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渗透压的计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渗透压的计算

渗透压是指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被一种理想的半透膜隔开,只透过溶剂而不能透过溶质,溶剂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转移,促使其转移的力即渗透压。根据血浆成分可计算出正常人血浆总渗透浓度为298mmoL/L。所以临床上规定:渗透浓度在280-310 mmol/L的溶液为等渗溶液。渗透浓度小

于280 mmol/L的溶液为低渗溶液。渗透浓度大于310 mmol/L的溶液为高渗溶液。静脉注射低渗溶液,会引起红细胞被水分子胀破而发生溶血;如果静脉注射高渗溶液,则可能引起红细胞失水皱缩。因此,很多静脉注射溶液需要调节成等渗溶液。脊髓腔内注射,由于易受渗透液的影响,必须调节为等渗制剂。而一些眼用溶液、肌内注射溶液的渗透压也需要调节至一定范围内。

调节等渗溶液的计算方法如下:,,,0.0.0.0 90902,217, (一)简述

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细胞,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见有中性粒细胞、嗜酸陛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参考范围:

成人末梢血(4.0~10.0)X 109/L

成人静脉血(3.5~10.0)×109/L

新生儿(15.0~20.0)X 109/L

6个月~2岁婴幼儿(5.0~12.0)X 109/L

(二)临床意义

1.白细胞减少

(1)疾病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麻疹、脾功能亢进、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瘊

等疾病。

(2)用药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

(3)特殊感染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

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寄生虫感染(疟疾)。

(4)其他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

2.白细胞增多

(1)生理性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严重酷热、饮酒、餐后等。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2)病理性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链球菌等化脓菌感染)、慢性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

酸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的急性中毒。

影响白细胞计数的因素较多,其总数高于或低于正常值均为异常

现象,必要时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和白细胞形态等指标综合判断。,,,0.0.0.0 90903,217, 白细胞是一个“大家族”,正常血液中

白细胞以细胞质内有无颗粒而分为有粒和无粒两大类,前者粒细胞根

据颗粒的嗜好性分为中性、嗜酸性、嗜碱性三种;后者包括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每类细胞的形态、功能、性质各异。

(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为血液中的主要吞噬细胞,在白细胞中占的比例最高,在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具有吞噬和杀灭病毒、疟原虫、隐球菌、

结核分枝杆菌等的作用。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减的临床意义如下。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增多

2.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

(二)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可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或细菌。嗜酸性粒细胞可释放组胺酶,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中活性物质的合成与释放,或灭活上述物质。其临床意义如下。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三)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无吞噬功能,颗粒中有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其中主要为肝素、组胺、慢反应物质、血小板激活因子等,在免疫反应中与I gG具有较强的结合力,结合了IgG的碱性粒细胞再次接触相应的过敏原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细胞发生脱颗粒现象。继而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变态反应。其临床意义如下。

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四)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在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五)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强大的吞噬功能,其进入组织后转化为巨噬细胞,除了能吞噬一般细菌、组织碎片、衰老的红细胞、细胞内细菌(结核分枝杆菌)外,尚可通过吞噬抗原,传递免疫信息,活化T、B淋巴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0.0.0.0 9090 4,217,(一)简述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其作为呼吸载体,能在携带和释放氧气至全身各个组织的同时运输二氧化碳,协同调节维持酸碱平衡和免疫黏附作用。免疫黏附作用可增强吞噬性白细胞对微生物的吞噬作用,消除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防止复合物在易感区域形成可能有害的沉淀物。

参考范围:

男性(4.09~5.74)×l012/L

女性(3.68~5.74)×l012/L

新生儿(6.0~7.0)×1012/L

儿童(4.0~4.5)X 1012/L

(二)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

(1)相对性增多

(2)绝对性增多

2.红细胞减少

(1)造血物质缺乏由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引起,如慢性胃肠道疾病、酗酒、偏食等引起铁、叶酸等造血物质不足,或蛋白质、铜、维

生素c不足均可致贫血。

(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原发性或由药物、放射等多种理化因素所

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癌症骨转移等,可抑制正常造血功能。

(3)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如先天失血或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性贫血、出血等。

(4)继发性贫血如各种炎症、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病。,,,0.0.0.

0 90905,217, (一)简述

血红蛋白常被称为“血色素”,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承担

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减的临床

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

的程度。

血红蛋白是由珠蛋白和亚血红素组成的结合蛋白质,血红蛋白除

能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外,尚可与某些物质作用形成多种血红

蛋白衍生物,在临床上可用以诊断某些变性血红蛋白症和血液系统疾病。如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量减少程度较之红细胞减少程度明显;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则红细胞计数减少程度较之血红蛋白量减少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