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落花意象.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歌中的落花意象
花是植物美的部分,但是,于植物来,开花并不是目的,花开花只是生存繁衍程
中的自然,花开并不意味着幸福,花落也不代表。
但是人:世界因人的存在而有意。歌是人的思想与情感的。自然事物由人的思考
而成歌意象,必然打上人情感的烙印。花在一个春天完成从盛开到凋落的生命周
期,提示着四季循,暗示着光流逝,种美、短、的意象,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
深刻。中国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
不再、美人暮的感慨与恐惧。的落花是中国古典歌春主的核心意象。
《》中没有花的直接描写,更没有落花的咏。人以盛开的桃花比新嫁娘,以累累
梅子暗示青春的生命力,以椒蕃衍祝福子众多。人关注的是果
,是生命延的希望,而不是从美的角度去关注花,落花不会他来。与《》共同构成中国歌源的《楚辞》,主要作者是因去国、被流放到蛮荒之地的屈原。他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暮” 一著名句,表
月蹉跎、不我待的恐惧。但草木零落是秋天的景象,与暮春落花意象无关。《离》中却有一句:“及荣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 想要趁着花未落之
折取下来,物色一个美的侍女送她(其是了接近她那威高的主人)。此“荣花未落”比容未老,“及⋯⋯”的句式,上是“恐美人之暮”
的另一种法。人委婉地通落花的想像,和象征手法,将花与生命系在一起,表达
美人暮的,在后世人那里成一种用的手法。
晋代《子夜四歌·春歌》描写落英的美景:“ 云媚朱景,芳散林花。”林花随舞,中
弥散着花香;南朝人眺有“ 新荷,散余花落”
(《游田》)的句。人落花持欣的眼光,我在落花中不到毫。不,晋一首《前溪歌》中出了的句:“花落逐水去,何当流,
亦不复。”落花随水一去不返,微的息声中似乎出生命流逝的无奈。
流水落花的意象组合,成为中国诗歌最凄美、最伤情的场景之一。
南北朝时期,吟咏落花的诗句逐渐增多,但多以客观描写为主,落花甚至成为欢乐
的背景,“团扇承落花,复持掩余笑”(何逊《苑中见美人》),美丽女子用遮颜的团扇承接花瓣以为游戏,表现出一种纤秾柔美的姿态。这一时期的诗中即使有“浴
鸟沉还戏,飘花度不归”(江总《春日》)、“春风若有顾,惟愿落花迟”(萧子范《罗敷行》)的伤感与祈望,也是极为淡薄的。甚至直到初唐,“清歌芳树下,妙舞落花中”(张说《侍宴武三思》)还是为人称道的诗句,飘飞的花瓣和着优美的舞姿,共同成为表现春天美景的因素。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是初唐时期吟咏落花的名篇,也可以说是正式以落花吟咏
人生悲哀的开始: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此诗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所世落花的所有意义。而在产生于同一时期、更为著名的《春江花
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昨夜闲潭梦落花。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易老的恐慌。
不过,这些忧伤情绪没有立刻成为落花意象的主流。刘希夷、张若虚之后诗人有幸
生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包括王维、李白在内的诗人都表现出欣赏落花的倾向:
兴阑啼鸟归,坐久落花多。
——王维《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
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鸣。
——王维《田园乐》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李白《少年行》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刘长卿《别严士元》
落花使诗人心境澄明,体悟悠闲细致的生活情趣;落花中人们纵情游乐,饮酒欢笑;
落花即使引起“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的片刻伤感,他们也会用“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王勃《落花落》)这种及时行乐的方式进行排解。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诗人杜甫敏锐地感觉到这种气息,尚在战乱之
中,他于收复不久的长安写了《曲江二首》(其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东风搅起漫天花雨,似愁情扑面而来,无限春光中陡然生出的衰飒之感,让我们感
受到一个伟大朝代无可挽回的顷颓之势。绝大的笔力、凄美的诗句,令人吟咏之间
每每喉为之结。“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像是一个信号,不仅暗示大
唐盛世的衰落,也标志着中国诗人情绪的彻底转变。
杜甫在后来的诗中多次写到落花,从个人角度而言,“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
相催”(《江畔独步寻花》)是他对自己心境的解释;从时代角度而言,“正是江南
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与当年名满京城的音乐家在江
南落花中黯然相逢的场面,暗示着对于繁华盛世一去不返的深沉慨叹。杜甫的哀叹成
为诗歌中落花意象转折的契机,在他之后的中唐时期,落花与悲哀结合的诗句陡然
增加,至晚唐则完全发展为诗歌中的普遍感情之一,落花频繁地与眼泪(司空曙《峡
口送友人》: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处泪沾巾)、悲伤(武元衡《陌上暮春》:何处
最伤游客思,春风三月落花时)、惆怅(李商隐《即日》:一岁林花即日休,江间亭
下怅淹留)、哀怨(杜牧《金谷园》: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这样的词语
联系在一起。
落花与词这种文学形式似乎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与诗相比,词的境界纤巧细致,
更多地表现优美、悠闲和忧愁。在词中,落花意象染上更多个人化、女性化的色彩: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李煜《乌衣啼》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