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水文泥沙信息分析管理系统设计
长江水文泥沙信息分析管理系统研究
![长江水文泥沙信息分析管理系统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04b0403581b6bd97f19eaa9.png)
长江水文泥沙信息分析 管理 系统研究
王 伟 许 全 喜 熊 明
( 江水 利委员会 水 文局 , 长 湖北 武汉 40 1 ) 300
摘要 : 阐述 了长江水文泥沙信息分析 管理 系统 的总体 结构、 计理念和 系统功 能以及 系统应 用情 况 , 设 重点介 绍 了矢量数据编辑子 系统 、 象关 系数据库 管理子 系统 、 对 水文泥 沙专业计算子 系统、 沙信息 可视化分析 子 系统 、 水 长江河道演 变分析子 系统、 基本信息查询子 系统 、 长江三 维可视 化子 系统、 文泥 沙河道信 息网络发 布子 系统 水 等 8个子 系统的功能 实现。该 系统采用数据库 、 I、 感、 GS遥 网络融合技 术 , 实现 了对 长江流域 近 10亿 争水 文 1 泥 沙监测数据和 5万余幅地形观测资料的统一管理 , 高了长江 水文信 息处理技 术水平。 提
长江水文泥沙信息分析管理 系统基于先进 的分 布式点源信 息 系统 的设计思想 , 遵循科学性 、 实用性 、 实时性 、 开放性和安 全 性相结合 的开发原则 , 以三维可视化地 学信息 系统——c 0 iW e Ve 为 GS 台, I平 充分利用先进 的计算机数据 管理技术 、 空问分析技 术 、 间查 询技 术 、 算模拟技 术和 网络技术 , 空 计 采用 模块化 和面 向对象 的设计和实现 方法 , 建立数 据采集 、 管理 、 析 、 理 、 分 处 显 示和应用 为一体 的水文 泥沙信息 系统 , 使本 系统既 具备数据 接 收、 整理 、 加工 、 输入 、 存储 和管理 能力 , 又具备 强大 的数 据综 合 分析能力 和图件处理 、 三维应用能力 ; 既具备数据 的科学分类 管 理、 快速检索和联机查询的功能 , 又能够提供 面向防洪 、 电、 发 泥
基于一维水沙模型的三峡库区泥沙预报初探
![基于一维水沙模型的三峡库区泥沙预报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c400abb11a37f111f1855b70.png)
基 于 一 维 水 沙 模 型 的三 峡 库 区 泥 沙 预 报 初 探
陶 冶 , 天 成 刘
( 江 水 利 委 员 会 水 文 局 长 江 三峡 水 文 水 资 源 勘 测 局 ,湖 北 宜 昌 4 3 0 ) 长 4 0 0
摘 要 : 了得 到 结 合 短 期 水 雨 情 和 水 库 调 度 信 息 的 水 库 泥 沙预 报 , 指 导 水 库 泥 沙 实 时调 度 , 过 研 究 , 立 为 以 通 建
第4 2卷 第 6期 2 0 1 1年 3 月 文 章 编 号 : 0 1—4 7 2 1 0 10 1 9( 01 ) 6—0 6 0 5—0 4
人 民 长 江
Ya g z Ri e n te vr
Vo . 2. 1 4 No. 6 M a ., 2 1 Y 01
大, 主要是 随着 坝 前 水 位 不 断 抬 高 , 值 传 播 时 间延 峰
。 誊 田 。
。 一 。 。 田 ; =明
日
长, 明显 滞后 于 流。 田 溪 场 、 县 水 位 峰 值 分 别滞 且 量 清 万 。 ,
。0 后 寸 滩 5 5 h和 9 0 _。 7 h 田 。
得 中长 期泥 沙预 报 的边 界 条件 与 实 际情 况 相 差 较 大 ,
充 方 程 。采 用 线 性 化 的 Pe s a n四 点 偏 心 隐 格 ri m n s 式 , 以避 免迭 代 , 能 取得 较 大 的 时 间步 长 , 少 可 并 减 计算 工 作量 。模 型计 算 时上 游边 界条 件 为进 口断 面给 定 流量 、 悬移 质含 沙 量过 程 , 下游 边界 条 件为 出 口断面
。 0】 一 。 ( 叩
3 1 计 算 成 果 与 实 测 成 果 比较 .
三峡水库泥沙作业预报方案研究
![三峡水库泥沙作业预报方案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d63a6e2172ded630b1cb6a8.png)
7 ・ 2
闫金波 等 三峡水 库泥沙作业预报方案研究
图 1 寸滩站输沙率 ( 数 ) 对 一流 量 关 系示 意
变 化过 程 , 为作 业 预报 的 出 口边 界条件 。 作
( )将 上 述 预 测 的 边 界 条 件 输 入 水 沙 数 学 模 3
条 件影 响 , 采用 2 1 年 4月 2 01 0日开始 计算 ( 4月 2 0
( ) 日发 布 1次 预报 成 果 后 , 日根 据 寸滩 4每 次 站 水文 、 泥沙 报汛 资 料修 正 或合 理 选 用 输 沙 率 一流 量 关系 线 , 以提 高预测 精度 。
实 际 的初值 , 进 行 预 测 , 出 的结 果 与 实 际较 接 再 得 近。 对 此 , 用不 同 的初 值 选 择 方 式 , 对 2 1 采 针 0 1年
7月 一 次 洪水 过程 进 行 了数 值 试验 , 与 实测 资料 并
4 应 用及 精 度 分 析
4 1作 业预 报过 程的 注意 事项 .
进行 对 比 , 分析 初 值 选择 的方 式 对 预 测 结 果 的影 来
响。
分 析 得 出 , 前 进 行计 算 的初 值选 择 方 式 对 于 提 下游 河段 含 沙 量 的 预测 , 别 是 靠 近 坝 前 河 段 ( 特 庙 河站 ) 的预测 结果 优于传 统 的初值 选 择方式 。 ( ) 日增 新 数据 。鉴 于 以上 数 值 试 验 和 认 识 , 2 针对 泥 沙在水 库 中沿 程 传 播 时 问 较 长 的特 点 , 三峡 水库 泥沙 作业 预 报 宜 以预测 开 始 时 刻 之前 1 0d以
河 床变 形方 程 :
收 稿 日期 :02 0 一1 2 1 —6O 基 金 项 目 : 家重 点 础 研 究发 展 计 划 ( 7 ) 国 9 3 资助 (0 2 B 10 1 . 2 1C 4 7 0 ) 作者简 介 : 闫金 波 , , 江 水 利委 员会 长 江 三峡 水 文 水 资 源 勘 测 局 ,硕 士 , 男 长 工程 师
新水沙条件下三峡水库重庆河段泥沙淤积与航道整治研究的开题报告
![新水沙条件下三峡水库重庆河段泥沙淤积与航道整治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e1fd1d6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94.png)
新水沙条件下三峡水库重庆河段泥沙淤积与航道整治研究的开题报告研究背景:三峡水库是我国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建成后对防洪、发电和航运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由于三峡水库蓄水以来流域上游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等多种因素,新水沙条件下重庆河段泥沙运移规律可能与过去存在明显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河道淤积、河床抬高、河道宽度变化等问题,进而对重庆市航道通行产生影响。
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探索新水沙条件下三峡水库重庆河段泥沙淤积及航道整治方案。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重庆河段泥沙淤积情况分析:通过采集实测数据、模型模拟等方法,分析现有泥沙淤积情况,并探究泥沙淤积的成因。
2. 泥沙运移规律研究:基于现有数据和模型,研究新水沙条件下三峡水库重庆河段泥沙运移规律,并对泥沙的运移过程进行分析。
3. 航道整治方案研究:结合泥沙淤积情况和泥沙运移规律,提出航道整治方案,以保障重庆市航道通行的安全和顺畅。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采用实测数据、模型模拟和实验室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主要技术路线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收集现有数据:收集重庆河段泥沙淤积、流量、水位等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
2. 模型模拟分析:基于现有数据,运用SWMM模型、MIKE模型、HDF模型等模型对三峡水库重庆河段泥沙运移规律进行模拟分析。
3. 实验室试验:利用水洗沙箱、沉积沙箱等实验室设备,开展泥沙淤积实验和泥沙运移试验,获得实验数据。
4.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实验数据和模型模拟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泥沙淤积和运移规律的相关参数。
5. 航道整治方案研究:根据泥沙淤积和运移规律,提出针对重庆市航道的整治方案,并进行评估和优化。
研究意义:本研究能够提供新水沙条件下三峡水库重庆河段泥沙淤积情况和泥沙运移规律的科学依据,为制定航道整治方案提供技术支撑,为保障重庆市航道通行的安全和顺畅提供参考。
同时,研究结果可以为其他地区的类似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水沙时空变化的定量评估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水沙时空变化的定量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955378422e3f5727a5e96276.png)
水科学进展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Vol. 25,No. 5 Sep. ,2014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水沙时空变化的定量评估
班 璇1,姜刘志1,曾小辉2,杜 耘1,肖 飞1,凌 峰1
( 1.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环境与灾害监测评估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7; 2.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71)
最低,其比例范围为 3% ~ 25% 。流量高变化度占有比例在各水文站显示出非常明显的变化趋势,离三峡大 坝越远,其高变化度所占比例越小,从宜昌到汉口站依次为 22% 、19% 、16% 、9% 和 3% ( 平均为 14% ) 。 含沙量高变化度的比例在各水文站整体趋势是随着离三峡大坝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依次为 88% 、88% 、
程,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手段。水文指标体系主要通
过 5 组水文指标描绘河流水文变量年内的变化特征,
组 1: 月平均值变化; 组 2: 年均极值变化; 组 3:
年极值出现时间; 组 4: 高低值频率与持续时间;
组 5: 值变化幅度与逆转次数,各组水文指标对应
的指标 含 义 参 见 文 献[13 -14 ]。 变 化 范 围 法 建 立 在
50% ; NT为影响后水文系列的总年数。正偏差表示 IHA 指标值落入 RVA 范围内的年数比期望的多,负偏差
表示 IHA 指标值落入 RVA 范围内的次数比期望的少。D 的绝对值处于 0 ~ 33% 、33% ~ 67% 、67% ~ 100%
区间时分别表示低变化度( L) 、中变化度( M) 、高变化度( H) 。 [15]
文指标的变化度,比较高变化度水文指标在各水文站和各组指标中所占比例; ④ 分析受影响程度较大的水
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泥沙冲淤特性分析
![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泥沙冲淤特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e833a4a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b1.png)
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泥沙冲淤特性分析何艳军;张璠【摘要】依据三峡蓄水后变动回水区的实测资料,初步分析了三峡水库175 m正常蓄水下变动回水区输沙过程及该河段冲淤特性,揭示了航道调整的内在机理,总结了水沙条件变化和河段冲淤规律.结果可为减少变动回水区的泥沙淤积及淤沙浅滩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期刊名称】《水道港口》【年(卷),期】2010(031)005【总页数】5页(P473-477)【关键词】变动回水区;泥沙淤积;冲淤特性;三峡水库【作者】何艳军;张璠【作者单位】长江重庆航运工程勘察设计院,重庆401147;长江重庆航运工程勘察设计院,重庆40114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42%TV853Biography:HE Yan-jun(1980-),female,engineer.三峡水库正常蓄水后,枯水期175 m水位回水末端位于江津附近的红花碛,汛期145 m水位回水末端位于长寿附近。
长寿以下约500 km的河段为水库常年回水区,航运条件将得到根本改善,而长寿以上河段属水库变动回水区(图1),重庆主城区河段正好处于变动回水区。
该区域同时具有水库和天然河道的双重特性,枯期呈现水库特性,汛期呈现天然河道的特性。
三峡蓄水后,水沙条件和边界条件的重大变化将使变动回水区的水流条件、冲淤特性及河床演变规律发生调整,并可能使该河段部分滩险的航道条件趋于恶化,甚至可能造成新的碍航滩险。
水沙条件变化引起的航道条件调整大多数随着时间推移而缓慢显现,但由于这种调整在长河段内具有普遍性,并且随着时间发展具有累积性,及时发现和预防碍航问题胜于任何补救措施。
长期以来,国内多家研究机构从河床演变理论分析、数学模型计算、实体模型试验等不同角度,对变动回水区、重庆主城区河段等重点位置的航道调整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较为深入的认识。
然而,一方面以往的预测很多是基于天然的水沙资料和演变规律,与蓄水后的实际情况难免存在出入;另一方面有些极为复杂的问题,如沙质河床的浅滩条件变化,本身就是泥沙学科中长期悬而未解的难题,在蓄水前缺乏资料开展深入研究。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大通水文站泥沙变化过程分析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大通水文站泥沙变化过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d242d15fc4ffe473368ab5f.png)
水 前 主 汛 期 平 均 含 沙量 均 值 为 0 62k/ 蓄 水后 主 汛 期 平 均 含 沙量 均 值 为 0 2 8k/ 与蓄 水 前 相 比主 汛 .3 g m , . 1 g m ,
期含沙量均值减小 了6 .%。 55 关 键 词 : 峡 工程 ;径 流 量 ;输 沙 量 ;含 沙 量 ;长 江 中下 游 三
长 江 口径 流 来 沙 的 影 响 , 于 河 口地 区 的 港 口修 建 、 道 维 护 、 对 航 滩 涂 围垦 、 农 业 生 产 及 生 态 环 境 保 护 等 有 着 重 要 的 意 义 。 工 宜 昌站 虽 在 三 峡 大 坝 下 游 4 m 处 , 峡 大 坝 建 坝 后 宜 昌 0k 三
程 度 低 于 中 等 颗 粒 和 粗 颗 粒 。本 文 主 要 对 三 峡 水 库 蓄 水 前 后 大
通 站 泥 沙 过 程 监 测 资 料 进 行 统 计 分 析 , 究 三 峡 水 库 蓄 水 对 河 研 口地 区 的 泥 沙 过 程 的 影 响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减 少 不 利 影 响 提 供 决 策 依 据 。
1 概 述
长 江 三 峡 水 库 建 成 运 用 之 后 , 自上 游 的 泥 沙 滞 留于 库 区 , 来 出库 泥 沙 量 减 少 , 下 河 床 冲 刷 , 流 湖 泊 供 沙 也 发 生 变 化 , 坝 支 这 使 进 入 河 口地 区的 泥 沙 有 所 减 少 。研 究 长 江 三 峡 水 库 的运 用 对
《 资源研 究》 3 卷 第 3期 ( 水 第 1 总第 1 6期 ) 0 0年 9月 1 21
三 峡 水 库 蓄 水 前 后 大 通 水 文 站 泥 沙 变 化过 程 分 析
包 伟 静 , 双, 曹 林 红
三峡库区万州段水文特性及泥沙分析
![三峡库区万州段水文特性及泥沙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10efdc5284ac850ac02422b.png)
万 县水 文 站 设立 于 1951年 ,位 于 重 庆 市 万 州 区牌楼 水 厂处 ,东 经 108。24 ,北 纬 30。47 ,集 水 面积 974881km ,是 三峡 工 程库 区重 要 控 制 站 ,属 于 国家 基本 站 。其 中流量 和泥 沙为 一类 精 度 站 ,是 库 区水 文 、泥 沙 、水 质 监 测 的 重 要 控 制 站 和 代 表 站 。观 测 项 目有 最 高 (低 )水 位 、最 大 (小 )流 量 、 日平均 最 大 (小 )输 沙 率 、最 大 (小 )含 沙 量 。下 文 将 对各 水文 值逐 一分 析 。
水 文 水资 源
DOI: 10.3969/j.issn.1672-2469.2018.11.018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8年第 11期
三 峡 库 区 万 州 段 水 文 特 性 及 泥 沙 分 析
邹 敏 ,刘 伟 豪 ,徐 杨 , 陈胡 兰
(1.长 江 水 利 委 员 会 水 文 局 长 江 上 游 水 文 水 资 源 勘 测 局 ,重 庆 400021;2.重 庆 三 峡 学 院 土木 工 程 学 院 ,重 庆 404100)
2.1 水 位 分 析 三峡水 库 2003年 6月 开 始 蓄 水 至 135m,2007
收 藕 日期 :2018.06.04 基 金项 目 :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51309262)、重 庆 市 教 委 科 学 技 术研 究 项 目 (KJ1601024、KJI601017)。 作 者 简 介 :邹 敏 (1983年一 ),女 ,工 程 师 。
库 区 内水文 特性 和泥 沙参 数受 人 为调 控 变化 因 素 的较 大影 响 ,表现 出非 线性 、多 时 间尺 度性 等 特 性 。因此 ,分析 水文 泥沙 参数 之 间的变 化趋 势 和 相 互 间的影 响 程 度 ,这 对 掌 握 库 区 内 水 循 环 机 理 、 库 区水 文 预 测 等 方 面 均 有 重 要 的 理 论 意 义 与 实 际 价 值 。
三峡水库泥沙实时预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以2020年汛期为例
![三峡水库泥沙实时预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以2020年汛期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e4b8f12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59.png)
第51卷第1期2020年12月人民长江Yangtze RivesVol.31,No.12Dec.,2020文章编号:101-4179(2020)1-0072-06三峡水库泥沙实时预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以2020年汛期为例扬成t,Y(喜,董炳江,嗷晶,瘤愛V(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01武汉43001)摘要:近年来,三峡水库多次开展汛期沙峰排沙调度,排沙效果显著,而泥沙预报是沙峰排沙调度的关键环节。
基于泥沙实时报汛技术,提出了一种结合降雨产沙理论、水沙相关关系、一维水沙数学模型计算等多种手段的三峡库区泥沙预报体系,对三峡库区内沙峰输移过程进行预报。
2020年汛期,三峡水库出现较大入库水沙过程,利用提出的预报体系对沙峰过程开展了泥沙实时预报。
泥沙预报结果表明:预报沙峰峰值与报汛值基本吻合,泥沙预报成果整体上精度较高,为2020年汛期三峡水库沙峰排沙调度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关键词:泥沙预报;沙峰传播;排沙调度;预报体系;三峡水库;2020年长江N水中图法分类号:TV15文献标志码:A DOI:1.1232/kd301-479.2220.1.07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相继蓄水运用后,三峡水库入库沙量显著减少,入库沙量主要以汛期场次洪水来沙为主,几场洪水的输沙量即占全年入库沙量的80% 以上[7。
长期实践表明:开展“蓄清排浑”调度是目前减轻水库淤积的有效手段,而泥沙实时预报则是确定水库排沙调度时机的基础,是三峡水库沙峰排沙调度的关键环节[2-3。
泥沙实时预报是世界性难题,尤其是长江上游地区幅员广阔,下垫面差异明显,水沙产输条件与泥沙输移规律均十分复杂,目前三峡库区的泥沙实时预报技术很不成熟。
早期关于泥沙预报的成果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大都采用水文学方法进行高含沙水流的含沙量预报,如:纳希瞬时单位线法[4、水沙响应函数法[5、系统响应与回归结合的泥沙预报方法[4]等,有的学者采用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进行含沙量大小及峰现时间的预报工作]。
三峡库区黑沟流域泥沙和养分输出定量分析与评价的开题报告
![三峡库区黑沟流域泥沙和养分输出定量分析与评价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9baeca5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2e.png)
三峡库区黑沟流域泥沙和养分输出定量分析与评价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三峡库区是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促进了长江上游水能和资源的利用,但由于水能利用的增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库区内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泥沙和养分输出问题日益突出。
黑沟流域作为三峡库区内的一个典型流域,其区域内发育着丰富的农业、林业和渔业资源,但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也出现了泥沙和养分的损失和污染等问题,影响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黑沟流域的泥沙和养分输出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对于指导该区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围绕黑沟流域内的泥沙和养分输出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收集和整理该流域的地理、气象、水文、水质和土壤等基础资料,并建立区域的水文循环模拟模型。
(2)通过实际野外取样和实验室分析,对黑沟流域内的土壤养分、水体营养盐和悬浮物等指标进行测定,进而了解该流域内泥沙和养分的来源、转化和输送过程。
(3)利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黑沟流域内泥沙和养分的分布、变化规律和相关性进行分析,确定流域污染负荷量和污染物输出量等指标。
(4)利用GIS和RS技术建立黑沟流域的空间分布模型,评估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研究方法(1)实地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方法。
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对黑沟流域内土壤、水体、悬浮物等样品进行采样和分析,以确定泥沙和养分的含量、组成和来源。
(2)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中提取规律和结论,评估黑沟流域内泥沙和养分输出的情况,并为后续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3)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
利用GIS和RS技术建立黑沟流域的空间分布模型,评估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参考和指导。
三、预期成果和应用1.预期成果通过对黑沟流域内的泥沙和养分输出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分布分析。
关于三峡库区二维泥沙冲淤计算可视化的思考
![关于三峡库区二维泥沙冲淤计算可视化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a1cdfea0912a21615792949.png)
关于三峡库区二维泥沙冲淤计算可视化的思考摘要自1994年以来,我国不断加大了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力度,以起到改善水土流失、防洪抗汛等作用,有助于保护长江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拉动经济增长。
但在实际发展中,三峡库区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库区内泥沙淤积量显著提高,对库区的蓄水性能、经济效益、安全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需要对三峡库区的冲淤量进行计算,便于调整。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冲淤计算方法有了更高的要求,应向现代化、信息化、可视化方向发展,发挥其综合效益价值。
关键词三峡库区;泥沙冲淤计算;可视化1 浅析三峡库区概况三峡库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且周围多山地、丘陵,导致该地区降水较多,能满足三峡蓄水需要。
同时,该地区江河纵横分布,加上降水的影响,河流汛期较长,水量充沛。
自从2003年三峡库区正是蓄水以来,库区泥沙冲淤量不断增加,使得河流特性、河床的稳定性等受到了影响。
近些年来,根据各个控制站的观测数据可知,截止2013年底,三峡库区入库泥沙总量达到了20.3亿吨,包括悬移质泥沙、泥沙淤积等,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同时,当长江排汛时,会将库区中的部分泥沙量流入到下游库区当中,进而整体抬高洪水位,降低库容。
因此,需要工作人员做好泥沙冲淤计算工作,及时了解三峡库区的泥沙淤积量,合理制定清理计划,确保三峡库区正常运行。
但由于传统的计算方法存在很多限制性问题,使得计算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实时性等受到了影响,需要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专业的泥沙冲淤计算系统,确保计算过程、结果的可视化,保障三峡库区的控制效果[1]。
2 探究三峡库区二维泥沙冲淤计算可视化系统开发策略2.1 开发程序和语言VB工具是Windows系统中的重要内容,该工具的开发语言面向整个系统,通过进行语言编程,有利于形成不同的可视化程序窗口,便于工作人员进行操作。
通常情况下,利用VB来开发系统,最基础的可视化内容为界面外观。
同时,还需要利用对象程序设计方法来将程序与数据连接在一起,形成可视化对象或数据。
三峡工程项目的系统分析_ppt课件
![三峡工程项目的系统分析_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b7bd8cc102de2bd9605886a.png)
工程项目的系统描述
• (一) 工程项目的环境系统 • (一) 工程项目的目标系统
• (二)工程项目的对象系统
• (三)项目的行为系统 • (四)项目组织系统
(一)工程项目的环境系统
工程项目的环境是指对工程项目有影响的所有外部 的总和,它们构成项目的边界条件,主要体现在: 1.环境决定着对项目的需求,决定着项目的存在价值. 2.环境决定着项目的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以及它们 的优化. 3.环境是产生风险的根源. 环境对于项目及项目管理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长江三峡工程的环境系统
• • 三峡水库是一个狭长的河道型水库。三峡库区西起重庆巴县鱼洞镇,东至湖 北宜昌三斗坪坝址;纵深长600余公里,宽度多小于1000米;岸线长2000多 公里;水库面积达1084平方公里。 三峡水库淹没涉及湖北省的宜昌、秭归、兴山、巴东以及重庆市的巫山、巫 溪、奉节、云阳、万州、开县、忠县、丰都、石柱、涪陵、武隆、长寿、渝 北、巴南、主城区、江津市,共计20个县(区、市),总面积达5.67万平方 公里。其中,淹没陆地面积达600平方公里。 三峡库区环境地质条件复杂,环境地质问题较多。其中,水库泥沙淤积、水 库诱发地震、库岸稳定性与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等,都是 举世关注的三峡库区重大环境地质问题。
(二)工程项目的目标系统
工程项目的目标系统实质上是工程项目所要达到的最 终状态的描述系统。由于项目管理采用目标管理方法,所 以工程项目具有明确的目标系统,它是项目过程中的一条 主线。工。
• 2.完整性。
• 3.目标的均衡性。
• 4.动态性。
综合效益
•
•
•
【防洪】“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流经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沃野千里,是粮库、棉山、 油海、鱼米之乡,是长江流域最为富饶的地区之一,属国家重要商品粮棉和水产品基地。荆江防洪 问题,是当前长江中下游防洪中最严重和最突出的问题。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有防洪库容 221.5亿立方米。对荆江的防洪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具有巨大的防洪作用 。 【发电】三峡水电站装机总容量为1820万kW,年均发电量847亿kW· h。三峡水电站若电价暂按 0.18~0.21/(kW· h)计算,每年售电收入可达181亿~219亿元,除可偿还贷款本息外,还可向国家 缴纳大量所得税。三峡地下电站布置于枢纽右岸,利用弃水发电,可以提高工程对长江水能资源的 利用率。地下电站6台机组投产后,加上大坝左、右电站26台机组,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将达2 50万千瓦,年最大发电能力达1000亿千瓦时。三峡输电系统工程是1992年全国人大批准 建设的国家能源重点项目,总投资348.59亿元。线路总长度6519千米,跨越华中、华东、 华南、西南等地区的160多个县级行政区,被誉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交直流混 合输电系统。至2010年底,三峡输电工程已累计安全送出电量4492.3亿千瓦时,相当于 1.62亿吨标准煤的发电量。到2011年3月,历时近20年论证和建设的三峡电站输电线路 工程全部完工。 【航运】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上游与中游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对上可以渠化三斗坪至重庆 河段,对下可以增加葛洲坝水利枢纽以下长江中游航道枯水季节流量,能够较为充分地改善重庆至 武汉间通航条件,满足长江上中游航运事业远景发展的需要。三峡升船机布置在枢纽左岸,主要用 于为大型客轮提供一个“电梯式过坝”的快速通道,将成为三峡双线五级船闸“楼梯式过坝”的有 效补充,大大提高船舶过坝效率。
三峡库区水环境模型系统构建
![三峡库区水环境模型系统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20952bfd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9f.png)
三峡库区水环境模型系统构建夏晶晶;张万顺;王永桂;蔡锋;袁云霏;万晶;彭枫【摘要】流域水环境受地形、气象、水文和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其模拟分析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也是一大难点.基于流域水循环机理,通过识别污染物主要来源和迁移途径,对流域及其内部发生的复杂污染过程定量化描述,构建了包含陆地模型、三维水动力模型和水质水生态模型的空-地-水一体化水环境模型体系,实现了大流域尺度水环境系统的高效模拟.通过模型条件节点和应用节点的协调运作,提升了水环境自动监控能力,实现了对全流域水环境状况实时模拟预测的业务化运行和突发事故的快速预警.将系统应用于三峡库区,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可以为三峡库区的水环境管理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对保障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17(048)003【总页数】4页(P19-22)【关键词】水环境模型系统;陆地面源模型;三维水动力模型;水生态模型;三峡流域【作者】夏晶晶;张万顺;王永桂;蔡锋;袁云霏;万晶;彭枫【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重庆401147;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重庆40114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流域水环境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污染排放、气候及水资源循环系统变化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流域水污染问题的控制,必须从流域尺度出发,系统认识流域水环境系统特征,研究各种污染形成机制,遵循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联合协调管理的理念,才能有效地抑制水环境恶化的趋势[1-2]。
流域水环境模型是通过对整个流域系统及其内部发生的复杂污染过程进行定量化描述,来识别污染物主要来源和迁移途径的,是研究流域水环境问题的重要工具[3-4]。
三峡水库泥沙淤积现状及减淤措施简述
![三峡水库泥沙淤积现状及减淤措施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226e20e0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71.png)
是水库运行治理过程中的重大难题 之一,本 文 基 于三 峡 水 库 建 成 蓄 水以
来 的出 、入 库 泥 沙 的 资 料进 行 整 理 分 析,明 晰了三 峡 水 库 的 淤 积 现 状; 并以 此 为 例,对库 区泥 沙 淤 积 的成 因 进 行了综 合描 述 ,指出 在 新 的 现 状 条 件下,仍应 对库 区 泥 沙 淤 积 机 制 进 行 深入探索;最后,通 过回顾我国对库 区泥 沙减 淤 措 施 的 研 究 现 状,基于目 前 的 高 新 智 能 技 术 的 发 展,对库 区 减 淤 防 治 的可预 测 性、智能 化 发 展 提 出了展 望 。
参考文献: [1]王俊,张欧阳,熊明.三峡水库首次蓄水对泥沙 输移特性的影响[J].水力发电学报.2007, 26(5): 102-106,96. [2]张根广,周双,王愉乐,刘余.泥沙输移问题研 究进展与展望[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9, 17(4):8-15. [3]N.I.ALEKSEEVSKIY,K.M.BERKOVICH,and R.S.CHALOV. Erosion,sediment transport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riv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2008, 23(2):93-105. [4]张瑞瑾,谢鏊衡,王明甫等.河流泥沙动力学 [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 [5]丁金凤.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研究[J].吉林水 利.2009.9:11-15. [6]李文杰,张凌越,杨胜发,杨威,肖毅,付旭辉.三 峡库区泥沙絮凝临界条件现场测量[J].水科学 进展,2019,30(01):76-83. [7]祖波,李旺,李振亮,等.黏性泥沙受紊动剪切 作用下的絮凝效果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8, 49(10):120-126. [8]陶国武,周泽宇.国内水库泥沙淤积治理综述 [J].吉林水利.2016,1:(36-38). [9]夏迈定,程永华,程建民.黑松林水库泥沙处理 技术的研究及应用[J].泥沙研究.1997,4:7-13.
三峡水库库尾泥沙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三峡水库库尾泥沙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https://img.taocdn.com/s3/m/1db177202af90242a895e5c8.png)
成果表 、 逐 日平均 水位表 。② 空 间数据 。包 括 矢量 型
和光栅 型两 类 , 前 者是 指 以矢 量格 式 储 存 的水 下 地 形 图、 流 态 图等 , 后 者是 指 以光 栅 格 式储 存 的各 种 图 像 , 例如遥 感 图像 、 水 下摄影 照 片。
道水 沙条件 、 水 力特 性 等 , 破 坏 天然 河 道 的 冲 淤平 衡 , 产生 局部 累积 淤积或 冲刷效 应 。如何 减缓水 库特 别是 库尾 泥沙 淤积 , 降低 其 对航 道 、 港 口、 码 头 等 方 面 的负 面影 响 , 延 长水 库使 用寿命 , 是今 后相 当长一 段 时期 内
尾 的 泥 沙淤 积 情 况 , 需要 时相 关水 文泥 沙数 据 进 行 科 学合 理 的 管 理 , 为此 , 开 发 了三峡 水库 库尾 泥 沙 冲淤 数 据 库 管 理 系统 。介 绍 了数 据 库 的数 据 分 类及 组 成 情 况 、 数据库设 计思想、 数 据 库 功 能 等 。 系统 的 成 功 开 发 大 大 提 高 了三峡 水 库 库尾 水 文 泥 沙数 据 的 处理 、 分析 、 储存 、 查询速度 , 增 强 了水 文 数 据 管 理 的 信 息 化 水 平 。 关 键 词: 泥 沙 资料 ; 数 据 管理 ;数 据 库 开 发 ; 三 峡 水 库 库 尾 文献标志码 : A
三峡水 库科 学调度 所 面临 的关键技 术 问题之 一 。本文
( 3 )按 数据 的来 源 和 内容 划分 。 测站 基 本 信 息 、
水 文整 编 资料 、 测 绘控 制 成 果 、 河 道地 形 数 据 、 断 面 测
量 成果 等 。
基于 G I S的河 道地 形数 据管 理和河 道泥 沙 冲淤实 时分 析 技术 , 开 发 了三峡水 库 库 尾 泥 沙 冲淤 数 据 库管 理 系 统, 可 实现 三峡水 库 主要控制 站水 沙整 编数据 、 报 汛数 据 和库 尾河段 地形 、 固定 断 面数 据 的实 时入 库 与 科学
三峡水库库尾泥沙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三峡水库库尾泥沙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https://img.taocdn.com/s3/m/4591dea4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23.png)
三峡水库库尾泥沙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李圣伟;原松;王伟
【期刊名称】《人民长江》
【年(卷),期】2013(044)022
【摘要】三峡水库库尾泥沙淤积问题对重庆市的长江航运及取用水等具有重大影响.为了有效掌握三峡水库库尾的泥沙淤积情况,需要对相关水文泥沙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为此,开发了三峡水库库尾泥沙冲淤数据库管理系统.介绍了数据库的数据分类及组成情况、数据库设计思想、数据库功能等.系统的成功开发大大提高了三峡水库库尾水文泥沙数据的处理、分析、储存、查询速度,增强了水文数据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总页数】3页(P36-38)
【作者】李圣伟;原松;王伟
【作者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湖北武汉430010;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湖北武汉430010;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湖北武汉43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1
【相关文献】
1.三峡库尾泥沙资源化现状及建议 [J], 金中武;邱诗灵;吴华莉
2.合川和井口水利枢纽对解决处于三峡库尾的嘉陵江河段泥沙淤积的作用 [J], 渠时勤;张扬;黄中木
3.三峡水库入库泥沙数量已经、并继续大幅度减少——对“关于三峡水库入库泥沙条件的讨论”一文的回应 [J], 韩其为
4.三峡水库泥沙计算成果是可靠的——对“关于三峡水库泥沙计算可靠性的讨论”文章的回应和讨论 [J], 韩其为
5.论三峡水库泥沙淤积的控制──处理三峡水库泥沙的策略与措施 [J], 韩其为;何明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峡水文泥沙监测资料数据库系统研制开发
![三峡水文泥沙监测资料数据库系统研制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36712736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32.png)
三峡水文泥沙监测资料数据库系统研制开发
魏进春;袁德忠
【期刊名称】《人民长江》
【年(卷),期】2003(034)012
【摘要】自1993年三峡水库水文泥沙专项监测计划实施以来,已取得了大量的水文泥沙监测资料成果,为科学高效地管理这些资料,更好地为三峡工程的施工建设和运行调度服务,研制开发了三峡工程水文泥沙监测资料数据库系统.阐述了以数据源分析和需求分析为基础的系统逻辑设计、表结构设计和系统功能设计思路,以生命周期法结合原型法的系统开发模式和实现方法,以人工录入、计算机校对的人机结合数据质量控制方法,为水文泥沙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建设提供一种高效、可靠的开发模式.
【总页数】3页(P6-7,20)
【作者】魏进春;袁德忠
【作者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湖北,武汉,430010;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湖北,武汉,43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49.1
【相关文献】
1.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水文泥沙监测规划 [J], 戴水平;李云中;樊云
2.研制开发水文观测资料审核专家系统的初步设想 [J], 李正最
3.利用带水河水文泥沙监测资料分析水土保持综合效益 [J], 吴永杰;吴克银
4.长江委水文三峡局积极备战三峡水库156m蓄水水文泥沙监测 [J], 长江
5.三峡库区万州段水文特性及泥沙分析 [J], 邹敏;刘伟豪;徐杨;陈胡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水库水文泥沙信息分析管理系统设计何文社1,戴会超2,曹叔尤3,袁 杰2(11兰州交通大学,兰州 730070;21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宜昌 443002;31四川大学高速水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65)摘 要:应用Visual C ++应用程序、Oracle9i 数据库开发了三峡水库水文泥沙信息分析管理系统。
系统能使用户快捷地查询到所需的水文泥沙数据及分析资料,对库区泥沙淤积状况快速做出分析处理,实时分析显示水库调度运行对泥沙冲淤演变的影响,为及时调整水库运行方式提供依据,实现水库信息数字化管理,加强数据空间分析处理能力,对原始测量数据成果进行分析处理,对所有的整编成果建立相关的索引表,提供水文泥沙查询、检索及表格输出等功能。
关键词:三峡水库;水文分析;泥沙分析;信息分析系统;设计与开发中图分类号:P338+15文献标识码:APreliminary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hydrologic andsediment inform ation analysis for the Three G orges reservoirHE Wenshe 1,2,DAI Huichao 2,C AO Shuy ou 3,Y UAN Jie 2(11Lanzhou Jiaotong Univer sity ,Lanzhou 730070;21China Three Gorges Project Corporation ,Yichang 443002;31State K ey Hydraulics Laboratory o f High Speed Flows ,Sichuan Univer sity ,Chengdu 610065)Abstract :A in 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of hydrologic and sediment data of Three G orges reserv oir is developedby use of Visual C ++application program and Oracle9i database.The system can make users convenient to inquireand analyze the sediment data ,deal in speediness with the sediment deposit condition of reserv oir area and in timeanalyze the scouring and silt ev olved in fluence of sediment caused by reserv oir dispatching operation.The systemcan provide foundation for reserv oir dispatching operation and realize the reserv oir in formation digital management.Using the system ,it can establish the interrelated data index table ,provide the hydrologic and sediment data inquiryand data table output function.K ey w ords :Three G orges reserv oir ;hydrological analysis ;sediment analysis ;in formation analysis system ;design anddevelopment收稿日期:20052052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279024)及兰州交通大学青蓝工程基金资助作者简介:何文社,1966年生,男,教授,博士1 系统研制目的三峡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工程以其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闻名于世。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水沙因子的变化将导致水沙特性变化,必然产生水库泥沙淤积。
泥沙淤积涉及到水库使用寿命、库区淹没、库尾航道和港区的演变、坝区船闸、电站的防沙排沙、枢纽下游河床冲刷以及河道演变对防洪和航运产生的影响等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
在这种环境下,如何确保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等效益目标的实现,对三峡工程的调度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峡工程在设计建设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模型试验和原型观测,积累了大量的水文泥沙历史资料。
但由于参与三峡工程水文泥沙观测、研究及管理的部门多,加上各部门的出发点不同,对水文泥沙的观测资料缺乏系统性和有效的管理手段,很难为水库实时调度发挥作用。
另外,三峡工程泥沙专家组牵头制定的由长江水利委员会具体实施的《2002~2009年泥沙原型观测和新增项目的观测计划》也正在实施之中。
如何管理好这些资料,使之充分应用与指导三峡水利枢纽的调度工作,建立一套先进的第24卷第6期2005年12月水 力 发 电 学 报JOURNA L OF HY DROE LECTRIC E NGI NEERI NG V ol.24 N o.6Dec.,200569水 力 发 电 学 报2005年三峡水文泥沙信息分析管理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该系统的目标是研制一套与三峡工程相关的、对水文泥沙观测数据和科研资料能进行科学分类和分析使用的水文泥沙信息分析管理系统。
进而为水调业务合理地调水调沙,总结和评价水库调度方案,延长水库使用寿命、合理进行航运分析提供科学的管理依据。
以便为充分发挥水库综合利用效益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三峡水文泥沙信息分析管理系统,不仅要具备数据接收、数据整理和整编的能力,还要具备将数据加工成信息产品的能力,提供面向防洪、发电和航运等调度决策的服务体系。
不仅要具备科学分类管理、快速检索和联机查询的功能,还要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
系统研制的具体目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时反映水库淤积状况,为调度提供技术支持,实现水库最优实时调度;(2)提供水库淤积历史演变过程分析,科学总结和制定水库优化调度方案;(3)及时反映水库、河道通航状况,合理控制水量调度;(4)实现泥沙观测信息可视化、数字化管理,为研究工程泥沙问题提供依据;(5)快速进行各种数据处理、分析、储存、查询,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6)为枢纽水文泥沙原型观测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降低水文、泥沙观测工作内业和外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7)实现三峡工程水文泥沙数字化管理技术目标。
三峡水文泥沙信息分析管理系统的研制将结合水库调度运行的实际需求,采用C/S和B/S两种模式来实现系统的相关功能模块。
2 系统设计与开发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以数据库技术为核心、地理信息系统为支撑的C/S模式,即在系统软件、支撑软件的基础上,建立应用软件层、信息处理层和数据支撑层的三层结构[1,2]。
在这种结构体系下,各客户机的浏览器为第一层,主要提供信息化处理应用的操作界面;数据管理分发服务器的中间层和信息处理软件构成第二层,负责接收和处理访问请求;数据库管理为第三层。
该系统采用Intranet技术的企业局域网模式。
Intranet将企业范围内的网络、计算、存储等连接在一起以实现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允许有关客户查询相应信息并具有安全措施。
系统的设计开发以C/S结构为应用开发模式,同时结合使用于网络开发的数据库系统及前端开发工具,实施本系统的开发。
211 系统开发方法与步骤系统设计遵循科学性、实用性、规范性和可扩充性原则[3,4],系统的开发采用结构化开发的方法,其主要思想是基于生存周期思想。
根据生存周期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按以下三个时期进行:计划时期、开发时期和运行时期。
其中,计划时期包含决策支持系统决策的定义和可行性研究,制定项目计划;开发时期包含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部分测试;运行时期为决策支持系统的试运行、系统评价和维护。
在方法上,结构化系统开发采用自上向下、自下向上相结合的方法。
在系统规划、分析和设计阶段采用自上向下的方法对系统进行结构化划分。
在系统调查或理顺业务关系时,从最项层的管理业务入手,逐步深入至最底层。
在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阶段从宏观入手,先考虑系统整体的优化,然后再考虑局部的优化问题。
在系统实施阶段,坚持自下向上逐步实施。
从最底层的模块做起,然后按照系统设计的结构,自下向上逐步构成一个整体系统,直至系统实现。
212 系统设计技术路线系统分为系统总控、信息查询、数据库、模型库等功能模块。
因此,总体逻辑结构是:以数据库和模型库为基本信息支撑,通过总控程序构筑系统的运行环境,辅以友好的用户界面和人机对话过程,有效地实现信息查询和决策支持两大功能。
各库之间的逻辑关系可简述为:模型对数据库提出数据需求及存贮格式要求,数据库作为数据源,通过接口程序为模型库提供模型运行所需的数据;模型的运行结果以约定的存贮格式存入数据文件,数据库对模型运行结果数据进行统一管理。
模型库和数据库的调用、修改、存储以及控制,由总控数据库来管理。
3 总体技术方案与性能指标311 系统集成技术路线三峡水文泥沙信息分析管理系统的开发涉及到多项高新技术,包括数据库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专家预测和智能决策系统等。
其中数据库系统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水文泥沙信息计算、分析以及三维模拟和演变预测的基础。
上述各种高新技术有着各自的技术特点和功能,在实际的系统建设中需要进行集成。
根据系统的特点,系统的整体技术集成可按技术层、方法层和应用层来进行,其技术集成路线见图1[1]。
图1 系统集成技术路线Fig.1 System integration technical route312 系统组成系统功能主要通过十一个子系统来实现。
它们分别是:数据库管理子系统、地理信息应用子系统、水文泥沙计算子系统、水文泥沙分析子系统、信息查询统计子系统、三维应用子系统、文档管理子系统、航运分析子系统、成果输出子系统、河床演变预测与反演子系统、WE B 信息发布与查询子系统。
图2 系统整体结构图Fig.2 System general composition为使系统的功能表达更为直观,界面操作更加灵活便捷,系统的应用模式更加符合调度管理业务等多方面的需求。
将数据库管理系统、地理信息应用系统、水文泥沙分析系统、水文泥沙计算系统、信息查询统计系统及河床演变预测功能模块,集成到统一操作模式下的数据窗口、地理信息窗口和分析窗口中实现功能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