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教学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教学变革的思考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教学变革的思考“互联网+”是指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政府、公共服务等结合的新业态,也是互联网技术和传统行业的全面融合。
在这个新的背景下,教育教学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如何利用互联网+的力量,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与改革,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互联网+可以提供更加开放和多样的教育资源。
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无论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获得丰富多样的知识和信息。
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使学习资源共享和使用更加简便。
互联网+还提供了各种学习工具和软件,如在线阅读、在线测试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和灵活的学习方式。
互联网+可以促进个性化教学。
传统的教育教学以班级为单位,教授的内容和方式是统一的,无法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化的需求。
而互联网+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兴趣和学习风格,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方案。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更加主动和自主地参与学习。
互联网+可以促进师生互动和合作学习。
传统的教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更加及时和便捷的互动。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教学指导和答疑服务,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讨论和合作学习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互联网+可以提供更加全面和实时的评价和反馈。
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难以全面和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
而互联网+可以通过各种在线测试和作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问题,并及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
互联网+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互联网+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不是所有学校和学生都能够顺利地使用互联网平台和工具,存在数字鸿沟的问题。
互联网+的教育资源和信息是海量的,如何筛选和鉴别有效的资源对教师和学生是一个考验。
教师的角色也需要重新定位,需要具备更多的技术和教育教学能力。
高校通识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37OCCUPATION2017 09改革创新R EFORMATION编辑 董 航高校通识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文/周功兵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校通识选修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采取优化教学内容、采取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学习自主性等改进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通识选修课开拓学生视野的功能。
关键词:通识选修课 问题 改进措施课 题:本文系重庆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18)研究成果。
通识选修课作为高等院校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目前高等院校的通识选修课有人文艺术和自然科学两大类,通常要求学生跨院系、跨专业选课,从而可以加强不同学科及专业间的知识交叉融合,扩展学生的知识广度、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
一、通识选修课存在的问题1.教材选择太专业化通识选修课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层次和基础不同,因此要求教师选择合适的教材。
以笔者开设的《化妆品化学与健康》为例。
开课之初,笔者基本采用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化妆品——原料类型×配方组成×制备工艺》一书为教材,某些章节涉及非常专业的化学知识,如化妆品原料乳酸钠、2-吡咯烷酮-5-羧酸钠、透明质酸钠、尿囊素、葡萄糖衍生物、聚丙烯酸盐等,这些化学物质对于非化学专业学生太过于专业,学生很难弄清楚物质的结构与功能。
2.教学方法单一目前通识选修课基本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法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缺乏有效的交流,学生上课时“只带了两只耳朵”,只是被动地听,缺乏上课热情、没有主动思考,主观能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导致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
3.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的重视程度远弱于专业必修课,学生选课的目的可能只是为了获得学分,而不是获取知识。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没有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上课时玩手机、打瞌睡、看其他专业书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高校通识教育课的数字化课堂教学改革探讨及实践
高校通识教育课的数字化课堂教学改革探讨及实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
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中,数字化课堂教学改革也逐渐展现出其重要性。
本文将就高校通识教育课的数字化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实践研究。
一、数字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数字化课堂教学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构建数字化环境,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中,数字化课堂教学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性。
1.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通识教育课程往往较为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数字化课堂教学能够通过多媒体、互动性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 个性化学习数字化课堂教学的优势之一在于其个性化学习的特点。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3. 拓展学习资源数字化课堂教学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平台,获取海量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学习体验。
针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中数字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数字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法。
1. 教学设计数字化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从教学设计入手。
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2. 教学互动数字化课堂教学强调教学互动,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多媒体手段和互动平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提高教学效果。
数字化课堂教学改革也需要对学习评价进行调整。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可能无法完全适应数字化课堂教学的需求,应当探索新的学习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为了更好地探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数字化课堂教学改革,我们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实践研究。
1. 教学案例一:利用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在一门通识教育课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源,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教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通识课程教学评价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通识课程教学评价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通识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对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通识课程教学进行评价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通识课程教学应强调实践能力培养。
大数据技术的特点是数据量大、样本广泛、处理速度快,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
高校网络通识课程教学应引入实际案例,通过实际操作和模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进来,提升其实践能力。
实践环节可以采用在线实验平台、虚拟实验室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其对数据分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通识课程教学应注重跨学科融合。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比如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等。
高校网络通识课程教学应跨学科融合,引入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跨学科的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大数据技术的理解,提高其在数据分析和决策中的综合运用能力。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通识课程教学应注重实际应用。
大数据技术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高校网络通识课程教学应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通过引入真实的案例和企业项目等内容,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还可以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展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实际应用的机会。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通识课程教学应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非常快速,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高校网络通识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引入创新案例、组织学生参与创新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通识课程教学评价应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跨学科融合、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
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培养具备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持。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现状及对策
专业 领 域 的专 精 型人 才 。 l 1 近年 来 , 随着 我 国高 等 生 比较喜欢 , 2 9 % 的学 生 表 示 不 确 定 。 当问及 “ 选
教育 发 展 的不 断深 化 , 以就业 为 导 向 的课 程 改 革不 到 自己喜欢 的课 是 否 容 易 ” 时, 接 受 调 查 的 学生 中
断 推进 , 使得 高校 师生 在对通 识 教育 课程 的认识 及 7 2 %认 为不 是很 容易 。这表 明 , 大部 分 学 生对所 开 实 践上 都存 在 一些 误 区 。本 课 题 组关 注 的是 通 识 设 的通识教 育课 程是 持肯 定态 度 的 , 但 由于受 到每
教 育选 修课 的运行 状况 , 在 深人 调研 的基础 上 提 出 有 效 的改进 建议 。
有 必要 加强 宣传 。 通 识教 育 往往 用 来 指 代 高 等 教 育 中 的非 专 业 的普 遍认 知 ,
教 育部 分 , 其 实通 识教 育是 一种 完整 的人 才 培 养模 式, 其 目标是 培 养完 整 的人 , 而 不仅 仅 是 某 一 狭 窄 ( 2 ) 对通 识 课 程 的满 意 程 度 。从 调 查 的 结 果 看, 有3 6 % 的学生 表示 喜 欢 所 选通 识 课 , 3 5 % 的学
非 常 了解 。表 明通 识 教 育 的 理 念 还 没有 成 为学 生
课水 平不 够好 ”, 这 表 明学 生 对 待通 识 课 程 的态 度 因导 致课 堂 出勤率较 低 。
2 .通 识教 育选修 课现 状调 查 结果
因( 时 间冲突 ) ” 的学 生 占 4 0 %, 2 2 % 的学 生是 因为
( 1 ) 对通 识教 育 的了解 程度 。调查 可见 , 7 % 的 “ 课 程枯燥 , 不喜欢” , 有 1 4 % 的学 生 认 为 “ 老师 讲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智慧课程建设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智慧课程建设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趋势。
在这个背景下,智慧课程建设成为了教育行业的重要课题之一。
智慧课程建设不仅涉及到课程内容的更新和优化,还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课程的智能化和个性化。
本文将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智慧课程建设进行详细探讨。
一、互联网+教育的背景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教育不再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到全球范围内的优质教育资源,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开展在线教学和远程教育。
这种教育模式突破了传统教育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使得教育变得更加灵活和便利。
互联网+教育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教学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服务,为学生提供更加智能化和高效率的学习体验。
二、智慧课程建设的内涵智慧课程建设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等方面的优化和创新,实现课程的个性化、智能化和高质量教学。
智慧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将互联网技术和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智慧课程建设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和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内容的个性化和优化。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智能化的个性化推荐和定制,使得课程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
2. 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多样化。
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在线教学、远程教育和互动式教学,使得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和灵活,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3. 教学资源的全球化共享。
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全球化共享和开放获取,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优质的教学资源,拓宽教学视野和提升教学质量。
4. 教学环境的优化和提升。
通过互联网技术,打造智能教室和智能校园,提升教学环境的智能化和便利化,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舒适和高效的教学环境。
5. 课程评估和监控的智能化。
对“互联网+”背景下课改的几点思考
对“互联网+”背景下课改的几点思考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改变。
教育部提出了教育信息化2.0战略,提出“以质量促发展,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增强教育服务实效,促进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教育的改革也在不断进行,而课程改革是其中的一部分。
下面就对“互联网+”背景下的课改进行几点思考。
一、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的出现在以前的教学方式中,学生们大多是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板书来获取知识,而如今,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更丰富的知识信息。
互联网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而且还可以进行在线学习,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学校可以通过引入在线教学资源、网络直播课程等方式,来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们往往需要面对多个不同水平的学生,这就要求他们将课程内容统一讲解,而如今,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个性化学习。
学校可以通过挖掘学生的兴趣点,采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提供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课程内容的更新迭代在“互联网+”背景下,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课程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
在课改过程中,学校需要不断地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保证其与社会发展的同步。
学校还需要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开展学科交叉研究,融合多种学科的内容,更新课程内容,使其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互联网+”背景下的课改还要求学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过去,学生们大多依赖老师的讲解和教材来获取知识,而如今,在互联网的时代里,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学习资源进行学习。
因此学校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信息获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五、加强对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们接触互联网的机会越来越多,因此学校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素养的培养。
“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Internet Education互联网+教育目前的教育教学已经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互联网的高效性和资源丰富性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学段、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比如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回放功能可以让学生重复观看课程,提升复习效率。
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摇篮,其教学质量与国家的人才建设息息相关,所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必须要加快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的步伐,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大学数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各个领域的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数学知识,从航空航天到建筑领域、从物理、计算机、化学到生物等重要学科,数学知识构成了它们发展的基础。
而在经济金融领域,数学知识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
大学数学教学是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必经之路,然而目前的发展现状下,大学数学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
比如:学生的兴趣不够高,教师的教学方法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模式比较陈旧等。
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大学数学教学的质量,给国家的人才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理念落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很多课程的设计和教材设置仍然采用较早时期的模式,而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较为落后,对于各种多媒体教学工具的掌握并不熟练。
大学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但是其实践性也并不弱,互联网技术所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可以帮助大学生拓展思维,拓宽视野,充分利用现有的互联网技术提高数学的学习效率,并通过其他精品网课进一步加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然而,还是有部分教师仍然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地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讲解而没“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有进行深入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导致大学数学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充分地锻炼。
以前国内外更为提倡的教学模式是交际式互动式的教学法,只有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和老师才能共同进步。
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互联网+”背景下的政策和任务驱动可能促使教育行政部门更加偏重网络教育资源和手段向学校教育渗透。
本文围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相关热议论题,结合课堂应用与教学实践,比较分析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特点与功能。
分析表明课堂和网络是差别迥异的场域,对教师、学生以及教学互动会产生不同影响。
课堂教学应理性处理和积极应对教育生态的新变化,秉持开放姿态和价值坚守,在对比权衡的基础上慎重取舍。
时至今日,互联网在微观领域已渗透到日常生活,在宏观领域,更是引发产业创新、引领新兴业态的强大引擎。
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近年来涌现出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育新资源、新形态、新模式,相关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持续升温。
随着“互联网+”行动被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教育”将成为新的关注焦点和研究课题。
学校教育如何理性分析和积极应对“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生态的新变化,如何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助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是值得深入思考与认真谋划的重要问题。
一、近几年我国教育网络化进程及其校园实践慕课(MOOC)是最主要的网络化教育载体,它打破了教室的限制,翻越了院校的围墙,使知识成为对所有人开放的公共物品。
2012年,美国Udacity、Coursera、edX相继成立,并很快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慕课平台供应商。
2013年5月21日,中国北大、清华在同一天加入edX,在该平台上发布自己的慕课。
国内高等院校迅速跟进,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985”学校,还有国立台湾大学和香港大学等都在同年陆续加入慕课的三大平台之一。
国内的慕课平台也陆续上线,如网易云课堂、清华大学学堂在线、过来人公开课、好大学在线等,2014年,“爱课程”与网易联袂打造的“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上线,目前已有39所大学的340门网络课程在线。
以微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微课也是发端于美国,经由可汗学院和TED-Ed的网络推广迅速成为慕课环境下的基本学习单元。
《2024年“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范文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篇一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日益显现出其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正在经历着由传统教学向智慧课堂转变的历程。
智慧课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起一个互动性强、资源丰富、实时反馈的教学环境,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本文旨在探讨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设计1. 硬件设备与软件平台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硬件设备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白板、交互式屏幕等。
软件平台则主要包括各类教学管理系统、教学资源库等。
这些设备与平台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为智慧课堂的实施提供了硬件与软件的支持。
2. 教学模式设计在教学模式设计方面,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与学习路径,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互动式教学:通过在线讨论、小组协作、实时问答等方式,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即时反馈:通过智能化的教学系统,实时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即时反馈,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3. 资源建设智慧课堂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视频、课件、习题、案例等。
资源建设应注重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共享性,以满足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
同时,应注重资源的更新与维护,确保资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三、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1. 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智慧课堂通过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同时,个性化教学和即时反馈等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2. 促进师生互动与协作智慧课堂通过在线讨论、小组协作等方式,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
互联网的影响 说课稿
互联网的影响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互联网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反思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高中课程《互联网的影响》(选修)第一章“网络能为我们做什么”的第二节“互联网的影响”,课时为1节。
二、学情分析本案例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
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及网络知识,学生上网现象普遍,也能够利用一些因特网服务,利用E-mail发送邮件等;所以本节内容是学生是熟悉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因特网的各种工具的应用,互联网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形成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和难点:因特网的各种工具的应用四、教法、学法教法:讲解法,演示法,提问法学法:小组学习法,实践法,讨论法五、教学过程一、对于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因特网的应用,我准备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复习旧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问1:同学们先想一下,如果我想给远在美国的朋友发一个文件,我可以使用哪些方式呢?生:思考,回答。
(师:对,利用因特网提供给我们的这些服务可以进行文件传输,问2:那除此之外大家还知道因特网在哪些方面有应用呢?随后教师向学生演示一组因特网在各领域应用的图片,意图:初步激发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
看完图片以后请同学们来谈谈因特网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二)、进一步创设情境,体验任务1 因特网的应用(1)假设现在你觉得流清涕,有点发烧,但不知道有没有必要吃药或吃什么药,请你到网上去找医生咨询一下,将咨询结果记录下来。
(2)假设小明生病,休学在家,可他还想继续他的课程,你帮他想一下,可以到什么地方去学习,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三)、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因特网的其它方面的应用。
二、对于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因特网的发展趋势,我准备从以下环节进行:(一)、让学生上网搜索了解关于因特网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因特网发展大事记等资源的资料。
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公选课课程设置刍议——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
定性也使其资源整合增加了难度。因此, 从整体上看, 公选
课缺乏 “ 核心课程 ”( 核心课 程 ” “ 模式 由美国哈佛大学文理 学 院院长罗索夫 斯基 于 17 9 8年 提 出 , 在其 “ 心课程 报告 核 书 ” H radR p  ̄O e oeC rclm) , ( avr eo nt r ur uu 中 把哈佛通识课 hc i
高等教育 的行 政化 、 具化 弊端 业 已被很 多教 育界人 士 揭 工 露, 在大学推进通识教育 , 正是切 中时弊 。当然 , 要想真 正达 到通识教育 的 目 , 标 仅从公选 课人 手是远 远不够 的 , 管 须在 理、 教学等多方面形成合 力 , 实施通识 教育 , “ 表面看需要 改 革课程设置 , 际上将 涉及 大学 教学 制度 乃 至组织 制度 变 实
修、 科研 等 因素 的务于专业学 习 目的的 自然科 学基 础 教育 ( 数理化 ) 内 , 容及学习形式过于单一 , 有很 好地体现通识 教育精神 …… 没 因此 , 各高校很难根据通识 教育理念和 目标 自主设 计公共必
性、 经典性和统整性。在我校全部 7 7门选修课 中, 有部 分课
整发展 , 从而增 进 学生之 道 德福 祉。 -而 欲应 对新 形 势 的 ”l
挑战, 重建“ 教育主体性” 通识教育不失为一剂良方。通识 ,
教 育的 目的在于拓宽学生视 野 、 高学生 素质 、 养全 面发 提 培 展 的人 才。“ 不管是人文 、 与 自 科学 , 社会 然 主要探 索的本质 内涵是人类 精神 的 自由 、 的满足 、 的尊 严、 活的价 心灵 生命 生 值、 资源 的善用 、 宙 的和谐 等 , 是 通识 教 育的 精神 。 [ 宇 这 ”2 ] 通识教 育的课程模式 主要有 三种 : 布必 修 型、 心课程 型 分 核 和 自由选修 型。这三种类 型在 西方已实施较长 时间 , 少学 不 者对其利弊也有许多分析 和认 识。然而 , 中 国现行 的课程 在 设置体制下, 公共必修课难 以担当通识教育的重任, 有学者 指 出 :我 国占据大部分 学分 的通识 教育必 修课 突出强调 了 “
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及措施分析
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及措施分析发布时间:2021-07-30T11:43:25.587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第10期作者:宋兆祥王南冰[导读]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是各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
高校开设此类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是非常必要的。
宋兆祥王南冰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摘要: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是各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
高校开设此类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是非常必要的。
遗憾的是,很多高校开设的通识课程存在着诸多问题。
我们从建设完善通识教育平台、探索实施知识能力素质一体的通识教育课教学模式、加强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实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和优化措施,以期对通识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校;通识教育;存在问题;解决措施分析一引言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源自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
19世纪英国教育家纽曼继承并发展了亚氏的教育思想,提倡以古典人文学为主要内容、以开发和培养人的理性为内涵的教育。
1829年美国博德学院教授帕卡德首次提出“通识教育”的概念,并应用于大学的教学。
其基本思想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古典人文的、社会的、科学的和综合的教育,主要内容是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加以系统和有机地整合,在学生致力于学习专业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如今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世界一流大学非常重视本科教学。
加强通识教育,培育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质,培养智慧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是这些学校的共识(冯永刚魏敏敏2020)。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明确指出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素质教育。
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开始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二高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中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是由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决定的,受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支撑,更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内在要求。
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设置的分析与探讨
中图 分 类号 : G6 4 0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 耄 编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4 ) 0 3 — 0 2 4 2 — 0 2
通识教育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重要部分 ,早在 1 9 世纪初 即由美 国博德学院 ( B o w d o i n C o l l e g e ) 的帕卡德 ( A . s . P a r k a r d ) 教授提出, 并尝试运用于教学实践。随着我国高 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通识教育的理念也得到社会的普遍认 可。 目前各高校所开展的通识教育课程大体分为两类 , 一类 为通识教育必修课 , 主要包括两课( 思想品德修养课 、 政治 理论课 ) 、 外语 、 体育 、 计算机 、 军事理论等 , 各学校差异度较 小 ;另一类为通识教育选修课 ,各高校课程设置差异度较
一
,
时为1 6 学时, 少部 分课 程 为2 4 学 时和 3 2 学时。 要 达到 通识 教
育的 目标 , 采用简单 的介绍性的讲解 、 了解 、 欣赏某些学科
知 识是 不够 的 ,要 让学 生形 成开 阔 的视 野 和思 维就 必须 保 证 课程 内容具 有一 定 的深度 和广 度 。 3 . 缺乏统一 的划分标准。 通识教育课程领域的划分 , 对 于保 证 学生接 受全 面 的知识 和能 力训 练有 重要 的意 义 。调 查显示 , 各大学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划分标准多不一样 , 同一
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通识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创新
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通识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创新1. 内容概括在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动下,大学教育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这场变革不仅涉及专业知识的更新,更关乎教学方法、课程设计以及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识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视野的重要途径,其教学探索与实践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通识课程的教学探索着重于如何将人工智能这一前沿技术融入到传统知识体系中,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也能够理解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拓宽视野,将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应用场景以及伦理道德等内容纳入课程之中。
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创新的探索则关注于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进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人工智能平台开展线上互动教学,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运用人工智能算法辅助学生进行学习分析和自我评价,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个性化水平;以及开发智能教学辅助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辅导和反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大学生通识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创新是一个涉及内容更新、方法改革、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过程。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工智能将为大学通识课程注入新的活力,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1.1 研究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高等教育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精英的重要基地,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将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融入到大学生通识课程的教学中。
如何有效地将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与通识课程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的一大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如何在大学生通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索与实践创新,以期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在人工智能日益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探索与实践大学生通识课程的教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课程消费视域下网络通识选修课境遇探究
大学课程消费视域下网络通识选修课境遇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课程消费视域下网络通识选修课境遇探究引言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网络通识选修课的特点、发展趋势、定位以及学生态度和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网络通识选修课在大学课程消费视域下的境遇,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对网络通识选修课的期望和诉求,促进课程的优化和改进,提升教育服务水平,培养更加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学课程消费视域下网络通识选修课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网络通识选修课在大学生消费观念中的定位,了解大学生对网络通识选修课的态度与需求。
通过对网络通识选修课的定义、特点、发展趋势以及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未来网络通识选修课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研究大学生对网络通识选修课的态度与需求,希望能够为高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意见,促进网络通识选修课在大学教育中的全面发展。
通过研究,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课程选择意愿,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建议,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3 研究意义网络通识选修课作为大学课程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网络通识选修课的开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这一趋势,提升他们的网络素养和信息技能。
此外,网络通识选修课还能够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研究网络通识选修课在大学课程消费视域下的境遇,有助于深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和消费行为,揭示课程在学生消费观念中的地位和影响因素。
通过对网络通识选修课的研究,可以为提高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提供依据,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实施。
因此,研究网络通识选修课在大学课程消费视域下的意义重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 正文2.1 大学课程消费视域下网络通识选修课的定义大学课程消费视域下网络通识选修课的定义是指在大学生学习课程的过程中,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选修课程的学习和探究。
《2024年“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范文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篇一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一、引言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互联网+教育”为背景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新趋势。
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优化,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本文旨在探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以期为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设计1. 教学模式概述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特征,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教学能力和学校管理水平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它通过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优化,为师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教学服务。
2. 教学模式设计原则(1)以学生为中心: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2)资源共享与优化: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优化,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3)互动性与协作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果。
(4)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3. 教学模式设计步骤(1)需求分析:分析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需求,确定教学模式的设计目标。
(2)平台建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优化。
(3)教学资源整合: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包括课件、视频、习题等,形成丰富的教学资源库。
(4)教学模式实施:根据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5)评价与反馈:对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收集师生反馈,不断优化教学模式。
三、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1. 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通过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优化。
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资源上传至平台,与其他教师共享,形成丰富的教学资源库。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果。
211183762_基于智慧树平台的网络类通识课的学情分析
基于智慧树平台的网络类通识课的学情分析黄振永 唐佳林*(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信息学院 广东珠海 519088)摘要:网络类通识课是高等学校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该类通识课常常按“线上学时∶线下学时=1∶1”模式安排教学,所以网课的教学质量是影响整门通识课的教学质量的关键。
该校依托智慧树平台开设网络类通识课“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已累计7个学期。
基于智慧树平台的“期末开课报告”,详细地整理并分析了每个学期的该校与总体的教学数据,找出了该校网络类通识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指明了方向。
因为以每个学期所有选修该门网课的平均值作为对照标准,所以该相对性比较有显著的可比性,可用来评价各选课高校的相对性教学水平。
随着慕课平台及其课程越来越多,学生对慕课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早期的课程如果不能与时俱进终将会在选课竞争中淘汰。
关键词:智慧树平台 通识教育 学情分析 相对性比较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3)07-0136-06 Analysis of Learning Situations of Network General CoursesBased on the Zhihuishu Platform*HUANG Zhenyong TANG Jialin(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uhai, Zhuhai, Guangdong Province,519088 China)Abstract: The online general cour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pidemic normalization. This kind of general course is usually arranged to teach according to the mode of "online hours∶offline hours =1:1", so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online courses is the key to affect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whole general course. Based on the Zhihuishu platform, this school has offered the network general course "Creative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Methods" for seven semesters. The "end-of-term opening report" based on the Zhihuishu platform arranges and analyzes in detail this school's and the overall teaching data of each semester, and find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network general courses in this school, which points out the improvement direction for teaching quality. All average values of taking this online course in each semester are taken as the control standard, so this relativity comparison has a significant comparability, which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relative teaching level of vari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course selection.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2021年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防疫背景下高校在线教学模式及效果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1GYB110);2021年珠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TRIZ的高校教学管理问题的解决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021GJ189);2021年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项目“程序设计基础及应用”(项目编号:YLJC2021005);2021年华南师范大学访问学者项目“基于TRIZ的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的解决理论研究”(项目编号:FX20212052)。
网络通识教育教学中若干问题的认识与思考论文
网络通识教育教学中若干问题的认识与思考论文摘要:将网络化教学引入通识教育,使得网络通识教育具有教学资源丰富、方法灵活,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优势。
但网络通识教育教学在给学生和老师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
认真研究网络通识教育教学及其特点,探索和思考网络通识教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对调动学生参与网络通识课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提高通识教育课程质量,促进通识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网络化;通识教育;教学研究通识教育对于优化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网络教学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改革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网络通识教育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创造网络“教”和“学”的环境,把教学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提供开放的学习资源、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的多媒体网络互动教学。
通过网络通识教育教学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如通过在线讨论、在线提问和邮件进行答疑和信息反馈;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可以追踪学生学习情况,如通过学生对内容的访问情况进行学习态度的反馈或者通过对平台考试结果的数据分析,生成统计报表;教师通过教学平台控制或引导学生的学习进程。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硬指标,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性发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一、网络通识教育课程优势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通识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不受时空限制。
网络通识课程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的束缚。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情况自由地确定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进度,不需要全班统一教学进度;教与学的地点也完全可以自由选择和移动,学生只要通过便携式电脑或个人计算机就可以实现网络通识课程的学习。
此外,相较于传统通识课程的大课堂教学,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教学效果,网络通识课程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教育者的反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
程教学分析
摘要:长期以来,通识教育选修课教育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并未能像专业必修课程一样受到足够的重视。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在课
程开设与讲授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而“互联网+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正
好为提升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推动通识教育选修课教育信息化
改革提供了重要手段。
下面本文就“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教
学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
1 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现状
1.1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情况
某学校是一所理工类普通本科高校,围绕“强责任、精技术、善管理、重实践、求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按照 OBE 工程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需求,学校采用“平台+模块”的形式,构建了“三大平台、九大模块”课程体系。
在理论教学平台中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所有专业培养方案都开设,包括必修
课和选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拓展学生思维方式,实现通识教育和
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与相互补充,着力培养学生人文及科学精神,进一步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通识教育选修课设置了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等八个
课程类别,各专业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学生选修为 8~ 10 学分。
学校重视课程运
行机制,制定了通识教育选修课管理办法,对课程归属单位、课程标准、开课流
程等做了明确要求,通过评审等形式严把课程入口关,并依托人文素质教育中心
统筹人文艺术类通识教育选修课建设。
学校重视课程建设和投入,在重点课程、
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混合模式教学课程、MOOC 课程、一流课程及各类教
改项目等建设中,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都有立项资助。
引入学堂在线、智慧树、
中国大学 MOOC 等国内知名 MOOC 平台拓展课程资源,充实开课数量和质量,开展了以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为主的探索实践,开出了 380多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月多门线下课程课堂讲授与研讨结合的教学形式广受学生欢迎。
1.2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案例
1.2.1 紧扣主流的线上课程
“Know Before You Go: 趣谈‘一带一路’国家”是首批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是一门以聊文化、学英语、促交流为教学目标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采用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讲述“一带一路”沿线有代表性 16 个国家的文化历史、社交礼仪、饮食特色和名胜古迹等内容,带领学生领略绚丽多彩的异国风情。
课程紧跟时代,内容丰富新颖,注重英语学习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将实用性、文化性、趣味性相融合,让学习者在轻松学习英语的氛围中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实现跨文化交流、英语语言学习与国际视野拓展的多重收获。
截至2021年11月已累计有198所高校选课,选课人数达8.13 万人,受到选课高校和学生广泛欢迎。
1.2.2 校本特色的线下课程
“旅行安全与旅游文化”是一门涵盖旅游安全、旅游文化、宗教、建筑、摄影等多专业的内容跨学科选修课程,旨在提升学生旅行文化内涵,提高地方院校学生未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授课采用理论与实践1∶1的分配,充分挖掘本地旅游资源进行实践,成为了理工类院校探索校本人文课程典型,丰富了学校人文类课程建设。
该课程通过校内课堂教学竞赛、MOOC 竞赛脱颖而出,主讲教师代表学校参加第四届贵州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文科组一等奖,并荣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2“互联网+”背景下通识教育选修课改革的路径
2.1 构建信息公开的网络化选课和授课环境
通识教育是高校面向所有人的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都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融合,贯穿高等教育体系全过程,共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建议每门课程除了提供题目和学时信息之外,也要将课程的主
要内容介绍、教学大纲、教学目的等信息一并在选课前向学生提前公布,让学生
在对课程有了充分了解之后再做出选课决定,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选
课的随机性和盲目性,另一方面也是对开课教师课程设计的检查与监督。
此外,
一些课程可以根据其性质和教学需求选择运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模式,或者像
专业课一样建立在线课程供学生学习。
目前调查的各个大学都已经建设了一些通
识教育选修课的在线课程,但多数仅供学生课余自学,尚未将其纳入与线下课程
同等地位的教学体系,且一些在线课程缺乏后期的跟踪维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
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部分高校充分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联合开设了合
作区块链通识教育选修课,进而实现了不同高校之间优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共
建共享,这也是“互联网+”背景下通识教育选修课信息化改革的一条重要路径。
2.2 加强师资队伍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与师生的交流座谈中,多次深入阐述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和核心要素,课堂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的重要环节、主要渠道和微观单元,我们要充分发挥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属性和育
人功能,开展通识教育选修课建设。
从课程开设、课程建设、教学设计等多个方
面切实加强师资队伍的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设。
首先,明确并提高通识教育选修课
程的开设标准,不单单以选课人数作为课程能否开设的唯一参考。
要在学生选课
之前就对拟开设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进行检查和评估,对于教学内容丰富、手段多元、理念先进、思路清晰的课程可以保留,对于不符合基本要求的课程须
予以撤销,或者督促其整改。
其次,鼓励教师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避免教师临时取消课程或者变更上课时间的情况出现,确有急事造成上课时间冲
突的,可向教学管理部门申请开展线上教学。
对适合并愿意建设在线课程的通识
教育选修课,经论证通过后,要给予教师或课程团队充分的经费和技术支持,并
依据本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特点,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划分为社会科学与人文艺术、工程技术与科学素养、创新创业与职业发展等若干模块,要求学生跨模块选
修规定学分的课程,充分发挥通识教育选修课在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综合能
力等方面的作用。
对已有在线课程进行跟踪维护、及时更新,避免只使用一次便
再无人问津的情况出现。
2.3 依托线上手段监督课程教学过程和效果
一方面要重点核查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的执行情况,另一方面要评估学
生的学习状态和知识收获情况,定期调查师生在通识教育选修课开设与学习过程
中遇到的问题,以改进和提升所开设课程的质量。
此外,要做好通识教育选修课
程平时作业与结课考试内容的电子文档检查和纸质存档工作检查,制定课程结课
的统一标准,如出勤率、平时作业成绩、结课考试成绩等的比重分配等,避免无
据可依、结课流程及材料不规范的情况出现。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以某高校为例,通过对师生及教学管理部门的调研和访谈,
梳理和总结当前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开设、讲授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
解决办法。
研究发现,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学
生选课随机性较大,师生信息不够对称;课程开设标准不够明确,主要以选课人
数为依据;课程教学过程缺乏监督,课堂教学效果有待提升。
针对以上问题,结
合国内外高校在通识教育选修课开设中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通识教育选修课改革的具体路径:构建信息公开的网络化选课和授课
环境;加强师资队伍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设;依托线上手段监督课程教学过程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114-119.
[2]吉久阳,王济奎,阳辉.一流本科建设下通识教育课程高质量建设的
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04):111-114.
[3]周谷平,张丽.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2019(03):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