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权间接侵权的体系探讨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间接侵权责任研究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间接侵权责任研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著作权侵权案件也逐渐增加。
很多时候,用户通过网络间接进行著作权侵权,而这些行为被称为“间接侵权”。
针对这种情况,国内外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
本文将围绕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间接侵权责任进行研究,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探讨。
一、著作权间接侵权的定义和种类间接侵权是指在著作权人授权范围内的行为,虽然不直接侵权,但却导致了著作权人的权益受到侵犯。
间接侵权行为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提供帮助、促成犯罪、构成共同犯罪。
其中,提供帮助是指在提供技术支持、软件、硬件等方面,为著作权侵权提供条件;促成犯罪是指在侵权活动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构成共同犯罪则是指与实施者一同策划、实施著作权侵权。
二、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间接侵权的责任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间接侵权责任的确立面临着挑战和争议。
但普遍认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和广告商等第三方平台,应当对其提供的服务进行审核、管理和监督,遏制著作权侵权的发生。
因此,在发生著作权侵权时,第三方平台也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
三、案例分析1. 阿里巴巴与免费音乐下载案在2015年,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音乐”因涉嫌提供免费音乐下载服务被起诉。
根据法院的认定,淘宝音乐在未获得权利人授权的情况下,提供免费下载音乐服务的行为构成了著作权侵权。
虽然淘宝音乐没有直接侵权,但作为提供帮助的第三方平台,其在度量侵权网站和侵权内容、售卖侵权软件等方面存在过错,因此被认为是共同侵权。
2. P2P下载案从2005年开始,P2P文件共享软件在国内迅速兴起。
通过这种方式,广大民众可以免费下载各种影视、音乐等文件。
但同时,也给版权方带来了重大损失。
针对这种情况,国内很多版权方向法院提起了诉讼。
但由于P2P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技术,版权方很难追究每一位下载者的责任。
因此,很多案件仅能依靠P2P软件提供商和托管网站等第三方平台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3. 陶朱公现场直播案这个案件发生于2018年。
平台深层链接著作权间接侵权责任辨析

关键词:网络平台;间接侵权;责任形态一、平台深层链接著作权侵权责任性质认定的复杂性平台深层链接著作权侵权责任性质认定的复杂性表现为:第一,互联网环境下的侵权追责难。
司法实践中,网络用户实名制尚未推行,侵权主体难以确定的现状给起诉人维权造成障碍。
网络平台设置深层链接的行为,常由于提供了以直接下载为内容的服务,被误认为是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犯,网络平台亦因此被权利人起诉。
然而在难以获得涉及侵权内容传播的网络用户真实信息和IP地址的情况下,权利人往往以网络平台提供了搜索、链接的服务构成对享有著作权内容的传播为由,要求其对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承担直接责任,这实际上是对网络平台的苛责。
第二,深层链接的中介性。
深度链接(deeplink-ing),在业界被称为“跳转”,是指从设链网站页面绕过被链网站主页(homepage)直接链接到目标网页的一种方式。
深度链接行为侵权客观上表现为被链接网站上传的信息侵犯第三人的著作权,网络平台作为提供链接服务的中介平台,需要在有过错的前提下承担责任。
根据“服务器标准”①,不论网络平台主观上是否具备故意,其合法的链接行为不会构成对信息的直接“传播”,因此承担的是间接侵权责任。
第三,国内立法对深层链接行为的间接侵权责任立法规制不完善。
我国仅仅通过共同侵权行为下的帮助侵权来规制各种形态的间接侵权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四条确立了互联网平台服务提供者在明确地知道以及有能力判断出用户行为侵犯了他人著作权时而未采取相应的制止措施,则可视为共同侵权,并负有连带责任。
《规定》虽然引入了间接侵权理论,为司法实践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但是]在实践中,它们仍然不足以解决网络平台设置深度链接而侵犯著作权时候责任认定的相关问题。
二、平台深层链接间接侵犯著作权侵权责任的主流观点(一)不真正连带责任网络平台在共同侵权行为中承担的具体责任形态为不真正连带责任。
著作权“间接侵权”理论之检讨与展望

目录
01 一、著作权“间接侵 权”理论概述
02
二、著作权“间接侵 权”理论的问题
03 三、著作权“间接侵 权”理论的展望
四、著作权“间接侵
04 权”理论的应用场景 与操作流程
05 五、总结
06 参考内容
著作权间接侵权问题在知识产权领域中一直备受。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作 品的广泛传播,著作权间接侵权现象愈发普遍,给权利人和社会带来了诸多困扰。 本次演示将对著作权“间接侵权”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展望 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建议。
侵权损害完全赔偿原则之检讨完全赔偿原则是侵权法上的一项重要原则,其 宗旨在于使受害人所遭受的损失得到全面补偿,从而增强对加害人的法律制裁的 实效。完全赔偿的具体要求包括:一是违法行为;二是损害事实;三是因果关系; 四是过错责任。完全赔偿的类型有:一般完全赔偿、特殊完全赔偿和惩罚性完全 赔偿三种类型。然而,完全赔偿原则也存在一些问题。
基于上述结果,我们发现名誉侵权过错判断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 先,需要明确的是,任何侵犯公众人物名誉的行为都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 为准绳”。即过错判断应以事实真相为首要考量因素,同时参照相关法律法规进 行判断。其次,我们需要权衡不同利益方的权益。在名誉侵权案件中,涉及的利 益方可能包括公众人物、媒体、公众和侵权者。
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相关案例和法律法规, 对公众人物的形象和名誉问题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我们从传媒报道、社交媒体 和相关案件中收集了大量数据,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接着, 我们对公众人物的名誉侵权案例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对比分析,并从多个维度对这 些案例进行归类和总结。
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方的权益,以制定出公正合理的判断标准。最后,我们 还需要考虑过错程度和责任分配的问题。对于不同程度的过错,应相应地采取不 同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
探讨知识产权法中的版权保护与侵权行为

探讨知识产权法中的版权保护与侵权行为版权保护与侵权行为在知识产权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版权的概念是指个人或团体对其创作作品所拥有的权利,包括复制、发布、演出、展示等权利。
而侵权行为则指未经授权擅自使用他人作品的行为,损害了原作者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对知识产权法中的版权保护与侵权行为进行探讨。
一、版权保护的法律基础版权保护是由法律规定的,主要依据是《著作权法》。
根据该法,未经作者许可,任何人不得以复制、发行、展示或者演出等方式使用他人的作品。
同时,该法还规定了版权转让和许可的程序和条件,使得创作者能够合法地享有其作品所带来的利益。
为了进一步加强版权保护,我国还加入了国际上的版权保护公约,如《世界版权公约》和《伯尔尼公约》等。
这些公约对于跨国版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保护了我国作品在国际上的版权。
二、侵权行为的种类侵权行为通常指他人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使用他人的作品,损害了作者的合法权益。
侵权行为可以分为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
直接侵权是指他人直接以复制、发行、展示或者演出等方式未经授权使用他人作品,侵犯了原作者的独占权利。
例如,未经版权所有人许可,他人非法复制并销售某一音乐作品。
间接侵权是指他人没有直接复制或使用作品,但提供了侵权活动的条件或者设备,共同参与了侵权行为。
例如,某个网站提供下载盗版音乐的服务,虽然该网站没有直接复制音乐作品,但其提供了传播盗版音乐的平台,参与了侵权行为。
三、版权保护的意义与挑战版权保护旨在鼓励创作,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文化创新和艺术发展。
合理的版权保护制度能够为作者提供创作的激励,激发其创作潜能,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
同时,版权保护也有利于推动国内文化与艺术作品走向国际,提升我国在全球文化市场的竞争力。
然而,版权保护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下的版权保护变得更加困难。
盗版、网络侵权等问题日益严重,给版权保护带来了巨大挑战。
同时,法律和执行上的滞后也导致了版权保护的困难,打击侵权行为的效果不够明显。
专利间接侵权的基本法律问题探讨

专利间接侵权的基本法律问题探讨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与进步,专利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然而,专利侵权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
本文将重点探讨间接侵权的基本法律问题,并结合三个案例进行分析。
一、专利间接侵权的基本法律问题专利间接侵权是指在未直接实施专利中的一项或多项权利的情况下,通过提供、销售、进口、出租、批发等行为,使得他人实施该专利权利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直接侵权行为包括生产、销售、使用、进口、许诺销售或者销售实施等行为,而间接侵权则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主观故意或应知故意的组织、协助他人侵犯专利权的行为;2.明知他人侵犯专利权而提供给该他人用于侵犯专利权的物品、装置、材料或者方法的行为;3.明知他人应该对培训、指导或者为他人提供技术和资料等行为而参与他人侵犯专利权的行为。
根据上述规定,判断专利间接侵权需要具备以下三个要素:1.侵权人提供、销售、进口、出租或批发产品或方法;2.被侵权人的专利权已被确认或者具有可依选择权的事实依据;3.侵权人知道或应知道其产品或方法将被用于直接侵犯被侵权人的专利权。
二、专利间接侵权案例分析1. 爱立信诉汉唐通讯专利权侵权案此案中,爱立信发现汉唐通讯公司的部分产品存在对其专利的侵犯行为,但是汉唐公司声称自己并不知道其产品会被用于侵犯爱立信的专利权。
然而,最终法院认定汉唐公司的产品存在专利间接侵权的行为,因为汉唐公司应该有能力预见其销售的产品会被用于侵犯专利权。
2. 华为诉三星专利侵权案This case was brought by Huawei against Samsung for infringement of Huawei's patents on 4G LTE technology. Huawei alleged that Samsung indirectly infringed its patents by selling smartphones that incorporate technology covered by Huawei’s patents. The court ultimately found Samsung guilty of patent infringement and ordered it to pay damages to Huawei.3. 苹果诉供应商专利侵权案此案中,苹果公司起诉其供应商昆山长江精密技术有限公司侵犯其专利权。
著作权侵权归责原则研究

著作权侵权归责原则研究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著作权侵权案件也呈现出日益复杂的趋势。
其中,著作权侵权归责原则是判定侵权责任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对著作权侵权归责原则进行深入研究,并以多个案例进行分析。
著作权侵权归责原则是指,在著作权侵权案件中,侵权行为引发的后果由何方承担责任的原则。
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1. 直接责任:著作权人对他人的侵权行为负有直接责任;2. 间接责任:非著作权人对他人的侵权行为负有间接责任;3. 共同侵权:多个人共同侵权而导致的责任;在具体案例中,著作权侵权归责原则的判断也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分别分析三个案例。
案例一:网店售假名牌被指侵权2019年9月,某家网店售卖的名牌包被指存在侵权。
原告是一家名牌品牌,认为这家网店售卖的包是抄袭其商标的产品,并违反了著作权法。
经过法院审理后,判定网店存在侵权行为,应对原告进行赔偿。
此案中,网店直接侵犯了原告的名牌商标和著作权,因此其对侵权行为负有直接责任。
案例二:音乐网站传播盗版音乐被判侵权2018年,某音乐网站因传播盗版音乐被原告诉至法院。
经过审理,法院认定该网站存在侵权行为,应对原告进行赔偿。
案件中,该网站作为非著作权人,其通过提供传播渠道的方式使其用户能够获取盗版音乐,是在侵犯著作权人的权益。
因此,该网站对著作权侵权行为负有间接责任。
案例三:多个小区围墙抄袭艺术家作品被起诉2017年,某艺术家起诉多个小区围墙复制自己的作品,并对侵权行为提出赔偿要求。
法院审理后认为,围墙中的作品与原告作品非常相似,导致消费者难以分辨,因此属于对原告著作权的侵犯。
此案中,多个小区围墙共同侵权,因此应对原告进行共同赔偿。
总结来说,著作权侵权归责原则是判定侵权责任的重要依据。
在实际案例中,根据不同的情况判断归责原则,对于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和维护市场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对于侵权行为的追究也要遵循侵权归责原则,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侵权产生的后果往往更为严重,做好侵权责任的界定和权责分配至关重要。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间接侵权责任研究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间接侵权责任研究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面临了新的挑战。
在这个环境下,著作权间接侵权责任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研究,分析其相关法律规定和案例,并探讨如何加强网络著作权保护。
一、法律规定我国的《著作权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为了著作权的保护,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防止他人利用其网络服务侵犯著作权。
”这一规定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必须采取措施保护著作权,否则将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根据此规定,如果一家网络服务提供者未采取必要的措施,结果导致用户在其平台上进行了著作权侵犯行为,那么该网络服务提供者将会被认定为著作权的间接侵权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案例分析1. 腾讯QQ音乐案腾讯QQ音乐是国内最大的在线音乐平台之一。
2015年,腾讯QQ音乐因未在其平台上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音乐著作权被判定为侵权责任人,需要向权利人支付一定的赔偿金,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该案的判决为著作权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其他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2. 百度文库案百度文库是百度公司所属的在线文档分享平台。
曾经有用户在该平台上上传了大量侵犯他人著作权的文档,引起了版权方的抗议。
最终,版权方向百度公司发起了诉讼。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对该案进行了判定,认为百度公司因未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著作权而构成著作权的间接侵权,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阿里巴巴案阿里巴巴是中国著名的电子商务企业,旗下的淘宝、天猫等平台是全国最大的网络购物平台。
此前,该公司曾因未采取必要措施保护著作权而被诉为侵权责任人,最终经过协商,阿里巴巴公司向版权方支付了大量的赔偿金,并加强了版权保护措施。
三、加强网络著作权保护著作权的间接侵权责任是保护著作权的一种手段,但仅仅使用这种手段来保护著作权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更好地保护著作权,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对网络服务提供者进行监管和管理,加强对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著作权的监督和指导。
论版权“间接侵权”及其规则的法定化

论版权“间接侵权”及其规则的法定化一、本文概述随着知识产权法的发展,版权法作为保护创作者权益的重要法律工具,在维护文化创新、鼓励创作以及推动知识传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版权法的实践过程中,“间接侵权”这一概念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
间接侵权,指的是行为人虽未直接侵犯版权,但其行为却在客观上帮助、诱导或促进了他人对版权的直接侵犯。
这种侵权形式隐蔽且复杂,往往不易被察觉,但却对版权保护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版权“间接侵权”的内涵、特征及其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分析现有法律体系中对于间接侵权规则的规定与不足,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出完善我国版权间接侵权规则的法定化建议。
文章首先界定了间接侵权的定义和范围,明确了其与直接侵权的区别与联系。
接着,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间接侵权行为的多样性和危害性,指出了现有法律在应对间接侵权问题上的困境。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构建我国版权间接侵权规则体系的构想,包括明确间接侵权的认定标准、完善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强化侵权行为的预防与打击等方面。
文章展望了版权间接侵权规则法定化后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包括提高版权保护效率、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维护公众利益等方面。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完善我国版权间接侵权规则提供有益参考,为构建更加完善的版权保护体系贡献智慧与力量。
二、版权间接侵权的概念及特点版权间接侵权,作为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指的是行为人并未直接侵犯版权,而是通过提供工具、设备、服务等方式,诱导、帮助或者促成他人实施直接版权侵权行为的行为。
这种行为虽未直接触碰版权作品本身,但其对版权保护的影响不容忽视。
间接性:版权间接侵权的核心特点在于其“间接性”。
侵权人并未直接复制、发行、表演、展示或者以其他方式使用受版权保护的作品,而是通过某种方式间接促使他人进行直接侵权行为。
辅助性:间接侵权人提供的通常是与直接侵权行为相关的辅助性工具或服务,如复制设备的提供、侵权软件的制作与传播等。
著作权的间接侵权责任问题解析-著作权论文-文学论文

著作权的间接侵权责任问题解析-著作权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著作权间接侵权是指没有实施受著作权专有权利控制的行为,即没有实施“直接侵权”,但却故意帮助、引、教唆他人实施侵犯专有权利的行为。
实施间接侵权行为造成危害后果的应当承担相应侵权责任。
确立间接侵权责任制度,完善相关规定,尤其是避风港原则的适用,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提供网络服务时的权利义务提供一个明确的界限,不仅有利于保护著作权人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合法权益,对于促进网络技术的进步也是大有作用的。
关键词:网络服务提供者;间接侵权;避风港原则;直接侵权一、网络环境中间接侵权的概念网络环境中的间接侵权是指网络服务提供者帮助、引、教唆他人实施受著作权专有权利控制的行为,给权利人带来损害的行为①。
但是,著作权受保护的程度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公共政策有很大的关系,世界上第一部著作权保护法———《安妮女王法》就是以鼓励学术的名义颁布的。
在著作权法中,保护作者权益只是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激励更多的人从事创作创造工作。
比如:我国著作权方面没有间接侵权的规定,德国只是笼统的对间接侵权做出了规定,英国则是明文规定了著作权间接侵权,而美国更是在几十年的判例中总结出了间接侵权责任,并将其发展成的于直接侵权的责任。
网络环境中间接侵权的主体主要是网络服务提供者,英文为InternetServiceProvider,简称ISP,它的主要功能为主要为网络用户上传的信息内容提供存储、接入、搜索、链接、传播及分享的空间。
二、网络环境中著作权间接侵权制度确立的必要性作品一旦发表至网络,该作品就可以被无数次的复制、下载、访问等等,并且由于在网络环境中产生的作品的复制件与原件几乎没有区别,传统的正版之于盗版的优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除此之外,直接侵犯著作权专有权利的侵权人还具有人数多、地域分布广、经济实力差等特点,这导致直接追究直接侵权人的责任变得十分困难。
著作权“间接侵权”理论之检讨与展望

一、问题的提出(一)两则案例引发的思考案例1:华强方特(深圳)动漫公司与广州锦东市场经营管理公司侵害著作财产权纠纷案中,一审法院认为,锦东公司作为市场的开办者、管理者,未履行其应负的经营管理及监督责任,对市场内存在的侵权行为的放任和管理上的不作为,实际为被控侵权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帮助和便利,可以认定其与涉案侵权商铺构成共同侵权。
二审法院推翻一审判决,认为因华强公司提交的证据尚不足以认定涉案商铺存著作权“间接侵权”理论之检讨与展望刘 平内容提要:著作权内容的封闭式规定引发侵权规则的革新,以英国、美国、日本判例为基础构建的著作权“间接侵权”理论存在诸多弊端,缺乏与侵权责任法关于共同侵权制度之间的沟通与缝合机制,故而不具备在中国生长的制度情景。
在我国日趋完善的民事共同侵权制度之下,著作权“间接侵权”并无共存的必要和平台,应当构建著作权共同侵权规则以化解“间接侵权”之困境。
著作权共同侵权应采客观化认定标准,帮助型共同侵权和教唆型共同侵权应作适当扩大解释,以涵盖辅助侵权、引诱侵权及扩大侵权损害后果的行为,同时应当在著作权侵权责任方式中增加消除危险责任,与诉前保全措施共同用以规制直接侵权的预备行为。
判断著作权侵害行为应遵循“先单独侵权、后共同侵权”的认定规则。
关 键 词:间接侵权 辅助侵权 替代责任 引诱侵权 共同侵权Abstract:The inflexible statutory principle of copyright leads to the reform of the system of copyright infringement rules. But the “indirect infringement” of copyright introduced from UK, US and Japan fails to solve such problems, and deviates from the system of joint infringement in our Tort Liability Law. Therefore, its intact transplantation into China is inappropriat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ivil law, “indirect infringement” in copyright can’t and needn’t coexist with the theory of joint infringement. It’s essential to construct the rules of joint infringement in copyright. The joint infringement of copyright should be determined by objectification. Preparatory acts of direct infringement can be tackled by the right of claim to eliminate danger and the pre-litigation preservation measures. The expansion of the damage consequences, the function of 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 and inducement infringement can be displaced by the joint infringement. When judging whether an act constitutes infringement of copyright or not, it is suggested to follow the rule of "first separate infringement, then joint infringement".Key Words:indirect infringement; 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 vicarious liability; inducement infringement; joint infringement在直接侵权责任,根据间接侵权行为的成立应当以直接侵权行为的存在为前提,没有直接侵权就没有间接侵权,且间接侵权应当是间接侵权人知道直接侵权事实的发生并仍为直接侵权行为提供帮助,所以判决锦东公司不承担间接侵权责任。
间接侵权制度探讨

间接侵权制度探讨作者简介:杨源哲(1986-),男,湖南邵阳人,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知识产权法。
国外的间接侵权制度与我国的共同侵权制度并不完全重合,但不宜贸然移植。
如将一个制度从它的法律体系或文化背景中剥离出并移植进我国,很可能会打破我国自身法律体系的和谐。
标签:间接侵权;直接侵权;知识产权1间接侵权概述一般认为,间接侵权是指没有实施受知识产权“专有权利”控制的行为,但故意引诱他人实施“直接侵权”,或在明知或应知他人即將或正在实施“直接侵权”时为其提供实质性帮助,以及在特定情况下为“直接侵权”准备和扩大其侵权后果的行为。
间接侵权有以下特征:(1)间接侵权行为不受“专有权利”的控制。
构成间接侵权的行为原本不受知识产权权利人享有的专有权利的控制,是出于此类行为的可责备性和适当扩大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的原因而被界定为侵权。
(2)间接侵权行为以主观过错为要件。
在英美版权法理论中,一般认为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过错是间接侵权的成立要件之一。
(3)间接侵权行为具有独立性,是一种独立的法律行为,一般认为可以脱离直接侵权行为而独立存在。
如间接侵权可能发生在直接侵权之前,是直接侵权行为的预备行为。
2我国有关间接侵权的现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对于间接侵权的纠纷通常是以民法中的共同侵权理论作为审判依据。
但也学者指出共同侵权与间接侵权并不完全等同,应移植国外的间接侵权制度。
第一,共同侵权理论要求行为人之间具有相互的意思联络,而间接侵权则不以此为必要。
第二,根据共同侵权原理,间接侵权行为不具有独立性,一般以直接侵权行为的发生为前提。
但是,在英美的间接侵权制度中,间接侵权可以脱离直接侵权行为独立存在。
第三,共同侵权属于必要共同诉讼,就算原告只起诉众多侵权人中的一部分,审判机关在诉讼时也应依职权追加其他侵权人为共同被告。
然而在间接侵权诉讼中,原告可以只起诉一部分侵权人而不追加其他侵权人,如原告只起诉间接侵权人时直接侵权人不一定参加诉讼。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间接侵权责任研究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间接侵权责任研究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了现代人们交流、传播知识的重要平台。
然而,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保护问题也因此愈发突出。
在网络上,著作权的侵权形式众多,其中“间接侵权责任”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所谓“间接侵权责任”,指的是网络平台或服务提供商在未直接侵犯著作权人的情况下,容许用户上传、转载、共享侵权作品,从而间接造成著作权人利益损失,从而应负有相应法律责任。
在网络环境下,这种责任的认定和划分困难重重,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法律和实际问题。
目前国内外都有一些判例,对于网络环境下的间接侵权责任做了一些探讨和界定:案例一,美国未获法院保护的P2P分享网络服务提供商。
在美国,P2P分享网络服务是一种典型的间接侵权责任案例类型。
在2005年的一案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裁定,对于未获法院保护的P2P分享网络服务提供商,其只要被证明知道或应当知道用户使用其平台上传并分发了侵权作品,就应当负有共同侵权责任。
案例二,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诉百度案。
该案发生在2011年,当时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指控百度为其提供的搜索结果中存在大量盗版音乐链接。
虽然最终裁定百度没有侵犯著作权,但是其中也涉及了间接侵权责任问题。
法院认为,普通查询搜索结果中存在的链接本身并不存在明显的侵权性,但是如果百度知道这些链接是盗版音乐链接,并且刻意提供给用户,那么其就有可能应当承担间接侵权责任。
案例三,日本版权协会诉Juice新闻服务案。
Juice新闻服务是日本一个新闻聚合网站,提供相关新闻的搜索和链接。
2014年,日本版权协会指控Juice新闻服务存在侵犯版权的可能,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
虽然该案尚未最终裁定,但是其中涉及到了间接侵权责任的问题。
版权协会认为Juice新闻服务提供的搜索结果中包含了侵权网站的链接,涉及多份侵权作品,应该视其为间接侵权责任。
如上所述,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问题,尤其是间接侵权责任的问题,需要借助法律的力量来界定和保护。
我国著作权间接侵权制度之思考

我 国著作权 问接侵权 制度之思考
耿 卫 华
( 1 1 0 0 3 6 辽宁大学法学院 辽宁 沈阳)
摘 要 :间 接侵 权 作 为 英 美 法 系 法 系语 境 中的 制度 ,与 我 侵 权人 的最 终 责 任而 否 认 了 连带 责 任 。 而是 法 院 考 虑到 诉 讼 的 国大 陆 法 系语 境 下 的共 同存 在 着诸 多冲 突 。对 于 著 作权 侵 权 的 效 率 和 经济 不 追 加 直接 侵 权 人 为共 同被 告 ,故 不 存 在 承担 连 带 救 济 , 与其 说 引入 英 美法 上 的 “ 间接 侵 权 理 论 ,还 不 如 完 善 责 任 的判决 。
我 国 现 有 的共 同侵权 制度 ,以侵 权 者 的 不 真 正连 带 责任 承 担 作
为 协调 机制 。 ・
2 . 美 国 间接 侵 权 具体 制度 之探 讨 美 国的 帮 助侵 权 和 替 代 侵权 制 度 构 成 了支 撑 间 接 侵权 理 论
关 键词 : 间接侵 权 ; 共 同侵 权 ; 网络服 务 商 ( I s P ) ;不 真 的两 大 支柱 。然 而 这些 制 度 的 引入 能 否 填 补我 国 网络 著作 权 侵 权 问题 方面 的缺位 。对此 ,笔者持 保 留意 见 。 首 先 就帮 助侵 权 而 言 ,我 国 《 侵权 责任 法 》第 9 条对 “ 帮助 问 题 的 提 出 侵 权 ” 进行 了规 定 ,并 且 帮 助 侵权 构 成 要 件 与美 国法 中 的是 一 “ 某 视 频 网 诉 某 度 视 频 网站 侵 权 案 ” ,再 次 将 公 众 视 线 致 的。 就替代侵权责任而言 ,在我国与此制度相似的是 《 侵 吸 引 到侵 犯 著 作权 的 “ 无 硝 烟 ”战 场 。法 院对 该 案做 出一 审 判 权 责任 法 》第 3 6 条 第 二 款 、第 三 款 。这 两 个 制 度 的最 大 不 同还 决 ,认 定 某 度 侵 权事 实 成 立 ,要 求 其 立 即停 止 侵 权 行为 并 赔 偿 是 在 于 我 国将 网络 服 务提 供 者 与 网络 用 户 的 行 为视 为 共 同侵 权 损 失4 9 . 1 万元 。本 案 中 ,某 网等 著作 权人 作 为原告 ,某度 则 以 网 行 为 ,而美 国替代 侵权 则仅 仅是 网络 服务 提供 者 的 间接责 任 。 络服务商 ( I S P)的身份作为被告 ,而实施侵权行为的网络用户 由此 可 见 ,我 国帮 助 侵 权 制度 并 未 缺 位 ,并 且 该 理 论 足 以 却 未 出现 在 诉讼 中 。这 就 导致 了此 类 案件 中类 似 某度 的诸 多 侵 解 决 网络 著作 权 案 侵 权 问题 ;而 美 国替 代 侵 权 虽然 比我 国民 事 权 网站 的怨 声 载道 以及 对 法 院裁 判 的 不 服 。此 类 问题 归 根 结 底 法 中 的替 代侵 权 制 度 范 围更 加 广 泛 ,但 是 在 实 施 的法 律 效 果 上 关 系到 “ 间 接 侵权 ”制 度 在 我 国有 无 引 入 的必 要 ? 我 国侵 权 法 却 不 如侵权 法 第3 6 条 的规定 。 上 的共 同侵 权理 论能 否解 决 网络 服务 提供商 侵 犯著 作权 问题 ? 3 . 间接 侵 权 于 犬陆 法 系语 境 下 立 足 之 困难 二、 “ 我 国 引入 间 接 侵 权 制 度 “ 每个 词在 新 的语 境 中都是 一 个新 词 ” , 同样 ,每 一个 制 间接 侵 权制 度 是 英 美 法 系上 的解 决 侵犯 知 识 产 权 问题 的一 度 在一 个 新 的语 境 中都 是 一个 新 制 度 。就 间接 侵权 制 度 而 言 , 个 重 要 理论 ,我 国现行 法 尚未 有 明确 规 定 。在 我 国 ,许 多 的学 它 为英 美 法 系语 境 下 的一种 制 度 ,与 直接 侵 权 制度 相 对 应 。 然 者 都 主张应 将 该制 度 引入 到 我 国的法 律 体系 中。 主 要 因为 间接 而 ,在 大 陆 法 系 的 中 国 ,如果 为 了 解决 网络 著 作权 侵 权 问题 而 侵 权具 有一 定 的特殊 性 。 直 接 引入 间 接侵 权 制 度 ,不仅 会 造 成该 制 度 在 大 陆法 系 语 境 下 首 先 ,其成 立 需 以直 接侵 权 的成 立 为先 决 要 件 。 没有 直 接 的 孤立 和不 适应 ,而 且会 给 司法 实 践 带来 新 的 问题 。这 就 是 所 侵 权 行 为就 不 能 判定 间接 侵 权 的存 在 。这 不 同于 共 同侵 权 中多 谓 的语 境 不 同 ,法 律 制 度 的命 运 也 不 同 ,其 产 生 的法 律 效 果 也 个 侵权 行 为的 同时 发生 。 会存 在很 大 的差 异 。 其 次 ,侵 权 行为 的独 立性 。 间接 侵 权 行 为 与直 接 侵权 之 间 四 、共 同侵 权 难 题 之 解 并 不存 在 主观 的意 思联 络 ,不构 成共 同侵 权 。 根 据共 同侵 权 理 论 ,直 接 侵 权 者 与 间接 侵 权 者 共 同 承 当连 另 外 ,权 利人 可 以要 求 网 络服 务 商 承 担全 部 的责 任 ,而 非 带 责任 ,但 是 法 院往 往 直 接判 决 由 网络 服务 商 承 担 所有 责 任 。 要 求 其 与直 接 侵 权人 承担 连 带 责任 。在 实 践 中 ,权 利 人 也一 般 这 是否 意味 着 实 务 中对 共 同侵 权 行 为 的否 定 ? 其 实 不然 ,实 践 会 选 择 起诉 网络 服 务 提供 商 承 担侵 权 责 任 ,法 院也 会 仅 判决 由 中法 院之 所 以如 此 主要 是 因 为大 多 数 的起 诉 都 是 仅 仅 以 网络 服 网络服 务商 承担 责 任 。 务 商 为被 告 的 ,根本 就 没 有 出现 共 同 诉讼 ,更 不会 有连 带 责 任 三 、 间 接侵 权 制 度 引 入 之 检 讨 了。 间接 侵 权 制度 的引 入 就 意 味着 在 我 国 已经 成 型 的 民事 法 律 五 、结 语 制 度 中增 添 了一 种 新 的理 论 ,对 于 网络 著 作权 侵 权 提 供 了一 种 间接 侵 权制 度 是 英美 法 系语 境 下 的制 度 ,有 着 其 独特 的判 新 的 救 济选 择 。从 引 入 目的上 看 ,的确 是 用 心 良苦 。然 而 ,一 例 基 础 和配 套 制 度 。我 国侵权 责 任 法 理论 中 的共 同侵权 制 度 基 种 制 度 的存 在 与 适 用是 与 其 法 律语 境 、文 化 土壤 、制 度 支持 等 本 上 可 以解 决 网 络著 作 权 侵权 问题 。因 此 引入 英 美 法 系 的 间接 息 息 相 关 的 。笔 者认 为 , 间接 侵权 制 度 的 引入 值 得 理 性 地分 析 侵 权 制度 在 我 国 并不 具 有 必要 性 和 可 行性 。笔 者 认 为 ,与其 费 和 检讨 。 尽 心 思地 引 人 间 接侵 权 理 论 ,还 不 如 立 足 我 国 的共 同侵 权 制 度 1 . 间接侵权 制度掩人 耳 目的特殊性 并对 其 不断 完善 。 首 先 ,间接 侵 权 成 立 时 间及 顺 序 上 的 在先 性 只 是 该 制度 的 注 释 : 般 属 性 而 已 , 因为 在共 同侵 权制 度 中 ,尽管 具 有 两 个 以上 侵 ① 刘 华 锋 , 肖婷 . 外 国著作 权 侵 权 制度 评 析及 对 我 国 的 立 法借 鉴 权 行 为 的存 在 ,但 也并 未要 求这 些行 为必 须 同时 发生 。 Ⅱ 】 . 产 业与科 技论 坛 ,2 0 0 8 :4 ( 1 1 3 ) 其 次 ,间 接 侵权 行 为 的独 立性 ,也 不 具有 特 殊 之 处 。 因 为 ③ 崔 立 红 我 国知 识 产 权 间接侵 权 的定位 与规 制探 讨 Ⅱ ] . 电子知 识 共 同侵 权行 为 的构 成 要件 已经 发 展 到 “ 主 观 联 络 的客 观 化 ” 。 产 权 ,2 0 1 0( 2 ) :3 8 即尽 管 网 络服 务 商 与 用户 之 间 并不 存 在 意 思 联 络 ,但 是 他们 的 ③ 张 光 良. 知 识产 权侵 权 民 事救 济【 M】 . 法律 出版 社 ,2 0 0 3 :3 2 行 为 结 合 在 一 起 共 同 导 致 了著 作 权 被 侵 犯 ,故 而 构 成 共 同侵 ④ 全 国人 大常 委 会 法制 工作 委 员会 民 法室 编.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侵 权 。② 权 责任 法条 文说 明、 立法理 由及 相 关规 定 . 北 京 出版 社 最 后 ,责 任 的 单 一 性 非 其 理 论 上 的特 性 ,而 是 实 践 中造 ⑤ 田有 成 ,周 立. 法治 中 的文 本 与语 境分 析 [ 7 】 . 法 治 与社会 发 展 , 成 的 假 象 。 因为 实践 中 ,权 利 人一 般 会 选 择 网络 服 务 商作 为 被 2 0 0 5( 1 ) :6 0 告 ,而 法 院 也会 判 决 被告 承 担 全部 的责 任 。 这并 非 承 认 了 间接
深入剖析著作权法中的侵权行为及其法律后果

深入剖析著作权法中的侵权行为及其法律后果著作权是指作者对其创作作品所享有的权利,包括对作品的著录、复制、发表、发行、表演、展示等一系列权利。
著作权法则是保护文化创意的法规,旨在维护作者的权益,促进文化繁荣。
然而,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时有发生,给创作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创作动力受挫。
因此,深入剖析著作权法中的侵权行为以及其法律后果显得尤为重要。
一、侵权行为的界定侵权行为即是他人侵害了作者享有的著作权利。
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侵权行为主要分为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两种。
1. 直接侵权直接侵权是指他人未经作者许可,以复制、发行、制作衍生作品等方式侵犯了著作权。
比如,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私自复制、发表他人的文字、图片、音乐等作品都属于直接侵权行为。
2. 间接侵权间接侵权是指他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提供设备、网络平台、服务等方式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
例如,某个网络平台未经授权向公众提供侵权作品的下载服务,就属于间接侵权。
二、侵权行为的法律后果对于侵权行为,著作权法规定了一系列法律后果和责任。
1. 停止侵权行为著作权人可以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包括停止复制、发行、传播等。
如果侵权人拒绝停止侵权行为,著作权人有权通过诉讼等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
2. 赔偿损失著作权人可以要求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包括未经许可使用作品所得到的利益以及因侵权行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根据著作权法规定,赔偿金额一般由法院根据实际情况酌情确定。
3. 其他法律制裁著作权法还规定了其他一些法律制裁手段,以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
比如,对于破坏著作权管理信息的行为,可以追究侵权人的刑事责任;对于恶意侵权行为,可以加重赔偿额度等。
三、加大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为了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创作者的权益,著作权法不断进行完善和修订。
近些年来,我国加强了对网络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
1. 加强执法力度我国建立了一批专门从事打击侵权行为的执法机构,如公安机关、版权行政管理部门等。
论著作权间接侵权类型及共同要件

论著作权间接侵权类型及共同要件翟文峰*(宁波大学法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内容摘要】国外的著作权间接侵权分为依据传统侵权法可认定的侵权类型和依据传统侵权法无法认定的间接侵权行为,后者又可分为许可侵权和直接侵权的预备行为和扩大后果的行为两种类型。
这两种类型有着共同的几个要件:主观上要有过错、客观上要有具体的积极行为、需要有民事责任能力。
间接侵权行为并不一定以直接侵权发生为要件。
【关键词】著作权间接侵权直接侵权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凸显仅靠版权直接侵权和民法的共同侵权来应对应现今形式多样的侵权行为的不足,由此而产生版权间接侵权的概念。
间接侵权是与直接侵权相对的法律概念,“直接侵权”是指未经版权人许可,也缺乏“合理使用”或“法定许可”等抗辩理由,而实施受版权人专有权利控制的行为。
有些国家的版权法对此作出了非常清楚的规定,如“任何人未经版权人许可即实施了根据本法规定只有版权人才有权从事的行为,构成版权侵权为,如复制、发行、表演和改编作品等。
1显然,直接侵权侵犯了权利人依据著作权法享有的专有专利,依据我国的法律,权利人享有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财产权又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等权利,形象地说这些权利就像一个篱笆围起来的一块私人领地,任何人未经允许不可以踏入这块领地,否则将侵犯了主人的专有权利,那么什么是间接侵权呢?可以这样理解,行为人侵犯了是这块领土之外的其他地域,本来这些地域是自由空间,只不过这些地域在法律的规范下,某些特殊情况出现时,行为人便构成了违法。
各国并没有对间接侵权确切内涵有统一的认识,并不是因为此概念有多复杂,而是由于各国对保护知识产权的公共政策有所不同。
“版权间接侵权是一种民事侵权行为,是指在明知的情况下,辅助他人侵权或鼓动他人侵权。
几十年前的判决已经认可了某人在知道某个工具或方法将会被用于侵权用途的情况下(或在忽视这种侵权用途的情况下)而提供该工具或方法,可以被判定构成帮助侵权”2,还有学者认为“间接侵权是指第三人虽然没有直接侵犯他人的著作权,但由于他协助了第二人的侵权,或者由于他与第二人之间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系,应当由他承担一定的责任”3。
著作权的间接侵权责任问题解析

著作权的间接侵权责任问题解析著作权是指著作人对其创作的作品所享有的权利,包括署名权、发布权、修改权、复制权、发行权、展览权、表演权等等。
著作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
著作权的有主性和合法性是保护其合法权益的前提。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见到著作权的侵权行为,常常会有一些人以任何方式侵犯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从而引发了相关责任问题的探讨。
目前,著作权由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使得侵权行为更为便捷与隐蔽。
在此情况下,除了直接侵权外,间接侵权也成为另一种著作权侵权行为,被广泛关注。
间接侵权是指某个人在知其行为为侵权行为,又未采取必要措施制止或者协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行为,不存在直接侵权行为,但是其行为已经导致了侵权行为的发生。
对于间接侵权行为,其物质侵权行为者虽然不是间接侵权责任人,但是责任人通过协助、制造条件等方式参与了物质侵权行为的实施,因此负有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
在此过程中,其间接侵权责任被包括在著作权法中,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目前,有关著作权的间接侵权责任问题已经成为了著作权保护的争议焦点之一。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对于间接侵权责任认定的解释相对于直接侵权较为模糊,甚至可以说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空间。
如何确定间接侵权责任人的行为存在侵权因果关系成为问题所在。
根据著作权法规定,间接侵权行为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知道其行为为侵权行为,二是未采取必要措施制止或协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
在此条件基础上,间接侵权责任的确定应该采用渎职责任的立法原则,也就是说,在间接侵权法律关系中责任人是有过错情节的,也有一定的过错程度。
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判断所涉及的侵权行为具有侵权因果关系,对于严重度较显著的侵权行为,则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实际操作中,判断间接侵权责任时,还需要考虑具体的行为规则、行为方式和行为人等因素。
例如,有的行为人在社交网络或他的博客或个人网站上直接转载或摘录作者的文章作为自己的发布,这显然是侵犯作者的著作权。
法经济学视角——版权间接责任制度较共同侵权制度之优越性

法经济学视角——版权间接责任制度较共同侵权制度之优越性网络时代的版权保护越来越依赖版权间接责任制度。
我国民法及版权法中尚不存在系统的间接责任制度。
在司法實践中用于解决版权间接责任问题的“共同侵权”制度实质上并不完全适宜。
本文从法经济学视角,运用博弈理论证明了版权间接责任制度相对于共同侵权制度的优越性。
标签:法经济学间接责任共同侵权博弈一、我国版权间接责任制度现状在版权领域,未经版权人许可而进行受版权专有权利控制的行为构成直接侵权,行为人应承担直接责任,除此之外的其他行为和情形所可能导致的法律责任均属于间接责任。
间接责任包括两种情况:(1)“帮助侵权”,是指在知晓一种行为构成版权侵权的情况下,引诱、促成或实质性地帮助他人进行侵权行为;(2)“替代责任”,是指如果对于他人的侵权行为具有监督的权利和能力,却没有及时发现和制止他人的侵权行为,并从他人的侵权行为中获得了直接经济利益时,所应承担的责任。
在数字科技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版权人与广大公众、网络服务商及复制设备提供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越来越激烈,版权人多通过间接责任制度为自己获得利益补偿。
遗憾的是,我国现行《著作权法》中并没有对”间接责任”的一般性规定,只是鉴于司法实践的需要,有关版权立法中已经出现了关于间接责任的少许内容。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参照美国《新千年数字版权法》,集中列举了几种网络服务商承担间接责任的情形。
这些关于版权间接责任的规定内容相对零散,并不能满足司法实践的要求。
在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当中基本上是以共同侵权制度来解决版权间接责任(主要是帮助侵权)案件的,但是,共同侵权制度在概念、构成要件及责任承担形式方面与间接责任制度不同,这些不同使前者不适宜用来解决版权领域的间接责任问题。
例如,共同侵权对主体的复数性要求排除了替代责任的情况;共同侵权人之间的过错形式在理论上尚无统一定论,司法实践中若采用主观说则完全没有办法解决复制设备提供人的帮助侵权问题。
著作权间接侵权赔偿-著作权论文-文学论文

著作权间接侵权赔偿-著作权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著作权侵权赔偿责任在直接与间接侵权者间应有所区分,从法定赔偿角度,应结合主观性对两类主体进行区分,结合中国现状适当参考美国版权法法定赔偿标准的确定思路,或许更利于中国著作权侵权赔偿责任标准的完善、有效节省司法资源。
关键词间接侵权帮助侵权替代侵权主观过错法定赔偿一、著作权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介绍(一)直接与间接侵权著作权直接侵权可理解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又缺乏“合理使用”或“法定许可”等抗辩理由,而实施受专有权利控制的行为。
根据《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针对侵害著作权行为应担责任的表述,若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或同意,且不存在“合理使用”或“法定许可”等相关情况,任何未经著作权人许可而实施该法第十条明确的专有著作权利的行为,可被定义为直接侵权。
简言之,判断的关键在于该项行为是否受到专有权利的控制,以及是否存在特定的法定免责事由。
著作权间接侵权是相对于直接侵权而言的一种定义,指那些行为人并未直接实施受专有权利控制的行为,若其行为人与他人“直接侵权”行为之间存在特定关系,也可基于公共政策原因而被法律定为侵权。
此类行为实际上未直接侵犯他人著作权,更多是帮助、协助、教唆或以其他类似方式促进了直接侵权发生。
(二)间接侵权分类间接侵权,可理解为让直接行使著作权侵权行为以外的第三人为直接侵权人行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虽然中国法院判决书中较难见间接侵权的段落表述,但结合中国法学家对两种含义间接侵权的文述,国际司法实践,尤其是美国版权法司法实务和判例,可将间接侵权总体归纳为帮助、替代侵权。
对两类行为的具体要素和定义,著作权学界仍存不同观点,尤其是在主观过错标准及具体要求上。
1.帮助侵权帮助侵权指某人以自身行为帮助他人从事侵权活动,此类帮助行为可表现为引、唆使或者提供物质条件等。
对此类侵权行为,我国著作权法虽未明确规定,但依据《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8条可知,其明确了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者的侵权人属性,以及在无或限制行为能力人实际行为情形下的民事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作权间接侵权的体系探讨
从我国著作权保护滞后的现状和著作权立法体系的不合理来看,我国有必要建立著作权间接侵权体系。
著作权客体可大致分为固定作品和网络作品。
这两类作品的间接侵权在不同情况下,根据侵权行为的危害性和权利救济的便利性,或定性为独立侵权,或定性为共同侵权,并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
标签:著作权间接侵权独立侵权共同侵权归责原则
在英国版权法上,侵权工具提供者、公共娱乐场所的所有人、播放设备的所有人以及唱片或电影拷-贝的提供者均知晓或有理由知晓他人的“直接侵权”行为,但仍然通过向他人提供侵权工具、允许他人使用娱乐场所、提供播放设备或唱片、电影拷贝的行为实质性地帮助他人实施“直接侵权”,构成“间接侵权”。
美国版权法采取“间接侵权”规则法定化的方式来防止网络侵权行为,其中主要集中在“点对点传输(p2P)”和“网络服务提供商(IsP)”两个领域。
除立法外,还有很多判例,均认为P2P技术提供者构成“间接侵权责任”。
根据这—理论,如果明知一种行为构成侵权,仍然“引诱、促成或实质性帮助他人进行侵权行为”,应当作为“帮助侵权者”承担侵权责任;如果对于他人的侵权行为具有监督的权利和能力,同时又从他人的侵权行为中获得了直接经济利益,则应当对于他人的侵权行为承担“替代责任”。
我国对著作权保护的现状
相比之下,我国对著作权的保护则欠缺完善。
学界一般认为《著作权法》只有第47条第6项规定了间接侵权行为,而《著作权法》第46条和第47条列出的侵权行为绝大多数是直接侵权行为,这些直接侵权行为都是对著作权人专有权利。
而《著作权法》第10条又具体列举了著作权人的专有权利,《著作权法》“重直接,轻间接”的侵权体系是不合理的。
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对象是作品,最高人民法院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将网络作品归到我国著作权法保护之列。
网络作品指以网络的无形空间为载体的作品。
与之相对,《著作权法》第3条列举的绝大多数作品属于固定作品即固定于一定物质载体。
按民法上的—般侵权行为理论,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有加害行为、损害事实、加害行为与损害事实有因果联系及主观过错。
关于间接侵权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这两个要件,学界无多大争议。
但固定作品与网络作品的间接侵权类型各有其特殊性,在不同的侵权情况下,又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
固定作品的间接侵权类型和归责原则
(一)扩大直接侵权后果的行为
固定作品具有市场流通性,在市场流通中涉及出售、出版、出租等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把侵权作品流通在市场上的话,则会造成扩大侵权的后果。
关于间
接侵权是属于共同侵权还是属于独立侵权,学界—般是以间接侵权行为是否有直接侵权行为相伴随为标准的。
应从行为的危害性和权利救济的便利性角度给间接侵权行为定性。
在《商标法》上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行为和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行为属于侵权行为,刑法上也规定了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和销售侵权复制品罪等罪名来打击扩大著作权直接侵权后果的行为。
鉴于此,应把此类扩大直接侵权后果的著作权间接侵权行为定性为独立侵权,由出售者、出版者等间接侵权人独立承担责任。
《著作权法》第46条规定的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侵权行为就属此类行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9条的规定,出版者应当对其出版有合法授权承担举证责任,发行者、出租者应当对其发行或出租的复制品有合法来源承担举证责任。
举证不能的,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或其他法律责任。
也就是说,出版者、发行者、出租者停止侵权和赔偿损失责任的承担都适用过错推定原则。
新修订的《商标法》也对销售者赔偿损失责任的承担适用过错推定原则,但第52条第2项已将原来的“明知”去掉,将销售者停止侵权的责任承担由过错原则转变为无过错原则。
考虑到知识产权领域归责原则的统—性,并从加大力度打击扩大直接侵权后果的间接侵权行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目的出发,出售者、出版者等著作权间接侵权人停止侵权的责任承担也应适用无过错原则。
(二)直接侵权的帮助侵权行为
在英国版权法中,帮助侵权行为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是过错原则。
根据我国《商标法实施条例》第50条的规定,承担商标侵权的帮助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也是过错原则。
另外,《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8条指出: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人,为共同侵权人,应当承担连带民事责任。
又鉴于该类帮助侵权的间接侵权行为具有直接侵权的预备行为的性质,其危害性没有直接侵权的危害性明显,所以应把其定性为共同侵权行为,并按过错原则追究间接侵权人的责任。
网络作品的间接侵权类型和归责原则
由于网络作品存在空间的无形性和网络市场的难以规范性,《解释》赋予了网络作品著作权人不同于一般著作权人的一些权利——警告权、先予执行请求权。
前者即著作权人发现网络用户通过网络实施了侵权行为,有权向网络营运商提供确有证据的警告,要求其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后者,即著作权人在实行了前者的警告权之后,因网络营运商仍不采取相关的措施来阻止侵权的进一步发展,可以向法院申请诉前保全或者提出诉讼时申请法院先行裁定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影响等。
至于网络作品间接侵权的相关规定,如《解释》第4条规定:“提供内容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网络用户实施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或者经著作权人提出确有证据的警告,但仍不采取移除侵权内容等措施以消除侵权责任后果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民法通则第130条的规定,追究其与该网络用户的共同侵权责任。
”另外,《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23条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为
服务对象提供搜索或者链接服务,在接到权利人的通知后,根据本条例规定断开与侵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是明知或者应知所链接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构成侵权的,应当承担共同侵权责任。
”根据这两项规定。
网络服务提供商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是过错,其间接侵权有两种情况:明知或应知网络用户实施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仍为其提供服务;网络服务提供商在接到著作权人的侵权警告后,仍不采取措施制止侵权后果。
按照美国的间接责任理论,第一种情形下,网络服务提供者应承担帮助侵权责任。
第二种情形下,在著作权人对网络服务提供商提出警告后,网络服务提供商有义务阻止侵权,可以认为其具有了监督用户行为的能力和权利,但其仍不采取相关措施阻止用户侵权的,视为是从用户使用其服务直接侵权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济利益,则网络服务提供商应承担替代侵权责任。
由于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和普及性,上述两种侵权都同时具有帮助侵权和扩大侵权后果的双重属性,而把该类间接侵权定性为共同侵权是否合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由于网络用户众多,且网络服务大多实行不记名制度,权利人要追究直接侵权人的侵权责任需要付出很大成本;而且目前大部分网络用户是在校生,他们大多还没有独立承担赔偿责任的经济能力。
所以。
从权利救济的便利性和经济性出发,权利人也应该直接要求网络服务提供商承担漫权责任。
所以应把网络服务提供商的间接侵权定性为独立侵权。
至于过错认定,在上述第二种侵权情况下,可根据“通知一删除”规则来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过错。
在Napster案中,联邦第九巡回上诉法院裁定P2P软件的销售者Napster不能援引索尼案中的“通用物规则”。
该法院对索尼案的解释为:在被告制造和销售的装备同时具有侵权和实质性的非侵权用途的情况下,需要估算知悉的必要程度。
由于被告Napster对通过其系统交换的具体侵权行为材料是实际知悉的,并且有能力移除侵权材料或阻止侵权材料的提供者进入其系统,但是被告并没有采取这些措施。
在上述第一种侵权情况下,当网络服务提供商的主观过错不十分明显的情况下,权利人举证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明知”或“应知”面临诸多困境。
对此,可借鉴Grokster案确立的积极诱导标准。
在Grokster案中,诱导的典型例子是通过广告或散布消息来诱导他人实施违法行为。
美国最高法院最后总结:“如果通过被告明确的意思表示及其采取的积极行动的考察发现其有鼓励侵权的意图,那么被告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促进对其产品的使用来侵犯版权。
在这种情况下,被告就应该为第三人使用其产品而导致的侵权活动承担责任,而不考虑产品的合法用途。
”适用Grokster案确立的积极诱导标准须满足三个条件。
首先,需要证明被告有积极促使第三人侵权的主观意图,这种主观意图可以从被告采取的积极措施(比如通过广告对产品的侵权用途作宣传或指导他人如何实施侵权行为)来加以考察。
其次,被告制造、销售了具有侵权用途的产品。
最后,产品的最终使用者实施了侵权行为。
结束语
对固定作品与网络作品的间接侵权类型和归责原则的分析,可总结为:借鉴商标法的侵权体系,侵权行为有扩大侵权后果的行为和帮助侵权行为。
前者性质是独立侵权,在停止侵权责任上适用无过错原则,在赔偿损失责任上适用过错推
定原则;后者性质是共同侵权,适用过错原则。
借鉴美国的间接侵权理论,网络作品的间接侵权分为帮助侵权与替代侵权,定性为独立侵权,适用过错原则。
参考文献
1、李雨峰,王迁,刘有东,著作权法[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2、王迁,“索尼”案20年祭——回顾、反思与启示[J],科技与法律,2004(4)
3、任金波,网络作品版权保护的策略[J],电子知识产权,2008(6)
4、王立民,董武双,知识产权法研究(第3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