集老艺人收藏的资料,对比现有资料进行整理,真正把钦州采茶戏的精粹找回来,如花扇、钱尺花、七点梅台步等,再融合新时代的题材和内容,创新式地编排剧目,培养一批新的采茶名角。

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合理发放扶持基金以及提供一些相关的表演器材,大力提倡钦州采茶戏作品的创作,深入挖掘钦州采茶戏的内涵,让钦州采茶戏团能有保障、有信心继续发展。

(二)特色创新与多彩推广1、相较于传统的钦州采茶戏,创新无疑是传承的持续动力。

钦州采茶戏有自己独特且较完整的表演程式,戏中的脚色行当、唱腔及吹奏曲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

在钦州采茶戏中,角色的人物性格突出,每个角色的联系和矛盾都与故事情节环环紧扣,戏中的舞蹈性很强,茶公用矮步,茶娘用云步,加上独特的白话唱腔,构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戏曲。

因此,在原有钦州采茶戏腔调的基础上,吸收其他优秀戏曲的曲调,借鉴现代潮流的影视编写新的剧目。

到各个城乡了解居民对这方面的需求,根据这些需求进行改革。

在此基础上既能体现钦州采茶戏的创新性,也不失对钦州采茶戏戏剧文化的传承。

同时可在服装上进行改革,在原有装饰的基础上,将现代美的元素融合到服饰上,衣服的色彩搭配在不改变其精华所在和文化元素的情况下加入不同年龄段都喜欢的元素。

钦州采茶戏的起源、传承与风格特征-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钦州采茶戏的起源、传承与风格特征-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系主任签名:年月日
说明:此表由学生填写,指导教师和系院签署意见,一式一份,由系保存。
张德辉叙述:“从前有两个江西商客来到伯劳万利圩做生意,当地人民十分融洽,他两便将江西采茶传授给万利六秀村人。”
民间传说:唐朝有个宫廷歌舞师名叫雷华光,得罪了太监逃到江西九龙山隐居。为地方的采茶姑娘的辛勤劳动所感动,故以种茶制茶为题编写采茶舞与人娱乐。
(文献综述全文见附页)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预期目标:
1钦州采茶戏具有史料性和科学依据的起源说与传承脉络。
2钦州采茶戏的地域特征,和民俗特征,戏剧音乐特色,唱腔、唱词和道白的规律特点,伴奏乐器分类,分工及其表现作用,常用的表现程式和表演行当的分类与特点等。











一研究对象:钦州采茶戏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实地采风
(三)史料典籍
三研究步骤:
(一)收集资料
(二)实地采风
(三)分类整理
(四)资料统计
(五)撰写论文










一论文选题:2006年11月20日——2006年12月5日
二下达写作任务书:2006年12月6日——2006年12月16日
三开题报告:2006年12月17日——2007年3月10日
四撰写论文初稿及修改:2007年3月5日——2007年4月15日
玉林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系(院):××××××××

钦州市有哪些文化遗产作文400字

钦州市有哪些文化遗产作文400字

钦州市有哪些文化遗产作文400字
20XX年XX月XX号,我和同学们来到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心展开实地调研,经过调研,我了解到了钦州的音乐文化遗产有很多很多,每一项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如:钦州的采茶、钦州的粤剧、钦州的海歌、八音等,这些都是钦州民间的文娱活动,也就是文化人所说的草根文化,根扎在民间有一定的生命力。

我们着重的调研了钦州的采茶戏和奥剧两大艺术文化。

钦南采茶深受群众的喜爱,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软南采茶戏源远流长。

据文献记载,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69年代的历史。

软州采茶戏属于桂南采茶类的地方小戏,颇具地方特色。

“采茶灯”、“采茶歌”、“采茶舞”在清代乾隆年间仅是一种民俗活动,到了道光年间,开始发展以故事为主,表演形式有独唱、对唱、表演唱等,故被称“唱采茶”。

软南区采茶戏与民间“木鱼”说唱,江西的“茶篮灯”,广西的彩调以及广东的粤剧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文化艺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吸收各戏派的艺术精华,形成了独具沿海特色的钦南采茶戏。

广西壮族采茶舞音乐风格特点研究

广西壮族采茶舞音乐风格特点研究

广西壮族采茶舞音乐风格特点研究广西壮族是中国著名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还有着独特的音乐舞蹈艺术。

壮族采茶舞音乐就是他们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本文将重点研究广西壮族采茶舞音乐的风格特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壮族文化和音乐艺术。

一、广西壮族采茶舞的起源和发展壮族是广西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采茶舞是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起源于南宋。

据说当时的壮族人民在传统的农耕生活中,利用舞蹈形式来纪念丰收,祈求风调雨顺。

而采茶舞便是其中的一种,它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和劳动场景,代表了壮族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壮族采茶舞不仅在壮族地区广泛传播,还受到了更多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如今,不管是在广西本地还是国际舞台上,壮族采茶舞都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二、广西壮族采茶舞音乐的基本形式广西壮族采茶舞音乐通常是由歌曲、舞蹈和器乐组成的,其中以器乐为主。

壮族乐器有簧管、四弦琴、马头琴等,这些乐器在采茶舞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壮族采茶舞音乐通常还会伴随着歌唱和舞蹈,整个表演形式极为丰富多彩。

在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中,壮族采茶舞音乐也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它的旋律优美、悠扬,舞蹈节奏明快、活泼,富有感染力。

整个表演流畅自然,给观众带来愉悦和陶醉的感觉。

1. 饱满的节奏感壮族采茶舞音乐的节奏感非常饱满,强调重拍和跳动的力度,整个音乐的节奏感非常明显。

这一特点可以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舞蹈的活力和节奏美。

2. 优美的旋律采茶舞音乐的旋律优美动人,富有浓厚的民族风情。

整个旋律流畅自然,给人一种舒缓愉悦的感觉。

在这种音乐的熏陶下,观众可以感受到壮族文化的魅力和韵味。

3. 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壮族采茶舞音乐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多彩,既有舞蹈的展示,又有歌唱和器乐的伴奏。

这样的表现形式更能够让观众全方位地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增加了表演的艺术感染力。

4. 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壮族采茶舞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劳动场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戏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戏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戏的传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区域性经济的开发,现代文化浪潮的冲击,戏曲演员的转型和人们审美观的改变,采茶戏逐渐被冷落排斥,严重影响了南方戏曲文化传承和发展。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采茶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促进采茶戏继续健康发展已经提上了日程。

因此,研究如何保护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成为艰巨任务。

1 采茶戏的历史意义采茶戏是流行于江南和岭南一些省区的戏曲类型,是我国极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之一,产生于清代的中期至末年,迄今为止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它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茶文化、地理环境、历史演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南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戏曲文化,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本地唱腔,表演上幽默诙谐、形式上载歌载舞,喜剧性强,赋予了浓郁了乡土气息,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采茶戏是客家人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是一项珍贵的客家文化遗产,为客家方言都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采茶戏同时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见证,同其他民族文化共同成为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采茶戏的现状如果没有采茶和其他关于茶的劳动,也就不会有采茶舞、采茶歌的出现,如果没有歌舞的出现那么采茶戏流行在各个茶叶种植的地区了。

所以采茶戏不仅是与采茶有关系,而且是与茶叶的文化结合了形成了一种戏曲文化。

历经多年的发展到如今,采茶戏经历了许多波折,它所展现的艺术含量和艺术品质也得到了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跟传统戏曲一样,它并没有系统的书籍和课堂,它依然依靠口口相传、手手相传、心手相传走到如今。

由于现代文化的多元化,采茶戏处境尴尬。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人们在文化休闲的同时,拥有了更宽泛的选择,大多数的年轻都对时下兴起的事物感兴趣,对采茶戏这种古老的形式,越来越被年轻人所遗忘。

采茶戏除了专业的演出人员及家属之外,最大的观看群体绝大部分是“ 50”年以前的人,所以采茶戏的群众基础薄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林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文献综述
论钦州采茶戏的起源、传承与风格特征
The QINZHOU picks tea the origins of drama`spread to accept with
style characteristic
院系×××
专业×××
学生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单位×××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教授
论钦州采茶戏的起源、传承与风格特征
文献综述
作者:×××指导老师:×××
钦州采茶戏是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大家庭中的一员,是桂南采茶戏的一种,由传统茶文化与独特的舞蹈、山歌、小调、花灯、小戏等民间艺术融合发展而成.其历史悠久,主要流传于钦州的灵山、浦北县镇,钦州市的以浦北县最具影响。

由于
其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客家文化特征,深受群众喜爱,同时又蕴含着极
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2006年1月和9月,先后被确立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第一批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广西人引以为豪的“珍宝"。

一钦州采茶戏的起源
张德辉叙述:“从前有两个江西商客来到伯劳万利圩做生意,和当地人民十分融洽,他两便将江西采茶传授给万利六秀村人。

"
唐王下江南时曾伴做戏子唱戏与人作乐。

一天,看他演戏的人越来越少了,唐王觉奇?忙去打探,原来刘三姐和刘四姐也在附近的韭菜圆中才采茶.刘三姐的精湛艺术表演连唐王也吸引住了,唐王也忘情地和刘三姐,刘四姐一起唱起了采茶了。

从此,采茶也就是一个茶公和两个茶娘来表演了。

唐朝有个宫廷歌舞师名叫雷华光,得罪了太监逃到江西九龙山隐居。

为地方的采茶姑娘的辛勤劳动所感动,故以种茶制茶为题编写采茶舞与人娱乐。

刘三姐传歌来到钦州地,把采茶传给钦州人民,后来刘三姐在北海沙罗地与人对歌,输给了当地的一个牧牛孩童。

她觉得没有脸面见人,便气死在沙罗地.故此,钦州人民为了纪念她,每逢唱采茶开台前都得三迎三请沙罗地的刘三姐。

二钦州采茶戏的传承
艺人劳振声、董永生等人说:现在的钦州采茶分为“正月茶”、“杂茶”、和“大茶”。

采茶最先的组合曲调是“正茶”、“送哥卖茶”等,这些曲调所叙述的内容和表演程式与江西采茶古曲“十二月采茶"基本相同.钦州采茶的“正月茶”和江西的“十二月采茶"有几个共同的特点:1、都是以十二个月令做索引的。

2、
都是以叙述茶农的劳动生活为内容的。

3、同是由一男一女来表演的。

采茶老艺人董永生、何奎原、劳振声说:当时名角辈出,采茶班风涌而起,各采茶班都各自立有名号。

代表钦州南部的采茶名角有董能亦、董能起.中部的骆晚人称“吊蝈五”。

东部有“哨牙梁”。

接着又涌现出南部的董济南、何明辉,中部的蒙福堂、梁明初、何均庚,东部的姚宜初等。

在他们的积极活动下,把钦州的采茶推向了一个兴盛时代。

特别是在钦州中部地区的骆晚,是热心采茶事业的艺人。

现在还健在的老艺人和熟悉他的老艺人,说起他演采茶的技艺,简直神话到了登峰造级的地步.他最后收的徒弟劳振声说“当年所有的采茶班子都讲他们的师傅是骆晚,其实他们连骆晚见都没有见过。

可见骆晚唱采茶在人民群众中的声誉是很高深的
在关于钦州采茶戏的艺术特征的论述中,有很多的观点都是大同小异。

都是通过其剧目、音乐曲调、唱词和道白、器乐伴奏、表演程式及行当去阐述
主要参考文献:
[1] 灵山县舞蹈集成小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A],1986。

5.20
[2]卢作联.灵山民族民间艺术概论[N]. 灵山县文化馆印刷,2005。

12 [3]梁保中。

灵山采茶大事记[N]。

灵山县文化馆印刷,2005.12
[4]梁保中.灵山采茶沿革表[N]。

灵山县文化馆印刷,2005。

12
[5]梁保中。

灵山采茶名角骆雄灏[N]。

灵山县文化馆印刷,2005。

12
[6] 陈宜坚整理。

灵山采茶歌曲选[N]。

灵山县文化馆印刷,2005.12
[7]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

钦州采茶[P]。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2005.12
[8]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玉林采茶[P]。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2005。

12
[9] 原灵山县农村文化工作队采编组.灵山采茶发展过程[N]. 灵山县文化馆印刷,2005。

12
[10]原灵山县农村文化工作队采编组.灵山采茶表演[N],灵山县文化馆印刷,2005.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