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江苏教育出版社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材简介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共包括8个单元,分别为:1.万物皆有声2.能量在转化3.天空的变化4.照亮你我5.身体的机器6.海洋探秘7.回归自然8.探索太空本教案将针对以上各个单元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
教学目标1.掌握科学的创新思维,学会探究和实验2.培养创新意识,发展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内容和安排单元一:万物皆有声教学内容1.什么是声音2.听觉的机构3.语音可爱4.轻重的声音5.音乐的魔力教学安排1.了解声音是什么,如何产生2.实验观察吸管传声、探究声音的传播3.了解听音过程中涉及到的耳朵和听觉神经系统等4.通过语言的发音和听取进行训练和练习5.理解声音高低与音量大小的区别6.了解音乐的类型、特点,并发现音乐中包含的自然声音元素单元二:能量在转化教学内容1.什么是能量2.直线运动3.圆周运动4.风力转动器5.光能中的秘密教学安排1.介绍能量的定义和作用,并以化学能、机械能和光能等为例进行解释2.了解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对能量转化的影响3.通过风力转动器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实验,认识风能的转化过程4.了解光能的概念以及日光浴对身体健康的益处单元三:天空的变化教学内容1.观察天空的现象2.云彩的种类和形状3.雨的形成和周期4.彩虹的成因5.闪电和雷声教学安排1.经过观察、实验、动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天空的变化2.了解不同云的形态特征、形成原因以及对天气的影响3.了解雨的形成机制和周期4.了解彩虹的成因,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光的照射、折射和反射5.介绍闪电和雷声的形成机制,以及安全避雷的知识单元四:照亮你我教学内容1.不同光源的类型和特征2.使用小灯泡实验3.探究镜子的反射作用4.独立实验——白纸反射阳光成彩虹教学安排1.了解不同光源的类型和特征,并通过对小灯泡实验探究光的传播方式和特点2.通过实验使用小灯泡,增强学生对电流和电路连接的理解3.探究镜子的反射作用,包括平面镜和弯曲镜等并进行练习4.独立实验——白纸反射阳光成彩虹,加深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认识单元五:身体的机器教学内容1.生物的构造和功能2.体温调节3.肺和呼吸4.生物的心脏教学安排1.了解不同生物的不同构造和功能,包括人体、动物和植物等2.了解人体对外部环境温度的不同反应和调节方式,掌握身体保暖方法3.介绍肺和呼吸的作用,了解吸入氧气与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4.探究人体的心脏的构造和功能,学习与之相关的健康知识单元六:海洋探秘教学内容1.海水的成分及特点2.海洋的动物资源3.海洋的植物资源4.海洋能源教学安排1.了解海水的成分及特点,掌握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2.了解珍贵的海洋生物和动物资源,并掌握其分布和特点等方面的知识3.介绍海洋中植物资源的种类和用途4.了解海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单元七:回归自然教学内容1.自然与环境2.自然资源开发3.生态平衡4.土壤的保护与利用教学安排1.了解自然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概念2.介绍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3.探究生态怎样影响人类和地球的健康和经济发展4.介绍土壤的构成、保护与利用方式,提高学生对土壤的认识和理解单元八:探索太空教学内容1.宇宙探索历程2.太阳和太阳系3.星座和专业术语4.星云、星际云和星体的不同教学安排1.介绍宇宙探索历程,了解人类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探索太空2.了解太阳的形成和特点,掌握太阳系内各行星的特征3.了解星座和天文学专业术语,并进行排布和观察4.介绍星云、星际云和星体的不同,引导学生对宇宙气象有深入的了解总结本教案的设计和安排是根据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各个单元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观察、实验、动画、独立做实验等),帮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发挥创新思维,加深对科学认识。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1种子发芽了教学目标:1.观察番茄和黃瓜的种子,并能够用语言描述番茄和黄瓜的种子的外形特征。
2.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播种番茄或黃瓜并设计栽种记录,了解一些种植知识,并乐于长期观察记录。
3.通过收集和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认识到不同的种子大小、形状、颜色等各不相同。
4.做种子萌发对比实验,初步认识到种子萌发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重点1.按照正确的方法播种番茄或黄瓜,并做好记录。
2.动手做探究种子发芽条件的实验,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做好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初步认识到种子萌发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番茄和黃瓜的种子、课件、实验记录表、带盖透明玻璃瓶4个、活动手册等。
学生分组材料:花盆、土壤、水杯、小铲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然界中有很多植物的种子,谁来说说,你们见过哪些植物的种子?学生列举自己见过的植物的种子。
教师引导:植物的一生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植物种子的发芽。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活动一:观察并描述番茄和黄瓜的种子1.出示黄瓜的种子,学生进行观察并描述。
2.再出示番茄的种子,引导学生将番茄的种子和黄瓜的种子比较起观察来。
看一看番茄和黃瓜种子的特点。
预设:黄瓜种子是乳白色的,扁平光滑,边缘薄,比较小,形状细长。
与黃瓜种子相比,番茄种子小,呈水滴形,黄色,表面粗糙,外面有茸毛,形状圆而扁,有点像小耳朵。
教师小结:不仅是番茄和黄瓜的种子,其他不同植物的种子在大小、颜色、形状等各方面都不相同。
3.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1)出示一些植物的种子,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是什么植物的种子?这些植物的种子各有什么特点?(2)引导学生从种子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各方面,去观察这些植物的种子,发现他们的特征。
活动二:种番茄1.学生观察课本第2页下面种番茄的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种番茄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
材料:番茄种子、花盆、土壤、水杯、小铲子等。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第1课、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3、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做实验册第2课、了解土壤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了解土壤的成分。
2、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3、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2、生回答。
3、师讲: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
(二)新授1、观察土壤(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是什么颜色的?有几种土壤?(2)分组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
2、自主研究(1)摸:感觉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潮湿程度等。
看: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颜色深浅等。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板块二】互学一、云量的划分1.下面几幅云的图片,你会像天气预报那样描述它们的云量吗?2.你是根据什么来描述云量的?小结:如果把天空看成一个圆,把这个圆平均分成四份,我们就可以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面积来划分云量。
空白的部分表示天空,涂色的部分表示云。
这种方法叫作四分法。
气象学家将只占天空四分之一以内云量的天气称之为“晴天”;四分之一到四分之三的称之为“多云”,四分之三以上的称之为“阴天”。
如图所示:3.视频:如何判断云量(播放视频)4.实践应用:判断下面几张图片显示的是什么天气?5.云量是按照云遮蔽天空的程度来估算。
室外观测云量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小结:①一般选择在能看到全部天空及地平线的开阔地点或平台观测。
②当天空部分被障碍物(如山、房屋)遮挡时,云量应从未被遮挡的天空部分中估计。
二、云量和雨量的关系1.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云的多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请问天空中出现什么样的云会下雨呢?2.哪一张图片上的天气更容易下雨?小结:从云的颜色和云量两个因素来判断,左边天空出现的情况可能会下雨。
3.判断下列三张照片分别是在哪个时刻拍摄的。
(将照片和对应的时刻连线)我发现:下雨后与下雨前相比,天更亮了、云少了,能见度更好了。
4.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许多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播放视频)你还知道哪些呢?5.通过看云,可以大致判断天空是否会下雨。
生活中,下雨了,你是怎么知道的一场雨下得有多大?6.仅凭生活经验来判断是不够的,怎样才能准确知道雨下得有多大?阅读“天气预报中关于24小时的降水强度有界定标准”,你读出哪些对你有帮助的信息?小结:气象学家根据24小时内,降雨量的不同高度,列出这样一个雨量等级表。
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材简介本教材是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共分为12个单元。
主要内容包括生物、物理、化学方面的知识。
本教材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运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和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 - 能够了解动物的生存、繁殖和进化的基本规律; - 能够描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认识对人类生活有重要作用的能源; - 能够使用科学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并了解实验的意义; - 能够掌握和了解一些简单的物理和化学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 - 能够观察和描述生命现象以及物理现象; - 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究; - 能够初步了解和掌握科学思维和探究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 - 培养对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兴趣爱好; - 培养关注和热爱生命,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 培养开放、探究、创新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1.生物单元生命的特征、动物的生存与变化、动物的繁殖与进化。
2.物理单元太阳能、能量与物质、声音与光线、物体的运动。
3.化学单元物质的变化、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分类。
四、教学难点1.生物单元动物的适应性和进化规律。
2.物理单元能量的转化和光的传播规律。
3.化学单元实验探究方法和物质的分类原则。
五、教学方法本教材运用启发学生思考和发现的教学法,以实验探究为主的课程设计,操作性强。
教学还需要运用生活化的例子,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直观感受和参与互动中学习。
六、教学安排单元课时数授课时间生命的特征2课时9月1日-9月2日动物的生存3课时9月3日-9月5日动物的变化3课时9月6日-9月8日动物的繁殖2课时9月9日-9月10日动物的进化2课时9月11日-9月12日太阳能3课时9月13日-9月15日能量与物质3课时9月16日-9月18日声音与光线2课时9月19日-9月20日物体的运动3课时9月21日-9月23日实验探究方法3课时9月24日-9月26日物质的组成2课时9月27日-9月28日物质的分类2课时9月29日-9月30日七、教学内容1.生命的特征课时1-什么是生命•知识内容:生命的一般特征;和非生命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江苏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江苏教育出版社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我们周围的土壤教材分析本课是《土壤与生命》单元的起始课,是教师带领、指导学生去亲近土壤,感受土壤的形态,了解土壤里有什么,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这一课主要在室外进行。
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引发学生展开关于土壤的讨论,了解学生对土壤的已知情况和想知道些什么,引发学生认识土壤的兴趣。
2、指导学生亲近土壤,发现土壤中的物质(如:植物的根、落叶、石头和蚯蚓)。
3、指导学生认识土壤中的动物及其生活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土壤。
2、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与同伴交流观察结果。
科学知识:1、知道土壤里有什么。
2、知道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亲近土壤。
2、意识到土壤与动植物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事先进行实地考察,为学生准备一块泥土地、铲子、放大镜、盛土容器、土壤研究记录纸。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只塑料杯子、一块抹布。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说说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板书课题讨论: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二、学习新课1、自主学习(1)说文解字:“土”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小结,激发学生实地观察的愿望。
(3)提问:在外出进行观察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师生小结:1、注意安全;2、不要破坏环境,更不能伤害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动植物;3、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对不认识的动植物,可先照样子画下来;4、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里有些什么。
2、外出实地考察,观察校园绿地一角的土壤。
教师讲解并提出要求:先观察表层的土壤(颜色\形状\湿润度等);然后注意观察土壤中有哪些动植物,思考土壤和动植物的关系;最后注意观察表层土下约2厘米处的土壤(颜色\形状\湿润度等)。
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指导学生边观察便记录,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等。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材简介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科学教材。
本教材以认知为中心,以问题为引领,既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也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发,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同时,在教材的编写上,也使学生对自然、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教学目标1.认识和了解物质的变化规律和其属性和重要性。
2.掌握动物和的形态、生殖、生活习性以及重要性。
3.掌握植物的结构、生长规律和重要性。
4.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5.能够表述问题并运用科学思想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章物质的变化教学内容1.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物质的变化和相应的标志。
3.物质的混合和分离。
4.物质的保存定律和重要性。
教学安排第一课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了解物质的概念,探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进行简单实验,分辨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第二课物质的变化和相应的标志1.探究物质发生变化的原因。
2.了解物质化学变化的标志,观察和分析化学变化的示例。
第三课物质的混合和分离1.了解物质混合的概念及分类。
2.了解物质分离的原理和分类。
3.进行简单实验,学习物质的混合和分离方法。
第四课物质的保存定律和重要性1.探究物质不灭定律的由来和基本内容,学习物质的转化过程。
2.探究物质保存定律的内涵和意义。
第二章动物的生殖和生活习性教学内容1.动物的一般特征和分类。
2.动物的生殖方式、特点和意义。
3.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其适应性。
4.动物与人类的的关系及其保护。
教学安排第一课动物的一般特征和分类1.学习动物的分类体系。
2.了解常见动物的分类、形态和习性。
3.进行动物现场观察,学会观察和描述动物特征。
第二课动物的生殖方式、特点和意义1.学习动物的生殖方式。
2.学习生物的繁殖与物种的保存。
3.了解人工繁殖和动物保护的意义。
第三课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其适应性1.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其适应性。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一课:动物的某个特征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的某个特征对其生存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性;2.学会观察和描述动物的某个特征。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动物的某个特征,如羽毛、鳞片等。
2. 导学(10分钟)•引导学生围绕某个特定的动物特征展开观察,如鸟类的羽毛。
•学生观察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特征。
3.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图片或板书等方式,讲解动物的某个特征如何帮助其生存和适应环境。
•示范解释和示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4. 小组活动(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其他动物的某个特征,并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其作用和意义。
•学生可以通过图片、图表或文字等形式呈现自己的观点。
5. 知识拓展(15分钟)•调查和研究其他动物的某个特征,并进一步了解其作用和适应环境的意义。
6. 总结归纳(10分钟)•学生总结今天学习到的内容,并进行简单的归纳。
•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确保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清晰的理解。
第二课:植物的生长过程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对环境的依赖;2.学会观察和描述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植物生长过程的某个阶段,如幼苗期、开花期等。
2. 导学(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特征。
•学生可以观察班级内的植物,或带来自己家中的植物进行观察。
3.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图片或板书等方式,讲解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和对环境的需要。
•示范解释和示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4. 小组活动(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其他植物的生长过程,并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其特征和对环境的依赖。
•学生可以通过图片、图表或文字等形式呈现自己的观点。
5. 知识拓展(15分钟)•调查和研究其他类型的植物的生长过程,并进一步了解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6. 总结归纳(10分钟)•学生总结今天学习到的植物的生长过程,并进行简单的归纳。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课程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三年级的学生们,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了解和探究物质和能量之间的关系,学习观察和实验方法以及学会用观察的方式认识和了解自然界中的事物。
同时,也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增强他们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概述本学期的科学教学将围绕以下内容展开:•第一单元:认识物质,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第二单元:认识热量,探究热量的传递和利用•第三单元:认识光,探究光的传播和变化•第四单元:认识电,探究电的产生和应用•第五单元:认识声音,探究声音的传播和应用教学方法本学期的教学将采用启发问题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实验探究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主动参与、深度探究,学习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易于掌握。
第一单元教案第一课什么是物质学习目标•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了解物质的存在形态•能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描述物质概念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看看周围存在着哪些物质,学生可以自己列举并说出来。
拓展到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物质,哪些不是。
2.发现环节发现物质的存在形态,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不同形态的物质,如:水、空气、橡皮、木板、铁丝、砖头、玻璃等。
3.总结环节请学生总结物质的基本概念,并自己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作业:回家寻找家里的物品,分辨哪些是物质,哪些不是,并且归纳总结一份表格。
第二课物质的性质学习目标•了解物质的不同性质•能够用简单的方法认识物质的性质教学过程1.提问环节老师将提出以下问题并让学生回答:2毫升的水和2毫升的酒精是一样的吗?水和油混在一起了会出现什么情况?一个弹珠和一个棉花球哪一个更沉?2.实验环节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实验,如:水和油的混合实验,弹珠和棉花球的称量实验。
3.总结环节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物质的不同性质。
作业: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归纳并记录下这些物质的性质。
第三课物质的变化学习目标•了解物质的变化•能够通过实验和案例学会掌握物质的变化教学过程1.端思考环节请学生观察实验图,根据盛水的容器情况预测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重难点:1.发现土壤里的生命。
2.测量出小草根的总长度。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每组一小桶水、报纸、抹布、玻璃棒。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做实验册板书设计:1.1我们周围的土壤f小草土壤Y小动物1.2 了解土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江苏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第1课、土壤里有什么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第2课、落叶变成了什么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能够制作肥料袋。
*能够经历成肥的全过程。
*能够用图画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2、知识与技能:*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变成的。
*知道在成肥过程中蚯蚓的作用。
*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
*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准备:一块有明显落叶的土地、一堆土、蚯吲、一壶经过处理的水、每个学生带一些植物、吸管、小铲子、塑料袋、一张黑纸、胶带、报纸、抹布、记录纸、放大镜等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一猜,落叶会变成什么?2、今天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2课时
教具学具
教师材料:课件、一块有明显落叶的土地。
学生材料:每组放大镜1个、小铲子1把、报纸1张、抹布1块、记录纸1张,学生准备肥料袋材料(菜叶、蚯吲、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新学期刚开始不少同学都带来了茂盛的绿色盆栽,不仅美化了教室,也愉悦了心情。可是根据以往的经验,等到学期结束的时候,有很大一部分的盆栽将面目全非、尸骨无存啊。大家来讨论讨论,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想!
4.师: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土壤”(板书:土壤)并齐读。
5.师:那么同学们认为哪有土壤呢?
生:花盆里有!
生:农村有!
生:我姥姥家到处都是……
6.师:对,农村有很多土壤,不过我们这里也有土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周围的”土壤(板书:我们周围的)。
7.师:大家讨论一下: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你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大家知道,我们基本的生活离不开什么吗?
生:水……
生:空气……
生:阳光……
生:食物……
2.师:很好。那么植物基本的生存又必需什么呢?
生:也是水,空气,阳光……
生:还有土壤。
3.师:对!植物生存必需物除了水、空气、阳光等,还有土壤。土壤为植物提供必需的“食物”。那么土壤是什么样子的呢?土壤究竟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呢?
2.师:很好,咱们一起总结一下好吗?土壤中有蚂蚁、蜗牛、蚯蚓、小虫子等多种小动物,上面的土壤比下面的土壤颜色淡一点,湿润度也小一点,是因为在表层的原因。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所以生长在土壤的里面……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计划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计划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一)指导思想: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全册内容情况:《科学》三年级下册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
例如,在教学内容中设计了“观察大树”和“寻访小动物”等活动。
作为这一线索的延续,三年级下册的主题确定为对“物质特征和变化的观察”,在这一册中共安排了“混合”、“空气”、“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沉和浮”、“冷与热”等六个单元。
(三)各单元内容和课时情况:1.混合单元:着重引导学生对物质混合的现象进行观察,认识有些物质混合后其中的各个成分不会发生变化,而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物质;初步建立混合物的概念;亲自动手制造混合物并学习对固体混合物进行简单分离的方法。
2.空气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并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空气作为物质的一般属性。
并设计了有关认识空气的特殊性质的探究活动,最后一课时则引导学生探讨空气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3.植物的一生单元:引导学生经历种植凤仙花的完整过程。
通过对凤仙花各个生长期不同形态特征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植物生长周期的概念,并引导他们学会定期观察、记录以及分析数据的方法。
4.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引导学生经历养蚕的完整过程。
通过对蚕各个生长时期不同形态特征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动物的生命周期概念,感受生物的生命过程并学会描述这个过程。
5.沉和浮单元:主要涉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及如何利用沉浮的原理来制作小船和潜艇等问题。
6.冷与热单元:是由“冷水与热水”、“热胀冷缩”、“温度和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4部分组成。
本单元主要引领学生亲历探索科学、建立科学概念的过程,他们将获得“冷与热”的有关知识和认识温度计、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一些技能,并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江苏教育出版社)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江苏教育出版社)第一单元第1课、观察蜗牛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蜗牛的行为特征。
•会用简单表格统计、整理蜗牛的食性等情况。
•能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
知识与技能:•知道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照顾小蜗牛、观察它的生活和成长是十分有趣的。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二、教学重难点:能对蜗牛的各个方面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并进行探究。
教学准备:教师、学生准备:(1)学生课前捉到的蜗牛,盛放蜗牛的容器、放大镜等。
(2)供蜗牛选择的食物,如切成小块的菜叶、面包、鸡蛋、苹果皮等。
(3)供学生实验用的啤酒、醋、干布、湿布(或干纸、湿纸)、特制的纸盒(里边涂黑,盖子上开个长条孔)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平时大家都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让大家猜猜这是一种什么动物: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
(板书:蜗牛)2、检查学生捉到的蜗牛。
说说你在哪里捉到的蜗牛?二、观察蜗牛1、发给学生放大镜,谈话:同学们,这是什么?(放大镜)你能用它来干什么?(观察蜗牛)(板书:观察)2、现在就请大家仔细观察蜗牛,并把它画下来,你可以给你的蜗牛起个名字。
3、谁来说说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并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画的蜗牛。
三、研究蜗牛1、你还想了解蜗牛的哪些方面?2、找到和你研究同样问题的伙伴,与他们组成一个小组,制定研究计划。
讨论:你们准备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来研究你们想了解的问题?需要哪些实验用品?3、根据各小组所研究的问题,分别给学生提供切成小块的菜叶、面包、鸡蛋、苹果皮、啤酒、醋、干布、湿布(或干纸、湿纸)等实验用品。
4、提出实验要求: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实验前能不能给你们的实验结果先做一个预测?各小组的记录员要做好实验研究记录。
5、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研究。
(教师巡视,根据出现的情况进行点拨)6、汇报交流研究成果: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与你们预测的结果一致吗?四、拓展今天我们通过对蜗牛的研究,对蜗牛的各个方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大家能不能根据你对蜗牛的了解,给你捉到的蜗牛设计一个家,饲养它,让它成为你的好朋友呢?第2课、观察蚂蚁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会用文字等多种方法观察记录蚂蚁。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第1课、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
完整教案请浏览:。
江苏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及教案
乐至县大佛镇中心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一、教材分析(一)本学科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特点。
苏教版科学教材是由课程标准组专家亲自编写的实验教材,各册主题单元的结构以儿童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形成。
在各个生活经验圈里,以生活经验为线索,将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的内容进行了科学地组合,并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标内容贯穿于具体的课之中。
在内容组织编排上,以综合主题单元的形式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引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问题,促进思考与探究,通过自己的经验建构对事物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本套教材的特点是:从问题入手,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重视过程中数据资料的收集和积累,就能对事物性质有真正的了解,使学生的头脑更精确化,更科学化;教学内容的重组,把相关的科学概念重新组合在新的单元主题之下,同时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结论和渗透科学的人文精神;过程与方法的显性化,教会学生认识科学探究过程,掌握一定的方法,是他们可持续发展的本钱;大教材观和大教学观,集中体现《课标》新理念,能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的教学脉络。
(二)本册教材内容结构分析江苏教育出版社版本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共包括了五个单元的内容:《土壤与生命》、《植物的一生》、《固体和液体》、《关心天气》、《观察与测量》。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教学,一个是通过《植物的一生》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有周期性变化的事物进行长朗的连续的观察、记录、研究,从而发展学生认真、细致、坚持性等科学态度,并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另一个是通过《土壤与生命》、《固体和液体》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角度的认识和描述,从而发展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小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一、基本情况分析通过半年来的科学课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学生已掌握许多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本学期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江苏教育版出版的《三年级科学》第二卷分为五个单元,共28学时。
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的教学。
一是通过植物生活和关心天气的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周期性变化的事物进行长期连续的观察、记录和研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初步了解事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二是通过土壤与生命、固体与液体的单元教学,培养学生用多种感官、方法和角度来理解和描述事物,从而培养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事物的能力。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目的是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一个物体,并且通过探求土壤奥秘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对土壤产生亲近感并心存感激,意识到土壤和人类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第二单元“植物的生命”的第1课中,“植物所知的知识”的问题是充分调动他们掌握的科学知识,并将其与他们在本单元中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完成对植物的阶段性理解。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是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物质世界。
这一单元的编写与《土壤与生命》有相似之处,都是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和描述一个具体事物,并且,不是单纯地认识固体或液体的性质,而是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大量、反复的实验,认识固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液体与液体之间的关系,以此培养学生比较全面、客观的认知能力。
第四单元“关心天气”属于“天上的星星”一部分的“地球和宇宙”的标准。
它从关心天气的角度谈论天气预报,即“今天天气怎么样”。
讨论天气与人的关系,介绍气象预报的过程、方法、手段和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我们周围的土壤教材分析本课是《土壤与生命》单元的起始课,是教师带领、指导学生去亲近土壤,感受土壤的形态,了解土壤里有什么,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这一课主要在室外进行。
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引发学生展开关于土壤的讨论,了解学生对土壤的已知情况和想知道些什么,引发学生认识土壤的兴趣。
2、指导学生亲近土壤,发现土壤中的物质(如:植物的根、落叶、石头和蚯蚓……)。
3、指导学生认识土壤中的动物及其生活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土壤。
2、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与同伴交流观察结果。
科学知识:1、知道土壤里有什么。
2、知道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亲近土壤。
2、意识到土壤与动植物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事先进行实地考察,为学生准备一块泥土地、铲子、放大镜、盛土容器、土壤研究记录纸。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只塑料杯子、一块抹布。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说说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板书课题讨论: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二、学习新课1、自主学习(1)说文解字:“土”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小结,激发学生实地观察的愿望。
(3)提问:在外出进行观察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师生小结:1、注意安全;2、不要破坏环境,更不能伤害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动植物;3、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对不认识的动植物,可先照样子画下来;4、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里有些什么。
2、外出实地考察,观察校园绿地一角的土壤。
教师讲解并提出要求:先观察表层的土壤(颜色\形状\湿润度等);然后注意观察土壤中有哪些动植物,思考土壤和动植物的关系;最后注意观察表层土下约2厘米处的土壤(颜色\形状\湿润度等)。
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指导学生边观察便记录,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等。
)3、回到教室,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表层的土壤和地下2厘米初的土壤有些什么不同的地方?有哪些动物生活在土壤里,这些动物在土壤里干什么?三、全课总结,课后延伸今天我们一起去校园里观察了土壤,并有了很多新发现。
你们能在回家后能把这些新发现和新感受用清新、优美的文字或是栩栩如生的图画描绘出来吗?也希望大家能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田野等更多的地方仔细观察那里的土壤和土壤中的生物,并采集一份土壤样本(下节课带来)。
2、了解土壤教材分析本课主要通过观察各类土壤中颗粒大小的不同及沙子、黏土之间含量不同,了解土壤有不同的种类,并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进一步了解各类土壤的特性,还将通过沉淀法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物质。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1、观察土壤:先用眼睛看,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体会两种观察方法的不同结果,知道工具的重要性,培养仔细观察的能力;另外,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所看到的情况,并采用各种方式做一份有特色的观察记录。
2、认识土壤的成分。
3、研究土壤的种类:第一:观察比较出三种土壤的颗粒大小不同(重点);第二:通过比较三种土壤的透水性来认识土壤的性质;第三: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摸、看、捻、握、搓)研究沙和黏土的不同。
4、拓展部分:调查自己家乡土壤的种类及适合种植的植物。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科学知识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三种土壤的颗粒大小等主要特征和性质。
教师准备: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白纸(3张)、烧杯、水、搅拌棒、土块、渗水性实验装置、放大镜、小塑料汤匙。
学生准备:自己采集的土样、纸巾、抹布。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通过上一课的观察,你认为我们周围的土壤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
过渡:我们周围的土壤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为什么有的颗粒大,有的颗粒小?它们里面到底有些什么不同?今天我们来研究、了解土壤。
板书课题二、探究活动活动一:观察土壤谈话:课前,我们都已经采集了一份土壤的样本,现在请大家拿出来。
同桌两人合作,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样本,一个人观察,另一个人记录,要求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的特征,并把我们看到的情况用图画、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下来。
学生分组活动。
汇报交流,互相评价(哪组的发现或记录价值、特色)。
活动二:研究土壤的成分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大家都对土壤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那只是凭肉眼或是放大镜进行的初步观察。
要想知道土壤里到底有些什么,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现在就请四人一组,做一做下面这个实验,看它是否对你了解土壤有所帮助。
投影: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
实验步骤:1、把小土块放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2、将土块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在等待过程中用纸巾包住另一些土块,用手使劲握一握,再摊开纸巾,纸巾上面留下了什么?说明土壤里有什么?3、观察静置后的水杯中的情况,水里有什么?1、土块要轻放。
2、搅拌要彻底。
3、静置时间要长。
观察时,杯子也应保持静置不动的状态。
4、始终要仔细观察,记录下每一步骤看到的现象。
学生阅读此资料后开始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实验情况。
请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分析这份土壤主要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
活动三:研究土壤的种类1、观察颗粒大小谈话: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三份土壤的样本,请你们仔细观察,首先看看它们的颗粒大小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领取土壤样本,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
汇报自己的发现。
谈话: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看课本第5页的阅读资料,它会给你一个原因解释。
学生阅读资料。
师生小结:通过这一环节的观察、阅读活动,对土壤有什么更多的了解。
2、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提问:沙土、黏土和壤土的颗粒大小不同,在遇到下雨这样的情况时,它们的渗水性会不会一样呢?你是怎么认为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
讨论实验方法,特别是引导学生考虑三个变量的控制:土壤的多少、倒入的水量、倒水的速度要保持不变;不同的条件:三份不同种类的土壤;以及最后怎样获取水量的不同:方法1:倒入量杯;方法2:直接用尺子测量高度。
采用后者更方便,也与《雨下得有多大》中雨量器的使用方法相一致。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实验情况,并将结果与刚才的预测相对照。
3、用多种感官了解沙和黏土的不同每组一份沙和黏土的样本,请学生参照课本第6页提供的方法来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
集体讨论:每一种土壤看上去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更硬或更光滑?加点水握一握,哪种可以握成团?激趣:再试着把它们分别放在胶卷盒里摇动,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
或者是闻一闻它们的气味是否相同。
分组活动,交流。
三、课后拓展指导谈话:同学们都已经对土壤有了非常丰富的了解。
提问:你知不知道我们南京地区的土壤是什么类型的?有什么特点呢?适合种植哪些植物?学生思考、回答。
指出: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
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什么方法来进行研究?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资料的查阅、请教专家等。
3、肥沃的土壤教材分析对植物而言,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它们的主要营养。
对学生而言,腐殖质的形成原因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本课遵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土壤。
本课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2个部分:1、发现土壤有肥沃和不肥沃的差异,认识土壤的分层,知道表层土中腐殖质和养分都非常丰富,是植物生长的保证。
2、动手实验(制作肥料袋、给蚯蚓安家),研究动植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2、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科学知识1、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2、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3、知道什么是腐殖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
2、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重点动手实验,研究动植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铲子学生准备:塑料袋、吸管、土壤、果皮、韭菜叶、香蕉皮、透明的玻璃或塑料盒。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给每组准备三份颜色差异明显的土壤样本(或图片):仔细观察这些土壤,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分组观察、讨论。
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颜色、湿度等方面进行交流)。
教师指出这是分别在三个不同地点采集的土壤样本:某农田、某小区、某工地等。
让学生将土壤样本与采集地点进行预测配对,并说说理由。
教师公布答案,请学生将其和预测结果对照。
提问:为什么在不同地点采集的土壤样本会有这么明显的差别呢?你们认为这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思考、回答。
二、探究活动1、初步了解枯死的植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提问:还记得上节课在校园里观察土壤时看到的情况吗?被落叶覆盖着的土壤有什么特点?没有被落叶覆盖的土壤又是什么样的呢?学生汇报。
谈话: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学生作出假设,推测原因。
出示一组落叶在土壤表面腐烂、分解的图片,学生分组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
指出:落叶落到土壤表面后,会逐渐腐烂。
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我们称为腐殖质,它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
腐殖质越多,土壤就越肥沃。
激趣:想不想亲自观察一下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究竟会怎么变化?这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得到结果的,要持续几个星期才行,能坚持下来吗?教师结合课本P10插图,讲解做肥料袋的方法。
注意提醒学生:Ø 选择容易腐烂的植物,如:香蕉皮、韭菜叶等。
Ø 要记住往塑料袋中放了哪些物品,以便今后查寻、对照。
Ø 可在袋中放入一两条蚯蚓。
Ø 每隔几天要进行一次观察、记录:看看放入土壤中的蚯蚓和香蕉皮、菜叶有什么变化,还要观察土壤的颜色、松软程度等有什么变化。
学生分组制作肥料袋,填写第一阶段实验报告。
第2课时2、了解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出示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的阅读资料。
学生阅读谈话:经过你这段时间的观察,你认为蚯蚓能担当起这个称号吗?理由是什么?阅读P11资料,了解更多土壤动物对改变土壤肥力的作用。
谈话: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提问: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你是否能肯定植物对土壤的肥力有影响?学生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