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优秀9篇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优秀9篇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篇一第一单元沉和浮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 造一艘小船5浮力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二单元热1热起来了2给冷水加热3 液体的热胀冷缩4 空气的`热胀冷缩5金属热胀冷缩吗6 热是怎样传递的7 传热比赛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 时间在流逝2 太阳钟3 用水测量时间4 我的水钟5 机械摆钟6 摆的研究7 做一个钟摆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 昼夜交替现象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3 证明地球在自转4 谁先迎来黎明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6 地球在公转吗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通过对潜望镜内部结构的研究,使学生能利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通过课前搜集和整理有关潜望镜的资料,使学生学会利用书籍及其他信息源获取信息。
2、通过制作潜望镜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愿意合作交流;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
3、认识平面镜反光性质的应用;会制作简易潜望镜。
学生准备:1、课前搜集有关潜望镜的文字、图片资料。
2、制作简易潜望镜的材料:条形纸盒、粘纸或双面胶、美工刀、镜子或镜片等。
教师准备:1、有关潜望镜的图片、文字资料。
2、自制简易潜望镜。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玩镜子玩出了好多有趣的科学道理,还记得是怎么玩的吗?生(齐):记得!师: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小组内交流)师:哪个小组用两面镜子看到了窗外用眼睛直接看不到的景物?生:我们小组做到了。
师:上来说说你们的做法,演示给大家看一看。
生:(边演示)我们是这样做的:两个镜片,一个斜对着窗外要观察的景物,不断调整另一个镜片的角度,最后就看到了窗外的景物。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10篇)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10篇)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过程与方法: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来证明观点。
【教学重点】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用实验数据验证推测。
【教学准备】实验小车一辆、粗线一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子一个、铁垫圈若干、秒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小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这辆小车动起来?(推、用绳子拉)2、揭题: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用绳子拉的小车,板书:我们的小缆车二、安装小缆车1、提问:要把这辆小车改装成小缆车,能改装吗?说说看怎么改?2、学生动手操作:将粗线绑在小车上。
3、提问:这样的小缆车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动?4、提问:请你仔细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吗?说说为什么。
5、学生交流讨论:在绳子上挂重物,让重物拉动小车。
6、出示挂铁垫片的钩子和垫片,让学生安装小车。
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1、提问:刚才大家在用垫圈的力量拉动小车,发现用了几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学生说出不同的个数2、很多小组的数据都不一样,为什么?可能哪些地方存在问题。
3、学生交流讨论:①可能每个垫圈有点差别。
②放垫圈要一个一个放上去,直到小车动起来为止。
4、学生实验,获得数据。
5、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用实验获得了数据,知道用多少个垫圈的力能使小车动起来,那你认为拉力的大小和小车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用实验证明?学生交流讨论,推测: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慢提示:(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2)、每次多个多个增加垫圈,观察和记录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
6、指导学生看71页记录表7、学生实验8、交流汇报四、小结1、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2、要获得准确的数据需要多次重复实验。
2024年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7篇

教学过程
1、导入。
(1)讲述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蝉、黄雀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谁吃谁?谁被谁吃?蝉吃什么呢?
(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2、认识食物链。
(1)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说一说:树、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
(7)学生练习写几条食物链,交流。
(8)小组研究: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讨论:这几条食物链从什么开始的?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
(9)讲解: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4)找一找,这些食物链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哪些动物能吃不同的食物?这些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怎样?
(5)讲解:小结:多种生物在取食关系上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多种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的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网。
4、保护青蛙,维护生态平衡教育。
(1)讨论:以一条食物链(稻子→稻螟虫→青蛙→蛇)为例:如果食物链中有一种生物(比如:青蛙)死光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教学目标:
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
2、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3、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提出更多可自己研究的有关透镜的问题。
教学重点:
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教学难点:
制作简易望远镜
准备器材:
凸透镜、凹透镜、烧杯、水、铅笔、实验报告单
多种生物在获取食关系上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多种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的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网。
五年级科学上册 全部教案 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一、教案第一章:物质的世界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定义和分类。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定义和分类:物质的概念,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物质的性质:密度、比热容、溶解性等。
物质的变化:固液气三态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1.3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定义。
讲解:讲解物质的分类和性质,进行实验演示。
实践: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变化规律。
1.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记录,评估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理解。
学生作业和小测验,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教案第二章:力的作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力的定义和作用。
让学生掌握力的测量和计算。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力的定义和作用:力的概念,作用点和作用效果。
力的测量和计算:力的单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力的应用:简单机械,如杠杆、滑轮等。
2.3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力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定义。
讲解:讲解力的作用和测量方法,进行实验演示。
实践:学生进行实验,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力的应用和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2.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记录,评估学生对力的理解和测量方法的掌握。
学生作业和小测验,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三、教案第三章:能量的转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能量的定义和类型。
让学生掌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能量的定义和类型:能量的概念,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能量的转化:能量的转换原理,如摩擦生热、能量的传递等。
能量的守恒:能量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转化或传递。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能量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能量的定义。
讲解:讲解能量的类型和转化原理,进行实验演示。
实践: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能量的转化过程。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2595db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9c.png)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一、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第一课《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并记录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定义及分类。
(3)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案例,如沙漠中的骆驼、水中的鱼等。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校园或社区观察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并记录下来。
2.第二课《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学目标: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生物如何改变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迁徙等。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分类。
(3)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案例,如森林火灾、过度捕捞等。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如何改变环境。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过程。
二、第二单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第三课《物质的性质》教学目标:理解物质的性质及分类观察并描述不同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物质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及分类。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
(3)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制作物质性质的展示板。
2.第四课《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理解物质变化的概念及分类观察并描述不同物质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物质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的概念。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物质变化的概念及其分类。
(3)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最新13篇)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最新13篇)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各种力量在重塑和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认同人类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因自身活动带来负面影响的观点。
认识到土地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关注人类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不被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
方法。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长方形塑料水槽(或大盘子)、土、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水、接水容器、建造房屋的材料等。
教师演示:防治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1、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
侵蚀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变了地形地貌,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人们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
出示预防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2、今天我们就运用我们在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在一个大水槽里建造一个有山地有平原的地形,然后选择地形中的一个地方建造房屋。
如果暴雨即将来临,我们的家园能经得住风雨的袭击而不被破坏吗?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比一比吧。
二、设计和建造我们的家园1、我们建造什么样的地形,用什么材料?选择什么位置建筑房屋?小组讨论并画出设计图。
2、全班交流展示设计图,并描述为什么这样建造地形,解释为什么这样选择家园的位置,以及选择建造地形及房屋所需要的材料的理由。
3、评价、小结。
4、预测暴雨过后,我们的家园会怎样?三、暴雨对我们的家园有什么影响1、思考:在比赛实验中,每组的什么条件应该保持相同,为什么?2、学生进行比赛实验:用喷水器装水模拟暴雨降临,观察自己的家园能否经得住暴雨的袭击。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1.1地球的结构1.2地球上的资源1.3地球上的气候2.第二单元:奇妙的生命2.1生物的分类2.2生物与环境2.3生物的适应与进化3.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3.1物质的状态3.2物质的变化3.3物质的性质4.第四单元:技术与生活4.1技术的发展4.2技术与生活4.3技术的利与弊5.第五单元:宇宙探索5.1宇宙的奥秘5.2太阳系5.3宇宙探索三、教学安排1.第一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第1课时地球的结构教学过程:1.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1.2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1.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的结构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作业:绘制地球结构示意图。
第2课时地球上的资源教学过程:2.1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矿产等。
2.2讲解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利用。
2.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和节约自然资源。
作业: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自然资源。
第3课时地球上的气候教学过程:3.1引导学生观察气候变化,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2讲解气候的成因和变化规律。
3.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作业: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
2.第二单元:奇妙的生命第4课时生物的分类教学过程:4.1引导学生观察生物,了解生物的分类。
4.2讲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4.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分类的意义。
作业:绘制生物分类图。
第5课时生物与环境教学过程:5.1引导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5.2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方法。
5.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现象。
作业:调查学校附近的生物与环境。
第6课时生物的适应与进化教学过程:6.1引导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通用20篇)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通用2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湿润、混有少量沙的土、长方形塑料水槽(可用一升牛奶盒剖开对接成河道装置)、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大饮料瓶、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水、尺子、接水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1.你知道有哪些大的河流?家乡有哪些河流?这些河流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交流.2.教师小结后讲解:河流一般是由冰雪融化形成的小溪,或是山涧溪流汇集而成的。
当流水漫过地表时,会形成细小的水流和沟壑,这些细小的水流会逐渐形成溪流并汇成河流,而沟壑在流水不断侵蚀的过程中会逐渐发展成大的切沟和冲沟并形成河床。
3.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结果。
那么河流对土地又会有什么影响呢?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板书课题)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1.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2.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回忆沉积实验,观看课本60页插图。
3.学生做实验。
准备实验装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装土。
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在记录纸上画出河道的形状,把它的宽度、深度标记在图上,并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标记水流速度、水流速度慢有土沉积的地方。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2课:生物的适应与进化第3课: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第4课: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 掌握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
3. 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 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生态瓶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思考。
2. 新课导入:(1)讲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实例。
(2)介绍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以动物为例,让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
(3)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通过生态瓶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例题讲解:针对难点和重点,进行详细讲解。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 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3.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举例说明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3)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 答案:(1)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2)如:鸟类的翅膀适应飞行,鱼类的鳃适应水中呼吸。
(3)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非生物因素;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开展环保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06972_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通用2024)

2024/1/24
1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植物生长与发育 • 动物行为与习性 • 物质变化与性质 • 地球运动与宇宙探索 • 科技创新与环保意识培养
2024/1/24
2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2024/1/24
3
本学期科学课程安排
2024/1/24
课程总览
2024/1/24
动物行为类型
觅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 、迁徙行为等。
动物行为特点
多样性、适应性、遗传性、学习 性等。
12
动物习性观察与实验设计
观察方法
自然观察法、实验观察法、控制观察 法等。
实验设计
确定观察目标、选择观察对象、制定 观察计划、记录观察结果等。
2024/1/24
13
探究动物行为与环境关系
介绍基因编辑、细胞治疗等生物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在医学、农 业等领域的应用。
新能源技术
展示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成果及其在环保和 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
2024/1/24
25
环保意识培养和实践活动设计
1 2
环保知识普及
通过课堂讲解、图片展示等方式,向学生普及环 保知识,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
2024/1/24
近代科技革命
概述近代以来的三次科技 革命(工业革命、电力革 命、信息革命)及其主要 成就。
当代科技发展趋势
介绍当代科技发展的主要 趋势,如人工智能、生物 技术、新能源等。
24
当代科技创新成果展示
人工智能
展示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智能语音助手、自动驾驶汽 车、医疗诊断等。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层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2.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环境保护的意义与措施3.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分类与利用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与问题4.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能源的种类与特点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培养爱护环境的责任感。
3. 认识自然资源的分类、利用及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增强资源节约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层次、环境保护的意义与措施、能源的种类与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提出保护措施。
4. 例题讲解: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例,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6. 知识拓展:介绍自然资源的分类、利用,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与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概念、层次、价值、保护2. 生态系统:组成、功能、人类活动的影响3. 自然资源:分类、利用、我国资源特点4. 环境保护:意义、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及其价值。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涉及第三章“力的作用”的13节。
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方式、力的测量;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简单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方式和测量方法。
2. 使学生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方式、力的测量、常见力的特点及应用。
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砝码、橡皮筋、滑块、小车等。
学具:直尺、三角板、圆规、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思考:力是如何产生的?力的大小如何测量?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力的概念、作用方式、测量方法。
介绍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特点及应用。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4. 实验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合成与分解现象。
6.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强调力的概念、作用方式和测量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作用方式、测量方法。
2. 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特点及应用。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并说明其特点和应用。
答案:如推力、拉力、摩擦力等,分别应用于推动物体、拉动物体、阻止物体滑动等。
答案:两个力的合力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且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大小之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作用方式和测量方法掌握较好,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理解不深,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力的作用,尝试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解释相关现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24年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科版新版完整版

2024年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科版新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五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新版,涉及第三章《力的作用》的第二节《力的表现形式》和第三节《力的作用效果》。
详细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以及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力的作用规律,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到力的作用和价值。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点: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弹簧测力计、实验器材(如小车、滑轮、钩码等)。
学生准备:学习资料、实验报告单、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如两个人拉扯一根绳子,让学生感受到力的存在,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配合实验现象进行讲解。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4.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计算和力的作用效果的相关题目。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分享生活中力的作用和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
2. 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 力的计算:例题及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设计相关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
2. 答案:在课后提供详细答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学生表现等方面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多样性》:第1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第2节《生物的分类与进化》。
2. 第二章《力的世界》:第1节《力的概念与作用》;第2节《简单机械的应用》。
3. 第三章《电的奥秘》:第1节《电的基本概念》;第2节《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4. 第四章《光的传播》:第1节《光的传播现象》;第2节《光的反射与折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生物的分类与进化。
2.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与作用,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
3. 让学生了解电的基本概念,理解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4. 让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现象,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与进化、简单机械的应用、电路的组成与原理、光的反射与折射。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力的概念与作用、电的基本概念、光的传播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工具、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为新课铺垫。
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挂图、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
3. 示例: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学会解题方法。
4. 练习: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6. 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问,提高课堂氛围。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如下所示:第一章生物多样性1.1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1.2 生物的分类与进化第二章力的世界2.1 力的概念与作用2.2 简单机械的应用第三章电的奥秘3.1 电的基本概念3.2 电路的组成与原理第四章光的传播4.1 光的传播现象4.2 光的反射与折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举例说明力的作用。
(3)什么是电路?列举三种简单电路。
(4)简述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案内容1.第一单元:观察与实验第1课《观察与实验》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讲述科学家通过观察与实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讲解观察与实验的方法: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实验要遵循科学原理。
(3)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与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第2课《观察与实验的应用》教学过程:(1)讲解观察与实验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长度、温度等。
(2)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与实验,解决实际问题。
2.第二单元:植物与动物第3课《认识植物》教学过程:(1)讲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生长环境等。
(2)观察植物: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4课《认识动物》教学过程:(1)讲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生长环境等。
(2)观察动物: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动物,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第三单元:地球与宇宙第5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过程:(1)讲解地球的形状:通过地球仪介绍地球的形状。
(2)观察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地球的形状对人类的影响。
第6课《太阳与月亮》教学过程:(1)讲解太阳与月亮的基本特征:如太阳的光和热、月亮的相位变化等。
(2)观察太阳与月亮:让学生观察太阳和月亮,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太阳与月亮对人类的影响。
4.第四单元:环境保护第7课《环保意识》教学过程:(1)讲解环保的重要性: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环保的必要性。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

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了解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了大量仿生的发明创造。
2.具有认真观察和探究仿生的兴趣。
知识与技能:1.初步具有模仿生物的构造或功能进行发明和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运用创造性想象和“原型启示法”提出一些小发明的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2.意识到动物、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了大量仿生的发明创造。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运用创造性想象和“原型启示法”提出一些小发明的思路。
教学准备:1.供课堂观察用的茅草的叶、苍耳的果实(或其他植物),放大镜等工具。
2.鸡蛋与薄壳结构屋顶、鸟与飞机、鱼鳍与船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
(1)讲述: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
(2)提问:鲁班为什么能发明锯子?(发现茅草——观察茅草——产生联想——大胆尝试——发明锯子)(3)交流:我们在树林、在野外有过类似鲁班的经历吗?哪些植物容易划破和刺伤我们?哪些植物容易粘在我们的衣服上?(4)我们也像鲁班一样,来认真研究我们身边的这些植物。
2.观察容易划破和刺伤人、容易粘衣的植物的特点。
(1)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份观察材料和必要的观察工具。
(2)学生分组观察,记录观察发现。
(3)交流。
(4)讨论:我们观察了这些植物的特点,能产生哪些想法呢?3.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完成的发明。
(1)讲述: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了许多物品。
你们知道这样的例子吗?(2)用课件或图片展示:鸡蛋与薄壳结构屋顶、鸟与飞机、鱼鳍与船桨。
(3)小组讨论:图中这些新技术分别是在什么生物的启示下研制出来的?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4)根据以上发明的实例,你认为在生物启示下进行发明创造要经过怎样的过程?(5)讲解:在生物启示下的发明创造,通常要经过以下过程:明确需要:在生产或生活中,为了完成某种工作,需要具有什么功能的工具或设备。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5篇】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最新5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篇一: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篇一4.拧螺丝钉的学问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2、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3、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1、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2、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2、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教学重难点: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教学准备:演示器材: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交流: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
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⑴为什么要这样做?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1、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2、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3、观看录像: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4、交流观察收获。
5、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
6、讲解: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
三、制作轮轴,研究作用1、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
方法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轮盘、小滑轮盘组装而成。
方法2: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1.1 生命的起源1.2 生物的分类1.3 生态系统的组成2. 动物的生活2.1 动物的运动2.2 动物的食性2.3 动物的适应性3. 植物的生活3.1 植物的生长3.2 植物的繁殖3.3 植物的适应性4. 光与影4.1 光的传播4.2 影子的形成4.3 眼睛与视觉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认识生物的分类和生态系统的组成。
2. 使学生了解动物的运动、食性和适应性,以及植物的生长、繁殖和适应性。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生态系统的组成、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2. 教学重点:动物和植物的生活特点,光的传播和视觉的形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图片、生态系统模型、动物和植物标本、手电筒、凸透镜等。
2. 学具:学习手册、画笔、剪刀、胶水、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多样性。
2. 新课导入:讲解生命的起源、生物的分类和生态系统的组成。
3. 实践活动:观察动物的运动、食性和适应性,以及植物的生长、繁殖和适应性。
4. 例题讲解:结合生活实例,解释光的传播、影子的形成和视觉原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光的传播现象,绘制生态系统图。
六、板书设计1. 生命的起源、生物分类、生态系统的组成。
2. 动物的运动、食性、适应性;植物的生长、繁殖、适应性。
3. 光的传播、影子的形成、眼睛与视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2)举例说明动物和植物的适应性。
(3)解释光的传播原理和影子形成的原因。
2. 答案:(1)生物分类的方法有形态分类、遗传分类等,原则包括相似性、差异性等。
(2)动物适应性如鸟类有翅膀适应飞行,植物适应性如仙人掌叶片退化适应干旱环境。
2024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涉及第三章“力的作用”和第四章“物体的运动”。
具体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定义,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2. 学习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简单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小车、弹簧测力计、毛巾、木板等。
学具:每组一个滑轮、一辆小车、一个弹簧测力计、一条毛巾、一块木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辆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2. 讲解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引导学生理解力的概念。
3. 举例说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让学生认识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5. 课堂练习:分组讨论,思考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6. 例题讲解:讲解摩擦力相关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定义、作用效果2.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3. 摩擦力:概念、生活中的应用4.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并简要解释原因。
答案示例: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使我们不易滑倒。
2. 作业题目: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制作。
答案示例:制作一个简易的刹车系统,通过增大摩擦力使小车减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摩擦力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科学教案全册课题:第一单元1、种子发芽实验(一)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2、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3、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1、完成学习与评价中的练习题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课题:种子发芽实验(二)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2、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3、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前置作业:1、完成学习与评价中的练习题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三、交流实验信息: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一是温度。
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
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课题: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1、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3、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前置作业:1、完成学习与评价中的练习题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重点指导:(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课题:4、蚯蚓的选择1、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前置作业:1、完成学习与评价中的练习题一、谈话导入: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课题:5、食物链和食物网1、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前置作业:1、完成学习与评价中的练习题一、谈话导入: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
(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5、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
6、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三、水田的食物网: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书13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
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4、概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说一说: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6、拓展: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画一个食物网。
课题:6、做一个生态瓶1、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3、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前置作业:1、完成学习与评价中的练习题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