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合集下载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标准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标准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标准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点:
1. 通货膨胀水平: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维持通货膨胀水平的稳定。

选择合适的通货膨胀目标通常是以保持经济稳定和促进可持续增长为前提的。

2. 经济增长率:货币政策也可以有助于实现经济增长目标。

选择合适的中间目标可帮助促进经济增长,并确保不会出现过热或过冷的现象。

3. 就业水平:货币政策也可以通过促进就业来实现经济目标。

经济稳定和就业水平之间通常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因此选择合适的中间目标可以有助于实现就业目标。

4. 利率水平: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也可能涉及到利率水平的选择。

选择适当的利率水平可以帮助调整资金供给和需求,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5. 其他经济指标:除了上述目标外,货币政策还可以考虑其他经济指标,如货币供应量、汇率水平、资本流动等。

选择合适的中间目标应该综合考虑多个经济因素和指标。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与决策课件 (一)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与决策课件 (一)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与决策课件(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整经济环境,维护货币市场稳定与经济发展。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以及决策课件则是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

一、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是指中央银行在缔造货币政策时所要追求的一系列政策目标,包括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就业率、国际收支平衡等多个方面。

1. 物价稳定:物价稳定是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最主要的目标之一。

这是因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会给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

因此,中央银行目标是维护低通胀率。

例如,美联储(FED)的通胀目标为年均通胀率2%左右。

2.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中央银行另一个重要的目标。

货币供应量的水平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增长,但这也可能带来通货膨胀。

因此,中央银行需要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制定恰当的货币政策以推动经济增长。

3. 就业率:就业率是指劳动力市场上就业者的数量。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调整经济情况,影响就业率,以实现国内就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另一个目标。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外汇市场干预控制外汇市场和美元汇率,然后通过货币政策来调整出口和进口的量,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二、决策课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课件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体系中的关键部分。

中央银行采用多种方法和工具来制定货币政策。

最常见的方法包括两种类型:市场操作和直接定价等级的措施。

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开放市场操作中买卖国债或其他财政证券以调节利率和货币供应。

直接定价等级的措施则是直接改变固定定价等级的值。

对于中央银行决策课件的制定,要充分考虑经济、政治、市场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它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政策意见:中央银行货币决策者研究,制定并确定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见2. 困境分析: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谨慎考虑各种问题,包括通货膨胀式货币供应量、就业型货币政策等。

基于金融科技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研究

基于金融科技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研究

基于金融科技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研究随着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各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也在不断演变。

在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主要包括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三个方面。

本文将从金融科技的视角出发,探讨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首先,物价稳定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水平在长期内保持相对稳定,通货膨胀率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波动。

物价稳定可以保证货币的稳定性,并且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在金融科技发展的背景下,物价稳定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随着数字支付的发展,支付方式更加便捷和普及,货币流通速度会加快,对物价的影响也会更加显著。

因此,在执行货币政策时,要注意防范数字货币等金融工具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

其次,经济增长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

经济增长可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富裕。

在金融科技的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会使得经济增长更加便利和高效。

特别是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数字货币和金融科技创新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执行货币政策时,要注重科技创新,加强数字化经济发展,以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

最后,金融稳定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金融稳定是指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运行,避免经济震荡和金融危机。

在数字金融时代,金融系统的风险和不稳定性也会随之增加。

因此,在执行货币政策时,要注重金融风险的监测和管理,加强金融监管,以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综上所述,金融科技给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执行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数字技术的影响,注重科技创新和金融稳定,以实现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三个目标的协同发展。

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与通货膨胀目标制

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与通货膨胀目标制

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与通货膨胀目标制在大部分国家都实行通货膨胀单一目标制的情况下,我国仍坚持多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

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通货膨胀的记录得到改善,我国多目标的货币目标依然冲突不断。

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再次选择了首要保持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结果造成了我国2011年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

但由于我国正处于改革期,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不适合我国的情况,央行要采取其他措施来锚定公众通货膨胀预期。

标签:货币政策目标通货膨胀目标制通货膨胀一、引言过去十年间,为了管理并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各国央行开始采取新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目标制。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采取“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多目标制,货币政策工具形式也表现为多样化。

稳定物价在很多国家是首要的任务,但是在我国一旦经济出现问题,首先牺牲的就是物价指数。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为了保持经济的增长,我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我国物价指数急剧上涨。

我国货币政策有没有可能实现单一目标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开始对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能性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1.通货膨胀目标制特点通货膨胀目标制不同于传统的货币政策,货币当局根据心理学中公众普遍存在的锚定效应直接设立通货膨胀目标值或目标区间,不再运用中介目标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

央行操作过程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未来通货膨胀和公众通胀预期预测的准确程度。

首先货币当局设立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值或目标区间作为公众通胀预期的一个名义锚,其次根据经济系统和相关模型预测未来的通货膨胀率,最后根据预测结果调整货币政策。

如果预测的通胀率大于设定的通胀目标值或目标区间的最大值,货币当局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如果预测的通胀率低于设定的目标值或目标区间的最小值,货币当局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而如果预测的通胀率接近设定的目标制或在目标区间范围之内,货币当局就保持原来的货币政策不变。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及其选择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及其选择

02 03
加强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
未来,我国中央银行将更加注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 业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共同推动 经济发展。
推动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产品创新
未来,我国中央银行将继续推动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产品 创新,为货币政策实施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多样化 的工具。同时,将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风险防范,确 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通过货币政策的国际合作和协调,推动国际贸易和投资便利 化,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共同发展。
03
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依据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80%
经济增长
关注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 率、就业情况等,以评估经济总体 运行状况。
100%
通货膨胀
通过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 产者价格指数(PPI)等指标,监 测物价水平及变动趋势。
与金融监管政策的协调配合
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机构加强合作,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 稳定和安全,防范金融风险对货币政策的冲击。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实现充分就业目标
通过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 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失 业率,实现充分就业目标。
提高就业质量
通过货币政策的引导,促进劳动力市 场的完善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就 业质量和劳动者素质。
国际收支平衡
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通过实施适当的货币政策,调控外汇市场供求关系,保持国 际收支基本平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金融稳定。
要点三
定向降准
中央银行针对某一金融领域或金融行 业进行的一次央行货币政策调整,目 的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加强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

谈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

谈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

谈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引言货币政策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调控货币供给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运行。

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是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本文将就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展开探讨,分析不同目标选择对经济的影响。

目标选择的背景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是基于国家当前经济形势和政策需求进行的。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面临不同的经济情况下,会选择不同的目标来进行货币政策调控。

货币政策目标的分类货币政策目标可以分为两类:宏观经济目标和金融市场目标。

宏观经济目标宏观经济目标是指通过货币政策来实现的对整体经济运行的调控。

宏观经济目标主要包括:1.保持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一项重要目标,通过控制通货膨胀水平来实现价格稳定。

2.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刺激投资和消费。

3.维护就业稳定。

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是维护就业市场的稳定,通过调控货币供给和利率水平来支持就业。

金融市场目标金融市场目标是指通过货币政策来改善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

金融市场目标主要包括:1.维护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供给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

2.支持金融体系发展。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和稳定的金融环境,支持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创新。

3.促进国际支付平衡。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控货币供给和汇率水平来促进国际支付平衡,维护国际收支的平衡。

目标选择的原则货币政策目标选择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统筹兼顾。

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应考虑到不同目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实现多目标的统一。

2.适应变化。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应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政策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和变化。

3.科学决策。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应基于充分的数据和科学的分析,确保政策选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目标选择的影响因素货币政策目标选择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经济形势。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应根据国家当前的经济形势进行调整,如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水平等。

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中国中央银行或者货币当局采取的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包含经济的增长、就业充分、稳定的物价水平、稳定的利率、稳定的汇率、平衡国际收支。

在实践中,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有两种,一是以稳定币为首要基本目标的单一目标;另一个是双重目标,就是稳定货币又兼顾经济的发展。

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预期达到的最终目标是央行货币政策制定者的最高行为准则。

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可以概括为: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和金融稳定。

价格稳定是指将价格总体水平的变化短期控制在较小范围内,不发生显着或剧烈波动。

充分就业是指将失业率降低到一个社会可以承受的水平。

经济增长是指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在没有重大波动或衰退的情况下,一个时期比另一个时期要好。

货币政策的目标包括:最终目标、中期目标和操作目标。

从央行货币政策的历史演变来看,无论是单目标、双目标还是多目标,都离不开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当时面临的最突出的基本矛盾时间。

但是,货币政策要保持足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目标不能有偏差、不能波动。

央行虽然不能直接带来这些条件,但可以针对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变量制定不同的政策。

这两种货币政策标准之间经常存在冲突。

这一政策可以实现一个目标,但也使另一个目标更难实现。

经济增长是指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一个时期优于另一个时期,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衰退。

货币政策一般分为以下三种:1.扩张性货币政策。

是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从而扩大信贷支出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和消费。

2.收紧货币政策。

这意味着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从而减少信贷支出和货币供应规模,抑制投资和消费。

3.稳健的货币政策。

在货币政策措施方面,要确保货币供应量或利率的稳定。

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一、引言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于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入手,分析其内涵和实现方法,并探讨其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应对策略。

二、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1. 维持物价稳定作为最基本的货币政策目标,维持物价稳定既是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

为此,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通过适当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控制通货膨胀。

例如,在通胀压力较大时可以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水平、收紧信贷等手段来抑制通胀;而在通胀压力较小时则可以采取宽松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水平、扩大信贷规模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增长。

其次,加强物价监管和调控,防止价格波动对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例如,加强价格信息收集和发布,及时公布物价变动情况,引导市场预期;同时加大对价格垄断、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市场秩序。

2. 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调节信贷规模、利率水平等手段来实现。

具体来说,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促进经济增长:首先,扩大信贷规模。

当经济发展面临信贷紧缩时,货币政策可以采取宽松性措施来扩大信贷规模,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

其次,降低利率水平。

当经济发展面临投资不足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水平来降低融资成本,刺激企业投资意愿和消费者购买欲望。

3. 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金融市场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货币政策需要采取措施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首先,加强监管力度。

货币政策需要通过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来防范风险,减少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其次,提高市场透明度。

货币政策需要通过加强信息披露和公开透明度来提高市场参与者的信心和预期,减少投资者恐慌情绪的出现。

4. 保障人民币汇率稳定人民币汇率稳定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基于普尔理论的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普尔理论的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普尔理论的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在中国货币政策中,中介目标的选择对于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和经济稳定增长至关重要。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普尔理论成为了现代宏观经济学领域中的基本理论之一,并被广泛运用于货币政策的制定中。

根据普尔理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应该通过借贷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管理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

因此,在选择中介目标时,需要考虑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相关性以及对整个经济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普尔理论如何选择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为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法和相关统计分析法,首先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系统归纳总结普尔理论在货币政策中的应用,探讨其中的中介目标选择原则和方法。

然后,选取相关的宏观经济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相关性及其对整个经济的影响。

最后,结合普尔理论和统计分析结果,提出适合中国的中介目标选择方案。

四、研究内容和步骤(1)了解普尔理论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2)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分析普尔理论在货币政策中的中介目标选择原则和方法。

(3)选取相关的宏观经济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相关性及其对整个经济的影响。

(4)结合普尔理论和统计分析结果,提出适合中国的中介目标选择方案。

(5)总结研究结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普尔理论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应用,提高货币政策的决策质量和执行效果,为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和经济稳定增长做出积极贡献。

同时,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为普尔理论在宏观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实证分析证据。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基于利率市场化背景的分析中期报告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基于利率市场化背景的分析中期报告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基于利率市场化背景的分析中期报告本文将基于利率市场化背景,分析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一、背景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推进和日益全球化的趋势,利率市场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现行的存款利率政策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而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也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不得不发生变化。

二、目标选择1、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一直是货币政策优先考虑的目标之一,而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通货膨胀的控制就更加困难。

一方面,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已经发生了变化,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也更为复杂,不仅仅是货币供给的控制,也需要考虑到货币需求、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

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存款利率、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定价,让通货膨胀的控制更加复杂,政府不能再通过调整利率的方式来直接控制通货膨胀。

2、金融稳定除了通货膨胀的目标外,金融稳定也一直是中国货币政策考虑的重要目标。

实行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也增加了,比如利率波动大、货币流动性不足等,这些都可能引发金融风险,从而影响金融稳定。

因此,货币政策也需要更多地关注普惠金融、小微企业融资等领域,确保金融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经济增长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虽然经济增长不再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但也不能忽视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货币政策需要在调整金融结构、促进需求增长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需要注意避免过度刺激,导致通货膨胀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增加。

三、结论综合来看,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选择需要更加全面、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通货膨胀控制、金融稳定等目标外,还需要考虑到经济增长、普惠金融等因素,以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和全面发挥积极作用。

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保持稳定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货币政策四大目标间的关系及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货币政策四大目标间的关系及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两者根本上是统一的,但如果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不正确,比如以通货膨胀政策刺激经济,暂时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但最终会使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影响。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如果经济迅速增长,就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加快进口贸易增长,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恶化,而要消除逆差必须压缩国内需求,而紧缩货币政策又同时会引起经济增长缓慢乃至衰退。
论述货币政策四大目标间的关系及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货币政策四个最终目标要同时实现是非常困难的。它们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
1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此消彼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因此,要维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就要牺牲一定的物价稳定;而要维持物价稳定,又必须以提高若干程度的失业率为代价。
4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为了平抑国内物价,增加国பைடு நூலகம்供给,就必须增加进口,减少出口,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反之,略,一样。
总之,实际经济运行中,要同时实现四个目标非常困难,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目标是,要根据国情,在一定时间内选择一个或两个目标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内涵中央银行通常为了一些既定的目标来实施货币政策。

一般来讲,货币政策作为总量性的经济政策,最终的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项基本内容,这些目标被称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不同最终目标之间在实施政策的时候可能存在冲突,目前货币政策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倾向于支持单一目标。

国际上,在货币政策实践中,经历了70年代的滞胀以后,西方国家开始将物价稳定作为单一的最终目标。

但无论最终目标采用多元制还是单一制,中央银行都不能直接实现经济增长等最终目标,仅能借助货币政策工具进行间接影响和调控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就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最终目标而设立的一个或一组可能观测和调控的中间性的金融变量,中央银行据既定规则,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中介目标,进而实现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由美国经济学家提出,这一时期,货币主义还没有兴起,主流政策深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核心,中介目标本身的概念并没有获得重视。

20世纪70年代后,受弗里德曼货币主义思潮的影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思想得到了深入地发展,中介目标逐渐成为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内容。

中介目标具有广义中介目标和狭义中介目标之分。

广义的中介目标包括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比如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

狭义的中介目标是我们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信贷总量、利率等。

区分广义的中介目标与狭义的中介目标的标准是广义的中介目标包含从货币政策到最终目标之间的所有传导变量,而狭义的中介目标只是包含我们通常所说的几个变量,如信贷量、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变量。

二、我国中介目标的选择货币供应量成为我国的中介目标以后,学者们开始对它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从9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主张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原因大多是根据国际实践,许多西方国家已经逐步废除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做法,转而转向使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摘要:在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中介目标介于操作目标和最终目标之间,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我国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的分析,认为货币供应量作为当前的中介目标大体上还是合适的,但期间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也需要我们在金融监管水平上做进一步的改进。

关键词: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相关理论(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概念及重要性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最先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定义为:在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中央银行依据事前既定规则,运用政策工具直接予以调控至特定水平,以图影响最终目标实现程度的中介变量。

中央银行之所以采取这样的策略,是因为通过瞄准指标而不是直接瞄准货币政策目标的方法,可以更容易的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

因为通过设置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可以解决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与货币政策目标因时滞问题等因素造成的短时间内相关关系不是很明显的问题,使得中央银行能够迅速了解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很好的观察从货币政策工具到最终目标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从而使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调控更具弹性。

具体表现为以下的流程:中央银行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政策目标目前为理论所推崇和为实践所运用的中介目标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数量指标,主要包括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另一类是价格指标,如利率、汇率等。

此外,有的学者将通货膨胀也列为可供选择的中介目标之一。

(二)国内外关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主要理论二战后,各国经济百废待兴,凯恩斯以“有效需求”不足为理论基础,认为长期利率对投资的影响很大,并且可以由中央银行一系列政策工具加以调节,因而主张把长期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凯恩斯主义者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严重的通货膨胀束手无策,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即现代货币数量论开始盛行。

他们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只有稳定货币供给,才能避免通货膨胀,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因此他们坚持以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

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

供应 指标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是指货币政策的制定者所期望达 到的、货币政策的最终实施结果, 是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的依据。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又称:货币 政策中介指标、中间变量等) ,是介于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操 操作目标)和货币政策目标变 量的(最终目标)之间的变量 指标。
(三)经济增长与平衡国际收支之间的矛盾
若本国物价稳定,但是如果其它有关国家 出现了通货膨胀现象,则会促进本国输出 出的增加,输入的减少,国际收支会发 生大量顺差,从而影响本国的国际收支 平衡。若本国出现通货膨胀,其它国家 物价稳定,则会刺激输入的增加,输出 的减少,造成国际收支恶化。
(四)稳定物价与平衡国际 收支之间的矛盾
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 (一)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的矛盾
根据菲利浦斯曲线可知,失业率与物 物价上涨率成反函数关系。
(二)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超前增长的货币量会打破原有货 币同商品之间的平衡关系,使社 会需求大于总供给,从而导致物 价的上涨。而如果通货膨胀率过 高,又会导致若干经济及社会问题 题,最终迫使政府采取反通货膨 胀政策,紧缩银根,这样币政策目标体系
货币政策目标是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 和操作指标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 系。
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
公开市场操作
再贴现率法定 存款准备金率 其他工具
操 准备金
作 基础货币 指 其他指标 标
币值稳定
最 经济增长 终 充分就业 目 国际收支平衡 标 金融稳定
中 货币 介量 指 利率 标 其他
二、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并重
三、注重于高经济增长
四、以稳定为主,兼顾增长
(二)选择操作目标的标准

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货币政策选择中介目标时的局限性如何体现

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货币政策选择中介目标时的局限性如何体现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是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环节,对它们的选择是否正确以及选定后能否达到预期调节效果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能否实现。

通常中央银行以货币供应量或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一般来说,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要符合以下标准:一是可控性,即中介目标与货币政策工具有很密切的联动性,中央银行能够通过操作工具有效地调节和控制作为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二是可测性,即中介目标易于测量,有关部门能迅速而准确地收集到相关的数据资料,以便进行定量分析; 三是相关性,即所选择的中介目标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密切相关,调控中介目标能有效地影响最终目标,并且明确地显示货币政策倾向;四是抗干扰性,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常会受到许多外来因素或非政策因素的干扰从而可能因此降低货币政策的效果,所以应该选择那些受抗干扰程度较低的中介目标。

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其优点为:一是可测性强。

中央银行可随时观察市场利率的水平及其结构。

二是可控性强。

利率这一经济变量明显具有管理上的优势。

通常中央银行可直接变动再贴现率来改变利率水平,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或再贴现政策,也能调节市场利率的走势。

另外,凯恩斯主义也认为,中央银行可以确定利率水平并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生产和收入水平的变化来影响货币需求,进而影响货币供给。

因而,不仅中央银行能够通过货币供应来影响利率,而且也能够通过利率间接地影响货币供应。

这也是凯恩斯主义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要原因。

三是相关性强。

一方面,利率对经济运行过程的作用更直接,因为它直接影响信贷、投资、消费和储蓄等经济因素,对实现货币政策宏观目标的作用也就更为直接;另一方面,随着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资本市场获得迅速发展,资产证券化程度不断提高,与实际经济发展过程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广泛,而证券市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极为敏感。

所以调控利率能够有效地影响资本市场,进而影响实际经济过程。

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取的实证研究

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取的实证研究

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取的实证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取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宏观经济环境与中间目标选择的关系,探讨了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历史演变,并深入分析了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的因素。

通过具体的实证案例研究,揭示了我国在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取方面的具体做法和效果。

结合实证研究结果,对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取提出了一些启示,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

本研究对于我国货币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可以为未来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关键词】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实证研究、宏观经济、历史演变、因素、具体案例、结果分析、启示、研究方向、结论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对经济发展和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实施一直备受关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一直是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在不同阶段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调整。

深入研究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规律和影响因素对于更好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的作用愈发凸显。

深入了解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原因和效果,有助于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适应性和有效性,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分析,探讨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取的实际情况,为我国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改进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研究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直接影响着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而影响着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通过深入研究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作用机制,为我国的宏观调控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涉及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整体框架,对于完善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促进经济平稳增长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与效果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与效果分析

一、引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一直是理论界与实际工作部门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部分。

它们虽然分别表示了一个经济体内外部的最优均衡状态,但是之间存在冲突,如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目标在短期内相冲突,这导致了经济体需要对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进行选择。

货币目标制度一般包括以单一目标值和多重目标制。

单一目标制为货币学派所推崇,弗里德曼认为多重目标难以兼顾,易引起政策的过度调整;而凯恩斯学派则认为多重的权衡性货币目标制度能更好地解决错综复杂的经济问题。

我国现在实行“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制度。

近几年来,次贷危机造成全球金融海啸,对我国的经济产生重大冲击,使我国的政策方向由控制通胀的紧缩型转变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宽松型政策;而随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启动,国际市场中大量流动性涌入中国,对中国造成输入性通胀压力,同时由于国内货币供给量的剧增,我国的通胀率一度远超3%-3.5%的警戒区间,货币政策再次进入紧缩阶段。

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式下,研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首先对货币最终目标的含义及各目标之间的具体关系与存在冲突进行介绍,然后会结合我国的经济现状分析现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制度并用VEC模型检验两个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当今经济环境下应当选择的货币政策目标。

二、文献综述及我国现状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制度的选择一直受到理论界的密切关注。

货币主义学派支持货币中性论,即货币政策的扩张和紧缩仅仅能影响通货膨胀率的波动而对产出和就业产生系统性的影响。

因此,货币主义学派主张采用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长期目标。

而凯恩斯学派则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经济现象错综复杂,现实社会中的经济问题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单一的货币政策目标难以兼顾,多重的货币政策目标能够更好的解决经济问题。

国内,不少学者就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进行了研究。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摘要: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是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中间性或传导性金融变量,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预期影响的连接点和传送点。

各国往往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而选择不同的中间目标。

理论上可选的中间目标包括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等。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是货币供应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金融创新浪潮的来临,货币供应量会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一定会做出适当的调节的。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货币供应量1 货币政策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重要性中间目标,又称货币政策的中间变数,它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也称中介目标。

其重要性具体有以下三点。

1.1 货币当局提供反映短期经济变化和金融趋势的量化参照系数1.2 为宏观金融调控创造条件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介入货币政策的传递作用过程,可以使宏观调控富于弹性和层次性,从而避免经济动荡。

1.3 为货币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保持协调提供一个阶段性的调整标准这些变量和货币政策目标有着直接关系,货币政策当局使用中间目标,就能较为迅速地判断它的政策是否处于正确的轨道上。

2 选择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主要依据要使中间目标有效的发挥作用,准确反映货币政策效果,作为中间目标的金融变量,一般来说应该同时满足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2.1 可测性即中央银行所选择的金融变量,必须具有明确合理的内涵和外延,以使中央银行能迅速而准确的收集到该目标的数据资料,且便于进行定量分析和科学预测。

2.2 可控性即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在很短的时间能够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按其政策意图对所选择的金融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较准确的控制金融变量的变动情况及其变动趋势,使之按照政策设定的方向和力度作用于经济发展。

2.3 相关性即中央银行选择的中间目标,既要与其政策工具密切相关,又要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紧密相连,控制该目标基本就能实现政策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摘要货币政策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货币政策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核心,对其选择的科学与正确与否尤为重要。

自中央银行产生以来,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便是各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核心问题。

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传统的四大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即: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货币政策的这四大目标之间并非毫无联系的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

因此,各国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运行时,便不可能兼顾所有目标,这就出现了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

在一个国家的所处的经济环境、面临的经济问题和推崇的经济理论共同作用的结果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是不同的。

大多数西方国家政府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总会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对目标有所侧重。

关于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争论,大致上可分为单一目标论、双重目标论和多重目标论三种观点。

1984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无论从选择、制定或是执行、实施均处在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上探索。

后来随着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颁布,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正式以法律形式确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这一目标组合,既充分遵循了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一般规律,又符合现阶段国情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实践证明,此目标是我国体制转换时期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科学的具有充分可行性的选择。

货币政策涉及面广,对经济的影响广泛,在对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过程中既不能一味地复制西方的具体经验,也不能盲目独断,我行我素。

最科学的方法时在借鉴优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货币政策目标。

Abstract:Monetary policy, which is the major means of macro regulation and control,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tional macro-economic policies. Monetary policy target is the core of the monetary policy, and a right and scientific choice of the targe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Since the central bank has been established, choosing the ultimate target of monetary policy has become the key point of macro-economy in every country. During a long-time practice, four traditional ultimate targets of monetary policy have formed, which are price stability, full employment, economic growth and balance of international payments. These four targets of monetary policy do not exist independently; on the contrary, they are the unity of a contradiction. Therefore, when countries make and implement their macroeconomic policies, they can not cover all the targets. As a result, they have to face a problem of choosing the monetary policy targets. With the influence of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the current economic problems and the well-acclaimed economic theory, different countries in different periods willprefer different monetary policy targets. Most Western country governments will make monetary polic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conomic situation of that time. With regard to the ultimate goal of China's monetary policy options, economic theorists hold different views which can be generally divided into single-target theory, the twin goals of theory and multiple goals. Since 1984, China's monetary policy exploration in terms of selection, formulation or implementation has been in a difficult and tortuous path. Subsequently, in 1995,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defined the monetary policy target of China as "to maintain stability of the currency and thereby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To combine the two goals, not only obeys the general rule of monetary policy objective choice, but also conforms to the present country condition and meets the innate demand of developing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sustaining rapid-grown, healthy national economy.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is target is a science-based choice with full possibility to carry ou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transi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 in China. In conclusion, monetary policy covers wide range aspects of the society and has large effect on the economy. So when select the monetary policy targets, China can neither blindly copy the Western countries’ specific experience nor persist in its own way. The most scientific way to set monetary policy goals is to combine the right experience with the real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正文:一、导言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之一的货币政策在一国的经济运行及宏观调控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而对于作为其核心的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的正确与否更是重中之重。

制定货币政策,首先必须明确货币政策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所要实现的目标。

确切的说,货币政策目标应该是一个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

但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目标是指最终目标。

它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决定了货币政策效力如何以及经济发展的方向。

从传统意义上讲,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1]。

这四个目标也是基本的宏观经济目标,一直以来都是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力图实现的理想状态。

但从各国的具体情况来看,不仅在表述上这四个目标存在差异,具体做法也各有所不同,这一系列差异的原因便涉及到了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

中国目前同样也面临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的适当性和科学性问题。

二、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由于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长期实践,逐渐形成了传统的四个货币政策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1、物价稳定物价稳定就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或者剧烈的上下波动。

这里的物价是指一般物价水平,而不是指某种特定商品的价格。

物价稳定有助于企业和消费者的理性投资和消费,达到市场资源的合理有效的配置;其次,物价稳定有助于降低个人和企业把资源从生产性用途转移到非生产性用途的可能,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第三,物价稳定有助于减少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损失;第四,物价稳定有助于防止财富和收入的大量和无序的重新分配;最后,物价稳定有利于保持社会和政治的稳定。

因此,无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愿国内的物价水平不断的上涨,这些国家总是把物价上涨的幅度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以此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

2、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就是指任何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可以得到一个有报酬的工作,这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

如果社会的就业不充分,那表明存在着社会资源尤其是劳动力资源存在着浪费的现象。

由于社会的不充分就业,会带来失业者生活质量的下降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就业的不充分固然有其危害性,但国家并不是把零失业率作为它的追求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