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桥梁抗风设计基准规范
日本铁路桥梁的抗震设计方法
日本铁路桥梁的抗震设计方法黄坚;盛黎明【摘要】简要介绍近年来日本铁路桥梁的抗震规范和抗震设计方法,并对三个阶段抗震设计中的一些重要概念通过实例进行解释,以桥墩为例介绍抗震"性能设计法"的应用以及设计过程参数的选用.【期刊名称】《铁道标准设计》【年(卷),期】2008(000)010【总页数】5页(P18-22)【关键词】铁路桥梁;抗震设计;日本【作者】黄坚;盛黎明【作者单位】斯达纳株式会社;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北京,1008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42.5+51 概述近几年,全球发生了许多次大地震,而一旦大地震发生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将造成非常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间对交通线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当地震使交通线遭到破坏,可能导致的生命财产以及间接经济损失也将会越来越巨大。
比如,在阪神大地震中,东海道新干线由于桥梁的修补和再建,终断运营90 d,几乎切断了大城市间的经济命脉。
几次大地震一再证明了桥梁工程破坏的严重后果,也一再证明了桥梁工程抗震研究的重要性。
随着全社会对地震危害性认识的不断提高,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60—2001)于2001年8月1日正式实施。
1999年始铁道部组织对国家标准《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J111—87)进行全面修订,以标准号GB50111—2006于2006年12月颁发执行。
日本处在多震地区,较早对地震、地震对结构物的影响、设防措施以及灾后修复进行了研究,并逐渐完善形成系统设计技术和方法。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发生之后,基于对地震震害的重新认识,日本等国对桥梁抗震研究掀起了一个高潮,1996年和1999年,日本分别对公路桥梁和铁路桥梁抗震规范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新修订的抗震规范引入了基于性能的抗震思想,采用3级设防,2级抗震设计的方法。
本文着重介绍近年来日本铁路桥梁的抗震规范和抗震设计方法,并对抗震设计中的一些重要概念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日本抗规3-4
3.4 重要程度的划分解说:重要程度如条文所示划分为A种桥和B种桥的2种。
作为构成重要程度的主要因素要考虑道路类别和以下事项。
1) 地区防灾计划上的位置桥在确保地震后的避难路和救护、救急、医疗、灭火及向避难者输送紧急物质的供给时所必须的程度。
2) 2次灾害的可能性复式断面,跨线桥和跨道桥等,在桥受到震害时,它对其它结构物、设施产生影响的程度。
3) 利用状况与有无替代性利用交通量和桥在失去通行功能时有无立即通过其它替代结构物、设施维持其功能的替代性。
4) 功能恢复的难易桥在遭受震害之后,其功能恢复所需要的时间和费用的大小。
以前的抗震设计篇(90年2月),设计水平地震力系数是根据桥的重要程度而改变的,如第2章所规定的,为了按照重要程度确保抗震性能的目标,要让其反映到结构构件的地震时保有水平抗力和容许塑性率中。
3.5 地区修正系数解说:设计水平地震系数的标准值,是在综合以往的惯例与经验事实的基础上,作为在发生大规模地震可能性高的地区中建设的桥应该适用的标准设计水平地震系数的值而制定的。
因而,在与此不相符的地区,则要把设计水平地震系数的标准值按照地区修正系数修正。
这样做的理由是,地震发生频度低的地区使用与地震频度高的地区相同的设计水平地震系数是不合理的。
以建筑基准法实施令第88条的规定为基础的“作为Z的数值,计算R t及A i的方法及地基明显软弱的地区,特定行政厅指定的标准”(80年11月27日建设省告示第1793号)第1项(Z的数值)中,规定了水平地震力系数减小的划分地区。
这种地区划分是对77年3月完成的建设省新抗震设计法(草案)中地震动强度的地区划分中,考虑了行政划分并实行一些修改后而产生的,条文就是按照这种地区划分作的规定。
表-解3.5.1示出了表-3.5.1所示的地区划分的具体对象区域。
同时,在图-解3.5.1示出了根据表-解3.5.1制成的地区划分图。
建设省的新抗震设计法(草案)所示的地震动强度的地区划分,示于图-解3.5.2。
日本道路桥示方书-抗震设计规范中文版
目录V抗震设计篇第1章总则 (5)1.1 适用范围 (5)1.2 用语的定义 (5)第2章抗震设计的基本方针 (7)2.1 抗震设计的基本 (7)2.2 抗震设计的原则 (8)2.3 划分桥梁的重要度 (10)第3章抗震设计时必须考虑的载荷 (12)3.1 抗震设计时必须考虑的载荷和其组合 (12)3.2 地震的影响 (12)第4章设计地震运动 (14)4.1 一般 (14)4.2 1级地震运动 (15)4.3 2级地震运动 (17)4.4 按地域区分的修正系数 (20)4.5 抗震设计上的地基种类 (25)4.6 抗震设计上的地基面 (26)第5章抗震性能的检查 (29)5.1 一般 (29)5.2 对于抗震性能1的桥梁的界限状态 (31)5.3 对于抗震性能2的桥梁的界限状态 (31)5.4 对于抗震性能3的桥梁的界限状态 (36)5.5 抗震性能的检查方法 (38)5.6 防止上部构造掉落的对策 (41)第6章抗震性能的静态检查方法 (42)6.1 一般 (42)6.2 适用静态检查法的情况的载荷计算方法 (43)6.2.1 一般 (43)6.2.2 惯性力 (43)6.2.3 固有周期的估计方法 (48)6.2.4 地震时的土压 (56)6.2.5 地震时的动水压力 (60)6.3 检查1级地震动的抗震性能 (64)6.3.1 一般 (64)6.3.2 惯性力的计算方法 (65)6.3.3 设计水平地震烈度 (72)6.3.4 抗震性能1的检查 (74)6.4 检查2级地震动的抗震性能 (76)6.4.1 一般 (76)6.4.2 惯性力的估算方法 (77)6.4.3 设计水平地震烈度 (77)6.4.4 构造物特性修正系数 (81)6.4.5 抗震性能2或抗震性能3的检查 (84)6.4.6 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检查 (85)6.4.8 桥台基础的检查 (90)6.4.9 上部构造的检查 (91)6.4.10支承部的检查 (91)第7章抗震性能的动态检查方法 (92)7.1 一般 (92)7.2 用于动态解析的地震动 (93)7.3 解析模型以及解析方法 (94)7.3.1 解析模型以及解析方法 (94)7.3.2 部件的模型化 (96)7.4 检查抗震性能 (98)第8章地震时不稳定的地基的影响 (101)8.1 一般 (101)8.2 被判断为抗震设计上的极松软土层或产生对桥梁造成影响的液状化的砂质土层的土质常数 (102)8.2.1 一般 (102)8.2.2 判断抗震设计上的极松软土层 (102)8.2.3 判断砂质土层的液状化 (102)8.2.4 使抗震设计上土质常数减小的土层及其处理方法 (105)8.3 有确认会造成对桥梁产生影响的流动化的地基存在时的抗震性能的检查 (107)8.3.1 一般 (107)8.3.2 流动力的估算方法 (109)第9章抗震桥的抗震性能检查 (112)9.1 一般 (112)9.2 抗震桥的抗震性能检查 (115)9.3 抗震支承的模型化 (117)9.3.1 一般 (117)9.3.2 抗震支承的非线性历史模式 (117)9.3.3 抗震支承的等价线形模型 (118)9.4 抗震支承的基本性能 (121)9.5 期待可以减小地震的影响的其他构造 (122)第10章钢筋混凝土桥墩的地震时保有水平耐力及容许塑性率 (123)10.1 一般 (123)10.2 破坏形态的判断和地震时保有水平耐力及容许塑性率 (124)10.3 水平耐力及水平变位的计算 (127)10.4混凝土的应力度—变形曲线 (132)10.5 抗剪耐力 (136)10.6 为了提高钢筋混凝土桥墩的韧性而需要注意的构造细目 (139)10.7 轴向钢筋之分段 (146)10.8 钢筋混凝土Rahmen桥桥墩的地震时保有水平耐力及容许塑性率 (147)10.9 上部构造等的死载荷导致的偏心力矩起作用的钢筋混凝土桥墩 (156)第11章钢制桥墩的反应值和容许值 (160)11.1 一般 (160)11.2 通过动态检查法进行检查 (161)11.3 构造细目 (167)11.4 锚栓部位的检查 (171)第12章桥墩基础的反应值和容许值 (173)12.1 一般 (173)12.2 计算桥墩基础上产生的断面应力、地基反力及变位 (176)12.3 基础的屈服 (179)12.4 计算考虑桥墩基础的塑性化时的桥墩基础反应值 (180)12.5 桥墩基础的容许塑性率及容许变位 (182)12.6 桥墩基础的部件的检查 (183)第13章位于产生液化状的地基的桥台基础的反应值和容许值 (184)13.1 一般 (184)13.2 用于桥台基础检查的设计水平地震烈度 (185)13.3 计算桥台基础的反应塑性率 (187)13.4 桥台基础的容许塑性率 (188)13.5 桥台基础的部件的检查 (188)第14章受到地震影响的上部构造的容许值和上部构造端部构造 (189)14.1 一般 (189)14.2 钢上部构造 (190)14.2.1 耐力和容许变形量 (190)14.2.2 构造细目 (190)14.3 混凝土上部构造 (191)14.3.1 耐力和容许变形量 (191)14.3.2 构造细目 (193)14.4 上部构造端部构造 (194)14.4.1 上部构造端部的游间 (194)14.4.2 伸缩装置 (197)14.4.3 伸缩装置保护罩 (198)第15章支承部的检查 (200)15.1 一般 (200)15.2 用于支承部检查的设计地震力 (202)15.3 支承部检查 (205)15.4 支承部位的构造 (208)15.5 变位限制构造 (209)第16章落桥防止系统 (212)16.1 一般 (212)16.2 横梁结合长度 (215)16.3 落桥防止构造 (223)16.4 高度差别防止构造 (226)16.5 变位限制构造 (226)第1章总则1.1 适用范围明确抗震设计篇的适用范围。
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
摘要:随着我国桥梁工程的不断发展,编制适合我国国情的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迫在眉睫。
介绍了编译的代码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包括图基本风速和风压图,风荷载的表达,桥梁的需求动态稳定性试验和风洞试验,等另外,各种大跨度桥梁抗风性对策完成和施工阶段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桥梁抗风设计规范前言1999年10月,江阴长江大桥正式竣工通车,标志着我国第一座1公里以上的悬索桥,也成为世界上第6个修建1公里以上桥梁的国家。
自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建成各类斜拉桥100多座,成为世界上斜拉桥数量最多的国家。
如果算上2001年将建成的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和福州闽江大桥,我国斜拉桥在世界跨度超过500米的斜拉桥中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1996年,中国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了由同济大学和中国交通大学公路规划设计院联合编写的第一本《公路桥梁抗风设计指南》,该指南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公路桥梁的抗风设计中。
在此基础上,由交通部委托,同济大学,预备公路规划和设计研究所,中央气象研究所和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进行了特殊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为最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公路桥梁抗风设计代码。
表1列出了这些主题的内容以及经过多次修改提交审批的草案的内容。
本文主要介绍规范编写过程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包括基本风速的确定、风荷载的表达、桥梁动稳定性试验和风洞试验要求等2、国家基本风速图、风压图基本风速定义为在桥区开阔平坦的地形条件下,距离地面10米,年均最大风速10min,回收期为100年。
本规范利用1961 - 1995年我国657个基本站的风速资料拟合I极值分布曲线。
参考高度由原来20m高度改变为10m高度,考虑100年回收期得到100年回收期的最大风速值。
针对这一事实有相当数量的气象站在中国,由于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车站环境不能满足开放和通畅的要求,导致风速记录显然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
本文根据周边台站的情况,对部分计算结果进行了修正。
桥梁抗风概念设计
全桥颤振-tacoma桥
大幅度扭转振动
杆件颤振:拱桥板式钢吊杆的大攻角颤振
2006年8月,广东一拱桥 在24m/s风速下的振动录 像(田仲初摄)
连续振动13小时至吊杆的 翼板断裂
(2) Vortex shedding vibration 涡激共振
• 机理:气流绕过柱体时在尾部产生涡, 涡脱落时产生对柱体的作用力, 涡脱频率与柱体自振频率接近时发生共振
0 .0
5 .0
0 .0
-5 .0
-1 0 .0
-1 5 .0
-2 0 .0
-2 5 .0
-3 0 .0 0 .0
T h e o d o rs e n P B 1degree P B 2degree P B 3degree
5 .0
1 0 .0
1 5 .0
2 0 .0
2 5 .0
3 0 .0
U /fB
T h e o d o rs e n P B 1degree P B 2degree P B 3degree
5 .0
1 0 .0
1 5 .0
2 0 .0
2 5 .0
U /fB
*
H 2
*
H 4
3 .0 2 .5 2 .0 1 .5 1 .0 0 .5 0 .0 -0 .5 -1 .0
0 .0 0 .5 0 .0 -0 .5 -1 .0 -1 .5 -2 .0 -2 .5 -3 .0
0 .0
T h e o d o rs e n P B 1degree P B 2degree P B 3degree
5 .0
1 0 .0
1 5 .0
2 0 .0
2 5 .0
U /fB
日本抗规13-2
(1) 防止落梁结构的结构图例示于图-解13.3.1~图-解13.3.3中。
具体的结构有: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由PC钢材和锚固钢筋连接的结构、下部结构的顶部和上部结构设置凸起和防止落梁壁的结构及2跨的上部结构相互以PC钢材等连接的结构等。
并且,防止落梁结构与位移限制结构即使结构类似,但因功能各异,原则上不能兼用。
(2) 防止落梁结构是对梁搭接长度的补充,下部结构和支座破坏,上下部结构间产生不能预测的大的相对位移时,防止落梁结构在相对位移达梁搭接长度之前发挥作用。
因此,如果上下部结构和支座、防止落梁系统全部按设计那样发挥作用,则在设置防止落梁结构的情况下不要梁搭接长度,另一方面,要是能确保梁搭接长度,防止落梁结构就可不要,但是对于设计中设想不到的地基的破坏和特殊的结构上的破坏,作为保险装置功能,规定了在梁搭接长度之外设置本节规定的防止落梁结构。
并且,为了即使在特殊条件下也能够支撑上部结构,规定如式(13.3.1)那样以与静载反力的1.5倍相当的水平力为设计地震力。
在此,在算出防止落梁结构的抗力之际,可以从考虑了对地震时加成1.5的容许应力来算出。
并且,防止落梁结构的设计最大移动量S F,虽然容许桥整体系统某种程度的位移会减少作为整体的结构损伤,但根据同时也必须比梁搭接长度S E更小这种观点,规定在不超过式(13.3.2)的范围尽可能取大的值。
但是,采用B型橡胶支座时,为了在大地震时最大限度地利用橡胶支座的变形能力,要最好确保与橡胶的容许剪切应变相当的移动量。
(3) 要规定防止落梁结构不能约束由地震时和上部结构的温度变化、活载引起的支座的移动、转动等功能。
(4) 在以往的震灾事例中,可以看到,在防止落梁结构方面,与横桥向的位移相伴随的破损和推测为冲击性地震动为原因的破损居多。
因此,防止落梁结构应该是能够追随向横桥向的移动的结构,同时为了缓和冲击性地震力采用橡胶等缓冲材料应是提高抗冲击性的结构。
(5) 防止落梁结构以往大多设置在支座部附近,因此其结构最好不妨碍支座部的检查和修补等的维护管理。
桥梁抗风设计规范
风荷载计算: 根据风速、风 向、地形地貌 等因素,计算 桥梁所受的风 荷载,为结构 设计提供依据。
抗风措施设计: 根据桥梁结构 和风环境特点, 采取相应的抗 风措施,如加 装风屏障、调 整结构刚度等。
风洞试验:通 过风洞试验获 取桥梁模型在 各种风速下的 响应数据,验 证抗风措施的 有效性和安全
抗风设计的审查流程与要点
审查流程:初 步审查、详细 审查和最终审
查
审查要点:结 构稳定性、风 载作用下的响 应和疲劳性能
等
抗风设计评估与审查的实践经验与教训
评估指标:应综合 考虑结构、材料、 施工等因素,制定 合理的评估指标体 系。
审查要点:对桥梁 的抗风设计进行全 面审查,确保其满 足规范要求和安全 性能。
新型抗风设计方法与技术的应用
桥梁抗风设计的重要性 新型抗风设计方法的优势 新型抗风设计方法的应用案例 新型抗风设计方法的前景与展望
既有桥梁的抗风加固与改造
既有桥梁的抗风加 固:针对已建成桥 梁的风毁事故,采 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提高其抗风能力。
既有桥梁的抗风改 造:对存在抗风性 能不足的既有桥梁, 进行全面的改造, 使其满足抗风设计 规范要求。
桥梁抗风设计规范
风,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风
目录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桥 梁 抗 风 设 计 的 重 要 性
03 桥 梁 抗 风 设 计 的 基 本 原 则 05 桥 梁 抗 风 设 计 的 规 范 要 求
04 桥 梁 抗 风 设 计 的 主 要 内 容
添加标题
创新技术应用: 未来桥梁抗风设 计需要不断探索 和应用新的技术 与方法,如大数 据、人工智能、 仿真模拟等,以 提高设计的科学 性和可靠性,降
日本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基础设计方法
日本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基础设计方法摘要:本文对世界主要的桥梁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基础部分的现状进行了概略的比较,着重介绍日本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基础的设计方法,并指出了中国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基础部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关键词:桥梁基础抗震设计日本规范一、引言近十年来,世界相继发生了多次重大地震,1989年美国 Loma Prieta地震(M7. 0)、1994年美国Northridge地震(M6.7)、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M7.2)、1999年土耳其伊比米特地震(M7.4)、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M7.6)等等。
因此,专家们预测全球已进入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
随着现代化城市人口的大量聚集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地震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
地震灾害不仅是大量地面构筑物和各种设施的破坏和倒塌,而且次生灾害中因交通及其他设施的毁坏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也十分巨大。
以1995年日本版神地震为例,地震造成大量高速公路及高速铁路桥隧的毁坏,经济总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
近几次大地震造成的大量桥梁的破坏给了全世界桥梁抗震工作者惨痛的经验教训。
各国研究机构纷纷重新对本国桥梁抗震规范进行反思,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工作。
日本1995年阪神地震后,对结构抗震的基本问题重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十分重视减振、耗能技术在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桥梁、道路方面的抗震设计规范已经重新编写,并于1996年颁布实施。
美国也相继在联邦公路局(FHWA)和加州交通部(CALTRANS)等的资助下开展了一系列的与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修订有关的研究工作,已经完成了ATC-18,ATC-32T和ATC-40等研究报告和技术指南。
与旧规范相比,新规范或指南无论在设计思想,设计手法、设计程序和构造细节上都有很大的变化和深入。
中国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在80年代中期开始修订,于1989年正式发行。
随着中国如年代经济起飞,交通事业迅猛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兴建、跨越大江,大河的大跨桥梁、大型立交工程以及城市中大量高架桥的兴建,规范已大大不能适应。
抗风设计规范:主要关于桥梁规范-低速气动力-世纪期刊网
抗风设计规范:主要关于桥梁规范Ito,M.刘尚培文章主题:桥梁抗风设计规范文章内容:抗风设计规范(主要关于桥梁规范)0(日本东京大学)摘要本文综述结构抗风设计的规范符尉是关于挢粱规范.包括以下内容设计风速的评定,应考虑的极限状态,结构安全及性能的考核,风河模型试验,及风致振动的抑制.还讨论了需要进一步继续研究的可题.1.引言本文提到的抗风设计是结构设计的一部分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安全性,适用性,经济性,常常还要考虑审美要求.从优化问题角度看,安全性和舒适性要求是约束条丰,丽经济性相当于目标函数.虽然设计韵实蘸规范或设计规范常常被认为主要是规定上述约束条件的文件,其实规范能帮助工程师用圆满的方法设计出安全而经济的结构.设计规范应基于以下考虑来编写,应是实用的,符合当时的工艺水平;2,应能为一般水平工程师所掌握;3,应尽可能简洁明了,避免误用;4,应鸵吸收新的信息和未来的技术进步.考虑到上述总的原则,本文将综述结构抗风设计规范,特别是关于太跨度桥梁的规范,这是作者一直关心的课题.2桥桀规范日本风工程协会主席实施规范一定要不断更新,以便符合当前的实际又能吸收新的研究资料.在这一方面,建筑物的风荷裁规定一直超过桥粱.桥粱的标准规范一般是为跨度小于200米左右的桥粱予备的,这种桥的鼠载一直不重要,因为它对桥梁设计没什么影响风裁的考虑只是为提供侧向融度或稳定性.换句话说这种桥粱的横侧与抗摆拉杆应具有合理的刚度不譬受蒴__算的风致应力的影响.如日本公路桥规范规定,不论风环境有何不同所杳强谴断面的基本风载均为300/珥±.但是对于大跨度结构,设计中采用的风鞍不光控制拉杆设计当然常常也影响桥粱的主要承载构件.自从940年着名的原塔可马桥倒塌以来气动力不稳定一直着作是悬索桥设计的极端极限状态.但是由于顼目太少这类桥的设计问题一般都是一座一座个别处理的.但是随着重量轻,柔性太,阻尼小的结构或构件的增多,风作用的考虑对于多种多样结构的设计日益交得重要,需要更加详细而系统的设计规定.英国标准5400(1978)[1已包含有这种详细的风载规定它引进了风载因子和抗风因子.后来英国又提出了桥粱气动力的规定(2].第一个系统包括风致振动条款的设计规范,是964年为日本本蝌一四国桥工程制订的(珊规范)[3.后来对这一规范又作过一些修改参照这个皿规范,日本又设计了许多座悬索桥.七十年代未左右,日本土木工程学会和日本公路协会分别开始研究抗风设计指南是近,日本公路协会的一个小组已发表了《公路桥抗风设计手册&;的初稿(手册)(4]按照上述设计准则,桥粱的设计步骤包括两步;静力部分与动力部分.3极限状态由于风对结构影响可能产生的极限状态举例如下()结构作为一个整体不稳定1)视为一个刚体的静不稳定(动,额复);2)构成倒塌机铡;3)结构屈曲;4)非振荡性发散;5)撮幅发散的振荡;()构臀破坏1)构件内部应力过太;2)构件整个或局部屈曲;"疲劳破坏;()非结构部件(如涂层或附臀)损坏;()变形过太引起昂贵的修复,拆装失效或();()结构振动引起居住者,使用者,或霓看者不便或不适;()风环境出现不利变化.在上述列举各项中,()和()称作极端极限状态,而其余各项可归于适用性极限状态.每一种极限状态都与下列一种或几种潜在的风作用有关.,时均风压或风力的静力作用2,脉动气动力引起的动力作用;)阵风响应,)旋涡激威,)负气动阻尼效应产生的振幅发散振荡(弛振,颤振).一般,一个具体的结构在不同风速范围可悲出现多种风致现象有一些舍同时发生.但是,特别对于商或长,细,轻,乘性大或阻尼小的结构,动力作用是主要的.因此,设计时哪些极限状态要考虑,应由具体结构物而定.在的风作用计算建议书【5】中,根据结构的细度固有主频率及结构阻尼将结构划分为刚性结构与柔性结构.在上述的动力影响中阵风响应和旋涡激威是限幅振荡.随机阵风可能引起顺风向,横风向和扭转运动其影响随风速增长;而横风向和扭转方向的旋涡激励只在共振区内出现,一般这种风速都很低.但是.超过临界风速后,在整个风速范围内,振幅发靛撮荡将一直增长.4.1,●考风造4,设计规范的主要项目在建筑规范中用于计算后面将提到的设计风速和风载的基本风速或参考风速常常用参考逮压来代替.在普通的桥粱规范中绝太多数对参考风速没有作明确规定.5400(1978)可能是第一个在这方面突破的规范.但是,当结构对风比较敏感时,设计规范中最好能提供现场区域内的参考风速.参考风速是相对于参考标高(一般取海平面或地面上方10米高度),标准地形,取平均对问和重视周期而言.以下是关于确定参考风速的几个问题;,平均速度虽然一般是在0分锋内取平均,但有些国家也取很短的问陌直到1小时.2,重视周期一般取和结构的期望寿命一样长,为了保证可靠程度,另外还要再给适当的安全褡量虽然可用的资料有限,但是否考虑更长一点的重现周期比较合理呢?3,极端风分析中,虽然广泛采用了型分布(分布),但有没有可能在评估很长重现期风速时考虑极值ⅲ型分布[6】?此外,极端风分析是否必须计及风气候的差别[7?4.2,设计风速为了确定设计风速,要用计及以下诸项的各种因子对参考风速进行修正,虽然所列各项不一定要全都用到,(【)重视周期,(2)地形耀糙度,(曲离地面标高,(4)漏斗效应和遣挡影响,()风向,)风速随时问与空向的脉动,0)阵风响应影响(抖振响应作用).设计规范中采用的修正因子或修正系数的定义与术语尚未标准化,下面举一些典型例子,关于上述()顼的重要性因子或概率因子;,关于(2)的粗糙度因子,关于(3)的标高因子,但是常用地形因子柬计及(2)和(3),甚至可能包括(4)和(5),关于")的漏斗效应因子(54110),关于(6)的"受裁面积(长度)因子",或阵风因子(5400),,以及关于(6)的"阵风响应因子,在很多情况下它也包括(曲上述的阵风响应是指对于随机阵风起的脉动压力的顺风向响应虽然原理上阵风响应因子应当用于风裁,但常常将它作为对设计风速的修正因子,因为在分析对上述(6)和(7]和影响是结合在一起的.4.3,风鼗一般,在实施规范中分别都规定了楼房设计的风压和桥粱。
《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概要
《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概要及大跨桥梁的抗风对策项海帆陈艾荣摘要:随着我国桥梁工程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编制适合我国国情的《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
本文介绍了该规范编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其中包括基本风速图和风压图、风荷载的表达方式、桥梁动力稳定性检验和风洞试验要求等,此外,还讨论了大跨桥梁成桥和施工阶段的各种抗风对策。
关键词:桥梁抗风、设计规范0. 前言1999年10月,江阴长江大桥正式建成通车标志着中国有了第一座超千米的悬索桥,同时也成为世界上能够建造千米级大桥的第六个国家。
自从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建成了一百余座各种类型的斜拉桥,成为世界上建造斜拉桥最多的国家。
如果把即将于2001年建成的南京长江二桥和福州闽江大桥统计在内,在跨度超过500m的世界斜拉桥中中国的斜拉桥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96年我国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由同济大学和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编写的《公路桥梁抗风设计指南》,几年来已被广泛用于多座大路桥梁的抗风设计中。
在此基础上,受交通部的委托,同济大学、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中央气象研究院以及西安公路交通大学针对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为形成最终的《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奠定了基础。
这几个专题的内容以及通过多次修改形成的报批稿的目录如表1所示。
本文将主要介绍该规范编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其中包括基本风速的确定、风荷载的表达方式、桥梁动力稳定性检验和风洞试验要求等二、全国基本风速图和风压图基本风速定义为桥梁所在地区的开阔平坦地貌条件下,地面以上10m高度处,100年重现期的10min平均年最大风速。
本次规范编制,采用我国657个基本台站1961年至1995年间自己记录的风速资料,以极值I型分布曲线进行拟合,将基准高度从原来的20m高改为10m 高,并考虑100年重现期,得到相应各气象台站百年一遇的最大风速值。
鉴于目前我国有相当多的气象台站,由于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台站环境不能满足空旷无遮挡的要求,致使风速记录明显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偏小。
《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概要
《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概要及大跨桥梁的抗风对策项海帆陈艾荣摘要:随着我国桥梁工程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编制适合我国国情的《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
本文介绍了该规范编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其中包括基本风速图和风压图、风荷载的表达方式、桥梁动力稳定性检验和风洞试验要求等,此外,还讨论了大跨桥梁成桥和施工阶段的各种抗风对策。
关键词:桥梁抗风、设计规范0. 前言1999年10月,江阴长江大桥正式建成通车标志着中国有了第一座超千米的悬索桥,同时也成为世界上能够建造千米级大桥的第六个国家。
自从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建成了一百余座各种类型的斜拉桥,成为世界上建造斜拉桥最多的国家。
如果把即将于2001年建成的南京长江二桥和福州闽江大桥统计在内,在跨度超过500m的世界斜拉桥中中国的斜拉桥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96年我国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由同济大学和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编写的《公路桥梁抗风设计指南》,几年来已被广泛用于多座大路桥梁的抗风设计中。
在此基础上,受交通部的委托,同济大学、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中央气象研究院以及西安公路交通大学针对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为形成最终的《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奠定了基础。
这几个专题的内容以及通过多次修改形成的报批稿的目录如表1所示。
本文将主要介绍该规范编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其中包括基本风速的确定、风荷载的表达方式、桥梁动力稳定性检验和风洞试验要求等二、全国基本风速图和风压图基本风速定义为桥梁所在地区的开阔平坦地貌条件下,地面以上10m高度处,100年重现期的10min平均年最大风速。
本次规范编制,采用我国657个基本台站1961年至1995年间自己记录的风速资料,以极值I型分布曲线进行拟合,将基准高度从原来的20m高改为10m 高,并考虑100年重现期,得到相应各气象台站百年一遇的最大风速值。
鉴于目前我国有相当多的气象台站,由于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台站环境不能满足空旷无遮挡的要求,致使风速记录明显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偏小。
日本工程施工标准(3篇)
第1篇一、前言日本工程施工标准是指在日本国内进行工程施工时,必须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准则。
这些标准旨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环保以及提高施工效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日本工程施工标准的主要内容。
二、日本工程施工标准概述1. 适用范围日本工程施工标准适用于日本国内所有建筑施工项目,包括住宅、商业、工业、公共设施等。
2. 标准体系日本工程施工标准体系包括以下四个层次:(1)基本标准:规定施工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如施工图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等。
(2)专业标准:针对不同专业领域的施工要求,如建筑、结构、电气、给排水、暖通等。
(3)技术规范:针对具体施工工艺、材料、设备等方面的要求。
(4)操作规程:针对施工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日本工程施工标准主要内容1. 施工图设计(1)设计深度:日本工程施工图设计要求具有较高的深度,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可操作性。
(2)设计内容:包括建筑、结构、设备、装饰等各专业设计,并需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2. 施工组织设计(1)施工方案:明确施工顺序、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施工设备等。
(2)施工进度计划:合理安排施工顺序,确保施工进度。
(3)施工资源配置: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提高施工效率。
3. 施工方案(1)施工工艺:采用先进、合理的施工工艺,提高工程质量。
(2)施工技术: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提高施工效率。
(3)施工质量控制:严格执行质量标准,确保工程质量。
4. 施工安全(1)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施工现场管理制度,确保施工安全。
(2)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3)施工安全防护: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5. 施工环保(1)施工现场环保:严格控制施工现场噪声、粉尘、废水等污染。
(2)废弃物处理:合理处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减少环境污染。
6. 施工验收(1)质量验收: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对施工质量进行验收。
(2)安全验收:确保施工现场安全,满足安全验收要求。
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
摘要:随着我国桥梁工程的不断发展,编制适合我国国情的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迫在眉睫。
介绍了编译的代码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包括图基本风速和风压图,风荷载的表达,桥梁的需求动态稳定性试验和风洞试验,等另外,各种大跨度桥梁抗风性对策完成和施工阶段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桥梁抗风设计规范前言1999年10月,江阴长江大桥正式竣工通车,标志着我国第一座1公里以上的悬索桥,也成为世界上第6个修建1公里以上桥梁的国家。
自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建成各类斜拉桥100多座,成为世界上斜拉桥数量最多的国家。
如果算上2001年将建成的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和福州闽江大桥,我国斜拉桥在世界跨度超过500米的斜拉桥中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1996年,中国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了由同济大学和中国交通大学公路规划设计院联合编写的第一本《公路桥梁抗风设计指南》,该指南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公路桥梁的抗风设计中。
在此基础上,由交通部委托,同济大学,预备公路规划和设计研究所,中央气象研究所和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进行了特殊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为最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公路桥梁抗风设计代码。
表1列出了这些主题的内容以及经过多次修改提交审批的草案的内容。
本文主要介绍规范编写过程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包括基本风速的确定、风荷载的表达、桥梁动稳定性试验和风洞试验要求等2、国家基本风速图、风压图基本风速定义为在桥区开阔平坦的地形条件下,距离地面10米,年均最大风速10min,回收期为100年。
本规范利用1961 - 1995年我国657个基本站的风速资料拟合I极值分布曲线。
参考高度由原来20m高度改变为10m高度,考虑100年回收期得到100年回收期的最大风速值。
针对这一事实有相当数量的气象站在中国,由于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车站环境不能满足开放和通畅的要求,导致风速记录显然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
本文根据周边台站的情况,对部分计算结果进行了修正。
日本抗规3-33
数来求固有周期,就可能低估设计地震力,因此,求设计地震力时要多从安全的角度来考虑。
3) 像用于地震时水平力分散结构的多层橡胶支座那样,对变形时刚度不变的支座,就采用这种刚度。
在减震支座的情况下,对等效刚度随变形而变化的支座,要采用8.4.4节规定的有效设计位移相当的刚度。
3.3.3 惯性力的计算方法解说:(1) 在下部结构的抗震设计中,必须考虑上部结构的惯性力。
设计振动单位由1座下部结构和其支撑的上部结构部分构成时,作为上部结构的惯性力,应采用该下部结构支撑的上部结构的重量乘以水平地震力系数后的值。
1) 可动支座部摩擦力的影响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连接部分,对惯性力的作用方向为可动的情况下,必须取代上部结构的惯性力而考虑作用于支座的静摩擦力。
在计算上部结构作用于下部结构的顺桥向惯性力时,可动支座的静摩擦力作如下处理(参照图-解3.3.9)。
i) 与上部结构的连接部分在顺桥向为固定的下部结构如图-解3.3.9所示的桥台那样,与上部结构的连接部分在顺桥向为固定的情况下,计算由上部结构作用于下部结构的惯性力时,可忽视作用于其他下部结构(桥墩1及桥墩2)的可动支上摩檫力的影响。
因为地震时伴随有可动支座的下部结构的振动,固定一侧上有上部结构作用于下部结构的惯性力减少的情形,相反也有增加的情形,所以为了安全起见不减去摩擦力,这是按以前的思路规定的。
ii) 与上部结构的连接部分在顺桥向为可动的下部结构如图-解3.3.9所示的桥墩1那样,与上部结构的连接部分在顺桥向为可动的情况下,根据地震系数法的抗震设计,代替上部结构作用于下部结构的惯性力、把产生于该下部结构可动支座的静摩擦力作为水平荷载作用于支座的底面位置。
支座的静摩擦力取作用于支座的静载而产生的垂直反力乘以可动支座的静摩擦系数后的值。
静摩擦系数采用通论篇4.1.4节规定的数值。
这是根据有可动支座的下部结构顺桥向离开其它设计振动单位而独立振动的情况定的。
但是,支座的摩擦力要小于作用于其支座固定后分担的上部结构作用于下部结构的惯性力。
日本钢结构桥资料
日本钢结构桥资料日本钢桥新技术资料日本是钢桥的王国,钢桥的结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着改进。
教科书里介绍的结构形式有许多已经过时,日本桥梁建设协会的资料是实际工程设计的参考资料。
少数主梁桥少数主梁桥是通过采用大跨度的合成桥面板或PC桥面板,达到减少主梁数目,并使横梁,风撑结构简素化以至于省略的新形桥梁。
近年来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钢桥形式。
适用于曲率半径大于700米的场合,经济跨径30到80米。
特长:由于采用合成桥面板或PC桥面板,提高了桥面板的跨度。
合成桥面板的底钢板同时兼做混凝土的模板。
现场打设的PC桥面板或工厂预制的桥面板均可对应。
由于桥面板跨度的增大,减少了主梁数目。
横梁的间隔也达到10米程度,横梁可以直接使用型材。
通过桥面板抵抗横方向的荷重,省略了下风撑。
除去强风地域,一直到70米均可保证抗风安全性。
跨径再大的话需要对抗风做特别的考虑。
狭小箱梁桥狭小箱梁桥的主梁比从前的箱梁窄,翼缘的板厚较大,纵向加强肋的设置个数少,省略了横向加强肋,并且通过使用大跨度的合成桥面板,PC桥面板,简化了床组结构。
适用于曲率半径大于300米的场合,经济跨径60-110米。
特长:纵加强肋的设置个数大大减少,或者省略横加强肋。
较大跨径时,虽然箱梁断面较宽,箱内结构也可以简素化。
例如最大跨径97.6米,梁高3.1米,腹板间隔2.5米的狭小箱梁,但纵加强肋只设了一处。
当上下线一体化时狭小箱梁开断面箱梁桥适用于曲率半径大于300米的场合,经济跨径50-90米。
当上下线一体化时开断面箱梁合理化钢床板少数I梁桥适用于曲率半径大于700米的场合,经济跨径60-110米。
采用大尺寸的U形加强肋。
合理化钢床板少数I梁桥采用了较厚的钢桥面板,增强了耐久性。
合理化钢床板少数I梁桥与从前桥梁的比较。
合理化钢桁架桥与从前的钢桁架桥相比,省略了支持桥面板的纵梁和牛腿等床组结构,采用了适用于大跨度的合成桥面板或PC桥面板。
通过桥面板抵抗横向荷载,省略了上风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桥梁抗风设计基准规范一、前言随着交通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自80年代末以来的短短的十多年间,我国建成了20余座以斜拉桥、悬索桥为主要桥型的主跨400m以上的大跨度桥梁。
斜拉桥、悬索桥对风作用反应敏感,风的作用尤其是动力作用往往成为这两种桥梁设计和施工的控制因素。
我国目前的《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J021-89)虽有静风荷载方面的条款,但不适用于大跨度的桥梁,桥梁的动力抗风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抗风验算更是空白,因此,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和同济大学项海帆院士为首的有关研究人员,在国内从事桥梁抗风研究的单位和专家的积极支持下,总结我国十几年来桥梁抗风理论研究和风洞试验的成果,并参考、吸收了其他国家桥梁抗风设计规范和标准中的一些成果,历时3年,于 1996年4月编制完成我国第一部用于大跨度桥梁抗风设计的指导性文件《公路桥梁抗风设计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公布4年多来,在指导大跨度桥梁的抗风设计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风的作用和桥梁对风反应的极其复杂性,《指南》的深度和广度尚不能完全解决桥梁所涉及的抗风设计和验算的问题,再加上应将近年来由于桥梁抗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实际工程积累的日渐丰富的经验中所获得的新见解纳入,以便更方便、有效、规范地进行桥梁抗风设计。
交通部于1997年立项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行业标准《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规范》的编写工作虽已近结束,但《规范》的颁布实施尚待一些时间,《规范》虽比《指南》大大前进了一步,但我国大跨度桥梁的建设高潮方兴未艾,在更恶劣的风环境条件下建设更大跨度的桥梁已在前期准备工作之中,而且《规范》也还不能完全解决桥梁抗风设计的所有问题,涵盖不了所有不同跨度、不同构造形式,不同地区、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桥梁抗风问题。
我国的近邻日本经常遭受强台风的袭击,20世纪60年代以来,又修建了以本州四国连络桥为代表的许多跨海大跨度桥梁,桥梁抗风设计基准日臻完善。
本文就日本的桥梁抗风设计基准(为便于查阅,在不影响意义的情况下,使用日文汉字名称)为例,说明桥梁抗风设计规范的变迁和体系,以期对我国桥梁抗风设计规范的编制和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二、日本桥梁耐风设计基准的变迁和制定背景40年来,日本的桥梁抗风设计基准经历了种种变迁并逐渐形成了完善的体系。
1959年,日本建设省和国有铁道开始有组织地进行有关本州四国连络桥(以下称本四连络桥)的研究工作。
1961年研究工作委托日本土木学会进行,在土木学会中设立了本四连络桥技术调查委员会,该委员会下设种种小委员会,以东京大学平并敦教授为首的耐风设计小委员会于1963年开始工作,当时虽已将反省美国旧Tacoma风毁跨桥中获得的见解应用到新Tacoma桥、日本的若户桥、英国的塞文桥的抗风设计中,但这些仅是个别桥梁的抗风设计,尚未形成体系。
日本的本四连络桥群中有大量抗风性能非常重要的大跨度桥梁,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制定了“本州四国连络桥耐风设计指针²同解说(1964)”(以下称“指针64”),后经苦于修改后成为“本州四国连络桥耐风设计指针²同解说(1967)”,(以下称“指针67”)。
1970年成立了本州四国连络桥公团(以下称本四公团)负责调查研究的主要工作,但委托给土木学会的工作仍由土木学会继续完成,成立了建设省土木研究所大久保博士为首的耐风研究小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①制定容纳、吸收“指针67”以后的新研究成果的抗风设计基准。
②制定风洞试验基准。
③进行为评价风洞试验精度的抗风实验桥的观测。
该小委员会工作成果是制定了“本州四国连络桥耐风设计基准(1972)”,(以下称“基准72”),“本州四国连络桥耐风设计基准(1975)”,(以下称“基准75”),后经修改变为“本州四国连络桥耐风设计基准( 1976)”(以下称“基准76”)和“本州四国连络桥风洞试验基准(1976)”(以下称“试验基准76”),本四桥中的因岛大桥、大呜门桥、懒户大桥、大岛大桥都是按上述基准进行抗风设计和风洞试验的,本四桥以外的许多大跨度桥梁的抗风设计和风洞试验也参照了上述基准。
大久保博士领导的耐风研究小委员会的工作于1975年结束。
“基准76”虽说是在当时抗风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见解的基础上编集制定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又发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
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只好在桥梁抗风设计中取稍微富裕的安全储备。
1976年,为了处理在实施“基准76”和“试验基准76”出现的问题和进行抗风实验桥观测数据的处理分析工作,又在土木学会中设立了以中央大学同内功教授为首的耐风研究小委员会。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正是明石海峡大桥的中跨改为近2000m的讨论研究时期,确保明石海峡大桥的抗风性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冈内功教授为首的耐风研究小委员会在1982~1987年间,根据明石海峡大桥各种设计方案抗风研究成果以及对桥梁抗风的一些新见解,编集制定了“明石海峡大桥耐风设计要领(案)²同解说(1988)”,(以下称“明石要领(案)88”)1989年有关本四桥的调查工作由土木学会转至海洋架桥调查会,同时成立了以横滨国立大学宫田利雄教授为首的耐风委员会,该委员会对“明石要领(案)88”进行了部分修改,制定了“明石海峡大桥耐风设计要领²同解说(1990)”(以下称明石要领90“),同时并对以前的”试验要领76“进行补充、修正而制定了”明石海峡大桥风洞试验要领(1990)“(以下称”明石试验要领90“)。
该委员会在确定“明石要领90”、“明石试验要领90”的同时,制定了适用于尾道²今治线路的新尾道大桥、多多罗大桥、来岛大桥的“尾道²今治ル-ト耐风设计基准²同解说(1994)”(以下称“尾道²今治基准94”)。
该委员会还总结了“明石要领叨”之后进行大型风洞全桥模型试验以及从明石海峡大桥、多多罗大桥、来岛大桥的抗风设计获得的研究成果。
制定了“耐风设计基准(案)(1998)”(以下称“基准”(案)98“)。
以下为本四桥建设与抗风设计基准制定的对照情况。
1959年建设省、日本国有铁道开始本四桥建设调查研究平井敦1963年土木学会耐风设计小委员会成立“指针64”“指针67”1970年本四公团成立1971年土木学会耐风研究小委员会成立大久保1972~1974年抗风实验桥观测“基准72”1975年土木学会耐风研究小委员会成立“基准 75”“基准76”冈内功1976年大鸣门桥开工“试验基准76”1977年因岛大桥开工1978年儿岛²坂出线路开工1980年实桥振动观测“试验要领80”1984年实桥振动试验(大呜门桥、南备赞濑户大桥、柜石岛大桥、大岛大桥等)1988年明石海峡大桥开工,来岛大桥开工“明石要领(案)88”1989年海洋架桥调查会,耐风委员会成立,明石海峡大桥大型风洞试验“明石要领90”宫田利雄1990~1997年多多罗大桥大型风洞试验“明石试验要领90”来岛大桥大型风洞试验“尾道²今治基准94”1998年明石海峡大桥建成“基准(案)98”1999年尾道²今治线路完成三、各抗风设计基准的特点抗风设计基准的编制是和大跨度桥梁的建设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构成桥梁抗风设计基准体系的各抗风设计基准的特点如下:1.“指针64”(1)设定了考虑高度分布等因素的基本风特性(2)提出了考虑重现期的基本风速设定方法(3)确定自激振动的校核风速为1.2倍的设计风速2.“指针67”(1)确定呜门海峡的基本风速为50m/s,其他地区为45m/s(2)考虑重限期为100年,150-年(3)施工中的风速重限期为30年(4)根据紊流尺度和结构尺寸的关系修正设计风速(5)根据风速设定设计中考虑的迎角为±5°,±10°3.“基准72”(1)明确了抗风设计的流程(2)基本风速分为四个区域,重现期为150年(3)设计风荷载考虑阵风反应的修正(4)设定了风洞试验基准和容许误差(5)迎角为±7°4.“基准75”(1)基本风速分为五个区域(2)修改风速高度分布(3)修正考虑风荷载时的容许应力增加系数(4)确定了施工中核核用的风荷载(5)在风洞试验基准中增加主塔的模型试验5.“基准76”(1)为了和上部结构设计基准相一致,对风荷载的计算方法进行部分修改(2)在“风洞试验要领80”中,增加模型制作,试验结果整理的内容6.“明石要领90”(1)针对明石海峡大桥的专用基准(2)基本风速改为46m/s(3)将阵风反应的影响由风速的修正改为风荷载的修正在附录中增加阵风反应分析方法(4)结构阻尼分为弯曲、扭转两种(5)规定进行阵风反应解析校核(6)校核迎角为±3°(7)在自激振动的检验风速中考虑风速时间变化(8)在风洞试验要领中增加成桥后主塔风洞试验等7.“尾道²今治基准94”(1)针对尾道、今治线路专用的抗风基准(2)设定尾道航路的基本风速、风速的高度分布和紊流强度(3)由阵风反应分析结果进行的风荷载的修正(4)增加拉索风雨振动的检验8.“基准(案)98”总结大型风洞全桥模型实验研究成果四、结束语日本除了上述适用于大跨度桥梁的桥梁抗风设计基准以外,还于1991年由日本道路协会编集了适用于跨度小于200m以下桥梁的“道路桥耐风设计便览”,40年来,随着日本桥梁的建设,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桥梁抗风设计基准体系。
在设计基准制定编集过程中,土木学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各个基准制定时间和背景不同,但并非新的基准就一定比旧的基准完善和先进,各个基准是考虑不同的桥梁跨度,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架桥位置的地形特点,不同要求的风洞试验等因素而制定,因而可操作性非常强,风洞试验是桥梁设计、检验、研究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了正确地评价风洞试验的结果,日本制定了用以指导风洞试验的基准,?quot;试验基准76“,”试验要领80“,”明石试验要领90“。
此外各个基准均明确规定抗风设计的最基本的风的特性,并对阵风反应的影响有较详细的规定。
以上几点在编制我国的桥梁抗风设计规范时应予以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