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治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诊治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4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120例HFMD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预后良好,轻症在1周内痊愈。
有并发症者于7~14 d治愈出院,未出现死亡病例。
结论感染者以学龄前儿童为主,注意观察儿童的口腔、手、足皮疹情况和体温变化,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晒衣被,多通风。
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托幼机构和家长发现可疑患儿,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轻症患儿不必住院,避免交叉感染。
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隔离,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后应认真洗手,避免HFMD的传播。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诊治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部分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以婴幼儿发病为主[1]。
近年来国内发病呈现上升趋势。
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4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120例HFMD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20例,男75例,女45例。
年龄15 d~15岁,≤3岁者105例。
发病情况:城区85例,乡村35例;托幼机构91例,散居29例。
有明确的HFMD 接触史者102例。
1.2 临床表现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120例均有皮疹,皮疹见于手、足、肛周、口腔典型部位者79例,多见于颊黏膜,软、硬腭,舌面及齿龈唇内面,多为粟粒大小,鲜红色或玫瑰红色斑疹、丘疱疹,疱疹破溃后形成2~3 mm大小灰白色糜烂面或浅表溃疡,周围有红晕,疼痛明显,流涎、进食困难,约1周左右愈合消散;皮疹仅见于手、足的41例,以手掌、足底两侧缘和足跖、臀部多见,少数见于膝部,疱疹直径约2~4 mm,呈灰白色,疱壁较厚,疱液少,皮疹不痛不痒,约1周左右消散,不结痂、不结疤。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诊治分析及预后
2中需要加 强对儿 童的关注 , 一 旦发现异常及 时进行就诊 , 生活 中尽 量避免 进入 人群 密集的场
所, 降低 儿童 患病 的 概 率 。
【 关键词 】小儿手 足 口病 临床表 现
分 析
发 病机制 预后
10例 患儿 中 8 2 9例在治疗 3 d后体 表疱疹、 丘疹及溃 疡等 情况 均得 到有 效改 善 , 10例 发热 症状 在 治疗 第 2天恢 复 正 1 常。 10例患儿治疗前均 出现皮疹及 口腔黏膜病变 , 2 皮疹 颜色 为红 、 黄色胞 浆 , 治疗 2d后 16例 患者 皮 疹症 状 陆续 消退 , 1 黏膜 病变 治疗 2 4h后变 小 , 2d后转变为 灰 白或淡黄色 , 治疗 1 周后 患儿症状大部分 消除 , 1 患者在治疗 3d 出院 , 16例 后 患 者的病症得到有效控制 。治疗 3d内症状 消除 , 治愈 9 8例 , 有 效 1例 , 8 总有 效率为 9 . %, 66 1例患者 治疗 1 后痊愈 , 7 周 治疗 过程 中 3例患者并 发脑膜炎 ,经治疗 后 2例痊 愈 , 例 患者发 1
温恢复正常 , 无呕吐 、 恶心症状 , 生命体征正常 ; 有效 : 体表 患儿
疱疹 、 丘疹或溃 疡有所 减少 , 温正 常 , 咳嗽 、 体 无 恶心 、 吐症 呕 状, 生命体征正常 ; 无效 : 患儿 的体 征没有 明显改善 , 体温较 高 , 存在一定程 度咳嗽 、 恶心 、 呕吐等症 状 , 生命体 征不变或 恶化 、
好解释工作 , 取得患者的同意和配合 , 以便达到更好 的疗效 。
参考 文献
c2 a 离子拮抗 剂 ,外敷 可 以抑制 神经递 质 的传 导和平 滑肌 收 +
缩, 从而使血管平滑肌舒张 ,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田 和热敷 。M
小儿手足口病80例临床诊治分析
值无 明显变化 , 但 检测数 值 略增高 的个 体较 多 , 也相对 符
合与 以往 阐述 的较敏感 因素 , 其变 化有待 于今后进一 步 的 研究及观察 , 鉴 于血 清免疫 球蛋 白与预想 的那样有显 著变
化, 因此心理性应激 对免疫 系统影 响有着重大 的作用 。 参考文献
I 资料 和 方 法
促进皮肤愈合 , 抗氧化 。手足 口病 一般热型不 高对 于发热
收集 2 0 1 1 — 0 1— 2 0 1 2一O 1门诊 诊治的手
1 . 1 一般资料
患儿一般先于物 理 降温 , 多饮 温开 水 , 当 出现并发 症 时可
孙 惠棉
摘要 目的 : 分析 手足 口病 的流行特 点及其 防治对策 。方法 : 对收 治的手足 口病 患儿 8 0例 临床 资料 进行 回顾 性
分析。结果 : 本组所有 患者均痊愈 出院, 大部分在 门诊进行 治疗, 其 中4例 继发 呼吸道感 染、 2例 因持 续 高热 而住 院治疗 , 期 间无 l 例脑膜 炎、 心肌 炎等严重 并发症发 生。结论 : 手足 口病是一 种 自限性 的儿童传 染性疾病 , 应 该 早期诊治 , 并施行相应 的防治措施 , 对于减少本 病的传播 , 控 制疾病 流行 , 减 少重大并发症 的发 生有 着重 大的意
a n d s t r e s s s y s t e m d i s o r d e Y ¥ .J a ma ,1 9 9 2, 2 6 7: 1 2 4 4—
1 2 5 2 . 2 D h a b h a r F S . S r t e s s— i n d u c e d a u g me n t a t i o n o f i mmu n e f u n c t i o n—T he r o l e o f s t r e s s h o r mo n e s , l e u k o c y t e t r a f i c -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治疗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治疗分析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的诊治经验。
方法对87例手足口病患儿,早期正确识别,重视隔离,一般患儿以休息、加强营养、对症、抗病毒治疗为主;对重症患儿,除采取常规治疗外,须注重监测病情,给予免疫球蛋白治疗,保护各脏器、及时调整治疗及处理异常情况。
结果87例患儿均得到临床治愈出院,其中18例重症患儿病情很快得到控制,无1例死亡及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重视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干预,是预防疾病流行,改善患儿临床预后,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标签:手足口病;小儿;治疗方法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以手、足、口腔以及皮肤等部位出现皮疹、疱疹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小儿,常以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A组(CoxA16)多见。
手足口病通过空气、唾液或粪便传播疾病,传染性强,传播快,流行强度大,在短期内可造成大流行。
一般患儿,症状轻微,经过积极处理预后良好,但少数患儿可引起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如不及时治疗,会危及患儿生命。
近年来我科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87例,经过精心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1.1 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87例手足口病患儿,所有病例均符合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标准[1]。
其中男53例,女34例;年龄7月~10岁,平均3.7岁,其中0~1岁8例,2~5岁63例,6~10岁16例;病程平均4.8d。
1.1.2 流行病学资料本组87患儿中,确诊有幼儿园、家庭、亲朋相同患儿密切接触者56例,18例患儿与周围有此病患儿一般接触,周围有此病但无明确接触9例,周围无此病,又无明确接触4例;实验室检查:有31例患儿EV71阳性,9例CoxA阳性,2例CoxB阳性。
1.1.3 临床表现87例患儿有53例发热,体温37.6℃~40℃,持续3~5d,并伴不同程度口痛、流涎、厌食症状,部分患儿有流涕、咳嗽、腹泻;发热后1d出现舌、咽颊等处多发性小疱疹,直径1~2mm,1~2d后转变成灰白色溃疡,周围有红晕,口腔溃疡出现的第2d,患儿手心、足底、臀部、肛周、膝关节周围可见红色丘疹,病变呈离心分布,部分可见水疱,水痘直径2~5 mm,疱疹不破溃,2~4d吸收干燥,不结痂,一般患儿7d左右愈合。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诊治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治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2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显示,手足口病好发于<3岁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患儿经治疗后皮疹均基本消退,体温正常,食欲好转,平均6 d基本痊愈出院。
合并心肌损害、血糖升高患儿亦恢复正常。
对具有高危因素的15例重症患儿进行严密监测,早期使用丙种球蛋白及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后,均获痊愈,住院时间平均8 d,未再进展为危重症而发生死亡。
结论倡导普及病原学检查,对提高疾病的认识及了解流行状态具有重要意义,给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监测信息。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诊治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1]。
临床以发热,手、足、口腔、臀部见斑丘疹、疱疹性皮损为主要表现,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多见,是全球性传染病[2]。
为进一步加深对此病的认识,我们对2009年5月至2010年8月住院治疗的26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60例手足口病患儿中,男155例,女105例,男女之比近2∶1;发病年龄8个月至6岁,<3岁者220例;平均住院时间(6±2)d。
所有病例均符合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版)》标准。
1.2 临床表现260例均有发热症状,其中45例出现高热,体温最高者达40℃,均为<3岁儿童。
发热持续时间为1~5 d,多数2~3 d,热型不定,可伴咽痛、流涕、流涎、咳嗽、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全部病例均有皮疹出现,其中手部皮疹249例,足部皮疹247例,口腔疱疹241例,臀部皮疹125例,肘部及膝部皮疹22例。
1.3 辅助检查常规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糖、心肌酶谱、心电图、X 线胸片等检查。
全部病例均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61例;C反应蛋白共检测65例,升高10例。
小儿手足口病125例临床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125例临床分析目的研究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诊治为手足口病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
结果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皮疹(100%)、持续发热(高热16.00%,中等热25.60%,低热58.40%)、肢体抖动无力(41.60%)、血压升高(18.40%)等,采取抗病毒治疗同时辅以对症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结论小儿手足口病的具有显著的临床特点,要加强早期诊断和治疗。
标签:手足口病;临床分析;治疗Clinical analysis of 125 cases with young children hand-foot-mouth diseaseSHI?Jianqin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of?Yongping?City?in?Yunnan?Pro vince, Yongping 671026,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of young children hand-foot-mouth disease. Methods To study 125 cases which were diagnosed from January of 2010 to January of 2011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Clinical symptoms of children with HFMD were rash (100%), persistent fever (high fever 16.00%, moderate fever 25.60%, low fever 58.40%), limb shaking weakness (41.60%) and hypertension (18.40%).Anti-viral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symptomatic treatment had a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 Conclusion Children with hand-foot-mouth disease has significant clinical features, and it is needed to strengthe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early.[Key words] Hand-foot-mouth disease; Clinical analysis; Treatment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由CoxA16 和EV71 病毒引起的发热及手、口、足、臀部等出现皮疹为主要特征的儿童传染性疾病。
重症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措施
重症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措施目的对重症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重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3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重型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以及诊治措施。
结果通过对本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可知,重型小儿手足口病一般是发生于年龄<3岁的儿童,重型小儿手足口病的主要致病病毒为EV71型肠道病毒,对于重症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关键措施是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同时给予利巴韦林、丙种球蛋白,辅以糖皮质激素对其治疗,效果明显,本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100.00%,且预后良好。
结论重症小儿手足口病的主要致病病毒为EV71型肠道病毒,易发于<3岁儿童,在临床上对该病症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治疗效果普遍较好,且预后良好。
标签:重型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特征;诊治措施手足口病是一种在临床上很常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有手足肛周出现疱疹,口腔出现疱疹、溃疡,发热等[1]。
学龄前儿童容易感染手足口病,因为该时期的儿童自身免疫力较弱。
有相关报道称,我国每年<3岁的儿童有40%都会感染手足口病,轻者身体出现疱疹、溃疡,重者会引起肺水肿、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儿的生命,可见手足口病对于幼儿的危害之大。
治疗手足口病的关键措施是早发现、早治疗,因为手足口病的早期危害并不大,只是不易察觉[2]。
所以尽早诊断手足口病的临床意义重大。
如果不能及時诊断,进行治疗,那么手足口病很容易发展为重症手足口病,给患儿的健康带来威胁。
本文就对重症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措施进行分析探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选取2015年5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重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38例,全部患儿都符合卫生部颁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例关于重症病例的诊断标准。
经过病原学确诊,有26例患儿感染病毒为EV71型肠道病毒,有12例患儿感染病毒为柯萨奇病毒16A型。
小儿手足口病122例临床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122例临床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幼儿中。
该病的病原体多为肠道病毒,病毒经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机体后,在局部黏膜引起炎症反应。
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季节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易于引起疫情。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儿童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目前,我国针对小儿手足口病的研究还相对不足,尤其是在临床分析方面仍存在一些空白。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122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发症情况、治疗方法探讨和预后评估等方面,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依据。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为小儿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儿童健康。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122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探讨该疾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发症情况、治疗方法及预后评估,并进一步总结小儿手足口病的特点,探讨治疗策略的重要性,以及对该疾病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高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疾病提供有益的参考。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通过临床记录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总结了122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探讨以及预后评估情况。
具体方法如下:1. 研究对象:选取了2018年至2020年期间在本医院就诊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共计122例。
男性占60%,女性占40%,年龄分布在6个月至5岁之间。
2. 数据收集:通过查阅患儿的病历记录,收集了患儿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发症情况以及治疗过程。
3. 临床特点分析:对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疱疹等症状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
手足口病例临床分析
手足口病例临床分析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幼儿园和儿童园,由于其易传染的特点,导致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对手足口病例临床分析,探讨该疾病的症状、治疗和预防措施等方面。
一、症状手足口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口腔溃疡、手足皮疹、发热等。
在患者初次感染后,在2-5天内会出现一系列症状,主要包括:1. 发热:患者会出现中度或高热,通常持续2-3天。
2. 口腔溃疡:患者会出现口唇、口腔黏膜和舌头上的溃疡,疼痛明显。
3. 手足皮疹:患者会在手掌、脚底和手指、脚趾等处出现红色、水疱状皮疹,疫情发生后十天左右内消失。
二、治疗手足口病治疗方法主要分为对症治疗和针对病因治疗。
对症治疗包括口腔保洁、清洗疱疹、辅助营养治疗等。
针对病因治疗包括控制发热、消除疼痛、避免二次感染等。
1. 口腔保洁:患者应该保持口内清洁,多喝水饮食清淡,停止嗜好性口腔刺激物,如辛辣、酸甜等。
2. 清洗疱疹:患者用清水、生理盐水或口腔消炎液等清洗患部皮疹。
3. 辅助营养治疗:如口干舌燥、进食疼痛等症状时,可采用中草药的中成药辅助营养治疗。
三、预防措施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飞沫、接触传播。
现在已经得出了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1. 加强个人卫生:保持手卫生,经常洗手。
2. 加强场所环境卫生:保持公共场所的卫生,尤其是儿童园、幼儿园等易发感染的场所。
3. 特别注意进食卫生:清洗食物、充分烹煮食物,防止吃生食物。
4. 预防接触传播:避免接触手足口病患者或感染者的物品,定期消毒家居和儿童玩具。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在儿童中流行,但也可在成年人中发病。
患者症状轻微,但并发症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的关键在于控制疾病传播并加强个人卫生、场所卫生、食品卫生、消毒消毒等方面的工作,避免病情加重导致严重后果。
儿童手足口病36例临床分析
临 床 医 学
儿 童 手 足 口病 3 6例 临床 分析
庄探月
( 州 人 民 医院 儿 科 , 州 4 0 0 ) 郑 郑 5 0 3
[ 要 】 目的 摘
探 讨 儿 童 手 足 l病 ( F Y l H MD) 的病 因及 治 疗 方 法 。方 法
对3 6例 确 诊 为 H MD患 儿 的粪 便 进 行 肠 F
( 1 H_ . . MD) Meh d ha —i ci rn wt H MD, neoi s E 7 )R A a d cxai vrsA 6 C 6 . to sT iys hl e i F x d h E t vr ( V 1 r u N n osc i 1 ( A1 ) e u R A w r eet to sm ls fh ai t,n ec ncletrs ic dn vrsi e p o n e N eed t e i s l a pe ep t nsa dt l i a e (n l ig ee ,kn r t nad8- cdn o ot e h i af u u f u i vr sm tm al s g ) l oa r ts n ea e t ucm s fh s a e t w r rt set eya a ee y po si er t e , b r oy et a dt rpui o t e eep t ns e e op c vl n — n y a a t s h c o ot i e r i
Z UANG n— u H Ta y e
( eat e t fP dar s, h n z o e l’ H s tl Z eg h uH n n 5 0 3 hn ) D p r n o e itc Z eg h uP o e s o i , h n zo ea 0 0 ,C ia m i p pa 4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发病、流行及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206例住院病例的一般情况,主要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病毒分类情况及治疗预后情况。
结果 206例病例中,以CA16为主,有EV71病毒同时存在,普通病例症状轻,无严重并发症,要注意发热、血糖、心肌酶谱及合并症等。
尽早发现重症病例。
结论充分重视重症趋势,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是目前减少重症患者死亡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手足口病发病流行【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0-0102-02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5岁以下儿童及婴幼儿常见,青少年及成人可见,但症状多较轻[1、2]。
3岁以下儿童易出现重症病例,每年四季均有散在发病,以春、秋季为流行季节,病原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
两者所致的HFMD在临床上难以区别,与CA16不同,EV71所引起的HFMD可导致严重的中枢神经并发症,如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瘫痪等,重症病例可发生肺水肿,危及生命。
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我市手足口病流行,我院儿科收治206例HFMD患儿,就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病的发病、流行及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
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寿光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206例病例,均符合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的《手足口病防治指南(2008年版)》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1.2 一般资料本组206例其中男125例,女81例,平均年龄2.71岁,1岁以下11例,最小5个月,最大14周岁;平均住院天数3.5天,最长住院天数15天;散居儿童57例,幼托班106例,小学生41例,中学生23例。
1.3 主要症状及体征 (1)发热:186例,平均体温38.1℃,最高41.9℃,持续发热最长5天,平均发热天数2.2天,呈弛张热型和稽留热型。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和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和分析手足口病(手足口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
它的主要特征是在手、足、口腔等部位发生一种病毒感染,引起发热、疱疹和溃疡等症状。
针对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现在主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应临床观察,早期发现和判断病情。
手足口病在感染初期,常见的症状是发热、食欲不振、嗜睡等。
随后出现口腔黏膜糜烂、舌苔增厚、口疮形成等症状。
而手、足部常出现红斑、水疱等,这些是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
临床观察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治疗。
其次,应给予对病毒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
在手足口病的治疗中,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利巴韦林、奥司他韦等。
这些药物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减轻病情严重度,并缩短病程。
这些药物一般通过口服给药,剂量根据患儿的年龄和体重而定。
同时,应注意不要滥用抗菌药物,以免抑制正常芽胞杆菌的生长。
此外,需要给患儿提供适当的营养和补液。
因为患儿在发热、食欲不振期间,容易出现脱水和营养不良。
因此,家长应该及时给予充足的水分和营养,保持患儿的正常生活起居。
如果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可以给予口服或静脉补液,以及适当的口服电解质溶液。
此外,应加强个人卫生习惯,注重病毒传播防治。
由于手足口病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疾病,发病后应尽量减少接触,避免与其他儿童近距离接触。
此外,家长和患儿在处理食物、饮水和日常用品时,应注意彻底洗手。
同时,要保持环境卫生,定期消毒并通风,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在对手足口病进行临床治疗过程中,首先需要准确诊断这种疾病。
尽管手足口病的症状比较明显,但与其他类似病症有些相似性,所以需要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此外,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儿,需要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
对于早期发现的患者可以采取家庭隔离、注意休息和补充营养的方法进行治疗。
而对于高热不退、病程延长、症状加重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发现和判断病情,并给予适当的治疗。
小儿手足口病122例临床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122例临床分析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儿童。
本文通过对122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总结该病的临床表现、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内容,以便医务工作者更好地识别和应对该病的发生。
一、临床表现本组病例中,小儿手足口病分别发生在1岁至5岁的儿童中。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喉咙疼痛、口腔溃疡、手足口疹等。
其中,口腔溃疡是最为典型的症状,呈现为舌面、颊粘膜和舌根等处出现明显的缺损病变,疼痛明显,儿童常常不愿意吃饭。
手足口疹出现在手掌、足底和嘴唇周围,初时为红色斑块,后逐渐发展成水疱或水疱样损害,随后破溃并形成黄色或褐色痂皮。
疹子多数集中于四肢口周等处,但也有少数病例仅仅表现为手掌、足底皮肤的局限性疮疖。
二、病因小儿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病毒通过口、鼻、眼和手等途径传播,主要通过飞沫、粪口途径传染。
病毒侵入人体后,主要经过口腔黏膜、肠黏膜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全身炎症反应。
三、诊断小儿手足口病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史是非常重要的诊断因素。
通常,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非常典型,患者出现口腔溃疡和手足口疹就可以考虑该病的可能性。
实验室检查方面,喉拭子或痰液样本的聚合酶链反应(PCR)和病毒培养可帮助确诊。
四、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多为自限性疾病,在支持治疗下病情逐渐缓解,通常不需特殊治疗。
在病程过程中,应保持充分休息,饮食清淡,避免进食刺激性较强的食物,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排便不畅。
对于发热的情况,建议口服退热药物,如小儿退热颗粒。
五、预防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主要是加强卫生管理和个人防护措施。
建议儿童勤洗手,勿随地吐痰,避免接触眼、鼻、口分泌物,避免前往人员密集或卫生环境较差的场所,尤其是餐馆、食品摊等场所。
对患有手足口病的儿童应隔离,以免传染给他人。
综上所述,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其诊断主要靠临床体征和实验室检查。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例临床分析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例临床分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加剧,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特别是在夏秋季节,小儿重症手足口病例时有所增多。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接触传播。
小儿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如不及时治疗,易发展成为重症手足口病。
本文通过对小儿重症手足口病例临床分析,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 临床表现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症状主要包括:高热、咳嗽、呕吐、腹泻、口腔溃疡、手足皮疹等。
有些患儿表现为持续高热,乏力、精神差也比较常见,重者还会出现脑炎、肺炎等情况。
二. 临床诊断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断主要通过体检和病史回顾等方法进行。
在体检时,医生需要注意查看患儿的手足皮疹、口腔溃疡等症状。
同时还需要进行病史回顾,观察患儿症状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等因素,以此进行临床诊断。
三. 治疗方法1. 对症治疗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是以对症治疗为主。
对于较轻的症状,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措施,如口腔消毒、止痛等;对于重症病例,则应及时住院治疗,注意加强营养与呼吸道保护,使用支持疗法。
2. 抗病毒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病毒有时会感染到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炎、脑膜炎等重症,并且对于婴幼儿来说,其免疫能力有限,容易感染继发性病原微生物,如肺炎链球菌等,因此可选择抗病毒治疗。
3. 抗菌治疗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性感染疾病,但病毒引起的感染容易导致细菌感染,如所致肺炎、中耳炎、化脓性淋巴结炎等。
对于有细菌感染或继发细菌感染的患儿,应给予抗生素治疗。
四. 预防措施对于手足口病的预防主要还是要做好卫生防护措施,如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不干净的物品、加强全面消毒、不乱食乱药等。
同时,也应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手足口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小儿感染病,特别是在夏秋季节,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也增加了不少。
对于小儿重症手足口病,需要进行及时且综合的治疗,同时加强预防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诊治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诊治分析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1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180例手足口病患儿均临床治愈或好转出院,约治疗4~7 d后体温降至正常,皮肤水疱干涸,丘疹消失,不留色素沉着,口腔溃疡多在1周~10 d治愈,有并发症的患儿临床治疗时间相对较长,合并肺炎患儿约7~10 d后痊愈。
合并心肌炎的患儿治疗2周后,心肌酶谱恢复正常而出院;白细胞异常者经治疗后均恢复正常。
结论由于小儿手足口病有较强的传染性,在治疗的同时需加强消毒,对被污染的物品进行消毒隔离处理,加强疫情报告,在流行期间,因尽量少到公共场所,做好卫生宣教工作。
对出现症状应及时就诊,从而得到及早治疗,防止危重并发症的出现。
标签:小儿手足口病;诊治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柯萨奇病毒和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1]。
为探讨该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现对我科收治的18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80例患儿均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其中男98例,女82例,年龄4个月~10岁,其中4月龄~1岁35例,2~3岁72例,4~5岁60例,6~10岁13例。
本组患儿主要为托儿所、幼儿园等群居儿童,其中145例有接触史,35例无接触史。
1.2 临床表现本组中30例有前驱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哭闹不安、精神萎靡、咳嗽、流涕、流涎、拒食等;其余无前驱症状;发热125例,不发热者55例;其中发热6 d 10例;本组172例患儿出现口腔黏膜胞疹、软硬腭、舌、唇、牙龈黏膜和咽颊部,以咽颊部、软鄂和舌缘部最多见。
所有患儿均有特征性的皮疹,其特点:形态大小为圆形或卵圆形丘疹、斑丘疹、疱疹;分布情况:主要分布在手掌及脚底,67例在臀部、肛周、膝部有丘疹或斑丘疹;皮疹数量不等;出疹顺序病例按手心、足心、臀部、再至其他部位,皮疹多在2 d内出齐。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目的:对笔者所在医院医治的手足口病56例患儿的临床病例作回顾性分析。
方法:对56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56例中治愈率为89.28%,死亡率为3.57%,死亡原因均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发呼吸衰竭。
结论:手足口病需要及时、尽早进行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标签:手足口病;小儿;临床分析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等。
重症病例还有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表现。
现将我院收治的56例重症HFMD的相关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笔者所在医院56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21例。
男女之比为1.67∶1。
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6岁,平均年龄(23.03±9)个月。
其中<1岁8例(14.29%),1~2岁33例(58.93%),2~3岁7例(12.50%),3~6岁8例(14.29%),其中小于5岁51例(91.07%)。
患儿平均体重(12.1±2.3)kg。
1.2 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制定的《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11年版)》标准[1]进行诊断,手足口病多在流行季节发病,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及婴幼儿。
手足病的潜伏期多为2~10 d,平均3~5 d。
临床诊断依据:(1)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2)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3)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①肠道病毒(CoxA16 、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②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ox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③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6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4倍以上的升高。
56例患儿均符合诊疗指南中的表现,诊断为手口足病。
小儿手足口病28例临床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28例临床分析目的分析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
方法对我院2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分析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结果此病好发于春夏季,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治愈12例(42.9%)、好转15例(53.5),治疗无效1例(3.6%)。
结论应对小儿手足口病加强临床观察,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标签: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特点;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是儿童常见病,该病症的传染性强、传播快,多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且3岁以下的婴孩最易发病。
患有手足口病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重病症,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因此,需及早诊断和治疗。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0月我院儿科收治的2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
其中,女童16例,男童12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3.2±0.2)岁;1.2方法对入选的2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儿的一般情况、诊治经过及结果、临床特点以及转归。
2结果2.1手足口病的发病季节分布经总结分析,手足口病的发病分布如下:5月3例、6月5例、7月7例、8月8例、9月1例、10月1例、11月3例。
可见,该病症多发于春夏季。
2.2临床表现28例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其中,首发症状为皮疹的有13例(46.4%)、发热9例(32.1)、皮疹同时合并有发热、流涕、咳嗽、精神差等症状的6例(21.4%)。
病程中出现发热的有24例,其中热程为1~3d的有13例(46.4%)、热程为4~6d的有8例(28.6%)、热程超过6d的有3例(10.7%)。
其中热度为39~40.5℃(高热)的有9例(32.1%)、38~39℃(中度热)的有11例(39.3%)、37.5~38℃(中低热)的有4例(14.3%)。
另有4例未出现发热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治分析
发表时间:2015-06-29T11:32:40.853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5月第9期供稿作者:郑立伟[导读]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毒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小儿多见,传染性较强,夏秋季为多发季节。
郑立伟(山东省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261011)【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治疗和结果分析。
方法:收集163 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对其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治疗情况和预后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手足口病患者通过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均治愈。
结论:小儿易患手足口病,应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能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传染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治疗;流行病学【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9-0059-01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毒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小儿多见,传染性较强,夏秋季为多发季节。
近几年来,本地区手足口病疫情比较严重,传播十分广泛,对小儿身心健康构成极大威胁,严重的患儿甚至有生命危险[1]。
为更好地制定小儿手足口病的防治对策,文章收集本院2008 年6 月~ 2010 年6 月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共163 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2008 年6 月~ 2010 年6 月期间于本院诊断为手足口病的患儿共163 例,其中男105 例,女58 例。
年龄在7 个月~ 8 岁,平均3.1 岁,以6 ~ 8 月份发病人数最多。
1.2 临床表现:163 例患儿手足、口腔以及臀部等均发现有不同程度的疱疹,其中以手部或足部疱疹首发的有51 例,占31.3%;口腔疱疹首发的有85 例,占5
2.1%;臀部疱疹首发的有27 例,占16.6%。
全身症状以发热多间,存在不同程度发热的有128 例,其中37.1 ~38.0℃有95 例,38.1 ~ 39.0℃有23 例,≥ 39.1℃ 10 例;发热持续时间为2 ~ 6 d,平均3 d,热型不定。
此外还有部分患儿出现咳嗽,恶心、呕吐,易惊等症状。
1.3 并发症:少数患儿出现有心,脑等并发症,其中并发有病毒性心肌炎的有9 例,表现为心肌酶谱均升高,心电图出现ST-T段病理改变。
并发病毒性脑炎的有17 例,有嗜睡,头疼,颈部抵抗等症状。
1.4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共78 例,以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多见,白细胞总数下降的有41 例;生化检查:心肌酶谱升高16例,主要为CK、HBDH 、LDH 等升高,肌钙蛋白多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38 例,ST-T 段病理改变9 例;病原学检查:患儿粪便、咽拭子病毒学检查EV71阳性有51 例,Cox A16 阳性38 例。
2 诊断和治疗诊断标准符合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治疗指南》2008 年版,其中15 例患儿诊断为重症手足口病。
本病为病毒所致,故常规使用抗病毒和对症治疗,静脉给予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同时补充VitB、Vit C 等;并发病毒性脑炎的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同时短期应用激素和甘露醇;并发病毒性心肌炎的使用1,6—二磷酸果糖。
在治疗的同时做好隔离并注意加强口腔和手足,臀部疱疹处皮肤护理预防继发感染[2-3]。
3 结果分析
3.1 流行病学特点:①地域分布:城镇47 例,占28.8%;农村116 例,占71.2%,城镇患儿与农村患儿比例为1:2.47,而且诊断为重症手足口病的15 例中有13 例均来自农村;②时间分布:本组163例患儿发病时间分布如下:3 月份4 例,4 月份8 例,5 月份16 例,6 月份68 例,7 月份47 例,8 月份18 例,9 月份2 例,其中5 ~ 8月一共有149 例,占91.4%,可见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主要集中在5~8月;
③年龄分布:本组163 例患儿年龄分布如下:1 岁以下8 例,1 ~ 2岁76 例,2 ~ 3 岁42 例,3 ~ 4 岁19 例,4 ~ 5 岁11 例,5 ~ 6 岁5例,6 ~ 7 岁2 例,其中1 ~ 3 岁患儿一共118 例,占72.4%,可见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1 ~ 3 岁的小儿。
3.2 患者预后:163 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均无后遗症。
住院天数在2 ~ 10 d 之间,平均住院天数为6.35 d,发烧患儿平均退烧天数为1.89 d。
4 讨论首先该病的发病有明显的时间聚集性,就本组病例来说,大多集中在
5 ~ 8 月,占91.4%,这可能与肠道病毒在湿热环境下生存能力与传播能力较强有关,其次该病还表现出较明显的空间差异,农村地区较城镇地区发病率要高出两倍多,可能与农村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卫生观念不足及卫生保健机构不足都有一定关系。
因此对于
6 岁以下特别是1 ~ 3 岁的小儿应特别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同时医疗卫生人员也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卫生知识教育。
手足口病的致病病毒,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至今已发现的病原体有20 多种,其中EV71 和CA16 最常见,主要经过粪- 口途径、呼吸道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
分析本组163 例患者,有40 多例为数家幼儿园的集体发病。
因此一旦发现有疑似病例应该尽早去卫生机构检查,同时进行隔离。
而对于幼儿园或其他小儿比较集中地区的工作人员应该加强手足口病知识的宣传,提高警惕以防止发生爆发性流行。
对于该病的预后来说,本组163 例全部治愈出院,国内相关文献也未见报道有死亡病例,可见手足口病还是一种预后比较良好的疾病。
但同时也应该注意病毒可能对患者其他器官如心肌,脑等造成损害,甚至有可能引起后遗症。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小儿易感的传染病,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对患病小儿早期隔离,流行季节对小儿的日常用品、玩具、餐具等及时消毒,可减少发病率。
同时对已经发病的患儿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特别是对于重症患儿要警惕心肌炎,病毒性脑炎等并发症。
尽可能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1] 杨秀慧, 严彦生. 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研究进展[J]. 传染病信息,2008,21(3):129.[2] 温怀加. 瑞安市2006 ~ 2007 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8,20(5):217.[3] 何颜霞, 付丹, 操德智, 等. 重症手足口病分组监护治疗80 例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5):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