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诗歌鉴赏的对比分析法》
高中课内诗歌对比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首诗歌的作者、背景及主题。
2. 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情感和意境。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诗歌表现手法的对比分析。
2. 诗歌情感和意境的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
2. 灵活运用对比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介绍本节课的两首诗歌:诗歌A和诗歌B。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 分别介绍诗歌A和诗歌B的作者及其生平。
2. 分析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
三、诗歌主题分析1. 指导学生阅读诗歌A和诗歌B,了解其主题。
2. 通过小组讨论,总结两首诗歌的主题。
四、诗歌表现手法对比分析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A和诗歌B的表现手法。
2. 比较两首诗歌在修辞手法、意象、结构等方面的异同。
五、诗歌情感和意境对比分析1. 指导学生体会诗歌A和诗歌B的情感。
2. 比较两首诗歌在意境创造、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对诗歌A和诗歌B有更深入的理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诗歌主题深化分析1. 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对诗歌A和诗歌B的主题进行深化分析。
2. 引导学生思考两首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三、诗歌表现手法综合运用1.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对诗歌A和诗歌B的表现手法进行综合运用。
2.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尝试创作类似表现手法的诗歌。
四、课堂讨论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两首诗歌的感悟和体会。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五、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对比分析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以诗歌A和诗歌B为素材,创作一首新诗。
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A和诗歌B的主题、表现手法、情感和意境的掌握程度。
诗歌鉴赏的对比教学法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古诗鉴赏中的“对比教学法”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但是诗歌又不同于其它文学体裁,它是极为精炼的语言艺术,其语言极具跳跃性,在表情达意上也就较为含蓄。
也正是因为它的这一特点,使得诗歌教学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既有情趣又有难度的一个版块。
那么,如何深入浅出地进行诗歌教学,从而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如何提高诗歌教学的课堂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这就成为了我们诗歌教学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在诗歌教学中,我认为可以用“比较法”来鉴赏诗歌,所谓“比较”,就是将有着某种联系的几首诗歌放在一起来对比着鉴赏,这样做的目的,既能使学生的视界拓宽,也能让学生在对比中去体味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给他们以思想上和方法上的启迪。
那么,我们如何对诗歌进行对比呢?又该将哪些诗歌拿来对比呢?总的来说,我认为,诗歌的对比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入手:首先,比同一作者的不同时期的作品。
就是说我们可以将某一位作者在不同时期内写的作品放在一起来对比着鉴赏。
我们课本中有很多同一位作者不同时期写的诗歌,这些作品有的风格、主旨大致相近,而有些却在内容、形式、主旨上大相径庭。
所以,我们在讲这些诗歌的时候,将相近的抑或是不相近的放在一起来鉴赏,就能够让学生对该诗人作品的风格、诗中的情感有更全面的感知。
在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选入了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再加上之前学生在初中学过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这些作品放在一起就完整的展现出了李清照在不同的生活阶段所写的诗歌,那么,我们在教授这些课文的时候,将这些诗歌放在一起,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情感,了解诗人。
透过文本,学生不难从《声声慢》中的“淡酒”、“风急”、“雁过”、“黄花”、“梧桐”、“细雨”和《一剪梅》中的“红藕香残”、“秋”、“独”、“雁字”、“花自飘零”等词中体会两首词的情感,再结合之前学过的《如梦令》来比较,这几首词分别代表了李清照前期、中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
高考诗歌鉴赏比较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比较教案教案标题:高考诗歌鉴赏比较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分析和比较不同诗歌作品的主题、意境、表达方式等要素。
2. 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诗歌作品,并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的鉴赏比较,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可以通过播放一首优秀的诗歌朗诵或展示一幅与诗歌相关的图片。
2. 提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
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高考诗歌鉴赏的要求和考点,以及比较分析题的特点。
2. 教师给出一道高考诗歌鉴赏比较题的例子,并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要求和解题思路。
探究(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首高考诗歌,要求学生先独立进行鉴赏分析,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和比较不同诗歌的主题、意境、表达方式等要素。
2. 教师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比较诗歌作品。
展示(10分钟):1.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对所分配诗歌的鉴赏分析和比较结果。
2. 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提供反馈,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强调学生在高考诗歌鉴赏中需要运用的方法和技巧。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高考诗歌鉴赏的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拓展(10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两首自己喜欢的诗歌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2. 提供一些相关的参考资料或推荐一些优秀的诗歌作品,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诗歌鉴赏和研究。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诗歌鉴赏比较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教学资源:1. 高考诗歌鉴赏题目和参考答案。
2. 高考诗歌作品选集。
诗歌比较鉴赏 教案
古典诗歌比较鉴赏教学目的: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学习答题思路,重点掌握比较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鉴赏方法。
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重点难点: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一、导入诗歌比较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从2003年的全国春季高考北京卷、上海卷,到2005年的北京卷、福建卷、湖南卷、天津卷、浙江卷、上海卷、辽宁卷,再到2006年重庆卷、湖北卷等,都有诗歌比较鉴赏题。
因此,诗歌比较鉴赏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了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提问:诗歌比较鉴赏可以从哪些方面设置比较点,或者说,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答: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具体有以下几个角度:1、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20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严维和《暮春浐水送别》韩琮问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2、诗与画的意境比较(2005年广东卷)《春日登楼怀归》寇准问题: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
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 ? 请说明你的理由。
3、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2005福建卷)《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2005湖南卷)《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和《登崖州城作》李德裕问题:两诗都着一“望”字。
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柳诗之“望”……5、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2005浙江卷)《齐安郡中偶题》杜牧和《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问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6、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2005天津卷)《湖州歌(其六)》汪元量问题: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诗歌比较鉴赏公开课课件
在主题比较鉴赏中,可以选择两首或更多诗歌进行主题的比较。通过比较它们的主题,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每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这种鉴赏方法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详细描述
总结词
通过比较不同诗歌的风格,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详细描述
在风格比较鉴赏中,可以选择两首或更多诗歌进行风格的比较。通过比较它们的风格,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每首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这种鉴赏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VS
通过比较不同诗歌的语言,深入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详细描述
在语言比较鉴赏中,可以选择两首或更多诗歌进行语言的比较。通过比较它们语言,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每首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这种鉴赏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总结词
通过比较不同诗歌的意象,深入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介绍诗歌的分类方法和主要流派
总结词
根据不同的标准,诗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格律诗、自由诗、叙事诗、抒情诗等。同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也形成了各种诗歌流派,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这些流派在主题、风格和技巧上各有特色,展现了诗歌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详细描述
总结词
阐述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总结词:多元融合
详细描述:中国现代诗和外国诗歌在多元融合方面也有着相似之处。它们都吸收了不同文化、艺术流派和风格的营养,形成了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和风格特点。
VS
总结词:共同关注
详细描述:中外诗歌在主题、风格等方面也有许多共同关注点。例如,中外诗歌都关注自然、人生、爱情等主题,并采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诗歌鉴赏之对比手法教案
诗歌鉴赏之对比手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手法鉴赏诗歌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诗歌情感、意境的感悟。
二、教学内容1. 对比手法的概念及作用2. 对比手法的类型3.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案例分析4. 对比手法鉴赏诗歌的步骤5. 实践练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对比手法的概念、类型及在诗歌中的运用。
2. 教学难点:对比手法在诗歌鉴赏中的实际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比手法的概念、类型及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对比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对比手法的概念、类型及作用,并结合具体诗歌进行分析。
3. 案例分析:分析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案例,如杜甫《春望》、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4. 实践练习:让学生运用对比手法鉴赏一首诗歌,如李清照《如梦令》。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对比手法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诗歌资料,包括文本、译文和赏析。
2. 准备对比手法鉴赏的诗歌案例。
3. 准备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歌和对比分析。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介绍对比手法的定义和作用。
a. 解释对比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b. 强调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能够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2. 第二步:讲解对比手法的类型。
a. 直接对比:指出事物的不同之处。
b. 间接对比: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来凸显差异。
c. 对比反衬:通过对比强调主题或情感。
3. 第三步:分析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案例。
a. 以杜甫的《春望》为例,分析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b. 以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
4. 第四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对比鉴赏实践。
a. 分配一首诗歌,要求学生识别和分析其中的对比手法。
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教案第一篇: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教案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2、学习答题思路,掌握诗歌意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比较鉴赏的方法。
3、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讨论归纳教学过程一、考纲回顾鉴赏评价E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比较鉴赏基本原则方法:整体把握,求同存异,辨同析异。
方法:求“同”关键词;求“异”关键词三、合作探究1、课件展示:[2006•湖南卷].14、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6分)薛宝钗咏白海棠林黛玉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珍熏芳姿昼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自携手瓮灌苔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胭脂洗出秋阶影,借得梅花一缕魂.冰雪招采露砌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淡极始知花更艳,秋闺怨女拭啼痕.愁多焉得玉无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欲偿白帝凭清洁,倦倚西风夜已昏.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
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
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
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参考答案: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古代诗歌鉴赏中的对比鉴赏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中的对比鉴赏教案古代诗歌鉴赏复专题——对比鉴赏(补充)研究目标:1.掌握比较鉴赏的基本方法、答题思路和答题规范。
2.在比较阅读中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考情说明:诗歌比较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2006年湖北卷考过,后来一直未考。
2014年18套高考题有5套,如新课标卷2、江苏卷、天津卷、浙江卷、山东卷考的是比较鉴赏。
因此,诗歌鉴赏中的比较阅读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高考出现过的试题类型:1.对形象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和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
2.对语言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3.对表现手法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
4.对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试题引路: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___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唐)______吹笛___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___尽___。
1.这两首诗都因笛声而起思归之情,但具体情感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答案:《夜上受降城闻笛》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而《春夜闻笛》抒写的是迁客的归怨。
2.两首诗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答:《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
《春夜闻笛》借大雁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来反衬诗人不能北归的遗憾和怨愁。
比较鉴赏的基本原则:整体把握,寻同求异,辨同析异。
比较鉴赏的基本方法:求“同”关键词;求“异”关键词。
辽宁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江宁夹口三首(其三)___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___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___惟深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诗歌鉴赏之对比手法教案
诗歌鉴赏之对比手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对比手法的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手法分析诗歌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美。
二、教学内容1. 对比手法的定义和作用。
2. 对比手法的类型和特点。
3.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案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对比手法的概念、作用和类型。
2. 教学难点: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比手法的概念、作用和类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比手法的分析心得。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展示对比手法的相关内容和案例。
2. 诗歌材料:选取运用对比手法的诗歌供学生分析。
3. 小组讨论:准备小组讨论的相关材料和问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首运用对比手法的诗歌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对比手法的概念和作用:详细讲解对比手法的定义,让学生明白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重要性。
3. 讲解对比手法的类型和特点:介绍不同类型的对比手法,如对比、衬托、对立等,并分析其特点。
4. 案例分析:选取一首诗歌,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分析,讨论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每组分析一首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分享分析心得。
6. 总结与拓展:总结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提出拓展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对比手法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是否得到充分体现,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分析诗歌中的对比手法,都需要教师在课后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八、作业布置1. 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分析,写出分析报告。
2. 引导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对比手法的资料,加深对对比手法的理解。
九、课后辅导1. 教师应随时解答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指导他们正确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分析。
诗歌鉴赏之对比手法教案
诗歌鉴赏之对比手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对比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诗歌情感、意境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对比手法的定义和作用2. 对比手法的类型3.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经典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1. 对比手法的定义和作用。
2. 对比手法的类型及运用。
3. 对比手法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1.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深入分析和鉴赏。
2. 如何在诗歌创作中运用对比手法。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比手法的定义、作用和类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经典案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和鉴赏。
4. 实践法:鼓励学生尝试在诗歌创作中运用对比手法。
【章节一:对比手法的定义和作用】1. 讲解对比手法的定义:对比手法是指在诗歌创作中,通过对照、比较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2. 阐述对比手法的作用:对比手法能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表达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章节二:对比手法的类型】1. 讲解对比手法的类型:直接对比、间接对比、对比反衬、对比并列等。
2. 举例说明各类型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
【章节三: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经典案例分析】1. 分析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运用对比手法,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象和诗人胸怀。
2. 分析宋代诗人苏轼的《赤壁怀古》:运用对比手法,展现了历史变迁和诗人感慨。
【章节四:对比手法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1.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对比手法分析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分析现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章节五:如何在诗歌创作中运用对比手法】1. 讲解如何在诗歌创作中运用对比手法:选取对比对象、设置对比场景、突出对比效果等。
2. 鼓励学生尝试在诗歌创作中运用对比手法,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首运用对比手法的诗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诗歌鉴赏之 对比手法教案
诗歌表现手法之对比手法教学目标1、能鉴赏古诗词中的对比手法。
2、通过例题理解古典诗词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3、掌握高考诗歌鉴赏对比手法的答题方法。
重难点:掌握高考诗歌鉴赏对比手法的答题方法。
教学方法:梳理探究训练教学过程导入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请作简析。
《越中览古》一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
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一、知识结构梳理:(10分钟)高考考纲1、考纲要求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考点解释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现手法。
设题方式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4、赏析这首诗(词)对比的艺术特色。
方法探寻典例精析1:阅读此诗,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特点?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yè管弦。
采用对比的手法。
(步骤一)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
前者忧,后者乐。
对比鲜明,反差强烈。
(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对朱门贵族的愤慨。
(步骤三)二、新知探究:(15分钟)探究学习1:请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案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案第一篇: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案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案一、真题导入、考情分析1、真题(1)(14年全国卷Ⅱ)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韦诗翻译】常常在外漂泊流离,已经习惯于远别家乡亲人。
随意地挥一挥衣袖,就远走客居异乡。
一觉醒来,归梦破碎,孤灯之下,依然身在江南。
心情惆怅,起身出户,见一轮明月,已斜挂山顶。
【郭诗翻译】世代生活在海边,芦苇深处掩映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
晚上灯前主客相聚,笑声不断,渔人讲述,海上捕鱼晚上归来,有青天一轮明月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答案】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1分)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2分);郭诗中,“灯前”表现了住宿在渔家(1分)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2分)。
【解析】韦诗和郭诗都写到“灯下”,但景象不同,感情迥异。
韦诗是“灯前”梦醒。
可以想见诗人夜不成寐,或读或写,排遣愁思,在困倦中睡去。
及至醒来,残灯犹明,乡梦幻灭,沉重的现实显现灯前,孤寂惆怅充塞心头。
“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郭诗是“灯前”谈笑。
形象地描写出欢乐景象。
渔家热情待客,主客无拘无束,掌灯言欢。
虽然主人渔业艰辛,但此刻都化入笑谈,轻松融洽的气氛洋溢在字里行间。
2、考情诗歌比较鉴赏成为近年来高考诗歌考查的热点。
14年的全国卷Ⅱ考查了情感的比较,15年全国卷Ⅰ考查了描写景物的角度的比较。
2013年-2015年,这类题型在其他省的考题中出现了9次,频率较高。
这类题型一般是两首诗词的比较阅读,信息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好地考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初中诗歌比较鉴赏教案
初中诗歌比较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两首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能够分析并比较两首诗歌在表达手法、修辞技巧等方面的异同。
(3)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两首诗歌的特点。
(2)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两首诗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2)通过对比两首诗歌,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拓宽视野。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两首诗歌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
2. 诗歌内容: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情感、意象、节奏等方面的特点。
3. 比较鉴赏:从表达手法、修辞技巧、情感抒发等方面,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简要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诗歌及作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情感、意象等方面。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全班交流: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进行互动点评。
4. 比较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表达手法、修辞技巧、情感抒发等方面,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2)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推荐相关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比较鉴赏的方法。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首诗歌的理解程度,诗歌鉴赏能力。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独立思考、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较鉴赏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1. 比较鉴赏的概念和意义。
2. 诗歌的感知和理解。
3. 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2. 诗歌的深层次理解的引导。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诗歌材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诗歌?诗歌的特点是什么?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思考。
二、新课内容(15分钟)1. 教师介绍比较鉴赏的概念和意义。
2. 教师讲解诗歌的感知和理解,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教师讲解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如对比、类比、分析、综合等。
三、实例分析(15分钟)教师给出两首诗歌,让学生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四、课堂小结(5分钟)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情况。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的诗歌鉴赏中。
2. 教师给出两首诗歌,让学生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三、实践操作(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分析诗歌的异同点,进行交流分享。
四、课堂小结(5分钟)五、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选择两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写一篇鉴赏心得。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比较鉴赏的概念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和理解能力的提升情况。
3. 学生对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诗歌比较鉴赏教学设计
2016(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教案公开课教案古诗词鉴赏之比较阅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高考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答病例与规范答题的比较明确答题思路。
在讨论、练习中归纳、掌握诗歌形象、语言、表现手法、内容感情比较鉴赏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在比较中进一步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会规范答题。
教学难点:在整体理解诗词的基础上,求同辨异。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及要点:一、考纲回顾鉴赏评价D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考情回顾:命题特点:不同诗人作品的比较;同一诗人作品的比较。
命题考点:1、比较形象2、比较语言3、比较表达技巧4、比较内容情感三、合作探究1、真题示例(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问题例析3、从上题中可看出诗词比较阅读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比较鉴赏基本原则:整体把握,求同辨异。
比较鉴赏,即“求同辨异”。
比较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比较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步骤。
比较方法:求“同”关键词寻“异”关键词。
大部分的比较类诗词都可以借助关键词来更好地分析异同。
关键词可能是描述意象的名词、形容词,可能是直接或间接表明情感的动词等,当然也有的找不出具体的词,要结合诗词的整体内容去理解。
4、其他题型示例【比较语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诗歌中的对比衬托手法》公开课教学设计2
《诗歌中的对比衬托手法》公开课教学设计开课人:郑后新地点:高二(7)班时间:2012年5月15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诗歌表现手法中的对比与衬托手法的特点和效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讨论交流互动中学会鉴赏诗歌中对比与衬托手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诗歌的对比与衬托手法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生活中事物的美丑好坏。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对比与衬托手法的运用效果。
教学难点: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教学方法:解析法,提问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以诗歌试题《白梅》导入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明确:用对比与衬托手法。
二、板书课题:诗歌中的对比手法理论简介: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对照比较,以便说明一定的道理的修辞格,对比又叫“对照”。
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1、列举学生熟悉的对比诗句: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达了强烈的爱憎感情。
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通过对“富人”和“贫苦人民”两种生活状态的鲜明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其他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梅尧臣《陶者》)2、学生分析《鹧鸪天·代人赋》对比手法及表达效果,教师板书。
明确:两种截然相反的生活感受并列在一起,不作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通过对比得出。
3、通过以上复习让学生根据板书内容归纳对比的特点、作用及赏析对比手法的方法。
对比的特点: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对照比较。
(学生根据板书内容归纳,教师板书)对比的作用:主旨更突出,感受更深切,区别更鲜明。
(学生根据板书内容归纳,教师板书)鉴赏方法:1、找准对比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公开课教案
一、课题:诗歌鉴赏的对比分析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的考查要点。
2.丰富、积累诗歌鉴赏的有关知识。
3.理解掌握以对比的方法进行诗歌鉴赏。
(二)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以对比分析的方法鉴赏诗歌,启悟其思维。
2.提高学生鉴赏评价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消除学生对诗歌鉴赏的畏难心里,激励其树立信心、踏实用功。
2.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提高对诗歌学习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重点
对比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和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教学互动,重在学习方法的指导
五、教学步骤过程
导入课题
诗歌鉴赏向来是高考的热点,也是难点之一。
因其能力层级高(E级),往往被学生视为“畏途”,面对考题难以打开思路,甚至无从措手。
甚至地方的高考题也以对比(类比)方式设考题,颇为发人深省。
这次市学情摸
底考试的诗歌鉴赏题便是两首送别词。
这两首词为七言绝句的送别诗,风格迥异,表现手法不同,送别友人所抒发的感情也不同。
王诗以“流水”“云雨”“明月”用象征性的手法直接抒发了虽即将分别然流水相通,风雨与共,共一轮明月,深原的友情是不会因在两地而……所以“不觉..”有离伤的。
而严诗是秋日黄昏,诗人长久伫立在江边。
江面上点点寒鸦已飞尽,只有悠悠江水流向远方……寄寓思念孤寂之情于凄清之景中,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不尽的思念。
悟性高的同学答出了“海内存……”“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见对比分析比单独赏析一首诗有更大的收益。
我们今天就整体赏析王安石的《枝全陵怀古》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作对比分析:
整体赏析桂枝香金陵怀古
这是一首怀古诗。
金陵为东员、东晋、宋、齐、梁、陈六朝故都。
然
送柴侍卿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全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枝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月,正故国晚秋,天气初。
千里澄江似,翠峰如簇。
征帆去掉残阳,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寒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拿,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而在短短三百里这六个朝代勃然兴起忽尔衰亡,引得无数文人诗客感叹不已。
王安石的这首词就作于江宁府知府上。
词为长调。
上阕鸟景。
起向“登临送月”“登记远望”正故国晚秋天气初点明登临季节和特定环境(故国—故都)
接下来澄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