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内容分析
阿q正传第二章概括分析
阿q正传第二章概括分析
阿Q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给人家打短工度日。
虽然常常被村里人开玩笑,但内心他还反过来看不起村里人。
他有一个缺点,就是头上有一块癞疮疤。
所以只要被人说道有关疮疤的话题,他就发怒。
大家觉得他的发怒很有趣,就更加开他的玩笑了。
如果觉得对手弱,他就故意找茬吵架。
但结果往往是输。
输的时候对自己说:“我总算被儿子打了”,心里充满了优越感,如果优越感被粉碎了,他就又想:我是个“能够自轻自贱的”大人物了,便又心满意足了。
有一次,他赌钱幸运赢了一回,不过好容易赢得很多钱却被抢走了。
这一次他觉得他真的尝到了失败的痛苦,于是就自己打自己,觉得好像自己打了对方一样,又满足地睡去了。
阿Q正传各章节分析
阿Q正传各章节分析《阿Q正传》各章节分析第一章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
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提示:(1。
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
“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
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
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第二章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
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阿Q正传内容分析
《阿Q正传》分析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点:阿贵是一个穷苦的人,他经常给别人当短工,社会地位极低。
特别是在两件事之后,未庄的人把他看得更低了,也就是说阿贵是在那两件事后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地位变低了。
那么且听我按时间顺序依次分析一下阿贵的这两件事情和其他事。
第一件事:赵太爷家的公子中了秀才,全未庄的人都感到空前高兴。
这个时候,阿贵可不高兴了。
因为他是一个极会使用“精神胜利法”的人,在他的眼里,自己永远是至高无上的,不可能有人超过他。
因此,当人们对赵太爷的公子中秀才的事议论纷纷时,阿贵突然说自己也姓赵。
阿贵说的这番话让他的几个哥们听了感到很可笑。
于是他们纷纷怂恿阿贵去赵太爷家认亲。
阿贵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去赵太爷家。
但是这个“至高无上”的人在赵太爷面前也不得不点头哈腰,及时这样也使赵太爷十分恼怒。
他认为:像阿贵这种社会地位如此低下的人怎么能与自己一个姓呢?因此,赵太爷不让他和自己一个姓,还连打带骂地把他赶出了赵家。
从此,阿贵心里就窝了一肚子火,却没处撒。
从那时起,未庄的人也就越发看不起阿贵了。
阿贵本来经历了赵太爷事件心里就很不高兴,在加上连着的几件事更是给阿贵火上浇油。
阿贵认为自己很不顺,突然又遇见了小尼姑,这让阿贵很兴奋。
阿贵就以此为借口,打算上前调戏和侮辱小尼姑。
这时,阿贵的那些哥们也因为生活压抑想要发泄一下,但都认为如果公然去调戏小尼姑那是有失身份的,于是他们就怂恿阿贵去调戏小尼姑。
阿贵本身就很愿意这样做,但是觉得仅用自己的理由好像不充分。
此时他听见哥们的怂恿当然很高兴,就大力去调戏小尼姑。
小尼姑也只有被调戏的份儿。
阿贵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首先,除了前面的事情不顺心还有一个原因。
那就是阿贵当时已经处于社会的底层,他遭受了压迫自然是有气没出撒,所以自由以调戏小尼姑来满足自己的自尊心。
当然,小尼姑也是这样的,她更是处于社会的底层,这时候没有办法,只有骂阿贵,骂阿贵断子绝孙。
另外一件事情是阿贵在未庄生活的转折点。
《阿Q正传》分析
15
起初,阿Q也是本着正统观念反 对革命的。作品写:“以为革命 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 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 的。”但是,当他看到举人老爷 和未庄的一群鸟男女都惊慌失措 的时候,就认为革命是好的。 “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 的命”,于是决定自己投降革命 党。
这里,阿Q革命的动机,是一种
精选可编辑ppt
10
2. 化丑陋为荣耀
他的头上有一个癞 疮疤,别人都嘲笑他, 他开始是忌讳别人说 “癞”以及一切相关 的字。但是,别人偏 是那样嘲笑他,他就 说,你还不配。变成 了一种高尚的标志了。
精选可编辑ppt
11
3. 化痛苦为幸福
别人打他,就说是儿子打老子。 人家硬让他说是打虫豸,他就 说我是虫豸。然后认为自己是 天下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 除了自轻自贱不算以外,剩下 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 是第一个吗?你算什么东西呢? 赌博时被抢劫,钱没有了。他 自己打自己二个嘴巴,似乎自 己打了别人一样,于是心满意 足地睡着了。
精选可编辑ppt
17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 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 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 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 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 婆是眼泡上有疤 的 。 …… 吴 妈 长 久 不 见 了,不知道在那里,— —可惜脚太大。
精选可编辑ppt
18
精选可编辑ppt
19
三、看客的无聊:麻木
阿Q被枪毙之后——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 坏,被 枪毙便是他坏的证据;不坏何至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 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 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 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了一趟了。 砍头的表演性与警示性
明显地带有夜郎自大的那种狭隘性。狭隘、封 闭,拒绝接受自己经验以外的事物。
《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讽刺意义的小说,描写了主人公阿Q在旧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悲惨命运和矛盾心理。
阿Q是一个典型的底层小人物,他常常自吹自擂,自
我安慰,但在面对现实的挑战时,他总是逃避,找借口,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阿Q的
一再失败和自欺欺人的行为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虚假性和无效性,展现了
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扭曲。
阿Q的悲剧不仅代表了个体的失败,更体现了整个社会的矛盾和困境。
作者通过对阿
Q的刻画,深刻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包括封建等级制度的荒谬、农民佣
工的贫困和无助、知识分子的虚伪等。
作者以嘲讽和讽刺的手法,直接抨击了封建社
会的愚昧和腐败,激励人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不要沦为“阿Q式”的庸俗和低级。
在阿Q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被时代抛弃的孤独、无助和荒谬,但我们也看到了一
个对命运不屈不挠的奋斗和挣扎。
阿Q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在封建社会的
重重压力下,他虽然失败了,但依然具有做人的勇气和坚持。
通过阿Q的形象,我们
看到了一种可悲但又可敬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虽然微弱,但却是行动和改变的源泉。
总的来说,《阿Q正传》给人的启示是,封建社会的荒诞和愚昧已经成为历史,但人
性的矛盾和挣扎永远不会消失。
我们需要警醒,不要沦为“阿Q式”的自欺欺人、逃
避现实,要敢于直面困境,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追求真理和正义。
只有这样,我们
才能脱离“阿Q式”的庸俗和愚昧,迎接光明和未来。
《阿Q正传》的思想及其艺术成就
《阿Q正传》的思想及其艺术成就思想内容:(一)小说通过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典型环境的描写。
1、塑造了辛亥革命时期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等种种方法自欺自慰,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
阿Q无法清醒认识自己的悲惨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做出改变自己境遇的反抗斗争。
2、阿Q还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深恶造反、“男女之大防”。
是个集中了较多国民劣根性的艺术形象。
3、阿Q革命观中还夹杂着许多落后的观念。
阿Q形象的塑造和精神胜利法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因此,阿Q是一个“现代的我们的国人的灵魂”。
(二)提出了农民问题,即农民的悲惨的生活境遇和他们缺乏民主主义觉悟的矛盾。
阿Q过着被剥削、受压迫的生活,但是他缺乏觉悟。
作者把阿Q放在辛亥革命中考察。
他有革命的要求,但是他的革命观中狭隘报复、取赵太爷而代之等糊涂思想,他也没有完全摆脱精神胜利法。
小说通过阿Q的悲剧,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
艺术成就:1、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如阿Q、假洋鬼子、赵太爷等。
2、白描手法的成功运用。
如阿Q瞪着眼睛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
”形象地表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
3、作品基本风格是客观叙事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写实中又加入了讽刺,如对赵太爷的讽刺是尖锐无情的、对阿Q的弱点的讽刺比较温和,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4、阿Q的悲剧性遭遇和喜剧性格,形成小说悲喜剧交融的特色。
联系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故事情节试分析阿Q的主要性格特点
一、卑怯阿Q是喜与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对手。
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
与王胡打架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了。
对抵抗力稍为薄弱的小D,则揎拳掳臂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大肆其轻保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现。
徐旭生与鲁迅讨论中国人的民族性,结果说中国人的大毛病是听天任命与中庸,这毛病大约是由惰性而来的。
鲁迅回答他道;这不是由于惰性,是由于卑怯性。
“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以自慰,倘他有了权力别人奈何他不得时,则凶残横恣,宛然如一暴君,做事并不中庸。
”二、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在阿Q身上,一般赋予它以自私、保守、自贱与健忘等含义。
在所谓社会学的深层意义上,它又被冠之以“自欺欺人”“卑弱”“奴才”等名称,甚至也是类似于“豁达”“不在乎”“看淡一切”等说法的反讽。
它因此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标志而广招评论。
如:阿Q与人家打架吃亏时,心里就想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
”又如他穷得娶不上老婆,却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
林毓生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仅只是他的表面特征,而更为基本的特征则是他缺乏内在的自我……如果我们把阿Q通过社会所获得的传统文化体系的因素,也包括进去作为他的本性的部分,那么,阿Q便可以称为几乎全靠本能生活和行为的动物了。
”(《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215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
这种精神胜利法中国人发明得很早,后来与异族周旋失败,这方法便被充分的利用,即使现在我们南斯拉夫大的大使官被美国人炸了、战斗机在祖国南海上空被美国飞机撞废,国人怎样?还不是嚎叫几声、美国人出来个道歉就算了事,国人已经心满意足了,这就是阿Q劣根在国人身上烙下印记。
论《阿Q正传》
论《阿Q正传》合上《阿Q正传》,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剧中人物的命运深深撞击着我的心灵,我仿佛也置身于那个黑暗时代,亲眼目睹了一出时代和社会酿成的悲剧。
鲁迅的《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杰出成就,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
这篇小说创作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当小说以笔名“巴人”在《晨报副镌》上连载此后七十多年,阿Q在中国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阿Q正传》也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国内外研究、评论文章众多。
自《阿Q正传》发表之日起,对它的理解和评价就是众说纷纭,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读解它,其结论也不尽相同,这正是作品本身的丰富性所决定的。
内容分析《阿Q正传》继承我国小说的民族传统,用“传”的形式构成全篇。
小说紧紧围绕阿Q而“传”,自始至终以阿Q的活动作为惟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阿Q短暂而可悲的一生。
小说共九章,每三章可构成一个部分。
前三章写阿Q的阶级地位、经济地位,概括勾勒阿Q以“精神胜利法”为中心的性格特征;中间三章写阿Q遭遇的压迫和剥削,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表现阿Q的处境,揭示了时代矛盾;后三章写阿Q在革命到来之后的性格变化和悲惨面运。
(一)人物形象特点l 阿Q《阿Q正传》通过生动的情节,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艺术形象,特别是阿Q,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有鲜明的个性,包含深广的社会和历史内容,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
阿Q是未庄的一个流浪雇农,他上无片瓦,下无片地,只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过活,“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他身受残酷的剥削、压迫和凌辱,处在社会的最底层。
这本已十分可悲,但是尤其令人痛心的是,他对来自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竟然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甚至用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被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
小说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层面上展开了对阿Q性格的刻画。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像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
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读后感《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展现了一位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
小说的主人公阿Q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农村小人物,他具有许多中国农民的特点,比如自尊心强、好面子、爱吹牛、不肯认输等等。
阿Q的形象鲜明地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中的许多问题,比如封建思想的束缚、社会的不公平、人们的劣根性等等。
阿Q在小说中的种种遭遇,都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让人深感悲哀。
小说的结尾是阿Q被捕入狱,最终自杀而亡。
这个结局让人不禁感叹,阿Q的悲惨命运其实是整个中国农民阶层的写照。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农民是最贫困、最受压迫的阶层,他们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没有人权,也没有尊严。
阿Q的悲惨命运,其实是整个中国农民阶层的悲剧。
《阿Q正传》的价值在于它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深刻揭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批判,以及对中国农民阶层的关注。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观察,以及他对中国社会的关怀和担忧。
这部小说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阿Q正传》中汲取许多启示。
我们应该关注社会底层的人群,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为他们争取权益。
我们也应该反思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努力改善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让每个人都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总之,《阿Q正传》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阿Q这个小人物的描写,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它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思考。
《阿Q正传》图文评析江苏高考
“你从实招来罢,免得吃苦。我早都知道了。招了可以放你。” 那光头的老头子看定了 阿Q的脸,沉静的清楚的说。 “招罢!”长衫人物也大声说。 “我本来要……来投……”阿Q胡里胡涂的想了一通,这才断断 续续的说。 “那么,为什么不来的呢?”老头子和气的问。 “假洋鬼子不准我!” “胡说!此刻说,也迟了。现在你的同党在那里?” “什么?……” “那一晚打劫赵家的一伙人。” “他们没有来叫我。他们自己搬走了。”阿Q提起来便愤愤。
原 著 : 鲁 迅
阿Q正传
下一页
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 Q的身世、处境; 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着重描 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 这三章属于小说的交代部分,在情节结构上属序幕和 开端。 第四章“恋爱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 “从中兴到末路”是小说情节的发展,着重描写了阿Q的 精神痛苦与不幸。 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即课文节选 部分,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到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 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而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致使 他对辛亥革命极度失望。这是小说情节的高潮。 第九章“大团圆”描写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 害的悲惨结局,也是小说情节的结局。
精神胜利法
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 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象中 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
整个国民劣根性之集大成
有一年的春天,他醉醺醺的在街上走, 在墙根的日光下,看见王胡在那里赤着膊 捉虱 子,他忽然觉得身上也痒起来了。这 王胡,又癞又胡,别人都叫他王癞胡,阿 Q却删去了一 个癞字,然而非常渺视他。 阿Q的意思,以为癞是不足为奇的,只有 这一部络腮胡子,实在 太新奇,令人看不 上眼。他于是并排坐下去了。倘是别的闲 人们,阿Q本不敢大意坐下去。 但这王胡 旁边,他有什么怕呢?老实说:他肯坐下 去,简直还是抬举他。 阿Q也脱下破夹袄来,翻检了一回, 不知道因为新洗呢还是因为粗心,许多工 夫,只捉 到三四个。他看那王胡,却是一 个又一个,两个又三个,只放在嘴里毕毕 剥剥的响。
阿q正传主要内容概括
阿q正传主要内容概括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全篇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
小说以主人公阿Q为中心,通过他的一系列遭遇和行为,展现了一种特殊的中国人性格和社会现象。
阿Q是一个典型的“自以为是”的底层人物,他自命不凡,却又十分自卑,总是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抬高自己的地位。
他是一个典型的“自欺欺人”的人,总是逃避现实,用自我安慰来掩盖自己的失败和挫折。
在小说中,阿Q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失败,但他总是能够通过自我安慰来让自己感到得意。
无论是在打架斗殴中被打败,还是在被人耻笑时,阿Q总是能够通过“精神胜利法”来让自己感到自豪。
他总是通过自我安慰来逃避现实,让自己感到自己是“胜利者”,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让人不禁感到心酸。
除了对阿Q的描写之外,小说还通过阿Q的遭遇和行为来讽刺旧中国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
作者通过阿Q的形象,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比如封建伦理的扭曲、社会的不公平、人们对阶级地位的过分追求等。
阿Q的形象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让人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的丑陋和不公。
总的来说,阿Q正传是一部具有深刻讽刺意义的小说,通过对阿Q的描写,作者成功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以及人们的自欺欺人的行为。
这部小说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理解旧中国社会的某些特点和人性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阿Q正传》作品分析
阿Q正传作品简介鲁迅著名的中篇小说。
1921年12月起,用巴人笔名陆续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
后收入《呐喊》。
创作背景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为背景,通过雇农阿Q的受压迫,要反抗,最后被反动势力杀害的悲剧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农村的阶级矛盾,批判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及其不彻底性。
小说大致内容小说对阿Q饱受摧残的遭遇寄予同情,表现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精神;对赵太爷等反动势力则给以有力鞭挞;并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痛切批判,表达了力图唤醒农民的觉悟、促使他们起来革命的热烈愿望。
文学价值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名作。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鲁迅小说的创作思想“启蒙主义,为人生,改造国民性,“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病苦”,既指极端贫困的物质“病苦”,更指极端麻木愚昧的精神“病苦”。
阿Q形象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贫苦农民,是一个质朴、愚昧、而又沾染上一些不良习气的狡猾的落后农民,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
阿Q的性格是复杂的。
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阿Q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著名的、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个艺术典型。
精神胜利法及其表现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却不正视现实,以妄自尊大等种种方法,自欺欺人,求得“精神上的胜利”。
表现在①妄自尊大;②自轻自贱;③欺凌弱者;④健忘;⑤忌讳缺点,甚至以丑为荣。
对阿Q的革命的评价两方面分析评价:一、阿Q要革命肯定是被封建社会逼迫而去神往革命的。
二、也夹杂着农民的狭隘报复,说明他还不觉悟。
阿Q的革命复杂性:基本上体现了农民革命的复杂性,提出了启发农民觉悟、教育引导农民的重要性问题。
“大团圆”的结局有主、客观原因。
主观上阿Q实在糊涂,把抢匪等同于革命党,揭示了启发农民民主主义觉悟的重要性问题。
客观上,阿Q是被由自由封建势力变成的革命政府判决枪毙的,这就揭示了辛亥革命与封建势力妥协、封建势力篡夺革命胜利果实的历史教训。
《阿q正传》中叙事结构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中篇小说,其叙事结构独特,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以下是对其叙事结构的分析。
一、引言《阿Q正传》的开篇,鲁迅先生用简洁明了的文字概述了阿Q 的人生经历,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村小人物的生活轨迹。
这种开篇方式既交代了阿Q的背景,又为后续的情节展开做了铺垫。
二、主体部分小说的主体部分以阿Q的人生经历为主线,通过描述阿Q与各种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冲突,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其中,阿Q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王胡、小D等人的冲突,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贫富差距;而阿Q与吴妈、小尼姑、小D 他妈等人的关系,则表现了当时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迷信思想的影响。
在主体部分,鲁迅先生运用了丰富的叙事手法,如倒叙、插叙、内心独白等,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例如,在描述阿Q与王胡的冲突时,鲁迅先生采用了顺叙手法,将两人的打架过程详细描述,突出了阿Q的英勇形象;而在描述阿Q 与小尼姑的冲突时,则运用了倒叙手法,先描述了阿Q被小尼姑打败的结局,再回到两人冲突的起因,使得故事更具悬念。
三、结尾部分在小说结尾部分,阿Q被处决的情节使得整个故事达到了高潮。
这一情节既是对阿Q人生经历的总结,也是对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集中展现。
鲁迅先生通过这一情节,向读者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以及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此外,鲁迅先生在结尾部分还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如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例如,在描述阿Q被处决前的心理活动时,鲁迅先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阿Q对生命的眷恋和对死亡的恐惧;而在描述处决现场时,则运用了环境描写手法,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突出了阿Q命运的悲惨和社会的冷漠。
四、总结《阿Q正传》的叙事结构紧凑而有序,通过阿Q的人生经历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鲁迅先生运用丰富的叙事手法和生动的描写方式,使得整个故事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阿Q的分析
1.欺弱怕强。
阿Q对比自己弱的,蛮横霸道;但对比自己强的则懦弱卑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
他在被人欺负之后,把痛苦转嫁给和自己一样不幸的王胡、小D、小尼姑身上。
被人打了,去找王胡斗气。
被赵太爷打了,却不敢反抗。
被假洋鬼子打了,以调笑、欺侮小尼姑博得闲人们的喝彩而觉得对自己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轻松的飘飘然似乎要飞去了。
因“恋爱的悲剧”被赵老太爷“炒了鱿鱼”,他没有怨恨赵老太爷端了自己的饭碗,却迁怒于比自己命运更加悲惨的小D。
他发怒时,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
阿Q其实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更看不清,也看不懂社会。
他不知道是谁让他如此贫困,是什么让他如此难堪,而只能从损害别人那里取得一点心理慰藉,一种心理平衡。
2.健忘麻木。
阿Q面对残酷屈辱的现实,往往表现出惊人的麻木。
在遭受外界一次又一次打击之后,借助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他总能够神速而完全的忘却过去的种种不幸,心安理得地照常生活下去,麻木和健忘成了他生活中积久难改的痼疾。
他被假洋鬼子的“哭丧棒”打了一顿之后,一转身便忘却了,反而觉得轻松,还“有些高兴”。
向吴妈求爱,挨了赵秀才大竹杠的痛打,却很快遗忘得一干二净,觉得“似乎一件事已经收束”,反倒跑过去看吴妈“闹着什么玩意儿了”。
他把封建统治阶级对他迫害的苦痛,几乎全部忘掉了,这充分表现了他精神上的麻木。
3.自轻自贱。
面对一次次的屈辱和失败,阿Q别无选择,只能靠一种自譬自解的方式进行解脱,得以在想象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当别人要他承认是“人打畜生”时,他就自轻自贱地承认:“打虫豸,好不好?”。
“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个’。
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他是第一个,于是他又胜利了。
遭遇失败和欺辱后,他就用力在自己脸上打两个嘴巴,打完之后,便觉得打人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人,于是他又得胜地满足了。
阿Q又自轻自贱,甚至是自我摧残,在别人面前轻易求饶,骂自己,甚至打自己嘴巴,用作践自己的方式消除失败的痛苦。
阿q正传作品评析400字
阿q正传作品评析400字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以讽刺手法,揭示了旧
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主人公阿Q的形象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人的一些
陋习,如自我欺骗、逃避现实、蒙昧无知等。
阿Q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弱者,处境卑微、丑陋不堪。
然而,他却
总是沉浸在一个虚幻的梦境中,自我感觉良好。
每当遭受欺凌和屈辱时,他都会用种种荒谬的理由自我安慰,以保护自己的幻想。
这种自
我欺骗的心理防御机制使他远离了现实,陷入了一种可悲的虚妄之中。
除此之外,阿Q还存在着极端的individualisme。
他完全无视
集体利益,只关注自身得失。
当有利可图时,他会毫不犹豫地背弃原则;当遇到困难时,他又会摆出一副可怜相,寻求同情。
这种单纯的个
人主义使他无视道德操守,成为一个彻底的投机分子。
最令人发指的是,阿Q的思想极度陈旧、愚昧。
他完全被封建糟
粕所同化,对任何新事物都持怀疑和排斥态度。
即便是明摆着的事实,只要与他的旧观念冲突,他也会固步自封,死不悔改。
这种愚蠢使他
永远无法超越自我,永远只能是一个可笑的小丑。
通过阿Q的形象,鲁迅先生深刻揭示了中国人精神上的顽疾。
自私、虚伪、愚蠢,这些通病加诸一身,不仅使个人堕落不堪,也必然导致整个民族的沉沦。
只有戳穿这些陋习,才能让中国人彻底觉醒,迎来全新的生机。
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阿Q这个角色的描写,深刻地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丑恶和自私。
阿Q作为一个贫苦的农民,经历了种种不公和欺凌,最终走上了破产和自杀的道路。
他的悲惨遭遇让人深感心痛,也让人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丑陋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阿Q在小说中的形象是一个典型的懦弱和自卑的人,他总是通过自我安慰和自我催眠来掩盖自己的软弱和失败。
他对待挫折和困难的态度让人感到心痛和无奈,同时也让人对自己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阿Q的命运是一个普通人的命运,他的悲剧也让人感到深深的悲哀和无力。
通过阅读《阿Q正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揭露。
小说中的阿Q形象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他的遭遇让人深感心痛,也让人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丑陋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阿Q的悲剧命运让人深感悲哀和无奈,也让人对自己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总的来说,阅读《阿Q正传》让我对人性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
反思,也让我对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和社会责任感产生了深深的敬佩。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社会批判的力作,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也让人对人性的丑恶和自私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教训,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阿Q正传探析人性的喜剧与悲剧
阿Q正传探析人性的喜剧与悲剧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讲述阿Q的故事,探索了人性的喜剧与悲剧。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阿Q的形象和故事展开分析,深入剖析其中人性的喜剧与悲剧。
一、喜剧中的人性阿Q是一个典型的喜剧角色,他具有一定的荒诞可笑的特点。
首先,阿Q的自我吹嘘和自我安慰是喜剧的源泉之一。
他总是以自己为中心,夸大自己的优点,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
例如,当他在与人打架中失败时,他会自称是被别人误伤,而不会承认自己的不胜之处。
这种自我膨胀的行为不仅令人发笑,也暴露出人性中的虚荣和自卑心理。
此外,阿Q的幽默表演也是喜剧元素的体现。
他善于利用自己的智慧与他人争辩,挑战传统的权威。
当他在祠堂遭遇鬼魂时,他不畏惧,反而和“鬼”争论起来,展现出他的机智和幽默感。
这种荒诞性格和幽默行为使得阿Q成为喜剧角色的典型代表。
二、悲剧中的人性阿Q的悲剧特点主要体现在他内心的挣扎和失败。
首先,阿Q对于尊严和自尊心的渴望暴露了他内心的脆弱和不安全感。
他渴望被他人所尊重,但事实上,他总是被人们嘲笑和看不起。
这种挣扎和失败使得阿Q的人生充满了痛苦和无奈,成为他的悲剧。
其次,阿Q的悲剧还在于他没有真正获得自由和解放。
虽然他在表面上反抗了当时社会的束缚和剥削,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打破自己的桎梏。
他的抵抗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胜利。
这种被困于虚幻自由中的悲剧成为阿Q形象中人性的映照。
三、人性的喜剧与悲剧的关联阿Q正传中的喜剧与悲剧并非孤立存在,二者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整个故事的氛围。
喜剧元素的存在增加了故事的幽默感和娱乐性,但悲剧成分的加入则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满、深刻且具有触动人心的力量。
喜剧与悲剧在阿Q身上得以展现与凸显,正是因为阿Q的形象具有普遍化的特征,他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情感的普通人。
他所经历的社会现象和人生逆境深刻地反映了时代变革和社会矛盾。
喜剧与悲剧的交织,让我们不仅看到了阿Q个体的悲喜,更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语文:江苏高考名著《呐喊》赏析 《阿Q正传》
《阿Q正传》赏析一、整体感知1.写作背景《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
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
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
这就是近现代之交轰轰烈烈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中国似乎出现了希望的曙光。
可是,由于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革命,壮大革命队伍,反而对要求革命的农民采取排斥和压制的态度;他们也没有彻底打击和镇压封建势力,反而采取了妥协、宽容和姑息态度。
所以,革命遭到失败。
例如,在武汉,曾任清廷21混成协协统,多次破坏湖南革命党人活动,又亲手杀害过起义士兵的黎元洪,却当上了革命后湖北省军政府的大都督;在绍兴,曾在徐锡麟案件中直接筹划杀害秋瑾的章介眉,也当上了革命后绍兴军政府的“治安科长”。
当时,在“咸与维新”的幌子下,封建军阀、官吏个个狡诈善变,他们通过各种途径纷纷钻进革命阵营,一旦得势,便回过头来屠杀革命党。
在这种形势下,帝国主义得以与封建势力勾结,一起向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进行反扑。
1912年4月,孙中山被迫辞去大总统的职务,而代表地主买办阶级的袁世凯得以窃取政权。
辛亥革命流产了。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
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而与封建势力妥协,这就不可能解决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问题。
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他们仍然“想做奴隶而不得”。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向来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
阿Q正传内容分析
《阿Q正传》内容分析《阿Q正传》继承我国小说的民族传统,用“传”的形式构成全篇。
小说紧紧围绕阿Q而“传”,自始至终以阿Q的活动作为唯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阿Q短暂而可悲的一生。
小说共九章,每三章可构成一个部分。
前三章写阿Q的阶级地位、经济地位,概括勾勒阿Q以“精神胜利法”为中心的性格特征;中间三章写阿Q遭遇的压迫和剥削,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表现阿Q的处境,揭示了时代矛盾;后三章写阿Q在革命到来之后的性格变化和悲惨命运。
第一章,是小说的序言,排列起来交代四个问题:小说的名目、阿Q无姓、无名、无籍贯,写阿Q的政治地位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
交代名目的来源时,从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说起,批判了“正名论”,顺便给主张保存“国粹”的遗老遗少们以讽刺。
考察阿Q的姓时,通过赵太爷不准他姓赵这一可笑又可悲的情节,突出了阿Q连姓都被剥夺了的屈辱的政治地位,凶残横暴的统治者也粉墨登场了。
考察阿Q的名,由“洋字”而涉及“国粹”,又一次幽默地讽刺那些遗老遗少们。
考察阿Q的籍贯时,讽刺了胡适的考据癖。
序言告诉读者,他并不为名人作传,而要给一个不为世人所闻,连姓、名、籍贯都十分模糊的流浪雇农阿Q作传,表明他对穷人的态度;而顺笔讽刺当时的一些文人,则是近现代之交新旧文化交锋的常见现象。
第二章,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描述阿Q的部分生活片断,突出了他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交代阿Q的经济地位,到处打短工的流浪雇农,是社会中被压迫、被污辱的最底层的人。
接着连续写他的四个生活片断。
他穷得娶不上老婆,却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在精神上独不崇奉赵、钱两家,进过几回城,又讥笑未庄人的“不见世面”,这些都突出了阿Q妄自尊大的特点;“癞疮疤”的故事,写他被欺辱时由打人到怒目而视到自轻自贱;“押牌宝”事件,写他被欺辱后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而进行自我摧残。
以上便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构成部分之一。
第三章,接第一章的情节,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从《阿Q正传》分析辛亥革命的斗争与局限
从《阿Q正传》分析辛亥革命的斗争与局限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有很深刻的社会根源。
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动力,而无限加深的民族危机是它的催化剂。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整个中国千疮百孔,广大农民贫苦不堪。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更是恬不知耻地实行“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外交政策,使整个中国变成了“洋人的中国”,这与小说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完全一样。
“精神胜利法”是在病态的社会里面产生的一种病态心理。
而清政府在当时病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为了掩盖其卖国的本质,把这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演绎到了极致。
鲁迅先生笔下的未庄,就是当时黑暗社会的一个缩影,而阿Q就是广大贫苦人民的一员。
一、从《阿Q正传》分析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农村的阶级斗争状况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
”[1]农民在地主阶级的剥削下,失去了他们自己原有的土地,只能沦为雇农,得到少量的钱来维持自己的生计。
“雇农工资每年十千文,无力娶妻成家,依附雇主过奴隶生活,是农民中最苦的一级。
”[2]阿Q就是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在未庄,存在着两个直接对立的阶级:一个是以阿Q为代表的贫苦农民阶级,一个是以假洋鬼子和赵太爷为代表的地主阶级。
地主阶级在政治、经济和思想上摧残和压迫着农民阶级,这两个阶级的对立是当时整个中国阶级对立的缩影。
《阿Q正传》开头写道:“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
那是赵太爷的儿子……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3]这是赵太爷不允许阿Q姓赵。
“‘秃儿。
驴……’阿Q历来本只在肚子里骂……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枝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哭丧棒……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的头上了。
”这是假洋鬼子拿着哭丧棒毫不留情地打在了阿Q的头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Q正传》分析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点:阿贵是一个穷苦的人,他经常给别人当短工,社会地位极低。
特别是在两件事之后,未庄的人把他看得更低了,也就是说阿贵是在那两件事后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地位变低了。
那么且听我按时间顺序依次分析一下阿贵的这两件事情和其他事。
第一件事:赵太爷家的公子中了秀才,全未庄的人都感到空前高兴。
这个时候,阿贵可不高兴了。
因为他是一个极会使用“精神胜利法”的人,在他的眼里,自己永远是至高无上的,不可能有人超过他。
因此,当人们对赵太爷的公子中秀才的事议论纷纷时,阿贵突然说自己也姓赵。
阿贵说的这番话让他的几个哥们听了感到很可笑。
于是他们纷纷怂恿阿贵去赵太爷家认亲。
阿贵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去赵太爷家。
但是这个“至高无上”的人在赵太爷面前也不得不点头哈腰,及时这样也使赵太爷十分恼怒。
他认为:像阿贵这种社会地位如此低下的人怎么能与自己一个姓呢?因此,赵太爷不让他和自己一个姓,还连打带骂地把他赶出了赵家。
从此,阿贵心里就窝了一肚子火,却没处撒。
从那时起,未庄的人也就越发看不起阿贵了。
阿贵本来经历了赵太爷事件心里就很不高兴,在加上连着的几件事更是给阿贵火上浇油。
阿贵认为自己很不顺,突然又遇见了小尼姑,这让阿贵很兴奋。
阿贵就以此为借口,打算上前调戏和侮辱小尼姑。
这时,阿贵的那些哥们也因为生活压抑想要发泄一下,但都认为如果公然去调戏小尼姑那是有失身份的,于是他们就怂恿阿贵去调戏小尼姑。
阿贵本身就很愿意这样做,但是觉得仅用自己的理由好像不充分。
此时他听见哥们的怂恿当然很高兴,就大力去调戏小尼姑。
小尼姑也只有被调戏的份儿。
阿贵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首先,除了前面的事情不顺心还有一个原因。
那就是阿贵当时已经处于社会的底层,他遭受了压迫自然是有气没出撒,所以自由以调戏小尼姑来满足自己的自尊心。
当然,小尼姑也是这样的,她更是处于社会的底层,这时候没有办法,只有骂阿贵,骂阿贵断子绝孙。
另外一件事情是阿贵在未庄生活的转折点。
那就是阿贵调戏吴妈的事情。
阿贵当时听吴妈说老爷已经有两个老婆了,便也有了想要一个女人的思想。
他自然是看中了和自己身份地位相同的吴妈。
阿贵没有搞女人的经验,再加上他本来就不善于言表,所以就发生了下面的事情:阿贵跪下来请求吴妈与自己睡觉。
吴妈当时是被阿贵的突然举
动是惊呆了。
她吓得跑了出去,向老爷和少爷哭诉。
这时又正值赵太爷的夫人闹自杀的时候,赵太爷本来就被自己老婆的事情搞得焦头烂额,再加上阿贵的这件事使赵太爷更为生气。
于是他把所有的火气洒在了阿贵的身上,把阿贵赶出了赵家。
赵太爷还命令一个当差的告诉阿贵,明天得去赵太爷家向吴妈道歉,并请道士给赵夫人捉鬼。
当差的还讹了阿贵一大笔钱。
这突如其来的事件搞得阿贵倾家荡产。
阿贵只好认命,按当差的话把事情做稳当了。
从此以后,未庄的女性看见阿贵都得躲着走,像见到鬼一样。
从此以后,没有人再雇阿贵当短工了。
阿贵的生活进入一度低谷。
他不得不离开未庄,到城里去混。
在很长一段时间后,阿贵回来了,他带来了许多的华丽的衣服。
他的到来,立刻引起了未庄人的注意,大家都对他感兴趣起来。
特别是看见了他带来的许多衣服后更是惊呆了,就在他们惊诧的时候,阿贵的衣服就已经被抢购一空了。
他那满满的钱袋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他以前的哥们都一致要求他讲一讲自己以前在城市见闻。
阿贵不愿意透露太多信息,只讲了一部分。
这时,他的一个哥们刚从城里回来,向人们谈起了城里杀革命党的事情。
这时,阿贵在其中插了很多句,并把自己亲眼看到的杀革命党的情景和白举人拿25银子的事情给原原本本地透露了出来。
这是与他的爱表现的性格相符的。
赵太爷感到阿贵的衣服来路不正的时候,就派当差的去“刺探军情”。
当时,阿贵喝酒喝醉了,一高兴就把事情的原委给吐露出来了。
原来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
阿贵自从被从白举人家赶出来后,经几个“朋友”(实际是小偷)的拉拢,说是带阿贵到一个很好的地方。
结果,他们就带阿贵来到一个很有钱的人家,他们偷来了许多衣服,让阿贵先拿着。
结果他们被发现了,阿贵一害怕就把衣服全部卷走了。
于是,他就一路上卖起衣服来,很快腰包就鼓了起来。
这件事情败露以后,阿贵在未庄又混不下去了。
很快事情又有了转机——革命党进城了。
阿贵也参加了革命党,从此又开始名声大振。
再后来,白举人和赵公子居然也成了革命党,这让阿贵很是吃惊,因为,白举人是杀过革命党的人,赵公子又是个乡绅。
当晚,阿贵睡觉做了一个梦:
他梦见自己看见许多个身穿铠甲的人邀请他去参加革命,他就爽快地答应了。
他们来到了未庄,看见未庄的赵太爷、赵公子、假洋鬼子、赵夫人、当差的和其他未庄的人。
都跪在自己的面前,请求饶恕。
自己一一训斥过后,要把他们拉出去打屁股,并要求是脱了裤子再打。
他还看见了吴妈和小尼姑。
最后他看见了尼姑庵里的那条狗,他吓得到处乱跑,直到爬到柱子上。
从这里可以看出,阿贵他因为自己经常被压迫,就想要找个机会也来压迫别人,却不想着推翻这个制度。
结尾的阿贵最终还是没有在梦中实现自己的梦想,体现出像阿贵这样的地位低下的人是根本不可能实现那种愿望的。
可是好景不长,接着赵太爷家就被盗了,白举人送的那几箱银子,也被盗走了。
白举人要求追回赃物,赵太爷也没有办法,他忽然想到:阿贵曾经偷过别人,就死马当活马医,诬陷是阿贵偷的东西。
但是,阿贵很穷,在阿贵那儿找不到赃物,这就使白举人与警官闹翻了。
当给阿贵过堂的时候,阿贵还企图在审讯上面的押尽量园一些。
体现出阿贵实在是太天真了以为官府就会这么轻易地放过他。
在他认为,牢头所说的回家会真的送他回家呢!
最后阿贵还是难逃厄运,被处以死刑。
在阿贵这个特别会使用“精神胜利法”的人眼里:或许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牢狱的吧。
或许每个人都要负刑场杀头的吧。
他在临行刑前,为了表示自己的英勇、不怕牺牲,他只说了一句激动人心的话:“二十年后又是一条汉子!”就这样悲惨地死去了。
从最后的结尾可以看出阿贵这样的人是这丑恶的旧社会的一个丑恶的形象,他不会得到别人的同情,他只是一味地受苦受难,是悲惨的,不可挽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