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和说课稿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王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三、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引言]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板书]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1-2] 首先展示胆矾晶体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提问] 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 一、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实验1—3]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各位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情学法,教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完成今天的说课,其中教学过程是我重点要说的,好了,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第一,说教材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一单元第一个课题,这是九年级学生的第二堂化学课。
主要知识点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本课题一个课时即可完成。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最基础的理论知识,教材中通过生活中的几个实验来说明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进而从概念中得出两者的本质区别,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但是如果教师备课的时候完全按照课本来教这是不可取的,第一,课堂上时间不允许,第二,对于学生熟悉的实验比如教材中的第一个实验我们没有必要重复,第三,课堂上实验多反而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们不是为了实验而实验,而是要利用实验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我们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所以对于本课题教材中的实验我做了取舍,同时又增加了一个实验。
学生理解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对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也就不难理解了。
基于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分析,我制定了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理解物质变化和化学变化,能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会判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初步学习实验现象的记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对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初步树立对待化学实验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根据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概念的理解和两者的本质区别;根据对学生认知特点的分析,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对物质种类是否变化的判断。
第二,说学情学法化学对大多数九年级学生而言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但是通过生活学生已经接触大量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事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它们的区别没有注意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认识。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说课稿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特色等5个方面进行陈述。
【一、教材分析】【1.教材研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一单元第一课题。
主要知识点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物质的用途。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化学变化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教材通过生活中几个实验,说明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
进而从概念中得出两者的本质区别,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本章内容浅显易懂又贴近生活,对于刚刚接触化学学习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也在他们心中树立:生活折射化学,化学服务生活的理念。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特点,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②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②用化学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学习兴趣,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领会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3.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与教学目标分析,本节课重点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概念的理解;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分析,难点是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区分,以及物质种类是否变化的判断。
【二、学情分析】就学情而言,化学这门课对于大多数九年级学生而言是一门全新的学科。
通过生活,学生已经接触大量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例,只不过他们对此没有注意思考过,由于学生基础不够,教学开始不宜要求过高。
另外,初三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可在老师引导之下进行探究。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本节课主要是采用以启发式教学,结合生活实例,采用实验和多媒体演示、讲解、引导等方法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物质世界课的开始,我将向刚刚开始接触化学的学生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1.关于新课程理念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
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如下: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
2.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九年级学生的第二堂化学课,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化学理论性知识。
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
新教材减弱了对概念的记忆要求,加强了理解要求,重视化学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和现象为素材,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这一基本概念。
与具体物质的学习比较,本节内容缺乏具体性和生动性,整节课内容单一,但又要达到理解运用的要求,所以对教师有一定挑战性。
3.重点、难点分析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运用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对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这是第二节化学课,除本节课重点,对学生来说很多知识即是全新的又是初中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例如仪器的介绍、实验操作中的要点、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及物质的化学式。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抓住重点,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对非重点内容应弱化。
4.实验分析本节课中的四个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重要基础,因其是教材中的第一批演示实验,对引导学生学会用教材有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应先学会用教材再挖掘教材,笔者认为不需刻意替换实验,待学生有一定化学知识后再设计替代实验,若学生有新建议也可酌情采纳。
这四个实验具有一定层次性,属于依次递进关系,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逐一完成,学会观察、描述实验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
教材中的实验可尽量安排由学生动手完成,但在没有实验基本技能的情况下学生操作有一定危险,有些操作不规X会带来一些负面效果,所以实验1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和实验4第一个反应由学生分组完成,其余由教师演示。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说课稿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等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小组讨论和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基础知识铺垫:首先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对两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比较分析:通过实例对比,让学生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3.实验演示: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物质变化的过程和现象,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知识拓展:引入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从不同角度描述物质的变化。
2.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形式展示化学变化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3.互动白板:用于展示实验步骤、记录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结果,提高课堂互动性和参与度。
4.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询相关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这些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实验器材提供直观的实验现象,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多媒体课件和互动白板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网络资源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合作学习。
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这种方法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理解新知识。
2.探究式教学: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这种方法基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念,强调通过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第一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说课稿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完成说课,其中教学法,教学过程,过程重点要说的。
一、说教材:本节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二堂课,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是变原理·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本学科最重要的基础性知识,教材通过几个实验来说明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等入门性知识。
化,进而从概念中得出两者的本质区别。
浅显易懂又贴近生活,对于刚刚接触化学学习的学生来说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分1(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2(那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1()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激发兴趣,培养合作学习意识。
1()培养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
2(【重点难点】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
哪些是物质的化能正确的区分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学性质哪些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教具准备】.【石灰石·铁架台·研钵·水·试管·酒精灯·火柴·纸片·剪刀·稀盐酸·课件等。
二、说教法:实验为主,结合生活实例,采用实验和多媒体演示、讲解、引导等方法去辅助教学,授课过程中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提高。
三、说学法: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
教学时,我注意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观察、描述并进行分析,同时利用使其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活跃学生思维,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说课稿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如如何进行实验操作,如何观察实验现象等。他们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如物质的基本分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等。然而,由于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可能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物质的微观结构,化学变化的实质等。此外,他们可能对实验操作的安全注意事项了解不足,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加强指导。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物质的基本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硬度、密度等,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然后,我会引入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并通过实验和动画演示来展示它们的本质区别。最后,我会结合实际应用案例,讲解物质性质和变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以一个有趣的实验作为导入。实验设计如下:准备两支相同的试管,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稀盐酸和稀硫酸,然后分别放入相同数量的同一金属片。观察两支试管中的气泡产生情况。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发现不同物质与同一种金属反应的差异,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能够判断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了解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初中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板书】课题1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下面我将从课标和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特色等6个方面进行陈述。
关于此课题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在教材体系中,本节内容是初三化学的入门课。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习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为后续深入学习某一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以及从分子、原子层面认识物质性质和变化奠定基础,并且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的变化体现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的学科观念。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初三学生的特点,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能初步运用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区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初步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2.识别化学性质、物理性质,能够初步应用一些物质的性质区分物质;会用化学语言描述物质的变化和性质;3.初步认识化学是研究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科学,物质的变化体现了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4.经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实验方法、观察方法、比较方法、科学抽象等科学方法的运用;5.通过实验观察初步体验化学是一门神奇、有趣的学科。
在上述教学目标中,“认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识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本节的中心内容即教学重点,而由于初学化学的学生头脑中对“有新物质生成”缺乏较为深入的理解,所以我将“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作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就学情来说,刚刚进入初三学习的学生,虽然思维正由经验型、直观型向理论型、辩证型转化,但很大程度上还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入门课,头脑中缺乏同化新知识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实验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概念教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有趣的化学实验视频,如大象牙膏、火山爆发等,激发学生对化学变化的好奇心。
3.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些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二)新知讲授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的问题或挑战:1.学生Leabharlann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理解不深;
2.部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较弱;
3.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时间分配不合理的情况。
应对策略:
1.通过实例对比和实验演示,加深学生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理解;
2.加强实验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如物质的组成、分类等。但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1.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混淆,难以区分两者的本质区别;2.对物质的化学性质理解不深,容易与物理性质混淆;3.对能量变化的认知有限,难以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守恒。
(三)学习动机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设计课堂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化学变化现象,分析其性质和能量变化。
3.布置实验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自行设计并完成一个化学实验,观察物质变化过程,撰写实验报告。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清晰、简洁的布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标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分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件:1.1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说课稿 (共18张PPT)
总结
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1. 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 做物理变化。
2. 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 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板书]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 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推进新课:
我们来看一下几个演示实验: 实验1.水沸腾,有大量的水蒸气冒出,玻 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或者直接打开一瓶 开水的盖子,让同学们观察现象,有没有 变化?
实验记录:
变化前 变化时 变化后 对比 的物质 的现象 的物质 有液 水 物质种类
滴生成
没变
学生操作: 研磨粉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能够 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会判断物理性质和化学 性质,能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初步学习实验现象的记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对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 化,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法:本节课主要是采用实验法为主,结合生活实例,采用 实验和多媒体演示,讲解,引导等方法辅助教学。 教学手段:实验仪器,多媒体课件,相关练习题,设计意图
前提测评 三个离不开的内容是什么?
[导入新课]经过一个暑假的休息,当同学们再次相见时,
我们会谈论到“你怎么变漂亮或变帅了”,还有一个明显的 特征就是大部分同学都变黑了,也有某些男生在这两个月内 长高了许多,当然不见得每个学生都会去说这些事,但当我 们时隔一段时间 再见时,我们能够察觉出我们身边的人发生 了某些变化,而这个变化是和之前相比不一样是不是,而对 于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要知识点涉及到变化和性质,所以在学 习新课之前,同学们一定要对这个变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同时这也可以帮助同学们正确描述实验现象。 所以接下我们要学习的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一些前置知识或技能,例如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理解,以及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初步认识。然而,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容易混淆。
2.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可能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认识。
3.缺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难以将抽象的化学概念具体化。
4.部分学生可能由于之前的学习基础不牢固,导致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困难。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通过生动的化学实验引入新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利用日常生活实例,将化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结合,增强学习的现实意义。
3.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合作交流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科学家探索化学问题,增强学习的参与感。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吸引注意力的关键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烹饪、清洁等,引起学生对物质变化现象的关注。
2.展示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颜色变化、气体产生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和分类。
(3)了解物质变化的规律,包括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4)学会分析影响物质变化的内外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3)运用类比、归纳等方法,提高概括和总结能力。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各位老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首先,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化学上册的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的内容,也就是九年级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二节课,第一节课上已经向他们介绍了化学的绪论,学生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化学,为什么要学习化学以及怎样学习化学,为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本课题学习是化学理论性知识,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
因此,本框题在整个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以及刚接触化学的新鲜感,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②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②学会搜集信息,提高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渴望热情,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本着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才能理解和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难点的依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对化学变化的判断。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四、说教法我们都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实验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稿:1.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稿1.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理解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概念和关系; 2. 掌握物质的性质的分类方法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为了使本节课的教学顺利进行,我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和设备: 1. 教学课件;2. 实验用具和实验化学品,如试管、酒精灯、锌粉等;3. 学生实验报告册;4. 黑板、粉笔、擦子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引入实例的方式,让学生回忆和巩固已学知识,引起学生的思考。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了哪些物质的变化?”或者例举一些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
通过这样的导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2. 理论知识讲解(20分钟)在本部分,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的方式,向学生详细介绍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概念和关系。
教师可以讲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如化学和物理变化的区别,以及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哪些指标进行分类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列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加深学生对物质变化与性质的理解和记忆。
3. 实验演示(15分钟)教师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眼观察物质的变化,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例如,可以进行金属与酸的反应实验,让学生观察金属溶解、产生气体等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并及时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4. 学生实验(20分钟)在本环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物质,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可以使用实验报告册,按照提供的实验步骤和要求进行实验和记录。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应及时给予指导,并有针对性地提问学生,在学生实验结束后,进行实验结果的展示和讨论。
5. 拓展延伸(10分钟)在课堂最后的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相关知识,拓宽他们的思维。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1.1物质的变化说课稿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
1.提问和回答: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通过问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2.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确定。学生们可能在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概念理解上存在模糊之处,难以准确确定。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利用实验和现象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化学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提出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1.通过实验和实际案例,反复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变化的分类和区别。
2.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指导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练习,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3.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和合作,提升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课堂表现来评估教学效果。根据评估结果,我将进一步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可能包括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尝试,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以及对教学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3.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分享和评价: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分享和评价,互相学习和借鉴,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计划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说课稿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 1 的内容。
本课题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课,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化学的基本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入手,引出物质的变化这一主题。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让学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阐述了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许多物质变化的现象,但对于这些现象的本质缺乏深入的理解。
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好奇心,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探究,引导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能区分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能识别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知道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用途反映其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比较和归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判断。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及判断。
2、教学难点(1)对化学变化中伴随现象的正确描述和本质的理解。
(2)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章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材通过清晰的概念界定和生动的实验案例,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何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教材内容设计合理,逻辑性强,从定义到特征,再到实验验证,逐步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形成对化学知识的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
二、设计思路学生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一章节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组成、分子原子等概念。
然而,对于物质变化的深层次理解和性质的准确判断,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学习吃力,特别是对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分、物质性质的判断等知识点。
此外,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也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和训练。
因此,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并描述实验现象。
【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变化的分类,初步体会分类法在化学中的应用【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具体、生动的化学变化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物质可以变化”的观念。
2.通过化学史,辩证的看待古代炼金术的功过得失,体会对化学学科建立的启蒙与推动作用。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法;–理解物质的变化及其性质的基本概念;–知道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归纳总结。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并进行预测;–鼓励学生团队合作,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实验结果,培养归纳、概括和系统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与热爱;–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加强与同学合作的交流与合作。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概念与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表示法与应用。
2.教学难点:–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区分及其对应的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法;–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及归纳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3.1 情境引入(10分钟)首先,通过引入一个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通过展示酸和碱反应产生气泡的现象,向学生提问:“你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这种现象,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个现象,并引导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的观察实验,观察酸和碱反应产生的气泡情况。
3.2 理论讲解与实验操作(30分钟)在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的同时,教师进行理论讲解,包括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本概念。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观察到了什么?这些实验现象代表着什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将实验现象与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联系起来,并解释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表示法,并教授学生如何根据实验现象写化学方程式。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帮助学生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3 学生自主实验和讨论(40分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九年级化学《物质变化和性质》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物质变化和性质》说课稿[板书]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1-2]首先展示胆矾晶体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一、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实验1―3]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
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板书](二)化学变化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又叫化学反应)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练习]口答课本第10页1、2。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
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1)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1、关于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
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如下: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
2、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九年级学生的第二堂化学课,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化学理论性知识。
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
新教材减弱了对概念的记忆要求,加强了理解要求,重视化学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和现象为素材,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这一基本概念。
与具体物质的学习比较,本节内容缺乏具体性和生动性,整节课内容单一,但又要达到理解运用的要求,所以对教师有一定挑战性。
3、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运用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对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这是第二节化学课,除本节课重点,对学生来说很多知识即是全新的又是初中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例如仪器的介绍、实验操作中的要点、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及物质的化学式。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抓住重点,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对非重点内容应弱化。
4、实验分析
本节课中的四个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重要基础,因其是教材中的第一批演示实验,对引导学生学会用教材有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应先学会用教材再挖掘教材,笔者认为不需刻意替换实验,待学生有一定化学知
识后再设计替代实验,若学生有新建议也可酌情采纳。
这四个实验具有一定层次性,属于依次递进关系,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逐一完成,学会观察、描述实验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
教材中的实验可尽量安排由学生动手完成,但在没有实验基本技能的情况下学生操作有一定危险,有些操作不规范会带来一些负面效果,所以实验1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和实验4第一个反应由学生分组完成,其余由教师演示。
5、学情分析
化学对大多数九年级学生而言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但是通过生活学生已经接触大量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事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它们的区别没有注意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认识。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够,开始不宜要求过高,随着学习的深入会逐步记忆理解。
二、过程分析
板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
一、定义
伴随现象
物理变化
无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
破碎、熔化、气化、发光、放热、变色等
化学变化
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
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
三、评价分析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一直注意遵循新课程理念。
所用事例均源自学生生活;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合作探究的机会,重要的结论都由学生总结,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在学生没有实验知识的基础上都尽可能让学生实践;在设计问题时基本上都采用开放式提问,没有束缚学生,可以说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通过学习学生能辨别简单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初步学会描述实验现象。
开放性学习存在很多教师无法事先预料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考验教师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