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长安城规划手法探析

合集下载

唐代长安城的规划与建设

唐代长安城的规划与建设

唐代长安城的规划与建设唐代长安城是古代中国最宏伟、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也是唐朝的首都,其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城墙建设、市政设施、居民和商业区域等方面,对唐代长安城的规划与建设进行介绍和分析。

城市规划唐代长安城的规划非常宏大,城墙周长达36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城墙之一。

城墙分为东、西、南、北四座大门,门内有禁卫军和检查站,来往人员必须经过检查。

城内划分为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乙区是皇城,丁区是寺庙区,其他两个区域则作为市民和商人的活动区域。

整个城市规划合理,各个部分互相独立,相互衔接,给人一种有序、美观、实用的感觉。

城墙建设唐代长安城墙建设十分精细,以土夯筑,城墙高12米,厚7米,上部加有缞楼、敌楼、箭楼等设施,墙角则设有游梯。

城墙表面施有水泥,抛上黄土,再涂上灰泥,使其显得十分光滑、坚实,同时也方便穿行城墙。

市政设施唐代长安城的市政设施十分发达。

城市中央有宽阔的大街——长安大街,街道两旁种满了树木,而顶端则水晶灯笼照亮。

在城市的主要路段设置了人行道、供市民出行。

同时,又建了许多桥梁、运河、渠道等,方便市民出行和排水。

城市中央设有官府,由行政官员负责市政管理。

居民区唐代长安城的居民区域主要分为内城和外城两个部分,其中内城是长安城的核心区域,也是唐代皇帝的居住地区,内城景色宜人,风景秀丽,宫殿、楼榭、园林、花坛和苑池等构成了一幅璀璨的宫廷图景。

而外城则是市民的居住场所,布局合理,居民的居住条件比较良好。

外城有五代十国时期韩愈所发明的永安社,是唐代名人较多的地方。

商业区域唐代长安城的商业区域分布在城市的东、南、北、中四个主要区域,其中东市是全城最大、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整个商业区域内,商铺林立,有衣服、鞋帽、金银、民间工艺品等各类商品,其中还有许多奇珍异宝供人观赏和購買。

商铺一般都有主人自己设计的招牌,十分个性化。

总的来说,唐代长安城的规划和建设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有序、美观、实用,而且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浅析隋唐长安城规划思想

浅析隋唐长安城规划思想

浅析隋唐长安城规划思想长安城是人尽皆知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都,其中隋唐时期的长安城在西安故都的辉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不仅因为它曾经是隋唐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享誉世界的国际大都市,更在于它是一个在不甚优越的地理环境中,化弊为利,将理想化的设计发挥到极致的建筑杰作。

其规划思想更是我国历史的宝贵财富,历来学者多有论述。

本文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隋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研究简要综述如下:一、迁都原因分析隋初,隋文帝废弃了龙首山下、渭河南岸的汉长安城,而在龙首原南麓另辟新都,这里冈阜与低地相间分布,但正是这种一般而言不利于建筑规划的地形却为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局提供了基础,也成为学者研究隋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

隋唐长安城隋称大兴城,唐时才改称长安城,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到炀帝大业九年(613 年)征调10 多万人修筑外郭城,才算完成了大兴城的全部工程。

隋虽是只有38 年的短暂王朝,却是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杨坚在选择都城问题上也是另开新面,代周的第二年便下诏选择新都的地址。

刘德岑先生总结隋初迁都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历代统治者都曾迁过都城,隋朝初建也应该迁都。

第二,旧长安从汉初修建以来,已有800 年历史,中经许多战乱,屡为战场,宫室凋敝,荒残日久,而且范围狭隘,已不够新皇朝建都所需要的条件。

第三,旧长安北近渭水,地势低洼,水多斥卤,不适人居。

第四,龙首山南麓,川原秀丽,地势开阔,居高临下,自然条件优美的多,便于将来发展,以适应大一统国家建立的新形势。

二、隋大兴城的总体规划思想很多史学家都把关于隋大兴城的总体规划思想归纳为《周易》“六爻”思想、“强化王权”思想、“天体设计”思想以及在城东南隅开凿曲江池所表现出的“厌胜”思想,其实这些思想也可归纳为“法天象地”、“强化王权”思想。

首先是“六爻”思想。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初, 隋氏营都,宇文恺以朱雀街南北有六条高坡,为乾卦之象,故以九二置殿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 故置玄都观及兴善寺以镇之”。

唐朝长安城的城市规划与发展

唐朝长安城的城市规划与发展

唐朝长安城的城市规划与发展唐朝长安城是中国古代最宏伟的城市之一,它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对我国古代城市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规划设计、道路系统、宫廷布局等方面,探讨唐朝长安城的城市规划与发展。

首先,长安城的规划设计体现了唐朝执政者对城市布局的规划和管理能力。

在城市的核心区域,皇宫和政府机构矗立,象征着唐朝帝王的权威和国家的统治。

整个城市以皇宫为中心,向外辐射出一系列街道和巷道,使得城市的交通联系紧密,方便民众出行和物流运输。

同时,长安城内的住宅区也得到了合理的规划,各个社区中都设有公共设施,如水井、公厕、市场等,方便居民的生活。

其次,长安城的道路系统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范之一。

唐朝皇帝在城市规划中注重道路的宽敞和方便性,以满足快速出行的需求。

著名的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贯穿城市,形成了两个十字形的交通骨架,将城市分割成多个规模相对较小的街区。

街区内的街道纵横交错,密集且有序,商业氛围浓郁。

同时,长安城内的街道还建有排水系统和灯火规划,使得城市在夜晚依然熠熠生辉,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安全和便利。

另外,长安城的宫廷布局也是城市规划的重要方面。

皇宫被高墙围绕,形成独立的空间,宫廷建筑错落有致、宏伟壮观。

在皇宫外,还分设了多个不同级别的官署和行宫,构成宫廷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宫廷建筑不仅代表了唐朝统治者的权威,也起到了城市管理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同时,宫廷城区周围还有宽阔的街道和空地,用于举办庆典和游行,是政治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城市发展方面,长安城是一个极具活力和多元文化的城市。

作为唐朝的首都,长安城吸引了来自各地的人才和商人,成为国际性的文化和商业交流中心。

在城市内,可以看到各种不同民族的人群和建筑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

长安城内还设有许多文化和艺术机构,如书院、剧场和寺庙,为居民提供了研习和娱乐的场所。

总之,唐朝长安城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典范之一。

其规划设计、道路系统和宫廷布局等方面,都展示了唐朝执政者对城市管理的智慧和能力。

唐长安城规划分析

唐长安城规划分析

唐长安城规划分析唐长安城是唐朝时期的首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它的规划和设计非常精细,体现了唐朝繁荣和强盛的特点。

本文将对唐长安城的规划进行分析。

首先,唐长安城的规划体现了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唐长安城的城墙呈长方形,南北长约9.7公里,东西宽约8.2公里,总面积约为76平方公里。

城墙高约12米,厚约12米,采用夯土砌筑,非常坚固。

城墙上设置了12个城门,分别面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使得城市的进出通行更加便利。

其次,唐长安城的道路规划十分精细。

城内有一条南北主干道称为朱雀大街,东西主干道称为董衡大街,它们交汇于中心地带的皇宫周围。

其中朱雀大街南起城南的朱雀门,北至皇城,全长约5公里。

董衡大街东起城东的董门,西至皇城,全长约4公里。

这两条主干道划分了整个城市的东西南北方向,连接了各个重要的行政、商业和文化中心。

此外,唐长安城内的街巷规划也非常人性化。

主街巷与次街巷交错相连,形成了一个井字型的街巷网格系统。

这种网格系统可以方便市民的行走和交通,同时也便于管理和应对紧急情况。

街巷的宽度从主干道到次干道逐渐减小,使得人流量更好地流动,同时也保证了各个街巷的光照和通风。

另外,唐长安城内还有许多重要的宫殿、庙宇、市场、学堂等公共设施。

皇城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占地约有4.6平方公里,是皇帝办公和居住的地方。

临近皇城的还有太学、太庙等重要的学府和宗教场所。

此外,唐长安城内还有多个大型市场和商业街区,供应各类商品和服务,为城市的繁荣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唐长安城的水利工程也十分发达。

城内有著名的都城河穿城而过,该河连接了城市内外的水源,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同时,城内还有多个池塘和人工湖泊,用于水源储备和防洪。

这些水利工程不仅保证了城市的供水和排水,也给城市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总的来说,唐长安城的规划精细,紧密结合了城市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点,体现了唐朝政府的高度管理能力和对城市发展的重视。

唐代长安城的都城格局

唐代长安城的都城格局

唐代长安城的都城格局唐代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辉煌的都城之一,其规模宏大,建筑宏伟,城市布局严谨有序。

长安城的都城格局体现了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街道布局、宫殿建筑等方面,探讨唐代长安城的都城格局。

一、城市规划唐代长安城的城市规划十分严谨,整体呈现出“方圆结合、四门开放”的特点。

长安城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宽约9公里,总面积达108平方公里,城墙高大厚实,四面城门分别为东、西、南、北门,城市布局呈方形,四面城门均设有护城河,形成了坚固的防御体系。

城市内部划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为皇城,外城为市民居住区,两者相互呼应,构成了完整的城市体系。

二、街道布局长安城的街道布局十分规整,主要街道纵横交错,形成了“格局严谨、井然有序”的城市风貌。

城市主要街道有东西向的长安街和南北向的玄武门街,这两条主干道贯穿了整个城市,连接了各个重要的宫殿、寺庙和市场。

此外,城市内还设有许多横贯主干道的支路,便于市民出行和物资运输,使城市交通十分便利。

三、宫殿建筑唐代长安城内的宫殿建筑规模宏大,气势恢宏,体现了唐代帝王的威严和统治力量。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大明宫,大明宫位于长安城的中心,占地面积广阔,建筑雄伟壮观,是唐代皇宫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大明宫内有殿宇、庭院、花园等,布局精美,建筑风格典雅,体现了唐代皇室的豪华和富丽。

除了大明宫,长安城内还有许多其他宫殿,如太极宫、昭阳宫等,这些宫殿建筑共同构成了长安城的皇家建筑群,展现了唐代皇室的雄伟气势。

总结起来,唐代长安城的都城格局体现了当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水平,城市布局严谨有序,街道纵横交错,宫殿建筑宏大壮丽。

长安城作为唐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载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典范之一。

唐长安城规划分析

唐长安城规划分析

唐长安城规划分析
唐长安城是中国唐朝皇家居住地、朝臣官僚的聚居地,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宫殿群和都城,位于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东南部。

唐长安城以其独特的城市规划、精致的建筑风格、精美的建筑装饰,成为中国古代史上最精美的城市之一
唐长安城的规划实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始规划期、增设服务设施期和长远规划期。

一、初始规划期
初始建筑期以宋祁,文成公主为首的唐室发动一系列的建设和规划活动,将长安城改称唐长安城。

他采取了布置中央宫殿,以及外围各种处所的形式,将整个城市分为三个部分:中央宫殿,外围官舍,以及宫外仆役居住区。

中央宫殿包括宣德殿、保和殿、寿春宫和宣和宫。

二、增设服务设施期
在此阶段,唐长安城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设了多个服务设施,为宫廷公务和民众活动提供了便利。

1、驿站:唐长安城建立了穿梭于唐都各处的禁军驿站,每隔半里便有一站,有效保障了宫廷和城市的安全。

3、书院:唐长安城还设有许多书院。

浅谈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思想

浅谈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思想

浅谈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思想隋唐长安城是我国封建社会都城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它以规模宏大、规范整齐为后世人著称,也深刻地影响着此后封建王朝都城的建置,其间所包含的都城规划布局思想也非常丰富,成为现代学者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中不仅包括有对《周礼·考工记》建都思想以及中轴线、“象天设都”等思想的运用,同时也借鉴了曹魏邺城和洛阳城的建城思想,又包含了对长安城内六爻地形的合理利用等。

全面深入地介绍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思想能够加深我们对封建都城的了解,也能够给我们今天城市的规划提供借鉴。

标签:隋唐长安城;规划思想;象天设都;六爻地形公元581年2月,杨坚废北周静帝,自立为皇帝,建立了隋朝,并临时性的以汉长安城为国都。

次年6月,隋文帝下诏,命左仆射高颖为营建新都大监,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为副监,太府少卿张为监丞,以及将作大匠刘龙,钜鹿郡公贺娄子干、太府少卿高龙叉等为营建使,在汉长安城的东南部龙首原上营建新都,十个月之后,隋文帝入住,名之为“大兴城”。

李渊在隋炀帝大业十四年即公元618年建立唐朝,仍以大兴城为都城,只改名为“长安城”,对大兴城的建筑格局未加以大的变化,基本上完整不动的继承下来。

对于隋朝“大兴城”和唐代“长安城”,习惯上统一称之为“隋唐长安城”。

对于隋唐长安城规划布局思想的研究,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

在宋人程大昌的《雍录》和宋敏求的《长安志》等著作中都对长安城的规划布局有过少许涉及,现代学者如史念海、马正林、王维坤等人也都对长安城的规划思想进行了研究。

随着对隋唐长安城研究的学者的增多,隋唐长安城的规划思想也被更多地进行了研究。

长安城是一个外形规整的长方形,内部整齐有致,这在历代有关隋唐长安城的著作和现代学者的研究中所绘出的长安城图中可以清晰看出来,其规整程度,用白居易在《登观音台望城》一诗中的话说就是:“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长安城的规划布局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周礼·考工记》的建都思想《周礼·考工记》中关于都城建设的记载是中国古代社会营建都城时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和标准。

唐长安城规划与设计

唐长安城规划与设计

唐长安城规划与设计唐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古都之一,它的规划与设计远比其他古代城市更加完善和科学。

唐长安城规划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了几何学原理,将街道、宫殿、寺庙等各类建筑物的位置和比例进行合理安排,使整个城市布局更加协调和谐。

首先,唐长安城的布局呈规则的矩形形式,东西宽约9.5公里,南北长约3.8公里,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

城市南北两端设有两道城墙,成为长安城的南北门户。

而城市东西两端则是山脉和河流作为天然的屏障,加强了城市的安全性。

其次,唐长安城内部的街道与街坊的规划设计也非常精细。

城市主要的街道有北市、南市、东市和西市,分别连接城市的四个方向。

这些街道很宽敞,北市和南市宽达36丈(1丈≈3.3米),东市和西市宽达24丈,便于交通和行人流动。

街道两侧分布着各类商铺,其中专营不同商品或服务的商铺被划分为不同的街坊,形成了独特的商业区域。

第三,唐长安城内的宫殿和寺庙的规划设计也非常考究。

皇宫部分包括乾元殿、太极殿、丹秋殿等,宫殿之间呈南北向分布,与南北的街道形成了交错的网状结构。

而寺庙部分主要包括大昭寺、法门寺等,它们通常位于城市的交通要道上,以方便信众的参拜。

整个宫殿和寺庙的布局以及建筑物的高低等比例都经过精细的计算和设计,使之协调与城市整体的风貌。

此外,唐长安城在城市组织和管理上也非常注重细节。

例如,城市内设有干道和横街,干道连接城市的四个方向,横街用于分割城市不同区域,都有严格的规划和街名,便于人们的出行和定位。

同时,城市内还设置了衙门、邮亭、校场等公共设施,满足了市民生活和社会组织的需要。

总的来说,唐长安城规划与设计的核心思想是以几何学原理为基础,以城市交通和生活为出发点,科学地组织和分配各类建筑物,并注意城市的整体形象和风貌。

这种精心的规划和设计使得唐长安城成为了一个井然有序、繁荣昌盛的古代都市,也为后续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唐朝长安城的规划与建筑风格

唐朝长安城的规划与建筑风格

唐朝长安城的规划与建筑风格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

唐朝开国之初,便选定了长安作为都城,而长安城也成为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长安城的规划与建筑风格,不仅体现了唐朝的政治意志和文化水平,也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

一、长安城的规划长安城的规划,体现了唐朝强大的中央集权思想和富有前瞻性的城市规划理念。

长安城呈方形,南北长36公里,东西宽26公里,面积达到940平方公里,是古代世界中最大的城市之一。

长安城围墙高10米,厚约10米,城门四面开放,分别为东门、西门、南门和北门,从中心城市到郊区,都有均等的交通便利。

唐代长安城内的街道,呈东西南北两条主街,交叉形成九宫格格局,每一块宫格又分为十二路,共108条街道,设置南北市、东西市、圜丘坛、文庙、秦观、太学、儒林馆等附属设施,为城市的管理和文化建设提供了支撑。

唐朝长安城是按照中央集权的思想规划而成,城中心是皇城和官员住宅,城外则是商业、手工业和民居。

整个城区布局严谨,无论是交通沿线还是公共设施,都能够迅速覆盖到每一处角落。

因此唐朝长安城被誉为“神奇的乐土”,其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也深深影响了后世。

二、长安城的建筑风格唐朝长安城的建筑风格,是在历史长河中小规模古代城市与大规模现代城市之间的过渡期间,具有现代城市的先进特征。

长安城的建筑风格,一以贯之的特点是“大气磅礴,豪华华丽”。

唐代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唐风建筑和唐塔。

唐风建筑以“两檐四拱八角”为主,建筑体量较大,色彩鲜艳,其间常用金箔丹漆,因此具有较强的美观性和豪华感。

唐塔主要分为方塔和圆塔两种,圆塔多采用木结构,方塔多采用砖石结构,其高耸入云的形象至今仍然让人感到震撼。

除了唐风建筑和唐塔,唐朝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建筑,如唐朝官署大臣的府邸,京师诸贵族的洛汭公馆,外国使臣和商人在长安市中心修建的祠庙等。

总的来说,唐风建筑和唐塔是唐朝最为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并对后世中国乃至亚洲乃至世界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长安城的城市规划及建筑艺术

唐代长安城的城市规划及建筑艺术

唐代长安城的城市规划及建筑艺术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对于唐代的城市规划及建筑艺术,无论是对于中华文化发展或是世界建筑艺术贡献都是不可忽略的。

特别是长安城,是唐朝最繁荣的都城,其城市规划及建筑艺术更是影响了当时全球的建筑设计。

首先,长安城的城市规划是唐代的代表。

唐朝时期,长安城的建设规模非常宏大,城市规划也颇为严谨。

从城市大小来看,长安城规模比唐朝时期其他城市要大得多,东西长约十三公里,南北长达九公里。

从建筑的布局上来看,长安城呈矩形,由东、西、南、北四城门;四座城门形状一致,呈半圆形,城门名字:东门叫做昭义门,南门叫做永宁门,西门叫做安远门,北门叫做凉州门,四门处的建筑工艺被认为是当时中华建筑的巅峰之作。

其次,长安城的城建内涵是唐代建筑艺术的代表。

长安城的城墙和城门都是非常考究技艺的建筑。

城门楼房高七八十丈,规模庞大,且装饰精美。

东、西城门楼比南、北城门楼更受到重视,因为它们是皇帝出游时所必经之地,所以被称为“大兴门”和“献义门”,两门楼的顶部都有漏窗,供皇帝俯瞰。

城墙的建设也很严谨,从这些城墙上可以看到唐代建筑工艺的高度发展,通过城墙可以看到南北城门被牵引得很直,因为当时受儒家经典中的“中庸之道”思想作用的影响,唐代人强调精确度,在城建中也很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

此外,唐代建筑的色彩应用也是非常精妙的。

从长安城中的砖梁彩画里,可以看到唐代宫殿、庙宇和民间建筑色彩运用方面的精湛技艺。

唐代建筑中涂色的墙、柱、梁等处处可见,每一处颜色的运用都力求精细,以丰富形式与色彩的各种可能性和美感。

最后,唐代的城市规划及建筑艺术对于当今的建筑设计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唐代建筑尤其善于运用“意象”,就是利用建筑形象来体现特定意义、象征意味以及民众情感。

这种意象思维方式在近代的建筑设计中也是十分普遍,如著名的现代建筑大师富力斯在其设计中,便强调了对建筑的神秘色彩和寓意的认识。

总之,唐代长安城的城市规划及建筑艺术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仅是唐代建筑的代表,而且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的关键节点和地标。

隋唐时期的长安城建设

隋唐时期的长安城建设

隋唐时期的长安城建设一、引言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壮丽的古代都城之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是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本文将探讨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建设和特点,以及对城市规划、建筑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二、城市规划1. 建设背景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建设得益于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以及大规模的都城重建计划。

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迁都长安,唐朝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使长安成为唐帝国的首都。

2. 规划设计长安城呈长方形布局,南北长约11公里,东西宽约9公里,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

城市采取“一城三郭”布局,即主城区和东、南、西三个外郭区域。

3. 城门和街道长安城设置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城门均由城墙环绕,呈现威严庄重之势。

城内主要街道交错纵横,其中最重要的是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宽敞而整齐,连接了城市的各个要点和重要建筑。

4. 城市设施长安城内设有宫殿、政府机构、寺庙、学校、市场、客栈等各类建筑和设施。

著名的建筑包括皇宫、大明宫、大雁塔等,这些建筑不仅是当时建筑技术的杰作,也彰显着尊贵、庄重的建筑风格。

三、建筑特点1. 建筑风格隋唐时期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主要采用榫卯结构和斗拱技术,建筑结构稳固耐久。

建筑风格受到了印度、波斯和中亚的影响,形成了独特而宏伟的风貌。

2. 建筑装饰隋唐时期的建筑采用了丰富多样的装饰手法,包括壁画、浮雕、彩绘等。

建筑外墙常用琉璃瓦、彩色琉璃砖和斗拱进行装饰,使建筑更加华丽和富丽堂皇。

3. 建筑功能隋唐时期的建筑不仅具有居住、办公等常规功能,还注重文化、宗教和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寺庙和学校成为城市文化的中心,而宫殿和园林则是皇权的象征和政务活动的场所。

四、文化影响1. 文学艺术隋唐时期长安城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之地,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

著名的诗人杜甫、白居易等都曾在长安城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

长安城的文化氛围和艺术繁荣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科技创新长安城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场所,隋唐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如炼钢方法、火药制造等。

唐代长安城的城市规划与社会特点分析

唐代长安城的城市规划与社会特点分析

唐代长安城的城市规划与社会特点分析唐代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城市规模最庞大、最繁华的古都之一。

它的城市规划和社会特点,不仅代表了当时社会发展的水平,也影响了后世城市规划的理念。

本文将探讨唐代长安城的城市规划和社会特点,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城市规划唐代长安城的城市规划可谓十分壮观,其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长安城呈长方形,南北长约9公里,东西宽约6.5公里,总面积达58.5平方公里。

城墙高大坚固,周长近14公里,共有12座城门。

城内街道宽敞整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此外,城内有宫殿、庙宇、市场、住宅等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格。

长安城的城市规划充分考虑了交通、防御和居住等方面的需求。

街道宽阔便于交通流动,同时也方便城内人民的居住和商业活动。

城墙高大坚固,城门设置得宽敞通畅,有利于防御和管理。

宫殿庙宇的布局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尚和文化信仰。

二、社会特点1.繁华贸易唐代长安城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核心地带,也是繁华贸易的重要中心。

长安城内有着众多的市场和商铺,贸易活动十分活跃。

由于长安城位于东西交通的重要节点,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商人,还有来自各地的文人墨客前来交流和豪商巨贾前来投资兴业。

这些商人的到来带来了大量商品和文化交流,对唐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多元文化长安城是一个多元文化的聚集地,各类人士云集其中。

除了来自各地的商人和文人墨客外,还有大量的外国使节和商人。

在长安,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语言和方言,见到不同肤色的人群。

这种多元文化的氛围为当时唐代的文艺繁荣提供了条件,并且也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3.社会阶层唐代长安城的社会阶层分化比较明显。

宫廷和朝廷是权力的核心,皇帝和贵族统治着整个社会。

其次是士人阶层,他们以读书治国的理念为中心,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商人阶层也比较突出,他们通过商业活动积累财富,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

底层人民多为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辛勤劳作,为城市的运转提供了物质基础。

唐长安城规划分析

唐长安城规划分析

唐长安城规划分析唐长安城的规划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范之一,其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对后世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唐长安城的规划进行详细的分析。

唐长安城位于今日的陕西省西安市,是唐朝(618年-907年)的首都。

城市规划始于唐太宗时期,历时数十年方才完成。

城墙呈方形,东西长约10多公里,南北宽约8多公里,总面积达到84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城墙由灰土砖砌成,高度达到12米,四角均设有城门,共有南门、东门、北门、太乙门四座。

城墙内的建筑布局分为两个主要的部分:内城和外城。

内城面积约20平方公里,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外城则用来居住和军事防御。

内城的核心部分是皇城,它位于城市的中心,占地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

皇城的南门是长乐门,北门是太极门,东门是延庆门,西门是太和门。

皇城沿中轴线分为三部分:前朝路、后朝路和箭楼。

前朝路是皇帝的行进路线,是为了方便朝会和游行游览而修建的。

后朝路则是供朝臣去皇宫正门朝贺所用,两边分别是朝贺门和使令院。

皇城的南边是紫宸殿,是皇帝举行重要仪式和受朝贺的地方。

殿前有一座由玉石砌成的太液池,是宫廷的主要水源。

紫宸殿后面是宝殿,供奉着天地神像。

整个紫禁城建筑均以黄色为主,象征着皇家的权威和尊贵。

除了皇城,内城还有一些政府机构、官员的官府和一些寺庙。

例如,阐教寺是高僧们举行佛教仪式和宣讲佛法的场所,设有巨大的礼堂和图书馆。

此外,内城还有一些市场和商业街区,供人们购物和交易使用。

外城是居住和商业区域,是长安城的主要居民区。

外城内有四个大型市场,分别是月城市场、坊巷市场、物品市场和军事市场。

每个市场都有不同的规模和客户群体,供应各种商品和服务。

此外,外城还有一些居住区,分为官员居住区和普通居民居住区。

唐长安城规划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它的方正布局。

城市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街道从城门通向城市的中心,形成了一条条直线的主干道。

主干道之间的区域则划分为一系列的街区,这些街区以巷道相连,形成了一个规整的网格状布局。

唐长安城规划与设计

唐长安城规划与设计

唐长安城规划与设计唐朝时期,长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都城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长安的规划与设计是经过精心筹划和巧妙设计的,不仅展现了唐朝帝国的繁荣和强大,还为后世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长安的规划与设计始于唐太宗李世民治理中原的时候。

他选择在当时的长安县设立都城,并于公元705年开始兴建。

长安城的总面积约为8万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之一长安城的规划采用了“九宫格”的布局,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常见的一种形式。

九宫格的布局是基于阴阳五行的理念,以龙脉流动为基础,追求天人合一的宏伟理想。

长安城的九宫格布局主要分布在北边,其中最重要的是皇城和太极宫。

皇城是长安城的核心,也是朝廷日常政务的办公地。

皇城位于城市的中心,面积约为80公顷,四周以高墙围绕。

皇城内设有宫殿、帝王行宫和政务机构等重要建筑,规模宏大,气势壮观。

太极宫是皇城内最重要的建筑,规模较大。

它采用了独特的复式式布局,采用轴对称的方式,呈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

太极宫内设有宫殿、典礼场所和帝王私人住所等,是帝王行宫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皇城和太极宫之外,长安城还设有内城、外城和城郭,以保护皇城的安全。

城郭以高墙和护城河为主要防御设施,能够有效抵御外敌的攻击。

同时,城内还设有许多关口和守卫,以确保城市的安全。

长安城还有许多宗教建筑,如大雁塔、小雁塔、南禅寺等,这些建筑不仅有宗教意义,还是长安城的标志性建筑。

这些宗教建筑融合了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元素,反映了唐朝时期的宗教多元化和人文精神。

在交通规划上,长安城也颇具先进性。

城内设有大道和小街,并有适当的仓储设施、商业市场和居民区。

大道是贯穿城市的主干道,连接了各个重要的宫殿和建筑,交通便利。

而小街则是连接居民区和商业市场的次要道路。

这样的交通规划使得城市的交通流畅,便于人民的出行。

此外,长安城还设有严格的建筑规范和管理措施,以保持城市的整洁和美观。

城市街道宽敞,街道两旁种植了许多树木和花草,绿化环境良好。

隋唐时期的都城建设与规划

隋唐时期的都城建设与规划

隋唐时期的都城建设与规划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随着隋文帝杨坚的统一,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都城建设和规划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论述隋唐时期的都城建设与规划,既有对城市布局的影响,也有对建筑风格和文化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隋唐时期的都城布局。

隋唐时期的都城以长安为代表,是中国历史上最宏伟的都城之一。

在长安的城市规划中,有一条直径为9.5公里的大街,称为"皇城",这条街道将整个城市分成了两半。

大街两旁是高大的城墙,城墙上有一系列的城门,形成了严密的城防体系。

除此之外,长安城内还有很多官府衙门和寺庙,并且有一定的规划布局。

隋唐时期的都城规划与布局还体现在街道和建筑的宽度、排列和大小比例上。

在长安城内,大街宽约52米,相当于现代的六车道,这使得交通十分畅通。

此外,大街两旁的商业街和住宅区都按照一定的规格建造,使整个城市更加整齐有序。

此外,长安城内的建筑也是根据规模和功能进行划分和布局的,有专门的位置建造宫殿、庙宇、官署、居民区和市集等。

隋唐时期的都城建筑也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建筑多采用中国传统的木石结构,大部分宫殿都建有雄伟的殿堂和华丽的屋顶。

此外,建筑中还使用了很多雕刻、彩绘等装饰技法,使建筑更加精美。

同时,隋唐时期的建筑也吸收了一些外来文化的影响,如佛教建筑和波斯风格的建筑,使得建筑风格更加多元化。

除了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隋唐时期的都城建设也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

隋唐时期,长安是东方最繁荣的大都会之一,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商人、学者和艺术家。

这些人士带来了各自的文化和艺术,丰富了长安的文化氛围。

在长安城内,人们可以看到来自东方和西方的艺术品和文化传统。

隋唐时期的文化交流也促进了科学、文学和艺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隋唐时期的都城建设与规划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们不仅影响了城市的布局和建筑风格,也对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长安城的城市规划与建筑特色

长安城的城市规划与建筑特色

长安城的城市规划与建筑特色长安城是中国古代的首都之一,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古代城市之一。

它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特色具有极高的价值,不仅反映出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特点,也是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重要参考和借鉴对象。

一、城市规划长安城是唐朝的首都,也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

城市规划方面,它采用了格网式的规划,中心为城市轴线,范围包括了今天的西安市中心和周边部分区域。

城市轴线有南北两条,中轴线起点在城墙南端,终点在城墙北端,称为“凤凰台”。

南北中轴线之间有东西交叉轴线,代表了“五行”理论的五种元素,是唐人重视“五行”学说的具体反映。

整个城市以城墙为界,分为内外两城,内城面积达到了36平方公里,外城面积达到了218平方公里。

城内的街道宽阔通畅,大约为15米至25米,而且规划了许多卫星城和联外城,便于人民居住和交通。

唐代长安城市规划在千年之后仍受到许多现代城市规划的借鉴和融入,如用地形势来规划城市的思想。

二、建筑特色长安城的建筑有着独特的特色,如皇宫、庙宇、民居、城门等。

皇宫是唐朝皇帝掌握国家政治和军事力量的象征,位于城墙南部。

皇宫群包括了九重大殿、三重宫殿和宝箓阁等建筑,其中的大唐宫殿建筑群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庙宇是唐代重要的宗教建筑,长安城内的庙宇主要有法门寺、大雁塔、兴教寺等,其中大雁塔是当时的“高科技建筑”,它采用了螺旋式楼梯与主体建筑相连接,是古代中国木质建筑的杰作,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民居主要建在城墙内的内城区域,也有少数建在城墙外的民居区。

唐代的民居多采用木结构,下层一般用砖块砌筑,上层则是以木板、木塞等为结构搭建而成,形成了具有当时时代特色的建筑风格。

其中的皇城根下良乡是到现在仍保留着的唐代民居群。

长安城的城门也是重要的建筑,城门有四座,分别为南门、北门、东门、西门。

其建筑采用了石墩、石柱、砖石等材料,外表点缀了许多细节和图案,整体造型大气磅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唐代长安城的规划和建设

唐代长安城的规划和建设

唐代长安城的规划和建设唐代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建设最精美的城市之一。

它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南北长约9公里,东西宽约7公里,面积近64平方公里,是唐代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长安城的规划和建设实现了城市规划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成为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典范,对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长安城的规划长安城在唐代长安的城址基础上修建,是唐太宗为巩固统治,防御外敌而建。

唐代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巅峰之作,长城、宫城、市城和外城四个部分组成,南部紧临渭水,北部则被巍峨的秦岭山脉环绕。

长城是长安城的最外围,东南、南、西南共计长13.7公里,墙高12米,基宽18米。

城墙外沟深约3.5米,宽约5米,可随时提水防火。

城墙上设有大门、小门等水陆防御设施,每个城门都有双重墙、双重门和木桥,以保障城门安全。

西安市南门、永宁门和天桥门是唐代长安城门的现存遗迹。

宫城位于城内,面积近10平方公里,是唐朝宫廷和行政机构的所在地。

宫城中心为皇宫,占地面积超过4平方公里。

皇城墙高21米,基宽25.7米,完全围绕着皇宫。

皇城中有花园、亭台楼阁、假山湖泊等附属建筑物,布置精美,气势磅礴,丰富绚丽,是当时全世界建筑艺术的一大奇迹。

市城是长安城的商业、文化中心,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3.5公里,面积约20平方公里。

市城有南、西、北三市,每个市都由门楼和市桥连通。

市城中的街道纵横交错,有大小市场、商铺、店铺、茶楼、酒馆等聚集,是当时华夏文明的展示窗口。

外城位于长安城的最内围,是城市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城周长约5公里,墙高16米,基宽25米。

城墙上用硬石头砌成的箭垛、墙兔、壕沟、马道等设施齐备,可以有效地防御敌人的进攻。

外城内有许多工作坊、农田、养殖场等设施,为城市提供日常必需品。

总体来看,长安城规划得当,城墙厚实,防御设施齐全,分布合理,宫城、市城等区域功能清晰,交通便利,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典范之一。

隋唐长安城的规划与建筑

隋唐长安城的规划与建筑

隋唐长安城的规划与建筑隋唐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古代都城之一,其规划和建筑风格在当时就已经引领了全国的城市建设。

长安城的规划和建筑体现了当时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度水平,也是中国秦汉时期以来城市规划和建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一、隋唐长安城的规划隋唐长安城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市,其城墙为矩形,东西长约9.5公里,南北长约8.5公里。

城内分为两大区域,北区称为宫城,南区称为市城。

宫城是皇帝、官员、贵族等高层人士居住的地区,市城则是商业繁华的区域。

隋唐长安城的城规规定,南北城墙平行而东西城墙呈直角相接。

在城市规划中,城墙是最重要的构成部分,而长安城的城墙也非常强调其固若金汤的特性。

城墙总高达12米,城墙上还有许多高低错落的箭楼、角楼和台榭,容易发现并击退敌人。

长安城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街道和巷子,城市规划力求完整,街道和巷子规划方向呈十字架,市街阡陌一条直线通过整个市区,纵横两个大品田之上。

整个城市采用了人行道、沟渠、市井等设计,使城市构成充分而科学。

此外,长安城的规划中还注重绿化,城墙下沿植树如林,而城内花草树木种类丰富,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有着浓重的人文气息。

二、隋唐长安城的建筑长安城内居民住宅的建筑很注重精美,采用木结构,以建造色彩豁亮,造形优美的居住建筑。

官方建筑则采用大量的砖石结构。

隋唐时期的都城建筑在秦汉时期的基础上发展了许多创新的设计,如门楼、殿堂、楼阁等。

隋唐长安城内的建筑除了有气势恢宏的皇宫、官府、寺庙、塔楼等宏伟的建筑之外,还有许多精品小巧而精致的建筑。

长安城内的图书馆、学院、书店、茶馆、制造业等,都是隋唐时期城市文化的富有特色的载体。

唐代风格的住宅多有庭院,院子之中花香四溢,风景宜人。

一些大宅院还常常设置有池塘、假山、花草等,属于中式园林建筑的典范之一。

从整体上看,隋唐长安城的建筑风格呈现出彩色斑斓,雕梁画栋,奢华富丽的特点。

隋唐文化浓厚的特点也在这些建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结语隋唐时期,长安城一度成为中国最富有、最先进、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在城市规划和建筑方面,为以后的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做出了标志性的贡献。

唐长安城规划分析

唐长安城规划分析


唐长安城布局
1.形状:
东西略长,南北略窄的长方形。
明春门
金光门
9721米
玄武门
8651米
明德门
周长约35.5千米,面积84平方千米。

唐长安城明德门复原图
商务报司、企业为交流 信息而使用的一种文书 形式,它以书面形式给 阅读者提供有关信息和长安城布局
2.组成:
唐长安城是世界古代规模最大的都市,规划整齐,布 局合理,建筑独具特色,里坊制度堪称典范,其影响远 播朝鲜半岛和日本.在这座气度恢弘的大唐帝都中 蕴含着丰富的城市选址思想、城市规划思想、建筑 设计思想和环境保护思想。这些思想是唐长安城的 灵魂,研究、继承其强烈的城市安全意识、城市文 化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及建筑节俭意识,不仅对于 建构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建筑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 意义,而且对于理解、保护西安市的盛唐建筑文脉 和建设人文化、生态化、国际化、现代化的西安市 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评价唐长安城

唐长安城的评价
隋大兴唐长安城总体上是中轴对称的 格局,设计时参考了邺城和建康城的 布局。城市建设过程中,还附会《易 经》中“乾卦六爻”的说法,根据龙 首原分为六条岗地的特点,安排了功 能不同的建筑。此外,在城市的边缘 规划了园林区,既可美化环境,又可 成为民众的游览场所,是中国古代城 市史上的一大创举。

唐长安城风水特征
地形布局
长安城地形有“五塬、六岗。八水、十一池”之说,自南朝北有一 条龙脉,龙头就在龙首原处。地形上东西走向的六条土岗横贯,从 六坡的高度看,地势从南到北渐次降低,依次称为九一之地龙首原, 为“潜龙腾渊”之地,此地为禁地。九二之地就是现在大明宫高岗 一带、此地为“见龙在田”之地,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九三之地就 是现在兴庆宫南岗一带、此地为“君子乾乾”之地,只能布局百官 衙署。九四之地就是现在草场坡一带、此地为“或跃在渊”之地, 特别适合凡人居住,所以达官贵胄,商贾集市多在于此。九五之地 就是现在乐游原一带、此地为“九五之尊”之地,属于“飞龙在天” 的绝佳位置,凡人不能住,只能留给道君菩萨来住所以修了青龙寺 和兴善寺。九六之地未少陵塬一带、此地为“亢龙有悔”之地,属 于六爻高岗末端,属于“'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所以帝王高官 死后,由阳转阴,高陵大冢多埋葬于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安朝堂即旧杨兴村村门,大树(指大槐树)今
见在。初,周代僧 言多验,时村人于此树下集,
来逐之曰 :‘此天子坐处,汝等何故居此?’及
隋文帝即位,便有迁都意。”[3] 此外,宇文恺对城
东南、西南两地的处理方法也体现出对自然环境
的尊重,追求人工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从这
些史料可知,大兴城的“创制规谋”是在把握了
Historical Studies
2 隋唐长安城的创制
隋唐长安城在继承了曹魏邺城、北魏洛阳等
前代都城规划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都城制
度。其宫城、皇城位居都城中央北部,以太极宫、
承天门、朱雀门、朱雀大街、明德门构成城市中
轴线,将城市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属万年县,西
属长安县。东西各布置一市,即东市(隋称“都
【作者简介】 王 树 声(1 9 7 5 - ),男,西 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博士,清华大学建 筑学院博士后。
底破坏。长安自此也失去了作为全国都城的地位。 【 修 改 日 期】2 0 0 8 - 0 1 - 1 8
城市历史 研究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09 年 第 33 卷 第 6 期 VOL.33 NO.6 JUN.2009
3 隋唐长安城的规模控制方法分析
1957 年至 1962 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 安唐城发掘队对唐长安城遗址进行全面勘察,勘 察结果集中收录在《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以下 简称《纪略》)[4]。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数据主要来 源于该《纪略》。
3.1 太极宫与宫城皇城
长安城修筑时,先筑宫城。《长安志图·卷 上》:“隋开皇三年六月,诏规建制度,先筑宫城, 次筑皇城,次筑外郭城。”长安城的宫城位于城中 央的最北部,宫城包括太极宫、东宫、掖庭宫。太 极宫位于宫城的中部,东宫、掖庭宫分别位于东 西两侧。
唐朝末年,长安城屡遭战争火焚,破坏严重。 天佑元年(公元 904 年),朱温劫昭宗迁都洛阳, 令长安居民“按籍迁居”,拆除宫殿房屋,将木料 顺渭河而下,运往洛阳,辉煌壮丽的长安城被彻
【文章编号】1002-1329 (2009)06-0055-04
【中图分类号】T U 9 8 4 . 2 【文献标识码】A
规划手法。也就是通过对历史文献记录中的“长 安城”与当代考古实测的“长安城”相互印证和 分析,追寻历史上规划大匠们的匠心巧思,探究 隋唐长安城规划设计所蕴含的具体手法。
1 隋唐长安城概况
55 隋唐长安城是在隋初建设的大兴城基础上发
王树声 隋唐长安城规划手法探析
展起来的。公元 581 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
隋唐长安城规划手法探析
王树声
【摘要】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分析, 提出隋唐长安城是以太极宫为基本模数单位,规 划布局皇城和外郭,整个都城的形态由系列内含 等边三角形的矩形组织而成的观点,尝试探寻长 安城规划设计的深层结构。
【关键词】长安城;模数;等边三角形;规划手法
PLANNING TECHNIQUES OF CHANG’AN CITY IN SUI AND TANG DYNASTY WANG Shusheng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s and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this paper proposes a viewpoint that the imperial city and outer city which were components of Chang’an city were planed with the modulus of Taiji Palace, and the complex city system was made up by series of rectangles which include equilateral triangles. KEYWORDS: Chang’an city; modulus; equilateral triangle; planning techniques
据也只是一个相对接近当时“规划数据”。隋初
《纪略》则为 8651.7m,相差 233.3m,误差接近
大兴城的规模即为:9.721 × 8.6517=84.1km2。
为 2 . 7 % 。但考虑到长安城东、西城墙长度相比
于是,隋初大兴城与宫城皇城的规模之比为:
较,实测数据相差 500m,大大超过这个误差数。
84.1 ︰ 9.4 = 8.9468 ︰ 1,实即 9 ︰ 1。
再加上长安城所在地形的复杂性和当时工程技术
3.3 长安城的形态控制
水平,本文认为长安城外郭也应为一个内含等边
57
三角形的矩形。
通过分析,长安城的太极宫城、宫城与皇城、
同样,南城墙的中点与北城墙的东、西两端
外郭城的形态分别由三个等边三角形控制,也就
都,上以恺有巧思,诏领营新都副监。高颖虽总
大纲,凡所规划,皆出于恺。”
公元 618 年,唐代建立,仍沿用大兴城作为 都城,改称“长安”。唐代继承了隋代都城的格局, 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在城市空间形态 的艺术构架上,变化最为显著的就是大明宫、兴 庆宫等重大工程的建设,在延续大兴城的格局的 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连线,也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这两个等边三角
是说,太极宫城、宫城与皇城、外郭城的形态均 为一个内含等边三角形的矩形。
形形成两个重心分别为 O1、O2。O1、O2 两点把长 安城中轴线等分为三部分。与此同时,这两个等
从平面几何知识可知,如果一个矩形为内含 等边三角形的矩形,它的长边与短边的比也就是
城内规划太庙与社稷坛,东西相对,外郭东、西、
南三面各置三门,以应“左祖右社”、“旁三门”的
传统制度。在春明门外规划日坛,开远门外规划
月坛,启夏门外规划圜丘、先农坛、籍田,宫城 北规划地坛和蚕坛,形成一种神圣的宇宙秩序。 这些都成为后世都城规划设计的典范。
除了以上从历史文献分析隋唐长安规划手法 外,本文重点通过对隋唐长安城考古实测数据的 分析,研究长安城在最初规划的规模与形态控制 问题,尝试进一步认识其规划“巧思”。
会市”)、西市(隋称“利人市”)。这种布局,将
宫城皇城等用地与居民住区清楚划分,使得公私
各便。“自两汉以后,至于宋齐梁陈,并有人家在
宫阙之间,隋文帝以为不便于民,于是,皇城之
内,唯列府寺,不使杂人居止,公私有便,风俗
齐肃,实隋文新意也!”[2]
大兴城建设之初,其基址用地,南北横亘六
条高坡,俗称“长安六坡”。“长安六坡”是当时
自然环境的特征,认真研究了前代遗留的建筑与
遗迹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整体创造而形成
的。这不仅反映了都城规划“建邦设都,必稽玄
象”的规划理念,更体现了中国古代规划尊重并
巧妙利用基地自然、人文等环境要素进行整合创
造的规划传统。
隋唐长安城作为都城,除了利用“六坡”建
立一种“君、臣、神、人”的空间关系,还在皇
郡县志》记道:“初,隋氏营都,宇文恺以朱雀大
街南北有六条高坡,为乾卦之象,故九二置殿以
当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
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及兴善寺以镇
之”。承天门为宫城正门,其定为也受到当时杨兴
村的影响。“承天门正当唐兴村门首,唐兴村,隋
曰杨兴村,唐时改之。”《太平广记·西京记》云:
长安故城东南的龙首原及其以南之地。“ 龙首山
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定
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1]隋开皇二年(公
元 582 年),“诏左仆射高 、将作大匠刘龙、巨
鹿郡公贺娄子干、太府少卿高龙叉等创造新都”。
但大兴城“创制规谋”,其实是由宇文恺完成的。
《隋书·宇文恺传》:“宇文恺,字安乐,……及迁
所在地形及当时的测量技术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0.866=1292m,与实际距离 1285 米相差 7m,误
事实上,历史文献中的记录与考古实测都只能是
差为 0.54%,由此可以确认太极宫的形态为一个
近似于规划大匠图卷上规划的长安城。在当代隋
内含等边三角形的矩形。同样道理推算,宫城皇
唐长安城的研究中,学界普遍把长安城当作一个
太极宫作为宫城皇城的中心,是全城最为尊 贵的地方,其规模与宫城皇城有着密切的关系。 《纪略》记述的太极宫规模为“实测太极宫东西广 1967.8m、南北 1492.1m。”此后,有关学者对太 极宫、东宫的规模问题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5]。学 界现已普遍认同太极宫东西长度应为 1258m。在 本文研究中,太极宫的规模采用东西长 1285m,南 北长 1 4 9 2 m。于是,太极宫的面积为:1 2 8 5 × 1492=1917220m2,即 1.9km2。宫城皇城东西长 2820.3m,南北长 3335.7m,宫城皇城的面积为: 2820.3 × 3335.7 = 9407674.71m2,即 9.4km2。 二者的比值为:9.4/1.9 = 4.947,实即 5 倍。也 就是说宫城皇城总面积等于太极宫面积的 5 倍。
3.2 宫城皇城与外郭
宫城与皇城是整个长安城的中心,位于城市 中轴线的北部。最北为太极宫、南为皇城,宫城 与皇城之间以“横街”相隔。宫城与皇城所组成 的城市“核心区”。从上面研究可知,宫城皇城面 积为 9.4km2。
《隋书》、《唐六典》中记载隋唐长安城“东西 18 里 115 步,南北 15 里 175 步”。唐时,一步等 于 1.47m,一里等于 360 步。于是,可以看出史 书记载的长安城东西、南北城墙的长度分别为 9694.65m 和 8195.25m。但实测后的长安城外郭
北城墙的中点与南城墙的东、西两端作辅助线,
北长(由明德门至宫城北面之玄武门偏东处)
形成了一个三角形。如果这个三角形为内含等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