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光的传播、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七年级科学下册(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6 光的传播、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
一、光的传播与光速
①光源:正在发光且能自身发光的物体。
太阳和所有的恒星都是光源。
②光的传播:光源发出的光能在空气、水、玻璃等物质里传播。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的直线传播的典型应用有:瞄准时的三点一线,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产生等。
③阳光下树阴中的圆形光斑的形成:小孔成像(太阳的像),与小孔的大小、形状无关,只与小孔与地面的距离有关。
④光的速度:3x108m/s
二、光的散射与光的颜色
①光的色散:太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定、紫七种色光过程。
说明:在红光之外还有红外线,能使温度计温度上升。
在紫光之外还有紫外线,能使胶卷感光,它也能杀死微生物,常用来消毒灭菌。
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的颜色来决定,即物体的颜色与透过它的 ②物体的颜色 色光的颜色相同。
不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颜色由它反射的物体颜色决定,即物体颜色与它反射的色光的颜
色相同。
③三原色:红、绿、蓝
一、光的传播及其应用
1.如图所示,为了探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四种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然后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
其中符合要求的是()
A.B.
C.D.
【答案】A
【解析】当探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时,应该控制小孔的形状相同而改变小孔的大小,故A 符合要求,而B、C、D不合要求。
故选A。
2.(2022七下·鄞州期中)下列属于光源的是()
A.天空中的一轮明月B.发光的猫眼
C.闪闪发光的红宝石D.点燃的蜡烛
【答案】D
【解析】天空中的一轮明月、发光的猫眼和闪闪发光的红宝石,都不是自己发光,只有点燃的蜡烛能够自己发光,因此只有蜡烛是光源,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3.(2022七下·鄞州期中)关于光的传播过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光的传播方向始终不变
B.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5千米/秒
C.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D.光在水中的速度小于在空气中的速度
【答案】A
【解析】A.当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5千米/秒,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光在水中的速度小于在空气中的速度,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4.(2022七下·鄞州期中)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②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
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
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能沿直线传播
【答案】D
【解析】原来的清水密度均匀,激光在其中沿直线传播。
倒入海波溶液后,开始时溶液密度不均匀,此时光沿曲线传播。
搅拌后,海波溶液变得密度均匀,此时光又再次沿直线传播,那么得到结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故选D。
5.(2022七下·杭州期中)用自制针孔照相机观察烛焰,有以下四种说法:
a.薄膜上烛焰的像是倒立的;
b.薄膜上烛焰的像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放大的;
c.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筒长,烛焰的像变大;
d.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推动内简,烛焰的像更明亮。
对于这四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abcd B.acd C.ab D.cd
【答案】A
【解析】a.薄膜上蜡烛火焰的像属于小孔成像现象,根据光沿直线传播可知,像是倒立的,故a正确;
b.薄膜上像的大小取决于像距和物距比值的大小,如果比值大于1,那么成放大的;如果比值小于1,那么成缩小的,故b正确;
c.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筒长,此时物距不变,像距增大,则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增大,那么像变大,故c正确;
d.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推动内筒,则像距减小,则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减小,因此成的像会减小,由于光线会聚了,因此像更明亮,故d正确。
则正确的是abcd。
故选A。
6.(2022七下·乐清月考)如图是科学兴趣小组同学探究小孔成像现象的装置,她们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
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小孔成像是实像
C.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D.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答案】D
【解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由于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成的是实像,故A、B正确不合题意;
小孔成像中成的是物体倒立的实像,则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故C正确,不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7.(2021七下·拱墅期末)在晴朗的中午,小乐观察到树荫下出现圆形的光斑,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光斑的形状与树叶间隙形状相同
B.到了下午,光斑将移向西侧
C.光斑是太阳缩小的虚像
D.此现象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答案】D
【解析】在晴朗的中午,小乐观察到树荫下出现圆形的光斑,这其实是太阳光通过树叶之间的缝隙时形成的小孔成像现象。
A.光斑的形状与树叶间隙形状无关,只与太阳的形状有关,故A错误;
B. 到了下午,太阳向西移动,根据光沿直线传播可知,光斑将移向东侧,故B错误;
C.光斑是太阳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 此现象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8.如图所示的漫画说明光的传播速度很大,我们知道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大的速度,在通常情况下,真空中的光速可以近似取为c=m/s=km/s。
光在玻璃、水、空气三类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
【答案】3.0×108;3.0×105;空气、水、玻璃
【解析】(1)在通常情况下,真空中的光速可以近似取为c= 3.0×108 m/s= 3.0×105 km/s。
(2)光在玻璃、水、空气三类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空气、水和玻璃。
9.(2022七下·柯桥期末)某校双减课后服务的社团活动中,实践小组利用一根垂直插入水平地面的杆子,进行为期一年的“观竿测影”活动。
2022年3月22日正午时刻杆子的杆影如图所示,并测得杆影OA长为55.7cm。
(1)图中杆影OA的形成是由于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传播。
杆影从O到A指向
方。
(2)今天正午,该校天气晴好,此杆影长度将比55.7cm(填“长”、“短”、“一样长”或“无法判断”)。
【答案】(1)直线;北(2)短
【解析】(1)杆影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在北半球,正午时太阳位于南方,影子的方向指向北方;
(2)从2022年3月22日至夏至,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这一天的杆影应比2021年3月122日这一天的杆影短。
10.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
如图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只与小孔等高的小灯泡,小灯泡发光时,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灯丝(填“倒立”或“正立”)的像。
若水平向左移动易拉罐,像的大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填“改变”或“不变”)。
【答案】倒立;变大;不变
【解析】(1)如图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只与小孔等高的小灯泡,小灯泡发光时,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灯丝倒立的像。
(2)若水平向左移动易拉罐,则物距减小而像距增大,即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减小,因此像变大;(3)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不变。
11.如图所示,小明探究“树荫下的光斑”时,在一块硬纸板上挖一边长为4.5毫米的正方形的孔,把这块挖有正方形孔的纸板对准太阳光,当纸板和地面相距较远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填“正方形”“圆形”或“三角形”)亮斑,这是光的造成的;再逐渐增大纸板与地面的距离时,你会发现地面上那个亮斑将变(填“大”或“小”);当纸板和地面距离非常非常近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填“正方形”“圆形”或“三角形”)亮斑。
【答案】圆形;直线传播;大;正方形
【解析】(1)太阳光通过硬纸板上很小的正方形小孔,在地面上将观察到一个圆形的光斑,这个圆斑是太阳的实像,这是小孔成像现象,说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硬纸板与地面的距离增大,也就是小孔到地面的距离增大,光斑的形状不变,但是光斑变大。
当纸板和地面距离非常非常近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正方形的光斑。
12.(2021七下·仙居期末)跑操是各校大课间活动的主项目,同学们跑操训练时,步伐整齐、气势宏博。
(1)某同学在跑操训练过程中,看到同排同学是静止的,而国旗杆在向后退,则他是以
为参照物的。
(2)班级跑操训练时,同学们听到指挥员的指令,听觉是在形成的。
(3)跑到指定位置后,同学们利用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传播的原理,迅速排成整齐的队伍。
【答案】(1)自己(2)大脑皮层(大脑)(3)直线
【解析】(1)该同学是以自己为参照物,那么国旗相对于他的位置发生变化,即在向后退。
(2)指挥员指令的声音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听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因此听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3)同学们利用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迅速排成整齐的队伍。
13.(2022七下·江北竞赛)学习小组用图甲所示的圆柱形纸筒做“探究小孔成像规律”的实验,发现像的大小不同,亮度也不一样关于像的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
猜想2:与小孔的形状有关。
猜想3:与小孔的大小有关。
(1)验证猜想1时,应固定的位置,让光屏从图示位置沿纸筒慢慢远离小孔,在这过程中观察光屏上像的亮度。
(2)验证猜想2时,固定烛焰、纸筒和光屏的位置,更换使用如图乙所示的三个小孔进行实验,分别观察比较所成像的亮度。
他们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
(3)为验证猜想3,固定烛焰、小孔和光屏位置,只改变圆孔直径,观察现象如下表
实验现象表明:在小孔成像清晰时,。
【答案】(1)蜡烛和小孔(2)没有控制小孔的大小相等(3)在小孔成像清晰时,小孔越大,像的明亮程度越亮。
【解析】(1)、验证猜想1时,应固定蜡烛和小孔的位置,让光屏从图示位置沿纸筒慢慢远离小孔,在这过程中观察光屏上像的亮度。
(2)验证猜想2时,固定烛焰、纸筒和光屏的位置,更换使用如图乙所示的三个小孔进行实验,分别观察比较所成像的亮度。
他们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控制小孔的大小相等。
(3)实验现象表明:在小孔成像清晰时,小孔越大,像的明亮程度越亮。
14.(2022七下·北仑期中)小科为了探究小孔成像的特点,在易拉罐的底部中心位置打了一个直径约1mm的小孔,将罐的顶部有拉环的这一个圆面剪去,用硬纸板制作了一个直径略小于易拉罐的圆筒,使易拉罐恰好能套在它的外面在圆筒的一端包上如图乙的半透明的方格纸(格子与LED发光单元等大)并插入易拉罐中,如图甲所示。
(1)小科应该将半透明的方格纸包在圆筒的端(选填“A”或“B”),采用了半透明并带有方格的纸来做光屏的优点是。
(2)小科将光源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多次改变光屏的位置,记录下像距和像的高度如右表所示,则根据表中的数据能得到的结论是。
(3)相比较于烛焰,小科选用“F”形光源的好处是。
A led发光体的亮度更亮,成的像更明显;
B选用”F”形光源更便于研究像和光源的正倒关系;
C选用“H”形光源也能达到同样的实验效果。
【答案】(1)A;便于比较像和光源的大小关系
(2)当光源和小孔的位置固定时,像的高度与像距成正比(合理即可)(3)AB
【解析】(1)根据图甲可知,圆筒的A端要插入易拉罐,则半透明的方格纸要包在圆筒的A端。
采用了半透明并带有方格的纸来做光屏的优点是:便于比较像和光源的大小关系。
(2)将每组数据中的像高与像距作比,比值都是0.5,则得到结论:当光源和小孔的位置固定时,像的高度与像距成正比。
(3) A.led发光体的亮度更亮,成的像更明显,故A正确;
B.选用”F”形光源更便于研究像和光源的正倒关系,故B正确;
C.选用“H”形光源是对称的,无法研究像的“倒立”特点,故C错误。
故选AB。
二、光的色散
15.关于光的色散实验,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B.色散现象表明,白光是复色光
C.单色光通过三棱镜时,传播方向不会发生改变
D.单色光通过三棱镜时,不会发生色散
【答案】C
【解析】A.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发生折射,即传播方向发生改变,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色散现象表明,白光是复色光,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单色光通过三棱镜时也会发生折射,即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单色光通过三棱镜时,不会发生色散,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6.(2022七下·宁海期末)小科用一束白光A做光的色散实验(如图),其中1、3表示两束边缘色光,
2是中间色,则下列符合小科看到的实验现象的是()
A.1是紫光,2是绿光,3是红光B.1是绿光,2是红光,3是紫光
C.1是红光,2是绿光,3是紫光D.1是红光,2是紫光,3是绿光
【答案】C
【解析】白光经过三棱镜后发生色散现象,被分解为七种颜色的单色光。
三棱镜对红光的偏折能力最弱,对紫光的偏折能力最强,因此光线1为红光,而光线3为紫光,中间的为绿光。
故选C。
17.(2022七下·江北竞赛)如图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 范围内观察到了不同颜色的光,则()
A.A处应是紫光
B.只有AB之间有光
C.将照相底片放到AB范围B的外侧,底片会感光
D.将温度计放到AB范围A的外侧温度不会升高
【答案】C
【解析】A.三棱镜对红光的偏折作用较弱,对紫光的偏折作用较强,则A处为红光,B处为紫光,故A错误;
B.AB之间为可见光,而AB之外还有看不到的红外线和紫外线,故B错误;
C.B的外面为紫外线,紫外线能够使照相底片感光,故C正确;
D.A的外侧为红外线,它的热作用好,可以使温度计的示数增大,故D错误。
故选C。
18.(2022七下·诸暨期中)如图所示,室外有阳光,在有水的脸盆中斜放一块平面镜,调整镜子角度,可在纸板上看到七色的光。
下列对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A.实验说明太阳光是复色光
B.实验中同时发生了光的折射和反射
C.实验中可以用白墙代替纸板
D.斜放的镜子相当于三棱镜
【答案】D
【解析】室外有阳光,在有水的脸盆中斜放一块平面镜,调整镜子角度,镜子和它前面的水相当于一个三棱镜,此时光穿过这个“三棱镜”时发生色散现象,则可在纸板上看到七色的光,这证明了太阳光为复色光,故A正确不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光从空气射入水里发生折射,然后在平面镜上发生反射,故B正确不合题意;
纸板的作用是借助漫反射,让我们看到彩色光带,因此白墙可以代替纸板,故C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D。
19.(2022七下·宁波竞赛)某日,慈溪的天空水晶蓝、日晕、彩云齐现,如图为日晕的景象。
在5000m的高空,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样太阳周围就出现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其由内到外的颜色分布和彩虹相反),称为“晕”。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是凝固现象
B.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需要吸热
C.“晕”的内圈为紫光,外圈为红光
D.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分解为七色光是光的色散现象
【答案】D
【解析】A.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即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故A错误;B.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需要放热,故B错误;
C.由于三棱镜对红光的偏折能力弱,对紫光的偏折能力强,所以彩虹的外圈为红光,内圈为紫光。
而“晕”和彩虹相反,即外圈为紫光,内圈为红光,故C错误;
D.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分解为七色光是光的色散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20.(2022七下·瓯海期中)今年三月份全国多地出现日晕现象( 如图所示),该现象是由太阳照射在由冰晶构成的卷层云后,阳光被分解成了红、黄、绿、紫等多种颜色,这样太阳周围就出现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
据此推测“日晕”现象的原理与下列光学现象相同的是()
A.平面镜成像B.海市蜃楼
C.雨后彩红D.日食形成
【答案】C
【解析】根据“由太阳照射在由冰晶构成的卷层云后,阳光被分解成了红、黄、绿、紫等多种颜色,这样太阳周围就出现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可知,日晕的原理为光的色散。
A.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故A不合题意;
B.海市蜃楼的原理是光的折射,故B不合题意;
C.雨后彩红的原理是光的色散,故C符合题意;
D.日食形成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21.(2021七下·上城期末)1666年,物理巨匠牛顿用玻璃三棱镜分解了太阳光,在光屏上得到了七色光,解开了光的颜色之谜。
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太阳光中包含七色光
B.七色光按序排列是因为三棱镜对不同色光反射程度不同
C.光屏上得到的七色光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D.能看到光屏上的七色光是因为光屏反射了七色光
【答案】B
【解析】A.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七种颜色的光,说明太阳光中包含七色光,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七色光按序排列是因为三棱镜对不同色光折射程度不同,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光屏上得到的七色光是红、橙、黄、绿、蓝、靛、紫,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能看到光屏上的七色光是因为光屏反射了七色光,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22.(2022七下·慈溪期末)2022年5月9日,北京天空出现日晕景观。
(1)在5000m的高空,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分解成红、橙、黄、绿、、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样太阳周围就出现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称为“光晕”。
(2)这种景象说明太阳光是(选填“单色光”或“复色光)
(3)日晕的形成与彩虹的形成原理相同,都是光的现象
【答案】(1)蓝(2)复色光(3)色散
【解析】(1)在5000m的高空,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样太阳周围就出现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称为“光晕”。
(2)这种景象说明太阳光是复色光;
(3)日晕的形成与彩虹的形成原理相同,都是光的色散现象。
23.(2022七下·宁波月考)如图,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A处是,B的外侧是。
【答案】红光;紫外线
【解析】三棱镜对紫光的偏折能力最强,对红光的偏折能力最弱。
根据图片可知,A处的光线偏转角度小,即A为红光;B处的光线偏转角度大,为紫光,而紫光外面肯定是紫外线。
24.(2021七下·奉化期末)在科学无处不在。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生活中的一些问题:(1)北方的冬天,为了更好保存蔬菜,人们通常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这是利用(填物态变化名称)时(选项“吸热”或“放热”)的原理,从而使菜窖内温度不会太低。
(2)今年五一期间,南方多地出现如图所示“日晕”现象。
细心的小科查阅资料后,发现此现象是由于高空水蒸气形成小冰晶后,太阳光照射在小冰晶上分解形成七种色光,据此推测“日晕”现象的原理是。
【答案】(1)凝固;放热(2)光的色散
【解析】(1)北方的冬天,为了更好保存蔬菜,人们通常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这是利用水凝固时放热的原理,从而使菜窖内温度不会太低。
(2)今年五一期间,南方多地出现如图所示“日晕”现象。
细心的小科查阅资料后,发现此现象是由于高空水蒸气形成小冰晶后,太阳光照射在小冰晶上分解形成七种色光,据此推测“日晕”现象的原理是光的色散。
25.(2021七下·杭州期中)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自a到b依次出现了七色排列的光带,这叫做现象。
经三棱镜不能再色散的光叫做光。
【答案】光的色散;单色
【解析】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自a到b依次出现了七色排列的光带,这叫做光的色散现象。
经三棱镜不能再色散的光叫做单色光。
26.(2021七下·浙江期中)书籍和棉被等久放在房间中容易长霉菌,为了除湿、杀菌,人们经常将它们放在太阳下晒。
学校科学兴趣小组对此产生兴趣。
他们提出了“阳光中哪种辐射可以杀菌”的研究课题,并制定以下实验步骤:
⑴查阅资料:知道阳光主要由红外线、和紫外线组成。
⑴提出假设:红外线也可能有杀菌功能。
⑴实验并记录数据:
⑴实验结论:实验假设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阳光中具有杀死细菌、霉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辐射是。
【答案】可见光;错误;紫外线
【解析】(1)查阅资料:知道阳光主要由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组成。
(2)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照红外光后细菌菌落数没有减少,说明红外光没有杀菌作用,因此实验提出的假设是错误的,而照紫外光后细菌菌落数变为0,说明阳光中具有杀死细菌、霉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太阳辐射是紫外线。
27.为了探究太阳光的颜色,小明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
(1)按图甲所示进行实验,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
这个现象说明:。
(2)在上述实验过程中,若在三棱镜与光屏之间插入一块红玻璃,则发现光屏上只有红色光,其他地方是暗的,如图乙所示。
这一现象说明:。
(3)在第(1)步基础上,在白屏上蒙一张绿色纸,发现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如图丙所示。
这一现象又可以说明:。
【答案】(1)红、橙、黄、绿、蓝、靛、紫;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红色透明物体只能透过红色光(或某种颜色的透明物体只能透过这种颜色的光)
(3)绿色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绿色光(或某种颜色的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这种颜色的光)
【解析】(1)按图甲所示进行实验,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这个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在上述实验过程中,若在三棱镜与光屏之间插入一块红玻璃,则发现光屏上只有红色光,其他地方是暗的,如图乙所示。
这一现象说明:红色透明物体只能透过红色光(或某种颜色的透明物体只能透过这种颜色的光)。
(3)在第(1)步基础上,在白屏上蒙一张绿色纸,发现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这一现象又可以说明:绿色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绿色光(或某种颜色的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这种颜色的光)
28.下面是对太阳光发生色散现象的探究实验。
实验一:用平面镜引入一束日光,通过狭缝照到三棱镜上,如图所示。
调整棱镜的方位,在白色光屏上可以看到白光通过棱镜折射后得到的彩色光带。
把白纸放在棱镜前,让学生看到照到棱镜上的光是白光,由此得知白光通过棱镜后分解成各种颜色的色光。
实验二:在狭缝前放置红色玻璃(或蓝色玻璃),用白纸显示出照在三棱镜上的光是红光(或蓝光);通过三棱镜后,光改变了传播方向,但不分解,仍然是红光(或蓝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太阳光通过棱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了七色光是因为____。
A.太阳光中含有七色光,通过棱镜后各色光分散开了
B.棱镜中含有七色光,有太阳光通过时各色光分散出来
(2)你得到(1)中答案的根据是什么?
(3)由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各色光通过棱镜时,哪种光的偏折最大?哪种光的偏折最小?太阳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