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五大失衡
从产业结构角度看东北经济的衰落
从产业结构角度看东北经济的衰落东北地区是中国老工业基地,曾经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地区,但近年来东北经济的衰落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东北经济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缺乏多元化。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传统产业一直是东北地区的支柱产业,但随着全球产业链的调整和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东北地区的传统重工业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而且,由于重工业聚集并长期以来缺乏技术和创新投入,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缺乏新兴产业的发展动力。
其次,东北地区的产业固化导致了发展的滞后。
在开放初期,东北地区的发展基础比较好,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集聚效应明显,而东北地区的产业固化成为一个制约因素。
由于产业结构缺乏准入门槛,外来资本进入东北地区的动力减弱,从而导致东北经济在开放后的发展滞后。
第三,东北地区的人才流失加剧了产业结构的不均衡。
随着开放,东南沿海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和制度建设得到了大力推动,吸引了大量的人才。
与此同时,东北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人才流失成为东北地区的一个普遍现象。
人才流失导致东北地区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制约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最后,东北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不完善也是造成东北经济衰落的原因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东北地区由于政府对企业的过度干预和大规模的资源配置,导致了经济结构的畸形,企业之间的竞争缺乏活力。
而且,东北地区的市场体制和物流体系相对滞后,缺乏灵活性和竞争力,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总体来看,东北经济的衰落与其产业结构的问题密切相关。
要推动东北经济的复苏,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多元化发展,提高创新能力。
此外,还需要加大对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提高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市场体制和物流体系,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东北地区的经济复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东北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
东北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
首先,历史因素是东北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东北地区是重工业的发源地和经济支柱。
然而,随着中国近代史的变迁,特别是20世纪末的开放和特权格局的崩塌,东北地区的重工业在市场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受到了重创。
同时,由于长期依赖国有企业和计划经济体制,东北地区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
这些历史因素使得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起步相对晚、结构相对单一,导致了东北经济的相对落后。
最后,结构性因素是东北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之一、东北地区的经济结构相对单一,以重工业为主,而且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
一方面,重工业所需的资源投入较大,供给压力大。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资源缺口的逐渐减小以及环保压力的增大,东北地区的重工业面临着发展困境和结构调整的挑战。
另一方面,重工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严重制约了东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东北地区亟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综上所述,东北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历史、体制和结构性因素。
只有通过深化,优化经济结构,加强创新和人才培养,才能实现东北地区经济的全面振兴。
东北地区经济断崖式下滑原由探析
0引言东北是我国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其中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最具代表性。
回顾我国近代史,东北地区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地区,并且先后经历了俄国和日本的殖民掠夺。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国家在‘一五’、‘二五’计划中,大力支持重工业的发展,给予了东北地区较多优惠政策。
这一时期,东北地区初步形成了以钢铁、煤炭、机械、石油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对于新中国初期的我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帮助。
东北重工业基地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工业基地。
”[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市场导向型经济逐渐兴起,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之相比渐显落后,越发不能获得社会认可和满足时代的要求。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还没有得到普及之前,东北地区经过了数十年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对森林资源的大规模破坏。
如今的东北地区丧失了以往的经济优势,又缺乏新的发展动力,逐步沦为“铁锈地带”。
在2003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后,东北地区的经济状况有所改观,但是在进入2010年之后的几年里,经济又出现了断崖式下滑。
东北地区经济的起起落落引人深思,究其根本,历史发展的惯性和独特的自然因素使其难以摆脱传统的束缚,在短时期内与新时代融合,解决东北发展问题的方法需要更有针对性。
1制约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东北地区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并不长,在以往国人眼中,该区域是一个“常年冰封,寸草不生”的蛮荒之地。
与中原地区的长期隔绝铸就了这里独特的民风民俗,与中原相比,显得尤为粗犷奔放。
虽然在建国之初这里依靠自然资源成为老工业基地,风光一时,但是在面对环境和发展双重压力时,也难以摆脱衰败的境地。
如今,“青山绿水失去了光环,金山银山也黯然失色。
”[2]是对如今东北的现实写照。
1.1经营理念相对落后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地区差异较大,自然禀赋不同,所以人们的生活作风和思维方式也深受影响。
与中国其他地区的人相比,东北人不善于经商,也没有总结出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东北地区的经营理念几乎照搬了其他地区的模式,或者仍旧沿用已经过时失效的理念。
东北经济发展缓慢探析
东北经济发展缓慢探析东北地区目前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主要原因如下:一、资源禀赋不足。
东北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资源禀赋不足,如能源资源的丰富性并不突出,钢铁、煤炭等传统资源的需求量持续下滑,导致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先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东北地区的发展主要依靠传统重工业,导致主要产业结构过于单一、规模化经济程度相对低等问题,限制了地区发展的速度。
三、发展动力不足。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东北地区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但地方发展的动力却相对较弱,政府施政效应有限,缺乏市场化经济发展的主体,技术创新等足够的支撑体系,基础设施升级相对较慢,都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难点。
四、人口流失严重。
近年来由于东北地区产业对劳动力的过度依赖,劳动力的人口流失越来越严重,导致地区的劳动力供给不足,制造业严重处于劳动力勒索、历史遗留问题过重等负面态势。
五、各种制度性缺陷。
东北地区的制度性缺陷,也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其中主要包括企业管理体制过于单一、政府过于干预市场化经济、投资主体相对单一、行政管理改革滞后、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整体意识还不够强等制度化的问题。
面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解决:一、加强科技创新。
东北地区可以在加强基础研究、开展重点领域科技攻关、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提升自己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促进区域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发展。
二、优化产业结构。
东北地区要优化传统产业,同时,依托资源禀赋,积极探索新兴产业,发展初创企业,推进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区域经济不断走上了新的发展轨道,为脱贫攻坚、资源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等提供充足的支撑。
三、加大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东北地区的财政投入力度,同时加强对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和引导,以市场化和法治化手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政府和市场共同发挥作用,促进东北地区全方位协调发展。
四、优化营商环境。
东北地区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
东北地区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
尽管东北地区曾经是中国的工业中心,但近年来面临着一些严重的问题。
接下来将探讨东北地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1. 经济结构单一:东北地区的经济主要依赖重工业和重化工业,特别是钢铁、煤炭和石油等资源型产业。
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使得东北地区对资源价格的波动非常敏感,并容易受到全球经济衰退的冲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东北地区需要转变经济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等,以降低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
2. 人口减少和老龄化:东北地区的人口数量一直在持续减少,并且老龄化程度较高。
这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给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带来压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东北地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鼓励人口流入,通过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等吸引外来人口; 加强老龄化社会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更多的养老院、护理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
3. 地区发展不平衡:东北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
在城乡差距方面,东北地区的农村地区相对贫困,缺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在地区差距方面,东北地区的各个省份之间也存在差距,要加强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资源共享和合作发展,提高整个东北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4. 环境污染:由于大量的重工业和燃煤发电厂,东北地区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污染物排放不仅对人民的健康造成了威胁,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东北地区应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减少对污染物排放较大的行业的依赖。
此外,应加强环保法律的执行力度,提高环境监管和执法的能力,加大对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5. 教育和科技水平相对较低:东北地区的教育和科技水平相对滞后,高技术人才匮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东北地区需要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加强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鼓励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九一八东北地区的经济破产
九一八东北地区的经济破产九一八:东北地区的经济破产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九一八事变”是一场震惊中外的事件,它不仅带来了国家独立和民族意识觉醒的巨大挑战,也对东北地区的经济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地区的经济陷入了空前的困境,甚至可以说是破产的边缘。
本文将从政治原因、经济原因以及社会原因三个方面来分析九一八后东北地区经济崩溃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一、政治原因九一八事变的发生,直接导致了东北地区的政权转移和政治混乱。
原本由满洲国控制的东北地区转为日本的伪满洲国的统治。
这种政治变动一方面造成了政府的无序,另一方面也对地方经济的运作产生了负面影响。
东北地区原本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有着众多的工厂和冶炼企业。
然而在日本的统治下,这些工厂大多被日军接管,原材料被抢夺一空,工人被迫转移到日本本土。
同时,日军还对东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掠夺,财富被外敌掠夺一空。
这无疑是东北经济破产的一大原因。
二、经济原因除了政治原因外,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的经济破产也有其自身的原因。
首先,日本的统治导致了东北地区的财政大权完全掌握在日军手中,对于地方发展和投资的决策权被剥夺。
加上战争给经济带来的损失,东北地区的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其次,由于战争的影响,大量的土地被毁坏,农田荒芜,粮食产量锐减。
东北地区曾经是中国粮食的主要产区之一,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日军的抢掠使其面临着粮食短缺的严重问题,人民生活的困难导致了经济的进一步崩溃。
此外,东北地区曾经的工业基础和技术优势也在战争中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和削弱。
原本发展迅速的重工业在战争中几乎完全停滞,一些关键产业不仅无法恢复,还被日本拆除或运到日本本土。
这对于东北地区的经济可谓是雪上加霜。
三、社会原因除了政治和经济原因外,东北地区经济破产还与社会动荡有着密切的关系。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日本的残暴统治和压迫,东北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民众抗日运动和游击战争。
这使得东北地区的社会秩序丧失,社会稳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东北经济下行原因
东北经济下行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整个东三省的体制机制上没有解决问题,思想保守,还是一味指望着中央。
第二,这些年整个中国经济动力发生改变,这一轮显然是人才经济。
资金和人才流向北京、深圳、杭州等这些城市,尤其在互联网+大势下,人才和资金越来越呈现马太效应,全国其他绝大多数地方都出现了人才流失,尤其高级优秀人才。
人才资金的流失,其实是中国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开始,不单是东北,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包括中部地区都在面临这个挑战。
广东、福建、浙江,前些年经济大量下行,但很快调整了结构,新产业不断发展,找到了新的力量。
而中西部,包括东北,一直以来主要靠资源、靠黑大粗的发展模式,靠投资,现在土地红利时代结束,投资投不动了,加上基础设施投资收益下降,这种情况下很难再往前走。
东北是其中的典型。
第三个原因,东北经济下行主要是工业增速在下降。
东北经济以能源业和制造业为主,能源业石油、化工受全球价格因素影响,装备制造业大部分产能过剩,比如钢铁三分之二过剩,汽车业也过了拐点,这几个主要行业受影响,东北转型升级未能成功,又没有别的新兴产业发展,在这一轮经济发展中出现下行是必然。
第四个原因,不可否认的一点,八项规定与反腐败对地方干部的积极性有一些挫伤,对项目的争取不那么有力,一些地方官员出现了怠政、不作为现象。
辽宁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及原因
辽宁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及原因辽宁经济发展不平均的表现及原因辽宁作为共和国的长子,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龙头,在享有天辽地宁的美誉时,区域经济发展也出现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以辽宁省14个省辖市作为研究的基本区域单元,这些地区1992-2000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测算的指标,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特征进行分析。
利用标准差来测算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用变异系数来测算相对差异,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到,1992年以来,辽宁省内的绝对差异在不断增大,但是差异增长速度已经逐渐放缓。
相对差异除了在1994年有小幅下降外,其余各年都呈扩大趋势。
从1996到2000年的五年里,绝对差异总的增长幅度达到46.1%,平均增长速度约为9.%%,相对差异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48%,即绝对差异的平均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相对差异。
对1992年和2000年辽宁各市的人均GDP 与同年全省的均值做离差,并计算比率,有关数据得到如下结论:(1)省内经济发展的集中程度增加。
辽宁省14个市中,1992年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值的有7个,恰到半数;而2000年,这一数量减少到4个,其余贝个市的人均GDP都较全省平均水平低。
这种数据分布,反映了这些为数不多的城市的人均GDP处于相当高的水平,而且这些数据加大了数据整体的离散程度,即几个经济发达地区沈阳、大连、鞍山、盘锦对于全省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2)最发达地区与最落后地区的差距在不断增大。
从比率来看,1992年,全省比率最高的盘锦市(1.774)与最低的朝阳市(0.448)相差1.326;到2000年,比率最高的大连市为1.834,最低的朝阳市仅为0.228,差距增加到1.606。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分析其原因,从三个地区的比较来看,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沿海地区得益于国家政策倾斜机遇,借助后发优势,经济水平与中部的差距逐渐缩小,但地区GDP总量和地区人均GDP水平仍略低于中部地区。
东北经济发展缓慢探析
东北经济发展缓慢探析随着中国东部经济的飞速发展,东北经济的发展却十分缓慢。
这是一个令人疑惑的现象,因为东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包括煤、铁、油、天然气等,应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但是,东北地区的经济却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改善,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落后,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原因、政策原因、区域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历史原因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东北是中国的重要产煤区,煤炭资源占全国总储量的1/3以上。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东北地区相继被日本、沙俄和中国境内的战乱占领,使得该地区的资源和经济受到了巨大的破坏。
1945年中国解放战争爆发后,红军占领东北地区,建立了东北民主联盟政府,统一组织了东北地区的军队和政权,并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和发展。
1950年,东北地区被划归为东北行政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东北地区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其中工业、农业和能源产业成为其经济支柱。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没有得到充分的考虑,政策上也没有给予其足够的支持和重视,导致了东北地区在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协调发展战略的调整让东部地区成为经济重心,而东北地区则逐渐被边缘化。
这一时期,国家对东北地区的大规模援助逐渐减少,政府的投资力度减弱,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
二、政策原因由于国家政策不利于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特有资源和潜力无法得到完全的发挥,甚至出现了有许多资源闲置占地的现象。
国家对东北地区的特殊性、困难性没有给予太多支持,这导致东北地区经济的新旧动能转换缓慢,经济结构一直依赖于传统重工业。
东北地区的发展难度也比其他地区要高,因为它的绝大部分地区都可归为边远地区,缺乏便捷的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条件,既增加了投资建设的成本,也制约了区域内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
并且东北地区的市场规模小,经济发展非常依赖原始积累,同时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导致企业竞争形势严峻,市场空间十分有限。
东北衰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东北衰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 / 29东北衰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今天不谈制度和⼈性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然界害怕真空⼀样⼀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常胆壮起来——邓宁格东北近年来似乎成为了利润真空的代名词,诸如“投资不出关”这样的句⼦在⽹络世界疯传,让关内和关外的⼈们难以判断真相。
却很少有⼈真正关⼼东北⽆法振兴的原因为何。
东北经济下⾏的真正原因,除了已经⽼⽣常谈的官僚主义和⼤锅饭⼼态,是不是还有⼀些更深层次的原因?⼈们⼜可以对症下什么药呢?今天的⽂章就⼀起深究东北兴衰之谜。
中国东北亚⽀点的兴衰中国⾸先是⼀个东亚国家,如果不能主导东亚秩序,那么中国在⾮洲的建设、与欧洲的贸易都是脆弱的。
在中国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进⽽促进东亚⼀体化、拒斥域外⼤国⼲预的战略中,⼀个健康发展的东北必然要作为中流砥柱。
东北与东亚2 / 293 / 29近代东北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9世纪20年代以前,为东北经济的起步期;20年代到50年代,在奉系军阀、⽇本侵略、苏联援助的连番4 / 29推动下,东北进⼊增长期;60年代到8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东北在三线战略中持续失⾎,⼈才设备流失严重,逐渐淡出⼈们视线;90年代,东北进⼊衰退期,经常以垫底的经济增长率成为全国的热议话题。
在美国较为寒冷的东北部有⼀个类似的名字“铁锈带”国家对东北的拯救并⾮没有⾏动,然⽽在经历了本世纪初头⼗年5 / 29的相对稳定之后,近年来东北经济再次断崖式下跌。
对东北的投资似乎总是缺乏合适的战略⽬标,最终成为了⼀种变相扶贫,对塑造健康的产业毫⽆裨益。
⼀直在振兴,⼀直在振兴糟糕的产业现状直接体现在⽤脚投票的⼈⼝上:张作霖统治时期和⽇本全⾯侵华时期,由于⼯业建设和资源开发需要,东北迎来了两次移民⾼峰。
到了⽇本投降的1945年,东北⼈⼝突破了4000万,较1840年增长13.5倍,⼤量劳动⼒推动东北成为了亚洲的⼀颗明珠。
但九⼗年代下岗潮以来,东北⼈⼝即陷⼊了负增长。
东北经济增长乏力原因及对策
东北经济增长乏力原因及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却一直乏力不振。
严重的产能过剩、工业结构落后、招商引资不利等问题已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本文将深入分析造成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乏力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产能过剩东北地区是一块资源铁路、采煤胶机的重工业区。
然而,过去数十年以来,东北地区过于依赖重工业发展模式,使得经济结构单一化,重工业产能过剩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
面对此问题,政府应该提高高技术产业比重,引导企业向轻工业、服务业等领域拓展,避免产能过剩的局面持续恶化。
二、区位劣势东北地区位于中国边疆,交通不便、物流成本高,这使得东北地区的经济活力相对较弱。
地理区位的劣势使得招商引资比较困难,外贸发展相对落后。
对此,我们建议加强与内地市场的联动,如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区的物流效率;加强与亚洲及世界市场的联系,开辟多元化的渠道扩大出口贸易市场,使得东北地区得以通过内外部市场的联动长期稳定发展。
三、缺乏市场化机制在经济发展中,市场机制发挥关键作用。
然而,传统优势产业体系下,东北地区的市场化机制并不健全,这使得市场发现、利用效率较低,导致了经济增长乏力。
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该积极改革市场机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释放市场效应,提高经济效益。
四、环保限制最近几年,东北地区频繁出现空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环境生态,对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政府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法规对企业的限制,引导企业向绿色环保产业转型升级。
同样需要鼓励绿色环保企业的发展,极大程度缓解自然环境的破坏。
五、科技创新不足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但是,东北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依然明显,这就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去扶持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发挥应有的作用,不断增加科技创新的力度。
总之,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困境,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开展有效工作,不断推动东北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
东北为什么衰落如此迅速
东北为什么衰落如此迅速
东北被称为中国的“黑土地”,曾是中国的工业重地及主要的工业生产基地,但近年来经济
发展却出现了急剧的低谷。
其衰落可以归结为多种因素。
首先,东北地区的改革开放缓慢滞后。
全国多个省市的改革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但东北
在改革开放方面却不如其他省份有效和有力。
高度落后的经济体制,以及显著的经济结构问题,使得东北经济比其他地区更难推进现代化。
其次,东北地区举办大量体育活动和文化活动,导致劳动力流失。
对于德国难民来说,出
席这些活动能得到大量的奖励,这一现象也促使许多劳动力涌向他们的家乡,但却变得在东北地区非常稀缺。
劳动力不足使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诱惑中失去了动力。
再次,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开采过度,环境污染严重。
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开采过度,不仅导致资源浪费,而且污染环境,使得地区无法充分利用其自然资源和商机,从而严重限制了经济发展。
最后,东北地区失去了新兴行业的发展机会。
尽管东北地区在遭受重大灾害后进行了重建,但由于经济发展,新兴行业如高科技、新能源等在东北地区的发展机会受到限制。
虽然这
些行业属于先进行业,但无法在东北地区发展壮大,使得改善东北经济状况变得更加困难。
以上是东北衰落迅速的原因。
东北地区在改革开放方面慢于其他省份,它也失去了大量劳动力,自然资源也被大量开采,地区发展乏力,使得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给东北带来了不小的灾难。
政府应加大投入,采取措施实施有效的经济改革,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促进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什么东北经济发展不起来?
为什么东北经济发展不起来?
• 为什么东北经济发展不起来?东北是我国 的重工业区,听起来很高大上。但跟民生 没太大关系,无法搭上中国民营经济高速 发展的班车。而且东北人更喜欢南下找工 作,导致当地人力资源不足,这对经济活 力是有较大影响的。比如黑龙江和吉林, 在各省市GDP增速里常常都是比较垫后的。
辽宁第二产业下滑趋势
辽宁第二产业下滑趋势辽宁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省份,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其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采矿业等。
然而,近年来辽宁省的第二产业出现了下滑趋势,主要原因有经济结构调整、资源枯竭以及市场竞争力下降等。
下面将详细分析这些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一,经济结构调整是辽宁省第二产业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去几十年来,辽宁省主要依靠重工业发展,力主发展大而全的发展模式,资源密集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辽宁省的经济结构开始面临调整的需要。
许多传统的重工业项目逐渐失去竞争力,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同时,辽宁省的制造业企业数量庞大,但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不高。
这导致了辽宁省的制造业整体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下降,进一步加剧了第二产业下滑的趋势。
第二,资源枯竭也是辽宁省第二产业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辽宁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然而,随着资源的逐渐开采和消耗,辽宁省矿产资源的规模和品质逐渐下降。
特别是煤炭资源,其产量逐年减少,煤矿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不断下降。
这就使得辽宁省的采矿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很难继续作为支撑第二产业的重要支柱。
同时,辽宁省的制造业也依赖于大量的资源输入,资源价格的上升也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第三,市场竞争力下降也是辽宁省第二产业下滑的原因之一。
与其他地区相比,辽宁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下降。
首先,辽宁省的企业在技术创新和高端产品研发方面相对滞后,导致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不强。
其次,辽宁省的企业多数为中小型企业,规模小、产能低、管理水平不高,无法与其他地区的大型企业抗衡。
再次,辽宁省的企业在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方面存在较大的短板,无法树立起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形象,导致销售不畅。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辽宁省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了优势,市场份额不断下降。
针对辽宁省第二产业下滑的趋势,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提升竞争力和推动产业发展:首先,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
东北逐步衰落的3大主要原因
东北逐步衰落的3大主要原因
来源:综合
一是东北的产权制度和产业结构,一直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没有与时俱进。
二是东北的地方政府历来比较强势,对经济影响力偏大。
而整个东北振兴战略实施的这11年,正是全国范围内政府“有形之手”越来越强势的11年。
通过卖地、建设基础设施,政府不仅掌握了大量社会财富,还成为最大的投资主体。
其结果是“国进民退”,“房地产进实业退”。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东北地区历史遗留下来的“大政府小社会”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被继续强化。
三是南北朝鲜的对立,使得周边国际形势一直处于“准冷战”状态,计划中的“东北亚国际大开发”一直无法进行。
在历史上,东北地区的中心先后经历了“沈阳—哈尔滨—长春—沈阳”的四阶段演变。
当哈尔滨为中心的时候,就是东北亚跨国贸易最活跃的时候。
如果跨国贸易因为政治因素冷却了,处于内陆的哈尔滨或者长春,就无法扮演地区中心角色(成为死角),沈阳必然崛起。
东北衰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东北衰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首先,东北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经济结构问题。
东北地区曾经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以煤炭、钢铁、机械等重工业为主导,但这种经济结构使得东北地区对煤炭和钢铁等原材料的依赖过高,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中国经济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东北地区的传统产业逐渐失去竞争力,导致经济发展逐渐滞缓。
其次,东北衰落的原因还包括政策问题。
过去几十年中,东北地区一直是中国政府重点扶持的地区,但是这些政策对于东北地区的发展并没有起到持续、有效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政府对东北地区的扶持存在着重“照顾”的倾向,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配置。
另一方面,东北地区的政府官员普遍存在精神懈怠和腐败问题,导致政府行政效能低下,无法有效地吸引外资和推动经济发展。
再次,东北衰落的原因还与人口流失问题有关。
近年来,东北地区人口持续减少,主要原因是缺乏经济发展的机会和相对较低的生活质量。
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东北地区去沿海地区或者其他发达地区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使得东北地区的劳动力供应不足,从而进一步造成了经济滞缓和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此外,环境问题也是东北衰落的原因之一、过去几十年中,东北地区经历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但这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
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土地资源的破坏等问题,使得东北地区的环境状况严重恶化,进一步削弱了东北地区的吸引力。
最后,东北衰落的原因还与地理位置的劣势有关。
东北地区与中国其他发达地区相距较远,交通不便、物流成本高,使得东北地区的产品市场竞争力受到影响,进一步限制了经济发展的潜力。
综上所述,东北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经济结构、政策、人口流失、环境问题以及地理位置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要扭转东北衰落的趋势,需要经济结构,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治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和吸引力,同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并且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只有这样,东北地区才能重新焕发出活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混乱不堪
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混乱不堪自古以来,东北地区一直是我国的重要战略区域,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这里曾经成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经济中心。
但是近年来,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出现了一系列严重问题,混乱不堪。
一、政治混乱目前,东北地区的政治状况不容乐观。
一些地方的政府腐败现象比较严重,一些县级以上的官员甚至因为贪污受到刑事处罚。
部分地区的政治机构存在官僚主义、考虑个人利益等问题,而缺乏对广大民众利益的关注。
此外,在一些地方,政治局面也比较复杂。
一些领导干部对政策的执行缺乏统一考虑,很难达成共识。
社会上的利益集团也比较庞大,难以达成有效的政治协商。
一段时间以来,东北地区降幅人口较大,加上老龄化问题严峻,衍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导致民众的不满情绪高涨。
二、经济下行近年来,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下行的趋势,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
很多企业因为管理不善、市场萎缩等原因,纷纷破产关门,造成就业困难和社会失业率较高。
地方生产总值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同时,东北地区也因为环境恶劣等原因,面临很多环境问题,例如铁锈、污染等。
三、文化多元化由于历史原因,东北地区的民族文化比较多元化。
汉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达斡尔族等多个民族在此生活和工作。
文化多元化也带来了一定的难题。
一些地方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常常爆发,导致社会不稳定。
此外,一些地区的文化混乱问题也比较突出。
一些年轻人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缺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认识,导致价值观念的偏差。
同时,艺术市场较为混乱,出现一些劣质产品,在保障市场公平的前提下流通。
四、综合治理面临挑战综合治理是解决混乱状况的必经之路。
目前,东北地区还存在很多治理难点。
一些证据收集方式不当、司法资源相对匮乏,导致政法工作水平不高,公信力不足。
同时,治理手段单一、难以适应现代化治理的需要,要加强和改进。
因此,当前的治理面临巨大挑战。
政府应该对政策执行实行严格的管理,在社会治理方面加大力度,严格道德纪律,加强信息公开,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法律规则,为东北地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机制。
东北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
东北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
1、失衡的经济和产业结构,是导致东北经济难以转身的主要原因,
也是东北经济不断落后的根本原因。
2、僵化的体制和机制,是导致东北经济缺乏活力的主要原因。
众所
周知,东北以国有企业为主,即便在其他地区、尤其是沿海开放地区国有
企业已经很少很少的情况下,东北仍然是以国有企业为主。
而国有企业由
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很难适应市场需要,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3、落后的观念和思维,滞后,是制约东北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东北引进投资难度很大的主要原因。
东北重点存在两个方面的观念
陈旧和思维落后。
4、流失的人才和劳动力,是东北经济趋势下降的主要原因。
由于经
济发展不好,员工收入难以增长,不仅无法吸引到人才,而且人才外流现
象十分严重。
5、恶化的投资环境和服务理念,是东北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
东北经济大幅衰退的原因是什么?
东北经济大幅衰退的原因是什么?历史上,东方鲁尔的沈阳、东方巴黎的哈尔滨,都曾自称自己是共和国长子,建国初期东北的直辖市占了全国一多半,工业GDP也占了全国一多半。
而自2015年以来,东北经济迅速触底,三省GDP迅速下滑,辽宁一度负增长,似乎一夜之间,东北回到了解放前。
是什么原因,使得东北经济如此衰退呢?首先,是资源枯竭东北的煤矿铁矿,从北洋时期张作霖挖,民国时期日本人挖,新中国成立后更是从全国各地抽调人来挖。
建国之初,仅一个占全国人口2%的辽宁省,就贡献了全国60%的炼钢量,直到全民大跃进之后才跌下去……(炼钢用的是辽宁的铁、黑龙江的煤)如此长时间、高强度的开采,东北的资源,实际上早已濒临枯竭。
辽宁的抚顺、阜新、本溪等城市都快挖成地下空城了而且开采成本高昂,譬如在两会上把黑龙江省长闹得灰头土脸的龙煤,很多矿已经挖了九十多年了,只剩些濒临枯竭的深层煤矿,采矿成本高昂,每吨成本400多。
如今央企神华的每吨成本才200,才勉强盈亏平衡,这也意味着龙煤采一吨就亏200……资源枯竭之后,这些地方是很难转型的,东北很多地方,譬如黑龙江的鹤岗、双鸭山、七台河、鸡西四个矿务局,下属员工和家属,占了所在城市的七成人口,人家矿务局才是城市的真正控制者辽宁的鞍山和吉林的长春俩城市都是正厅级,但是城市的核心产业,鞍钢和一汽,都是副部级。
那么这些资源城市的政府,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军队的后勤部门。
整个城市结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采集资源。
随着这些城市的资源枯竭,导致整个后勤体系也丧失了价值,因此整个城市陷入死局。
其次,是区位瓶颈而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经济繁荣地区,不是临海,就是临河,因为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就是水运。
如果实在不临水道又想繁华,那就只能靠人工开凿,譬如隋朝(洛阳)和元朝(北京),为首都而修建京杭大运河。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导致我国东南沿海实际上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漫长的海岸线与港口并不能发挥其作用。
因此,中国只能“自力更生”,工业依托于丰富的煤铁资源和基建基础的东北,就近发展老工业基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地区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五大失衡”东北经济这轮下滑,直接表现是固定资产投资下滑,但是深层次的原因是结构性矛盾。
可以说,东北工业的困境是重化工业的困境;重化工业的困境,就是各地支柱产业都过剩。
在不完全市场竞争、市场机制不健全的背景下,产能过剩会带来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
“十二五”以来,东北三省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明显下降,各行业产能过剩普遍存在。
尤其近几年,传统行业产能利用率持续走低,钢铁、煤炭、石化等行业受周期性产能过剩影响,均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
过剩产能抑制消费需求,制造虚假繁荣,甚至滋生寻租腐败。
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东北经济的痼疾、顽疾。
不剔除这些痼疾、顽疾,东北经济就无法解套,东北振兴就无法轻装上阵,无法改变“过剩―化解―再过剩”的状况,甚至将东北经济拖入长期萧条的困境。
笔者认为东北的经济结构性矛盾,可以概况为“五大失衡”:一是产业结构失衡。
技术老化、基础工业薄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组织老化。
特别是在宏观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所占比重较高,新兴产业比重过低,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仍然未能有较大改变。
表现为传统产业比重仍然居高不下,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增长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总值规模小、比重低,缺乏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带动作用。
与传统支柱产业相比,东北地区新兴产业发展严重不足,总体规模仍然偏小,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尚未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新经济增长点,短期内无法弥补传统主导产业下滑带来的缺口。
以互联网行业为例,近年来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产业不断兴起,但在东北地区快速发展的迹象却不明显,2014年互联网百强企业中,北京、上海、广东分别有45、20、15家,东北三省没有一家企业入围。
20D0―2014年,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企业数仅增长了70%,与之相比,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增长了1.83倍、2.56倍和1.68倍。
在微观结构层面,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多数国有企业债务、冗员和社会负担包袱沉重,不堪重负;企业设备、工艺老化,产品结构单一、传统产品比重过大、企业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企业组织结构上的“大而全”“小而全”,无法达到规模经济要求,企业间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上下游一体化程度差;企业技术力量不断散失,人力资源能力减弱。
作为“共和国装备部”,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超过20%,辽宁超过30‰沈阳、大连更超过50‰然而,目前装备制造业总体技术水平进步有限,研发投入不足,面临无法满足需求升级的困境。
以机床行业为例,沈阳机床和大连机床是全世界最大的两家金属切削机床生?a商,但主要产品仍然是中低档数控机床,主要消费对象是我国沿海地区的中小型机械加工企业,而这一部分需求已经面临饱和;高档数控机床方面,国内用户仍然普遍进口德国、日本厂商的产品,每年进口额都在增长。
振兴的要义是培育发展新动能。
传统产业衰退、传统动能衰退,而新动能、新产业没有发育起来;体制性障碍阻碍资源、区域、科技、产业势能向动能的转换。
所以目前,东北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青黄不接期。
二是产品结构失衡。
从产品结构看,东北地区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上游或中低端,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足。
2014年,辽、吉、黑三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8.3%、7.1%和3.9%,明显低于全国12.9%的平均水平,新产品开发力度和市场认可度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有一定差距。
石化行业,东北乙烯产量占全国的约15%,但下游化学纤维、化学农药产能不足全国的1‰食品加工业中,领军企业数量明显不足,主要以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为主,受原材料和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生产经营困难。
产品老化,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本轮产能过剩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过剩,而不是新兴产业过剩;是“初字号”“原字号”产品的过剩,而不是高新技术产品和高端消费品的过剩。
在市场前景较好的十年间,东北的产业结构和产业优势也正好吻合国家重化工业的发展周期,房地产和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需求空间使原有产能得到很好释放,煤炭、化工、制造业等本应立足转型和创新却让位于产能扩张,这些行业在市场利好态势下大幅扩张,经营效益猛增。
但绝大多数企业未预料到经济增速将下滑。
随着刺激政策结束,这些行业出现过剩在所难免。
东北部分高端产品,例如汽车用钢、轨道交通通用钢材、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仍然供小于求。
尤其是消费品工业领域,东北存在严重短板,对经济发展几乎没有贡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网购消费逆势增长的背后其实是在为南方轻工业发达地区做贡献。
三是技术结构失衡。
创新能力不足,企业普遍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向高一级升级的动力。
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协同机制不顺畅。
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重工业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缺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慢、体量小,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意识差。
据有关部门调查,辽宁有大批国企,还有1000户高新技术企业,但多数创新能力不足。
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机构和活动的占比为2.7%和4.5%,在全国排名31、30位;全省发明专利184D0多项,仅为江苏的1/8,排名15位;新产品开发及其效益均显不足,销售收入仅为广东的4.1%、江苏的6%,新产品数量全国排名13位,销售额排名12位;企业核心技术匮乏,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装备制造业配套零部件60%以上依赖进口;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江苏和广东的1/3。
在重工业全盘下滑的情况下,整个东北缺少可以起到一定支撑作用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沈阳为例,全市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及汽车制造企业总数占全部企业总数的60%以上,产值占全市的近70%;全市产值前30户的企业中有27户属于传统产业,产值占全市的38.5%。
而经过多年发展,新兴产业对工业尚未形成有效支撑。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航空航天制造等新兴产业企业数仅占全市的2.4%,产值仅占全市的3.6‰“墙内开花墙外香”现象十分普遍。
东北有一大批高水平的重点高校和研究机构,科研专利产出占全社会的50%以上。
但相关成果难以在本地企业产业化,科研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为例,其科技成果转化率位居中科院所有院所首位,近5年在全国实现技术转移转化合同数872项,合同额达9.1亿元,但在辽宁转化金额仅为3633万元,不足全所合同总额的4%。
2014年,东北三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技术市场成交金额占全国比重分别是3.7%、3.4%和4.3%,远低于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占比。
四是需求结构失衡。
规模扩张型经济导致投资、消费、出口关系扭曲,需求信号失真。
振兴十年,东北三省GDP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速达12.7‰但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一枝独秀,对经济贡献率超过60%,有些地区个别年景达到90‰2013年辽宁的投资贡献达92.3‰投资率快速上升,有时甚至接近L而消费和出口的拉动作用则难以望其项背。
东北三省投资率由2D03年的37.3%上升至2011年的63.1%,提高了25.8个百分点;消费率由53.2%下降至43.2%,降低10个百分点。
2012年,东北三省进出口贸易额仅占全国的4.3%,不及广东的1/5。
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全国的5.9%,明显偏低。
投资率高但投资效率低。
以东北投资率最高的吉林为例:每增加一个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的地区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广东和浙江的1/3;增加的财政收入仅相当于广东的1/5、浙江的1/4、江苏的1/3;增加的就业人数仅相当于广东、浙江、江苏的1/5。
五是发展模式失衡。
十年振兴最大的教训就是“加法”做得多、“减法”做得少。
应该看到,东北目前的产能过剩,绝非短时期内形成,是长期投资驱动型发展模式使然。
十年振兴,总体上投资拉动扩大总量的“加法”做得多,而淘汰落后产能的“减法”、创新驱动的“乘法”、简政放权提高市场效率的“除法”做得少。
而做“加法”的投资驱动、项目带动、产能扩张是最主要的特色。
2D03年振兴以来大部分国债项目集中在石化、钢铁、装备制造等竞争行业中。
一些该淘汰、限制和转型的落后产能的投资规模不降反升。
如钢铁、水泥、造船等迅速扩张,规模越来越大。
在城镇化方面,也是急速推进,新城建得越来越多,房地产搞得越来越多,摊子铺得越来越大。
2008年经济危机后,很多地方实际上在靠造新城、搞房地产拉动增长。
多年来,各地经济靠投资拉动,地方政府都在追求投资高速度,搞大项目的大干快上,搞招商引资竞赛。
经济高速度掩?w了结构的深层次矛盾,一旦投资下滑,原有问题就会暴露出来一当泳池的水被“抽干”后,就知道谁在“裸泳”了。
显然,“五大失衡”已经成为制约东北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怎样破解这“五大失衡”?要按照“四个着力”“三个推进”的要求,促进东北振兴走上一条内生调整、自主优化的路子。
东北地区工业结构比较单一,传统产品占大头、“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这种状况改变得越快越主动。
结构优化要多策并举,“加减乘除”一起做。
要把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民营经济。
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更多放在创新上,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法效应。
要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合理干预和对市场主体的不合理管制。
要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使现代农业成为重要的产业支撑。
这才是东北地区结构调整的大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