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加术汤--发汗散寒,解表逐湿。
中医方剂歌诀集锦
中医方剂歌诀集锦解表剂辛温解表麻黄汤——麻黄汤用桂杏甘,发汗解表且平喘。
麻黄加术能去湿,麻杏苡甘风湿餐。
本方去桂名三拗,大青龙加膏姜枣。
华盖散治风寒咳,麻杏桑苏苓陈草。
桂枝汤——桂枝白芍草姜枣,解肌发表营卫调,桂加杏朴兼止喘,或加葛根落枕疗。
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术防风,辛芷地芩草川芎,发汗祛湿清里热,能解寒热头身痛。
香苏散——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恶寒发热身无汗,不思饮食胸脘痞。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麻芍桂,辛姜半夏草五味,外感风寒内停饮,背寒胸闷咳喘配。
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亦治水,辛姜半夏枣五味,紫菀款冬降肺气,痰喘咳逆俱能退。
辛凉解表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薄荷芦根草,身热咳嗽为主症,辛凉轻剂清上焦。
银翘散——银翘散用薄桔梗,荆蒡竹豉草芦根,温病初起入肺卫,辛凉平剂此堪称。
麻杏甘石汤——麻杏甘石法辛凉,清肺平喘效力彰,风邪化热壅于肺,咳逆气急最相当。
越婢汤——越婢汤主风水疗,麻黄石膏草姜枣。
葱豉桔梗汤——葱豉桔梗汤连翘,竹叶栀子薄荷草,疏风解表清肺热,咽痛咳嗽服之效。
扶正解表麻附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解表并助阳。
再造散——再造散用参附芪,羌防芎辛桂枝齐,阳虚卫弱感风寒,助阳发汗解表宜。
人参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桔枳同,益气解表散风湿,痢初夹表亦可用。
参苏饮——益气解表参苏饮,枳桔葛前香二陈。
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葱白桔梗随,草枣薄荷成八味,阴虚感冒用毋违。
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清热生津白虎汤,知膏草米合成方,热渴汗烦是主诉,体征脉洪舌苔黄。
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粳,益气生津涤余邪,低热少气胸烦闷。
清营凉血清营汤——清营汤主热传营,脉数舌降辨分明,犀地玄丹麦凉血,银翘连竹气亦清。
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赤芍丹,清热解毒把瘀散,热入营血神昏谵,斑黄吐衄效非凡。
清瘟败毒饮——清瘟败毒知石膏,翘栀芩连桔梗草,犀角丹皮地芍玄,泻火凉血方义妙。
麻黄加术汤---麻黄加术寒湿痛,心烦无汗体水肿
麻黄加术汤---麻黄加术寒湿痛,心烦无汗体水肿总第104期麻黄加术汤【方药歌诀】麻黄加术寒湿痛,心烦无汗体水肿,舌淡苔薄脉浮紧,麻桂杏草重白术【中医治法】解表散寒止痛,除湿利水消肿。
【方药西用】具有抗炎、抗菌、抗风湿、解热、改善肾功能等作用。
【处方用药】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去皮,二两(6g)甘草炙,一两(3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12g)白术四两(12g)随证加减用药:若肌肤疼痛者,加羌活、葛根,以通经止痛;若水肿明显者,加薏苡仁、茯苓,以泻湿消肿;若咳嗽者,加苏子、葶苈子,以降逆止咳等。
【煎服方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方证研究】寒湿乘机侵袭肌表筋脉,筋脉既不得营卫温煦、滋养,又被寒湿所肆虐,则身体疼痛剧烈烦扰不宁;寒湿闭阻经气脉络,则无汗;筋脉为寒湿所浸淫,则筋脉关节疼痛因寒湿而加剧;舌淡,苔薄,脉浮或紧均为寒湿浸淫之象。
其治当解表除湿,散寒止痛,然则邪去病愈。
方中麻黄发汗舒筋,疏散风寒。
白术燥湿健脾,和利筋脉关节。
桂枝通达经气经脉,温利关节,散寒止痛。
杏仁宣畅气机,散寒泄湿。
甘草益气荣汗源。
【使用禁忌】湿热证,痰热证,阴虚证,慎用本方。
气血运行,以此而演变为寒湿病理病证。
审证要点:根据肌肉关节疼痛,无汗,舌淡,苔薄白,脉紧或浮为用方审证要点。
【西医辨病】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等。
【中医辨证】太阳寒湿痹证:身体疼痛剧烈烦扰不宁,无汗,遇寒湿加剧,或关节疼痛,舌淡,苔薄,脉浮或紧。
用方思路:正确使用麻黄加术汤,以主治风寒湿表实证为基础方,以主治皮肤瘙痒寒湿证为临床扩大应用。
病变证机:寒湿乘营卫失调而侵袭,阻滞筋脉骨节气血运行,以此而演变为寒湿病理病证。
审证要点:根据肌肉关节疼痛,无汗,舌淡,苔薄白,脉紧或浮为用方审证要点。
【西医辨病】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等。
【衷中参西】合理运用麻黄加术汤指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无论是治疗运动疾病,还是治疗泌尿疾病,或是治疗神经疾病等,都必须符合麻黄加术汤主治病变证机与审证要点,以此才能取得治疗效果。
第五版方剂教材常用歌诀
方剂歌诀一、解表剂1、辛温解表剂【麻黄汤】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麻黄加术汤】麻黄汤中加白术,湿困身疼总能医;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华盖散】华盖麻杏紫苏子,茯苓陈草桑白皮;风寒束肺痰不爽,急宜煎服莫迟疑。
【大青龙汤】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襄;伤寒无汗兼烦躁,发汗清热此方良。
【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此为功。
【桂枝加葛根汤】加入葛根治项强,又兼汗出与恶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宜变通。
【香薷散】三物香薷豆朴先,若云热甚加黄连;新加香薷豆易花,加入银翘暑温痊。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止咳散】止咳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送下服之痊。
2、辛凉解表剂【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麻杏甘石汤】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邪热壅盛咳喘急,辛凉疏泄此方良。
【越婢汤】麻杏石甘汤-杏仁+姜枣【柴葛解肌汤】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升麻葛根汤】局方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葱豉桔梗汤】俞氏葱豉桔梗汤,连翘竹叶甘草襄;加入焦栀与薄荷,辛凉疏表法昭彰。
3、扶正解表剂【败毒散】人参败毒茯苓草,羌独柴前枳壳同;生姜薄荷煎汤服,袪寒除湿功效宏。
【荆防败毒散】败毒散-人参+荆芥防风【参苏饮】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葛根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再造散】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加枣煨姜煎,阳虚无汗法当谙。
【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仲景麻黄剂配伍运用规律
5.小青龙加石膏汤:治疗风寒表实兼内有水 饮,饮郁化热之证。 证见咳喘,症见咳嗽、喘逆、烦躁、发热、 恶寒、无汗等。 因外有风寒客表,内有水饮停肺,故用小 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饮郁化热而 烦躁不安,故加石膏清热除烦,且石膏与 麻黄相协,又具发越水气之功,以增化水 除饮之力。
6.射干麻黄汤:治疗寒饮郁肺、肺失宣降所 致哮喘,症见咳重胸闷、痰多清稀、喉中 有水鸣声、喘不得卧、或恶寒无汗等。 本方由麻黄与射干、生姜、细辛、紫菀、 冬花、五味子、半夏、大枣组成。方中麻 黄宣肺平喘,配生姜、细辛散寒化饮;射 干消痰利咽;冬花、紫菀、半夏降逆化痰; 五味子敛肺止咳;大枣和中。
仲景麻黄剂配伍运用规律
麻黄剂:主要指麻黄汤及以麻黄汤为
核心加减之类的方剂。 麻黄汤功能解表散寒,宣肺平喘,为 发汗解表之峻剂。 主治伤寒表实证。 其经过化裁配伍之后,可用于治疗伤 寒表实及其各种兼证、邪热壅肺证和 水气挟热证等。
(一)治表实证 1.麻黄汤:治疗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 郁滞,肺失宣降所致伤寒表实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项强、无汗而喘、 脉浮紧等。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散寒,宣肺降气平喘; 桂枝解肌祛风,助麻黄发汗解表;杏仁降 肺气,助麻黄平喘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 四药合用,共奏辛温发汗、宣肺平喘之功。
10.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湿热发黄兼表实之证。
症见全身发黄、发热、恶寒、无汗、身痒、小便 不利等。
该方由麻黄汤去桂枝,加连翘、赤小豆、生姜、 大枣、生梓白皮而成。方中麻黄、杏仁、生姜辛 温宣发,解表散邪;连翘、赤小豆、生梓白皮苦 寒清热,利湿退黄;甘草、大枣和中。诸药合用, 共成表里双解之剂。 本证属表实,理应以麻黄汤发表,但虑其里有瘀 热,故去桂枝,以防助其热邪也。
方剂汇总
S 阳郁厥逆肝脾气郁透邪解郁,疏肝理脾柴胡(6克) 枳实(6克) 芍药(6克) 炙甘草(6克)
31逍遥散
T 肝郁血虚脾弱证疏肝解郁,养血健脾柴胡(30克) 当归(30克) 白芍(30克) 白术(30克) 茯苓(30克) 生姜(6克) 薄荷(6克) 炙甘草(15克) 加味逍遥散
15.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滋阴解表生葳蕤(9克) 生葱白(6克) 桔梗(4.5克) 东白薇(3克) 淡豆豉(12克) 薄荷(4.5克) 炙甘草(1.5克) 红枣二枚
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血虚外感风寒养血解表
葱白(连根切,9克) 干葛(切,9克) 新豉(绵裹,6克) 生姜(切,6克) 生麦门冬(去心,9克) 干地黄六(9克) 16.大承气S 阳明腑实峻下热结大黄(12克) 厚朴(15克) 枳实(12克) 芒硝(9克)小承气汤S 阳明腑轻轻下热结大黄(酒洗,12克) 厚朴(去皮,炙,6克) 枳实(炙,9克)调胃承气汤S 阳明胃肠燥热缓下热结大黄(去皮,清酒洗,12克) 甘草(炙,6克) 芒硝(9克)
"伤寒六书" 阳明腑实,气血不足攻下通便
补气养血大黄(9克) 芒硝(12克) 枳实(6克) 厚朴(3克) 当归(9克) 人参(6克) 甘草(3克)新加黄龙汤
W 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证泄热通便,滋阴益气细生地(15克) 生甘草(6克) 人参(另煎,4.5克) 生大黄(9克) 芒硝(3克) 玄参(15克) 麦冬(15克) 当归(4.5克) 海参(洗,2条) 姜汁(6匙) 25.增液承气汤W 热结阴亏证滋阴增液,泄热通便玄参、麦冬、细生地、大黄、芒硝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笔记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笔记一、汗●解表剂(发汗、解肌、透疹)表证1.辛温解表(风寒表证)●风寒表实证(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三拗汤:宣肺解表)●风寒湿痹证(麻黄加术汤:发汗解表,散寒祛湿)●风湿在表,湿郁化热证(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发汗解表,祛风除湿)●风寒袭肺证(华盖散:宣肺解表,止咳祛痰)●风寒表虚证(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宿有喘病,又感风寒(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解肌发表,降气平喘)●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桂枝加葛根汤:解肌发表,升津舒筋)●心阳虚弱,寒水凌心之奔豚证(枝加桂汤:温通心阳,平冲降逆)●太阳病误下伤中,木虚土乘之腹痛(桂枝加芍药汤:温脾和中,缓急止痛)●风寒,气郁不舒证(香苏散:疏散风寒,理气和中)●风寒较重兼有气滞证(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结郁)●外寒内饮证(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痰饮郁结,气逆咳喘证(射干麻黄汤:温肺祛痰,降气止咳)●肺胀,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加石膏汤:解表蠲饮,清热除烦)●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溢饮(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兼清里热)●风邪犯肺之咳嗽证(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伤风咳嗽(金沸草散:发散风寒,降气化痰)●风寒湿邪,内有郁热证(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大羌活汤:发散风寒,祛湿清热)2.辛凉解表(风热表证)●温病初起(银翘散:辛凉解表,清热解毒)●风温初起,邪客肺络证(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证(葱豉桔梗汤:疏风清热)●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麻杏石甘汤:辛凉疏表,清肺平喘)●风水夹热证(越婢汤:发汗行水)●风寒未解,化热入里(陶氏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热,里热亦盛证(程氏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注:程氏重在清里;陶氏重在解肌●麻疹初起(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宣毒发表汤:解表透疹,止咳利咽)●痧疹初起,透发不出(竹叶柳蒡汤:透疹解表,清热生津)3.扶正解表(正气不足+外邪)●气虚外感风寒湿证(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疮肿初起(荆防败毒散:发汗解表,消疮止痛)●气虚外感,内有痰湿证(参苏饮:益气解表,理气化痰)●血虚外感风寒证(葱白七位饮:养血解表)●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加减葳蕤汤:滋阴解表)●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表证(麻黄附子细辛汤:助阳解表)●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表证(再造散:助阳益气,解表散寒)4.具有疏散外风、轻宣外燥、祛暑解表、祛风胜湿等作用的方剂,已分别列入治风剂、治燥剂、祛暑剂、祛湿剂二、吐●涌吐剂(涌吐痰涎、宿食、毒物)痰涎、食积及胃中毒物三、下●泻下剂(通便、泄热、攻积、逐水)里实证1.寒下(热结:里热积滞实证)●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实热证而见热厥、痉病、发狂者(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或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小承气汤:轻下热结)●阳明病,胃肠燥热证(调味承气汤:缓下热结)●大结胸证(大陷胸汤:泻热逐水)●结胸证(大陷胸丸:泻热逐水)2.温下(寒结:里寒积滞实证)●阳虚冷积证(温脾汤:攻下冷积,温补脾阳)●寒积里实证(大黄附子汤: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寒湿腹痛(三物备急丸:攻下寒积)3.润下(燥结:津枯肠燥大便秘结证)●脾约证(麻子仁丸:润肠泄热,行气通便)●津枯便秘(五仁丸:润肠通便)●饮食劳倦,风结水结(润肠丸:润肠通便,活血祛风)●肾虚便秘(济川煎:温肾益精,润肠通便)●老人下元虚冷便秘,或阳虚寒湿久泄(半硫丸温肾祛寒,通阳泄热)4.逐水(水结:水饮壅盛于里之实证)●悬饮;水肿(十枣汤:攻逐水饮)●水热内壅,气机阻滞证(舟车丸:行气逐水)●多种伏痰证(控涎丹:祛痰逐饮)●留饮心下坚满(甘遂半夏汤:化痰逐饮)●阳水(禹功散:逐水通便,行水消肿)●水肿湿热证(导水丸:攻下逐水)5.攻补兼施(里实正虚:里实证虚证)●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黄龙汤:攻下热结,益气养血)●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证(新加黄龙汤:泄热通便)●阳明热结阴亏证(增液承气汤:滋阴增液,泄热通便)四、和●和解剂(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少阳证、肝脾不和证、寒热错杂证1.和解少阳(少阳证)●伤寒少阳证;妇人中风,热入血室;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伤寒,胸胁满微结寒饮(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温化水饮)●伤寒少阳兼痰热扰心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解少阳,通阳泄热)●少阳湿热痰浊证(蒿芩清胆汤:清胆利湿,和胃化湿)●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达原饮:开达膜原,辟秽化浊)2.调和肝脾(肝郁脾虚证、肝脾不和证)●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四逆散:透邪结郁,舒肝理脾)●肝郁血虚脾弱证(逍遥散: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肝郁血虚内热证(加味逍遥散:养血健脾,疏肝清热)●肝脾血虚,临经腹痛(黑逍遥散:疏肝健脾,养血调经)●肝脾两虚,血淤湿滞证(当归芍药散:养肝和血,健脾祛湿)●痛泻证(痛泻要方:补脾柔肝,祛湿止泻)3.调和寒热(寒热互结证、肠胃不和证)●寒热互结之痞证(半夏泻心汤:寒热平调,散结消痞)●水热互结痞证(生姜泻心汤:和胃消痞,宣散利水)●胃气虚弱痞证(甘草泻心汤:和胃补中,降逆消痞)●胃热肠寒(黄连汤:寒热并调,和胃降逆)五、温●温里剂(温里助阳、散寒通滞)里寒证1.温经散寒(寒凝经脉证)●血虚寒厥证(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血虚寒厥,手足厥冷,兼寒邪在胃,呕吐腹痛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血痹(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和血通痹)●肝肾不足,寒滞肝脉证(暖肝煎:温补肝肾,行气止痛)2.温中祛寒(中焦虚寒证)●脾胃虚寒证;阳虚失血证;中阳不足证(理中丸:温中祛寒,补气健脾)●脾胃虚寒较甚,或脾肾阳虚证(附子理中汤:温阳祛寒,补气健脾)●脾胃虚寒,复感风寒表证(桂枝人参汤:温阳健脾,解表散寒)●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证(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阴阳气血俱虚证(黄芪建中汤:温中补气,和里缓急)●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痛不已,或少腹拘急挛痛引腰背(当归建中汤:温补气血,缓急止痛)●胃寒呕吐证;肝寒上逆证;肾寒上逆证(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中阳虚衰,阴寒内盛之脘腹疼痛(大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3.回阳救逆(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甚或阴盛格阳、戴阳的危重病证)●少阴病,心肾阳衰寒厥证以及太阳病误汗亡阳者(四逆汤:回阳救逆)●少阴病,阴盛格阳证(通脉四逆散:破阴回阳,通达内外)●少阴病真阳衰微,元气亦虚之证(四逆加人参汤: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少阴病阴盛戴阳证(白通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阳气暴脱证(参附汤:益气回阳固脱)●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回阳救急汤:回阳固脱,益气生脉)六、清●清热剂(清热、泄火、凉血、解毒)里热证1.清气分热(热在气分证)●气分热盛证(白虎汤:清热生津)●气分热盛,气津两伤证(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温疟或风湿热痹证(白虎加桂枝汤:清热,通络,和营卫)●湿温病(白虎加苍术汤:清热祛湿)●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证(竹叶石膏汤:清热生津,益气和胃)2.清营凉血(邪热传营证、热入血分证)●热入营分证(清营汤: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热入血分证(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凉血散瘀)3.气血两清(疫毒或热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证)●瘟疫热毒,气血两燔证(清瘟败毒饮: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温病热入气血之证(化斑汤:清气凉血)4.清热解毒(瘟疫、温毒、火毒、疮疡疔毒)●大头瘟(普济消毒饮: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上中二焦火热证(凉膈散:泻火通便,清上泻下)●三焦火毒热盛证;外科痈疡疔毒(黄连解毒汤:泻火解毒)●泻心汤:泻火解毒,燥湿泄痞(注:泻心汤【以泄代清:热从大便出】黄连解毒汤【苦寒直折:热从小便出】)5.清脏腑热(邪热偏盛某一脏腑)●肝胆实火上炎证;肝经湿热下注证(龙胆泻肝汤: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肝经火郁证以及小儿急惊,热盛抽搐(泻青丸:清肝泻火)●肝胆实火证(当归龙荟丸:清泻肝胆实火)●肝火犯胃证(左金丸:清泻肝火,降逆止呕)●肝火横逆犯脾胃(戊己丸:舒肝理脾,清热和胃●心经火热证或心热移于小肠(导赤散:清心利水养阴)●心火偏旺,气阴两虚,湿热下注证;或肾阴不足(清心莲子饮:清心火,益气阴,止淋浊)注:清心莲子饮补益心肾之力强于导赤散●胃火牙痛(清胃散:清胃凉血)●脾胃伏火证(泻黄散:泻脾胃伏火)●胃热阴虚证(玉女煎:清胃热,滋肾阴)●湿热痢疾(芍药汤:清热燥湿,调气和血)●湿热痢疾(香连丸:清热燥湿,行气化滞)●热泻痢疾(黄芩汤:清热止痢,和中止痛)●热毒痢疾(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妇人产后血虚热利,心烦不得眠(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养血和中)●肺热咳喘证(泻白散:清泻肺热,止咳平喘)●痰水壅实之咳喘证(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行水,下气平喘)●肺经有热(黄芩泻白散:清泻肺热)6.清虚热(热病后期,邪留阴分,阴液已伤证)●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青蒿鳖甲汤:养阴透热)●肝肾阴虚,虚火内扰证(清骨散:清虚热,退骨蒸)●阴亏血虚,风邪传里化热之风劳病(秦艽鳖甲汤:清热除蒸,滋阴养血)●阴虚火旺盗汗(当归六黄汤:滋阴泻热,固表止汗)●祛暑剂(祛除暑邪)暑病1.祛暑清热()2.祛暑解表(夏月外感风寒,暑湿伤中证)●阴暑(香薷散:祛暑解表,化湿和中)●暑温加湿,复感外寒证(新加香薷饮:祛暑解表,清热化湿)3.祛暑利湿(感暑夹湿证)●暑湿证(六一散:清暑利湿)●暑湿证(益元散:清暑利湿,镇心安神)●暑湿证兼肝胆郁热(碧玉散:清暑利湿,凉肝解毒)●暑湿证兼微恶风寒(鸡苏散:清暑利湿,疏风散热)●暑湿证(桂林甘露散:清暑解热,化气利湿)4.祛暑益气(外感暑热、津气两伤证)●暑热气津两伤证(王氏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七、消●理气剂(行气或降气)气滞或气逆病证1.行气(气机郁滞证)●六郁证(越鞠丸:行气解郁)●梅核气(半夏厚朴汤:行气散结,降逆化痰)●胸痹,胸阳不振,痰气互结证(瓜蒌薤白白酒汤:通阳散结,行气祛痰)●肝气郁滞证(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行气止痛)●肝郁化火证(金铃子散:疏肝泄热,活血止痛)●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枳实消痞丸:行气消痞,健脾和胃)●气滞水停(枳术汤:行气消痞)●脾虚气滞,饮食停积(枳术丸:健脾消痞)●脾胃气滞寒湿证(厚朴温中汤:行气除满,温中燥湿)●寒凝气滞证(天台乌药散:行气疏肝,散寒止痛)●㿗疝(橘核丸:行气止痛,软坚散结)●肝郁气滞之痛经(加味乌药汤:行气活血,调经止痛)2.降气(肺气上逆或胃气上逆证)●上实下虚之咳喘证(苏子降气汤:降气平喘,祛痰止咳)●痰热内蕴,风寒外束之哮喘(定喘汤:宣降肺气,清热化痰)●肝气郁结证(四磨汤:行气降逆,宽胸散结)●胃虚气逆痰阻证(旋覆代赭汤:降逆化痰,益气和胃)●胃虚有热之呃逆(橘皮竹茹汤:降逆止呕,益气清热)●胃气虚寒之呃逆(丁香柿蒂汤:降逆止呕,温中益气)●理血剂(活血化瘀或止血)瘀血证或出血证1.温经散寒(血寒)2.清热凉血(血热)3.养血扶正(血虚)4.活血祛瘀(血淤;蓄血及各种瘀血阻滞证)●气虚血瘀之中风(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胸中血瘀证(血府逐瘀汤:活血活瘀,行气止痛)●瘀阻头面(通窍活血汤:活血通窍)●会厌瘀血证(会厌逐瘀汤:活血散瘀,散结利咽)●膈下瘀血证(膈下逐瘀汤: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少腹寒凝血淤证(少腹逐瘀汤:活血祛瘀,温经止痛)●瘀血痹阻经络证(身痛逐瘀汤: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下焦蓄血证(桃核承气汤:逐瘀泻热)●下焦蓄血证(抵当汤:破瘀下血)●下焦蓄血之少腹硬满(抵当丸)●瘀血化热,瘀热内结证(下瘀血汤:泄热逐淤)●注:桃核承气汤适用于瘀血初结;抵当汤适用于瘀结日久,蓄血较重;抵当丸适用于瘀结深但病势缓●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复元活血汤:活血祛瘀,舒肝通络)●跌打损伤,筋断骨折之瘀血肿痛(七厘散:散瘀消肿,定痛止血)●瘀血疼痛证(失笑散:活血祛瘀,散结止痛)●血瘀气滞证(丹参饮: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气血凝滞证(活络效灵丹: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温经汤:温经散寒,养血祛瘀)●妇人子宫虚冷(艾附暖宫丸:温经暖宫,养血活血)●产后血虚寒凝,瘀血内阻(生化汤:养血活血,温经止痛)●瘀阻胞宫证(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五劳虚极(大黄蛰虫丸:活血消癥,祛瘀生新)5.止血(出血;血溢脉外而出现的衄血、咳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等以及外伤出血)●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证(十灰散:凉血止血)●肝火犯肺之咳血证(咳血方:清肝宁肺,凉血止血)●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黄土汤:温阳健脾,养血止血)●风热湿毒,壅遏肠道,损伤血络便血证(槐花散:清肠止血,疏风行气)●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小蓟饮子:凉血止血,利尿通淋)●祛痰剂(消除痰涎)各种痰病1.治风化痰(风痰证)●风痰上扰证(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息风,健脾祛湿)●痰热痫病(定痫丸:涤痰息风,清热定痫)2.温化寒痰(寒痰证)●寒饮咳嗽(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痰壅气逆食滞证(三子养亲汤:温肺化痰,降气消食)3.清热化痰(热痰证)●热痰咳嗽(清气化痰汤:清热化痰,理气止咳)●痰热互结之小结胸证(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湿热老痰证(滚痰丸:泻火逐痰)4.燥湿化痰(湿痰证)●湿痰证(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痰伏中脘,流注经络证(茯苓丸:燥湿行气,软坚化痰)●肝胃不和,痰热内扰证(温胆汤:理气化痰,温胆和胃)5.润燥化痰(燥痰证)●燥痰咳嗽(贝母瓜篓散:润肺清热,理气化痰)●祛湿剂(化湿利水,通淋化浊)水湿病证1.发汗祛湿(外湿;湿邪在外在上)2.祛风胜湿(风湿在表所致的头痛身重,或湿阻经络所致的肢节不利、腰膝顽麻痹痛等证)●风湿犯表之痹证(羌活胜湿汤:祛风胜湿止痛)●痹症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独活寄生汤: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3.化湿和胃(湿邪在内在下;湿阻中焦,脾胃失和证)●湿滞脾胃证(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湿,理气和中)4.利水渗湿(湿邪在内在下;水湿壅盛所致的水肿、泄泻等)●蓄水证;痰饮;水湿内停证(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水热互结伤阴证(猪苓汤:利水渗湿,养阴清热)●表虚之风水或风湿(防己黄芪汤:益气祛风,健脾利水)●水停气滞之皮水证(五皮散:利水消肿,理气健脾)5.温化寒湿(湿从寒化;阳虚不能化水或湿从寒化所致的痰饮、水肿、痹证、脚气等)●中阳不足之痰饮(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水)●肾著病(肾著汤:祛寒除湿)●阳虚水泛证;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证(真武汤:温阳利水)●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实脾散:温阳健脾,行气利水)6.清热祛湿(湿从热化;外感湿热,或湿热内蕴所致湿温、黄疸、霍乱、热淋、痢疾、泄泻、萎痹等病证)●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三仁汤:宣畅气机,清利湿热)●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当归拈痛汤:利湿清热,疏风止痛)●黄疸阳黄(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湿温时疫之湿热并重证(甘露消毒丹: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湿热霍乱(连朴饮:清热化湿,理气和中)●热淋(八正散: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湿热下注证(二妙散:清热燥湿)7.祛湿化浊(湿浊下注,淋浊带下;湿浊下注所致的白浊、带下等)●脾虚肝郁,湿浊下注之带下证(完带汤:补脾疏肝,化湿止带)●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萆薢分清饮:温肾利湿,分清化浊)8.峻下逐水(水湿壅盛,形气俱实)●消导化积剂(消食运脾、化积导滞)各种食积证1.消食化滞(食积内停证)●食积证(保和丸:消食化滞,理气和胃)●湿热食积证(枳实导滞丸:消食导滞,清热祛湿)●痢疾,食积(木香槟榔丸:行气导滞,攻积泄热)2.健脾消食(脾胃虚弱,食积内停证)●脾虚食积证(健脾丸:健脾和胃,消食止泻)●酒积伤脾证(葛花解酲汤:分消酒湿,理气健脾●治痈疡剂(散结消痈、解毒排脓、敛疮生肌)疮疡痈疽证1.散结消痈(疮疡痈疽)●痈疡肿毒初起(仙方活命饮: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风火热毒上攻之痈疮(牛蒡解肌汤:疏风清热,凉血消肿)●寒湿痰瘀所致之疮疡肿痛(小金丹:化痰除湿,祛瘀通络)●火毒结聚之疔疮(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消散疔疮)●热毒炽盛之脱疽(四妙勇安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阴疽(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火郁痰凝、气滞血瘀所致之乳岩、瘰疬、横痃、痰核、流注、肿痛小肠痈等(犀黄丸:活血行瘀,解毒消痈)●气滞痰凝之瘿瘤初起(海藻玉壶汤:化痰软坚,散结消痈)●瘰疬,痰核,瘿瘤初起(消瘰丸:清热化痰,软坚散结)●痰瘀互结,热毒壅滞之肺痈证(苇茎汤:清肺化痰,逐瘀排脓)●湿热瘀滞之肠痈初起(大黄牡丹汤:泻热破瘀,散结消肿)2.托里透脓(疮痈邪盛毒深而气血亏虚,虽脓已成,但正气不足,无力托毒外透,正虚邪陷,脓成难溃)●气血两虚,疮痈脓成难溃(透脓散:补气养血,托毒溃痈)3.补虚敛疮(痈疡溃后,毒邪虽去,但气血不足、阴阳亏虚,久不生肌收口)●痈疽溃后,气血两虚证(内补黄芪汤:温补气血,生肌敛疮)●驱虫剂(驱虫、杀虫或安蛔)人体寄生虫病1.蛔厥证亦治久泻、久痢(乌梅丸:温脏安蛔)2.肠中诸虫(化虫丸:杀肠中诸虫)3.小儿虫疳(肥儿丸:杀虫消积,健脾清热)八、补●补益剂(补养人体气血阴阳)各种虚损病症1.补气(肺脾气虚证)●脾胃气虚证(四君子汤:益气健脾)●脾胃气虚兼气滞证(异功散:益气健脾,行气化滞)●脾胃气虚兼痰湿证(六君子汤:益气健脾,燥湿化痰)●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香砂六君子汤:益气化痰,行气温中)●虚损劳怯,元气不足证(保元汤:益气温阳)●脾虚湿盛证;亦可用治肺脾气虚,痰湿咳嗽(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止泻)●脾胃久虚,呕吐泄泻(七味白术散:健脾止泻)●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气虚发热证(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证(举元煎:益气举陷)●大气下陷证(升陷汤:益气升陷)●脾胃气虚,湿热内停证(升阳益胃汤:益气升阳,清热除湿)●表虚自汗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生脉饮:益气生津,敛阴止汗)●肺肾气虚,痰热咳喘证(人参蛤蚧散:补肺益肾,止咳定喘)2.补血(血虚证)●营血虚滞证(四物汤:补血调血)●妇人冲任虚损,血虚有寒证;产后或流产损伤冲任,下血不绝;或妊娠下血,腹中疼痛(胶艾汤:养血止血,调经安胎)●妇女月经先期而至+虚(圣愈汤:益气,补血,摄血)●血虚兼血瘀证(桃红四物汤:养血活血)●肝血不足(补肝汤:养血柔肝,活血调经)●血虚发热证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心脾气血两虚证;脾不统血证(归脾汤:益气补血,健脾养心)3.气血双补(气血两虚证)●气血两虚证(八珍汤:益气补血)●气血不足以及疮疡不敛,妇女崩漏(十全大补汤:温补气血)注:十全大补汤为八珍汤加黄芪、肉桂,增强补气温阳之力,使阳生阴长,治疗气血俱虚而偏寒●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虚劳肺痿(炙甘草汤: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定悸)●温热病后期,邪热久羁,阴液亏虚证(加减复脉汤:滋阴养血,生津润燥)●堕胎、滑胎(泰山磐石散:益气健脾,养血安胎)4.补阴(阴精不足证)●肾阴精不足证(六味地黄丸:填精滋阴补肾)●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证(知柏地黄汤:滋阴降火)●肝肾阴虚证(杞菊地黄丸:滋肾养肝明目)●肺肾两虚证(都气丸:滋肾纳气)●肺肾阴虚(麦味地黄丸:滋补肺肾)●胃阴不足证(益胃汤:养阴益胃)●真阴不足证(左归丸: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真阴不足证(左归饮:补益肾精)注:肾阴亏损较重者用左归丸●阴虚火旺证(大补阴丸:滋阴降火)●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一贯煎:滋阴疏肝)5.补阳(阳虚证)●肾阳气不足证;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肾气丸:补肾助阳,化生肾气)●肾阳虚水肿(加味肾气丸:温助肾阳,利水消肿)●肾阳虚损,精血不足证(十补丸:补肾阳,益精血)●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益髓)●肾阳不足证或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右归饮:温补肾阳,填精补血)注: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血之功更著6.阴阳并补(阴阳两虚证)●喑痱(地黄饮子: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真元虚损,精血不足证(龟鹿二仙胶:滋阴填精,益气壮阳)●肝肾不足证(七宝美髯丹:补益肝肾,乌发壮骨)●虚劳(补天大造丸:补五脏虚损)●固涩剂(收敛固涩)气、血、精、津耗散滑脱证1.固表止汗(表虚卫外不固,或阴液不能内守的自汗、盗汗证)●自汗、盗汗证(牡蛎散:敛阴止汗,益气固表)2.敛肺止咳(久咳肺虚,气阴耗伤证)●久咳伤肺,气阴两伤证(九仙散:敛肺止咳,益气养阴)3.涩肠固脱(泻痢日久不止,脾肾虚寒,大便滑脱不禁证)●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真人养脏汤:涩肠固脱,温补脾肾)●脾肾阳虚之五更泻(四神丸:温肾暖脾,固肠止泻)●虚寒痢(桃花汤:涩肠止痢,温中散寒)●泻痢日久,滑脱不禁(赤石脂禹余粮汤:涩肠止泻)●久泻赤白,休息痢(驻车丸:清热燥湿,养阴止痢)4.涩精止遗(肾虚封藏失职,精关不固所致的遗精滑精;或肾气不足,膀胱失约所致的尿频遗尿等证)肾虚封藏失职,精关不固所致的遗精滑精;或肾气不足,膀胱失约所致的尿频遗尿等证●心肾两虚之尿频或遗尿、遗精证(桑螵蛸散:调补心肾,固精止遗)●膀胱虚寒证(缩泉丸:温肾祛寒,缩尿止遗)●肾虚不固之遗精(金锁固金丸:补肾涩精)●男子遗精白浊,小便频数,女子带下,纯属肾虚不摄(水陆二仙丹:补肾涩精)5.固崩止带(崩中漏下,或带下日久不止证)●脾肾虚弱,冲脉不固证(固冲汤:益气健脾,固冲摄血)●脾肾虚弱,湿热带下(易黄汤:补益脾肾,清热祛湿,收涩止带)●阴虚血热之崩漏(固经汤:滋阴清热,固经止血)九、其他●治风剂(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风病1.疏散外风(外风所致诸证)●外感风邪头痛(川穹茶调散:疏风止痛)●风寒湿痹(小活络丹: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风痰阻于头面经络所致口眼歪斜(牵正散:祛风化痰,痛络止痉)●风邪初中经络证(大秦艽汤:祛风清热,养血活血)●风疹、湿疹(消风散:疏风养血,清热除湿)●破伤风(玉真散:祛风化痰,定搐止痉)2.平熄内风(内风证)●肝热生风证(羚角钩藤饮:凉肝熄风,增液舒筋)●类中风(镇肝熄风汤:镇肝息风,滋阴潜阳)●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天麻钩藤饮: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阴虚风动证(大定风珠:滋阴息风)●邪热久羁,阴血不足,虚风内动证(阿胶鸡子黄汤:滋阴养血,柔肝息风)●治燥剂(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燥证1.轻宣外燥(外感凉燥或温燥证)●外感凉燥证(杏苏散:清宣凉燥,理肺化痰)●外感温燥证(桑杏汤:清宣温燥,润肺止咳)●温燥伤肺证(清燥救肺汤:清燥润肺,益气养阴)●燥伤肺胃阴分证(沙参麦冬汤:清养肺胃,生津润燥)2.滋润内燥(脏腑津液不足之内燥证)●阴虚肺燥之白喉(养阴清肺汤:养阴清肺,解毒利咽)●虚热肺痿;胃阴不足(麦门冬汤:滋养肺胃,降逆下气)●阳明温病,津亏肠燥便秘证(增液汤:增液润燥)●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百合固金汤:滋润肺肾,止咳化痰)●肺肾阴亏之肺痨(琼玉膏:滋阴润肺,益气补脾)●气阴两虚之消渴(玉液汤:益气养阴,固肾生津)●表里双解剂(表里同治、内外分解)表里同病1.解表清里(表邪未解,里热已炽证)●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证(葛根芩连汤:解表清里)2.解表温里(外有表证,内有里寒证)●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证以及妇女血气不和,心腹疼痛,月经不调(五积散:发表温里,顺其化痰,活血消积)3.解表攻里(外有表邪,里有实积证)●少阳阳明合病(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结热)。
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
主治外感寒湿,恶寒发热,身体烦疼,无汗不渴,苔白腻,脉浮紧者。
中文名麻黄加术汤
别名麻黄白术汤
分类解表方-辛温解表
出处《金匮要略》
处方
麻黄 9克(去节);桂枝 6克(去皮);炙甘草3克;杏仁 6克(去皮尖);白术 12克
功能主治
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风寒夹湿痹证。
身体烦疼,无汗等。
用法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禁忌
斟酌。
名家论述
1. 《张氏医通》:用麻黄汤开发肌表,不得白术健运脾气,则湿热虽以汗泄,而水谷之气依然复为痰湿,流薄中外矣。
然术必生用,若经炒焙,但有健脾之能而无祛湿之力矣。
2. 《成方便读》:方中用麻黄汤祛风以发表,即以白术除湿而固里,且麻黄汤内有白术,则虽发汗而不至多汗,而术得麻黄并可以行表里之湿,即两味足以治病。
况又有桂枝和营达卫,助麻黄以发表;杏仁疏肺降气,导白术以宣中;更加甘草协和表里,使行者行,守者守,并行不悖。
3. 《古方新用》:方中以麻黄开汗孔以发汗,杏仁利气,甘草和中,桂枝从肌以达表。
又恐大汗伤阴,寒去而湿不去,故加白术健脾
生液以助除湿气,在发汗中又有缓汗之法。
麻黄加术汤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案例配方
麻黄加术汤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案例配方麻黄加术汤【组成】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用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作用功效】发汗解表,除温散寒。
【主治】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第二20)。
【方解】麻黄加术汤是发汗之法无疑,更需要强调的是它的目的并非像麻黄汤那样治疗风寒束表,其针对的是寒湿在表。
麻黄汤为风寒表实而设,麻黄加术汤用之湿病,则为表实湿病,因此除身体烦疼之外,当有无汗的症状;麻黄加术汤中麻黄与白术相伍,麻黄得术,则虽发汗而不致过汗;术得麻黄,并能行表里之湿,不仅适合于寒湿的病情,而且亦是湿病解表微微出汗的具体方法。
【方论】太阳寒水,发于外者为汗,壅阻皮毛之内即成湿。
故太阳伤寒,皮毛不开,无汗恶寒发热体痛者,宜麻黄汤以汗之;湿家发热身疼者,宜麻黄加术汤以汗之,加术者,所以去中焦之湿也。
该水湿凝冱肌肉,血络停阻,乃病疼痛。
痈疽之生,患处必先疼痛者,血络瘀结为之也。
故欲已疼痛者,必先通其不通之血络,阴疽之用阳和汤,亦即此意。
若急于求救,而灼艾以灸之,断葱以熨之,或炽炭以熏之,毛孔之内,汗液被灼成菌,汗乃郁不得出,而血络之瘀阻如故也。
况火劫发汗,汗泄而伤血分,更有发黄、吐血、衄血之变乎?[曹颖甫.金匮发微.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23-24]。
【临床应用与医案】1.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血肌酐(Scr) 、BUN(血尿素氮) 已确诊为CRF,具有面色萎黄、尿少、皮肤干燥、微黄、舌质淡、脉滑者20例。
以麻黄加术汤为基本方。
麻黄、桂枝、白术各15g,杏仁10g,甘草5g,偏气虚型加黄芪30g,偏血虚型加当归20g,治疗前后查BUN对照观察。
结果20例BUN均有下降和症状改善, BUN升高由重度降至中度4例,由中度降至轻度8例,轻度恢复正常1例,共13例,总有效率65%。
麻黄加术汤(寒湿症)(借鉴材料)
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药物组成] 桂枝6克、炙甘草3克、白术12克、麻黄9克、杏仁6克。
[用法] 水煎温服,覆取微似汗。
[功用] 发汗解表,散寒怯湿。
[主治] 风寒夹湿痹讧。
身体烦疼,无汗等。
[本方点滴] 本方即麻黄汤加白术组成。
适用于寒湿在表之证。
方中配白术健脾燥湿,白术配()麻黄能尽去表里之湿。
白术不像羌活只怯表湿,白术能健脾运湿,所以白术即治表又治本。
[应用] 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金匮要略》[药物组成] 麻黄6克、杏仁6克、薏苡仁12克、炙甘草3克[简单记法] 方名四味药[用法] 风湿合邪,袭于人体,一身尽疼者。
发热,日晡(下午3—5时)所剧者。
[本方点滴]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怯湿。
麻黄杏仁宣降肺气,开启上方肺闸门,通调水道,使湿邪从下()而出。
薏苡仁利湿且清利,甘草调和诸药。
[现代应用] 用于治疗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荨麻疹、银屑病等。
麻黄汤《伤寒全生集》[药物组成] 桂枝、川芎、防风、羌活、炙甘草(甜草)、麻黄、杏仁[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辛温发汗,疏风止痛。
[主治] 冬时正伤寒,头痛如斧劈,腰背项强拘急,发热如灼,恶寒无汗,脉浮紧。
《伤寒全生集》麻黄汤与《伤寒论》麻黄汤有何异同?共同点:共有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二方均可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不同点:主治:《全生集》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较《伤寒论》麻黄汤为重。
表现为发热如火炽,头痛如斧劈等。
组成功效:《全生集》麻黄汤视为《伤寒论》麻黄汤加防风、羌活、川芎组成。
加防风、羌活增强发汗解表功能。
川芎与羌活善治头痛,又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
其中川芎善治头顶疼及两侧头痛;羌活善治后脑连项痛,防风以加强疏风止痛之效。
大青龙汤《伤寒论》《金匮要略》[药物组成]桂枝6克、石膏18克、麻黄12克、杏仁6克、生姜9克、大枣3克[寓意记法]桂草食黄杏、生枣。
[原方对照]桂草石黄杏、生枣。
[说明]桂,姓;桂草,寓一姓名。
[用法]水煎服,取微似汗。
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方剂出处】麻黄加术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配方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克);桂枝去皮,二两(6克);甘草炙,一两(3克);杏仁去皮尖,七十个(12克);白术四两(12克)。
【用法用量】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功效作用】解表散寒,除湿止痛。
【主治】外感寒湿,恶寒发热,身体烦疼,无汗不渴,饮食无味,苔白腻,脉浮紧者。
【临床应用】1.中医病证:太阳寒湿痹证。
身体疼痛剧烈,烦扰不宁,无汗,遇寒湿加剧,或关节疼痛,舌淡、苔薄,脉浮或紧。
或太阳寒湿夹虚痹证;或痰湿蕴肺证。
2.西医疾病: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鼻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绎痛等临床表现符合太阳寒湿痹证者。
【用药分析】方中麻黄辛温通络,宣市散寒;桂枝辛温通经止痛;杏仁肃肺降逆;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益气和中。
【用方思路】1.麻黄加术汤既是辨治太阳寒湿痹证的重要代表方,又是辨治诸多杂病如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风湿性关节炎、椎管狭窄等病变的重要基础方。
2.方中麻黄、桂枝既是辨治表证的重要用药,又是辨治里证的重要用药;白术、大枣、甘草可补中益气,白术辨治太阳病取在燥湿和筋,又可健脾益气;麻黄、桂枝、白术走太阳以宣通燥湿为主,走里以温经益气为主。
麻黄加术汤的作用是散寒、燥湿、益气,辨治病证是寒夹虚。
从方中用药得知,麻黄加术汤的应用并不局限于太阳寒湿痹证,还可用于辨治诸多杂病,如运动、神经、呼吸等系统疾病。
3.运用麻黄加术汤辨治的基本病证(无沦病变部位在表还是在里)以寒湿为主,或夹虚;根据方中用药分析,本方辨治的病证主要是实中夹虚,治疗以泻实为主。
【随证加减】若夹湿热,可与葛根芩连汤合方用之;若夹痰,可与赤丸合方用之;若虚实夹杂且都比较重,可根据病变调整泻实与补虚方药用量。
【注意事项】运用麻黄加术汤既要辨清西医之病,又要辨清西医之病属于中医寒湿证。
麻黄加术汤的理论及临床研究概况
M e d i c i n e a n d H y g i e n e / A p r . 2 0 1 5 , V o 1 . 1 , N o汤 的 理论 及临 床 研 究橛 j 兄
奚飞飞 虞 舜 胡雨峰 ’
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苏
南京 2 1 0 0 2 3
李春英等用麻黄加术汤加减化裁治疗寒湿痹证96例使用麻黄加术汤原方作为基本方若肢体冷痛剧烈者加制川乌610g先煎肩关节痛者加片姜黄15g四肢沉重者加云茯苓30g苔白腻者加霍香20g腰痛加杜仲15g川续断20g兼项强加葛根20g肢体麻木者加蜈蚣l一2条有胃病者加大枣10g以固护胃水煎日服一剂结果痊愈者56例占5833好转36例占375无效4例占42总有效率为958证明麻黄加术汤不仅可祛除在表之寒湿亦可祛除在里之寒湿不论有无表证皆可应用疗效显著
全等都 有确切 的疗效 , 但 当前的研 究仍有 一些 固有 的 问题 有待解 决。 [ 关 键词 ]麻黄 加术 汤; 金 匮要略 ; 临床研 究 [ 中图分类 号]1 1 9 4 [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i . i s s n . 1 6 7 1 - 5 6 7 5 . 2 0 1 5 . 8 . 2 4 0 麻 黄加术 汤原方 出 自于《 金 匮要略 ・ 痉 湿喝病 脉证治 》 。原 文 的 描述 为 : “ 湿家身 烦疼 , 可 与麻 黄 加术 汤 , 发 其汗 为宜 , 慎 不可 用 火攻 之。 ” 该方 由麻黄 汤加 白术 而组成 , 故称 “ 麻黄加 术汤 ” 。 方 剂组 成为 :
[ 摘 耍 ] 目的 : 探 讨 当代 医家对 于麻黄加 术汤及 其变方 的研 究概 况 , 以期指 导 临床 治疗 。方 法 : 通过 对近 年 来相 关文 献 的 回顾 , 总结 了 现代 中 医学者 对于麻黄加 术汤及 其 变方的临床研 究的进展 。结论 : 麻 黄加 术汤时 于多种 因风 、 寒、 湿 邪 引起 的痛 证如 骨 关节 炎、 慢性 肾功 能 不
中医方剂鉴别
方剂鉴别知识点总结1.麻黄加术汤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相同点:均由麻黄汤加减而成,皆为治疗风寒湿痹之方。
不同点:麻黄加术汤:证属风寒湿三邪俱重,其证身体疼烦而无汗,表寒及身痛较后者为重,故用麻黄、桂枝与白术相配,以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不仅风寒较轻,且有湿邪化热之象,其症身痛、发热、日晡所剧,故不用桂枝、白术,改用薏苡仁渗湿清化,且全方用量尤轻,为微汗之用。
2.三拗汤与华盖散相同点:皆为麻黄汤去桂枝,重在宣散肺中风寒,主治风寒犯肺之咳喘证。
不同点:三拗汤:为宣肺解表的基础方,主治风寒袭肺的咳喘轻证。
华盖散:主治风寒袭肺,痰气不利的咳嗽上气、呀呷有声证,遂又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以祛痰降气,增强止咳平喘之功。
3.大青龙汤与麻黄汤相同点:均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同用麻黄、桂枝辛温解表发汗。
不同点:大青龙汤:系由麻黄汤倍用麻黄、甘草,减少杏仁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
证属风寒重证,兼内有郁热,故方中配以辛甘大寒之石膏以清解内热;且倍用麻黄以确保其发汗之力;减杏仁用量,乃因无喘逆之症。
4.麻黄汤与桂枝汤相同点:同属辛温解表之剂,皆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不同点:麻黄汤:因麻、桂相须,并佐杏仁,则发汗散寒力强,兼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之恶寒发热而无汗喘咳。
桂枝汤:为桂、芍配用,并佐姜、枣,则发汗解表之力逊,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之恶风发热而有汗。
5.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相同点:三方均为桂枝汤类方,营卫不和或气血阴阳失调是其病机共性,故皆以桂枝汤和营卫、调阴阳。
不同点:桂枝加葛根汤:主治外感风寒,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去濡养之恶风汗出、项背强而不舒,故用桂枝汤加葛根以解肌发表,生津舒筋。
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汤与桂枝加芍药汤仅因药量之变化,则由治表之剂变为治里之方。
桂枝加桂汤主治太阳病发汗太过,耗损心阳,心阳不能下蛰于肾,肾中寒水之气上犯凌心所致的奔豚病,故加桂二两以加强温通心阳、平冲降逆的作用。
金匮要略题库期末题简答论述
金匮要略题库期末题简答论述简答1.湿病的症候与治法主症:身重,身痛,热不扬,关节疼烦或发黄,小便不利,大便溏,起病缓慢,难愈。
病因:内湿:脾虚不运,水湿内停,湿自内生。
外湿:感受六淫之湿,阴雨连绵季节坐卧湿地,汗出当风水中作业。
治则:内湿:利小便外湿:微发汗2.治湿有何禁忌?为什么用汗法治湿要禁大汗,宜微汗?湿病禁攻下、火攻、大汗,宜微汗。
因湿为阴邪,易伤阳气,误用攻下,火攻易产生变证。
导致阴阳离决。
风湿相搏,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泛散,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粘滞、重着、难以骤除;若发汗太过会使风去湿留,伤阴亡阳,其病不愈。
而微发其汗可使营卫畅行,有利于湿邪缓缓排除,使风湿俱去而痊愈。
3.风湿病的分型及症候与治法?证型症候病机治则方药药物寒湿在表身烦疼,无汗寒湿之邪闭阻于表。
营卫运行受阻发汗解表,散寒除湿麻黄加术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白术痰饮风湿在表一身尽痛,发烧,其热不扬。
日哺所剧风湿犯表,温郁化热清宣利湿,风湿异治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风湿兼气虚脉浮,身重。
汗出恶风表虚,卫表不固。
风湿内侵益气固表,健脾利湿防己黄芪汤防己,白术,甘草。
黄芪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发热,恶寒。
无汗4.四饮病的鉴别病名悬饮溢饮症候心下坚,眼花,短气,胸胁牵引四肢肿,身体重,无小便晦气,素盛今瘦,痛,咳嗽转汗沥沥有声甚,脉沉弦饮停心下,脾阳不运,饮停胁下。
起落变态,阻碍气机起落受阻XXX蠲饮,健脾和中苓桂术甘汤破积逐水十枣汤病机溢饮肌表,不得外泄。
饮停胸膈,肺失风寒外袭,XXX不克不及宣降随汗外泄,停于肌腠多发其汗大、小青龙汤温肺化饮,散寒止咳小青龙汤治则方药2.治疗3.痰饮病为何用温药?①成因:脾阳虚,肺气虚,肾阳虚,三脏功能失调导致三焦膀胱功能气话失常及阳不化水,水液潴留。
②性质:因为阴邪,易伤阳气,XXX停留得阳则行,遇寒则凝。
③温药的作用: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可是表里阳气温升宣通,饮化为气,气化为水,则水饮之邪可除。
中医歌诀完整版
中医歌诀看歌诀的人注意了:以后歌诀中“三”即代表“枣、姜、草”。
例如桂枝汤三勺:桂枝(君)大枣生姜炙甘草白芍葱白七味饮:治阴虚感冒日边红杏歌:葱地豆根生卖。
成份:葱白、干地黄、豆豉、葛根、生姜、麦冬辛温解表剂:麻黄汤干妈贵姓炙甘草麻黄(君)桂枝杏仁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而喘。
麻黄加术汤麻黄汤加白术功效:解表祛湿。
主治:外感寒湿,一身烦痛。
大青龙汤将麻黄汤早使生姜炙甘草麻黄桂枝杏仁大枣石膏功效: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治:外感风寒,寒郁化热。
三拗汤干妈姓姜炙甘草麻黄杏仁生姜功效:宣肺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咳嗽。
桂枝汤桂枝汤三勺桂枝(君)大枣生姜炙甘草白芍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流清涕。
出汗异常,神经性头痛,癫痫,产后发热,人流术后发热,经期发热,高血压,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悸),无脉症,怔忡、冻疮。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功效:解肌发表。
主治:风寒表虚,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加厚朴杏仁功效:解肌发表,平喘止咳。
主治:桂枝汤证兼有咳喘者。
香苏散:香苏散用草陈皮香附苏叶陈皮甘草功效:温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表寒气滞,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脉浮苔白。
香苏葱豉汤香苏散加葱白豆豉功效:发汗解表,调气安胎。
主治:妊娠外感。
活人葱豉汤葱豉汤加麻黄葛根功效:解肌发表。
主治:发热恶寒较重,头项强痛,无汗脉浮者。
九味羌活汤防止秦琼藏草地,细洒九味羌活汤防风白芷黄芩川芎苍术甘草生地细辛羌活(君)功效: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表证。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身重酸痛,口苦微渴。
感冒,流感,荨麻疹,寒湿头痛,胁间神经痛,寒火牙痛,面瘫,寒湿泄泻,肌纤维组织炎。
大羌活汤“四双”兄弟知细草羌活独活防己防风黄芩黄连苍术白术川芎生地知母细辛炙甘草功效:发散风寒,祛湿清热。
主治:风寒湿邪表证里热较重者。
麻黄加术汤胡希恕
麻黄加术汤胡希恕1、麻黄汤方:(方剂组成)麻黄(去节)9 克,桂枝6 克,炙甘草3 克,杏仁(去皮尖)9 克。
(用法)水煎,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
服药后盖棉被取微似汗。
(方解)麻黄为一有力的发汗药,佐以桂枝再宜致汗。
杏仁定喘,甘草缓急,故治太阳病表实无汗、身疼痛而喘者。
第 35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
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以头痛、发热、恶寒为常,若更见有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者,此为表实证,则宜麻黄汤上之。
按:桂枝汤证,由于自汗出,郁集于体表的体液和废物得到部分的排出,虽亦身疼痛,但不剧烈,并亦不至迫及于肺。
而麻黄汤证,由于无汗体液和废物充盈于体表,压迫肌肉和关节,因使身、腰、骨节无处不痛,并逆迫于肺而发喘。
只以自汗出和无汗的关系,遂有虚实在表的不同反映,亦即或宜桂枝或宜麻黄的用药关键。
第 36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注解:太阳与阳明合病,当指既有发热恶寒的表证,同时又有大便难的里证言。
喘为承气汤和麻黄汤的共有证,不过承气汤证为腹满而喘;而麻黄汤证为喘而胸满,故谓不可下,宜麻黄汤以发汗。
按:腹满而喘者,则腹满为主而喘为客,即先由于实满上迫胸隔,阻碍呼吸因而发喘,下之满自去,而喘亦自已;喘而胸满者,则喘为主而胸满为客,即先由于呼吸困难,胸腔内压增高因而胸满,发汗以平喘,则满自消。
证有主从,治分表里,对于辨证甚关重要。
第 37 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注解:太阳病已十余日,脉虽浮但细,并其人多倦嗜卧,病已有内传少阳之象,故谓外己解也。
设更胸满胁痛者,则柴胡证具,故可与小柴胡汤;若脉但浮而不细,并亦无嗜卧及胸胁满痛者,则病仍在表,虽十日已去,也可与麻黄汤。
按:脉细主血少,而见之于浮,乃体表津血不足的为候,即小柴胡汤条所谓血弱气尽腠理开的情况。
方剂快速巧记
1:解表〔辛温、辛凉、扶正〕
2:泻下〔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3:和解剂〔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
4:清热〔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5:祛暑〔祛暑清热、祛暑解表、祛暑利湿、清暑益气〕
6:温里〔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7:表里双解〔解表攻里、解表清里、解表温里〕
8:补益〔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
9:安神〔重镇安神、滋养安神〕
10:开窍〔凉开、温开〕
11:固涩〔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
12:理气〔行气、降气〕
13:理血〔活血祛淤、止血〕
14:治风〔疏散外风、平熄内风〕
15:治燥〔轻宣润燥、滋阴润燥〕
16:祛湿〔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
17:祛痰〔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治风化痰〕
18:消导化积〔消食导滞、消痞化积〕
19:驱虫
20:涌吐
21:痈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加术汤--发汗散寒,解表逐湿。
麻黄加术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lOg(去节) 桂枝6g(去皮) 甘草3g(炙) 杏仁12g(去皮尖) 白术12g .上5味,以水900m1,先煮麻黄,减200ral,去上沫,再下诸药,煮取250mi,去滓,温服80ral,覆取微似汗。
张仲景方中有关药物先煎的原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很多方出现某药先煎的记载.此者,多为减少该药或他药的毒性,增加药液中有效含量。
麻黄先煎去沫,能破坏少量麻黄碱,适当减少毒性;葛根汤中,其淀粉能防麻黄碱的挥发,所含黄酮又能拮抗麻黄碱拟交感神经收缩血管作用,减少麻黄毒性;蜀漆先煎,是为了破坏部分常山碱;大黄在大陷胸汤中先煎,是为了破坏部分蒽醌类化合物,减缓泻下作用,并使消炎、收敛作用的有效成分尽量煎出;大枣在十枣汤中先煎,以减少大戟、甘遂、芫花对胃的直接刺激;茯苓在苓桂甘枣汤中先煎,是因其量大,保证煎取其有效含量,以发挥宁神利水功效;栝蒌实先煎,取其味厚导痰气下降而不伤胃;茵陈先煎,既保证煎出液清热利胆有效成分的浓度,又可破坏挥发油,缓解对胃肠的刺激。
[浙江中医杂志,1981,(5):199] (功效)发汗散寒,解表逐湿。
(主治)湿家身烦疼。
症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身烦疼,肌肉酸痛,苔白,舌质淡润,脉沉缓或浮紧。
(临证加减) 1.痹证风邪偏胜,其痛游走不定者,加羌活、防风、老鹳草;寒邪偏胜,疼痛剧烈者,加川乌、草乌、刘寄奴;湿邪偏胜,其痛而肿者,加防己、茯苓、车前子等。
2.表实湿证,其人湿重,苔厚腻,腹满者,白术易苍术,酌加大腹皮、香附、藿香、佩兰、生薏苡仁等。
3.本方证如湿重苔腻厚,腹满者,应白术易苍术,加茯苓、黄柏以增强燥湿之力。
.4.麻黄加术汤中术之辨略:古代用“术”无赤(苍)白之分,后世则分赤白。
麻黄加术汤中的“术”,用白术还是用苍术? 本草书上有苍术发汗,白术止汗之说。
根据本证治疗原则,不欲其多汗,似宜用白术(原方亦用白术),但在临床上却多用苍术,用之亦无大汗之弊。
我认为,苍术发汗之说,未可尽信,只能认为苍术走表之力胜于白术,而走表之药并不等于发汗,如黄芪也走表,岂可认为能发汗,
故本证以用苍术为佳。
[金匮诠释.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6] 5.麻黄、桂枝、白术(或苍术)、甘草。
水煎服。
治寒湿腹胀,身重身冷无汗者,名麻桂术甘汤。
[脉因证治] 6.麻黄、桂枝、红花、白芷、细辛、桃仁、赤芍、甘草。
加姜、葱,水煎服。
治伤后着寒,名麻桂温经汤。
[外科补要] 7.麻黄八钱,苍术五钱,黄芪一钱五分,草豆蔻六分,柴胡五分,羌活五分,生甘草四分,当归梢四分,防风四分,炙甘草三分,黄芩三分,五味子九个。
为粗末,分作二服,水煎,临卧服。
治秋冬每夜五更咳,连声不绝,至天明日高方缓,口苦,两胁下痛,心下痞闷,卧而多惊,筋挛肢节疼痛,痰唾涎沫,El 晚神昏哈欠,不进饮食,名麻黄苍术汤.[兰室秘藏]
(原文]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20) 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词语注解) ①火攻:指用火法外治,迫使发汗。
古代火法约有熏蒸、热熨、文、温针等。
(经义阐释] 本条论述寒湿在表的证治和治疗禁忌。
素有湿病,肌表外感寒湿,阳气为湿邪郁压,运行受阻,出现全身疼痛、烦躁不安状态。
本条叙证过简,依据从药测证和发其汗为宜句,还有发热、恶寒、无汗等表证。
由于表实,因此须用麻黄加术汤发汗祛湿,使邪从汗解。
但不可用火攻以强迫出汗,恐湿化为热,致有发黄或衄血等变证,如《伤寒论.太阳病》所说:“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阴相薰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
”指出太阳中风、火劫发汗的变证。
(方药评析) 本方是麻黄汤加白术组成,用麻黄汤发汗散寒,加白术健脾去湿。
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致过汗;术得麻黄,并能行表里之湿,不仅适合于寒湿的病情,而且也是湿病解表微微汗出的具体方法。
(文献选录] 赵以德:此为气湿之邪,盖邪者,湿与寒合,故令人身疼。
大法:表实成热,则可发汗。
无热,是阳气尚微,汗之恐虚其表。
今是证虽不云发热,而烦已生,烦由热也,所以服药不敢不发其汗,且湿亦非暴汗可散,故用麻黄汤治寒,加术去湿,使其微汗尔.然湿邪在表者,
惟可汗之,不可火攻,火攻则增其热,必有发痉之变,所以戒人慎之。
(《金匮玉函经二注》) 魏荔彤:湿家身烦疼,外感寒湿也。
其内有湿,不必论其何因,惟以先治其表之寒湿为急也。
仲景所以云可用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也。
麻黄散太阳表湿,杏仁降泄逆气,甘术燥补中土,更以取微汗,为治表之金针,此固以之治表邪也,而内因之湿为寒为热,俱兼理而无妨碍矣。
故治湿病之里,以利小水为第一义;而治湿病之表,以取微汗为第一义也。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陈念祖:湿家之表证,其身烦疼而不发黄,可知未郁于内而为热也。
且无小便不利,可知未入于里而为痹也。
表则宜汗,而不宜大汗。
斟酌其适可者,当与麻黄加术汤,发其微似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致火逼汗过多而变证也,况又有湿与热合,致衄增黄之虑乎。
(《金匮要略浅注》) (临床应用] (1)治热痹。
徐氏治例,证见肢节红肿,疼痛、手不可近,动作不利,形寒壮热,日晡增剧,腹痛,腹泻,舌红,苔根白腻,脉数。
用桂枝白虎汤为主,合麻黄加术及麻杏苡甘汤加减:桂枝、麻黄各3g,羌活、独活、防风、赤芍、白芍各9g,白术、生熟苡仁各12g,知母6g,生石膏、忍冬藤、丹参各15g,桑枝(酒炒)30g。
服 1剂症大减,服6剂,诸症尽失。
(2)治荨麻疹。
刘氏”用麻黄加术汤治疗荨麻疹病人30余例.处方:麻黄、桂枝、杏仁各lOg,甘草6g,白术12g。
每日分早晚2次服,一般轻者2剂,重者5剂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