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科学专题复习讲义设计化学部分 第2讲 -分子、原子、离子
广东省中考化学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专题五 实验探究一 有关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变质的探究
3.除去 NaOH 中的 Na2CO3 杂质 边搅拌边滴入__氢__氧__化__钙__(或__氢__氧__化__钡__)_溶液,直至_不__再___ ____产__生__沉__淀____为止,过滤,得到 NaOH 溶液。
二、氢氧化钙的变质
1.生石灰变质的演变过程 生石灰的化学式为__C__a_O__,它露置于空气中,会吸收空气 中的__水__蒸__气_而变质,化学方程式为:_C_a_O_+__H__2_O_=_=_=_C__a(_O__H_)_2 。 利用此性质,生石灰可作__干__燥__剂__。生成的熟石灰又继续与空 气中的_二__氧__化__碳_反应而变质,化学方程式为:__C__a_(O__H_)_2+__C__O_2_ _=_=_=_C__a_C_O_3_↓_+__H_2_O__。 结论:生石灰变质后的物质可能是_C_a_(_O_H__)2_、__C_a_C_O__3_。
实验探究一 有关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变质的探究
一、氢氧化钠的变质
1.NaOH 要密封保存的原因 (1)吸收空气中的____水__蒸__气____而潮解;(2)吸收空气中的 ___二__氧__化__碳_____而变质,化学方程式:_C__O_2_+__2_N_a_O_H__=_=_=__ ___N__a2_C_O__3_+__H_2_O_____(变质后生成了__N__a_2C__O_3__)。
【提出猜想】猜想Ⅰ:固体未变质 猜想Ⅱ:固体全部变质 猜想Ⅲ:固体部分变质 【原因分析】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进行实验】小聪同学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用足量水溶 解,再向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由此他得出猜
四、主要探究类型 编者对近几年的中考实验探究题做了一定的归纳整理,发 现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变质的探究、有 关金属活动性的探究、有关复分解反应及反应后溶质成分的探 究、有关废水处理及金属回收的探究、有关废气(尾气)成分分 析及处理的探究等,有个别内容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燃 烧与灭火条件的探究等在前面已经归纳,在这里就不再重复。
专题二 分子运动探究及构成物质的微粒-备战2020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之核心考点透析(解析版)
专题二分子运动现象探究及构成物质的微粒重点突破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1.实验目的:认识分子的运动。
2.实验装置3.实验步骤( 1 )向盛有约20 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 2 )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 3 )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 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或水槽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所示),观察现象。
4.实验现象5.实验结论:酚酞遇氨水变红;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6.实验改进基础练1.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品红在水中扩散,是因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B.冰与干冰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的运动速率不同C.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是因为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与数目不变D.金刚石与石墨的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答案】A【解析】A、品红在水中扩散,是因为品红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故选项解释正确。
B、冰与干冰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
C、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是因为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不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D、金刚石与石墨的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
2.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宏观现象微观解释A 水沸腾时能掀开壶盖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 湿衣服在太阳晒着的地方干得快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C 6000mL氮气可以压缩在40mL钢瓶中增大压强可以减小分子间间隔D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答案】A【解析】A、水沸腾时能掀起壶盖,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而不是大小)随温度变化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B、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的速率加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故选项解释正确。
2020届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讲义:八年级上册 2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第2课时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一、化学仪器的使用(b)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盛放溶液,可直接加热用于蒸发液体,浓缩溶液,可直接加热溶解、配制溶液,大量试剂反应容器分平底和圆底两种,用作反应物较多且加热时间较长的反应容器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不能用作反应容器带铁夹、固定各种反应容器和其他仪器用于加热,酒精量1/4收集、贮存少量气体,组装少量气体发生装置广口瓶用于盛放固体,细口瓶用于盛放液体用于盛放固体物质在气体中燃烧胶头滴管用于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用作反应容器,易使反应物摇匀用来夹持试管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固体药品匙的两端是大小不同的两个匙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时引流二、化学药品的取用(b)1.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注意节约药品。
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处理原则:“三不一要”,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要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2.固体药品的取用(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
(2)固体粉末一般用药匙或纸槽取用。
操作时先使试管倾斜,把药匙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
(一倾、二送、三直立)(3)块状药品一般用镊子夹取。
操作时先横放试管,然后用镊子把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试管口,再把试管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一横、二放、三慢竖)3.液体药品的取用(1)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里。
广口瓶、细口瓶等都经过磨砂处理,目的是增大容器的气密性。
(2)取用不定量(较多)液体——直接倾倒。
(3)使用时的注意事项:①细口瓶的瓶塞必须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品腐蚀实验台或污染药品。
②瓶口必须紧挨试管口,并且缓缓地倒,防止药液损失。
③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必须朝向手心处,防止药液洒出腐蚀标签。
2014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教案第2课时 开启化学之门(2)
2014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教案开启化学之门(2)第2课时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课时目标】1.了解学生实验规则和安全要求。
2.认识常见的化学实验仪器并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使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3.掌握常见的化学基本实验操作,如药品(试剂)的取用、物质的称量和液体的量取、酒精灯的使用、物质的加热、溶解、过滤、蒸发、仪器的装配、装置气密性的检查、玻璃仪器的洗涤等。
4.结合本课时的有关实验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实验和认识物质。
【自主复习】1,在实验桌上,易燃、易爆药品与有强氧化性的物质要_______放置并远离_______。
2.药品的取用原则:(1)不要用手_______,也不要把鼻孔______________(特别是_______)的气味和尝______________。
闻气体的气味时,应将容器离人体稍远一些,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
(2)在实验中应注意节约药品,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
如果没有规定用量,应按_______取用,固体______________,液体取_______。
(3)用剩的药品既不要_______,也不要_______,更不能_______,要放入_______。
(4)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_______中。
取用粉末状药品可用_______,取用块状固体药品可用_______或_______。
向试管中放入块状固体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
(5)液体药品通常存放在_______中。
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一手拿起试剂瓶(注意使瓶上的标签向着_______),一手略斜地持_______,并使瓶口紧挨着_______,向试管里缓缓注入液体,倒完以后,将瓶口在试管口蹭一下,立即盖上_______,将试剂瓶放回_______,标签_______;取用较少量液体药品可用_______滴加。
3.使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量筒要_______,视线应与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年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科学探究题
2024年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科学探究题1.竹炭包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可以除去冰箱、车辆中难闻的气味而广泛受到群众的喜爱,这种产品可以对室内甲醛、一氧化碳等气体进行吸附。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竹炭进行初步探究。
【提出问题】竹炭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猜想与假设】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查阅资料】①新鲜的血液,遇一氧化碳由鲜红变为暗红。
①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①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固体可作干燥剂。
①加热或点燃不纯的可燃性气体可能会发生爆炸。
【设计实验】将竹炭充分燃烧,检验其产物,以证明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所用装置如图所示。
(1)A装置的作用。
(2)实验开始后,观察到D装置中产生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装置中新鲜的鸡血变为暗红色,说明竹炭中(填“含”或“不含”)有碳元素,写出C 装置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3)小明认为可以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替换原装置中的F装置,你认为(填“可以”或“不可以”),原因是。
2.为使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视化”,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下列实验。
①、按图1进行实验,使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可视化”。
(1)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氢氧化钠溶液pH 7(填“>”“=”或“<”)。
(2)将稀硫酸缓慢注入瓶中并振荡,观察到红色褪去,说明氢氧化钠与硫酸发生了反应,此时瓶中溶质(酚酞除外)一定有。
①、按图2进行实验,使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可视化”。
(3)将注射器中相同体积的NaOH溶液和水同时注入锥形瓶中,观察到的现象,说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进行下列实验,使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可视化”。
(4)向盛有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的密闭隔热容器中不断加入稀盐酸,利用数字传感器上的计算机绘制出加入稀盐酸的体积与溶液温度的图象,如图所示。
当加入盐酸mL时,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总结反思】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为了证明反应的发生,可以借助指示剂、测量温度变化、比较物质的溶解性、借助传感器等,提供间接的实验证据。
2020届九年级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讲义设计:八年级上册2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第2课时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一、化学仪器的使用(b)名称名称 仪器示意图仪器示意图 主要用途主要用途 使用时注意事项使用时注意事项试管试管 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盛放溶液,可直接加热直接加热常温或加热时使用,加热时夹持中上部。
加热时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蒸发皿蒸发皿 用于蒸发液体,浓缩溶液,干燥固体,可直接加热可直接加热瓷质仪器。
当出现固体较多时,停止加热。
耐高温,坩埚钳夹取止加热。
耐高温,坩埚钳夹取 烧杯烧杯溶解、配制溶液,大量试剂反应容器大量试剂反应容器 常温或加热时使用。
加热时下面要放石棉网,使之均匀受热放石棉网,使之均匀受热烧瓶烧瓶分平底和圆底两种,用作反应物较多且加热时间较长的反应容器的反应容器加热时固定在铁架台上,下面放石棉网,平底的一般不用于加热。
加热时液体不超过烧瓶容积的1/2 量筒量筒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不可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不能用作反应容器,不能加热。
量取液体时应竖直放置,使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取凹液面最低点刻度液面最低点刻度铁架台(带铁夹、铁圈) 固定各种反应容器和其他仪器和其他仪器酒精灯酒精灯用于加热,酒精量1/4~2/3,外焰温度最高最高 加热时使用外焰。
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酒精灯;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酒精;使用完毕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漏斗漏斗过滤过滤集气瓶集气瓶收集、贮存少量气体,组装少量气体发生装置发生装置不能加热。
收集气体时,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片盖住瓶口 试剂瓶试剂瓶 广口瓶用于盛放固体,细口瓶用于盛放液体放液体燃烧匙燃烧匙 用于盛放固体物质在气体中燃烧在气体中燃烧胶头滴管胶头滴管用于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量液体滴加液体时,滴管不可插入或接触容器口及内壁容器口及内壁 锥形瓶锥形瓶用作反应容器,易使反应物摇匀使反应物摇匀加热时必须垫石棉网加热时必须垫石棉网 试管夹试管夹用来夹持试管用来夹持试管 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加热时用手握住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药匙药匙 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固体药品(药匙的两端是大小不同的两个匙)药匙用过后要立即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使用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玻璃棒玻璃棒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时引流液体时引流二、化学药品的取用(b)1.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备考2021年中考化学复习专题:科学探究实验_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实验探究题专训及答案
备考2021年中考化学复习专题:科学探究实验_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实验探究题专训及答案备考2021中考化学复习专题:科学探究实验_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实验探究题专训1、(2019湄潭.中考模拟) 在一次化学实验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对两个实验进行探究。
(1)实验一: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中是哪一种粒子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猜想]可能是水分子、钠离子或氢氧根离子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实验]①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约2mL蒸馏水,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现象:溶液不变色;②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约2mL氯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现象:________;③在第三支试管中加入约2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现象:________。
[结论]________(2)实验二:用注射器向充满某种气体的软塑料瓶中注入一种液体(如图),振荡,发现塑料瓶变瘪,探究气体和液体可能是什么物质?[猜想]气体和液体可能是________(写一组即可)。
[实验]用试管取少量实验后塑料瓶中的溶液,加入试剂________,产生相应的现象,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
[评价]上述实验完成后,能否验证你的猜想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2、(2020濠江.中考模拟) 氢氧化钡与氢氧化钙同属于碱类物质,其化学性质相似吗?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进行探究。
(1)Ⅰ.定性探究序号操作现象结论实验一向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入________试剂溶液变红氢氧化钡溶液呈碱性实验二向实验一的溶液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产生________,氢氧化钡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实验三另取氢氧化钡溶液,滴入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氢氧化钡溶液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2)写出实验三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3)同学们将上述三个实验中反应后的废液都倒入一个烧杯中,过滤后,得到白色沉淀和红色滤液,他们决定对沉淀和滤液进行探究。
2024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项目学习科学探究题课件
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
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分析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大家总结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的原因有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或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减少,合
理即可)
(写一条)。
【解析】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的原因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或
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减少等。
个层面行动,请你从个人层面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乘坐公共交通
出行(或及时关灯,或节约纸张,等等,合理即可) 。
2. (2021山西)2021年3月16日,沙尘暴席卷我国西北地区,次
日多地又遇到降雨。某校环境监测实践小组的同学们对沙尘暴的
成因、危害、成分、防护、治理以及雨水酸碱度的异常变化产生
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紧急立项,开启了项目化
元素。
【提出问题】某地霾的成分是什么?
【实验准备】选择该地重度雾霾天气,用SDLKC-1000型大流量
TSP采样器在室外采集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10 g。
活动一:探究霾中是否含有铵盐和硫酸盐
实验
实验步骤
方案
方案一
实验现象
取5 g样品,加少量熟石灰粉末,
放出刺激
混合、研磨
性气味气体
取5 g样品,加适量水,充分溶解
碳,不能说明霾中有黑碳,原因是不溶性有机物燃烧也会产生二
氧化碳。
活动三 :查阅资料
霾中还含有Al、Na、Zn、Pb、Hg、Cd 等金属元素,其中的有害元
素除 Cd 外,还有 Hg、Pb (或汞、铅) 。
【解析】除Cd外,霾中的Hg、Pb均属于有害元素。
【能力发展】请你联系实际填写关于雾霾的问卷调查表:
滴加几滴Na2CO3溶液
九年级化学中考科学探究题专题复习优质课课件
【提出猜想】 :①小新认为是黄金
②小林认为是铜锌合金
【查阅资料】 :
合金中的金属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金 在高温下不与氧气反应,锌在高温下与 氧气反应生成白色固体。
【设计实验】 :
①小新设计的实验是:截取一小片黄
色的金属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 热; ②小林设计的实验是:截取一小片 黄色的金属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实验探究】小丽设计如下实验来验证 自己的猜想,请根据表中内容填写小丽 实验时的现象
实验步骤
取少量NaOH溶 液样品于试管中, 先滴加足量的 CaCl2溶液,然 后再滴加酚酞试 液。
现象 产生白色 沉淀,酚 酞试液变 红
结论
NaOH溶液 部分变质
假设你的猜想正确,并按小丽的实验方 案进行实验,则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产生白色沉淀,酚酞试液不变色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 ⑴下列物质①BaCl2溶液、②Ca(NO3)2溶液、 ③Ca(OH) 2溶液、④Ba(OH)2溶液,不能替 ③填序号 ④ ) 代小丽实验中CaCl2溶液的是_____( ⑵小丽除了用酚酞等指示剂外,还可以 用________________替代。 硫酸铜溶液 【拓展应用】保存NaOH溶液的方法是 密封保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 。
例2、(09黄冈) 端午节后,小丽带着 快乐的心情返回学校。当她来到实验 室时,意外地发现实验桌上有瓶敞口 放置已久的NaOH溶液,由此,激发 了她的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这瓶NaOH溶液一
定变质了,其变质程度如何呢?
【提出猜想】 小丽的猜想:NaOH溶液部分变质 你的新猜想: NaOH溶液全部变质
Na2CO3 + Ba(OH) 2
2023年中考化学复习--我们周围的空气讲义
第二章专题讲义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空气成分的发现1775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实验过程如下:①把少量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发现一部分的液态汞变成了____________,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_______;①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再加强热→红色粉末又生成了________汞和氧气;①把得到的氧气加入到前一个容器中剩余的4/5的气体中,得到的气体与空气的性质完全一样①拉瓦锡还研究了剩余4/5气体的成分,发现它既不供给呼吸,也不支持燃烧,他认为这部分气体都是________。
通过上述实验,拉瓦锡得出了结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_____。
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燃烧法测定)(1)实验原理利用可燃物红磷____________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____________物质,使密闭容器中____________减小,引起烧杯中的水倒流,流入的水体积____________氧气的体积。
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装置(3)实验步骤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___________;②向集气瓶中加___________,塞紧瓶塞,将瓶塞下表面至瓶底之间的容积分为5等分,③并在瓶壁上作上记号。
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
①将装有红磷的燃烧匙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直至燃烧,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⑤待红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开弹簧夹。
(4)实验现象①红磷____________、放出____________、产生____________。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集气瓶中液面上升约为____________。
(5)实验结论①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____________,生成____________①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实验误差氧气含量偏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氧气含量偏高: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注意事项:(1)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要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
2024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科学探究实验(含答案)
2024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科学探究实验一、选择题1.从安全、环保、节能、简便等方面考虑,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最佳方法是( )A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B .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C .分解氯酸钾制氧气D .用过氧化氢制氧气2.下列实验注意事项不合理的是( )A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B .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浪费要放回原瓶C .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D .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3.在探究蜡烛燃烧的实验时,小明提出:固体石蜡可能需要变成蒸气才能燃烧。
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提出问题B .猜想与假设C .进行实验D .得出结论4.化学实验中常常要进行药品取用、物质加热、仪器洗涤等基本操作,其中往往涉及到用量问题。
下列关于用量的说法错误的是()A .取用固体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1g ~2gB .加热试管内液体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C .洗涤实验用过的试管时,每次注入试管水,振荡后倒掉D .使用酒精灯时,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5.下列4个坐标图分别表示实验过程中某些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A .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钙溶液B .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C .电解水D .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滴加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盐酸A .AB .BC .CD .D131223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实验时,用剩的药品要放回到原试剂瓶中,以免浪费B .实验时,如果没有说明液体药品的用量时,应取1~2mLC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要与桌面成45度角D .用完酒精灯后,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7.下面摘录的是某同学笔记上的部分内容,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A .酸中都含有氢元素,碱中都含有金属元素B .用熟石灰可以中和含硫酸的废水C .可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氧气、二氧化碳D .可用在氧气流中灼烧的方法除去氧化铜中的铜8.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的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A .炭粉(铁粉)-------- 将固体粉末在空气中灼烧B .CaO (CaCO 3) -----------加水,过滤C .CO 2 (CO) ---------------将气体点燃D .HNO 3 [Ba (NO 3) 2]----------------加入适量的 H 2SO 4溶液9.下列实验方案正确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A除去中混有的HCl 气体将混合气体通过装有足量NaOH 溶液的洗气瓶B 鉴别溶液和NaOH 溶液取少许样品于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无色酚酞试液C除去NaCl 溶液中混有的加入过量的溶液,过滤D 分离和的固体混合物溶解,过滤,洗涤干燥,蒸发结晶A .AB .BC .CD .D10.某同学测定的下列数据不合理的是( )A .用温度计测得某液体的温度为23摄氏度B .用50mL 量筒量取了4.34mL 的水C .用托盘天平称得某烧杯的质量为46.8g2CO 23Na CO 4CuSO ()2Ba OH 2CaCl 3CaCOD .用10mL 的量筒量取了5.0mL 的水11.小明在加热试管时,发现试管破裂了,于是他对试管破裂的原因提出下列分析,你认为错误的是( )A .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珠B .在加热过程中试管不小心碰到了酒精灯灯芯C .加热时试管夹没有夹在距管口1/3处D .加热时没有先预热12.下列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A .用活性炭软化硬水B .用100mL 量筒量取8.32mL 的水C .用电解水证明水的组成D .用蜡烛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13.今有质量相等的、两份氯酸钾,中不加二氧化锰,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在酒精灯上同时加热,均完全反应,得到的气体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正确的是( )A .B .C .D .14.已知某粗盐样品中含有Na 2SO 4、MgCl 2、CaCl 2等杂质,下列提纯过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通过a 操作得到的沉淀中有三种物质B .滤液中有三种溶质C .加入足量盐酸的目的是除去步骤④、⑤中过量的试剂D .步骤⑤中的试剂A 是碳酸钠溶液二、非选择题15.在空格内简要说明下列错误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错误操作不良后果A B A B倾倒液体时,瓶塞未倒 放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 把大块固体垂直投入试管中 用试管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向上倾斜 容器口塞橡胶塞时,把玻璃容器放在桌子上 16.为了检测香烟的危害,某学生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中考科学专题复习 第2讲 化学实验与探究
【知识梳理一】
典型物质常用检验试剂、方法、实验现象
典型物质 常用检验试剂或方法 带火星的木条 白色硫酸铜粉末 澄清的石灰水 实验现象 复燃 变蓝色 变浑浊
O2 H 2O CO2 CO H2
【知识梳理二】
典型物质常用检验试剂、方法、实验现象
常见离子 H+ 常用检验试剂或方法
①石蕊试液;②活泼金属;③测pH值
拓展
只给你酚酞请鉴别出NaOH、H2SO4、 NaCl三种无色溶液? 只用一种试剂及其相互反应鉴别物质的试 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结论:
无色酚酞
A: NaCl B: H2SO4 C:NaOH 装入C试管内的 液体是NaOH
A
B
C
A
B
装入A试管内的 液体是NaCl 装入B试管内的 液体是H2SO4
实验现象
OH①石蕊试液;②酚酞试液;③测pH值 AgNO3溶液和稀硝酸 ClSO42BaCl2溶液或Ba(NO3)2溶液和稀硝酸 稀盐酸或稀硝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CO32NH4+ 加入熟石灰,混合研磨(或加热) 溶液中Cu2+ ①看颜色;②滴入NaOH溶液看沉淀颜色 3 + 溶液中Fe 溶液中Fe2+
化学实验
名称 常用化学仪器 用途 使用注意事项 基础 所用仪器 基本实验操作 操作方法及步骤 化 注意事项 学
实 验
气体的制取、收集、检验、提纯等 物质的检验(包括鉴定、鉴别和推断) 应用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综合试验的设计、分析和评价 探究性实验
实验仪器与基本操作
分离仪器
一、认识常用仪器
反应容器 固定和支持仪器
剂的顺序必须科学合理,要避免加入试剂对后面 实验的干扰。
鉴别题题型
不限试剂的鉴别:
只限一种试剂的鉴别: 不另加试剂的鉴别:
2019年中考科学复习题:第二讲 化学方程式计算
第二讲 化学方程式计算1.下列有关“2CO +O 2=====点燃2CO 2”的质量关系,不正确的是( D ) A .若56gCO 参加反应,则消耗O 2的质量一定是32gB .若16gO 2参加反应,则生成CO 2的质量一定是44gC .若10gCO 2生成,则消耗的CO 和O 2的质量总和一定是10gD .若5gCO 与2gO 2混合点燃,则生成的CO 2的质量一定是7g2.有反应:8A +3B 2===C 2+6D (其中A 、D 是化合物,B 2、C 2是单质)。
若13.6gA 与21.3gB 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2.1gD ,已知C 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则B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D )A .14B .16C .32D .35.53.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 .丙可能是单质B .在该反应中丁一定没有参加化学反应C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 .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4.在已经调平的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个等质量的烧杯,向烧杯中各加入质量相等、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然后在左右两盘的烧杯中分别放入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
下列实验现象不可能...观察到的是(D)A.天平指针开始偏向放铁粉的烧杯一边B.只有铁粉有剩余C.天平指针最终偏向放锌粉的烧杯一边D.只有锌粉有剩余5.小亮同学在实验室中制取CO2气体后,对废液进行后续探究,他向一定质量的含CaCl2和HCl的废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
实验过程中加入Na2CO3溶液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1所示;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溶液的pH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图1中b→c段表示生成气体的过程B.图1中b点的值为106C.图1中c时,溶液中的溶质有两种D.图1中0→a段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情况可用图2中d→h段表示6.在托盘天平的两盘上各放一个质量相同的烧杯,在两个烧杯里分别加入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将天平调节至平衡。
中考化学重难点易错点复习讲练专题突破实验基本操作与科学探究(含解析)(2021年整理)
(通用版)中考化学重难点易错点复习讲练专题突破实验基本操作与科学探究(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通用版)中考化学重难点易错点复习讲练专题突破实验基本操作与科学探究(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通用版)中考化学重难点易错点复习讲练专题突破实验基本操作与科学探究(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专题突破实验基本操作与科学探究一、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1。
药品的取用(1)药品取用原则①三不原则;②节约原则;③处理原则。
(2)药品取用方法药品种类仪器方法固体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粉末状药匙(或纸槽)“一斜二送三直立”液体定量量筒按规定量用量筒取不定量无较多量:直接倾倒较少量:用胶头滴管吸取粉末状固体的取用液体的倾倒用滴管滴加液体两种情况给液体加热给固体加热图示注意问题(1)试管外壁应该干燥。
(防止试管炸裂)(2)给试管加热应先预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集中加热。
(防止受热不均而使试管破裂)(3)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4)给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应向上倾斜,跟桌面大约成45°角,且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容积的31,试管口不能对着人。
(5)加热后的试管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
(6)加热时不要使试管接触灯芯,要用外焰加热.3. 玻璃仪器的洗涤(1)洗涤的顺序:倒弃废物→水洗→刷洗→水洗(2)洗净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4. 仪器的连接:方法: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湿润,再旋转着与其它仪器连接。
5。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连接好仪器,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022年初中科学同步讲义(浙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1章 第2节 水的组成(学生版)
第2节 水的组成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1.通过观察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确认其产物,了解产物的检验方法。
2.知道水的组成,了解水分子构成。
解读1: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水的组成是中考命题的重点,常见题型为填空题、解答题,难度较小 解读2:围绕水的状态变化考查水的性质及水分子的基本性质是中考的另-重点内容, 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难度较小。
知识点01 水的电解实验仪器水电解器、直流电源 实验药品 水、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若无电解水的装置,可按右图所示自制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实验操作 在电解器玻璃管里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后,停止通电现象 ①通电后,电极上产生气泡,正极产生气泡的速率慢,负极产生气泡的速率快;②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正极与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即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中气体的体积约为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中气体的体积的2倍(可巧记为:正氧负氢1比2)气体的检验 正极: ;负极: 文字表达式 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所以目标导航知识精讲【能力拓展】①电解水时通的是。
②电解水时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目的是。
③“正氧负氢1比2”是指气体,而非质量比。
④水是由组成的,不能认为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⑤电解水时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的原因有:A.B.【即学即练1】(2021奉化期末)如图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前A,B两管内要装满水B.A,B管内收集到气体的质量比约为2:1C.A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D.该实验说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即学即练2】(2020八上·余姚期中)下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1)在图中的电源上A是________极(填“正”或“负”)。
(2)试管1与试管2 中气体体积比为________。
(3)怎么检验试管2 中气体________。
(4)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经典例题经典例题大概12—15题左右,根据本节课难易程度来定题图数量。
每题下面是答案。
答案统一用红色标注。
考点提炼清晰、重难点知识点、重难点题型提炼到位。
大概讲例题30---40分钟左右。
考点一、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例1.为了探究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某同学做了一些下图所示的分子、原子的模型,若用“”表示氢原子,用“”表示氧原子,其中能保持氢气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A .B .C .D .【解答】解: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其化学性质是由氢分子保持的.A、表示的是氢分子,所以正确;B、表示的是两个单个的氢原子,所以错误;C、表示的是水分子,所以错误;D、表示的是单个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所以错误.故选:A.例2.“开启酒瓶,酒香四溢”的现象说明()A.分子由原子构成B.分子不断运动C.分子体积增大D.分子种类发生变化【解答】解:“开启酒瓶,酒香四溢”,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酒精分子运动的感觉器官时,会感知出酒香.故选:B.例3.浓氨水有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面问题:①实验中,E所起的作用是作对比实验.②实验中观察到B、C试管内的溶液都变成红色,但C试管内液体变色速率较快,由此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写两条)①分子是不断运动的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解答】解:①实验中,E所起的作用是作对比实验;②实验中观察到B、C试管内的溶液都变成红色,但C试管内液体变色速率较快,由此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故答案为:①作对比实验;②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例4.1立方厘米的小容器内可容纳下约3×1022个水分子.1立方厘米的水有20滴,全世界60亿人每人每秒钟数4个水分子,每天24小时不停地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需要多少年才能数得完?(要有计算步骤,结果取整数)【解答】解析:1滴水含有的水分子数量:=1.5×1021(个)60亿人1年数水分子的数量=60×108×4×365×24×60×60=7.56864×1017(个)需要的年数=1982(年)答:1滴水里的水分子需要1982年才能数得完.考点二、原子的定义与模型例5.1911年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时发现(示意图如图):(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3)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下列由该实验分析得出的认识中,正确的是()A.原子核不带电B.原子是实心的球体C.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D.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解答】解:A、根据题意:α粒子带正电荷,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说明原子核带正电荷;故选项说法错误.B、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金原子中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选项说法错误.C、有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说明金原子中有体积很小、质量大的原子核;故选项说法正确.D、根据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的“α粒子散射实验”,无法得出原子核的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例6.学习完“原子的构成”之后,萍萍同学形成了以下认识,其中错误的是()A.原子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B.核外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中运动C.原子核的质量和电子的质量相差不大D.原子核的体积与整个原子的体积相比要小很多【解答】解:A、原子的构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故A说法正确;B、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核外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中运动,故B说法正确;C、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C说法错误;D、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原子核的体积与整个原子的体积相比要小很多,故D说法正确.故选C.例7.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同一类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的原子以简单的整数比相结合.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西瓜式”结构的原子结构模型,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的“西瓜瓤”中.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下面的实验.他们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得高速运动得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据此他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1)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汤姆生发现了原子中的电子,这在当时是件很了不起的事,但由于受到那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他们的理论中存在一些缺陷甚至错误,按照你学的原子结构理论,你认为道尔顿的原子论存在的错误或缺陷是: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没有发现带正电荷的原子核.(2)请你根据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分析出现上述卢瑟福实验现象的原因:现象①:原子核很小,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现象②: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现象③:金原子核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当α粒子正碰到金原子核被弹了回来.(3)通过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你对科学的发展有哪些感想?科学是不断地发展的,科学发展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解答】解:(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它的内部相对有很大的空间;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其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故答案为: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没有发现带正电荷的原子核;(2)①由于原子核很小,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所以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所以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③金原子核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当α粒子正碰到金原子核被弹了回来,所以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故答案为:①由于原子核很小,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②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③金原子核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当α粒子正碰到金原子核被弹了回来(3)通过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科学是不断地发展的,科学发展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故答案为:科学是不断地发展的,科学发展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考点三、原子与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例8.今有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它们表示四种元素,①④表示的是阳离子B.②表示的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C.④表示的元素是非金属元素D.②结构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2周期第ⅢA族【解答】解:A、图示的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中,而②④两微粒的质子数相等属于同种元素的微粒,因此,四种微粒属于三种元素,①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④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表示的是阳离子,故A不正确;B、微粒②为原子,其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与其它元素化合时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而呈+2价;故B正确;C、④的质子数是12,是镁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C不正确;D、由②的结构可知,电子层数是3,最外层电子数是2,在周期表的位置是第3周期第ⅡA族,故D不正确.故选B.例9.人体所需的十多种微量元素中,有一种被称为“生命元素”的R元素,它对延长人类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已知R元素的原子有四个电子层,其最高价氧化物化学式为RO3,则R元素是()A .硫B .硒C .铝D .镓【解答】解:A、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有6个电子,但核外只有三层电子,与R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不符;故A不正确;B、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核外有四层电子且最外层为6个电子,符合R元素的原子结构;故B正确;C、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核外有三层电子且最外层为3个电子,与R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不符;故C不正确;D、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核外有四层电子且最外层为6个电子,但结构图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不等,是个错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故D不正确;故选B.例10.R n+离子有两个电子层且已达稳定结构.与R n+的电子数相等的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但不包括R n+本身)可有()A.6种B.7种C.8种D.9种【解答】解:根据题意可R n+离子有两个电子层且已达稳定结构,可以知道其核外电子排布为两电子层并均排满的结构,所以为N a+、Mg2+、Al3+中的一个,一定为10电子结构的微粒,10电子结构的微粒有:NH4+、Ne、H2O、HF、NH3、CH4、N a+、Mg2+、Al3+、OH﹣、F﹣、O2﹣等.不包含R n+,去除N a+、Mg2+、Al3+.故选D.例11.如图反映了1~18号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回答问题:(1)11~18号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变化的趋势是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2)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目,与元素的化学性质有密切关系.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如果有元素化合价升高,同时就有元素化合价降低.在下面方框内填上合适的答案.(3)探究钠元素(原子序数为11)单质与水反应的生成物.甲同学猜想生成物为NaOH和H2;乙同学猜想生成物为NaOH和O2,你认为乙同学的猜想不合理,请从化合价的角度解释原因若生成NaOH和O2,则没有元素的化合价是降低的.【解答】解:(1)由图示可知11一18号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1,所以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2)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易失去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个易得到电子,铝核内质子数是13,最外层电子数是3,易失去3个电子,由于铝元素显+3价,氯元素显﹣1价,正价在前,负价在后,十字交叉再约简,所以化学式是:AlCl3.(3)乙同学的猜想不合理.原因:若生成NaOH和O2,则该反应中钠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十l价,氧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升高到0价,只有元素化合价升高,没有元素化合价降低;故答案为:(1)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2)13 失;AlCl3(3)乙;若生成NaOH和O2,则没有元素的化合价是降低的.考点四、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例12.2015年10月,中国科研团队首次证实了天然铀单质的存在.用于核电工业的一种铀原子中含有92个质子和143个中子.有关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属于金属元素B.原子序数为92C.核外电子数为92 D.相对原子质量为143【解答】解:A、由于铀的元素名称铀中含有偏旁“钅”故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说法正确;B、原子中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质子数是92,则原子序数为92,故说法正确;C、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铀核外含有92个电子,故说法正确;D、由于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143是中子数,不是相对原子质量,故说法错误;故选D.例13.锰结核是沉淀在大洋底部的一种矿石(如图),其中含有的锰、铜、钴、镍等元素极具开发价值.锰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5,自然界中存在24种锰原子,其中一种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4.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锰元素属于金属元素B.该锰原子核外电子数为54C.锰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5 D.该锰原子核内有29个中子【解答】解:A、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锰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说法正确;B、锰元素的原子序数是25,根据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可知,该锰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5,故说法错误;C、锰元素的原子序数是25,根据原子序数=质子数可知,该锰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5,故说法正确;D、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锰元素的原子核内中子数为54﹣25=29,故说法正确.故选B.例14.2011年3月,日本强烈地震后,海啸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外泄,有关131I(碘﹣131)的相关报道成为热门话题.请回答下列问题:(1)131I原子中含有53个质子,78个中子.①131I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3.②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另一种稳定的碘原子127I,它和131I同属于碘元素.原因是质子数相同.(2)专家指出,服用碘片(有效成分为KI)可以治疗131I造成的辐射,但服用碘酒(有效成分为I2)却会引起碘中毒.KI和I2的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3)日本地震后,个别居民抢购食盐.假设某人经医生确认,每日需要补充166mgKI.已知每千克某品牌碘盐中KIO3的加入量为42.8mg,如果用该食盐替代碘片提供治疗辐射所需的碘元素,则每日需食用该食盐的质量为5kg.【解答】解:(1)①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于131I 原子中含有53个质子,所以131I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3;②碘原子127I和131I同属于碘元素,原因是它们的原子中质子数相同;(2)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碘酒中的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KI中的碘是碘离子,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所以,KI和I2的性质不同.(3)每日需要补充166mg KI,则含碘元素的质量为166mg××100%═127mg;则需碘酸钾127mg÷×100%=214mg,已知每千克某品牌碘盐中KIO3的加入量为42.8mg,故每日需食用该食盐的质量为214mg÷42.8mg/kg=5kg.(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利用加碘食盐来防辐射是不可行的,因为人不能吃那么多的食盐).故答案为:(1)53;质子数相同;(2)分子的构成不同;(3)5.例15.一个铝原子的原子核外电子数是13,若一个铝原子的质量是4.5×10﹣26kg,一个标准的碳原子质量是2.0×10﹣26kg,则铝原子的原子核内不带电的粒子数是多少?【解答】解:铝的相对原子质量=≈27铝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的电子数13铝原子的原子核内不带电的粒子为中子,中子数为27﹣13=14.故答案为:14.三、堂课变式课堂变式大概12—15题左右,根据本节课难易程度来定题图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