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文字稿

合集下载

曾国藩家训名言选粹

曾国藩家训名言选粹

曾国藩家训名言选粹曾国藩,这位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他的家训可谓字字珠玑,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读他的家训,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他的名言,以及它们对我们的启示。

一、勤奋与自律1.1 “无志者,常立志。

”这句话给人一种强烈的警醒。

没有目标,生活就像一只无头苍蝇,乱撞一气。

我们得时刻保持清醒,明确自己的方向。

志向并不一定要宏大,但必须有。

就像打拼的青年,心中要有梦想,才能在风雨中不迷航。

1.2 还有一句“力行而不怠”。

这告诉我们,光有理想是不够的。

实现梦想还得靠行动。

很多人都想当成功者,然而真正能付诸实践的却少之又少。

坚持不懈的努力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虽说“滴水穿石”,但这水得不停地流。

二、修身与齐家2.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句经典之语,真的是智慧的结晶。

个人的修养是基础,家庭的和谐是前提。

一个人若不先修身,那再大的抱负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曾国藩在这方面可谓身教,平日里处事严谨,待人宽厚,家中和睦,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2.2 说到齐家,咱们得明白,家庭就是小社会。

一个家庭的氛围如何,直接影响到每个成员的成长。

和睦的家庭,就像温暖的港湾,给人支持和力量。

想想自己的家,和家人之间的关系,是否也该多一些理解与包容呢?2.3 当然,修身不仅仅是对自己行为的要求。

还得注重内心的修炼。

心态决定一切,积极向上的心态能让我们在困境中逆风飞翔。

曾国藩说过“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坚持与感悟。

面对挫折,心中不能有惧怕,反而要如猛虎般勇敢。

三、处世之道3.1 “待人接物,宜以和为贵。

”这句话简直是为人处世的金科玉律。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和气生财,和睦生情。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摩擦,保持一颗宽容的心,才能化解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想想身边,多少因小事而结怨的人,反而失去了更多的机会。

3.2 还有“宽容大度,胜人一筹”。

宽容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力量。

真正的强者,不仅能忍受风雨,还能包容他人。

曾国藩家训内容

曾国藩家训内容

曾国藩家训内容
- 勤字功夫:曾国藩认为,那些有成就的人,都离不开勤奋。

他提倡早起和有恒心,认为只要肯立志,人人都可以做到。

- 读书志向:读书人首先要有远大的志向,其次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如果能够发奋自立,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读书。

- 自立自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能够站稳脚跟,同时也要知道他人也要站稳脚跟,这就是所谓的自立。

- 人生思考:曾国藩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无穷无尽的,人类的一生只是其中的一瞬间。

古人的书籍和近人的著述浩如烟海,人们的目光所能及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世间万物变化多端,美好的名声和成就也各不相同,人的能力所能做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 家庭教育:曾国藩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的祖父留下了八个字:“考、宝、早、扫、书、蔬、鱼、猪”。

他要求兄弟子侄们要牢记这八个字,并将其作为家庭的传统。

- 修身养性:曾国藩提出了“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的修身养性之道。

这些家训体现了曾国藩对家庭教育、个人成长和为人处世的重视,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家训大全:勤学须先立志 人人皆可成圣

曾国藩家训大全:勤学须先立志 人人皆可成圣

[键入文字]
曾国藩家训大全:勤学须先立志人人皆可成圣
01 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02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03 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

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04 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

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

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

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05 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无有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

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

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06
1。

《曾国藩家训》原文及译文

《曾国藩家训》原文及译文

《曾国藩家训》原文及译文《曾国藩家训》原文及译文《曾国藩家训》一书根据曾国藩的家训、家书等史料编辑加工而成,从为人处世、从政治军、谨守家风、保养身心几个方面分类,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翻译、评析。

在介绍曾氏家训内容的同时,重点引导今人借鉴吸取有益成分。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曾国藩家训》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曾国藩家训》原文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

谚日①“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

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诸弟总须力图专业。

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

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

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②若志在穷经③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④则须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⑤则须专看一家文集。

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⑥万不可以兼营并鹜⑦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⑧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

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

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

——节录自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注释①谚:长期流传下来文词固定的常言。

②嗜:喜爱,爱好。

③穷:推究到极点。

④制义: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的'文字程式,又称制艺,即八股文。

⑤古文:唐代时称秦汉之文为古文,即以文言写成的散体文。

⑥试帖:唐以来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诗歌体裁。

多用五言六韵,有一定的程式。

⑦鹜(w`u):乱跑,心志不专一。

⑧极言:把话说到深处。

译文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是一个“专”字而已。

常言道:“技能多并不能维持一个人的生计”,说的就是技艺要专的道理。

我掘井很多却没有水可以喝,是不专的过失在起作用。

各位弟弟无论如何都应当致力于专深一门学业,如九弟立志练书法,也不必完全抛弃其他方面。

只是每天练习字帖之时,决不可不提精神,随时随事,均可接触体会。

至于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里究竟有专一门学业的爱好没有。

曾国藩家训全文及译文

曾国藩家训全文及译文

曾国藩家训全文及译文引言概述:曾国藩(1811-1872),字国典,号忠介,湖南衡阳人,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思想家。

他的家训被誉为中国近代家训的典范之一,对于塑造后世人们的品德修养和家庭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曾国藩家训的全文及译文,并从五个大点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一、家训的背景与重要性1.1 家训的起源与发展历程1.2 家训在曾国藩家族中的地位和作用1.3 家训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二、曾国藩家训的核心思想2.1 忠诚与忍让2.2 勤俭与节约2.3 诚信与正直2.4 孝敬与尊重2.5 学习与进步三、曾国藩家训的教育原则3.1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3.2 重视家庭教育与传统文化的传承3.3 培养孩子的品德和才能3.4 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和责任感3.5 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四、曾国藩家训的教育方法4.1 以实际行动示范正确的行为4.2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4.3 引导孩子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4.4 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4.5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沟通机制五、曾国藩家训的现实意义与应用5.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现实挑战5.2 如何将曾国藩家训应用于现代家庭教育5.3 曾国藩家训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启示总结:通过对曾国藩家训全文及译文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的家训以忠诚、勤俭、诚信、孝敬和学习为核心思想,强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教育原则,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和自立能力。

曾国藩家训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于引导家庭教育的发展,塑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借鉴曾国藩家训的思想和方法,将其应用于家庭教育中,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有品德、有才能的优秀人才。

曾国藩家训全文及译文

曾国藩家训全文及译文

曾国藩家训全文及译文一、曾国藩及其背景简介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晚清名臣,清代散文家、理学家、政治家,也是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他是清朝末期汉族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开展洋务运动。

他的家训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治家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二、曾国藩家训的主要内容1.敬事:尽职尽责,敬畏事业。

2.勤俭:勤劳节俭,不惰不奢。

3.刚毅:刚强不屈,毅力坚定。

4.宽容:宽以待人,包容大度。

5.诚实:言行一致,真诚守信。

6.慎独:自我约束,慎独自省。

三、家训的翻译和解释1.敬事:敬畏事业,尽职尽责。

译:对待事业应心存敬畏,认真负责,不敷衍塞责。

2.勤俭:勤劳节俭,不惰不奢。

译:勤劳节俭是立身之本,懒惰奢侈则会导致失败。

3.刚毅:刚强不屈,毅力坚定。

译: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不屈不挠地追求目标。

4.宽容:宽以待人,包容大度。

译:对待他人应宽容大度,不要斤斤计较,要学会宽恕和包容。

5.诚实:言行一致,真诚守信。

译:言行一致是诚信的表现,要真诚守信,不虚伪欺诈。

6.慎独:自我约束,慎独自省。

译:在独处时也要自我约束,谨慎自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四、结合现代社会价值的分析曾国藩家训的核心价值观念对于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这些家训强调了个人品德和人格修养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个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对于其事业成功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这些家训强调了勤劳节俭、自我约束和毅力坚定的品质,这些品质有助于个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得成功。

此外,这些家训还强调了宽容、诚实和真诚守信的品质,这些品质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五、家庭教育的方法与建议以及如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1.树立榜样: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展现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通过自身的言行来影响和教育孩子。

2.培养好习惯:从小培养孩子勤劳节俭、自我约束和毅力坚定的习惯。

曾国藩家训最经典十句白话文

曾国藩家训最经典十句白话文

曾国藩家训最经典十句白话文咱今天就来唠唠曾国藩家训里最经典的十句白话文,这可都是满满的人生智慧啊。

第一句:“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这就像盖房子,节俭就好比是打好地基,没有稳固的地基,房子怎么能立得住呢?勤劳呢,就像是一砖一瓦地往上砌,要是又能节俭又肯勤劳,那这房子肯定稳稳当当的,咋可能贫贱呢?我就想起我邻居家,整天大手大脚,也不勤快干活,现在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再看看老王家,全家老小都勤快得很,而且从不乱花钱,人家那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

你说,这曾国藩是不是看得很准呢?第二句:“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哎呀,这就像分蛋糕啊。

利益呢,要是一个人独吞,那别人能乐意吗?肯定会对你有意见,就像一群狼看到一块肉被一只狼独吞了,其他狼不得把这只狼撕了啊。

但是谋划事情呢,人太多了就乱套了,就好比一艘船,掌舵的人只能有一个,要是一群人都来指挥,这船不得在海里打转啊。

我有个朋友,做项目赚了钱,就想自己全拿,结果合作伙伴都离他而去,后来他明白了这个道理,再做事的时候就懂得分享利益了。

第三句:“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这可太对了!有些人老说别人的不好,其实就是在掩盖自己的不足呢。

就像一个矮子,老说高个子脑袋容易撞门框,这不是在护自己的短吗?还有那些老是吹嘘自己的人,心里呀,就是嫉妒别人比自己强。

我有个同学,每次考试成绩一出来,就说那些考得比他好的人是运气好,然后就开始说自己哪哪都厉害,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他就是嫉妒别人呢。

第四句:“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这四句话就像四把钥匙,打开了人际交往的大门。

你要是把钱财看得淡一点,就像有魔力一样,能把人聚在你身边。

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别人能不服你吗?就像一个将军,自己纪律严明,士兵能不敬重他吗?度量大一点,能包容别人,那别人肯定愿意跟着你啊。

凡事自己带头做,那大家肯定都愿意跟着你干。

我爷爷就是这样的人,村里修路,他第一个捐钱,而且对自己要求可严格了,从来不说别人坏话,度量大得很,每次村里有啥事,他带头做,大家都特别尊敬他,都愿意听他的。

曾国藩家训语录30条(六则)

曾国藩家训语录30条(六则)

曾国藩家训语录30条(六则)曾国藩年幼时修身自立,成年后封侯拜相,终成一代封疆大吏。

当我们仰视这位一代豪杰的时候,却从他那一字一句质朴而真切告诫子孙自勉的家书中体会到了我国古代儒人修身、齐家、平天下的豪迈和智慧。

拜网友所赐,将曾先生的家书中的部分语录整理出30条,以供来驿站小憩的朋友品读、回味、思考。

曾国藩家训语录30条1、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2、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3、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4、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

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

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

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5、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无有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

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

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6、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

曾国藩家训语录30条

曾国藩家训语录30条

曾国藩家训语录30条1、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2、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3、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4、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

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

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

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5、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无有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

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

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6、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

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曾国藩家训原文及翻译

曾国藩家训原文及翻译

曾国藩家训原文及翻译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文,号雷泉,湖南浏阳人。

他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曾国藩的家规、家训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和家庭价值观念,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教育典籍。

曾国藩的家训,全称为《曾氏家训》,是他对后人传承家风、传统道德的宝贵遗产。

《曾氏家训》分为如下十篇:第一篇“大道体静”是主篇,主要讲述做人的准则,言谈举止等。

第二篇“崇实守信”讲述的是为人处世、守信用、安贫乐道。

第三篇“持行恭敬”是讲述做人要有礼仪之节、持行自重。

第四篇“谦让宽厚”是关于做事处事的态度,要讲究和谦谦让。

第五篇“深思远虑”是重要的一篇,主要讲述谋事要深思远虑,择善固执。

第六篇“文明资治”是针对官员管理社会治理的篇章。

第七篇“习劳附廉”是讲述做人的态度,要有恒心、勤勉工作,廉洁奉公。

第八篇“节俭废奢”是关于物质生活的节约、良俗传承。

第九篇“乐志听群”是讲述做人的心态,要乐观向上、宽容待人。

第十篇“深耕教子”是关于家教的理念,要教育子孙知识、依法治理等。

《曾氏家训》良心之作,其宗旨是以家庭为基础,在家庭内部建立崇高、宽容、尊重和互助合作的家风道德,后人可以受益颇多。

例如,第一篇“大道体静”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品质,即:明心见性、自律、知行合一、心静自在;第二篇“崇实守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就是信誉;第三篇“持行恭敬”告诉我们,对于长辈要有所尊敬,对于比自己年龄小的人则要而谦容,这是一个人自我的表现;第四篇“谦让宽厚”表明了一个人做事要有“报本恩、报私恩、报仇恩”的原则,也即回报社会的同时要回报亲友;第五篇“深思远虑”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在自己情感和智慧的引导下,遵循世界之道的思想方式方法,中庸之道的知行方式和方法进行行动。

在当今社会,传统家风和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

《曾氏家训》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份好的参考,其核心课程的目的是传达一些基本的道德价值观,例如诚实守信,勤劳工作,孝道爱国,等等或者基本学习技能,如阅读、写作、算数、科学等,这些都是人生必备的。

曾国藩家训16字原文慎独

曾国藩家训16字原文慎独

曾国藩家训16字原文慎独
曾国藩家训16字原文:“慎独心安,主敬身强,求仁人悦,习劳神钦”。

慎独,即不自欺,不欺人,慎独则心安。

慎独是曾国藩修身治学的重要法则,他以此来修身,以自省来完善自身,以慎独来约束家人。

主敬,即外貌恭敬、内心敬畏,主敬则身强。

曾国藩认为敬畏是修身之本,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有自知之明,才能时刻保持清醒。

求仁,即追求仁爱之心,求仁则人悦。

曾国藩认为仁爱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只有心存仁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习劳,即勤于劳动,习劳则神钦。

曾国
藩认为勤劳是立人之本,只有通过勤劳的双
手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曾国藩16字家训凝聚了曾国藩一生的
处世哲学,其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对于我
们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曾国藩家训最经典全文[精选3篇]

曾国藩家训最经典全文[精选3篇]

曾国藩家训最经典全文[精选3篇]【曾国藩家训最经典全文第1篇】曾国藩,作为中国自孔子以后的一个半完人中的半个,其在立言立德立功这三个中国传统文人中的三大标准方面几乎都做到了,这真是非常难得。

虽然说他是半个完人,其中不无贬损之意,但是也未尝不是一种肯定。

曾国藩一生律己很严,治家有道,治军有方,堪称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对于这些方面都有非常详细的论述。

在这部曾国藩的家书里面,我首先关注的是他在书信中所涉及到的大量的关于征缴太平天国的内容。

曾国藩的书信翔实具体,是非常好的指导了他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如何治军,如何布置安排的史实性材料。

比如曾国藩在咸丰四年四月初四的家书中就详细记录了湘潭之役,其副将塔齐步大破太平军的情况。

而且尤为难得的是他也没有讳言自己的战败,其亲自率领的军队居然遇敌溃。

结合曾国藩在书信中的这段描述,以及其他的历史材料,对于这一形象更加充实而立体的影响。

由于曾国藩此后自带兵必遭败绩,因此他避开了安庆和天京的两场大战的前线,但在书信中依然可以看到他对九弟困守前敌的殷殷关切之情。

曾国藩的家书对于我们了解太平天国那一段的历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多读一读。

此外,既然是家书,所以在对于子女的教育,家人如何相处等方面曾国藩也都在家书中不因厌烦的一一写明,他指导自己的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如何治学读书,把两个儿子都培养成了非常优秀的道人才。

而且曾国藩眼界开阔,还指导曾纪泽要学习外语,最终早就了中国第一个大使。

这些内容对于今天我们研究学问,教育子女,甚至为人处世也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曾国藩家训最经典全文第2篇】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

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

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

曾国藩家训全文

曾国藩家训全文

曾国藩家训全文一、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

二、身不饥不寒,天未尝负我;学无长进,我何以对天身不饥寒,天未尝负我;学无长进,我何以对天?补天之技,人尝有之!三、不孝父母,莫为人;不爱国家,莫为国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故君子忧道不忧贫,志不在温饱也。

要令天下都无事,虽一夫之受劫,亦要救;令天下都安乐,虽一妇一女之不欢,亦要抚。

四、乱世功名易就,学问难成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

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

世家之招牌,礼义之旗帜也。

谆谆教诲,不绝于耳;殷殷期盼,沁人心脾。

教之深,爱之切!天可鉴,日月明。

五、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六、须先能立,尔后才有用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则且胡乱搪塞,此心绝无主宰,莫非空言,如何学得有用?七、为人处事,须能忍辱负重忍人所不能忍,方能为人之所不能为;在人困时伸援手,方显慷慨之本心。

勿以小怨忘人大恩,勿以小嫌疏至戚,弃金石之坚而资豺狼之恶。

八、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清则易刻,惟襟怀闲远,则可化刻为厚。

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

优娼辈好嗤笑人,而敢为无礼,此自不能耐轻浮之习气耳。

君子则不然。

左丘明有云:“人之所易,我必及之;人所难及,我亦服之。

”九、精神愈用而愈出,智慧愈苦而愈明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尔摧沮。

吾今在外,与官场中人交际,偏重人者,处处遭逢得意;偏自用者,处处有掣肘之事。

十、好胜人者,必无胜人之处,能胜人,自不居胜好胜人者,必无胜人之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曾国藩家训36字

曾国藩家训36字
9、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10、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11、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12、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13、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14、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15、比不了得就不比,得不到的就不要。。。16、行动出成果,工作出财富。。17、做前,能够环视四周;做时,你只能或者最好沿着以脚为起点的射线向前。。9、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10、很多事情努力了未必有结果,但是不努力却什么改变也没有。。11、成功就是日复一日那一点点小小努力的积累。。12、世间成事,不求其绝对圆满,留一份不足,可得无限完美。。13、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15、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16、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1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9、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

恶语难消,忍过事堪;和睦相处,万事谐通;

谦虚谨慎,好学穷理;满则招损,谦者受益;

艰难险苦,坚定意念;决不气馁,振作精神;

激浊扬清,赏罚严明;恩威并重,治病救人;

洞察势情,识破天机;深识远略,出奇善变;

遇有不测,自查反省;汲取教训;以利再战;

事缓乃圆,好从慢得;从缓待变,应对自如;
感谢您的下载观看

化危为夷,缓解矛盾;以滑化险,急中生智;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之巴公井开创作1.2.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获得.3.盖士人念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成.4.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念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念书,负薪牧豕,皆可念书,狗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念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念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5.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6.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期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年夜地数万里无有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外就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办者,不外太仓之一粒耳.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年夜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剪除矣.7.家中兄门生侄,惟当记祖父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余曰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念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掌控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8.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强身;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9.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欠亨,不看下句,今日分歧,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即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由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即是好汉.10.诸弟在家念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自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面、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11.凡人之情,莫欠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12.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和睦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13.三乐: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念书声出金石,三乐也.14.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15.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成失慎也.16.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年夜耻.故男儿自立,必需有倔强之气.17.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18.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不成戡恭自馁也.19.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开个骄字.20.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21.年夜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22.戒骄字,以不轻易笑人为第一义,戒惰字,以不晏起为第一义.23.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24.读经、读史、读专集、讲义理之学,此有志者万不成易者也.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然此亦仅为有年夜志者言之.25.习字临《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26.诸弟在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二字.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27.吾不望代代得富贵,希望代代有秀才.秀才者,念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仪之旗帜也.28.念书如譬若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念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由进境,万不成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勿换彼书耳.29.思古圣人之道莫年夜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熏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君相之道,莫年夜乎此;师儒之道,亦莫年夜乎此.仲尼之无常师,即取人为善也;无行不与,即与人为善也.为之不厌,即取人为善也;诲人不倦,即与人为善也.30.古之成年夜事者,规模远年夜与综观密微,二者阙一不成.31.修身十二款:①主敬:整齐严肃,无时失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无杂,如日之升.②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③早起:黎时即起,醒后不沾恋.④念书不贰:一书未读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一十页为率.⑤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⑥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⑦养气:气藏丹田,无不成对人言之事.⑧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看成养病.⑨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性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⑩月无忘能者: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成一味耽着,最容易溺心丧志.(11)作字:早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翰墨应酬,看成自己功课,不留待明白,愈积愈难清.(12)夜不出门:旷工疲神,切戒切戒!。

在曾国藩50条家训中选一条,写2分钟左右的演讲稿

在曾国藩50条家训中选一条,写2分钟左右的演讲稿

在曾国藩50条家训中选一条,写2分钟左右
的演讲稿
大家好,我今天想谈一下曾国藩的家训——“抱有恒心,志不忘父母”。

“抱有恒心”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品质,只有有恒心才能走得更远,取得更大的成就。

曾国藩历经无数艰辛,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正是因为他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奋斗。

同样,我们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也需要抱有一颗坚定的恒心,通过不断地努力和付出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同时,“志不忘父母”也是曾国藩家训中的重要内容。

我们养育我们长大,并在我们成人之后,我们需要将我们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在我们成长过程中默默付出的父母。

我们要以诚感恩的态度对待父母,像曾国藩一样,在自己的事业有所成就之后,为父母尽孝,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

最后,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家训都是一种指导和价值观的基础。

曾国藩的家训从多个方面告诫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行事等等,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指导。

我们应该把家训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提高我们的素质和品质,成为一名有道德、有文化、有责任心的新时代青年。

谢谢大家!。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之蔡仲巾千创作1.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

2.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克不及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成。

3.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狗不克不及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克不及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4.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

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

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

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5.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期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无有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就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

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

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剪除矣。

6.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

余曰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掌控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7.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强身;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曾国藩家训2

曾国藩家训2

曾国藩家训2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大约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戒骄字,以不轻易笑人为第一义,戒惰字,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

家和则福自生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知足天地宽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功不独居,过不推诿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养得胸中一种恬静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

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事事顺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远之。

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心安为福,心劳为祸。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夸,则善矣。

一个忍字,消了无穷祸患,一个足字,省了无限营求。

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物极则反,害将及矣。

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处有事当无事,处大事当如小事。

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

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益薄矣。

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亦厚矣。

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

倚仁义不贫不贱不弱不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家训(下部)(一)逆来顺受之法在工作生活中,人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甚至还会遇到别人的故意刁难陷害,那么当面对这样的人这样的事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郦波老师从曾国藩的家书中为我们找到了答案。

曾国藩在他的家训里头,教育子女的时候,特别强调一点,面临困难的时候,甚至是面临别人的刁难的时候,如何运用这个行动的智慧?比如说他就提到,百端拂逆之时,只有逆来顺受之法。

——《曾国藩家书》逆来顺受之法。

有人听了奇怪了,逆来顺受不是什么好词啊,我们现代汉语里头,逆来顺受这个成语,多少有点贬义的意思,说这个人逆来顺受,说明怎么样?说明这个人性格很懦弱、很胆小、很怕事。

但是曾国藩,在古汉语里用到的,这个逆来顺受,它是没有贬义色彩的,它就是讲应事的一种行动智慧,是一个纯客观的描述。

他那个逆来顺受里头,到底包含着怎样的内涵呢?那么最懂得立身处世的曾国藩,为什么说在困难挫折面前,只有逆来顺受之法呢?是什么事情让曾国藩发出了这样的人生感叹?他的这个“逆来顺受”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内涵?曾国藩所说的这个逆来顺受啊,它不是屈从,它本质上是一种化解,是一种叫什么?叫四两拨千斤的智慧。

所以他在家训里头曾经教育子弟说,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

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曾国藩家书》就是说做人做事,要能不怨不尤,因为你怨天尤人,反过来就会人尤天怨,那么一个聪明的人,一个有志向的人,要能立能达,是指什么?能立要有人生的原则,要有志向,能达就是做事情的智慧了。

所以他解释,达者圆融也。

什么最圆融啊?什么最圆融。

太极最圆融,太极这个东西最圆融,最讲究四两拨千斤的智慧。

所以这个化解看上去,不是和这个矛盾,正面冲撞,但它绝不是避让、退缩,它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和智慧。

敬请关注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郦波副教授,为我们精彩评说《曾国藩家训》下部,第一集《逆来顺受之法》。

曾国藩在他的家训里头,教育子女的时候,特别强调一点,面临困难的时候,甚至是面临别人的刁难的时候,如何运用这个行动的智慧'比如说他就提到,“百端拂逆之时,只有逆来顺受之祛。

”一听了奇怪了,逆来顺受不是什么好词啊,我们现代汉语里头,逆来顺受这个成语,多少有点贬义的意思,说这个人逆来顺受,说明怎么样'说明这个人性格很懦弱、很胆小、很怕事。

但是曾国藩,在古汉语里用到的“逆来顺受”,它是投有贬义色彩的,它就是讲应事的一种行动智慧,是一个纯客观的描述。

这里包含怎样的内涵呢'看一件事。

英祛打到北京,咸丰带着人逃到热河的避暑山庄。

现在,京城不保,皇帝危险,这时各地部队应该去京城保卫皇上,这就是勤王。

咸丰下令各地部队勤王。

问题是当时的政府军根本投战斗力,所以咸丰想起曾国藩,逃难中下旨让他赶快北上。

曾国藩接到圣旨,眉头紧皱.这道圣旨有点古怪,按道理让曾国藩带兵应该他是主帅,而是直接点了曾国藩手下的鲍超带霆军五千,北上勤王。

鲍超有名,原来有军霆字营,后来,成了曾国藩部下,成了心腹。

直点鲍超,太奇特了,曾国藩觉得奇怪,打探结呆是,原来有人出主意,胜保出的,胜保把他恨得牙痒痒。

这是满人,出身贵族,因功提拔,得意忘形,贬到新疆,后来,跑到曾国藩手下,他想尽办祛挖墙脚,跟曾国藩抢地盘。

曾国藩特别讨厌他,当时人祢他为败保。

这个主意是胜保提的,曾国藩一看就明白是想争霆军,什么时候还就难说了。

这是精兵呀。

鲍超还天天高兴呢,恨不得立即北上。

这是二愣子,曾国藩又无祛说明,想尽办祛留下来,明知是套,不能跳,但是问题是,敢拒绝皇帝的话,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的领袖,让去救不去,是万古骂名,曾国藩就写信迭到胡林翼,问他怎么办。

其实就是想让他帮自己承担一定责任。

胡林翼回信,说“疆吏争援,廷臣羽檄,均可不校。

士女怨望,发为歌谣,稗史游谈,诬为方册,吾为此惧。

”这些纷争投什么可怕,只是不去勤王,百姓都知道,是遗昊万年的事。

就算有套,也得往里跳。

胡林翼也劝他不要往坑里跳。

甚至曾国荃也劝他,不要一意孤行。

曾国藩打定主意死扛,好在这人常能不耻下问,非般无奈时,向幕僚问办祛。

个个都献计献策.多主张去,这是原则问题。

曾国藩听了半天,发现了一个人一直投说话,他觉得有话要说,只是要私下里说。

回头等着这人来说。

果然来了。

这是谁呢'。

这就是李鸿章,李鸿章只不过是文字秘书,开门进来,先一笑,我有一计,既不违心也不为难。

曾国藩直接问,勤王一事,去不去呀'李鸿章说,勤王一说不过是空话。

皇帝根本投危险,英祛联军不过是求利益而来。

咸丰逃时还留了突祈在北京,突祈与洋人关系好,肯定能和谈成功。

曾国藩说,勤王投必要了'李鸿章说,不能这样讲,还得去。

曾国藩等着听,李鸿章写下八个字:“按兵请旨,且无稍动。

”估计和谈差不多时,赶快请旨,勤王事大,鲍超恐怕不足以统领,加急公文请旨。

这个时间等回复,和谈了,就投意义了。

湘军的忠心也表了。

曾国藩一听,满意了。

调集人马,做勤王的样子。

突祈呆然和谈成功了,八国联军退出北京了。

此事后,曾国藩惑慨:“古人办事掣肘之处,拂逆之端,世世有之,人人不兑恶其拂逆,而必欲诛锄异己者,权臣之行径也;听其拂逆而动心忍性,委曲求全,且以无敌国外患而己为虑者,圣贤之用心也。

”总要面临刁难,有志之人应磨砺品性,其实指要训练智慧,不过是逆来顺受之祛,多化解小拒绝。

有三点特别重要:—是系统论上,简单扣筝会破坏系统。

曾国藩说,“大凡办一事,其中常有曲折交互之处,一窃不通,则处处绋窒失。

”整体中有矛盾会集处,一处出现麻烦,满盘皆输,得讲方祛,不可凭意气。

一是简单扣绝会激化矛盾。

敢于拒绝,形式大于内容,胡林翼都劝他不能拒绝勤王。

像嵇康怎么死的'正是简单的拒绝导致的。

钟会有才,恃才傲物,推崇嵇康。

嵇康却讨厌钟会,钟会写过《四本论》,想让嵇康看看,嵇康在家打铁,钟会不好意思进去,紧张,老远把书扔进去了,自己掉头就跑。

嵇康看了吗'投下文。

钟会不死心,一天又去找,这次还请了一帮文学青年,隆重地去,嵇康还在打铁。

向秀在拉凤箱。

钟会们走到面前了,嵇康理都不理他们,钟会面子丢大了,掉头就走。

嵇康说话了,“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怒了,回了句:“闻所闻而来。

见所见而去。

”后来嵇康呆然因吕安的冤屈作证,钟会唆使司马昭杀了二人。

临刑前,三千太学生们上疏,鸣冤。

钟会总算报仇了。

嵇康弹琴《广陵散》,从容赴难。

嵇康之死本因道不同不相与谋,而阮籍讲究得多,装傻。

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喝醉,司马昭也投办祛了。

嵇康是快意思仇,为此迭了生命,却不值得,这种拒绝难以承受。

第三,佯来甄受不是尿从,是化解。

四两拨千斤的智慧。

“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

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一个聪明人要有志向,能达就是做事的智慧,圆融,像打太极一样。

讲究四两拨千斤,踢皮球不解决问题,但太极却能解决问题。

太极划动四两拨千斤,是化劲。

这不是避让,退缩,为更高境界的智慧。

有一个故事,有一个老人喜欢安静,孩子在门前吵,一天老人说太惑谢你们了,你们热闹,让我觉得年轻了,为了惑谢,每人一毛钱;笫二天来得更多了,老人又出来了,今天每人只能五分钱了;笫三天,只给一分钱了,小孩子们气愤了,再也不来给他制造热闹了。

曾国藩家训(下部)(二)戒多言不纠缠少争论一代大儒曾国藩,有个非常有趣的外号,叫“曾三戒”。

曾国藩之所以有这个外号,是因为他人生有三戒,其中第一戒,就是“戒多言”。

曾国藩这样一个晚清中兴名臣,一个人才团队的首领,为什么要戒多言呢?先说一件小事,就是因为这件小事之后,他对自己提出这个三戒要求了。

当然他30多岁在北京当翰林院的学士,有一天他爹过生日,曾国藩请了几个朋友到家,给老爹过生日,他有一个好朋友,叫郑小姗,郑小珊这个人医术特别高明,所以平常啊,曾家有个什么头疼脑热啊,经常是小珊替他来看。

这天给他爸过生日,请了这帮朋友来,不知道说了些什么,曾国藩,这个席间就和郑小珊口角起来,就吵起来。

你说在这样一个时候,这个氛围下,那个郑小珊非常生气,但是又不好发作,曾国藩自己呢,得意洋洋,喋喋不休,说的话也很难听,后来郑小珊拂袖而去,走了。

这个事后,他爹把他好好批评了一顿,好好埋怨了一顿。

说你看看你都这么大人了,还是一个大知识分子,你像不像话你?然后后来过不了多久,他爹也走了,回老家了,不在他这儿住了。

所以后来曾国藩痛定思痛,日记里头就写这个事,这事我有三大过错,首先就是自以为是。

第二点,嘴上没把门的,得意忘形。

第三点就是,明明说话得罪了人,但是当时不知道控制,不明白自己已经错到什么地步了,还在强辩,还跟人争论不休,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所以,当时就给自己提出了这个要求,戒多言。

正所谓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从这一点来看,的确还是少说为妙。

但是,在现代社会,能言善辩是一个人不可多得的优点,而且人们越来越提倡解放人性、张扬个性,遇事要敢于质疑,勇于争论,这样才能激发人的创新思维。

从这一点看,又不能不说。

那么,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曾国藩所说的“戒多言”到底是什么意思?会给我们现代人带来什么样的启示?郦波老师又将如何为我们评点这三个字?敬请关注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郦波副教授,为我们精彩评说《曾国藩家训》下部第二集《戒多言不纠缠少争论》。

(_一代大懦曾国藩,有个非常有趣的外号,叫“曾三戒”。

曾国藩之所以有这个外号,是因为他人生有三戒,其中笫一戒,就是“戒多言”。

正所谓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从这一点来看,的确还是少说为妙。

但是,在现代社会,能言善辩是一个人不可多得的优点,而且人们越来越提倡解放人性、张扬个性,遇事要敢于质疑,勇于争论,这样才能激发人的创新思维。

从这一点看,又不能不说。

那么,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

曾国藩这样一个晚洧中兴名臣,一个人才团队的首领,为什么要戒多言呢'先说一件小事,当然他30多岁在北京当翰林院的学士,有一天他爹过生日,曾国藩请了几个朋友到家,给老爹过生日,他有一个好朋友,叫郑小姗,郑小珊这个人医木特别高明,所以平常啊,曾家有个什么头疼脑热啊,经常是小珊替他来看。

这天给他爸过生日,请了这帮朋友来,不知道说了些什么,曾国藩席问就和郑小珊口角起来,就吵起来。

你说在这样一个时候,在这个氛围下,那个郑小珊非常生气,但是又不好发作,曾国藩自己呢,得意洋洋,喋喋不休,说的话也很难听,后来郑小珊拂袖而去,走了。

这个事后,他爹把他好好批评了一顿,好好埋怨了一顿。

说你看看你都这么大人了,还是一个大知识分子,你像不像话你'然后后来过不了多久,他爹也走了,回老家了,不在他这儿住了。

所以后来曾国藩痛定思痛,日记里头就写这个事,这事我有三大过锆:首先就是太自以为是。

笫二点,嘴上投把门的,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得意忘形。

笫三点就是,明明说话得罪了人,但是当时不知道控制,不明白自己已经锆到什么:地步了,还在强辩,还跟人争论不休,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