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2.1世界的物质性 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5篇)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竞聘演讲、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mpetitive speeche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5篇)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即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
世界的物质性学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学习目标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自主预习1.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1)如何理解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2)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的内涵是什么?(4)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其本质是什么?(5)如何理解“世界统一于物质”?请填写在小组自主生成问题单上,学科长汇总。
归纳释疑(1)原理内容: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方法论要求: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拓展巩固1.2021年10月3~7日,山西省遭遇强降雨侵袭,多地打破了往年同期降雨量记录。
面对洪涝灾害,需要科学预防、积极应对。
这是基于①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就能消除自然灾害②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③尊重自然、顺从自然才能防范自然灾害④自然界在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病毒的生存能力特别强,极端环境下会慢慢适应。
科学研究发现,在北极冰层下面的那些远古病毒,恐怕有几亿年之上了,甚至更久。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过度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些病毒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融冰解冻出来,使人类因此患病。
这警示我们①自然界具有物质性②要尊重自然,绝对服从自然③在改造自然时,必须认识、尊重和保护自然④改造自然的目的是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最基础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②物质是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③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④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共性的反映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下列选项能够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有①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劳动资料、思维方式等生产力的实体要素都是物质的②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④人们虽然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但可以随意选择生产关系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达尔文发表于1859年的《物种起源》,至今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尽管人们对其进化假说一直存在争议,但他的基本观点还是闪烁着真理的光彩,不断被科学的发展所证实。
2.1世界的物质性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同步(统编版必修4)
小组合作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首先,我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需要共同讨论和回答一个问题。例如,我提出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答案。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首先,我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例如,在讲解物质的概念时,我提出问题:“什么是物质?”,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加深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其次,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例如,在讲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时,我播放了奥运会上的运动员训练和比赛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二)过程与方法
本章节的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我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例如,在讲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时,我提出问题:“运动对物质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加深对物质与运动关系的理解。其次,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例如,在讲解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验证物质的特性和属性。最后,我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观点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解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物质,意识会存在吗?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情景创设和问题引导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些自然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如日食、地震、生物的生长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美丽。然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些自然现象背后有什么共同点吗?”引导学生思考和猜测,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关注本章节的主题,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1世界的物质性优秀教学案例上学期高二政治(部编版必修4)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例如,在讲解物质决定意识这一概念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在面对环境问题时,需要从物质角度去思考解决方案?”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问题导向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世界的物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讨环保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问题导向:通过问题的提出和引导,激发了学生们的思考和探究欲望,使他们能够主动去学习和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培养了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性原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同时,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环保问题,运用所学的物质性原理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学生们通过讨论和合作,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性原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总结和反思。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评价,对学生们在知识掌握、问题解决、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给予了肯定和鼓励。通过总结归纳,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世界的物质性 教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目标:理解并熟练掌握唯物主义物质观,形成对世界本质的科学认识。
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意识和物质的物质统一性,全面掌握世界的统一性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教学重点: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教学难点:意识根源于物质教学过程:导入:复习提问: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哪一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课我们进入马哲具体内容的学习,首先是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提问:世界分为哪三部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探究世界的物质性,就需要从这三部分分别来论证,即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也根源于物质。
知识点一: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神创造的吗?不是那么它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引导出:1、自然界的本质是物质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类如果违背自然的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世界不是神创造的。
世界的本原不是意识,那是什么?阅读与思考P18(1)古代的哲学家为什么把水、火、原子等看做世界的本原?(2)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2、哲学上的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具体的物质和哲学上物质的联系:哲学上的物质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哲学上的物质是共性,具体物质是个性。
判断:哲学上的物质是对万事万物的总和?错。
应该是总结、抽象、概括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也是物质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问: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哪里?引导出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劳动对人的产生起了哪些作用?三个方面p192、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2.1世界的物质性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哲学与文化》(统编版必修4)
4.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深入理解世界的物质性。通过这种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世界的物质性这一重要知识点。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首先明确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即世界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然后,我对比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唯心主义观念,让学生了解两种观念的区别。在此过程中,我运用生动的例子和生活中的物质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世界的本质特征。
(三)学生小组讨论
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物质世界,以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世界物质性的内涵,即世界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通过对比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唯心主义观念,让学生深刻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和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论。
最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人类如何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物质世界,以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讨论中,学生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观点,如发展绿色能源、优化资源配置等,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哲学对于生活的指导作用。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探讨。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我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总结自己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评价,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通过反思与评价,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改进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评价能力。
2.1+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世界的物质性必修4 第一单元第二课教学概念:了解物质的内涵及特征,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
掌握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教学目标:通过分析情景探究材料和结合具体事例,明确世界的物质性,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通过澄清物质和物质地具体形态关系,区分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真正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地物质地含义,坚持科学精神。
课标要求:1.识记法治社会的含义及具体表现;掌握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2.了解生活中主要民事法律规范,列举解决纠纷的有效途径和方式3.列举实例,阐明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学科素养:1.政治认同:理解、支持、认同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2.法治意识:自觉学法、信法、用法3.公共参与:参与到法治社会的建设中去,为法治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物质的概念、世界地物质性。
教学难点:物质的概念、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学议题:总议题:从歌曲中找寻世界的物质性子议题:1. 《新地球》探索宇宙起源2. 《这世界那么多人》追溯进化历程3. 《星座书上》揭秘意识迷云教学方法:讨论式、探究式、议题式教学法,讲解法。
教学课时:6月13日第二节 1课时教学班级:2101班教学过程:导入:在之前的课上,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观点,一起来探究世界的本质。
【ppt切换】我们说生活中处处有哲学,音乐也不例外,本堂课我们将从歌曲中发现世界的哲学,从音乐中感受世界的物质性。
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一首歌曲。
议题一:《新地球》探索宇宙起源【歌曲播放:新地球】这首歌是来自林俊杰的新地球,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之前也被用作了我们学校的起床铃声。
现在,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这首歌,在歌曲中,林俊杰对于未来的新地球进行了一个充分的幻想,那么,现在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幻想一下曾经的旧地球又会是怎样的呢?人们总会说这样一句话“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地球起源的那一天说起”,究竟地球是怎样起源的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中西方的人们都进行了充分的想象。
2.1世界的物质性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思想政治《哲学与文化》设计(统编版必修4)
3.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世界的物质性,探讨物质的内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以及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二)讲授新知
1.讲解物质的内涵,引导学生认识到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通过PPT展示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讲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回顾物质的内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以及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2.学生通过总结,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关注学生在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取一个生活案例,分析其世界的物质性。
3.教育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物质性现象,让学生感受世界的物质性。
2.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物质与运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世界的物质性。
2.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世界的物质性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4.组织小组展示,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让学生认识到世界的物质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
2.1世界的物质性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世界物质性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问题导向
1.针对本节课的主题,设计一系列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2.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为例,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从而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同时,通过讨论科技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课堂讨论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世界的物质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作业布置上,我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世界的物质性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做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世界的物质性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2.学生完成作业,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深化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
3.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创设:本节课通过引入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如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让学生感受到世界的物质性,使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生动展示世界物质性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世界物质性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第二课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概念以及世界的物质性,掌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物质现象,提高观察、思考和辩证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的概念以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和案例等素材。
2. 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现实生活案例,以便于学生理解。
3. 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了解基础知识。
4. 准备教学道具,如黑板、白板、笔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观看一段有关世界各地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世界之大、之广,并引出“世界是物质的”这一观点。
2. 提问学生,让他们回答世界是什么构成的?以此引出本课的主题——世界的物质性。
(二)新课教学1. 讲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1)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说明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2)举例说明物质存在的形态,如:气态、液态、固态、场态等。
2. 探究世界的物质性(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世界的本原问题,以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3)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补充。
3. 课堂小结(1)总结世界的物质性观点,强调物质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从物质的角度看待世界?(三)课堂活动1. 组织学生模拟购物情景剧,模拟现实生活中的购物场景,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展示商品交换的物质性本质。
通过此活动让学生理解经济规律背后的本质特征——物质性。
2. 学生自愿组织表演一个寓言故事或童话故事,展示其主题寓意并引导学生从物质角度看待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四)布置作业思考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及其表现,以个人日记或作文的形式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2.1世界的物质性(嫦娥奔月)议题式教学设计高二政治(部编版必修4)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在我国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7.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嫦娥奔月议题的小论文,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8.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提问:“嫦娥奔月”故事中,嫦娥是如何奔月的?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人怎样的科学观念?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古人对月球的认识充满了神秘色彩,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我们对月球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4.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世界的物质性原理,通过探讨嫦娥奔月议题,了解科技发展背后的物质基础。
(二)讲授新知(500字)
3.培养学生运用政治学科知识进行议题式讨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论证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议题探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嫦娥奔月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如辩论、演讲、小论文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论证水平。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嫦娥奔月故事为切入点,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探月工程成果,激发学生对科技发展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物质性和科技原理。
2.分层教学,循序渐进:针对学生的认知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和任务,使学生在逐步探讨中深入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科技事业的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2.通过探讨世界的物质性,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2.1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2.1世界的物质性一、教材分析本框是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题。
从内容上来看,主要介绍世界的物质性,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从知识构成上看,本框既是对第一单元中唯物主义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也是学习本单元后面一框中运动、规律等知识点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地位上看,对于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起到基础性作用,也为本单元提倡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法论主题服务。
二、教学目标通过观看和分析“地球进化史”“人类发展史”“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视频图文资料,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懂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锻炼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通过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培养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的理解。
学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用客观的眼光看问题,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物质的概念、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难点: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阅读有关“我国火星探测”相关图文资料。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
5月22日10时40分,“祝融号”火星车已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
这意味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迈出了我国宇宙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又一重大里程碑。
关于宇宙的产生,中外有各种认识:中国古代传说有——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补天说,而西方比较有名的是——上帝创世说。
查阅资料,从科学的角度说说,宇宙是怎么产生的?提示:宇宙的形成和各种传说人物没有任何关系,更不是人们猜想产生的,而是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在哲学上叫做事物是客观的,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世界的物质性。
2.1世界的物质性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哲学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必修4)
在讲授新知识后,我组织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需要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讨论任务。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情景创设,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例如,通过展示自然界的美景、人类社会的进步等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物质性的存在。通过情景创设,提高了学生的情感素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在问题导向中,我注重问题的梯度性,由浅入深,逐渐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我还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和能力。通过问题导向,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物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讨论“世界的物质性”这一主题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从不同角度阐述世界的物质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理论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一切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首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阐述物质性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魅力。如比喻物质为“生活中的空气”,让学生认识到物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实实在在的存在着。其次,通过列举我国在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取得的成就,让学生感受到物质性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最后,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物质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结合本节课内容,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案例中,我以“生活中的物质性”为主题,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刻体会世界的物质性。在案例中,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生活场景,如山水风光、动植物生长、人类社会进步等,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物质的存在和物质性。同时,我还设计了一系列思考题,引导学生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世界的物质性,如“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区别是什么?”、“物质性在世界万物中的体现有哪些?”等。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2.1世界的物质性 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中的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的内容。
本框共安排三目的内容: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质性”。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阐明了我们需要具备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认识自然界的物质性,掌握物质的概念。
第二目“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从人类社会的产生、从人类社会的构成两个角度,分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进一步阐明了唯物主义的观点。
第三目“意识是物质世界的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人类意识产生的原因,阐明了意识根源于物质,是物质世界的派生物,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含义,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懂得世界的本质。
2.能够结合实际阐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能够用世界的物质性阐述有神论与无神论,摒除有神论的谬误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教学难点: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四、教学过程课程导入:观点辨析:辨析如下观点,复习旧知识,引出本讲内容。
1.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汉)王充2.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英)培根3.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宋)陆九渊4.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
——(宋)程颐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判读上述言论的派别和表达的意思。
引导学生认识到,以上五种观点分别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之前的几节课已经讲解并分析过,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此基础上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高二政治《哲学与文化》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4)
1.教师详细讲解物质与精神、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等基本概念,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2.分析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阐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引导学生认识到世界的物质性。
3.介绍哲学史上关于世界物质性的主要观点,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2.激发学生深入探讨哲学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在教学中,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哲学知识。
(三)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例如,通过探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宇宙星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什么构成的?这个问题涉及到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2.学生分享对世界本质的初步认识,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世界的物质性。
3.教师简要介绍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3.每个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总结并给予点评。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世界物质性原理的理解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二、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哲学基础,对于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可能还停留在表面,对于深层次的哲学问题探讨还不够深入。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学情:
《第二课 1 世界的物质性》学历案-高中政治统编版19必修4 哲学与文化
《世界的物质性》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是“世界的物质性”。
这一主题旨在让学生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质和基础,并掌握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理解,提高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物质的概念及其基本属性,理解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认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普遍联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增强社会实践意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检验学生对物质概念及属性的理解程度。
2. 思维发展评价:通过分析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提出的观点,评价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评价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情况。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世界的物质性。
2. 讲解新课:教师通过讲解物质的定义、特性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概念。
同时,结合实例,让学生感受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普遍联系。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以及如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世界。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并学会运用这些规律认识和改造世界。
5.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和案例分析结果,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普遍联系,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物质概念及属性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撰写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短文或收集与物质世界相关的实例等。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学生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世界的物质性 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2.1世界的物质性一、教学目标必备知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关键能力: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二、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
2.科学精神:牢目树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进一步坚定唯物主义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教学难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四、课前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客观世界统一于物质,主观世界统一于精神。
”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教师点拨:不正确。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新课讲授(1)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归纳课本核心知识。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物质性】①自然界本质上是物质的。
②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③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高度发达的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材料一“世界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人创造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教师点拨:①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②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③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
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的物质性》教案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的物质性》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物质的含义2.能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能力目标:1.体会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从世界本质问题上认识有神论的荒谬性,鲜明地反对神创说,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教学难点:物质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导入:三亚真是被上帝宠坏了的地方。
上帝把最宜人的气候、最清新的空气、最和煦的阳光、最湛蓝的海水、最柔和的沙滩、最美味的海鲜…….都赐予了这座海南岛最南端的海滨旅游城市。
那么同学们思考,我们这么美丽的三亚真的是上帝赐予的吗?我们这天地万物真的是上帝创造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世界的本质。
展示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进入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二、交流讨论、成果展示:交流讨论一:谈谈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些与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是一回事吗?同学们列举:桌椅、土壤、老师、大海……设疑:这些与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是一回事吗?(一)物质的概念:解释:(1)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指它不为我们所动,不管你是否感受到,是否喜欢,它就客观存在在那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强调物质的客观性。
(2)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能被人们所认识。
强调物质的可知性。
(3)客观实在指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所以,同学们刚刚列举的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而非我们哲学上讲的物质的概念。
比如同学们列举的苹果、芒果的共同点是什么?是水果,这就是我们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抽象出共性的。
总结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它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2.1世界的物质性优秀教学案例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3.结合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全球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性观点进行分析。
(二)问题导向
1.教师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物质性。例如:“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性在世界各个领域如何体现?”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世界物质性的概念,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有形的,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和改造的。
2.引导学生掌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理解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都具有物质性。
3.培养学生运用物质性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重大成就,让学生亲身体验世界物质性的体现,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提出问题:“这些成就背后体现了世界的什么特性?”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物质性。
(二)讲授新知
1.讲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教师详细阐述世界的物质性,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都具有物质性。
2.分析世界物质性的体现:教师举例说明世界物质性在各个领域的体现,如科技成就、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等。
3.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性观点分析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说科技成就是物质性的体现?”“物质性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教师引导学生对小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提升学生对世界物质性的认识。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如“你是否真正理解了世界的物质性?”“你在生活中如何运用物质性观点?”等,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的物质性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中的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的内容。
本框共安排三目的内容: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质性”。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阐明了我们需要具备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认识自然界的物质性,掌握物质的概念。
第二目“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从人类社会的产生、从人类社会的构成两个角度,分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进一步阐明了唯物主义的观点。
第三目“意识是物质世界的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人类意识产生的原因,阐明了意识根源于物质,是物质世界的派生物,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含义,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懂得世界的本质。
2.能够结合实际阐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能够用世界的物质性阐述有神论与无神论,摒除有神论的谬误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教学难点: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四、教学过程课程导入:观点辨析:辨析如下观点,复习旧知识,引出本讲内容。
1.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汉)王充2.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英)培根3.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宋)陆九渊4.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
——(宋)程颐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判读上述言论的派别和表达的意思。
引导学生认识到,以上五种观点分别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之前的几节课已经讲解并分析过,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此基础上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今天的教学内容重点分析为什么说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教学提示:可以以人类会在何时出现和中国现在的气候、地理来源,说明自然界有自己的起源史、发展史。
总结分析:地球在46亿年前就已经形成,人类则在大约几百万年前才出现,所以,自然界先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
(2)中国的地貌、气候和水汽从哪里来文字材料: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
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
在最近的5亿年间,类似的板块碰撞曾发生过多次,但只有此次碰撞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
于是,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壳厚度可达80千米。
其环境之独特,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被称为“第三极”。
其产生,影响了中国的地貌(三大阶梯)、气候(烟雨江南、大漠西北,再加上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水系(黄河、长江等诸多河流)。
以下资源教师可以选择性使用:对地貌的影响: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在青藏高原上,包括喜马拉雅山、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在内的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
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进一步抬升,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
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1000~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
中国的地理格局就此定形。
三级阶梯的差异,使得中国的地貌景观极富变化,万千山岭、大美山河,就在这三级阶梯上依次显现。
可以说,没有大碰撞,就没有今天的中国,更没有因三级阶梯的差异而造成的地貌景观的千变万化。
对气候的影响:科学家们发现,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多是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
作为大碰撞的最大产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它颠覆了原本控制中国的行星风系,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烟雨江南就此形成。
青藏高原也阻挡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从新疆到内蒙古、从甘肃到宁夏,整个中国西北都变得更加干旱,沙漠遍布,戈壁纵横。
无边无际的沙土又被强大的西北风卷起,降落在甘肃东部、陕西、山西境内。
千万年的堆积之后,平均厚度达50~80米最高达400米的黄土高原诞生。
烟雨江南、大漠西北,再加上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就此成形,高原“抽风机”重塑了中国的气候。
对水系的影响:占全国冰川面积80%以上的4万多条冰川、占全国湖泊面积50%以上的湖泊以及地下水、地表河流,使青藏高原化身为一座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超级水塔”。
当水塔的闸门打开时,水流便可以高屋建瓴之势向四周奔流,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系布局由此奠定。
黄河、长江顺着三级阶梯奔流而下,孕育出中华文明;澜沧江、怒江、独龙江、雅鲁藏布江、象泉河、狮泉河及孔雀河,流出国门,成为亚洲诸多文明的源泉。
总结分析:中国如今的地貌、气候、水系均与6500万年前的大碰撞有关,人类的出现、繁衍以及创造的文明则是这些自然条件产生之后,并依赖于这些自然条件。
因此,自然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宇宙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神或者上帝,更不存在神或者上帝创造世界的活动。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Ⅰ——植物的生长Ⅱ——蝉的生长总结分析:无论是我们看得见的植物、动物,河流山川,还是我们看不见的紫外线、电磁波,都在以它们自己的方式存在着,变化着。
我们看得见花开花谢,看得见生生不息,也能够研究、发现看得见与看不见背后的道理和规律。
这是一个物质的世界,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从产生上看——劳动分析说明人类的社会的产生?总结: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种特殊的生物种群。
(2)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从构成上看教学提示:中国的发展为例,概述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劳动中创造着文明,从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三个基本要素的角度说明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1)地理环境高寒的青藏高原、干旱的大西北,以及相对温暖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共同构成了中国基本的自然地理格局。
这是一片广袤的土地,各种地形、地貌一应俱全——从陆地到海洋,从高山到低谷,从火山到冰川,从细流到大河,从沙漠到湖泊。
再加上经度、纬度跨度极广,使得中国的动植物种类也相当丰富。
以植物为例,全世界22.5万种植物当中,中国有3万种。
8000年前的中国东部,还曾广泛分布着鳄鱼、犀牛、亚洲象等大型动物。
三大自然区划、多样的地形地貌及丰富的生物资源,这便是中国的雏形。
而更大规模的景观塑造,将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类来完成。
(2)人口因素美国地理学家葛德石说:“中国景观上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土壤、植物或气候,而是人民。
”我们的祖先用力量与智慧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开拓,南方的祖先成功种植了水稻,北方的祖先成功种植了稷,包括粟和黍。
南稻北稷,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了两种农业模式。
为了照管田地上的作物,农民们在附近定居、聚居,形成村落。
村落的人口继续壮大、聚集,又演变为城市。
村落、城市的大规模产生,催动了千姿百态的木构架建筑,集大成者当属北京故宫。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世界上最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诞生,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使人口开始大幅增加。
北宋时,中国人口就已经突破一亿。
大量的人口也带来了更大的改造大地的力量。
整个南方几乎都被开垦成了稻田,那些不易被耕种的地方也被梯田这种极具创造力的发明所突破。
在北方,外来物种小麦成了最重要的作物,还有从美洲传入的玉米、甘薯、土豆。
畜牧业壮大,牛肉、猪肉、羊肉,也早已进入中国古人的日常饮食之中。
除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宗教对人力资源的调动也不容小觑。
人们凿山裂石,修建大佛。
中国东部几乎所有的名山大川,都广布寺院、庙宇,高寒的青藏高原也不例外。
(3)生产方式几千年农业的发展,近代工业、商业的萌芽、发展,40余年的改革开放,使得矿产、工厂、码头、机械化农田、高铁、汽车、飞机、航道等各种全新的建筑和多种生产方式,最终组合成一个高质量发展的美丽中国。
总结: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的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教学提示: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总结出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再到人类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的长期活动改造了世界,但也在某些方面破坏了世界,甚至影响到了动物心理,而这些也正说明只有人类才能够有意识地改造世界。
学生探究活动:分析如下现象说明的道理①水绕礁石,水滴石穿。
——说明非生命物质也具有反应特性②向日葵,向阳而生。
——说明植物对外界刺激也具有反应特性③低等单细胞动物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实验证明,在培养液和清水之间,草履虫选择留在培养液;在清水和有食盐的水中,草履虫选择游向清水;在清水和滴入牛肉汁的水中,草履虫选择游向后者。
——说明低等生物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具有趋利避害的反应④为什么黔金丝猴特别惧怕人类,每天要换三四个或更多地点,从不在同一地点长时间停留,一遇危险便会迅速逃离?黔金丝猴梵净山地区在中国,人类的足迹遍布大地。
人们在贵州梵净山周边垦殖农田,开采朱砂。
明清时期,土司之间攻伐不断,盗匪不绝。
朝廷与当地割据势力武陵蛮不断进行大规模争战,并斥巨资修筑长达190千米的南方长城。
密集的人类活动使得梵净山周边的生态环境被大肆破坏,大量灵长类动物避难于梵净山,最著名的便是黔金丝猴——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仅分布于梵净山地区。
黔金丝猴的种群数量已从最初发现时预估的200只恢复到700~800只,但依然是我国数量最少、濒危度最高的物种,比大熊猫还要稀少。
因为其他栖息地的破坏,梵净山成了它们最后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