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设计策略————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基本理论、传播过程及其影响。
2.强调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背景吗?”“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在这个时期会出现一种全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但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工人阶级生活困苦。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为工人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武器。
3.阐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包括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的觉醒等,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意义。
4.讲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重点介绍其在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的影响。强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世界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对历史发展脉络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这一课题充满好奇,但可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尚显肤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主动探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和传播过程。
3.创设互动式课堂,组织小组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化解疑惑,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
4.融入时事政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例如,分析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探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和应用。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3.以工业革命为背景,探讨其对全球联系与世界格局的推动作用,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工业革命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不少于1200字。
4.研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分析其对全球联系与世界格局的影响,并从当前全球化背景出发,谈谈你对世界市场发展趋势的看法,不少于1000字。
5.针对以上四个作业,进行小组讨论,互相评价、提供建议,以提高作业质量。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新航路开辟对各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
b.殖民扩张与掠夺对世界各大洲的影响;
c.工业革命对全球联系与世界格局的推动作用;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
2.各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等历史事件充满好奇心,但容易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事件。
此外,学生在团队合作、史料阅读、分析归纳等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提高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其认识到全球联系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4.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分析其对全球联系与世界格局的推动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史料阅读、分析、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设计相关教学活动,如小组竞赛、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第0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0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设想:通过课堂问答、作业批改、小组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四、:以一段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如“玄奘西行取经”为例,讲述中古时期亚洲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玄奘这位唐代高僧吗?他历经千辛万苦,西行取经,为中古时期亚洲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古时期的亚洲历史。”
2.展示图片和视频: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古时期亚洲的地图、建筑、文化等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直观的了解。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古时期亚洲历史的特点和重要性,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中古时期亚洲的历史背景:讲述中古时期亚洲的地理环境、民族迁移、宗教传播等背景知识。
2.亚洲各个文明的特点:分析中古时期中国、印度、阿拉伯等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论文结构清晰,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
-内容充实,涉及该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观点明确,论证充分,体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2.制作思维导图: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制作一张关于中古时期亚洲历史的思维导图。要求如下:
-导图内容涵盖亚洲各个文明的主要特点、相互影响以及历史事件;
-导图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选择中古时期亚洲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唐朝的繁荣、玄奘取经、阿拉伯帝国的扩张等,进行深入剖析。
-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形成对中古时期亚洲历史的整体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古时期亚洲历史的兴趣和尊重,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引导学生关注中古时期亚洲历史中的优秀文化遗产,如唐诗、宋词、印度史诗等,培养审美情趣。

2024秋季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活动课:放眼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4秋季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活动课:放眼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学设计:2024秋季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活动课:放眼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通过梳理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与趋势,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时空背景。

2.史料实证:引导学生分析国际组织的文件、领导人讲话等一手史料,探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历史解释: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4.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责任感,树立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

教学重点•阐述全球化背景下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分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内涵与实践路径。

教学难点•如何将抽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体化,让学生产生共鸣并内化于心。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全球化进程图示、国际组织资料、领导人讲话视频等)。

•相关历史文献、新闻报道及评论文章。

•分组讨论材料,如案例研究、辩论题目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概述全球化背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

•讨论法:分组讨论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策略。

•情境模拟:模拟国际会议,就某一全球性议题进行辩论或协商。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国际合作案例,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疫情蔓延等全球性问题的短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及解决方案。

•问题导入:提问“面对这些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应该如何行动?”引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

新课教学1.全球化背景分析•利用多媒体展示全球化进程图示,简述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分析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环境、经济、安全等领域的共同问题。

2.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解读•讲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背景、核心理念及目标。

•展示领导人讲话摘录,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刻内涵。

3.案例分析与实践路径•分组讨论:选取“一带一路”倡议、巴黎协定等案例,分析其如何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高中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思路

高中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思路

工匠精神 科技创新
2.教学总结反思
实施概念教学 设计开放问题 注重价值引领
3.学习评价——即时反馈与落实性反馈相结合
(1)即时性反馈 • 课堂提问、课堂表现、小组活动 (2)落实性反馈 • 测试题、习题、课后作业
四、教学延伸
探究作业:感悟科学创新精神
通过阅读书籍或查阅网上资料,请同学查找工业革命期间一两位科学家的贡献, 学习他们献身科学、求真探索的优秀品质,感悟他们的科学创新精神。
高中统编教材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五单元
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教学设计思路
主讲老师:徐 育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指导老师:马 斌 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一 • 教材分析 二 • 教学立意 三 • 教学流程 四 • 教学延伸
1.教材内容说明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教材分析ຫໍສະໝຸດ 背景制度、市场等进程
技术革命
影响
社会革命
教材辅助内容
2. 核心概念解读 工业革命:背景、过程、影响
3.教材地位阐释
本课内容在单元中属于重点内容,工业革命是第11课《马 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的时代背景。第11课主要介绍了马克 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标志、影响,本课内容介绍工业革命的背 景及进程,多角度分析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是本单元的核心 主干知识。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2 科学开始时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 工业等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们作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非 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系统研究的训练有 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陶楼和作坊。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计划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计划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计划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1.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和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全面完成历史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规定的各项具体任务,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

2.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帮助学生认真学习,理解课表要求,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历史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在教学方式上,着眼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在交流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努力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经过第一学期的熟悉,相对来说容易融合到历史老师的教学习惯中,但一方面由于本学期重新分班,来到一个新环境,心理和作息习惯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上学期的历史教学中看到,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所以高一下学期历史教学仍应注重基础的培养和兴趣的`培育。

此外,学校推行学案制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喜欢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因此,在制作学案的同时也制作ppt,将历史知识与历史发展脉络通过多媒体直观浅显、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三、工作重点及具体措施:(一) 工作重点:1.总的要求: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2.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精心备课,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学情、备学习方法。

3.上好每一节课,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4.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5.努力学习,加强理论学习和教学操作能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二)具体措施:1.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创新与改革。

(1)优化课堂教学各个环节针对我校实行学案制的情况,使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反思等各个教学环节,得到全面优化。

做到课前充分准备,课中高效落实,平时听评课开诚布公,课后认真反思提升质量。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活动课:放眼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活动课:放眼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学设计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分享,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3.情感态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态度,如关注人类命运、尊重多样文化等。
4.价值观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其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的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以下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但知识体系尚不完善,对近现代世界历史的理解有待深化。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全球化背景下的合作、冲突、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等,进行深入讨论。
2.各小组围绕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现实案例,总结规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考。
3.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
3.教师强调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分析历史事件中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关注人类命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学生继续关注世界历史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关注人类命运的责任感,特布置以下作业:
(4)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提炼历史发展规律;
(5)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历史发展规律;
(6)课后作业:布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教学评价设想: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思考深度等;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分享,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教学设计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教学设计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1.教学内容: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古代帝国间的战争、征服与融合对文明交流的推动作用”、“地理位置对帝国扩张和文明交流的影响”等。
2.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生根据讨论话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交流、探讨。
3.学生活动:小组成员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达成共识。
4.教师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地图等,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设计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代世界帝国与文明交流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的好奇心。
2.通过学习古代帝国与文明交流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尊重多元文化的价值观。
-借鉴古代帝国的兴衰成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5.注重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5.学生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有较高需求,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视野和民族观。
三、教扩张与衰落过程。
2.帝国间的战争、征服与融合,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3.古代帝国与文明交流对后世的影响及启示。
(二)教学难点
1.帝国间的复杂关系及文明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3.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国际关系,认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国际视野。
4.借鉴古代帝国的兴衰成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高中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教学设计思路

高中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教学设计思路

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教学设计思路14-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欧洲先后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它们打破了教会禁锢,冲击了封建专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进步。

特别是启蒙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为构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提供了初步设想。

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说明本课包括四个子目:第一子目“文艺复兴”,讲述文艺复兴出现的条件、本质、核心、代表人物与其作品,以及文艺复兴的影响;第二子目“宗教改革〃,讲述德意志马丁•路德改革及其影响;第三子目〃近代科学的兴起”,讲述哥白尼、牛顿的贡献,近代科学的特征;第四子目“启蒙运动”,讲述启蒙运动的发展历程,精神内涵、对未来社会的政治构想,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都属于欧洲思想解放运动,它们在时间上是先后关系,在内容方面呈现递进的逻辑关系。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开展,使得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发生革命性变化,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近代科学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革现实社会的能力,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方法,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做了理论准备。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主题确定为:人文主义的复兴与发展。

本课第一子目配备的《佛罗伦萨》(绘画作品)、“学习聚焦”、“学思之窗”、《彼特拉克雕像》和思考点,有助于进一步把握文艺复兴的代表性人物及其主张,加深对文艺复兴实质的认识,提高历史理解和解释能力。

第二子目配备的《马丁•路德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辩论的场景》(绘画作品)有助于理解宗教改革顺应了资产阶级建立廉俭教会的要求,丰富了正文内容。

第四子目配备的“史料阅读”和《伏尔泰》(绘画作品)有助于通过思想家的经典表述理解启蒙思想。

教材最后的“探究与拓展”有助于全面认识“理性”,认识中国历史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总之,教材中的辅助内容的安排,围绕的是人文主义在复兴与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内容,教学时可选择使用。

最新部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教案

最新部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教案

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西欧思想解放的历程是由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从产生到壮大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学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方法;2、学会通过地图、时间轴来观察西欧思想解放运动,理解重大历史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发生的;3、在对西欧思想解放运动的探究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能够规范地引用史料;4、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内容;5、能够认识到西欧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思想成果,能够在西欧人文主义思想中汲取养分,进一步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重难点重点: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理解西欧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难点:理解西欧人文主义思想如何从封建专制和教会禁锢中解放出来,并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

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屏幕展示《15世纪的佛罗伦萨》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上面这幅图片,大家思考一下,这幅图片反映的内容是什么?生答:佛罗伦萨工商业的发展情况教师接着提问:佛罗伦萨工商业的发展为新文化、新思想的滋生提供了沃土。

那么,当时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如何兴起的?又有何影响?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一.文艺复兴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的含义和最早发源地?自主学习1、含义:文艺复兴是14 世纪中叶到17 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宣扬资产阶级新思想的。

最早发源地:意大利提问:为什么意大利会在14 世纪中叶到17 世纪初兴起文艺复兴?自主学习归纳:2、背景:(1)根本原因: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政治原因:天主教的神权统治,教会神学禁锢人们思想(3)文化因素:意大利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丰厚(4)人才因素:新兴资产阶级的扶持与推动,大批学者汇集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和精神内核?自主学习3、实质: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实质上却是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唐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唐朝的历史地位。
2.讲述阿拉伯帝国的地理扩张、政治制度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特点,展示阿拉伯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3.阐述日本大化改新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日本历史的发展脉络。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中古时期亚洲的不同文明进行交流和探讨,培养合作能力。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表达能力和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讨论深入进行。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总结中古时期亚洲不同文明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通过比较分析法,让学生探讨不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为课后复习提供指导。
2.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历史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手段,生动展现了中古时期亚洲的历史场景,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使他们对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案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讨论、问题导向等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分享观点,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教授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时,我设计了一堂以比较分析法为核心的教学案例。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比中古时期亚洲不同文明的特征,深化对其历史发展脉络的理解。课程选取了唐朝、阿拉伯帝国和日本大化改新三个历史片段,聚焦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4.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历史事件,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的教研实施策略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的教研实施策略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的教研实施策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是一本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教材,为了更好地实施教研,教师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深入了解教材内容:教师首先要充分理解教材的内容和结构,熟悉每个章节的重点和核心知识点。

只有对教材有全面的掌握,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指导学生的学习。

2.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根据教材的章节组织,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

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大的模块,每个模块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和评价方式等。

在每个模块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方法。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中外历史纲要》是一本具有丰富内容的教材,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事件和文化,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中外历史纲要》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资源,如PPT、视频、音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和文化,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平台等方式,提供更多扩展学习的资源,让学生在课外拓展阅读。

5. 评价方法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设计合理的评价方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可以结合教材设计一些测验、作业、项目等,来检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并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教师在实施教研时,要深入了解教材,并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设计合理的评价方法,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中外历史纲要》这本教材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中获得全面发展。

《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表、培优补差等)

《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表、培优补差等)

《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计划(含教学进
度表、培优补差等)
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本教学计划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外历史纲要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与进度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 讲述:通过讲述历史纲要的基本概念、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

2.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就特定的课题进行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 小组研究:指导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相关报告。

4. 分析案例: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事件的
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 研读文献: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了解更多的历史
细节和研究方法。

6. 演讲:要求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演讲,展示对历史事件的理
解与思考。

7. 自主研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扩展阅读和思考,加深
对历史纲要的理解。

四、培优补差措施
1. 培优措施:对于对历史感兴趣并研究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
提供更多的历史资源和阅读材料,组织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激发学
生的研究兴趣和专业素养。

2. 补差措施:针对历史研究困难的学生,采取个别辅导和重点培训的方式,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材料和题,帮助学生迅速提升历史研究能力。

通过本教学计划,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和世界格局的演变(教案) 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和世界格局的演变(教案)  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课内容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的第二课,属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学生有一定的初中基础,但是初中涉及到的影响有限,高中内容逻辑性更强,增加了一些学术界的成就,观点和角度都更加新颖。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通过材料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知识的拓展。

首先,通过课表要求,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分析的角度和深度,以此来贯彻历史的核心素养,课前布置的预习作业引领学生阅读课本以及自主查阅资料并思考问题,从而阐述自己的观点。

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例如,在分析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的影响的时候,给出材料并且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影响,从而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化,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全面地分析历史问题。

再例如,对于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这个问题,并不是本课的重点,但是中国作为世界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太平洋贸易中的中心地位,让学生在此处引发对中国影响的思考,来建立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也是全球视野的一种体现。

在教学中,我讲课本的三个子目落脚在世界人文地理格局的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和世界文明格局的改变,反扣课本标题,体现在新航路后随着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从这三个方面都能体现出世界格局的演变。

二、教材分析本课分三个子目,第一目“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第二目“商品的世界性流动”,第三子目“早期殖民扩张”。

这三个子目的逻辑关系是:它们所展示的内容是新航路开辟来的全球海路大通并由此引发的世界范围内所发生的人种、物种的迁徙与交流,以及商品的全球流动与交换,使全球建立了初步联系,也影响到中国的发展;随着这些联系的日益紧密,人类社会在经济、社会、地理、环境等方面也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从而导致世界文明格局发生演变并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

三、课程目标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引发的人口、物种和商品等全球性流动,引导学生从全球化视野理解人新航路开辟所引起的全球性变化,从而进一步理解其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大航海时代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意义,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认识。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单元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单元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单元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包括东亚、南亚、中亚和西亚的各个文明及其特点。
2.掌握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亚洲的传播及其对当地政治、文化、社会的影响。
3.理解亚洲各大帝国(如唐朝、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等)的兴盛与衰落,分析其内外因素。
(2)运用比较法,分析各大文明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
(3)结合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2.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展示中古时期亚洲的文明成果,激发学生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内容:按照时间顺序,讲解中古时期亚洲各大文明的发展、宗教传播、重要历史事件等,注重史论结合,深入剖析。
4.结合案例分析,如唐朝的繁荣与衰落、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与影响等,深入剖析历史事件。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中古时期亚洲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对各大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整理讨论成果。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500字)
2.列出中古时期亚洲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的传播路线及对当地政治、文化、社会的影响,制作成表格或思维导图,要求内容完整、逻辑清晰。
3.选择本节课所学内容中的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背景、过程和影响。下周课堂上,随机抽取同学进行分享,每人发言时间不超过5分钟。
4.结合课堂所学,思考以下问题:“中古时期亚洲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对当今世界有哪些启示?”要求撰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观点鲜明,论证充分。

高中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设计策略——以《古代世界

高中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设计策略——以《古代世界

2020年4月总第64期高中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设计策略———以《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为例戴羽明摘要:《中外历史纲要(下)》是世界史,世界史的教学与中国史相比难度提高了很多。

教学时要立足整体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要确立鲜明的课堂教学立意,要合理设计教学流程结构。

有效使用统编教材的基本经验:建立良好的教育关系,解构教师中心地位;正确认识教材的价值功能,转变教材观;真正尊重教学规律,转变教学方式。

关键词: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策略2020年春季,六省市继续使用统编教材的《中外历史纲要(下)》。

《中外历史纲要(下)》的内容是世界史,世界史的教学与中国史相比在难度上提高了很多。

有人将学习中国史与世界史进行类比,如同从平面几何进阶到立体几何,反映出教师对世界史教学的心理压力。

一、整体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我们知道,世界的历史呈现出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其发展进程中,不同国别或区域作为发展主体,在空间维度上具有分散性,在时间维度上各主体间的发展进程又具有整体性和一致性。

无论是分散性还是整体性,这两种特性在不同历史阶段都有着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的相互作用关系。

由于是世界历史,无论是在时间还是空间上,距离我们都比较遥远,需要我们在学习时进行跨文化理解,遥远的时间与空间造成这些学习内容与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差异很大,学生难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进行感知和思考,例如东西方的封建社会,学生很难基于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认知去理解西方中世纪时期的社会现象。

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时,应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通过创设有效情境引导学生融入历史,能够基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关联性思考,逐步构建完整的历史图景。

通过学生的深度学习,提升其历史思维,拓宽其历史视野,使其逐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对世界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趋势性认识。

《中外历史纲要(下)》共有9个单元23课时,还有一节活动课。

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指导与实施建议

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指导与实施建议

教苑丨教研诏视点辽宁教育丨2020年第5期(上半月)|教研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指导与实施建议武文,林平(辽宁教育学院,沈阳教育研究院)摘要:按照国培专家的相关要求,教学《中外历史纲要(下)》,要结合教材通史体例,明确世界 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三部分的教材内容、时间阶段划分、主要内容及教学重点;要通过对课标要求、关键知识、重点难点、解决办法和注意问题五个方面的分析,尽快适应教材,用好教材;要通过水平划分和要点分析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进行分析解读;要从课标、教材、课堂、教师、学生和初高中知识衔接等六个角度实施有效教学。

关键词: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教学指导;实施建议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从2020年逐步开始在教学 实践中使用,为了促进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和新 教材的把握,尽快适应统编高中历史新教材,用好新 教材,结合国培专家提出的相关要求,并结合我省实 际,特制定本教学指导与实施建议。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学情,灵活施教。

—、总述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总 的编写体例是通史知识结构,展示距今5000至6000 年世界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人类是何以从原始状态 成长到今天的高度的。

整册必修教材包括世界古代 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三部分,共9个单元、23课。

(一)世界古代史【教材内容】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1课〜第5 课)【时间阶段】公元前3500年左右~ 15世纪【主要内容】讲述古代文明,包括早期文明和中 古文明,呈现出的多元发展格局;由于农耕文明生产 力的发展而促成的欧亚非大帝国的形成以及这些地 区文明的相互交往;揭示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为奴 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基本过程。

【教学重点】教师要让学生感悟人类文化的多元 性、共容性和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适当突出不同作者简介:武文,辽宁教育学院副教授,辽宁省高中历史教研员。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在文明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挑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形成一篇小论文,字数在800字左右。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要求书写工整、内容充实、观点明确;
2.提交作业时,请附上相关参考资料,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研究过程;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二、学情分析
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于深入探讨文明古国的成就及其影响、文明交流的意义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求知欲。然而,学生在分析比较不同文明、理解文明发展内在逻辑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学情:
4.培养热爱和平、友好交往的情感,反对一切文明冲突和战争;
5.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文明发展为借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教学难点
1.文明发展内在逻辑的理解,尤其是一系列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
2.对比分析不同文明的成就,提炼文明发展的规律;
3.引导学生从历史的力,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三)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4.列举生活中的文明现象,让学生认识到文明无处不在,从而导入新课《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文明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如城市、文字、宗教、法律等。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计划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计划

高中历史必修下册《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任务和目标: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完成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的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上学期。

三、教材分析:《中外历史纲要(下)》总共分九单元,23课,讲述的是世界历史,课本按单元学习主题编写,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

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1、特点:政治思想性强,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可读性强、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启发性和生动性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重点及难点:如何认清世界历史的发展,了解国情,提高认识、培养归纳综合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敏捷,有的学生也喜欢刨根问底,也有的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是置之不理,提不起兴趣来,学习目的不明,缺乏主动性,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本期我担任高一年级3个班的历史教学,整体水平不错,但是个别同学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还有待提高。

五、教学方法和措施:1、认真钻研教材和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加强同科老师的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使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3、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

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设计策略————
以《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为例
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戴羽明
世界历史教学的特点
•历史特点:主体在空间上的分散性,与主体间在进程上的整体性;同时,两者之间又有着辩证关系。

(学习世界历史的关键点)
•文化特点:需要跨文化理解,由于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很是久远,并且差异太大,学生难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感知和思考。

(例如:东西方的封建社会)
•认知要求:要求学生能够基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关联性思考,形成整体性认识。

(在认知特点上类似于从平面几何进阶到立体几何。


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教师对统编教材在使用中的基本感受
•1.内容多(知识的内容多,与初中的重复多);
•2.难度大(知识的内容跨度大,文字撰写的抽象语句多);•3.课时少(每周两课时,个别地区和学校是3课时);
•4.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师因素,中考因素)
往届高中学生眼中的历史新教材
•1.变厚了;
•2.文字多了,图片多了,栏目形式多了;
•3.内容丰富了,视角多了,视野宽了;
•4.仍觉得可以内容再多一些,再细致一些,这样可读性就更强了。

•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正文;导言;学习聚焦;学思之窗;思考点;史料阅读;历史纵横;探究拓展(问题探究,学习拓展);地图;插图;图片注解。

•13个模块。

使用统编教材的高中生
希望的历史课堂教学
•1.希望教师在课堂增加一些形象生动的史事陈述,增强历史的真实生动性,提高学生对历史的感悟能力。

(教材抽象的文字较多,学生不易理解)
•2.希望在课堂上教师能够基于教材,更多的指导学生使用教材。

(不希望教师脱离教材,另外再讲一套内容。


•3.希望教师充分运用地图,解读插图内容,拓展知识内容。

(学生在世界史的学习时,时空关系容易错位,难以形成整体认知。


心智结构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学情实际教材内容教学环境
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教学风格
学科素养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手段
教学素材活动安排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
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
情意发展思维能力
科学性
合理性
适切性
思想立意能力立意中心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整体的认识历史,形成科学的、整体的社会历史观,即唯物史观。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思想立意: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
•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是立德树人。

•历史认识: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史学思想、时代观念。

•课标要求: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教材内容:统编教材中的文字叙述都内涵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单元概述、学习聚焦),同时也内涵着最新的史学思想观点和史学研究方法。

教学立意
•能力立意: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
•基于历史时空纵横两个维度,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并认识历史,最终构建整体的历史知识。

•纵向(历时性):从时间维度考察事物的历史性变化,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趋势及其规律;横向(共时性):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系统研究影响事物变化的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高阶能力培养目标:
•历史学科的元认知能力:掌握自主合理构建历史知识的策略方法。

•历史元认知能力水平的测量目标:能够根据新情境和新问题,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考察,基于科学的理论方法,重构历史知识。

•例如:知识结构图,举一反三训练。

2.知识结构
本课主题: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历史认识:
现象:古代文明扩展——古代世界的帝国——文明的交流(横向地域联系)
实质:古代不同地区文明,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纵向发展阶段)
•主题内容: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
•1.根据课程标准的方向性要求;
•2.根据教材呈现的历史内容、信息量及呈现方式;
•3.根据学情的实际能力水平,以及学校的办学环境条件。

•根据以上三个因素,基于历史教材(教科书、教师用书),筛选必要的史事内容和相关的历史材料。

•例如:P10,“古代罗马原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城邦。

在成功解决内部矛盾后,它凭借由公民组成的强大的军队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其中包括亚历山大帝国解体后形成的一些国家,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


•教学设计应遵循思想立意、能力立意和中心内容选择的思考顺序,如若颠倒,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不能主题聚焦、思想散乱、知识碎片。

思想立意能力立意中心内容
•教师的疑问:如果没有知识,怎么培养能力?(知识中心)
教学立意
转变知识观是打开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一把钥匙!
知识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结果。

历史知识是人们对历史认识的结果。

学习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心理内化的过程
心里内化需要必要的环境氛围以辅助催化
历史教育的三个维度
•历史教学: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与认知规律)
•历史教育:课程的教育功能;(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规定要求)
•历史学科:学科的属性特征。

(学科属性特征)
•三者是否有着完美的统一?
学生
•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将此三个维度的基本要求进行有机整合。

学科
教育
历史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
现象分析历史理解理论解释基于统编教材的历史教学设计
综合论述
二、教学立意
1、教学目标:
1.依据教材地图与文字叙述,确认史事与地域空间的关系;梳理古代文明扩展与帝国崛起、扩张和衰亡的史实,了解不同地区间文明交流的表现。

(现象分析)
2.梳理具体史事,分析古代帝国的区域性影响,理解古代文明扩展与帝国兴起对于不同文明交流之间的意义;归纳世界历史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的关系,概括世界历史是从分散孤立到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基本趋势。

(历史理解)
3.依据史实,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物质基础与文明扩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世界文明发展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基本规律与趋势。

(历史解释)
史料与历史教学的关系•1.史料与历史研究的关系
•2.史料与教材的关系
•3.史料与教学的关系
教学应立足于服务学生的心智成长需求•1. 建立良好的教育关系,解构教师中心地位;
•2. 正确认识统编教材的价值功能,解构教材中心思想;
•3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增强对课标要求、教科书内容的理解认识。

谢谢大家Thank yo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