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欣赏论文
北京交通大学歌剧欣赏结课论文
![北京交通大学歌剧欣赏结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eb3717a02768e9951e738c2.png)
《歌剧欣赏》结课论文我眼中的《巴黎圣母院》软件学院*** *****114法语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是我最喜欢的一部歌剧,无论是歌曲还是舞蹈,都给人以极大的震撼,我也是第一次感受到歌剧有如此的魅力。
一首《大教堂时代》便让人对这部歌剧期待不以,我也是因为这个极具震撼的开场而喜欢上了游唱诗人“葛林果”。
他的声音和眼神是如此的具有魅力,在欣赏歌剧时,一直期待他的出场,因为我觉得,他的每一首歌都是那么的好听。
作为全剧的“主述”,游唱诗人游走在巴黎的各个角落,吟唱着,优雅地走着。
直到这个时代的终结。
与普通的演唱者不一样,歌剧的演唱者,举手投足之间都是如此有气质,葛林果望向远方的眼神,仿佛是看透了这个时代的尽头,看透了一切,直到看到了没有隔阂的未来世界。
另一个让我喜欢的场景,便是流量者们的集体舞,一边在舞台上奔跑旋转,一边高喊着“包容”和“庇护”,虽然表演者们在卖力地舞动着,但是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发声,每一声呼喊,都是那么沉稳有力,似乎要穿透了我的身体一样。
我想这就是身为一名歌剧表演者的基本素养吧。
在高强度的舞蹈中,仍能保证发声的平稳有力。
同时,每个人的表情都很到位,当流浪者被驱赶时,每个人的愤怒都写在了脸上,当流浪者之王快死亡的时候,他的表演丝毫不逊于职业演员。
断续的歌唱,沉重的呼吸声,以至于角色死亡时,眼珠都没有动一下。
我想,若他们去唱歌,将是优秀的歌者;若他们去跳舞,将是优秀的舞者;若他们去演戏,将是优秀的演员。
可当这些都集合在一起时,他们就是伟大的歌剧表演者,给观众带来视觉听觉上的极致体验。
我想正是他们的专业,才使得我们有幸看到这样一出完美的歌剧。
其实整部歌剧中,我不是很喜欢加西莫多的声音,他的声音,每次都好像在声嘶力竭的哭号,让我觉得有点可怕。
甚至数次我都想捂住耳朵。
但是听到老师说才知道,这是为了配合加西莫多这一“怪人”的形象,特意刻画的声音。
的确这声音和加西莫多的外表是很搭配的。
整部剧中,加西莫多的扮演者都是驼着背,哈着腰,看得出,为了表演加西莫多,他掩盖了自己原来优美动听的声音吧。
歌剧赏析论文--猫5篇
![歌剧赏析论文--猫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2d24806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6f.png)
歌剧赏析论文--猫5篇第一篇:歌剧赏析论文--猫音乐剧《猫》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人们穿行奔走在各个角落、叙写述说着自己的故事。
人间的悲喜剧一天又一天的上演在名为社会的大舞台上。
到底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恶?一百个人心中恐怕有着一百种不同的答案。
那么,若是以猫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的善恶美丑,又该是什么样的一番情景呢?现代歌剧《猫》就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猫世界中的“猫”生百态。
《猫》所讲述的是一个富有童话般意味的现代浮世绘——在杰里科猫族一年一度的舞会上,众猫们聚集在一起,纷纷展开各自本领,以歌舞来展现自己的故事——争取成为唯一被选中得以重生的猫。
在这群外表各异、性格更是迥异的猫中,既有作为长老般统领大局的“领袖猫”老杜特洛内米,又有过着安逸无忧生活的“保姆猫”詹妮安点点;既有反叛热情的“摇滚猫”若腾塔格,也有踏实稳重的“铁路猫”史金波旋克斯;既有青春美丽的“迷人猫”邦巴露娜,还有邋遢苍老的“魅力猫”格里泽贝拉……各式各样的猫的角色不但在视觉和听觉上给我们以丰富且多样的感受,还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带进了一个好似人类世界但又绝然不同的猫的国度。
就在众猫都在为重生的名额争相比拼的时候,曾经光彩照人而现在却邋遢肮脏衰弱不堪的格里泽贝拉出现在猫们的面前。
对于格里泽贝拉这样一只流浪在下等街区,身份卑微受到唾弃的猫而言,得到这一珍贵的重生机会几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在一曲感人至深的“回忆”过后,她奇迹般的得到了众猫的推选,成为了那得以升上天堂的猫。
就是这样一个传奇般的故事,在作曲大师安德鲁·韦伯与导演特雷沃尔努恩的创作下,成功的以歌舞剧的形式焕发出了熠熠的光彩。
《猫》的开场非常精彩。
初次接触《猫》时,我就是首先被第一场中富于节奏感的歌曲、独特新颖的造型以及奇妙的氛围所吸引了。
一开场,身着宛若猫的毛皮般服装的演员们接连登场,虽然每位演员都以猫的形象出现,但他们的造型又全然各异——“毛皮”的花纹、颜色以及脸部的妆容似乎已经在预示着每只猫的性格特点。
北京交通大学歌剧欣赏论文
![北京交通大学歌剧欣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a1d6ddd3186bceb19e8bbe1.png)
歌剧欣赏论文一个学期的歌剧欣赏课,一场听觉与知识的饕餮盛宴。
歌剧,这种台词全部或大部分用人声演唱加上乐器伴奏的戏剧作品,最早出现于17世纪的意大利。
一开始主要是神话题材,后来逐渐取材于身边的小人物。
独唱中分为宣叙调(叙述性强,通常用来表达剧情)、咏叹调(情感抒发,如《魔笛》中的夜后咏叹调)、谣唱曲、咏叹叙、卡巴莱塔(速度快,展示歌唱家的技巧,90%放在咏叹调后)。
除了独唱外,还有重唱和合唱(比才《卡门》最后一幕的合唱、《弄臣》最后一幕的合唱)。
第一部歌剧《达芙妮》产生于1597年的佛罗伦萨。
之后,歌剧在意大利落地生根,迅速发展。
17世纪上半夜,蒙特威尔第创作了《奥菲欧》、《尤利乌斯还乡》等一系列以神话为题材的歌剧,对于歌剧的传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威尼斯歌剧中,通常可以看见阉人歌手的身影。
这个时期,人们重视音乐家的演唱水平,而非歌剧本身内容。
意大利歌剧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时期,然后是文艺复兴时期,再之后是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几乎为美声运动和其歌剧代表作所占据)。
我们来看看浪漫时期的两大代表人物——德国的瓦格纳和意大利的威尔第。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承接了莫扎特的歌剧传统,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
同时,因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在瓦格纳生活的时代,在德国人们普遍认为德语不够雅致,宫廷内外盛行意大利与法国的歌剧,偏重音乐技巧上的华丽而忽视戏剧的内容,故瓦格纳提出“乐剧”的口号,提倡以音乐跟戏剧并重为目的来创作歌剧,建议作曲家亲自参与剧本的创作,并认为歌剧的题材应只适宜于音乐处理。
他将过去只在前奏或序曲中出现的管弦乐队的地位提升到了极致,使其成为统一全剧的支柱。
另一明显的改革在于他乐剧中的主导动机。
其实无论过去还是现代,作曲家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到主导动机。
但瓦格纳不同于他们,他系统的运用主导动机,并通过复调来组合几个主导动机。
期末论文——歌剧《卡门》赏析
![期末论文——歌剧《卡门》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a6bb21776c66137ee0619b5.png)
用身躯相爱,用灵魂歌唱——歌剧《卡门》赏析学号:1402030108 姓名:汤重阳一、作品简介歌剧《卡门》的故事改编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普罗斯佩·梅里美的同名小说。
比才作曲,法国的亨利·梅拉克和吕多维克·阿莱维作词。
该剧在比才死后才获得成功。
美国女高音格拉汀·法拉的有声电影和查理·卓别林的一部无声电影更是扩大了歌剧的名声。
这部歌剧也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巅峰之作,音乐创意和戏剧效果都十分出色,是一部真正综合概括了19世纪抒情艺术的歌剧,也是一部在艺术历史上地位十分重要的歌剧。
比才是浪漫主义终结和现实主义兴起的接力者,尼采曾称他为“地中海的太阳”,也曾受到李斯特的高度赞扬。
《卡门》的题材取自法国作曲家普罗斯波·梅里美的中篇小说。
由两位法国剧作家亨利·梅里亚克和吕多亚克·阿列维改写为歌剧脚本,比才谱写成四幕歌剧,完成于1874年秋,1875年首演于巴黎,是比才最后一部歌剧,也是歌剧中上演率较高的一部。
歌剧中那些著名的曲段,如《哈巴涅拉舞曲》《塞吉迪亚舞曲》《斗牛士之歌》以及第一幕和第四幕的序曲等都脍炙人口。
歌剧强调了卡门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和大胆泼辣、倔强的个性,从而使卡门这一角色成为了西方歌剧史上最具魅力的艺术形象之一。
二、故事背景歌剧通过光影对比来渲染那些阴暗的行动。
第一幕是在塞维利亚的街头,看守来回的走动。
烟厂女工的斗殴;第二幕是吉卜赛人的生活和舞蹈;第三幕是走私者的肖像;第四幕:斗牛士的游行行列。
金发美女米凯拉体现著歌剧抒情的一面,她是何塞的恋人和他母亲的信使。
她的举止是如此的优雅,乐队的音乐也是如此。
敢爱敢恨的西班牙吉卜赛女郎卡门生活在感官世界里。
她受着爱欲的驱使,在爱过很多男人后,又看上了沙展何塞。
她使出尽浑身解数要何塞上钩,让他去和人打斗和违反军法,让他不得不逃走。
他对卡门的爱让他能逆来顺受,但当卡门变心时,他终于绝望了。
歌剧欣赏的论文
![歌剧欣赏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f2e53e8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0b.png)
歌剧欣赏的论文第一篇:歌剧欣赏的论文歌剧《贝隆夫人》观后感电影的开篇是在两组葬礼中交叉着进行的。
一边是举国上下为EVITA夫人的哀悼,最豪华的葬礼,最隆重的仪式,布宜诺斯艾利斯城的街道上阳台里站满来自四面八方的前来送行同时为了瞻仰他们精神领袖最后的遗容的恸哭着的人民,每一个地方都摆放着她高贵的遗像和那张自信的笑容。
而另一边,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葬礼,人们用疑惑的眼神看着一个小姑娘突然闯进来的,为死者献上了鲜花,轻轻的亲吻死者的额头,被粗暴的拒绝在父亲葬礼教堂的门外,因为她是父亲和下等女人生下来的私生子!只配远远的看着父亲的灵车离去,“肮脏的东西”不容许靠近家族的荣誉!艾薇塔,这位传奇的女士在阿根廷人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她出生贫寒,但对未来充满憧憬,在那个时代,为此她付出许多代价。
在她年仅十五岁时,就跟一个抒情歌手跑到首都,但歌手已婚,她只有流落街头成了一名舞女。
但具有美丽容颜的她,很快在一个摄影师的镜头下成名,从此辗转在富人和官员中,直到她遇到贝隆上校一个声望上升的军官,她才脱颖而出,成为耀眼的政治明星。
她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既深受人民爱戴,被称为“穷人的旗手”,也被富人们称为“不择手段的女人”。
人们忘不了她对社会、劳工、教育所做出的贡献。
其悲剧性的早逝(年仅33岁),令人惋惜。
她曾哀感“永远也不会被理解”,其实,阿根廷人民对她的缅怀是很深的,毕竟,她悲惨的过去,不是她本人的过错。
如果她处的时代是一个公平、富足的时代,象她一样天真无邪的女孩就不必为生存而做不愿做的事,而能选择她所喜爱的生活方式。
I’d be surprisingly good for you 整个曲调宛如调情,狡黠魅惑,而且,萨克斯管真是性感入骨的一种乐器啊。
的确适合被称为“冷音乐”和“最佳调情音乐”。
这首歌是影片《贝隆夫人》的插曲,写的是麦当娜饰演的伊娃在宴会邂逅贝隆,以身相许。
在一次慈善晚会上,Eva邂逅了炙手可热的胡安.贝隆上校。
歌剧欣赏论文
![歌剧欣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9397f795acfa1c7aa00cc78.png)
《图兰朵》观后感一、图兰朵简介二、作者介绍三、歌剧信息四、歌剧解说五、相关歌曲六、观后感及歌剧的意义图兰朵简介《Turandot(图兰朵)》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根据童话剧改编的三幕歌剧。
为人民讲述了一个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传奇故事。
图兰朵的故事始见于17世纪波斯无名氏的东方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图兰朵》,意大利剧作家卡罗·哥兹于1762年把它写成剧本。
之后德国诗人席勒在哥兹剧本上翻译并加以改编的图兰朵是其名作。
该剧本最著名的改编版是由普契尼在1924年创作,但在世时未能完成全剧的创作。
在普契尼去世后,弗兰科·阿尔法诺根据普契尼的草稿将全剧完成。
该剧于1926年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首演,由托斯卡尼尼担任指挥。
其他一些剧作家和作曲家也曾改编该剧或为其创作音乐,其中包括作曲家韦伯、布索尼和中国当代剧作家魏明伦。
歌剧吸收了江南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带有浓郁的东方韵味。
中国元朝时的一个公主图兰朵为了报祖先暗夜被掳走之仇,下令如果有个男人可以猜出她的三个谜语,她会嫁给他;如猜错,便处死。
三年下来,已经有多个没运气的人丧生。
流亡中国的鞑靼王子卡拉夫与父亲帖木儿和侍女柳儿在北京城重逢后,即看到猜谜失败遭处决的波斯王子和亲自监斩的图兰朵。
卡拉夫王子被图兰朵公主的美貌吸引,不顾父亲、柳儿和三位大臣的反对来应婚,答对了所有问题,原来这三道谜题的答案分别是“希望”、“鲜血”和“图兰朵”。
但图兰朵拒绝认输,向父皇撒赖,不愿嫁给卡拉夫王子,于是王子自己出了一道谜题,只要公主若在天亮前得知他的名字,卡拉夫不但不娶公主,还愿意被处死。
公主捉到了王子的父亲帖木儿和丫鬟柳儿,并且严刑逼供。
柳儿自尽以示保守秘密。
卡拉夫借此指责图兰朵十分无情。
天亮时,公主尚未知道王子之名,但王子的强吻融化了她冰般冷漠的心,而王子也把真名告诉了公主。
公主也没公布王子的真名,反而公告天下下嫁王子,王子的名字叫“爱”。
作者介绍普契尼——19世纪末20世纪初,继威尔第之后,世界上最杰出、最受推崇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之一。
歌剧与歌曲欣赏 期末论文
![歌剧与歌曲欣赏 期末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fdfc66827d3240c8447efbd.png)
歌剧与歌曲欣赏期末论文13级数学系马东发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自认为在音乐欣赏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家里放过一些意大利喜歌剧,所以相对于后半学期介绍的音乐剧,我更钟情于古典歌剧。
这一次的论文撰写,我将主要写对歌剧的理解与欣赏。
歌剧一.歌剧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而在课上我们学习到了,一次成功的歌剧演出,不仅仅需要好剧本,优秀的男女高中低音表演家,更需要有一支热情洋溢,表现力强的交响乐团。
交响乐团通常由弦乐、管乐、打击乐三大声部组成,乐器构成弓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竖琴等木管乐器: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低音大管等铜管乐器:小号、长号、中音号、大号等打击乐器:定音鼓、小鼓、大鼓等二. 歌剧由通常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
而宣叙调不带旋律结构的演唱部分,通常用于交代剧情;咏叹调通常用于表达角色感情,带旋律结构的唱段。
三. 这个学期我们接触了许多歌剧大家,意大利的罗西尼、威尔第、普契尼,德国的瓦格纳,格鲁克,法国的比才,奥地利的莫扎特这些大师之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莫扎特和罗西尼,主要是出于对意大利喜歌剧的喜爱,而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应该就是《费加罗的婚礼》以及《塞维利亚理发师》这两部歌剧可以看做是上下篇,《塞维利亚理发师》在前《费加罗的婚礼》在后,其中的主要人物也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有心灵手巧,才思敏捷,乐于助人同时又热爱金钱,为了财富可以去做任何事情的主人公费加罗,有美丽、纯洁、善良的姑娘罗西娜,但是其中的阿尔马维瓦伯爵就是一个发生了变化的人物,在《塞维利亚理发师》中,他是一个风流的,有才的,痴情的年轻伯爵,对于爱情有着美好的幻想,对罗西娜也有着执着的追求,可是在《费加罗的婚礼》里,他却变成了一个自私,诡计多端,好女色的堕落贵族,就起原因,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阿尔马维瓦伯爵渐渐丢失了年轻时的纯真,善良,而是被奢靡的生活所腐化。
歌剧欣赏论文
![歌剧欣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dcea5fc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0e.png)
这个学期很高兴能够选到“歌剧欣赏”这样一门很有艺术人文素养的通识课。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歌剧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自己的文化素质和艺术审美能力也有了很多。
当今著名的音乐剧大多是由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演艺公司包装而成的,因此这些剧目也带有了百老汇和西区特有的风格特征和运作方式。
而《巴黎圣母院》却是一个例外,它是少数几部闻名世界却没有受到百老汇和西区影响的著名音乐剧。
也正是由于这个“另类”的特点,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
“相当好听”是我对《巴黎圣母院》的第一印象、这些风格独特的曲子很吸引人、琅琅上口,而且还有一种咄咄逼人得磅礴的气势,甚至在DVD版本中也能感受到类似于现场的宏大气势。
在看完DVD版本后,真的有一种想去买一张现场门票的冲动,但是它就是有这样的独特的魅力。
对《巴黎圣母院》表现形式的感受歌剧的本质无论是在细节上还是在整体上都是由音乐的表达所决定的,都必须借由音乐这个中心艺术媒介来展示出来。
音乐在歌剧中承担起了它的重要责任,如承载剧中的发展;展示人物性格感情;塑造情节、人物心态和心理活动以及用音乐的感性思维来营造建立歌剧的独特世界等,在《巴黎圣母院》中音乐同样起到了极强的渲染作用。
从《大教堂时代》作为开篇之曲中游吟诗人般的演绎,到“钟楼怪人”加西莫多一曲《孤儿》述说了悲凉身世;从菲比斯与恋人在月下互诉情语,到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在绞刑前凄美的为爱而活;还有最后一幕加西莫多在死去的艾丝美拉达前唱起《舞吧,爱斯梅拉达》时的撕裂哀恸……一连好几首感染力极强的歌曲与唱段,无不牵动着我的心,真的是听得如痴如醉。
《巴黎圣母院》一大突出的特点,主要是在“淡化”名著叙事作用的同时,突出了歌舞和音乐的表演,且让歌唱与舞蹈既可以一分为二可以合二为一,分合自如,并特别注重以舞蹈音乐刻画原著中的也是剧中人物性格的独特性。
而且该剧完美的音乐呈现极其意蕴,如:大幕拉开,由那位身材高大挺拔、极具雕塑感且作为全剧叙述者的游吟诗人葛林果,像观众唱出的开场歌曲《大教堂时代》,旋律之唯美激昂,歌词之气势磅礴,令人惊叹不止——“大教堂时代已经来临/世界迈进了/新的千年/人们向星空的高度攀登/在那里记下了他们的历史/镌刻在玻璃上/镌刻在岩石上”——体现出浪漫主义艺术的精髓。
选修课论文--歌剧鉴赏
![选修课论文--歌剧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645936d133d4b14e852468d0.png)
歌剧鉴赏论文歌剧世界真的非常迷人,不经意涉足于歌剧的殿堂,似乎流连忘返。
在课上欣赏歌剧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忘却时间的流逝,会把自己的人生与其联系起来进行深切的思索,让自己置身于那巧妙的情节,美妙的歌声中。
不过,不管歌剧演绎的故事有多么的感人,演员的歌声有多么的动听,最终还是要通过音乐的桥梁才能走过去,走入这迷人的世界。
听音乐,需要文化。
这文化,不是指学校里学的数理化,也不是语文课上对文章的分析,英语课上对语法现象的认识。
而是对人生意义的领悟,对社会这本大书的细细品味。
在不同人的眼睛里,人生的意义是不同的,对生活认识的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对一部歌剧作品,或者也包括交响曲、甚至是一首短小的乐曲,再扩大一点,对一首诗、一部小说来说,主观感受和品出来的味道也各不相同。
那些歌剧名家,莫扎特、威尔第、罗西尼、贝利尼、唐尼采蒂、瓦格纳等等,名家举不胜举,名作数不胜数。
他们被誉为开创者,鼻祖,先驱……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创作出了许多伟大的歌剧,也同时展现了时代的气息。
他们不仅仅是用音符,更是用心在创作,用灵魂在解读,挥洒出自己的思想,对人生的追求,对命运的感悟。
歌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没有雄厚的文学修养做基础,就无从产生歌剧的音乐。
我觉得歌剧作为艺术的一部分,是全世界共通的,但是由于各个地域各个时期文化发展特点的不同,所形成的歌剧这种艺术形式会有所差别。
无论是是在歌剧的样式、民族特点还是美学观念上都体现了歌剧与文化相辅相承的特点。
例如,从歌剧样式上:叙事歌剧大体于18世纪产生于英国。
歌剧芭蕾是18世纪法国歌剧的特定样式,大多产生于17-18世纪法国歌剧创建和发展早期。
1855年在巴黎首次创建了滑稽剧院,出现了滑稽歌剧的样式。
半正歌剧产生于意大利新古典主义时期,要比滑稽悲剧晚许多年。
喜歌剧在法国1714年出现于集市舞台上,大体从1750年起,法国喜歌剧盛行了整整一个世纪。
再从民族特点上看:在轻喜歌剧的样式方面,尽管法国、西班牙、德国与奥地利均采用舞蹈音乐,构成了边歌边舞的欢快场面,但由于国家和民族文化不同,舞蹈方式和音乐表现也很不一样。
音乐剧艺术赏析论文范文怎么写
![音乐剧艺术赏析论文范文怎么写](https://img.taocdn.com/s3/m/17d4cc36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a0.png)
音乐剧艺术赏析论文范文怎么写音乐剧作为一种独立的新兴艺术品种,是改革开放以后从西方传入我国的,对音乐剧进行赏析有助于我们陶冶情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音乐剧赏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音乐剧赏析论文篇一:《试谈中国原创音乐剧》[摘要]当前,国内音乐剧的演出剧目令人应接不暇,无论是国外引进剧,还是中文版的外国音乐剧,亦或本土原创音乐剧,都在努力掠夺新兴的音乐剧市场。
本文以东莞原创音乐剧为例,从制作模式的角度来探索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发展并分析这一模式的利弊:它的利在于推动了音乐剧在现阶段的发展,而它的弊端在于这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音乐剧制作模式本土化说起音乐剧,美国百老汇是世界戏剧界的奇葩。
百老汇是音乐剧产业的发源地,也是美国最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剧场聚集区。
它的制作与运营模式在一百年的发展中,经过不断的完善,己经形成非常完备与经典的制作体系。
它在商业上的成功运作方式给许多国家的音乐剧发展都带来了启迪。
在中国,音乐剧从近几年开始频繁走入大众的视野,身贴“舶来品”的标签,以其丰富多彩的舞台呈现方式吸引了大众的眼球。
当前,国内音乐剧演出剧目令人应接不暇,但笔者意识到,目前的音乐剧发展状态仍处于本土化探索和市场培育阶段,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以东莞原创音乐剧为例,试图探索原创音乐剧的发展之路。
一、基本概念界定(一)什么叫原创音乐剧?对于“原创音乐剧”的概念,目前学界未能给出准确的概念。
“原创”指的是创作或发明出全新的作品,而不是由复制、改编、剽窃、模仿、抄袭、二次创作,或系列创作的衍生作品。
“原创是独一的,是母本不是幕本”。
而又因为音乐剧属于舶来品,属于外来文化,所以笔者认为“中国原创音乐剧”是指在西方音乐剧元素的基础上,能反映本国人民的生活与情感、表现当地文化、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音乐剧,并在其组织、制作、演出过程中按照本国的运行规律产生的全新作品。
介于以上的定义,关于“海外引进的原版音乐剧”和“中文版音乐剧”这两个音乐剧类型暂不作讨论。
歌剧欣赏论文
![歌剧欣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5fe78b81a37f111f1855b96.png)
可否不为之倾倒?—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感第一次感受音乐剧的震撼效果。
并且有幸是欧洲最著名的五部音乐剧之一欧洲五大音乐剧(除了《巴黎圣母院》外,还有《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猫》、《歌剧魅影》,其他四部也只有耳闻,目前都还没有看过,以后再慢慢学习)。
心中有溢于言表的激动。
虽然之前老师也放映了好几部经典之作的歌剧。
但恕我没有太深厚的古典音乐素养,所以更能被1998年创作完成的《巴黎圣母院》产生强烈的共鸣。
一.创作背景当代罕见的旷世巨作,法语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一出改编自法文学巨擘雨果的不朽名著,由欧美乐界顶尖才子普拉蒙东(Luc Plamondon)谱词,高克西昂特(Richard Cocciante)作曲,普拉蒙东和高克西昂特花了5年的时间创作了《巴黎圣母院》。
普拉蒙东在重读雨果的同名小说时,记下了600页的笔记及30多种音乐歌曲的想法。
本剧率先于1998年1月的法国嘎纳唱片大展中绽放异彩,同年9月16号正式在巴黎国会大厅推出首演。
二.好品如潮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于1998年在巴黎首演,创下400万观众纪录,荣获法国“最佳演出年度奖”、“最佳曲目年度奖”、“最佳世纪歌曲观众奖”,唱片销售700万张,录像带100多万张。
《巴黎圣母院》不仅风靡法国,而且,被改编成英语版,打入音乐剧的重镇伦敦。
由主演三个人共同合唱的“Belle”,在法国单曲市场创下了300万张的傲人成绩。
三.强大的阵容《巴黎圣母院》剧团成员包括24位艺术家、7位音乐剧主角演员、30位舞美、15位技术人员及若干行政人员。
阵容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演艾斯米拉达的演员—艾伦西嘎哈,她是当今法国最红的演员。
她的嗓音非常柔美,而且很有女人味,举止优雅,仪态安详,据说还很低调,所以深受法国观众的喜爱。
法国人评价她的温柔是发自内心的,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
她演的角色,很容易让那些男人产生怜香惜玉的感觉。
卡西莫多的扮演者Garou,由于在《巴黎圣母院》剧中的出色演出,Garou不但赢得1999年加拿大音乐奖最佳新人奖,主题曲《Belle》并获得法国音乐奖与摩洛哥世界音乐奖的肯定,法国歌迷公认此曲为近五十年来最佳歌曲。
歌剧论文
![歌剧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db7b306e87101f69e3195f6.png)
中外歌剧鉴赏课论文一.歌剧的起源17世纪的巴洛克时期是欧洲历史上最惊心动魄、最为活跃的时期,欧洲的许多国家都还处于动荡不安之中,社会制度由封建社会逐步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思想文化从文艺复兴向启蒙主义运动过渡。
同期的意大利,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经济霸权开始衰落。
罗马教廷经过16世纪宗教改革的打击,权威势力一落千丈;教会内部日益趋向世俗化;教会中的开明分子在世界观上倾向于人文主义,积极支持艺术工作。
音乐逐步脱离了宗教的束缚,独立的世俗音乐得到快速发展。
因此,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艺术充满了蓬勃的生机,涌现出的作品令人目不暇接。
顺应时代的潮流和人文主义艺术理想发展的要求,一种将古希腊的戏剧表现手法和世俗音乐融合的新的声乐体裁——歌剧在意大利诞生了。
二、欧洲歌剧的发展1.意大利意大利歌剧的渊源除了古希腊戏剧还有世纪神秘剧、假面剧,最直接的起源是文艺复兴后期兴起的牧歌(madrigal)。
1599年佩里创作的《达夫尼》(已亡佚)是目前所知的第一部歌剧,1600年他创作了《尤丽狄斯》是现存最早的歌剧。
这两部歌剧已经有了咏叹调与宣叙调分工,但总体看来并不成熟。
1607年被誉为“近代歌剧之父”的蒙特维尔第创作的《奥菲欧》是第一部成熟意义上的近代歌剧,剧作运用了相当近代化的管弦乐队为戏剧配乐,用不谐和音烘托气氛和展现矛盾:独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管弦队和舞蹈也得到了很好的综合运用。
此后兴起的是威尼斯歌剧学派,其突出贡献在于使歌剧走出贵族沙龙的狭小天地,得到了广大市民的青睐。
这个时期的威尼斯歌剧场面奢华,开始运用灯光、道具、布景等手段衬托剧情。
与此同时,以A·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学派也发展起来,这个乐派特别注重在歌剧中发挥人声美的作用-----歌唱者可以随意添加装饰和花腔,也重视器乐的独立表现,首创了歌剧启幕前的器乐合奏—序曲。
这一歌剧典范形式,被称为意大利正歌剧。
但后来也出现了单纯追求“美声”的形式而忽略内容的倾向,最终走向了衰败。
歌剧名作赏析
![歌剧名作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cbcc5b065ce0508763213c8.png)
《歌剧名作赏析》论文当今,歌剧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现象,为不同肤色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喜爱。
它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它本身所散发出的艺术魅力值得去思考和回味。
而我也不能落后于世人,在这个学期,在刘晖老师的带领下,我进入了这个陌生而又梦幻的歌剧世界。
歌剧,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
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
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歌剧被视为西方经典音乐传统的一部分,因此和经典音乐一样,流行程度不及当代流行音乐,而近代的音乐剧被视为歌剧的现代版本。
下面说说我比较有感触的《茶花女》和《江姐》吧。
《茶花女》是一部三幕歌剧,根据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改编的,威尔第作曲,皮亚维作词,1853年首演于威尼斯凤凰歌剧院。
女主人公薇奥莱塔是当时的一名名妓,沉醉于风华岁月中。
直到阿尔弗莱德出现,并用真挚的爱情感动了她,她毅然抛弃了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到巴黎近郊与阿尔弗莱德共同酿造爱情的蜜。
可是,阿尔弗莱德的父亲乔治欧强烈反对,要求她和阿尔弗莱德分开。
薇奥莱塔为了顾全阿尔弗莱德的家庭和幸福,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忍受着巨大的悲痛,重返风月场。
阿尔弗莱德误会她,当中羞辱她,患有肺病的她最终承受不了这样大的打击倒下了。
不久,乔治欧良心发现,把全部实情告诉了儿子。
可是,等到阿尔弗莱德回到薇奥莱塔的身边时,她已经奄奄一息了,疾病和不公正的社会夺去了她的爱情和生命。
爱情,是历代社会经久不衰的主题,是人类情感空间的释放。
爱是不分等级的,人人都有爱的权力,并且真爱难寻。
【经典西方歌剧鉴赏】 论文5篇
![【经典西方歌剧鉴赏】 论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fe0bc11a8114431b90dd8f2.png)
《论浪漫主义时代的歌剧》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特点意大利歌剧产生于巴罗克时期,并在这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辗转于意大利各大城市,期间它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并影响了欧洲各国。
佩里和卡契尼等作曲家使歌剧初具雏形,蒙特威尔第和A.斯卡拉蒂使歌剧趋于完善,并使它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后意大利歌剧在发展中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和真实主义时期,其中后两个时期最关键。
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大约是19世纪前后的100多年,该时期的音乐不像巴罗克音乐那样壮观、华丽,在细节上精致修饰;也不像古典主义音乐那样具有精练、朴实的音乐语言,形式结构明晰匀称;它更多地强调个性与自我感受,无拘无束地表达情感世界,体现了浪漫主义所特有的激情。
浪漫主义音乐的这些特点都在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中得到了体现,它强调强烈的感情渲染、个人主义精神的展现以及强烈的个性表现,重视歌唱性和抒情性,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创作宗旨,反对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形式和内容,作曲家们期望最大程度地体验各种感受。
这些都是当时意大利歌剧的鲜明特点。
述浪漫主义时期交响曲的发展浪漫主义的交响曲所表达的情感热烈、夸张、充满主观性和幻想性;交响曲形式不拘一格,随内容而确立;内容常源自于文学、美术、戏剧等艺术类型“标题交响曲”盛行一时;音乐语言上许多革新,如旋律的抒情性和描绘性增加,和声表现功能扩大,使用半音和声和不协和和旋,调性多变,乐队色彩丰富,新型乐器加入。
舒伯特的交响曲开创了歌唱抒情性交响曲的新领域,门德尔松和舒曼的交响曲,表达了浪漫主义对大自然的特殊青睐;勃拉姆斯的交响曲的贯穿发展的手法是贝多芬的进一步推进,布鲁克纳的交响曲采用管风琴式的对位写作和古老的众赞歌式的和声,带有浓郁的宗教气息。
意大利歌剧的发展浪漫主义风格的意大利歌剧从罗西尼开始,经过贝里尼、唐尼采蒂到威尔第早期,内容主要体现了爱国情感与英雄主义。
到威尔第的创作后期,出现了新的音乐潮流——真实主义歌剧,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普契尼的《艺术家的生涯》等作品是推动这股潮流向前发展的代表作。
音乐剧欣赏论文
![音乐剧欣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4800352ad02de80d4d840c8.png)
(一)音乐剧的诞生在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的欧洲在那些进步思想活跃的国家里,音乐成了人们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
意大利人找到了用声音概括情感的方式;德国人找到了用声音概括哲理和刻画心理的方式;另外,在法国和英国也发展了富丽堂皇的音乐剧和英雄气概的清唱剧。
这是进步的艺术家由于受到文艺复兴思想的启发,有意识地追求一种新的表现方法——最富于戏剧力量的表现方法的结果。
歌剧在艺术上的用意是把崇高的情绪贯注给观众,使他们变得丰富而高贵。
然而这种华丽的意大利式歌剧并不能完全满足观众兴趣和情感,于是一种被称之为“居于杂要和歌剧两端当中地带”的艺术形式得以产生。
历史上第一部“音乐剧”是约翰·凯的《乞丐的歌剧》首演于1728年的伦敦,当时被称为“民间歌剧”,它采用了当时流传甚广的歌曲作为穿插故事情节的主,在一定程度上讽刺了统治者和华丽的意大利式歌剧。
1750年,一个巡回演出团在美国北部首次上演了《乞丐的歌剧》,这便是美国人亲身体验音乐剧的开端。
之后英国喜歌剧、法国歌剧和维也纳轻歌剧也进行了一些类型尝试,可谓旱期音乐剧的雏形。
但是直到1866年,由于音乐剧《黑魔鬼》的冲击才使纽约的观众真正为音乐剧的魅力所折服。
《黑魔鬼》也因此被公认为第一部美国的音乐剧。
那壮丽的场面及一群赤膊的美丽少女给观众圈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从那时候起欣赏用歌曲进行润饰的剧目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娱乐方式。
(二)音乐剧的发展经过十九世纪中叶之后半个多世纪的多方位的探索期,音乐剧逐步融合了音乐、舞蹈。
戏剧的结合,到二十世纪中期它已成为一种独具魁力的戏剧演出形式。
概括他说,它是以简单的有独特性的有吸引力的情节为支撑,以演员的戏剧性表演为根基,使音乐舞蹈得以充分发挥其潜能,并把这些因素融合为有机的同一体的艺术。
正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音乐剧的界定所示:它乃是能“激发情感而又给人娱乐”的“戏剧表演的作品”。
如果说,戏剧本身是一种综合艺术,那么与话剧相比,音乐剧则是“综合性”充分发挥的戏剧形式。
中西歌剧欣赏期末论文
![中西歌剧欣赏期末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5679490680203d8ce2f249c.png)
歌剧《木兰诗篇》欣赏这学期的公选课我选了《中西歌剧欣赏》,了解了很多歌剧文化,歌剧的起源、发展、体裁、特征、唱腔、术语和声乐等。
认识了莫扎特、威尔第、罗西尼、贝利尼、唐尼采蒂等歌剧名家,更是观看了《木兰诗篇》、《卡门》、《苍原》等著名歌剧,我深深地喜欢上了歌剧这门艺术。
歌剧起源于西方,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
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
歌剧在16世纪末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
世界上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歌剧文化。
中西歌剧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较大不同就是中国新歌剧都受民歌影响,有大量的分节歌,有许多对话,西方歌剧较多用咏叹调、宣叙调等。
歌剧中的声乐部分包括独唱、重唱与合唱,歌剧中重要的声乐样式有朗诵调、咏叹调、小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等。
其中著名的咏叹调常用于抒发感情,结构较为完整。
宣叙调是开展剧情的段落,多采用半说半唱形式,说话较多。
歌剧的体裁有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小(轻)歌剧、配乐剧等。
中国著名歌剧《木兰诗篇》以中国古代著名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为题材;以西洋乐器伴奏的交响乐和情景歌剧的崭新形式,弘扬了伟大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华儿女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呼唤和平与正义的崇高精神境界;以音乐结构统领全剧,把故事情景包容在序曲终曲与四个乐章的音乐结构之中;以鲜见的创作模式感动震撼世人。
序曲是用有着浓厚中原色彩且简约的音乐分别引入战争以与和平两个色彩鲜明的音乐主题,并以交织的音乐展现着故事的跌宕起伏,哀婉的女声合唱诉说着战争中失去亲人的痛楚与无助,悲慨的男声合唱回荡在激战后古战场的血色残阳之中……第一乐章:替父从军。
木兰出征前夕的柔肠女儿情怀以柔板音乐的形式展现得淋漓尽致,以叙事歌的形式讲述木兰女扮男装奔赴战场的情节。
第二乐章:塞上风云。
以急速的快板音乐表达木兰与将士们“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奔赴战场的情景,展现战争的残酷与漫长的征战岁月。
期末论文——歌剧《卡门》赏析
![期末论文——歌剧《卡门》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b7a06d0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98.png)
期末论文——歌剧《卡门》赏析
《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所创作的歌剧,于1875年在巴黎
歌剧院首演。
该剧故事改编自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小说《卡门》,讲述了一个美丽独立的女人卡门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最终因为爱情纷争和不屈不挠的自由意志丧命的故事。
在音乐方面,《卡门》是比才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其音乐旋律活泼、激情澎湃、充满异域主义风格。
尤其是在塞维利亚场景的描绘方面,比才采用了当时流行的西班牙风格作为基础,加入了许多地中海和阿拉伯音乐元素,用生动的旋律和舞曲表现了场景的热烈欢乐。
这也是《卡门》最具标志性的特征之一,例如“笛奏会”和“大熊皮”等场景,充分展现了比才的音乐才华
和独特风格。
此外,《卡门》中的角色形象也深受观众的喜爱,尤其是卡门这一角色,她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经典。
另外,巴西贵族多尼约也是一个具有魅力的角色,他热爱生活、轻松自在,与卡门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卡门的锐意进取和反传统的品性。
可以说,《卡门》是一部既有音乐魅力,又有深厚人情味的经典歌剧,其音乐和故事情节都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享受和震撼。
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现实问题,使其成为既具有艺术价值,又具有深刻时代意义和启示意义的重要作品。
歌剧欣赏论文
![歌剧欣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5941fdd240c844768eaee05.png)
歌剧欣赏这门通识课对大学生的影响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通常重视了文化教育,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不到位,而高考制度之下学校音乐教育更是普遍失位。
因此,专业教育往往造成学生知识结构较窄、文化陶冶较弱等弊病。
而“通识教育”已经成为修正以上弊端的主要手段。
开设“歌剧欣赏”这门通识课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而且,歌剧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西洋歌剧中《卡门序曲》《今夜无人入眠》,中国歌剧中的《北方吹》《洪湖水浪打浪》等都是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曲目。
表现艺术。
几乎所有艺术形式都集中在歌剧中,是戏剧和音乐的最高综合形式,因此,歌剧有“音乐的戏剧,戏剧的音乐”之称。
歌剧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
根据演唱者音域的不同,可分为高中低音,女高音中又可细分为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等。
西洋经典歌剧有《卡门》、《费加罗的婚礼》、《茶花女》、《图兰朵》等,中国经典歌剧有《白毛女》、《江姐》等。
1.提高文化素样.大学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方式,它不仅仅教授学生专业技能和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具有一种良好的认知水平和审美水准。
歌剧作为一种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已经走入了大学的课程,走入大学生的视野中。
并且,歌剧欣赏有必要作为一种基础艺术审美要求。
歌剧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极大限度的丰富了大学生们的精神生活,而每一部歌剧身后的内涵或庄严,或睿智,都是对人们精神层面的提升。
2.审美能力,提升文化品位。
审美鉴赏力的提高,有助于以美的规律和美的理想去发现和改变世界。
歌剧注重声音的演绎,通过演唱的高低起伏和背景音乐的渲染,产生一种强烈艺术的感染力,使人们融入整个故事。
它就有着这样的魅力与魄力,把人物内心的狂风暴雨细细的带给观众。
如《卡门》,在这部歌剧中,富于生活气息的歌曲和舞曲,是音乐的主要成分。
而穿插在独唱、重唱和合唱之间的对白,对剧情的发展,又起着重要作用。
西班牙吉普赛风格的舞曲、歌曲,刻画了剧中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
欧洲歌剧论文
![欧洲歌剧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0639709bb68a98271fefaa6.png)
歌剧——震撼灵魂的艺术歌唱、演奏、戏剧、舞蹈,完美结合在一起,却又比歌唱内容更加生动,比戏剧更加震撼人心的一门艺术,这就是我眼中的歌剧。
这学期在这门课上,我一共欣赏了7部歌剧和一部音乐剧,对于从来没有完整欣赏过歌剧的我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收获。
《茶花女》、《弄臣》、《阿依达》、《卡门》给了我太多的心灵震撼,太多的感动,这四部悲剧让我充分体会到歌剧独有的感染力。
而《爱的甘醇》和《蝙蝠》作为两部喜剧,在欢快的表演气氛中,与四部悲剧形成强烈的对比,让我看到歌剧是如何根据不同的题材变换其表演和音乐的风格。
《魔笛》这部歌剧,作为莫扎特的经典之作,融合了多种歌剧的元素,既有正剧的庄严又有喜剧的欢快,童话般的题材中融入了深刻的道理,真可谓歌剧的大作。
《猫》虽然是部音乐剧,但歌剧作为其前身,所以依然能看到很多的共同点,只是在唱法上有很大的不同,歌剧的唱法是专业性较强的美声唱法,而音乐剧的唱法则是更加通俗的唱法,通过这部音乐剧也能看出歌剧向音乐剧演化的过程。
在上欧洲歌剧赏析这门课之前,歌剧这个词对我来说几乎是完全陌生的,不知道歌剧的特点,不清楚歌剧的表演形式。
看过戏剧、电影,听过音乐会,我只能确定我喜欢音乐,喜欢故事,也知道歌剧里有音乐,有剧情,但无法确定二者的结合能否被我所接受。
《茶花女》是我听的第一部歌剧,也给了我对歌剧的第一印象。
歌剧的开始,一首优美动听的序曲把我吸引住了,同时也给歌剧奠定了优雅的气氛,这首序曲十分符合开场时舞会的场景。
序曲的作用我想也在于此。
之后帷幕拉开,各个角色开始出现。
歌剧剧情的展开方式与电影、戏剧有所不同。
歌剧中,角色们更侧重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感情,用歌声互相交流,适当结合表情、神态、肢体语言等。
但其表演主体还是歌唱。
比如说,演员们使用美声唱法,嘴形肯定无法像电影演员那样保持很自然,演员们嘴张得很大,很圆,呼吸的方式更不同于平时,在他人眼里看上去甚至有些怪异。
而电影或是戏剧中,演员们是通过表演技巧,包括语言、表情、神态、肢体语言等细节来生动表现剧情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普契尼歌剧有感
论文摘要:歌剧,西方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体裁门类,如同历史的河流中泛起的层层浪花,星星点点却又连缀成串,成为河流中不可缺少的亮点,而普契尼则为这些浪花添加了异国的元素,使之更加璀璨、耀眼。
普契尼是一个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他的两部带有异国情怀的歌剧,至今依然在世界各地上演,依然焕发着无穷的生命力。
关键词:普契尼《蝴蝶夫人》《图兰朵》异国情怀
在上这门课之前,最熟悉的歌剧就属比才的《卡门》,不可否认,《卡门》确实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但在这门课上听过这么多优秀的歌剧后,给我感触最深的却是普契尼的两部描写东方的歌剧,《蝴蝶夫人》和《图兰朵》。
可能由于自己本身就是东方人,看这两部歌剧的时候总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熟悉又陌生,它们是发生在东方的故事,但只看情景却根本看不出属于我们的气息,这可能就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世界吧,和我们是那么的不一样,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这两部歌剧的感受。
《蝴蝶夫人》是普契尼一部伟大的抒情悲剧,这部剧以日本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乔乔桑与美国海军军官平克尔顿结婚后空守闺房,等来的却是背弃,乔乔桑以自杀了结尘缘的悲剧故事。
剧中,普契尼在音乐上直接采用了《江户日本桥》、《狮子舞》、《樱花》等日本民歌来表明乔乔桑的艺妓身份和天真心理,又以美国的国歌片段来显示男主人公Pinkerton的身份,充分表露出独特的音乐色彩。
这种在西方音乐里加入异国音乐的元素的作法,使人对歌剧很自然地产生另一种感受,形成了普契尼歌剧的一种特有的风格。
他巧妙地把日本旋律同意大利风格有机地融为一体,而丝毫没有给人以不协调的感觉。
《晴朗的一天》是这部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首曲子,这一咏叹调是在整部作品的第二幕,痴情的蝴蝶夫人日夜思念着丈夫,幻想着他归来时的幸福情景,她面向大海,唱出这一段咏叹调。
普契尼在其中运用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互相对比、相互结合的手法,深刻地揭示出蝴蝶夫人内心的炽热感情和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的迫切心情,尤其将东方女性内在、羞涩的心理刻画的细腻而传神。
它运用较长的宣叙性的抒情曲调、把蝴蝶夫人坚信平克尔顿会归来与之幸福重逢的心情,描写得细腻贴切,体现了普契尼这位歌剧音乐色彩大师的高超创作手法。
这首咏叹调开始时是很安静的,抒情的旋律,细腻地提示了蝴蝶夫人心灵深处对幸福的向往。
普契尼在这里运用朗诵式的抒情旋律,细致地刻画了蝴蝶夫人内心深处对幸福的向往。
音乐近似说白,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蝴蝶夫人盼望丈夫回来的迫切心情。
乐队在这里也充分发
挥交响性的伴奏功能,烘托了唱段。
歌曲中宽广、优美的旋律与富有表现力的近乎说话的唱词,构成了普契尼歌剧特有的风格。
《图兰朵》是普契尼的最后一部作品,他把这部歌剧的背景放在了中国,讲述的是一个中国的公主的故事,甚至还运用了江南民歌《茉莉花》。
《茉莉花》的旋律在剧中多次奏响,有乐队的,也有女声合唱。
第一次是月亮出来后,众人合唱,远方传来童声合唱,其旋律就取自我们的民歌《茉莉花》。
伴着笛子如佛乐般地吟唱,一群白衣小和尚提灯穿行到桥上,底下是柔和的月光照耀下,百姓陶醉的脸庞,在召唤着公主,期待着冰雪消融。
茉莉花本来的妩媚、柔婉全然不见了,听上去是那样的凄凉悲伤。
而最后在色彩明亮的皇宫里,老国王高高地坐在王位上,文武百官站立两旁,还有许多百姓聚集在这儿,大师用嘹亮的铜管演奏《茉莉花》旋律的变体,听上去显得极其壮丽辉煌,营造了庄重而热烈的气氛,此时的茉莉花是那么地铿锵有力。
真正的大师总是如此融会贯通,如施展魔法一样变换着茉莉花,仿佛有了生命,给该剧染上浓郁的东方韵味。
该剧最著名的咏叹调当属《今夜无人入睡》。
临近黄昏,整个北京城都在寻找陌生人的名字时,王子来到公主楼塔边,隔江而望,那首著名的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也由此唱响了。
我第一遍听没多少感触,但是反复听,却越听越震撼。
整个世界都沉浸在音乐中,所有人的心都随它起舞。
王子深情又难抑兴奋的演唱着,雄厚而有穿透力。
一样的曲调,由女声合唱和着,一生一死的强烈对比与王子情感的曲折变化在歌中完美体现,让观众也焦急揪心。
这首咏叹调具有整体性和独立性,经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唱,但在剧中,它是音乐整体中有机的一部分,既有铺垫,又与后面三位大臣的音乐顺畅相连,气势恢宏,令人难以忘怀!还有一首就是由柳儿演唱的咏叹调。
同样是第三幕中,图兰朵逼柳儿说出卡拉夫的身份,柳儿含泪唱出了自己的心声,小提琴的高音在乐队伴奏和歌声之上飞翔,令人感到更加崇高、更加美丽。
在第一幕中她也唱过咏叹调。
但是这次,她唱得更加缠绵悱恻,弦乐器的拨奏如泣如诉,令人悲痛欲绝。
这两首咏叹调是整部歌剧的点睛之笔,为歌剧平添了色彩。
我想,这也是普契尼引以为豪的地方吧!
普契尼的这两部作品中布满了浓郁的异国情怀,让我们从这位大师的笔下看到了外国人眼中的东方世界,那完全是另一番模样。
经典就是经久不衰的典范,普契尼这两部歌剧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饕餮盛宴,更是心灵上的慰藉。
这两部歌剧的优秀是无法道尽的,普契尼尽可能完美地向我们阐释了歌剧的魅力,真希望这两部歌剧在后人更加完备的加工下更加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1】樊其光.普契尼歌剧女高音咏叹调的艺术特色及演唱处理[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