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简答题
课程理论流派(学科跨河死不? 活动委屈社会不进步?)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又称为知识中心课程理论,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跨河死不)
(二)活动中心课程论
活动中心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委屈)(三)社会中心课程论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理论。(社会改造主义代表布拉梅尔德、批判理论的代表金蒂斯、布尔迪等)。(不进步)
(四)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课程开发的模式
1、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课程开发目标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
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过程模式强调课程开发关注的应是过程,而不是目的。
3、情景模式(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顿)
既包含目标模式又包含过程模式,是一种很灵活的模式;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儿童期,身心发展具有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任何未成年的公民,不论其种族民族性别肤色语言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6-7就必须接受小学教育。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志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教育观察法
2、教育调查法
3、教育实验法
4、教育行动研究法
5、教育叙事研究法
6、个案法
7、历
史法8、比较烦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
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形态的影响;
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
2.创造性
3.主体性和示范性
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长期性和间接性
6.系统性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课程的类型
1.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2从课程学生对学习要求区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3.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4.以课程呈现方式为依据,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第二章简答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启示:
1.探究学习;
2.支架式教学
3.情境教学
4.合作学习
柯尔伯格采用的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提出了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阶段1,惩罚与服从阶段;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5.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与表扬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5.发挥家长的作用
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科学的评价标准
小学生美育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1)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第一,通过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学进行美育; 第二,通过艺术学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进行美育。
(2)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
(3)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美育。第一,利用家庭环境进行美育; 第二,组织学生参加美化学校环境的活动;第三,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美。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1)强化
①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如某种奖励、奖品等),从而增强其良好行为的出现的概率。
②负强化:主要是让孩子摆脱厌恶刺激(撤消惩罚),从而增强其良好行为的出现的概率。2)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3)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简述我国小学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的原则
简述小学德育的构成部分,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我国小学德育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3)个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是指不同的机体能力可以互相补偿的特性,如器官互补,智力、非智力因素的互补等。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
(5)个性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有哪些?
(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
(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
(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
(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对各不同学科内容产生初步的分化性兴趣。主要有四点:(1)学习上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
(2)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3)由消极兴趣向积极兴趣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培养:
(1)按计划学习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