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物体运动教案全套

高中物理物体运动教案全套

高中物理物体运动教案全套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物体在直线运动中的基本概念和相关规律。

2. 掌握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等概念。

3. 能够利用公式计算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等物理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加速度的概念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内容
1.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规律。

2. 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的概念,并引入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等相关概念。

2. 理论讲解:讲解直线运动中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3. 实验观察:进行简单的直线运动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测量物体在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和位移。

4.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分析来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直线运动基本概念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直线运动实验装置。

2. 教学辅助资料:相关课件和习题集。

六、教学评价
1. 利用课堂表现和练习成绩评价学生对直线运动概念和公式的掌握程度。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七、课后拓展
1. 尝试设计更复杂的直线运动实验,挑战学生的计算和分析能力。

2. 带领学生了解直线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拓展他们对物体运动的理解和认识。

1.3运动的形式(教案)

1.3运动的形式(教案)

运动的形式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表示物体运动的形式并分类。

学习目标会分析描述物体运动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能够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各种运动方式的特点。

评价任务能知道物体的运动形式主要有:平动、振动、转动。

能知道同一物体在运动时可以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形式。

学习过程任务一:知道常见的运动形式有哪几种?1.学生通过玩风车观察风车的运动,在风叶上标记两个色点,观察两个点位置方向的变化特点。

讨论:组内学生讨论交流风车是怎样运动的?学生交流,汇报风车运动的特点。

2、小结:像风车叶片这样物体围绕一个中心点顺时针或逆时针做圆周运动的运动方式,我们称之为转动。

转动就是风车的运动形式。

3、学生沿直线推木块。

在木块上标记两个色点,观察两个点位置与方向的变化观点。

讨论:组内学生讨论交流木块是怎样运动的?学生交流,汇报木块运动的特点,两个色点的位置方向有什么变化?4、小结:像木块这种沿直线运动的运动形式,我们称之为平动。

5、按压直尺实验。

把直尺按压在桌子边沿,露出一部分,按压下后快速松手,查看直尺的运动特点。

在直尺上标记一个色点,观察色点的位置与方向的变化规律。

讨论:组内学生讨论交流直尺是怎样运动的?学生交流,汇报直尺运动的特点,标记的色点的位置方向有什么变化?6、小结:像直尺这样绕一个固定点,来回往复快速做部分圆周运动的运动形式,称之为振动。

7、完成实验表格实验方法现象特征描述玩风车推木块桌边按压直尺评价标准:能说出上述三种运动形式的主要特征,并能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哪一种。

表达流畅,表述正确,组内合作良好。

拓展活动:物体的运动形式可以同时具备多种运动形式。

说一说运动的自行车都包含有哪些运动形式?检测反馈说一下,直升机飞行时的运动形式有哪一些?学后反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学会了哪些运动的形式?。

初中物体的运动教案

初中物体的运动教案

初中物体的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运动的概念,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让学生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速度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1. 物体运动的概念和相对性2.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速度计算3. 实验: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教学重点:1. 物体运动的概念和相对性2.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速度计算3. 实验操作和观察教学难点:1. 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速度计算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如速度、路程、时间等。

2.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运动形式?这些运动形式有什么特点?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物体运动的概念,介绍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讲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如速度恒定不变,路程和时间成正比等。

3. 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如速度=路程÷时间。

三、实验环节(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2.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如物体的运动方式、速度、路程等。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如物体运动的概念、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等。

2. 提问: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改变这些因素?3.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物体运动的例子,如汽车、自行车、电梯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物体运动的概念、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速度计算方法。

在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仔细,能够较好地完成实验任务。

但在总结和拓展环节,部分学生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教案物体的运动》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学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并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描述自己的位置。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展示人或物运动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相关问题。

随后,教师提问学生老师的位置,让学生相互讨论并回答问题。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位置。

二、学单导学教师出示实验过程,让学生从不同方面观察物体的运动和位置。

首先,教师提供关于运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记录。

然后,教师让两位同学进行实验,描述自己的位置,并让其他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最后,教师出示校园地图,让学生描述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并让其他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三、深入研讨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物体运动的图片,并说一说判断的依据。

随后,教师告诉学生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需要选定一个固定参照物,再比较前后位置相较于参照物是否变化。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自己的位置,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描述位置的方法。

2.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掌握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2.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应用。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小球、弹簧、铅笔、纸张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看到的是什么?”2.学生回答:“是一条直线和一个弧线。

”3.教师进一步提问:“这两种线条有什么不同?”4.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板书课题)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学生观察前,明确观察要求。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小球在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上滚动的视频。

2)教师出示弹簧和铅笔,让学生观察弹簧的形状和铅笔的曲线形状。

2.学生观察中,围绕研究单展开观察。

1)学生自主实验,并完成研究单。

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直线运动是物体在直线轨道上做的运动,曲线运动是物体在曲线轨道上做的运动。

《物体的运动方式导学案》

《物体的运动方式导学案》

《物体的运动方式》导学案
一、导入
1.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如小车在地面上滑行、风筝在空中飞翔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有何不同?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物体的运动方式?
二、探究
1. 讲解物体的运动方式受到力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力的观点。

2. 分析不同力对物体的作用,如推力、拉力、重力等,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力的作用。

3. 探讨力对物体运动方式的影响,引导学生发现力的方向和大小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总结
1. 总结物体的运动方式受力的影响,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了物体的运动方式。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力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式?举例说明。

四、拓展
1. 分组讨论:举例不同场景下力对物体运动方式的影响。

2. 实验:利用简单器械模拟不同力对物体的作用,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3. 角色扮演:模拟不同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运动方式,加深对力和运动的理解。

五、检测
1. 设计小测验,检测学生对物体的运动方式和力的理解水平。

2. 安置作业:观察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分析力对其影响,并写出结论。

六、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应该能够掌握物体的运动方式受到力的影响的基本原理,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重要性,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多加观察,不息探索物体的运动方式与力的干系。

高中物理物体的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物体的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物体的运动教案
年级: 高中
目标:
1. 理解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并能够解释惯性的概念。

2. 掌握速度、加速度等运动物理学概念。

3. 能够运用运动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 运动的相对性
2. 惯性
3. 速度、加速度
4. 运动学公式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
教学活动:
1. 导入:利用实例引入物体的运动概念,让学生理解运动是相对的。

2. 授课:通过PowerPoint讲解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并进行实例演练。

3. 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运动的概念,如测速实验等。

4. 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习题练习,巩固知识点。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评估方式:
1. 课堂测验
2. 实验报告
3. 课后作业
扩展活动:
1.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物理书籍给学生,让其深入理解运动学的概念。

2. 校园实践:组织学生在校园内进行一些运动学实验,如测量跑步速度等。

此为物体的运动教案范本,具体内容和活动安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单元教学设计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单元教学设计

(1)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工具、器具、设备相联系,识别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人们如何运用设计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改善我们的生活。

(3)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学重难点:
(1)知道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和运动的状态。

(2)描述生活中物体的运动路线: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3)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平动、振动、转动等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

能用学到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4)正确描述生活中多种运动物体的运动形式,知道一个复杂的运动可能包含多种运动形式。

3.单元整体教学思路(介绍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思路,包括课时安排、教与学活动规划,以结构图等形式整体呈现单元内的课时安排及课时之间的关联等)本单元共有4课,在内容上构成了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第1课《运动与力》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现象,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知道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和运动的状态。

第2课《小球的运动》通过描述小球的运动路线,知道物体运动的离线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

第3课《运动的形式》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能举例说明平动、振动、转动等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知道一个复杂的运动可能包含多种运动形式。

第4课《车来了》通过观察列车站台上设置的安全线,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运动的方式教学设计

运动的方式教学设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运动的四种类型,并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它们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一个运动物体的复合运动方式。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风车、乒乓球、篮球、小车、矿泉水瓶、多媒体课件等。
运动的方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素
内容描述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运动的方式
适用年级
小学四年级
教材版本
苏教版
授课时长
40分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类型: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摆动。
2. 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
3. 会分析描述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4. 引导学生分析复合运动方式,理解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巩固练习
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并进行交流和展示。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物体运动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1. 观Βιβλιοθήκη 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方式,并记录下来。
2. 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至少三种不同的物体运动方式。
学生准备
预习教材,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玩具演示或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新课讲授
1. 讲解物体运动的四种类型,并演示每种运动方式的特点。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

高中物理物体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物体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物体运动教案教学内容:物体运动的描述与描述方法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状态;2. 掌握描述物体运动的方法和相关量。

教学重点:1. 物体的运动状态;2. 物体运动的描述方法。

教学难点:1. 运动的描述方法;2. 运动的相关量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 等教学辅助工具;2. 实验器材:小车、直线轨道、计时器等。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利用实例或图片展示物体的不同运动状态,引出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

第二步:讲解1. 解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哪些,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2. 介绍描述物体运动的方法,如位置-时间图、速度-时间图等。

第三步: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以小车在直线轨道上的运动为例,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第四步:讨论与学生讨论实验结果,解释图形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各种运动状态的特点以及如何用图形描述物体的运动。

第五步:总结总结物体运动的描述方法和相关量,强化学生对运动概念的理解。

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练习题,让他们巩固运动描述方法和相关量的计算方法;2. 带领学生观察其他物体的运动,尝试用图形描述。

教学反馈:1. 通过课堂讨论、练习题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反馈,检查他们对物体运动的理解情况;2. 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体运动。

教学素材:1. PowerPoint 等教学辅助工具;2. 实验材料:小车、直线轨道、计时器等;3. 图表等相关物体运动的资料。

四年级下册第15课《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第15课《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第15课《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物体的运动方式》是《科学》四年级下册“运动与力”单元的第二课。

在前一节课学生已经知道了如何判断物体在运动,本课开始引导学生对物体运动的现象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本课的内容是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科书先让学生想各种方法让小球运动起来并描述球是怎样运动的,再向学生介绍滚动、滑动、转动、振动、摆动等运动方式。

本课分为两个活动。

活动1“小球的运动”,先让学生想方法让乒乓球做出各种运动,然后再提供绳子给学生,让乒乓球做出不同于之前的运动。

本活动的立足点是观察和描述乒乓球是怎样运动的,并通过活动发现物体有多种运动方式。

活动2“运动的方式”,教科书先介绍了几种常见的运动方式——滚动、滑动、转动、振动、摆动,然后要求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物体的运动方式。

活动最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运动着的物体,说说它们以什么方式在运动。

二、学情分析学生能用多种方式让小球动起来,但他们比较少关注小球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比较熟悉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滚动、转动、摆动,他们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方式时往往表述不太清晰。

三、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了解运动是物体的基本特征。

2.能说出几种常见的物体运动方式,如滚动、滑动、转动、振动、摆动等。

3.让小球做出各种运动,并观察小球的不同运动方式。

4.观察生活中各种运动着的物体,能描述它们以什么方式运动。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小球做出各种运动,观察小球的不同运动方式,并说出几种常见的运动方式,如滚动、滑动、转动、振动、摆动。

教学难点:观察生活中各种运动着的物体,描述它们以什么方式运动。

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乒乓球、绳子、透明胶带、物体运动的图片、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等。

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创设情境:彬彬和波波在打球。

彬彬手上拿着球,波波让彬彬把球传给他。

问题:有哪些传球的方式?交流:学生讨论交流有哪些让球运动的方式。

《物体的运动方式》导学案

《物体的运动方式》导学案

《物体的运动方式》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入话题:同学们,我们生活的世界中,物体是如何运动的呢?2. 提出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3. 激发兴趣: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我们能发现许多物体在不同的方式下运动,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物体的运动方式。

二、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哪些,掌握物体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周期运动和往复运动的基本概念。

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能够分析物体的运动轨迹。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三、学习重点与难点1. 学习重点:了解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及其特点;2. 学习难点:能够区分物体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四、学习内容1. 物体的直线运动:物体在同一方向上做直线运动,速度和加速度保持一定值。

2. 物体的曲线运动:物体在运动过程中路径曲线,速度和加速度可能发生改变。

3. 物体的周期运动:物体在一定时间内重复运动的过程。

4. 物体的往复运动:物体在两个位置之间来回运动。

五、学习过程1. 概念讲解:通过教师讲解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周期运动和往复运动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运动方式的特点。

2. 观察实验: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不同运动方式下的轨迹,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3. 讨论交流: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并讨论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有何不同之处。

4.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物体不同运动方式的特点,做出归纳性的总结。

六、课堂延伸1. 知识拓展:学生可通过实验和观察拓展更多物体的运动方式,探讨物体运动的规律性。

2. 学习应用:学生可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加深对物体运动的理解。

3. 实践探究:学生可开展更深入的实验和研究,挖掘物体运动的更多奥秘。

七、小结反思1. 同学们今天学习了物体的不同运动方式,掌握了物体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周期运动和往复运动的基本概念。

小学科学《物体的运动方式》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物体的运动方式》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物体的运动方式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物体运动的特点主要有四种类型:移动、转动、滚动、摆动。

(2)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2.过程与方法:(1)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类型:移动、转动、滚动、摆动。

(2)能够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各种运动方式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复杂的运动方式是由简单的运动方式组成的;感受分析问题的乐趣。

(2)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2.教学难点: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三、教学准备木块、风车、易拉罐、直尺、铁架台、红领巾、摆线、手帕、乒乓球,橡皮筋等。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科学是一门有趣的课程,很多生活中的现象都与科学有关,请大家根据这个谜语猜猜这是个什么物体?猜谜语远看像头牛,近看像部车,杀杀没有血,剥剥没有皮。

说它是辆车,可它不是车,风儿一吹来,脑袋转圈圈。

(谜底:风车)从上面的谜语中,你知道它是怎样运动的吗?你还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其他物体是怎样运动吗?学生交流(弹、滚、走、跑等等)。

这些运动有什么特点?方式有哪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运动的方式》。

(板书课题)(二)物体运动方式有哪些1.想办法是这些物体运动起来。

(1)物体运动方式有哪些呢?现在进入动手动脑环节,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物品(出示小木块、易拉罐、钢尺、纸风车、橡皮筋、单摆装置等简单材料),你们要使它们动起来,并注意玩的时候要观察它们是怎样运动的,记录下它们的运动方式。

(2)小组讨论交流研究方法。

(3)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巡视指导。

(有的滚球,有的拍球;有的跑起来让风车转动或吹风车叶片,让红领巾飘起来,有的玩摆的装置,有的让钥匙摆起来,把木头从斜坡上滑下来等等。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 第三单元《12. 物体的运动方式》青岛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 第三单元《12. 物体的运动方式》青岛版

《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物体的运动方式》是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12课。

本课对物体运动的方式及特点进行研究。

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会分析描述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看到了许多不同物体的不同运动方式,如风车的转动、汽车轮子的滚动、秋千的摆动等,对一些简单物体运动的形态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只是对它们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系统,对物体运动方式的本质特点还不很清楚。

同时六年级的学生的认识存在于感知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抓住学生爱玩的天性,在课堂上创设具体、生动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玩玩具,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研究材料,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让他们在亲自动手操作、动手实验、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习科学。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主要有移动、转动、滚动、摆动、振动,主要有两种种类型: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2、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3、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探究目标:1、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2、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运动的简单性和复杂性,认识到复杂的运动是由简单运动组合而成的。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命名并分类。

教学难点:分析一个运动物体的复合运动方式。

五、教学准备:教师:摆、风车、塑料盒子、皮球、纸筒、有关课件、报告单。

学生:纸、彩笔。

板书设计:运动的方式你小组研究的物体是:给这种运动方式起个名字吧!别忘了在上面画下物体运动的路线呦!。

《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设计

《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设计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设计教案背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一些简单物体运动的形态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认识还不够深入、系统,对物体运动方式的本质特点还不很清楚。

本教案的设计,重点抓住学生认识模糊的地方,化复杂为简单,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不同的实验器材观察、感知、认识、分析它们的运动方式及其特点。

教学课题:物体的运动方式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三课。

本课对物体运动的方式及特点进行研究,让学生知道物体运动的类型有:移动、转动、滚动、振动、摆动,并了解五种运动类型各自的特点,能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复合运动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目标:1、能够观察出物体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这五种运动方式。

会用图示法表示出五种运动方式的特点。

2、能够用集合的方法表示出移动、转动和滚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3、能够找出物体运动方式之间的异同点。

4、能够找出同一物体的多种运动方式(复合运动)5、体会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木块、荡秋千图片、单摆装置学生准备:(每组一个)纸风车、小木块、易拉罐、钢尺、橡皮筋、单摆装置教学过程:一、由玩入境,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1.(出示纸风车)师:谁会玩这个小风车?(强调玩字)生举手。

师:如果给你这个风车你会怎么玩呢?(引导学生说出“转”、“动”字)2.学生上讲台演示风车的玩法。

3.师:生活中有哪些运动的物体?你能说出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吗?(学生汇报)4.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百度搜索】/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5%B4 %C7%EF%C7%A7&in=8178&cl=2&lm=-1&st=-1&pn=24&rn=1&di=70280639070&ln=1998&fr=& fm=result&fmq=1331727107281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 &is=&istype=2#pn24&-1&di70280639070&objURLhttp%3A%2F%%2Fupload s%2Fallimg%2F090828%2F024*******-0.jpg&fromURLhttp%3A%2F%%2Fht m%2F176%2F16245.html&W240&H320&T7549&S86&TPjpg/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D7%AA %B6%AF%B5%C4%B3%B5&in=18167&cl=2&lm=-1&st=-1&pn=151&rn=1&di=780586560&ln=196 6&fr=&fm=result&fmq=1331727335203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 face=0&is=&istype=2#pn151&-1&di780586560&objURLhttp%3A%2F%%2 F20081213%2Fdominic-du-20081213214948-35830.jpg&fromURLhttp%3A%2F%2Fbb.iyaya .com%2Fdominic-du%2Fxiangce-2936080.html&W800&H600&T8281&S114&TPjpg /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D7%AA %B6%AF%B5%C4%C6%FB%B3%B5&in=11300&cl=2&lm=-1&st=-1&pn=0&rn=1&di=53468179020& ln=1984&fr=&fm=result&fmq=1331727439234_R&ic=0&s=0&se=1&sme=0&tab=&width=&he ight=&face=0&is=&istype=2#pn0&-1&di53468179020&objURLhttp%3A%2F%2Fwww.car668 %2Fbookpic%2F201073012215198873.gif&fromURLhttp%3A%2F% %2Fproduct_27168.html&W600&H600&T7837&S192&TPgif二、自由研究,定向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1.师:刚才我们说了,看了这么多运动的物体,你们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模拟它们的运动吗?(出示纸风车、小木块、易拉罐、钢尺、橡皮筋、单摆装置)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后,教师让学生小组交换一下意见,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几种材料来研究。

《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学设计

《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学设计

《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常见物体的运动方式,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旋转运动、往复运动等。

学生能够理解不同运动方式的特点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经历探究物体运动方式的过程,学会运用比较、分类等方法研究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体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常见物体运动方式的特点和区别。

能够准确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

2、教学难点理解物体运动方式的相对性。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主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各种物体运动的视频和图片。

2、实验器材:小车、斜坡、线绳、乒乓球、陀螺、秋千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精彩的体育赛事视频,如短跑比赛、花样滑冰、体操表演等,引导学生观察运动员的运动轨迹和动作,提问:“同学们,你们观察到运动员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从而引出物体运动方式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1、认识直线运动(1)展示一辆在平直轨道上行驶的小车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小车的运动轨迹。

(2)引导学生得出直线运动的定义:物体沿着直线进行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

(3)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直线运动,如电梯的上下运动、火车在平直轨道上的行驶等。

2、认识曲线运动(1)播放一段运动员投掷铁饼的视频,让学生观察铁饼的运动轨迹。

(2)提问学生铁饼的运动轨迹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得出曲线运动的定义:物体沿着曲线进行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3)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曲线运动,如过山车的运动、篮球在空中的运动等。

3、认识旋转运动(1)展示一个旋转的陀螺,让学生观察陀螺的运动。

(2)引导学生说出陀螺的运动特点,即围绕一个中心点做圆周运动。

小学科学《物体的运动方式》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物体的运动方式》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物体的运动方式》优质教案教学设计物体在空间中改变位置的运动方式称为移动,如球滚动、木块移动等。

2)转动。

物体绕着某一点旋转的运动方式称为转动,如纸风车转动、钥匙摆动等。

3)滚动。

物体在接触面上滚动的运动方式称为滚动,如易拉罐滚动、球滚动等。

4)摆动。

物体沿着某一轴线来回摆动的运动方式称为摆动,如单摆摆动、红领巾摇摆等。

三)运动方式的组合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例如,一个篮球在运动时既可以滚动又可以弹跳,这就是运动方式的组合。

四)运动方式的应用物体的运动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滚轮可以减小摩擦力,让物体更容易移动;风车可以利用风力转动,产生电能等等。

五)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了解了物体的四种运动方式:移动、转动、滚动、摆动,并且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运动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研究和生活中能够更加关注物体的运动方式,发现它们的美妙之处。

教师可以先在木块的一个侧面的中心和一角上各点一个红色的标记,然后把木块从桌子的一端移到另一端。

观察木块与桌子的相对位置有没有改变,以及木块一个面上的两个红点的相对位置有没有变化。

接着,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当我们从桌子上向上提起木块时,两个红点的相对位置有没有变化?这种运动叫什么名字?答案是移动。

教师可以出示一个易拉罐,让学生观察它的形状,并问易拉罐的两个底面是什么形状的。

然后,让易拉罐在桌面上滚动起来,并让学生说出它的运动方式是滚动。

观察易拉罐底面中心和边缘上的红点,说出各点在运动时相对位置有什么变化。

用图示法画出滚动的特点,并让学生记录活动现象,画出滚动的示意图并填写滚动的运动方式名称。

接着,让学生用集合的方式来表示滚动与移动、转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讨论“滚动=移动+转动”这句话是否可以倒过来说呢——“转动+移动=滚动”。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自己玩一玩尺子,把尺子的一头压在桌子上,用另一只手弹拨露出桌面的一端,观察尺子顶端红色标记运动的特点。

小学科学物体的运动方式教案

小学科学物体的运动方式教案

12.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目标】1.在观察中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四中类型:移动、转动、滚动、摆动;能给物体的运动方式命名,会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了解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2.能用观察、比较的方式认识各种运动方式的特点;意识到复杂的运动是由简单的运动组成;亲身经历科学调查、观察和整理资料等科学探究的过程。

3.感受分析问题的乐趣,能从画图中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学会分享、欣赏他人的研究成果。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类型:移动、转动、滚动、摆动,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教学难点: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玩一玩: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一个小玩具——纸风车,谁愿意来展示一下它的玩法?2.提出问题:除了风车,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物体都是在运动着,我们一起来看:(出示图片)看了这些物体的运动,同学们想到哪些与物体运动有关的问题呢?(预设:生活中的物体都是怎样运动的呢?物体的运动方式一样吗?都有哪些?怎样表示物体的运动?……)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一起先来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

(板书“物体的运动方式”)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1.猜想:同学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想一下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哪些吗?(学生回答:向下运动、滚动、转动、摆动、振动……)2.谈话: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物体的运动方式到底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老师已经给每个小组都准备好了实验材料,不要着急,看老师这里(木块,纸风车、单摆、毛巾、易拉罐、)3.探究实验:(出示实验要求)做实验的时候老师有几点提示:(1)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及时填写实验记录卡。

(2)想办法让实验桌上的物体运动起来。

(3)仔细观察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可以反复多做几次。

(4)实验结束整理好实验器材。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小学科学《物体的运动方式》教案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小学科学《物体的运动方式》教案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小学科学《物体的运动方式》教案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讲解物体的运动方式,包括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以及通过实验、观察和总结,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包括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

2.掌握物体的运动方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特点,以及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物体的运动方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的概念的理解和区分,以及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物体的运动方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四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但是,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方式可能还不太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知识1. 老师可以通过问问题或者展示实物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的方式和特点。

2. 例如,老师可以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运动吗?你们见过哪些物体在运动?”引导学生回答,并且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运动方式和特点。

第二环节:学习直线运动1. 老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不同的直线运动的实例,例如:自行车、小汽车、火车等。

2. 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观察,探究直线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3.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直线运动方向、速度、加速度等特点,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直线运动的特点。

第三环节:学习圆周运动1. 老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不同的圆周运动的实例,例如:旋转木马、风车、电风扇等。

2. 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观察,探究圆周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3.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圆周运动轨迹、速度、角度等特点,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圆周运动的特点。

第四环节:总结物体的运动方式1. 让学生总结物体的运动方式,包括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运动方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直线运动的汽车会产生噪音和尾气,圆周运动的风扇会产生风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15.《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物体的运动方式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下册运动与力单元的第二课。

在前一节课学生已经知道了如何判断物体在运动,本课开始引导学生对物体运动的现象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本课的内容是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科书先让学生想各种方法让小球运动起来并描述球是怎样运动的,再向学生介绍滚动、滑动、转动、振动、摆动等运动方式,教材编排了两个活动。

活动1小球的运动,先让学生想方法让乒乓球做出各种运动,然后再提供绳子给学生,让乒乓球做出不同于之前的运动。

本活动的立足点是观察和描述乒乓球是怎样运动的,并通过活动发现物体有多种运动方式。

活动2运动的方式,教科书先介绍了几种常见的运动方式——滚动、滑动、转动、振动、摆动,然后要求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物体的运动方式。

活动最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运动着的物体,说说它们以什么方式在运动。

【学情分析】
学生能用多种方式让小球动起来,但他们比较少关注小球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比较熟悉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滚动、转动、摆动,他们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方式时往往表述不太清晰。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运动是物体的基本特征。

.能说出几种常见的物体运动方式,如滚动、滑动、转动、振动、摆动等。

2.让小球做出各种运动,并观察小球的不同运动方式。

3.观察生活中各种运动着的物体,能描述它们以什么方式运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小球做出各种运动,观察小球的不同运动方式,并说出几种常见的运动方式,如滚动、滑动、转动、振动、摆动。

教学难点:观察生活中各种运动着的物体,描述它们以什么方式运动。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乒乓球、绳子、透明胶带、物体运动的图片、教学课件、多媒体
教学设备。

学具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创设情境:彬彬和波波在打球。

彬彬手上拿着球,波波让彬彬把球传给他。

问题探究:有哪些传球的方式?
学生交流:学生讨论交流有哪些让球运动的方式。

布置任务:尝试让小球做出各种运动,并描述小球是怎样运动的。

(二)活动探究活动1.小球的运动
媒体出示:乒乓球、绳子、透明胶带、剪刀的图片
问题质疑:有些什么方法可以让小球动起来?
师生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回答。

科学活动:让乒乓球做出各种运动,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方式,把发现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让乒乓球做出各种运动的方法。

师生交流:用动作、图画、文字等方式描述乒乓球是怎样运动的。

活动小结:我们能让乒乓球做出各种运动,乒乓球有不同的运动方式讲解:物体有多种运动方式。

人们常把物体从滑梯上滑下来的这样一种运动叫作滑动。

物体以一点为中心或以一直线为轴作圆周运动,叫作转动。

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做往复运动,叫作振动。

转动的物体沿转动方向移动的运动,叫作滚动。

以一个基点摇摆的运动,叫作摆动。

问题质疑:刚才乒乓球的运动方式分别是什么?
师生交流:推乒乓球,乒乓球的运动方式是滚动;吹乒乓球,乒乓球的运动方式是滚动;让乒乓球弹跳,乒乓球的运动方式是振动;把绳子粘在乒乓球上,让乒乓球旋转,乒乓球的运动方式是转动;把绳子粘在乒乓球上,让乒乓球来回摆,乒乓球的运动方式是摆动;把绳子粘在乒乓球上,拖着乒乓球运动,乒乓球的运动方式是滑动。

(三)活动 2运动的方式
媒体出示:教科书的五张图片。

问题探究:图中的物体以什么方式在运动?
科学活动:给每组学生提供多张图片,让学生随机抽图片说出图中运动着的物体以什么方式运动,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

活动整理:自行车轮子的运动方式是滚动,在滑梯上的小朋友运动方式是滑动,风车的运动方式是转动,荡千秋的小朋友运动方式是摆动,琴弦的运动方式是振动。

布置任务:说说生活中各种运动物体,它们是以什么方式在运动。

师生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发现举例说明。

互动小结:物体有多种运动方式,常见的运动方式有滚动、滑动、转动、振动、摆动等。

运动是物体的基本特征。

板书设计
15.物体的运动方式
吹、推滚动弹跳振动用绳旋转转动用绳摆动摆动用绳拖动滑动【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物体的运动方式有()、()、()、()等形式。

2.用手推乒乓球可以使乒乓球()。

3.我们观察到了钟摆的运动方式是()。

4.人们把物体从滑梯上滑下来的一种运动叫做()。

5.转动的物体沿着转动方向的运动叫做()。

二.判断题
1.用手转动乒乓球,乒乓球能在桌子上跳动起来。

()
2.物体以一点为中心或者以一直线做圆周运动,叫做滑动。

()
3.生活中汽车的运动方式是滑动。

()
4.生活中关门是转动。

()
5.电风扇的运动方式是摆动。

()
三、选择题。

1. 物体的运动包含了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叫做()。

A.直线运动
B.曲线运动
C.复合运动
D.单一运动
2. 下列物体的运动路线属于直线运动的是()。

A.滑滑梯
B.青蛙跳跃
C.荡秋千
D.风车转动
3.风车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做圆周运动,这种旋转的方式是()。

A.滑动
B.滚动
C.转动
D.振动
4.皮球在围绕着中心轴转动的同时,整体位置也发生变化,这种运动方式是()。

A.滑动
B.滚动
C.转动
D.振动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滑动、摆动、转动、滚动
2.滚动
3.摆动
4.滑动
5.滚动
二.判断题
1.×
2.×
3.×
4.√
5.×
三.选择题
1.C
2.A
3.C
4.B
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课的时候,我首先对于上节课的学习进行了复习,运用上节课学习的惯性的知识,学生进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跳远,泼水等。

虽然我认识这些是非常简单的知识运用,但是学生来说,他们还是比较的困难的。

有相当的部分的同学没有运用合适的语言进行解释。

我想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方面有待提高。

还有事学生需要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记忆,只有记住,学生才有可能进行运用。

因此学生不仅需要进行对于知识的理解,还有需要学生记住相关的知识,这样学生既有记忆,又有理解,那么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时候就会遂心应手了。

本打算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各种物体玩法,进行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这些物体包括:尺子,橡皮筋、木块、风车、易拉罐,单摆等物体。

通过这些物体运动方式研究,学生在玩中去发现各种各样的运动的方式。

但是我这个学期才接过这个年级,我对于学生组织上有些问题尚待解决,因此我没有组织学生进行边玩边探究的活动。

现在想来,如果没有完全的准备好,我还是首先运用比较稳妥的方式进行活动。

虽然只是运用学生眼睛进行观察和脑筋进行思考判断,但是我认为这样的效果还是比较组织不好的情况下进行活动要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