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教案第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电子教案

宏观经济学电子教案

宏观经济学电子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1.1 宏观经济学的概念与范围1.2 宏观经济学的目标与方法1.3 宏观经济学的历史与发展1.4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1.5 宏观经济学在经济研究中的重要性第二章:宏观经济变量与测量2.1 国内生产总值(GDP)2.2 通货膨胀与失业2.3 利率与汇率2.4 财政与货币政策2.5 经济增长与人口老龄化第三章:需求-供给分析3.1 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3.2 市场均衡与失衡3.3 价格弹性3.4 需求-供给模型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3.5 需求-供给分析的局限性第四章:宏观经济学中的政策分析4.1 财政政策的目标与工具4.2 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应4.3 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4.4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应4.5 政策协调与宏观经济稳定第五章:失业与通货膨胀5.1 失业的类型与测量5.2 失业的原因与解决办法5.3 通货膨胀的类型与测量5.4 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影响5.5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及对策第六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6.1 经济增长的概念与衡量6.2 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6.3 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6.4 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源开发6.5 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第七章: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7.1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与政策7.2 贸易制度与国际经济组织7.3 汇率决定理论7.4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7.5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及其实践第八章:宏观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8.1 经济周期的概念与类型8.2 经济波动的原因与机制8.3 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8.4 经济预测与景气指数8.5 应对经济波动的政策措施第九章:财政与金融市场9.1 金融市场的类型与功能9.2 金融市场的主体与客体9.3 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9.4 金融市场的监管与风险9.5 财政与金融市场的相互关系第十章:宏观经济学与现代经济问题10.1 全球化背景下的宏观经济问题10.2 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10.3 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社会福利10.4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障10.5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宏观经济学导论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目标、方法及其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是理解整个学科的基石。

2024年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案(带特殊条款)

2024年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案(带特殊条款)

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案(带特殊条款)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案一、引言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是一本广受欢迎的经济学教科书,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政策。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曼昆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1.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包括国民收入、通货膨胀、失业率、经济增长等。

2.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工具和模型,如IS-LM模型、AD-AS 模型、菲利普斯曲线等。

3.分析和解释现实经济问题,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国际贸易等。

4.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第1章:导论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目标宏观经济学的数据来源和指标2.第2章: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的概念和计算方法GDP、GNP、NI等指标的关系和区别3.第3章: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概念和衡量指标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和模型4.第4章: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概念和衡量指标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影响5.第5章:失业失业的类型和衡量指标失业的成因和影响6.第6章: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效应7.第7章: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工具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效应8.第8章: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国际贸易的影响和政策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政策。

2.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提问、回答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考能力。

2.作业和考试: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和考试,检验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024版宏观经济学公开课教案

2024版宏观经济学公开课教案
联系
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两者都是研究经济现象的,只是研究角度和 对象不同。
区别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的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整 个经济体系的运行。
本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安排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 理论和分析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 问题。
实践案例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各国普遍采用宽松货币政策和积 极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如降低利率、扩大政府支出等。 在某些特定时期,如通货膨胀严重或财政赤字过大时, 政府可能会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
国际间政策比较和启示
美国
美联储采用独立的货币政策,而财政政策则受到国会和总统的较大影响,两者之间的协调配合相对复杂。
宏观经济学公开课教案
目录
• 宏观经济学概述 • 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 • 失业与通货膨胀问题探讨 •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实践应用 • 国际贸易与金融市场互动关系 • 宏观经济政策效果评价及未来展望
01
宏观经济学概述
Chapter
宏观经济学定义与研究对象
定义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运 行规律、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的 经济学分支。
通过国际比较,可以了解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差异,借鉴先进经验,
推动本国经济发展。
03
比较指标与方法
常用的比较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GDP、经济增长率
等,比较方法包括时间序列分析、横截面数据分析和面板数据分析等。
03
失业与通货膨胀问题探讨
Chapter
失业类型、原因及影响分析
失业类型
各阶段特点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经济特 征和发展重点,如工业化初期以农业 为主导产业,工业化中期以重工业为 主导产业等。

宏观经济学精品课件 高鸿业 第五版 第六章 第一节(2)

宏观经济学精品课件  高鸿业 第五版 第六章 第一节(2)

2、斟酌使用(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逆经济 方向行事 1 )定义: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视度势, 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政策,即变动支出和税收水 平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经济接近物价稳定的 充分就业水平。 2)补偿性财政政策:即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 缩性财政政策。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采取扩张 性的财政政策以刺激总需求;反之,当认为总 需求非常高,出现通货膨胀时,应采取紧缩性 财政政策,以抑制总需求。
解:第0年,BS*= t y*-g-t r = 200-250 = -50 BS = t y -g-t r = 200-250 = -50 第1年, BS*= t y*-g-t r = 200-270 = -70(下降) BS = t y -g-t r = 200-270 = -70(下降) 若 t= 20%, 则 BS*= t y*-g-t r = 0.2 1000-270 = -70 BS = 0.2[1000+2(270-250)]-270 = -62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使政府的预算盈余下 降,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下降20,实际预算盈余 下降12。
二、自动稳定器与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1 、自动稳定器:又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 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 冲击的机制。通过三项制度得到发挥: 1)税收的自动变化 经济上升阶段,收入增加,税收增加多一些, 可支配收入( DPI )少增加一些,消费少增加 一些,自动抑制了需求扩张和经济过热。
• 案例1:美国政府的债务和赤字
债务/GDP%
80 60 40 20 1950 1970 1995
• • • •
储蓄率 1960~1981 1982~1994 变化 公共储蓄 T-G 0.8 -1.6 -2.国民储蓄 Y-C-G 16.9 14.1 -2.8

【宏观经济学】 第六章 财政政策与

【宏观经济学】 第六章 财政政策与

当经济繁荣时,失业率下降,人们的 收入增加,税收会随着个人收入增加 而增加,可支配收入也就会自动地少 增加一些,从而使消费和总需求少增 加一些。在实行累进税率情况下,繁 荣使纳税人的收入自动地进入较高的 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上升的幅度会超 过收入上升的幅度,从而起到抑制通 货膨胀的作用。
自动稳定器 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
一、财政的构成和财政政策工具 (一)政府支出
政府支出是整个国家各级政府支出的 总和,主要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 支付。
(二)政府收入
税收 财产税、所得税和流转税 累退税、累进税和比例税 公债
政府购买 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如购 买军需品、机关公用品、政府雇员报酬、公共 项目工程所需的支出等都属于政府购买。 政府购买是一种实质性支出,有着商品和劳务 的实际交易,因而直接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 是国民收入的一个组成部分。
变动政府转移支付支出方案
例如在经济不景气时,临时增加对退伍军人的额外 补贴,在经济繁荣时,暂时停止上述补贴,政府还 根据萧条程度延长或缩短失业者能获得补助金的期 限。
变动税率
例如在确信是短暂的衰退时,暂时降低所得税率。
“时滞”问题 认识时滞
即从问题的发生到人们意识到这种问 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
行动时滞
紧缩性财政政策
当认为总需求非常高,即出现通货膨 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减少支出以 抑制总需求。
三、传统的健全财政思想 量入为出,收支平衡
政府的财政不以赚钱为目的,不应出 现赤字,应该每年都保持预算的平衡。 同时,政府尽量少预算,支出要节俭, 并严格控制其用途。
少征税
私人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赋税过 重会抑制厂商和个人的积极性,对整 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利。

宏观经济学公开课教案

宏观经济学公开课教案

宏观经济学公开课教案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规律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宏观层面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变量。

本节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变量。

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与生产要素的投入等。

3. 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指标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指标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消费者物价指数、失业率、货币供应量等,这些指标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与发展水平。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理论是研究经济波动和周期性变化的理论体系。

本节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理论。

1. 经济周期的定义与特征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的波动和变化,其特征包括周期性、波动性和不规则性。

2. 经济周期的阶段经济周期通常包括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四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经济表现各不相同。

3. 经济周期的原因与影响因素经济周期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内外部冲击、投资与消费需求、货币政策等。

这些因素会对经济波动产生影响。

第三节: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管理宏观经济政策是指通过调控经济运行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手段。

本节将介绍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管理的相关内容。

1. 宏观经济政策的分类与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可分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大类,其目标包括稳定物价水平、促进就业、实现经济增长等。

2. 货币政策的工具与调控手段货币政策的工具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等,通过调整这些工具来实现经济调控的目标。

3. 财政政策的工具与调控手段财政政策的工具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等,通过调整这些工具来实现经济调控的目标。

第四节:宏观经济学的国际视野宏观经济学的国际视野是指宏观经济学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和研究。

2024版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完整版)

2024版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导论•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均衡目录•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及其应用•当代宏观经济问题与挑战01宏观经济学导论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宏观经济学采用总量分析方法,即通过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总量进行综合考察,来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

特点宏观经济学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综合性体现在它研究的是整个国民经济活动,整体性体现在它考察的是经济总体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动态性体现在它揭示的是经济总体运行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趋势。

发展脉络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等阶段。

流派古典宏观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主张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的完善性,主张政府应减少干预,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则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价格粘性的存在,主张政府应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来纠正市场失灵。

宏观经济学发展脉络及流派02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1 2 3生产法支出法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古典经济学派认为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国民收入的决定取决于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需求。

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经济萧条的原因,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刺激总需求,以达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

新古典综合学派将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结合起来,认为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都是必要的,主张政府在经济中发挥调节作用。

乘数效应与加速原理乘数效应加速原理03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变化、产业转型升级等原因导致的失业。

总需求不足工资刚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完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者素质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导致物价上涨。

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doc

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doc

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doc•宏观经济学概述•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均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果分析目•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选择•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录01宏观经济学概述宏观经济学定义与特点定义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经济行为、经济表现及其内在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特点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各个总量及其相互关系,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收入、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

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及范围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问题,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就业、国际经济等。

研究范围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如国民收入的决定、货币与财政政策、国际贸易与金融等。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关系联系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都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学则需要微观经济学的支持。

区别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的经济行为,而宏观经济学则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问题。

此外,两者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等也存在差异。

02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方法生产法通过核算一定时期内各生产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总和来计算GDP,包括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得到增加值。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总结的方法包括计算居民消费、政府购买、企业投资和净出口的总和来核算GDP。

支出法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总和来计算GDP,包括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国内资产形成总额和净出口。

01假设价格水平不变,利率不变,只分析产品市场上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02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反映利率和国民收入间相互决定的关系。

IS-LM 模型03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 模型)国民收入决定因素及模型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经济增长可以带动就业增长,减少失业;同时,失业率的下降也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教案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类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任课教师:***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宏观经济学教案一、课程说明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总量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

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支出-收入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等。

该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基本经济理论,由于我们现在在经济领域中更多的是运用西方的理论,因而该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

但是宏观经济理论以一些假设为前提,与实际差距较大,比较抽象,有时要运用数学进行推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首先挑选了难度适宜的教材,并主要按教材内容来讲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

其次,还需要用一些难度适宜的习题,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分析能力。

另外,由于经济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

课程主要讲授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等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教学重点与难点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8、教学进程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

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宏观经济学》教材的第九章,主题为“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具体内容包括:国民收入的构成与测量、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国民收入的构成与测量方法,理解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

2. 使学生掌握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概念及其原因,了解我国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现状。

3. 使学生理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含义、作用及运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

2. 教学重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运用及效果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兴趣。

2. 知识点讲解:(1) 国民收入的构成与测量:讲解国民收入的构成要素,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以及测量国民收入的方法。

(2) 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介绍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如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并解释它们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3) 失业与通货膨胀:讲解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概念、原因及影响,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4) 财政政策:介绍财政政策的含义、作用及运用,如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等。

(5) 货币政策:讲解货币政策的含义、作用及运用,如宽松的货币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等。

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即时检验所学知识,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5.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组织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国民收入的构成与测量、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简述国民收入的构成与测量方法。

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教案宏观经济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包括总需求与总供给、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等;3. 掌握宏观经济学对于社会经济运行的分析框架和政府干预的原则;4. 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宏观经济学概述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内容;2.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3.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第二课:总需求与总供给1. 总需求的构成要素: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2. 总供给的构成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进步;3.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

第三课:经济增长1. 经济增长的定义和测量方法;2. 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资本积累、劳动力增长和技术进步;3. 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第四课: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1.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定义和影响因素;2. 通货膨胀的成本和通货紧缩的后果;3. 政府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应对策略。

第五课:政府干预与宏观经济稳定1. 政府干预的类型和目标;2. 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干预手段和效果;3. 宏观经济稳定的原则和挑战。

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理论和案例,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宏观经济问题和政府干预的效果;3. 实例分析:以实际经济数据和案例为基础,分析宏观经济的运行和政府的干预;4. 辩论活动:组织辩论活动,让学生就某个经济问题进行辩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评估方式:1. 课堂小测:每节课后进行小测,测试学生对于每节课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2. 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参与度、讨论质量和学习态度评估;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于宏观经济学的整体理解和能力。

教学资源:1. 教科书:提供理论和案例;2. 经济数据:提供实际经济数据进行分析;3. 电子资料:提供相关的学术论文和报告。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教案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教案授课班级:课程学分:课程学时:课程周学时:填写说明1、填写封面时用课程名称替换封面上的“××××”,删除封面上“(课程名称)”说明文字。

2、教学环境填写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实验室等。

教学进度安排手中的情况,就是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

•有价证券价格的未来不确定性是对货币投机需求的必要前提,这一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化。

利率越高,即有价证券价格越低,人们若认为这一价格已降低到正常水平以下,预计很快会回升,就会抓住机会及时买进有价证券,人们手中出于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就会减少;利率越低,即有价证券价格越高,人们若认为这一价格已涨到正常水平以上,预计就要回跌,就会抓住时机及时卖出有价证券,这样,人们手中出于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就会增加。

总之,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取决于利率,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化。

如果用L2 表示货币的投机需求,用r 表示利率,则这一货币需求量和利率的关系可表示为:L2= L2(r)或者L2= - h r式中,h为货币投机需求同利率的比例关系,衡量利率提高时货币需求增加多少,是货币需求关于利率变动的系数。

三、流动偏好陷阱利率越高,货币需求量越小。

1、当利率极高时,这一需求量等于零;2、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会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

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当利率极低时,流动性偏好趋于无穷大。

这时即使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也不会再使利率下降。

四、货币需求函数货币总需求函数对货币的总需求是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的总和。

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决定于收入,而货币的投机需求决定于利率。

因此,对货币的总需求函数可描述为:L = L1 + L2 = k y - h rL1 ( y ) = k y和利率无关,垂直于横轴;L2 ( r ) = - h r起初向右下方倾斜,最后为水平状(流动偏好陷阱)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上式中,L、L1、L2都是指对货币的实际需求,即具有不变购买力的实际货币需求量。

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指标和计量方法。

3. 熟悉宏观经济学对政府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4. 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节:宏观经济学概述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3.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假设。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指标1.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通货膨胀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 失业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4. 结汇和汇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的政策影响1. 货币政策和利率调控的原理和手段。

2. 财政政策和税收调控的原理和手段。

3. 国际贸易政策和汇率调控的原理和手段。

第四节: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发展1. 经济增长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经济周期的起因和特征。

3.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教学法:通过PPT、讲义等方式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核心指标、政策影响和经济发展进行系统讲解。

2. 案例分析法:选取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讨论互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表达自己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解和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

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认真完成课后作业。

2.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核心指标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宏观经济学政策影响和经济发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每个内容的深入程度有限,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强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的讲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宏观经济学的知识。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概述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经济状况和运行规律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体表现和变动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等目标。

本科宏观经济学教案

本科宏观经济学教案

本科宏观经济学教案一、教学目标及要求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以及其影响因素,培养学生分析宏观经济问题和制定相应政策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1. 宏观经济学概述1.1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2 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1.3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和工具2. 国民经济账户2.1 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2 国民收入和支出的构成2.3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3. 需求与供给分析3.1 需求的组成及其决定因素3.2 供给的组成及其决定因素3.3 市场均衡与价格形成4. 国民收入的决定4.1 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的影响4.2 净出口的决定因素4.3 多重波动原因的分析5. 货币与银行体系5.1 货币的功能与供给5.2 银行体系的作用与运行机制5.3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稳定6. 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6.1 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与互动关系 6.2 汇率决定与汇率制度6.3 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与制度安排7. 经济增长与发展7.1 经济增长的概念与测度7.2 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经济政策7.3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灵活运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四、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考核方式主要采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术表达能力为评价标准。

五、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实例案例、统计数据及相关学术文献等。

六、参考文献1. 高等院校经济学课程教材编写组. 经济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2. 何平. 宏观经济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3. 刘伟, 张旭辉, 吴刚. 经济学原理[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以上是本科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案安排和教学要求,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宏观经济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应用相关经济理论分析宏观经济问题,为未来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宏观经济学曼昆讲义第六章开放经济精品PPT课件

宏观经济学曼昆讲义第六章开放经济精品PPT课件
1、固定汇率是如何运行的
固定汇率的实质是:中央银行承 诺,允许货币供给调整到任何水 平,以保证均衡汇率等于所宣布 的汇率
如,央行想把汇率固定在1:8水平 上,而目前均衡汇率是1:10。套 利者会大量购买本币,以获取差价。
LM*曲线
这里,T和G、r*、M、P是外生变量。Y,e
是内生变量
汇率e
LM*
IS*
Y
Y
十、浮动汇率的小型开放经济
1、财政政策
扩张的财政政策会使汇率上升而收入不变(这与 封闭经济不同)
汇率eBiblioteka LM*IS2* IS1*Y
原因:
封闭经济:收入增加 利率上升 (更高收入增加对货币需求)
开放经济:收入增加 利率上升
净出口>0
净出口=0
净出口<0
Y>C+I+G
Y=C+I+G
Y<C+I+G
储蓄>投资 储蓄=投资 储蓄<投资
资本净流出>0 资本净流出=0 资本净流出<0
三、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
名义汇率是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 实际汇率是人们交换两国生产的产品的比率
实际汇率等于名义汇率乘以两国物价水平的 比率
须大到足以抵消财政影响)
3、货币政策
e
LM1* LM2*
IS*
货币供给增加会增加收入,降低汇率
注意:货币供给增加与封闭经济一样会 增加收入
但传递机制不同:封闭:通过利率传递 开放:通过汇率传递
封闭经济:货币增加 利率下降 投资增加 收入增加
开放经济:货币增加 利率下降压力 资本流出 本币贬值(汇率下
r = r*

宏观经济学 教案

宏观经济学 教案

宏观经济学教案教案题目:宏观经济学教案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分析宏观经济学的关键指标和测量方法;3. 探讨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教学重点:1.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2. 宏观经济指标的意义和测量方法;3. 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教学难点:1. 宏观经济学的定量分析方法;2. 宏观经济政策的评估和调整。

教学资源:1. 教科书:宏观经济学导论,XX出版社;2. 多媒体课件: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案例或问题,激发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兴趣,引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和重要性。

Step 2: 基本概念和原理(20分钟)2.1 讲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包括国民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失业率等;2.2 介绍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原理,如需求与供给、产出与价格水平的决定等。

Step 3: 宏观经济指标的意义和测量方法(25分钟)3.1 分析宏观经济指标的作用和意义,如GDP的衡量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标准;3.2 介绍宏观经济指标的测量方法,包括收入法、支出法和生产法等。

Step 4: 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30分钟)4.1 解释宏观经济政策的概念和目标,包括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胀和促进就业等;4.2 探讨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法,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

Step 5: 案例分析和讨论(15分钟)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加深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解和应用。

Step 6: 总结和拓展(5分钟)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进行总结,并提供相关拓展资源和进一步学习的方向。

教学评估:1. 参与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活跃程度;2. 后续练习和作业的完成情况;3. 小组或个人报告的内容和表现。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教材和文献,深入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其他重要概念和理论;2. 组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宏观经济现象;3.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比赛或研究项目,拓宽知识领域和提升研究能力。

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教案教案标题:宏观经济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指标和测量方法。

3. 分析宏观经济学的政策工具和其对经济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宏观经济指标的意义和测量方法。

3.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教学内容和安排:1. 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讲解(1课时):-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分析框架。

2. 宏观经济指标的意义和测量方法(2课时):- GDP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 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意义和测量方法。

- 其他重要宏观经济指标的介绍。

3.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2课时):- 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和工具。

- 财政政策的基本原理和工具。

-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结合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和图表展示,掌握宏观经济指标的测量方法和意义。

3.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讨论和辩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对宏观经济指标和政策工具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并提出相应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建议。

教学资源:1. 《宏观经济学》教材。

2. 相关经济学理论和案例资料。

3. 经济数据和图表。

教学反思:1.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关注宏观经济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政策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保持教学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宏观经济学 第6章 总需求和总供给

宏观经济学 第6章  总需求和总供给

Macroeconomics
Yu Huixin School of Management HEBUT
22
三、 总供给模型
长期地看, 长期地看,总供给与潜在产出水平密切 短期地看,在生产能力一定时, 相关 ;短期地看,在生产能力一定时,总 供给也要受总需求和价格水平的影响。 供给也要受总需求和价格水平的影响。
0
0 1 Yu Huixin School of Management HEBUT
N
N
N
20
4、劳动市场均衡 、
W/P
W 2 (P) W 0 (P)
NS = NS E
()
W P
Nd = Nd 0
Macroeconomics
()
W P
21
N1
N0
N2
N
Yu Huixin School of Management HEBUT
0 P
Y0
Y1
Y
E0 P0
E1
AD0 0
Macroeconomics Yu Huixin School of Management HEBUT
AD1 Y
13
Y0
Y1
r
扩张性货币政策对总 需求曲线的影响: 除价格因素外, 除价格因素外,扩张 性货 币政策导致AD线向 币政策导致 线向 右移动, 右移动, 相反紧缩性货币政策 导致 AD线向左移动。 线向左移动。 线向左移动
古典派认为总供给决定总需求 工资和价格是完全弹性的, 工资和价格是完全弹性的,市场能 够很快出清 当出现非均衡时, 当出现非均衡时,市场经济能够迅 速自动恢复到充分就业水平下的均衡 状态 总供给总处于潜在产出水平,AS因 总供给总处于潜在产出水平,AS因 而是一条垂直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1:稳健货币政策中的“适度从紧”
案例内容:
1997年以来,我国所实行的货币政策长期被称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强调的是货币信贷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大体保持协调关系,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和重点,因为经济形势的变化,就要求适度调整的政策实施的力度和重点。

例如,从2001年11月份开始,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开始出现负增长,经济运行出现通货紧缩局面长达14个月,这种通货紧缩不仅表现为消费需求不足,也表现为投资需求不足,整个经济增长乏力。

但是,在2003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由负转正仅一年时间,通货紧缩阴影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严重的投资过热趋势。

其原因有几个,一是1998年以来我国多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这些政策实施中的投资项目大多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必然带动钢铁、水泥等行业热起来;二是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各地搞“政绩工程”;三是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后,利益主体也多元化,使地方政府与经济主体间形成默契与投资合力,再加上房地产行业在这几年的暴利引诱,造成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异常投资冲动。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以及投资结构的严重失调这两大问题,在银行信贷上也得到了充分反映。

中央政府高度警惕地看到了这一矛盾,及时做出了调控决策。

考虑到积极财政政策已到了必须淡出的时候,所以必须从货币政策方面考虑调控,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提高法定准备率(2003年9月21日起,把原来6.1%的法定准备率提高到7%,2004年4月25日起,再把准备率从7%提高到7.5%)。

二是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从2004年4月25日起,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率提高0.5个百分点。

三是建立再贷款浮动制度,2004年3月25日起,在再贴现基准利率基础上,适时确定并公布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货款利率加点幅度,同时决定,将期限在1年以内、用于金融机构头寸调节和短期流动性支持的各档次再贷款利率在现行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统一加0.63个百分点,再贴现利率在现行基准利率基础上统一加0.27个百分点。

四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2004年一季度,央行通过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2916亿元,通过债券市场公开市场操作(卖出债券)回笼基础货币2810亿元,基本全额对冲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

五是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的窗口指导,促进优化贷款结构。

六是积极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这轮宏观调控,尽管货币政策已显示出强有力的效应,但目前能迅速取得如此明显效果,
与同时采取一些行政手段分不开。

以后,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的市场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着眼点也应更多地放在市场机制的完善上,包括进一步完善市场化利率体系,通过市场机制调整贷款投向。

资料来源:《200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载《金融时报》,2004-05-12。

《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力度和重点》,载《上海证券报》,2004-05-15。

案例2:美联储2001年的多次降息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在克林顿政府时代经历了长达8年高涨以后,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出现衰退迹象,国内生产总值以年率表示的季度增长率从第一、第二季度的4.8%、5.6%下降到第三、第四季度的2.2%、1.4%。

制造业存货从2000年4月开始连续9个月增加,而制造业活动指数和纳斯达克综合股票价格指数则逐月连续下降。

在这样的形势下,美国央行——联邦储备系统连续采取行动:2001年1月3日,把联邦基金利率即银行拆借存款准备金的利率从6.5%降到6.0%,1月3日、4日把贴现率从6.0%降到5.75%,再从5.7%降到5.5%;1月5日,又实行临时性公开市场操作的政策,3天内净买进55亿美元政府债券、联邦机构证券和抵押贷款证券,以扩张货币供给。

1月31日,再把联邦基金利率从6.0%降到5.5%,把贴现率从5.5%降到5.0%。

联储的行动在股票市场上迅速得到了反映。

1月初联储宣布降息后,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当天上升299.60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当天也上升324.83点。

1月底再次宣布降低贴现率后,股票市场反映就不及月初那样强烈。

但人们还是预料,在联储调控下,美国经济有可能避免衰退。

但正如基本理论所说,扩张的货币政策在反衰退方面作用有限。

联储几次降息并未能有效刺激经济。

这使联储不得不再次降息,从2001年初到6月底,联储6次降低利息,降幅达2.75个百分点。

分析家们普遍认为,在美联储如此大幅降息动作刺激下,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进入疲软状态的美国经济在当年下半年应当出现明显好转。

但事实并非如此,美国6、7月份经济继续处于低增长甚至停滞状态。

尤其使人不安的是,制造业的衰退开始波及其他部门。

造成这样疲软的原因,一是企业投资下滑。

由于绝大多数企业盈利状况没有改善,不得不裁员,投资继续减少。

二是美国经济疲软波及其他国家,日本经济恢复无望,欧洲经济开始放缓,拉美和亚洲一些国家形势仍旧恶化,再加上美元坚挺,美国出口受到严重打击,2001年上半年出口比2000年下半年下降2.3%。

三是华尔街股市萎靡不振,失业上升,使消费支出增势减缓。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联储8月21日再次宣布降息,累计降低利率3个百分点,使利率达到了1994年春以来的最低水平。

资料来源:《经济日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