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合集下载

影视史中的后现代主义表达与审美特征

影视史中的后现代主义表达与审美特征

影视史中的后现代主义表达与审美特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一种文化和思维的潮流,对于影视作品的表达和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影视史中的后现代主义表达与审美特征,分析后现代主义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和影响。

一、混杂与拼贴的表达方式后现代主义强调对传统的颠覆和批判,在影视作品中,这种特点体现在叙事方式与剪辑手法上。

后现代主义影视作品常常采用断裂的叙事结构,通过不同时间和地点的交替来打破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

同时,拼贴和混杂的手法也经常出现,多种不同的风格、元素和语境通过快速剪辑和强烈对比的方式呈现,以达到对传统的颠覆和复合的效果。

例如,《虎口脱险》(1994)是一部具有明显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影片,导演昆汀·塔伦蒂诺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将多个线索交织在一起,打破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同时,他在影片中大量运用了引用和拼贴的手法,将不同的影视元素、文化符号和流行文化的片段进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影视语言。

二、超现实和虚构现实的混合后现代主义倾向于打破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追求一种超越常规现实的体验。

在影视作品中,这种特点体现在对于虚构现实的创造和超现实元素的运用上。

影片通过夸张、荒诞和离奇的情节,创造出与传统现实不同却又具有相对完整逻辑的虚构现实。

同时,后现代主义影片常常采用超现实元素,如梦境场景、幻觉、非现实的特效和符号等,以加强对观众的冲击和刺激。

例如,《盗梦空间》(2010)是一部后现代主义的经典影片,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将梦境作为影片主要的背景,通过虚拟现实和超现实元素的运用,打破了现实与梦境之间的界限。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产生一种错觉,无法准确定义故事发生的真实性,这种模糊的感知与后现代主义的审美追求紧密相连。

三、自我意识与元叙事后现代主义影视作品常常强调自我意识和元叙事,通过对故事本身和叙事方式的反思来探讨现实和影像之间的关系。

这种表达方式使得观众对影片的欣赏和体验不仅是简单的情节解读,更是对影片自我构建的意义和形式的思考。

电影《两小无猜》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精品文档

电影《两小无猜》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精品文档

电影《两小无猜》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后现代主义是20 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具有强烈的怀疑精神和反文化属性,它对传统理论采取了绝对摒弃的态度,对价值因素也进行了彻底的消解。

这种极端姿态,使其理论内部充满着悖论,也生出种种不同的状貌。

法国电影《两小无猜》无论是从剧情设计上,还是表现手法和风格上都处处体现着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荒诞,怪异,表现的是与众不同的题材,用于颠覆旧秩序,从事一种消解游戏,切断传统对自己的影响,走一条文学范式彻底创新的道路。

一、荒诞的赌局电影一开始就有一个画外音:“永远不要和你的朋友玩一个游戏,即使是你最好的朋友也不可以,那就是敢不敢把自己埋在水泥里。

”这样的开头显然会让观众感到十分地纳闷,这是一种倒叙的方式,一开始就交代了故事的结局。

有点类似于后现代主义中的“元小说”――关于小说的小说。

一方面在虚构故事,另一方面停下来向读者探讨故事是如何组织的。

然后向观众娓娓道来。

整个故事都是围绕一个“敢不敢”的游戏进行的。

小男孩朱利安有一个很精致的漂亮铁盒子,只要小女孩苏菲愿意接受他敢不敢的游戏,她就可以得到这个盒子。

为了得到这个盒子,两人做了各种荒诞离奇的事,比如说脏话扰乱课堂,趁司机不在发动校车,在校长室小便,内衣外穿,搞砸苏菲姐姐的婚礼,把体育老师抽得晕头转向,甚至是在朱利安母亲的婚礼上唱歌等等离奇的事。

本来故事的主题已经很荒诞了,因为一个铁盒子而引起的故事,从而做出一系列离奇、出格的行为,估计只有在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里才能体现吧。

电影中的“消解责任,标新立异” 正符合了后现代主义的价值取向,也是那个时代所标榜的价值观和时代口号。

二、离奇的复仇每个故事都应该有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这部电影也不例外,那就是爱!小男孩和小女孩长大了,从小的两小无猜慢慢地发展成为爱情。

在他们“敢不敢”的游戏里面,他们什么事都敢做,唯独不敢说爱。

当游戏发展到苏菲问朱利安“你敢不敢亲我”的时候,观众们该知道――爱情来了。

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

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

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的应用当时,我选择这个题目,是带有自己的私心的,感觉后现代主义比较好写。

后现代主义,无非就是1968年后的法国电影,代表性人物戈达尔和德国导演让-玛丽劳布,其电影的反叛精神和若干形式因素,反常的情节结构,漫画式的叙事结构,混杂的拼贴方式,电视广告式的美学语言,黑色幽默的暴力诗学、反讽和滑稽模仿手段等后现代主义电影者极力推崇的手段。

题目是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的应用,那么就是说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电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去图书馆查资料,里面相关后现代主义主题词的数目不是特别多,借了《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哲学讲演录》和《后现代转折》。

后现代、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这些术语在当代西方文化中广泛应用,甚至在大众媒体中,在杂志、电影和电视中,在社论、卡通和广告中,经常碰到。

那就有一个疑问了,是不是其他领域对后现代主义术语的应用起源于后现代主义哲学;还有就是不是各领域的后现代主义的灵魂是统一的,都是社会商业化的产物;还有其思想灵魂是否都来源于后现代主义哲学。

为了使自己的论说有理有据,便阅读后现代主义文本,进而进入了一片哲学美学的海洋里。

用哲学语言思维阅读后现代主义家族画像,第一个后现代主义家族的反本质主义。

自柏拉图以来,人们常常认为,西方哲学的特色问题正是这样的问题:“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什么是善?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存在?反过来,这种问题本身常常被解释为指向所讨论的事物的“本质”——比如说,正义的本质,善的本质或美的本质,而后现代主义对本质质疑。

为后现代的思想开辟道路的最重要人物之一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他在《艺术作品的起源》中说,我们用某种事物的“本质”来指代所有这类事物共同具有而又不与任何其他事物分享的特征或特点。

但又说,迄今为止,被人们当作某事物的“本质”的东西即它与被人们以同一名称来称谓的其他所有事物共同具有的东西,实际上绝非真正的是这个事物的“本质”;第二个后现代主义家族为绝对的相对化,尤其是自笛卡尔和培根以来的现代哲学中起绝对作用的东西加以相对化;第三个后现代主义家族概念历史化,尼采的《道德系谱学》中,将道德本身的观念置于这种历史分析下,许多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从尼采那里吸收来对哲学概念历史化,而海德格尔的著作是另外的推动力。

电影《阿甘正传》中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呈现

电影《阿甘正传》中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呈现

电影《阿甘正传》中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呈现【摘要】电影《阿甘正传》在探讨后现代主义精神时,通过对社会观念和权力结构的颠覆、时间观念的desconstrucción、以及反讽和拯救等方式展现了后现代主义主题。

阿甘以他的善良、纯真和乐观,挑战了现代社会对成功和价值的定义,同时颠覆了权力和身份的固有概念。

电影中强调了时间的流动性和相对性,突出了人的选择和机遇在塑造命运中的重要性。

最终,影片通过阿甘的故事启示观众,后现代主义精神在批判现实的同时也提供了希望和拯救,为人们重新审视和思考生活中的意义和真理。

【关键词】电影《阿甘正传》、后现代主义、精神、表现方式、社会观念、权力结构、时间观念、反讽、拯救、启示1. 引言1.1 电影《阿甘正传》简介《阿甘正传》是一部由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经典电影。

该片于1994年上映,讲述了一个智障男子阿甘从小到大经历的一系列奇幻故事。

影片以阿甘自传的形式展现了他从一个看似平庸的男子变成了一个传奇人物的生活历程。

从越战到运动员到渔夫,阿甘凭借着自己的善良和坚持,影响着周围人的生活。

电影《阿甘正传》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被广泛认为是一部具有后现代主义精神的作品。

影片巧妙地融合了现实与幻想,对传统观念和权力结构进行了颠覆,同时也对时间观念进行desconstrucción,表达了后现代主义的反讽与拯救。

通过阿甘的经历,观众得以窥见一个充满希望和可能性的世界,这种精神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2. 正文2.1 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定义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定义涉及多个方面,但主要包括对现代理性的怀疑和对固有观念的颠覆。

后现代主义认为人类所创造的意义和价值观念是相对的,不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

它反对任何形式的确定性和单一真理,强调多样性、复杂性和相对性。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常常与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和米歇尔·福柯的思想相关联。

后现代主义电影中西方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后现代主义电影中西方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后现代主义电影中西方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解读中西方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解读1995年,鬼才导演昆丁塔伦蒂诺一部《低俗小说》技惊四座,当之无愧夺得当年金棕榈,并以800万成本换来2亿美元的总票房,可谓是名利双收。

“低俗小说”指的是那种内容、装帧简陋通俗的小说。

他把所有严肃的东西,暴力、性、政治、国家的战争都变得像快餐一样容易吞咽,赋予了独立电影新的生命力,使之逐渐被主流电影所接受。

他凭借《低俗小说》这部电影将自己造就成一个后现代电影英雄。

后现代主义究竟在电影和生活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或者说,后现代主义的笃信者如何将对现代生活的叛逆融入到电影中的呢?解读里程碑之作《低俗小说》,不难发现,昆丁的后现代主义作风是彻底地将暴力美化或风格化。

它让观众意识到,这一时刻,你看电影是在娱乐,原来杀人越货的勾当也可以如此轻描淡写。

塔伦蒂诺化暴力为玩笑,化性为玩笑,化政治为玩笑,化历史为玩笑。

通过约翰屈夫塔和乌玛瑟曼在夜总会跳摇摆舞的一场戏,塔兰蒂诺轻松地回顾了美国的电影史、音乐史和舞蹈史,加上黑色电影和硬汉小说中对待暴力和罪恶的冷漠态度、强盗片的人物设计格局、香港警匪电影的激烈动作;魔幻现实主义的奇迹与现实的混淆,使得《低俗小说》的后现代大拼接达到了狂欢的程度。

说起跳舞,我突然想到了周星驰早期电影《百变星君》中也有一段摇摆舞,同样的发型,同样的服饰,同样的动作,同样的吸毒过量(主角换位了而已),不难看出,是周星驰在向昆丁的经典致敬。

作为港产喜剧电影的重量级人物,在我看来,周星驰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黑色幽默和后现代主义大师。

他的早期电影多半饰演的都只是一些市井小人物和看似无关痛痒的“跑龙套”,但结局往往是小人物拯救了大家,“跑龙套”才是真正的主角,再次,也是完成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生存的定位。

说他是香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大师,不为过。

贯穿他电影的小人物拯救危机的思想,不就是一种对当代理性社会的反叛吗?那些电影中衰的不能再衰的小角色,却从来都不是一无是处,总有能招来观众喜爱的一面,从中透出的是一种草根文化无序混乱却真实地特点,与那些衣冠楚楚却内心肮脏的“假正经”相比,观众爱憎立现,这不就是一种形象的后现代主义解读吗?举一例分析,《大话西游》是周星驰的巅峰之作,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其无厘头风格达到了巅峰:无厘头而搞笑至极的台词,清晰却无序的剧情发展,小角色到英雄的蜕变……并且它也走了一条经典独立电影(虽然它的外壳是主流商业电影的包装)的经典路线,上映时票房惨淡,下映后被炒冷饭,突然被观众和专家发掘,誉为经典。

从《罗拉快跑》看后现代主义

从《罗拉快跑》看后现代主义

从《罗拉快跑》看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迅速地蔓延到各种文艺形式的领域之中,电影作为一种文艺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既有后现代主义的一般特征又有电影这种特殊文艺形式的独有特征,本文简要分析了一些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以及后现代主义手法受到欢迎的原因。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然而它并非一产生就是世界性的,后现代主义的正式出现是20世纪50年代前期,其声势浩大并震撼思想界是在70年代至80年代,这一阶段,在欧美学术界引起一场世界性的“后现代主义论争”,到了90年代初,后现代主义开始由欧美向亚洲地区“播撒”。

使后现代主义成为一个当代社会的热门话题。

后现代主义是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在吸收了现代主义的因素同时对现实主义又有了超越和突破,尽管学术界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还存在诸多争议,但它作为一场文艺思潮确实对文艺创作和评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谈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美国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杰姆逊向我们这样描述到:“后现代主义文化已经是无所不包了,文化和工业生产和商品已经紧紧结合在一起,如电影工业,以及大批生产的录像带、录音带等等,在19世纪,文化仍然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

而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被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

”文学创作中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可谓比比皆是,但此种艺术思潮对文艺活动的影响却不仅限于文学,它对电影艺术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美国电影理论家尼克·布朗说:“电影理论目前似乎正处于我们称之为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的一组研究课题的发展史的终点和我们认作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的一组课题与主题的起始阶段”表明理论工作者已经注意到后现代主义对电影理论及创作的影响,他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去探讨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因素和手法。

那么什么是后现代电影呢?若想了解后现代主义电影,必须要了解其一般特征:只注意表面,不涉及任何意义,没有深度、内涵;历史意识消失,使影片自身与历史处于断裂状态;主体已消失,人不再处于中心地位,一切都是碎片;世界都以物的形式呈现没有任何热情和主题思想需要表现,只做客观地陈述和展现;对象距离感消失,审美距离不复存在。

电影后现代主义解析

电影后现代主义解析

电影后现代主义解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期产生于西方的一种思潮,它以后现代工业社会为背景,注重创新思维和分析方法,以否定和批判并且超越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与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为基本特征,其代表人物有杰姆逊、福柯、科布、达尔等人。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最富争议的文化思潮之一,有人认为它是现代主义的反拨,也有人认为它是现代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它不仅风行于文学界、哲学界,艺术界等,还在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渗透。

电影作为大众传媒之一,一直受到后现代主义的浸染,从电影角度解读后现代主义,是审视和研究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个新视角。

在电影领域里,后现代主义不仅是一种类型,更代表着一种斗智和锐气。

后现代电影中那些著名的桥段,不仅是反传统、反道德礼教的剪影,更是挑战权威、颠覆传统的影像表达。

“后现代主义电影在广义指带有能反映后现代主义时代特征之艺术风格的电影类型。

这种艺术在风格上是拼贴的、戏仿的,它模糊了高雅与世俗、艺术与生活经验的界限,往往是与消费社会的商业逻辑和高度发达的科技媒介联系在一起的。

狭义上指对后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进行反映和反思的电影类型。

它具有知识分子精英的怀疑气质,不再相信真理的存在和可追求性,不再相信人类解放的宏大叙事,也不再相信主体人的伟大神话,它是对崇高感、悲剧感和使命感的疏离和拆解。

”①1后现代主义引导电影的转向20世纪60年代是西方社会的危机和动荡时期。

嬉皮士、反文化和性解放思潮的严重泛滥,反映着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的愤懑和反抗。

作为人们思想和美学倾向的一种表达,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后现代主义电影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最初,人们将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混为一谈、并没有为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电影艺术也往往是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复合体。

渐渐地,与现代主义电影迥然不同的另类电影出现了,它们以反文化的立场颠覆传统电影的深度思考,以消费主义姿态拼贴五花八门的艺术技巧和手段,为后现代主义电影提供了滋生的温床。

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

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

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运动,对电影的制作和表现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通过颠覆传统的叙事结构、突破物理和精神层面的限制,以及探索影像和现实的关系,为电影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

本文将以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电影作为例子,探讨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

1.颠覆传统的叙事结构传统的电影叙事常常遵循线性的时间顺序,以清晰的起承转合展现故事情节。

然而,后现代主义电影破坏了这种传统结构,采用非线性叙事的方式来展示故事。

例如,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中,通过在梦境和现实之间切换、交叉叠加的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观众陷入了一个虚幻的梦幻世界。

这种非线性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同时也让观众思考现实和梦境之间的边界。

2.突破物理和精神层面的限制后现代主义电影还大胆地挑战了物理和精神层面的限制,展现了超乎常规的奇幻和梦幻式的画面。

例如,大卫·林奇的《黑暗世界》中,通过令人难以置信的视觉效果和扭曲的剧情,创造出了一个离奇而离经叛道的世界。

这种对物理和精神的突破,使电影成为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形式,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反思。

3.探索影像和现实的关系后现代主义电影通过对影像和现实之间关系的探索,呈现出一种新的观念和认知方式。

例如,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中,通过对太空舱和星际飞船的精确重现和细致描绘,引导观众思考人类科技与自然宇宙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这种对影像和现实之间关系的探索,挑战了观众对现实的固有观念,激发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不仅颠覆了传统的叙事结构,突破了物理和精神层面的限制,还探索了影像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这些特点使得后现代主义电影成为一种充满想象力和创意的艺术形式,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引发对现实和虚构的思考和反思。

因此,在电影中体现后现代主义的特点,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同时也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阿甘正传》中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

《阿甘正传》中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

《阿甘正传》中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一、对美国历史的消解对历史的消解是具有后现代性的电影的一个重要特征,后现代影视作品常借助科学幻想片的模式,表达对人类现存困境和未来世界的深深忧虑,但它们提供的影像世界作为我们当下生活的一部分构成,又加重了后现代生活现实与虚拟、历史与假说的混淆。

例如,在电影中,“猫王”普莱斯利风靡世界的经典扭胯动作,其实是跟小时候患有腿疾的小阿甘所学的。

又如,阿甘多次出现在具有历史意义的黑白影像中,这是一种典型的消解历史的方法。

在电影中,历史也就仅仅只是一个普通的故事而已,并且同其他所虚构出来的故事在本质上没有区别,这一特征反映出了后现代主义在创作中对于历史的态度。

影片中,阿甘准备进入学校,却遭遇了美国反对种族歧视的历史上著名的黑人学生进入白人学校学习的重大事件。

1963年,时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宣布取消美国大学一直存在的种族隔离政策,同意黑人学生进入白人学校学习,当时的亚拉巴马州州长华莱士堵在学校注册大楼的门口,要阻止几名黑人学生进入学校。

这时,阿甘出现在纪录片的黑白影像中,站在州长的身旁,并且探头探脑向镜头张望。

阿甘在这段纪录影像中成为美国历史的见证人,电影要安排阿甘参与到这一历史事件中去。

影像中,正在进入学校注册的黑人女学生的书本掉在了地上,对事件缘由毫不知情的阿甘从人群中若无其事地走了出来,捡起书并交给了黑人女生。

阿甘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美国历史中,这种融入的过程流畅并且完全不露痕迹。

再如,阿甘因为在大学橄榄球场上的特殊表现,而成为了全明星队成员,甚至受到了美国总统肯尼迪的接见。

在黑白影像中,肯尼迪总统与阿甘握手,总统对阿甘所说的话也非常有意思,其转身对着镜头微笑着,银幕上的一切都显得那样自然而真实。

阿甘的个人成长经历与美国历史融为一体,电影甚至将他设置成一名无意间创造历史的“大人物”,并利用技术使得各种历史影像变得更为真实,让观众沉浸在这种虚构的历史中。

通过这样的表现方式,模糊了虚构与真实的历史之间的界限,形成了极具特性的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的表现手法

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的表现手法

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的表现手法在当今的电影世界中,后现代主义已成为一种独特且引人注目的创作风格。

它以其反传统、多元性和对现实的独特解构方式,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

那么,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究竟有哪些表现手法呢?首先,拼贴与戏仿是后现代电影常用的手法之一。

拼贴指的是将各种不同的元素、风格、题材甚至是不同电影中的片段拼凑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整体。

这种手法打破了传统电影叙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断裂和跳跃。

例如,在电影《疯狂的石头》中,导演将喜剧、犯罪、悬疑等多种元素拼贴在一起,一会儿是紧张刺激的盗窃情节,一会儿又是令人捧腹大笑的人物对白,给观众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观影效果。

戏仿则是对经典电影、文学作品或者其他文化现象的模仿和调侃。

通过对原作的夸张、变形或者反讽,达到一种幽默和批判的效果。

比如《大话西游》就是对经典名著《西游记》的戏仿,影片中的孙悟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勇无畏的形象,而是一个充满了爱情纠葛和人性弱点的角色,这种对经典的颠覆让观众在熟悉中感受到新奇。

其次,碎片化叙事也是后现代电影的一个显著特点。

传统电影通常遵循线性的叙事结构,有明确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局。

而后现代电影则常常摒弃这种模式,采用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将故事的情节打乱,让观众在零散的片段中自己去拼凑和理解整个故事。

这种手法使得电影更像是一幅拼图,观众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想象来完成整个画面。

电影《记忆碎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影片以倒叙和正叙交错的方式展开,观众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才能逐渐理清故事的脉络。

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也反映了后现代社会中人们思维和生活的碎片化状态。

再者,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在后现代电影中也屡见不鲜。

后现代电影往往不给出明确的主题和结论,让观众自己去解读和思考。

人物的性格、动机和行为常常充满了不确定性,情节的发展也充满了变数。

比如在电影《重庆森林》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模糊不清,爱情的产生和消逝都显得那么突然和难以捉摸,观众无法确切地知道每个角色的内心想法和最终的命运,这种不确定性给观众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电影研究——以伍迪·艾伦《午夜巴黎》为例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电影研究——以伍迪·艾伦《午夜巴黎》为例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电影探究——以伍迪·艾伦《午夜巴黎》为例引言:20世纪后半叶以来,后现代主义逐渐成为学术探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观点。

如今,影视作品也开始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其中包括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视域出发,深度探讨这部电影的艺术手法和主题。

一、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及其在电影中的体现A. 后现代主义的起源和进步B. 后现代主义在电影领域的表现C. 《午夜巴黎》中后现代主义的体现二、伍迪·艾伦的电影风格与后现代主义精神的相契合A. 伍迪·艾伦的电影风格简介B. 伍迪·艾伦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元素三、《午夜巴黎》中的后现代主义审视A. 时间与空间的分裂B. 历史与当代的对话C. 艺术与现实的碰撞四、《午夜巴黎》中的后现代主义主题呈现A. 邂逅与欲望B. 追求与失落C. 现实与幻想五、结论A. 后现代主义视域对《午夜巴黎》的影响B. 后现代主义视域对电影探究的启示引言:伍迪·艾伦是美国著名导演和编剧,以他奇特的电影风格和智慧幽默有名于世。

其中,《午夜巴黎》是他的一部杰作,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电影。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观点,对于电影创作和探究产生了深遥的影响。

本文将以《午夜巴黎》为例,从后现代主义视域出发,探讨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的呈现形式和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及其在电影中的体现A. 后现代主义的起源和进步后现代主义源于20世纪后期,起初是作为一个哲学观点被提出。

它强调现代性的转变和深刻的文化变革,包括相对主义、去中心主义和多元化等思想。

后现代主义对于传统的现代主义思潮进行了批判,强调现实的复杂性和无法定义性。

B. 后现代主义在电影领域的表现后现代主义在电影领域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电影制片人开始探究新的叙事结构、随机时间和空间的使用,以及对传统电影语言和规范的颠覆。

电影作品开始尝试表达对历史、权威和真实性的疑问,并引入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视觉美感。

揭秘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

揭秘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

揭秘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常常探索并反映当代社会的各种人文思潮和文化现象。

其中,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和表现手法,被广泛应用于电影创作中。

本文将揭秘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并从多个角度来解析其在电影中的具体体现。

一、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与定义在深入探讨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后现代主义的背景和定义。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和文化现象,产生于二十世纪后半叶,其核心思想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超越。

后现代主义拒绝传统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倡导多元性、异质性和相对性。

二、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表现手法1. 非线性叙事:后现代主义电影破除了传统线性叙事的桎梏,采用跳跃式的时间结构和片段化的叙事方式。

这种非线性叙事打破了观众对于时间和逻辑的预期,创造出一种扑朔迷离的观影体验。

例如,《横空出世》中通过交叉剪辑的手法展现了多个时间线上的故事。

2. 历史和文化符号的重构:后现代主义电影借助历史和文化符号的重新组合,打破了传统的符号意义,并赋予其新的解读。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颠覆和重塑,电影给观众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审美体验。

例如,《盗梦空间》以梦境作为主要符号,模糊了梦境与现实之间的边界。

3. 自我意识的展现:后现代主义电影倾向于展现作品自身的艺术性,通过突出电影介质的特性和语言的自觉性来实现。

电影角色对于自己身处电影中的认知和体验的展现,成为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一个重要特点。

例如,《第六感》中角色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使得观众开始反思电影本身的表达方式。

4. 模糊的身份与真实性:后现代主义电影常常挑战角色身份和事实真实性的界限。

通过揭示角色的多重身份、失忆或是虚构的情节,电影创造出一种迷宫般的观影体验。

例如,《黑暗骑士》中的小丑形象,既是一个具体的人物,同时也代表着一种超越常规人类特征的象征。

三、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影响与启示后现代主义电影在展现多元、异质、相对的时代精神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创作边界,引领了电影创作者和观众对于电影表达方式的思考。

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

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

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概述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反抗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运动,它试图破除二元对立、突破固有边界,并强调文化多元性和语言的不确定性。

这种思潮不仅影响了文学、艺术和建筑领域,也深刻地影响了电影艺术。

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体现出一系列的特点和风格,本文将探讨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以及其对电影艺术的影响。

特征与风格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表现为一系列的特征与风格。

首先,电影中出现了断裂的叙事结构。

后现代主义电影常常跳跃时间和空间,通过不连贯的场景过渡和非线性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逻辑,给观众带来了不同寻常的观影体验。

其次,后现代主义电影强调形式实验。

电影导演运用各种各样的技巧和手法,包括不同的摄影、剪辑、音效等方法来突出故事主题,并带给观众独特的感官体验。

一些导演还会使用特殊效果来加强画面冲击力或制造荒诞感。

此外,后现代主义电影常以自我意识和嘲讽作为手法之一。

它们语言游戏、变换意象、追求多元性与流动性,在观众与电影之间形成了频繁的对话与相互碰撞。

这种自我意识强烈的风格使得观众对电影内外的多重层面产生思考与思考。

后现代主义电影作品举例《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ive)大卫·林奇导演的这部后现代经典之作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结构,通过艺术性非常强的画面、非传统音乐、模棱两可的情节以及离经叛道的角色塑造,营造出一个充满悬念和不确定性的世界。

《纵横四海》(Pulp Fiction)昆汀·塔伦蒂诺在这部1994年公开上映经典黑色喜剧中也运用了后现代主义手法。

故事被分成几个不同时间线交错展示,非线性叙事引发观众对碎片化故事情节拼接出来连贯剧情感到惊叹。

《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这部超级英雄电影也融入了后现代主义元素。

通过深层次对人物心理状态和道德选择的揭示,影片置身于黑暗而无序之中,并以混沌感营造紧张氛围。

后现代主义对电影艺术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不仅带来了创作方式上的新思路和突破,同时也为观众呈现了更多元化、富有争议性和开放性的内容。

后现代主义电影研究

后现代主义电影研究

后现代主义电影探究引言: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后二十世纪中期兴起的思想流派,它对现代主义的社会、文化和艺术价值进行反思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电影是以此思潮为背景产生的,它对传统的电影语言和叙事结构进行了颠覆和重塑,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和感受体验。

一、后现代主义电影的背景与特点1.1 后现代主义的起源与进步后现代主义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西方社会,它反映了人们对现代主义理念的怀疑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将现代主义所追求的理性、进步和真理置于质疑之中,认为现代主义本身是一种对人类生活和阅历的模糊化和虚无化。

1.2 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点后现代主义电影在语言和形式上与传统电影产生了明显的差异。

它追求非线性的叙事结构、碎片化的场景构图和意识流式的表达方式。

同时,后现代主义电影重视对影像和声音的处理,屡屡接受抽象、夸张和破裂的手法表现出观众无法预期的感觉和体验。

二、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品赏析2.1《戴珍珠耳环的少女》(2003)《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由彼得·格林纳威导演的一部后现代主义电影。

该片通过非线性叙事的方式,以各种交叉的时空线索呈现了一个女孩成长的故事。

影片将真实与幻觉、现实与梦境机灵地结合在一起,以此考验观众对人类记忆和心理的理解和把握。

2.2《无处可逃》(1993)《无处可逃》是由吴宇森导演的一部经典后现代主义电影。

影片通过快速剪辑、慢动作和多角度呈现等技巧,将主人公在警察与黑帮两面夹击之下的心理状态以及城市暴力的残酷现实呈现出来。

该片奇特的故事叙事方式和镜头语言为观众呈现了一种多元、复杂和混沌的世界观。

三、后现代主义电影的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3.1 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后现代主义电影常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呈现,突破了传统电影对时间和空间的单一线性处理。

这种叙事结构强调了情节的碎片化和错位,创设出观众无法预料和感知的剧情效果。

3.2 颜色和光影的运用后现代主义电影重视对颜色和光影的处理,通过明暗对比、饱和度的变化等手法表达影片的情绪和氛围。

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及其派别

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及其派别

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及其派别简介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是一种反传统、反规范、反线性叙事的影视观念。

它包含多个派别和流派,每个派别都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介绍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的起源和特点,并概述几个重要的后现代主义派别。

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的起源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法国。

它是对传统叙事结构和艺术观念的反叛,以及对权威、真理和固定意义的怀疑。

后现代主义电影通过各种形式的实验和破坏性的手法,挑战传统的观众期待和心理预期。

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点后现代主义电影着重强调影像本身的构造和表现形式,常常采用断裂的结构和非线性叙事。

它们通常没有固定的线性情节,而是采用碎片化的方式展现,以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参与。

后现代主义电影不追求客观真实性,而是注重主观背景、角色感知和现实的多元解读。

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派别象征派象征派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电影派别,以象征性语言和符号为特点。

它们不追求逻辑性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隐喻、象征和暗示来表达情感和观念。

典型的象征派电影有大卫·林奇的《蓝丝绒》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镜子》。

影像派影像派是另一个后现代主义电影派别,重视影像本身的构造和表达。

它们运用艺术性极强的画面和音效,以及非传统的摄影技巧和特殊效果,创造出充满神秘和幻觉的电影视觉体验。

著名的影像派导演包括大卫·林奇和约翰·沃特斯。

解构派解构派是后现代主义电影中的另一个重要派别,它主张对影片中已有的观念和结构进行解構和拆解。

解构派电影通常以扭曲和颠覆传统观念为手段,挑战观众对现实和真理的认知。

著名的解构派导演包括昆汀·塔伦蒂诺和克里斯托弗·诺兰。

总结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以其反传统、反规范的艺术观念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受到广泛关注。

不同派别的后现代主义电影通过不同的手法和风格,向观众呈现了丰富多元的电影视觉体验。

对于电影爱好者来说,了解和欣赏后现代主义电影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以美国电影_大象_为例谈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征

以美国电影_大象_为例谈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一词正式启用大约是在60 年代中期,它出现在一个很特定的领域,那就 是建筑。建筑师是第一批有系统地使用“后现 代主义”一词的人。他们的意思是建筑里的现 代主义已经过时了,已经死亡了,现在已进入 了后现代主义阶段。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就 是最典型的实例。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变化在文学和美学 观念中都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和后果。毕加索 (Picasso)的《格尔尼卡》(Guernica)就是例子。
…… 这些镜头都说明导演在实践着自己个性 化的艺术创造。 观众观影习惯在这里成了多余的,开初 如果你不留心的话,可能不能马上看懂,但当 后来再看到一次场景重演,你恍然大悟,对导 演的独辟蹊径喝彩! 传统的电影叙事结构是线形的,是随着 时间的延续、空间的转换、事件发展的顺序来 的,最多有倒叙、插叙(回忆),而后现代主义则 是完全不同,力求叙事结构的大胆变化,在黑 泽明的《罗生门》是采用的回忆的倒叙的形式, 《公民凯恩》也是回忆的形式,而《大象》则不再 以时间的发展来张开故事,而是在表现同一时 间当中不同人物的情况,采取的是用镜头跟随 的方式,当一个人碰到另外一个人的时候,镜 头自然地转换了所要表现另外的人物,而随着 人物的运动转移到另外的空间里,传统的电影
后现代艺术的美学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 几个方面:
1、平面感:削平深度模式 2、断裂感:非历史化 3、零散化:主体的萎缩与消失 4、复制性:距离感的消失 美国当代最有影响、著述最丰富的文学 理论家、文化批评家,杜克大学教授杰姆逊 (Fredric Jameson)认为传统哲学或传统文化 有四种“深度模式”: 其一是黑格尔或马克思的辩证法,(现象 /本质的深度模式); 其二是弗洛伊德“明显”“/ 隐含”(所想和 实际发生之间) 其三是存在主义所区分的“确实性”“/ 非 确实性”,即认为可以在非确实性的表面之下 找到确实性。 其四是在符号的“能指/所指”之间。[1] 这几种深度模式成为后现代主义解构策 略的矛头所指。 在艺术的话语方式及艺术生产层面,后 现代主义有以下一些特点: ①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打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1995年,鬼才导演昆丁·塔伦蒂诺一部《低俗小说》技惊四座,当之无愧夺得当年金棕榈,并以800万成本换来2亿美元的总票房,可谓是名利双收。

“低俗小说”指的是那种内容、装帧简陋通俗的小说。

他把所有严肃的东西,暴力、性、政治、国家的战争都变得像快餐一样容易吞咽,赋予了独立电影新的生命力,使之逐渐被主流电影所接受。

他凭借《低俗小说》这部电影将自己造就成一个后现代电影英雄。

后现代主义究竟在电影和生活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或者说,后现代主义的笃信者如何将对现代生活的叛逆融入到电影中的呢?
解读里程碑之作《低俗小说》,不难发现,昆丁的后现代主义作风是彻底地将暴力美化或风格化。

它让观众意识到,这一时刻,你看电影是在娱乐,原来杀人越货的勾当也可以如此轻描淡写。

塔伦蒂诺化暴力为玩笑,化性为玩笑,化政治为玩笑,化历史为玩笑。

通过约翰·屈夫塔和乌玛·瑟曼在夜总会跳摇摆舞的一场戏,塔兰蒂诺轻松地回顾了美国的电影史、音乐史和舞蹈史,加上黑色电影和硬汉小说中对待暴力和罪恶的冷漠态度、强盗片的人物设计格局、香港警匪电影的激烈动作;魔幻现实主义的奇迹与现实的混淆,使得《低俗小说》的后现代大拼接达到了狂欢的程度。

说起跳舞,我突然想到了周星驰早期电影《百变星君》中也有一段摇摆舞,同样的发型,同样的服饰,同样的动作,同样的吸毒过量(主角换位了而已),不难看出,是周星驰在向昆丁的经典致敬。

作为港产喜剧电影的重量级人物,在我看来,周星驰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黑色幽默和后现代主义大师。

他的早期电影多半饰演的都只是一些市井小人物和看似无关痛痒的“跑龙套”,但结局往往是小人物拯救了大家,“跑龙套”才是真正的主角,再次,也是完成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生存的定位。

说他是香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大师,不为过。

贯穿他电影的小人物拯救危机的思想,不就是一种对当代理性社会的反叛吗?那些电影中衰的不能再衰的小角色,却从来都不是一无是处,总有能招来观众喜爱的一面,从中透出的是一种草根文化无序混乱却真实地特点,与那些衣冠楚楚却内心肮脏的“假正经”相比,观众爱憎立现,这不就是一种形象的后现代主义解读吗?
举一例分析,《大话西游》是周星驰的巅峰之作,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其无厘头风格达到了巅峰:无厘头而搞笑至极的台词,清晰却无序的剧情发展,小角色到英雄的蜕变……并且它也走了一条经典独立电影(虽然它的外壳是主流商业电影的包装)的经典路线,上映时票房惨淡,下映
后被炒冷饭,突然被观众和专家发掘,誉为经典。

记得初看这部电影,我还在上小学,当然不懂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只是觉得搞笑,直到最近,我才真正读懂了这部电影的后现代主义核心。

片中的“孙悟空”代表的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如我们一样有着普通欲望的人,他渴望爱情,那怕对方是妖精或是神仙,可以一遍一遍的时光倒流拯救心上人。

这样对爱情的执着不就像青涩年少时的冲动吗?他也渴望成功,没钱没文化,带着自己的山贼弟兄,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他渴望自由,却被命运胁迫,无奈的选择完成上天安排的任务。

孙悟空所代表的,是所有与命运不屈抗争最终却无能为力的草根小人物。

而所有的“妖精,神仙,上天,取经……”在现实中的寓意,不言自明。

当城墙上转世的孙悟空抱着心上人远望扛起担子踏上取经路途的自己时,只说了一句话“你看那个人,好像一条狗”,周氏黑色幽默的自嘲,后现代主义的反叛,至此一句足矣。

电影不同于哲学,它面向的对象是无数观众,无论是看热闹还是看门道,一部好电影总能抓住两种人的心理;哲学的研究,除了爱好和工作,很难想象有人会在繁杂的工作之余还会抓起尼采和康德探究人类社会和生命的真谛。

周氏喜剧的结局往往是大喜中透着大悲,充满了对当代社会的反思的批判。

如果有人说周星驰只是无厘头的大师,谈不上后现代,我只想用他自己的话来反驳:我不懂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电影的发展历程,离不开思潮的变迁。

昆丁开了先河,后继者无数。

《搏击俱乐部》的叛逆,不只在剧情,更是故事架构的精妙。

主角的恍惚,正如我们当中无数的上班族一样,为了养家糊口混沌麻木的在办公室度过自己的每一天,毫无新意,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他全部的生活:地下搏击场,城市里的大破坏,《浪潮》式的集体……当故事的最后,编剧给了所有的观众一记响亮的耳光:这人原来他妈的是个精神分裂的神经病。

但这丝毫不影响导演的兴致,当主角开枪洞穿了自己的两腮同时意味着干掉了那个叛逆狂妄毫无逻辑可言的自己时,观众又被吓了一跳,以为主角死定了,结果在惊愕中看着这个曾经的上班族手挽着爱人欣赏自己的杰作——面前的四座摩天大楼,随着午夜钟声的敲响轰然倒塌。

这个城市失去了自己的理智。

如果说动画片是给小朋友看的,至少说明一件事,你已经十年没看过了。

后现代主义的痕迹,在《地球废品分装员》暴露无遗。

虽然全片在讲两个机器人的爱情故事,但是不难发现故事背景不正是发生在现代主义末路的理想未来么?高度的商业和科技化生活,让地球已无法承担垃圾的泛滥,人类为求生存建造了艘高智能超级飞船离开了地球,高度的自动化让所有人体型臃肿,社科知识等于零……你们要理性,要秩序,要科技?好,全部给你们,而你们只会退化。

无论动画也好,真人也好,电影自发明那天起,便注定成为了人类思潮不断变化的形象载体,也是中西方思想交流融合重要平台。

今年恰逢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50周年,上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给电影界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随着戈达尔一代人的老去,新浪潮对现代电影的影响却未曾减弱。

在崇尚科技和理性今天,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极具批判和前瞻的思潮,不断冲击着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作为一名具有独立思考的现代人,我们不仅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自我定位,也要从各种如电影载体中把握住社会思潮的脉络,才不至于像《地球废品分装员》中的未来人类一样,连从地板上爬起来都需要机器人的帮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