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中英文简介

合集下载

严复简介

严复简介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代表作品:译亚当·斯密《原富》、斯宾塞《群学肆言》、孟德斯鸠《法意》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

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

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穆勒名学》、《名学浅说》、《法意》、《美术通诠》等西洋学术名著,成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严复作品及评传(5张)宗师。

离开北洋水师学堂后,严复先后出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等校校长,以教育救国为任。

辛亥革命后,他一度党附袁世凯,卷入洪宪帝制,为世人诟病。

基于对国情民性的独特把握,严复终身反对革命共和,时持犯众之论,既不获解於当时,更致聚讼于后世。

虽然如此,其立身行且秉持特立独行的操守,学术政见有其一以贯之的原则,在翻译学上更是为一时之先,其风格思想影响了后期一大批著名翻译家。

其众多译著更是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

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1]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在翻译理论方面,严复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将三国时支谦《法句经序》中提到过的“信”、“达”、“雅”三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排列组合,明确地将其作为“译事楷模”,成为“我国译界倡导系统而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

论文严复及其翻译简述

论文严复及其翻译简述

严复及其翻译简述A brief introduction on Yan Fuand his translationcontributions摘要:严复是近代中国伟大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传西学,译西著,对近代中国文明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他“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历来受到学术界各家褒贬不一的评价,但是它却能长盛不衰,屡改不倒,这说明它是“实用的”、是“精练之至”的、是“经验之谈”、是杰出科学的翻译理论总结和宝贵的翻译理论遗产。

关键词:严复生平;信达雅;译著Abstract: Yan Fu is a great modern enlightenment thinker in China. He raised the standard of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It plays a great role in translation work. He had introduced and translated some famous western works to china. After reading his translating works, our Chinese have changed much more in thoughts. He also ha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played a great role in Chinese society’s advancing.Key words: Yan Fu; biography ;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目录引言------------------------------------------------------------------I 严复生平概述------------------------------------------------------II“信、达、雅”的探讨研究--------------------------------------------2.1“信、达、雅”的提出-----------------------------------------------2.2“信、达、雅”-----------------------------------------------------2.3“信、达、雅”褒贬之争---------------------------------------------III严复译著---------------------------------------------------------3.1严复译著在中国的影响----------------------------------------------3.2严复与“信、达、雅”翻译原则----------------------------------------结束语----------------------------------------------------------------参考文献--------------------------------------------------------------致谢-----------------------------------------------------------------Acknowledgements-----------------------------------------------------引言严复是近代中国系统地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第一人,他“信、达、雅”的翻译理论标准在我国及世界翻译界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国外众多学者也都将视线集中到了这位近代启蒙思想家,和对他“信、达、雅”翻译标准的研究上,对他先进思想及著名翻译理论的探讨研究,将会让我们在翻译工作中有一套更为完善的翻译技巧和方法,用来更加完善地做好我们的翻译工作,使我们的翻译工作日臻完善。

严复

严复

• 1905年孙中山由美洲到达英国,特意拜访 严复,二人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 • 回到上海,协助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 • 1906年任复旦公学校长,为校第二任校长。 • 后去安庆任安徽师范学堂监督。 • 1907年恩铭被刺,离开安徽师范学堂。 • 1908年在北京任学部审定名词馆总纂。
• 1909年5月被派充为宪政编查馆二等咨议官、 福建省顾问官。 • 1910年1月被清廷赐予文科进士出身。 • 1910年任资政院议员。 • 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为 首任校长;11月辞职。 • 1913年总统府外交法律顾问。发起组织孔 教会。 1914年1月被举为约法会议议员、 参政院参பைடு நூலகம்。
• 《天演论》的主要内容: • 一、确认进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 普遍规律。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 学》一书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观点,说 明生物不是自古不变的,而是沿着进 化的道路不断发展变化的。
• 二、大力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生物进化规律适用于人类社会。严 复反对赫胥黎后半部的观点,认为自 然界的进化规律完全适用于人类社会。 他认为人类的天良、同情心、团结互 助等特点并非人类的天性,而是“天 演”的结果和产物。
• 三、宣扬“任人为治”、“与天争胜” 的思想。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依靠人 的主观努力,“任人为治”,“以人 持天”,生死存亡,其权在我,目的 在于激励弱者与强者竞争,使人们相 信事在人为,只要中华民族振作起来, 奋发图强,中国不但可以摆脱亡国灭 种的厄运,还可以逐渐走向独立富强。
• 《天演论》的思想精华,就在于“物竞天 择、适者生存”,“合群保种、与天争 胜。”十六个字。 • 严复再三强调“物各竞存,最宜者立,动 植如是,政教也如是也”,这个观点,跟 达尔文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进化论有天壤 之别,跟斯宾塞放任人类个体自生自灭 “任天为治”的观点也不相同。

严复

严复

Background: the Sino-Japanese War
Content: He translated the book combining the situation of China. He added some comments on the theory. He told people China was very weak. If we wanted to survive we must compete with the others.
《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
《穆勒名学》,约翰·穆勒 《社会通诠》,甄克斯 1904 《法意》(即《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 《名学浅说》,耶方斯
1909
《天演论》 Evolution and Ethics 1896 天演论》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3 wives and 9 children
Main works
1895 1896 天演论序--《论世变之亟》、《救亡决论》等 《天演论》 Evolution and Ethics 赫胥黎
1901
《原富》(即《国富论》) The Wealth of Nations ,亚当·斯密
1903
《群学肄言》,斯宾塞
Country!!! Nation!!!
• 关键
• • • • • •
核心概念的置换
严复的翻译概念界说: 严复的翻译概念界说: 概念界说一定要尽可能的表达事物的性质。(明德) 概念界说一定要尽可能的表达事物的性质。(明德) 。(明德 界定概念时不能使用要界定的概念。(忌同语反复) 。(忌同语反复 界定概念时不能使用要界定的概念。(忌同语反复) 界定概念一定要外延周延,不能有遗漏。(严谨) 。(严谨 界定概念一定要外延周延,不能有遗漏。(严谨) 概念界定不能模糊其词,用一些时人看不懂的字。(准确) 。(准确 概念界定不能模糊其词,用一些时人看不懂的字。(准确) 界定概念不能使用反义字。 界定概念不能使用反义字。

严复.doc

严复.doc

严复
严复(1854—1921年),字几道,又字又陵,福建侯官人,他是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也是系统地在中国传播西学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

他是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后留学英国海军学校。

188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总办。

甲午中日战争后,他发表《原强》《救亡决论》和《辟韩》等一系列政治文章,发出爱国救亡的强烈呼声,主张维新变法,并着手译述英国自然科学家赫胥黎的著作,取名《天演论》。

该书系统介绍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论点,号召人们救亡图存,“与天争胜”,对当时思想界起了很大影响。

戊戌变法前,他曾主办《国闻报》。

戊戌变法后,他翻译《原富》《群学肄言》《法意》等,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思想和逻辑学。

辛亥革命后,他思想日趋保守,1915年列名“筹安会”。

其著译编为《侯官严氏丛刊》《严译名著丛刊》。

《天演论》
《天演论》,清代严复译自英国赫胥黎所著《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

“天演”即进化之意,“天演论”即进化论。

严复不赞成把自然规律(进化论)与人类关系(伦理学)加以分割,译述时只取前面“进化论”(即天演论)命书名。

严译《天演论》只包括赫胥黎原著中“序论”与“本论”两篇。

甲午战后,严复始译此书,1898年正式出版,为中国近代较早的一本直接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理论著作的书。

严译《天演论》的特点不在于简单地转述赫胥黎原著,而是创造性地“取便发挥”,以求服务
于当时中国社会的需要。

书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对打击封建势力、宣传变法维新起过积极作用。

严复 生平和翻译作品

严复 生平和翻译作品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
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 官(今福州市)人,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 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 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 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生平
1854年1月8日(咸丰三年十二月十日)严复出生于 福建侯官(今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 一中医世家。 1866年(同治五年)严复父亲病逝,学馆中辍,严 复放弃走科举“正途”。 1867年(同治六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改 名宗光,字又陵。 1871年(同治十年)福州船政学堂毕业,为该学堂 第一届毕业生,先后在“建威”、“扬武”两舰实 习5年。 1872年(同治十一年)取得选用道员资格,改名复, 字几道。

该书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一月(12月), 首刊于《国闻报》的增刊《国闻汇编》上,次年三 月(1898年4月)正式出版。为此,严复撰写 《〈天演论〉自序》,又在译文中加上许多按语, 是严氏本人的意见。 《天演论》出版后,立即风行全国。除了宣扬演化 论思想之外,严复也在书中的〈译例言〉提到了译 事三难:信、达、雅。1897年,严复对《天演论》 的译文又进行大修改。严复不仅是翻译《天演论》, 还对赫胥黎的原著加以改造和评论。


1913年总统府外交法律顾问。 发起组织孔教会,并以任为首领。 1914年1月26日被举为约法会议议员;后被任为参政院参政。宪法起草 委员。 1915年5月严复被袁世凯聘为宪法起草员。 8月23日筹安会宣布成立,严复列名为筹安会的发起人,支持袁世凯复 辟帝制。 1916年袁世凯死后,国会要求惩办祸首及筹安会六君子,严复避祸于天 津。 1917年对张勋复辟表示同情。 1919年五四运动认为支持学生运动的蔡元培不识时务。 1920年因哮喘病久治无效,回到福州养病。 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9岁。

9严复

9严复


《群己权界论》 原 名: On Liberty 原作者: John Smart Mill 19世纪欧洲自由主义的著名代表作,今译 《论自由》


《社会通诠》 原 名: 原作者:
History of Politics
Jenks Edward

《穆勒名学》 原 名: System of Logic 原作者:John Stuart Mill William Stanley Jevons 《名学浅说》 原 名: Logic 原作者:William Stanley Jevons

严复译著特点

审敌自镜之道


西方社会科学和学术思想专著 ‚翻译宗旨,理需预定,略言其要。‛ 大量添加按语 达旨
认准时势需要,分 即传达书中大意而已 除名物诠释外, 先后缓急从事翻译, ‚文多繁复而无关宏旨, 结合国内实际对 每译一书都有鲜明 则概括要义译之。‛ 原书批评、补充、 的针对性 发表议论。


‚信达雅三者为译书不刊的典则,至今悬之国门无 人能损益一字,其权威是已经确定的了。 ---周作人(《谈翻译》)
后人对‚信、达、雅‛的评价

“严几道的翻译,不用说了。他是:译须信达 雅,文必夏殷周。……他是用一个‘雅’字打 消了‘信’和‘达’。……古文的文言怎么可 以译得‘信’,对于现在的将来的大众读者, 怎么能够‘达’!……” ---瞿秋白 主要反对严复的‚用 汉以前的字法、句法, 则为达易‛的观点, 对‚信达雅‛还是深 信不疑的。

严复提出雅的原因


“非务渊雅也,务其是耳。‛ ‚设今之译人,未为律令名义,闯然循西 文之法而为之,读其书者乃悉解乎?殆不 然矣。若徒为近俗之辞,以取便市井乡僻 之不学,此于文界乃所谓凌迟,非革命 也。……吾译正以待多读中国古书之人。‛ ---严复(与梁启超论《原富》)

严复中英文简介

严复中英文简介

严复(1853——1921):triple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信(faithfulness):忠实准确达(expressiveness):通顺流畅雅(elegance):文字古雅Yan fu put forward this“three character guide”in his preface to the translation of T.H.Huxley`s book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天演论》译例言 1898)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尤不译也。

则达尚焉。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

求其尔雅。

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

实则精理微言。

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则为达易。

用近世利俗文字。

则求达雅。

往往抑义就词。

毫厘千里。

审择于斯二者之间。

夫固有所不得已。

岂钓奇哉。

……Translation has to do three difficult things:to be faithful,expressive,and elegant。

It is difficult enough to b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and yet if a translation is not expressive,it is tantamount to having no translation.Hence expressiveness should be required too……The Book of Changes says that the first requisite of rhetoric is truthfulness. Confucius saysthat expressiveness is all that matters in language。

严复简介_严复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严复简介_严复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严复
严复
中文名称: 严复
又名: 字又陵宗光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清代
民族: 汉族
生卒年: 1854~1921
相关事件: 戊戌变法甲午辛亥革命
生平简介
严复(1854~1921)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

原名宗光,字又陵,1871年(同治十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

1877年(光绪三年)派赴英国格林尼治海军大学,其间广泛接触西方资产阶级自然和社会政治学说。

1879年回国,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次年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任总办。

甲午战争后,深感国势日危,先后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抨击封建专制,主张向西方学习。

1895~1898年翻译t.h.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唤起国人救亡图存,“自强保种”,对近代思想界影响极大。

1897年主办《国闻报》。

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戊戌变法后,至宣统元年(1909),先后译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名学浅说》、《穆勒名学》等书,是近代中国系统地介绍和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首倡“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至今仍被推崇。

1900年在上海参加唐才常组织的中国国会,任副会长。

1905年协助创办复旦公学,为第二任校长。

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任首任校长。

辛亥革命后,严复趋于保守。

1915年参加筹安会。

提倡尊孔,诋毁五四运动。

严复

严复

译文:迹其祖始,远及洪荒,则三古年代以还方之,犹瀼 渴之水,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以还”指“以来”;“方”指“比较”。 humble plant], all the history of...。
Features of translation
3.It may be safely assumed(1)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2) in southern Britain(3), the whole country 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4) in which I write(5), was in what is called“the state of nature.”(6) 译 文 :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5),在英伦之南(3),背 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4)。乃悬想(1)二 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2),此间有何景物?计 惟有天造草昧(6),人功未施。 原文的顺序123456 在译文中已变成534126。这种打散、分 割、再重组的翻译技法正是严复译文最突出、也是最有魅力 的特点之一。
Features of translation
4.…as they best might, the indigenous plants, maintained itself.
译文:“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以自存种族而已”
两部分合译,原文并无“种族”之语,也无“天能”之 意,而严复却从原文中提炼出了“自存种族”的忧患意识, 并借译文指出,即便是小草(离离者)尚能“尽”此“天 能”,何况人乎?




THale Waihona Puke e main works of him

严复简介

严复简介

严复与天津
前天津时期 天津时期 后天津时期
单击添加
前天津时期的20 年,严复主要在 福建求学和英国 留学,其最显著 的特征是接受了 比较系统的西方 现代文化教育。
单击添加
达到人生顶峰
后天津时期的 20年,严复已 经成名,在名人 单击添加 光环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拥下主 要活动于上海、 北京等地,当然 也常回天津。
身世背景
社会背景
鸦片战争之后,广州、厦门、上海、福州、宁波等通商 口岸先后开市,大量的鸦片和洋货涌入了中国,在禁烟 运动前的严重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的老问题日趋严重。 清政府没有吸取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依旧维持着腐朽 的专制制度。面对危局,身处时代前沿的敏锐官绅们开 始放眼看世界,积极思考着应变方略
天津时期的严复
严复在天津的20年,恰值26岁到46岁,是人生最富激情和最有创新能力的 黄金时期。他先后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会办和总办,培养中国第一代 海军人才。后他主办俄文馆,培养俄语人才。严复还十分关心祖国的命运 和社会的变革,积极投入维新变法运动。他发表文章抨击现实、呼吁改革, 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同时主办《国闻报》为变法进 行舆论宣传,是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思想文化阵地。这些事已经很了不起。 但是,这些事并不是构成其崇高历史地位的核心元素。严复之所以为严复, 最关键之处是他翻译了一系列西方经业名著,特别是翻译了《天演论》, 为一代人提供了新的精神食粮,为中国人找到了新的世界观利方法论,实 现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思想启蒙。 严复在天津翻译《天演论》的时候,正逢中国社会文化大裂变的剧烈转 折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特别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亡国灭 种的惨祸将中国推向了生死的边缘。欲救中国,“非讲西学不可”。但受 种种条件的限制,介绍过来的西学也是非常肤浅难以切中要害的。在这种 情况下思想文化界出现了黎明前的“黑暗”,转折中的“真空”。恰在此 时,严复将《天演论》等一系列西方经典著作介绍到了中国。《天演沦》 的轰动效应自不可免。1898年,《天演论》在天津正式出版后,很快风靡 全国。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天演论》所产生的社会文化效应在近代中国 是不多见的。以《天演论》为标志的“严译西学”的思想启蒙是不可低估 的,严复作为近代开风气之先的启蒙思想家是当之无愧的。

严复 Yán Fù (1854-1921)—中国历史人物英文介绍

严复 Yán Fù (1854-1921)—中国历史人物英文介绍

严复Yán Fù(1854-1921)Educator Pushes for ModernizationYan Fu was a great enlightenment thinker, translator and educator in China in the late 19thcentury. He was the first Chinese who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d modern Western ideas, scienceand philosophy into China in order to save and revitalize the nation. Today, Yan is still widelyremembered and revered among Chinese people as a "great master of enlightenment."Yan was born into a doctor's family in today's Fuzhou, capital of southeastern China's FujianProvince. As a child, he received a good traditional education with a focus on Confuciandoctrines. However, after his father passed away when he was only 14, the family's financialsituation declined and the teenager had to give up his preparation for the imperial civilexamination and enrolled at the Fujian Arsenal Academy in his home city.In 1876, he was sent to study naval techniques at the Navy Academy in Greenwich in England bythe government of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During his study in England, he became extremely interested in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systems inthat country. So, he spent considerable time reading books on political science, economics,natural sciences and philosophy. Especially, he was engrossed by Darwin's "natural selection"theory.Three years later, Yan returned to China, but only to find himself ill-prepared for the imperial civilexamination, the only channel leading to a career in officialdom in China at that time. So, instead,he became a teacher at the Fujian Arsenal Academy and then the Beiyang Navy School in Tianjinin northern China.It was not until China was defeated in the 1894-1895Sino-Japanese War that Yan began toadvocate social and political reform in China. He did so by introducing Western ideas andinstitution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people's constitution, enlighten the people's wisdom andbring forth the people's new morality."To save his country from subjugation, Yan applied his understanding of Darwinism in the reformhe advocated and called for a gradu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thinking of the elite in Chinesesociety.Yan not only published a series of articles in local newspapers in Tianjin to promote social andpolitical reforms, but also concentrated on translating Western books, including Thomas Huxley's"Evolution and Ethics," Adam Smith's "Wealth of Nations," Herbert Spencer's "Study ofSociology," John Stuart Mill's "On Liberty" as well as Baron de Montesquieu's "The Spirit of theLaws."These works had an extensive and lasting influence o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t that time and inthe future.However, due to his obstinate belief in Darwinism, he was against drastic revolutions such as the1911 Revolution, which ended the feudalistic rule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in China.In 1912, he became the president of Peking University for a few months before he was forced toresign due to fierce factional conflicts. In his late years, Yan became increasingly conservative. Headvocated Confucianism and even called for reinstallation of the imperial throne.Yan was also known as a great translator. He explained the three most difficult aspects intranslation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He believed these are the sine qua nonof a good translation.Since then, Yan's definition of the three-word requirement has been adopted as the preferredstandards for any good translation among many Chinese translators.Yan became ill and died in 1921 in Fuzhou, his hometown, in southeast China.。

严复人物生平介绍

严复人物生平介绍

严复人物生平介绍清同治五年(1866年),以第一名考入福建船政局求是堂艺局(后改船政学堂)学习驾驶,五年期满毕业,先后到建威船和扬武舰实习。

光绪三年(1877年),为船政局派出第一批留英学生,先入抱士穆德大学肄业,后转格林威治海军学院。

在英期间,除学习海军专业外,留意观察英国的社会制度,研读西方社会科学书刊,比较中西学术政制的异同,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光绪五年(1879年)归国,任福建船政局教习。

翌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兼俄文馆总办。

任职期间,四度参加乡试均落第。

光绪十五年(1889年),捐得道员头衔,升为水师学堂会办;次年,升为总办,加叙海军副将。

中日甲午战争后,严复着手翻译外国社会科学著作,将《天演论》等书给国人。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天津《直报》上先后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辟韩》等政论文章,宣扬西方科学技术和自由、平等学说,介绍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社会学原理,批判韩愈君权神授论,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变法图强。

翌年,协助张元济在北京办通艺学堂,提倡西学。

次年,与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发表《上皇帝书》,主张学西学与民主自由,鼓吹变法自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德宗在百日维新期间召见严复。

变法失败,虽仍任天津学堂总办,但《国闻报》被查封。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避居上海。

同年七月,维新派人士在上海组织中国国会,被推为副会长。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任京师大学堂编译局总纂。

光绪三十年(1904年),因煤矿讼案往英办交涉。

在伦敦晤见孙中山,坚持改进,不赞同推翻帝制。

翌年八月,在-助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后任安庆师范学堂监督。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再度进京,任学部审定名词馆总纂。

自甲午战争直到光绪末年,严复致力于翻译工作,主要译著有:赫胥黎《天演论》(1896~1898年),亚当斯密《原富》(1901年),斯宾塞《群学肄官》,约翰穆勒《群已权界论》、《名学》,甄克思《社会通诠》(1903年),孟德斯鸠《法意》(1904~1909年),耶芳斯《名学浅说》(1909年)等。

严复翻译理论

严复翻译理论
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信” 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原文的思想内容 “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 “雅”(elegance)文字古雅。
Ps:这里严复所说的“雅”是指“汉以前的字 法句法”。严复是在使用文言文的时代从事翻 译,其所译原著多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以文 风典雅著称的作品。
(二)《天演论》的主要内容: 从总体上看,《天演论》主要脱胎于赫胥黎的 《进化与伦理》,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物尽天择,适者生存 2、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3、合群保种,与天争胜 4、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5、旁征博引,黜旧迎新
严复的《天演论》是一部有选择、有取舍、有评论、有改造的 著作
例如:
严复赞成赫胥黎的“生物自古以来是不变的, 生物发展的基本现象是不断变化的,进化的 原因是物竞和天择”。
《天演论》
《天演论》原名直译为《进化论与伦理学》 (Evolution and Ethics)是赫胥黎宣传达尔 文进化论思想的重要著作
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唯 一目的是向全中国敲响祖国危 亡的警钟
名家说《天演论》
鲁迅称严复“造了《天演论》”——这个
“天演论”应该被看作是他的创作;
冯友兰明确说:“严复翻译《天演论》,
严复于中学西学皆我国第一流人物 ———梁启超
严复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文化 的启蒙思想家,十九世纪末传播西方政治 学说的理论家,传播西学的著名翻译家。
———陈九如
严 复 的 翻 译 原 则
信达雅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汇于心,则下笔抒词, 自善互备。至原文辞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

严复简介

严复简介

严复简介篇一:严复生平与思想简介作为《天演论》一书的翻译者,严复在中国思想史尤其是近代思想史中,占有显著的地位。

在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历史时期,他是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提倡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以挽救中国、达到富国强兵目的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启蒙思想家,是近代以来“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之一。

一生平大略严复(1854-1921年),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字又陵,又字几道。

他自幼聪颖,又受家学熏陶,有较好的古文功底。

长大后师事黄宗彝,对儒家经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十四岁时,因父亲去世,家道败落,不得不放弃科举入仕,转而入洋务派左宗棠、沈葆桢等创办的海军学校福州船厂附设的船政学堂,学习现代造船技术。

他对几何、代数、水重学、光学、电磁学、地质学、军事学、伦理学、音乐等学科知识都有涉猎。

1876年,严复被派往英国海军学校留学三年。

其间他的兴趣逐渐脱离本行,转移于西方的资本主义政制和哲学。

在这一时期,他对西方学术思想的了解非常广泛。

他不仅对西欧近代思想家如哥白尼、牛顿、康德、培根、霍布斯、洛克、笛卡尔等有所研究;而且对古代欧洲的思想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璧鸠鲁、德谟克里特等,也有一定的了解。

而这些思想内容对严复影响最巨者,则是当时西欧盛行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经济、政治观点,在英国广泛传播的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哲学中的实证论、不可知论等主观唯心论思想。

这些见闻与学习经历,使得严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解更为直接与深刻,比之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仅靠间接得来的认识大不相同,以致郭嵩焘、吴汝纶、梁启超等都交口称自英国归来的严复“中西兼通”。

这一学术造诣上的特点,为严复在近代思想史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回国一年后,严复被李鸿章调至北洋水师学堂,先后任总教习(教务长)、会办(副校长)、总办(校长)等职。

但从政治上来说,由于洋务派名为新政,实则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双方面妥协的本质,李鸿章对严复并不真正予以重用;而与此同时,严复对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也不满意。

严复个人简介

严复个人简介
英国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原富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的群学肆言推崇他的庸俗进化论认为这合乎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的需要群己权界论论法的精神名学社会通诠天演论等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1854.1.8—1921.10.27)
• 原名宗光,字又陵, 福州南台人。1871年 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 曾作为中国第一批留 学生留学英国。 • 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 想家、教育家、翻译 家(近代中国第一译 手,翻译大量西方名 学著作,)
严复的书法欣赏
楷书条幅(回首、洛阳)
信札行书团扇(桃李)• 严复返国之后,官场失意、考试受挫,加上家庭 生活不睦,使他染上鸦片烟瘾,后来又因为生理 的病痛,持续吸食鸦片长达三十余年。这些经验 使他认识到要改革中国时所要面对的各种困难, 尤其是早婚、鸦片、八股文等,也使他深刻体认 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严复提倡禁绝鸦片以 强国强种,自己却身陷烟瘾无法自拔,为此一落 差的最佳例证。 • 我们很难想象这位翻译大师早上以典雅的文言文 翻译《天演论》,鼓励国人发愤图强,而下午则 躺在床上吸食鸦片的情景;然而,严复主要的作 品都是在鸦片提供身心舒缓状况之下所写出来的。 同时因为鸦片吸食的经验使他深刻地体认到要挽 救“中国者,固病夫也”的困难。
福州船政学堂的学生
1866年(同治5年)的冬天,福州一个刚创办的海军学堂招生,闽 广一带许多家道比较困难人家的孩子都去投考。 揭榜了,孩子们聚集在船政局前。只见榜首赫然三个大字:严崇光 (后改名严复)。这个十四岁叫严宗光的少年。父亲原是乡里间一位 儒医,母亲是一个“布衣”的女儿,家道本不宽裕。不幸,父亲在这 一年死了,母亲、两个妹妹和他的生计,只能靠母亲作女红维持。这 时,福州船政局开张,学堂招生,食宿全免,每月有四两白银补贴, 每三个月考试一次,成绩列为一等,可领赏银十元。 考试题目是由新任船政大臣沈葆桢所出,也许因为丧亲丁忧的缘 故,出了《大孝终身慕父母论》的考题。它使丧父不久,刚经历了与 亲人生离死别的严复,不免触题生情,有感于怀,笔端流露了对亡父 的哀思,对母亲含辛茹苦的感情,挥笔成章,写下了几百字的一篇声 情并茂的文章。此文很得沈葆桢的击赏。 严复格外珍惜进学堂的机会,特别刻苦勤奋,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同治十年,在理论课结业大考中,严复考了最优等。

严复简介

严复简介

严复(1854-1921)初名体乾、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又易名复,字几道,晚号愈野老人,别号尊疑,又署天演哲学家。

福建福州人。

特赐文科进士出身,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

1866年以第一名考入马尾船政学堂,5年后以最佳成绩毕业后上军舰实习。

1877年作为首批海军留学生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在英国期间除学习海军专业外,还精心研读西方哲学、社会政治学著作,并到英国法庭考察审判过程,作中西异同比较。

学成归国后任福建船政学堂教习,翌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会办、总办。

甲午战败后严复感于时事弥艰,开始致力译著,并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政论,斥责历代帝王是“大盗窃国者”,力主变法图强,以西方科学取代八股文章。

二十二年帮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次年又与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

二十四年九月,又撰《上光绪皇帝万言书》,极力倡导维新变法;同年,他翻译的第一部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天演论》正式出版。

至1909年,先后又译出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穆勒名学》、甄克斯的《社会通诠》、孟德斯鸠的《法意》和耶方斯的《名学浅说》等西方名著,达160多万字。

他是近代中国系统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第一人。

通过翻译《天演论》,将科学进化论带到中国,并便之超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范畴而具有了世界观的意义。

又通过翻译《穆勒名学》和《名学浅说》,将逻辑归纳法和演绎法介绍到中国,其中对培根的经验归纳法尤为重视,并猛烈抨击陆、王学派主观唯心主义的“心成之说”。

因此,严复是将中国哲学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之上、使中国近代哲学真正摆脱古代“经学”形式的划时代人物。

除译著外,他还倾心于教育事业。

光绪二十八年(1902)受聘为京师大学堂编译局总办;三十一年参与创办复旦公学,并于次年一度任校长;三十二年赴任安徽省师范学堂监督;1912年又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兼文科学长。

严复

严复

翻译管理理念
• 严复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书局的“总办”,起草和制订过 《译书局章程》,对翻译机构中岗位的设定和人员的分工合 作、具体的计酬办法、翻译合同的拟订、译名的统一,等等, 有一整套具体可行的想法和管理方案。《章程》分四个部分。 “局章”和“薪俸”部分规定,“总译”挑选外国中小学教 科书,根据课本的难易程度,估定翻译的稿费和所需时间, 并按照译者的专长来分派任务。
Oct.23.2014
YAN FU 严复
Eve.Jiang
SPEAKERS
姜依帆
张婧 陈瑶 刘丽辉
O(∩_∩) O
1
INTRODUCTION OF MR.YAN
2
A FEW SAMPLES
3
BRIEF SUMMARY
3
1
INTRODUCTION OF MR.YAN
4
严复
traslatio n
traslatio n
地为圆物,耶稣不生 于欧洲。
M O R E C O N S ID E R A T IO N
1
efforts as a pioneer
2
historical background
3
for wider spreading
11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room ,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the state of nature”.

翻译家严复介绍

翻译家严复介绍
• two people draw and print • four people transcribe(抄录) • one person manage the accounts and issue
• elegance
•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尤 不译也,则达尚焉。
•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 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达辞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三者为文章正轨,亦即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 而雅。此不仅期以行远而已尔,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 字句,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往往抑义就词, 毫厘与里,审则于斯二者之间,夫故有所不得已也,岂钓奇哉!
• “吾闻之学术之事,必求之初地而后得其真,自奋耳目心思之力, 以得之于两间之见象者,上之上者。其次则乞灵于简策之所流传, 师友之所授业。然是二者毕资之其本用之文字无疑也。最下乃求 之于翻译,其隔尘弥多,其去真滋远。”
• 隔尘观Thoughts源自●copyright(版权思想)
• The Wealth of Nations (原富) two thousand sliver
●Management
• Transalted Bereau(译书局) • supervisor(总译): supervise, assign , abridge, polish, employ and lay
off translators • 分译: • two people in charge of helping translation and emendation(校勘) • two people in charge of polishing and deciding the printing styles

严复

严复

严复严复(1853——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段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少年时期,接受了广泛的自然科学的教育。

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

他的译著既区别与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

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他疾呼必须实行变法,否则必然亡国,而变法最当先的是废除八股。

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

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严复要求建立完整的学校系统来普及教育,以“开民智”。

此外,严复还很重视妇女教育。

辛亥革命后,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

严复提倡西学,反对泮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

中国究竟采取何种图强方式和手段,是中国近代不同救国图强派别的重要分水岭。

严复的贡献不在于他提出了教育救国这一思想,而在于他强化了教育救国的观念,唤起了教育救国的信心,使教育成为救国之急,提高了教育在救国图强中的历史作用。

严复把教育看成是中国实现富强的根本道路,而其他人把变法维新,进行政治改良看成是救国的根本途径。

因此,对于教育与国家富强的关系来说,严复的认识不但具有根本性,而且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的。

其次,严复教育思想具有启蒙作用。

严复的教育启蒙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八股文的科举制度的批判。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复( 1853——1921):triple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信(faithfulness):忠实准确
达(expressive nesS :通顺流畅
雅( eleganc^ :文字古雅
Yan fu put forward this “ threceharacter guide ” inhis preface to the
tran slati on of T.H.Huxley's book Evoluti 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天演论》译例言1898)
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尤不译也。

则达尚
焉。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三者
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

求其尔雅。

此不仅期以行远
已耳。

实则精理微言。

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则为达易。

用近世利俗文字。

则求达雅。

往往抑义就词。

毫厘千里。

审择于斯二者之间。

夫固有所不得
已。

岂钓奇哉。

……
Translation has to do three difficult things:to be faithful,expressive,
and elegant。

It is difficult enough to b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and yet if
a translation is not expressive,it is tantamount to having no
translation.Hence expressiveness should be required too
The Book Changes says that the first requisite of rhetoric is truthfulness. Confucius
says that expressiveness is all that matters in language。

He adds that if
one's Ianguage lacks grace it won't go far.These three qualities then, are the criteria of good writing and, I believe, of good translation too.He nee besides faithfu In ess and expressive ness, I also aim at eleganee」strive for eleganee not just to make my translations travel far but to express the original writer's ideas better, for I find that subtle thoughts are better expressedin the vocabulary and syntax of pre-Han prose than those of the vulgar writings of today. Using the latter often leads to distortion of meaning, which, however slight, results in vast misunderstanding. Weighing the pros and cons I opted for the former, as a matter of necessity not trying to be different. ...................................................
Yan Fu
(simplified Chin ese:严复;
traditi onal Chinese 嚴復;
pinyin: Ydn F Q
Wade-Giles: Yen Fu;
courtesy n ame Ji Dao, 幾道;
8 Jan uary 1854—27 October 1921)
was a Chinese scholar and translator, most famous for introducing western ideas, in cludi ng Darwin's "n atural selection" to Chi na in the late 19th cen tury.
Life
Yan Fu studied at the Fujian Arsenal Academy (福州船政學堂)in Fuzhou, Fujian Provinee. In 1877 —9 he studied at the Navy Academy in Gree nwich, En gla nd. Upon his return to Chi na, he was un able to pass the
Imperial Civil Service Exam in ati on , while teach ing at the Fujia n Arse nal
Academy and then Beiyang Naval Officers' School (北洋水師學堂)at
It was not until after the Chinese defeat in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 (1894 -95, fought for control of Korea) that Yan Fu became famous. He is celebrated for his translations, including Thomas Huxley's Evolution and Ethics, Adam Smith's Wealth of Natio ns, Joh n Stuart Mill's On Liberty and Herbert Spencers Study of Sociology. Yan critiqued the ideas of Darwin and others, offeri ng his own in terpretati ons.
The ideas of "natural selection" and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were in troduced to Chi nese readers through Huxley's work. The former idea was
famously rendered by Yan Fu into Chinese as a nZ天擇).
He became a respected scholar for his tra nslati ons, and became politically active. In 1895 he was invo Ived in the Gon gche Shang shu moveme ntl n 1912 he became the first principal of National Peking University (now Peking Uni versity).
Tran slati on theory
Yan stated in the preface to his translation of Evolution and Ethics (天演論)that "there are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ee陀譯事三難:信達雅).He did not set them as general standards for translation and did not say that they were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However,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that work, the phrase "faithfu In ess, expressive ness, and elega nee" has bee n attributed to Yan Fu as a standard for any good translation and has become a clich 岔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giving rise to numerous debates and theses. Some scholars argue that this dictum actually derived from British theoretician of translation, Alexander Fraser Tytl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