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两种理论
三中全会后的国企改革解析
三中全会后的国企改革解析作者:蒋庆泉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4年第09期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承载了13亿人民的改革梦想,凝聚了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智慧。
《决定》是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指导文件。
《决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决定》所做的说明,在肯定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成就的同时,对国有经济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存在的障碍,尤其是争论已久的产权改革、监管模式改革等敏感话题进行了直接回应。
关键词国企改革路径重点一、国企改革的理论支撑《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这是决定中最大的理论创新和亮点。
习总书记在《决定》的说明中指出:“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是市场作用的“升级”,释放出一个重要的信号:就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推进市场经济这个问题上,是坚定不移的,不动摇、不后退、不停步,而且要有新突破、要上台阶,这对增强国内外对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前景的信心、稳定预期至关重要。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
应当认识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
《决定》对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学习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理论推动国企改革发展
学习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理论推动国企改革发展近年来,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压力。
为了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学习各类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理论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学习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理论如何推动国企改革发展这一主题进行讨论。
一、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对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经验,学习到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理念,为我国的国企改革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二、相关理论1. 市场化改革理论市场化改革理论是指将国有企业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竞争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国有企业可以独立决策,权责明确,提高管理效率,加强与市场的互动。
这样的市场化改革措施可以有效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推动其改革和发展。
2. 股份制改革理论股份制改革理论是指将国有企业转变为股份公司,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中来。
通过引入外部投资,国有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市场资源,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同时,股份制改革还可以激励员工积极性,提高企业效率和创新能力。
3. 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也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引进外国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来改善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机制。
比如,可以学习日本的“精益生产”模式,德国的“工匠精神”等,来培养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和核心竞争力。
三、学习理论的实践学习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需要学习理论的指导,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造。
首先,需要进行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其次,要将学习得来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最后,要及时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意见,形成一套适合自身国情,符合企业特点的改革发展方案。
全面深化改革是当今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总方向。
学习各种相关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理论,可以使国有企业更好地适应和引领市场需求,推动国企改革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为什么长期不能成功?
国有企业改革为什么长期不能成功?最主要的问题不是实践问题,而是理论问题。
二十七年来,我们分别从国有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引用农村改革经验、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多方面、多途径作了探索,有些努力甚至已经到了成功边缘,只要再向前跨出一小步,即可大功告成。
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成熟的理论和认识作指导,因而国有企业改革常常是大方向正确,具体目标模糊,或者是出发点正确,而最终又走上了歧途,甚至走上了相互矛盾的改革道路。
因此,为了尽快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我们必须首先弄清与国有企业相关的理论问题。
我们说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问题是理论问题,而不是实践问题,其内在含义有两个方面:第一,我们说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国有企业市场化道路的探索,需要把实践中认识――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国有企业改革,二十七年不能完成的事实告诉我们了什么呢?那就是我们虽然有了充分的实践,但我们缺乏相应的认识能力,我们没有能够及时地、科学总结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教训。
这又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对于十月革命以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我们没有进行科学的总结,既没有能够正确认识苏联模式的错误所在,又没有对与苏联模式性质不同的我国农业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生产队模式及其推行现任制改革的实践形成正确的认识。
第二,对于每一阶段的国有企业改革,我们也没有能够进行及时的、科学的总结,不了解每一阶段的具体改革的得失所在,因而不能不能在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正确的改革思路,以指导改革的顺利完成。
第二,在我们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时,我们缺乏相应的正确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需要的理论作指导。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而国有企业市场化这是这一伟大创举的基础性工程。
国有企业怎样才能市场化,并没有现成的理论可用。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我们需要从某些理论中区分出适合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一般原理;第二,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国有企业的基本特点,进行理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中的创造。
国资国企改革——市场化工具之民营化
国资国企改革
政府工作报告
深化国企国资改革。
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分类推进改革。
加快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试点,打造市场化运作平台,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
有序实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和规范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参股。
加快电力、油气等体制改革。
多渠道解决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历史遗留问题,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和健全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
要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
一、框架
(一)国企改革
1、理论:市场化工具——民营化
民营化是指将原先由政府控制或拥有的职能交由企业承包或出售私人,通过市场的作用,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提高生产力,公共服务及垄断行业向私营部门开放。
2、内容:(1)国企分类改革;(2)混合所有制改革。
3、目的:追求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治理
(二)国资改革
1、理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2、内容:(1)管理者与监督者的角色冲突,加快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试点;(2)管理权限的明确,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国企改革:从现象到本质
我知道的某个企业,几个人的结局是很能说明一些问题的。一个因为市场本身的风险导致亏损巨大丢官,一个利用职权贪污被“双开”、一个吃回扣而被重判。最惨的有两个,一个贪污事发进局子,外地的父亲来看他,被汽车压死在马路上,妻子卷了他的贪污款与人私奔了;另一个,人到中年未嫁,被一个不肖之徒,靠感情引诱,利用她的职权,卷走了6000万元,逃到美国,她自己分文未得到。事发后本来要判死刑,其人口碑实太好,素无任何劣迹,单位出面协调,判了个无期。
何谓“乡镇企业”?真如霹雳之后的地衣那样突然从地里冒出来的?非也!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之后,农村集体所有制建设基本到位,农村生产力得以历史性大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农村工业转移,于是诞生了公社企业。1961年,进入经济调整时期,在公社之下设大队,大队之下设生产队,此后的农村工业改为社队企业。这些企业,经过文化大革命后,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和壮大。1984年,中央命令撤销公社和大队建制,设立乡和村,社队企业改名,叫乡镇企业。对于“身在桃花源,不知有魏晋”的邓小平来讲,乡镇企业确然来的突兀。
工农联盟
孤立的看国企改革,眼见海量的国有资产,一夜之间进入个人腰包,批评者必然把板子打在那些实际占有了国企的经理人的屁股上,清算他们的“原罪”;也打在那些炮制了各种低级“改制”理论的主流学者的屁股上,剥夺他们的学术桂冠。这当然没有错。然而,国企改革从来就不是一个改革国企本身的简单问题,也不是一个单纯经济问题。要理解它,就需要一个更大的背景。
改革从农村开始,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经典道路。早在1962年,“包产到户”的思潮就在当时的中央高层领导之间涌动。毛泽东及时发现并把它上升到走什么道路的高度加以批驳,严厉制止:“包产到户这事,不可干”。1978年开始的经济改革,是1962年思潮的复活。现在许多人纠缠小岗村的18个手印是真是假,其实这已经无关紧要。紧要的是,那18个手印,无论真假,都事实上“代表”全体农民和改革者签订了“改革契约”。那时候,包产到户,家庭联产责任制,粮食丰收,脱贫致富,万元户,小康,诸如此类似真似假,半真半假的新闻或者故事,从电台,从报纸,从改革者和理论家的文稿中,源源不断的灌输给城里的工人兄弟们,拨动他们的心弦,激起他们莫名的憧憬。似乎,沿着改革者设计的路途走下去,财富唾手可得,小康就在眼前。在大家将信将疑的时候,人民公社于1984年被勒令解散,农村集体所有制终结了,农民复归为一盘散沙。“工农联盟”这把可以剪除贪官污吏命根子的剪刀,被卸下了半边。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1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理论及政策综述从国外经验来看,当企业陷入债务危机时,通常可以采取两种办法解决:一种办法是消极的办法,即通过资本市场变卖企业资产,或诉诸法律,破产清算,以抵偿债务,企业从此宣告结束。
另一种办法是积极的办法,即通过企业改组、股份制改造等,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企业获得一次再生的机会。
陈元燮等学者认为,由于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而陷入债务困境的企业不在少数,如果都采取第一种办法,则大批企业关停,工人失业,影响安定团结,社会无法承受。
应该采取第二种办法,即进行债务重组,它可以有不同途径,而债权转股权是其中较好的一种办法。
而要进行债权转股权,企业需要进行股份制改革与改造。
王珏等学者认为,国有企业之所以要进行股份制改革,就是要将传统计划经济的基础——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主的、股份制形式的民有经济。
当前深化国企股份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股权结构合理化和治理结构规范化,混合所有制是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公有制。
国企改革的最终走向是要发展到劳动者股份所有制。
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的方向。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贯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按照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用三年左右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全面把握“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突出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一重点和难点,推进企业的股份制改革。
并结合多种企业改制形式,结合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使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
依照党的十六大以及十六届三中全会对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肯定,提出“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国资改革与国企改革如何区别,如何实施国资国企改革
国资改革与国企改革如何区别?国资改革与国企改革如何区别? 具体到改革层面,要区分国资改革与国企改革的不同,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强调的是国有资产的资本化、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以及国家的战略掌控力、社会公益保障性等;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参与市场化竞争、激发活力。
国资国企改革的基本原则?国资改革与国企改革如何区别?再一起来看看吧这一年,正值党的百年华诞。
与此同时,也是国资制度三年改革行动攻坚之年,关键之年。
最近国资委要求将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的重点要求纳入公司章程等制度体系,更是突出了推进改革决心、完成改革任务的决心。
国资国企改革的基本原则?(1)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坚决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定不移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我们要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和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各种所有制资本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推进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切实转变企业运行机制,加大去行政化力度,激发企业活力。
(3)坚持分类监管。
对各类企业进行功能定位,实行分类监管和考核,提高对国有资本监管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4)坚持统筹推进。
要搞好顶层设计和系统性规划,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企业先试。
国资改革与国企改革如何区别?具体到改革层面,要区分国资改革与国企改革的不同,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强调的是国有资产的资本化、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以及国家的战略掌控力、社会公益保障性等;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参与市场化竞争、激发活力。
国有资产改革的方向是推进资本化,发挥主导作用。
国有资产的资本化、对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对国家资金的战略掌控能力、对社会公益保障等都是国资改革的方向。
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利益的重点领域,合理配置,有进有退,对一般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对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发挥国资“集中力量好办事”的引导作用,引导经济转型。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知识体系框架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知识体系框架一、社会主义基本知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1.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2.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4条)3. 有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理论包括哪些内容(6条)1. 渐进式改革的定义:2.3. 渐进式改革的特征(34. 渐进式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4条)5. 渐进式改革取得成功的成功经验(10条)注:比较4、5的相同和异同点。
三、收入分配问题(国家对分配问题先无定论,一般不会出题)1. 概念:国民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2. 按劳分配的实质(2方面)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按劳分配的形式:通过市场机制迂回曲折地间接实现(3条)4. 按劳分配中的平等与效率平等:2方面:(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承认差别,等量交换)效率:2方面:(分化、干预、降低积极性、效率;更大、更高、共同富裕)四、产权理论和国企改革1. 产权的定义和功能——产权明晰化的功能2. 国有制下国有产权的安排——国家代理制⑴使用国家代理制⑵国家代理的方式:行政代理(成本4条)经济代理(难题3条)3. 国企改革:⑴方向:推荐产权制度改革,使产权明晰化⑵历程: 三大战役放权让利试行股份制 三大战役:战略性调整4. 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⑴核心:建立法人资产制度⑵法人资产制度的特征(7条,02年简答)⑶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公司制五、中国经济建设的理论: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理论:⑴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定义(纵向定义)⑵平衡增长与非平衡增长的定义(横向定义)2.经济增长的方式:⑴粗放型增长方式①定义②特征(4条)⑵集约型增长方式⑶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机理(04年简答)①制度的定义②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变量时,经济增长表现为制度的变迁③制度影响经济增长的环节:(3条:产权、国家、意识形态)3.经济发展模式:⑴定义⑵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5条)⑶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6条)⑷我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5条)4.具体的发展战略、政策:⑴“三步走”的发展战略⑵科教兴国的战略措施(5条)⑶科学发展观(4条)六、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1.为什么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3条)2.如何处理好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01年论述)①坚持政策、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立足点②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引进技术利用外资③二者统一、相辅相成3.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3条)4.加入WTO之后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6条)七、政府职能与干预调节:1.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参考财政学相关内容)2.政府适度敢于的界定(9条)3.政府干预经济政策目标(00年简答):基本目标(3条)具体目标(5条,08年论述)4.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4条,02年论述,06年简答,08年论述)注:红色标注为可能考选择的。
国有企业改革的几个理论问题
、
国有企业 必然低 效吗
国 有企 业 与私有 企业 的本 质差别 在 于所 有 者权益 是 否涉 及公 共权 力 。所谓 国有 产品 . 这些产品可 以作为商品投入市场 , 也可作为公共品按一定 的 规则满足社会或个人需求。而私有企业则是个人投入其所拥有或能支配的个人资源 , 进行产品的生产和 经营 , 这些产品或者作为商品直接投入市场 , 或者作为公共品和准公共品 出售给政府。在这里最关键 的
代理链条上的代理异化程度也相同。因此 , 假设委托人的目 函数仅仅是追求利润 。 标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
况下 , 若私有 企业 的盈 利 能力为 P, ,国有企业 的盈 利能力 为 , 有下式成 立 : 则
P= ・ u Pr
我们取 A , = 表示国企与私企的盈利能力之比。 假设在公共选择的委托代理链条 中。 每个代理层次的 10 , 3 . 也就是说人大代表能够贯彻实施 民众意图的 9%, 国人大常委会及其运行机构贯彻实施人大代 =9 0 全
激励 机制部 分 , 个人投 资 者要 么投 资于投 资机构 、 么 直接投 资于企 业 , 要 并通 过市 场化 的运 作 规则 来实 现
所有者权益, 也就是说国有企业 比私有企业多了一个公共选择的委托代理链条。
如果 不考 虑企业 的社 会功 能 , 仅仅考 虑所有 者投 资权 益 的实现 程度 而言 , 照上述 运 行机 制分 析 。 按 只
【 收稿 日期] 0 6 0 — 0 20—63
【 作者简介] 周平轩 (9 0 )男 , 17 一 ,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 院博士研究生
28—
一
维普资讯
国资 改 革 与 国资 管 理
周 平 轩 国有 企 业 改革 的几 个 理 论 问题
高中政治:国有企业改革
高中政治:国有企业改革(1)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央实施做强做大国有企业方针的重大战略步骤,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2)国有企业改革可划分为改革的初步探索、制度创新以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
国企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过程,是中央推动与地方实践上下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传统国有企业在体制、机制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进行的改革。
中心环节和核心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知识扩展】(1)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从总体上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国有企业改革的矛盾:①第一个矛盾是国有企业“所有者虚置“与市场竞争对所有者作用要求提高之间的矛盾。
②第二个矛盾是国有资本事实上的部门、地区所有与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之间的矛盾。
③第三个矛盾是国有经济战线拉得过长与随着市场竞争的扩展而出现的“市场失效“问题之间的矛盾。
④上面述及的三个矛盾相互交织,不完全处于一个层次,但仍然可以由统一的逻辑加以解释。
不难理解,第三个矛盾是基本的,它需要通过国有经济的职能转换和战略重心的大幅度调整才能解决,其结果很可能是多数或大多数国有资本将会转入非竞争性领域。
在理论上则要求摆脱把国有资本参与的企业看成一般企业的局限。
需求侧 vs 供给侧:新一轮国企改革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需求侧vs 供给侧:新一轮国企改革背后的经济学原理这次中央首次提出了“需求侧改革”这个概念,明确“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
那么,回到我们经常争论的问题:是需求决定供给,还是供给创造需求?我们知道,过去三十四年,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这当然有很多原因了。
我觉得最重要的有三个,一是城市化,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二是加入了WTO,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第三个原因,我觉得和我们的民族性有关,儒家文化讲究勤劳节俭,讲究功利主义,大家各个都想干一番事业,天天都想着赚钱,这种文化特别适合发展经济。
所以中国历史上,只要几十年不打仗,不搞运动,经济发展一般都很好。
这种情况也发生在韩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因为他们受儒家文化影响也比较大。
海外华人的经济状况也都不错,比那些好吃懒做的族裔日子过得要好得多。
但是,十八大以来,我们的经济增长却一直面临着下行的压力,大家从下边这张图就可以看出来。
近三年我们的增速还在持续下滑:2017年GDP增长率为6.95%,2018年降到了6.75%,2019年6.11%。
今年由于疫情,降得更厉害了。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也是三个,一是中国经济在高速起飞之后开始进入平稳阶段,就如学生考分在三四十分的时候提分很快,但是到了六七十分的时候,要赶超优等生就难多了。
我们在去年的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人均GDP也达到了1万美元,世界排名大概六七十名吧,这个发展阶段,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发展速度降下来是正常的事情,预计我们还要15年才能达到今天韩国的水平。
第二个原因是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变化,十八大以来我们强调高质量发展,过去讲速度,讲总量扩张,现在要注重结构优化,注重集约化发展。
比如,一些污染环境的经济,我们宁愿不要。
另外反腐也让一些官员不作为,这个对经济影响也很大,因为中国经济不是靠市场自发发展的,政府的作用非常大。
西方经济学家说咱们的发展模式是锦标赛模式,一个个省长市长就像董事长总经理,他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靠GDP增长得到提拔和升迁,所以他们不作为,就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国企产权改革的理论选择与现实路径共3篇
国企产权改革的理论选择与现实路径共3篇国企产权改革的理论选择与现实路径1国企产权改革的理论选择与现实路径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和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推进,国企在中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由于其带有明显的公共属性和国家意义,国企改革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持续性和深刻性问题,产权改革成为重点。
国企产权改革的理论选择产权改革是国企改革的核心,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产权利益关系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问题,而不同产权形式则对企业经营决策、资本结构、风险分担、员工分配等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产权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解决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问题。
传统国企的所有权、经营权一般由特定行政机关或代表国家利益的部门和人员掌握,这就导致其所有者和经营者不一致,容易产生利益冲突,也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的经营机制和资源分配机制。
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前提下,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寻找形式上的改革也是必要的。
当前国企产权改革的主题在于防范“权益置换”,根据国企所处的行业和自身特点进行分类集中改革,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方式推进产权改革。
除了简单的全部民营化外,还可以采取资产证券化,引入国内外的各类投资人和股东,营造公平有效的职工持股和股权激励机制等多种具体方式。
同时,应该注重加强产权交易、产权保护和产权监管,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和产权保护机制,维护国企产权改革的长远稳定。
国企产权改革的现实路径中国的国企产权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
经过这段时间的努力,目前国有企业在市场中的份额已经降低到了30%以下。
然而,这还远远不够,仍有很多困难和障碍需要克服。
首先,政府推进产权改革阻力较大。
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监管者,在产权改革过程中涉及到利益和管理问题,其姿态和作为既直接影响到国企改革的进程,也直接决定改革的成败。
因此,需要在推进国企改革过程中注重政府角色的变化和转型,释放政府责任,促进更广泛的社会参与。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问题、建议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问题、建议新一轮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集中于如何有效强化和放大国有资本功能这一焦点上,是国有资本面向企业外部和社会资本,谋求企业发展和资本集中、重组、扩张的改革。
即通过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相互结合,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同时也为社会资本进入国有经济传统领域打开大门。
然而,要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首先要认清其内涵和其中的关键问题。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涵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概念内涵分析,需要辨别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经济和混合经济的概念。
混合所有制最早来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对传统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模式的改良理论——“混合经济”论。
混合经济主要源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经汉森、萨缪尔森、科斯、诺斯等人的发展而形成,实质上指的是国家干预的、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根据《牛津经济学词典》,混合所有制是关于所有制的制度安排;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各种不同所有制资本,通过多元投资、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产权配置结构和经济形式;混合经济是用于描述一个介于放任自流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的经济,特指有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并存的经济。
通过文献梳理和作者分析判断,混合所有制是微观层面的概念,指的是存在不同类别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混合,不仅包括公有制与私有制的混合,还包括国家所有与集体所有的混合;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一个宏观层面的语义概念,它是指国家所有、集体所有、非公所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成分,至少两种组合在一起的经济制度,表现形式主要有:交叉持股、股份制、上市,发展而成的微观形态是混合所有制企业;混合经济是西方国家的概念,指的是私人经济为主的市场经济加入了国家干预调控,与我国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形成的背景和社会体制不同,我国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从公有制发展而来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在分类改革的推进方面,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指导推进国有企业分类改革。
论国企改革的道路选择
、
近年来 ,对于国企 改革的道路究 竟应靠 加强企业 内部经 营管理 , 进 行 管理创新 , 还是要 进行制度创新争论颇 多 , 目前似 乎提倡制度 创新的 观点略 占上风。 然而 , 透过这两种观点深入分析 , 我们发现这两个命题 其 实并 无争论的必 要 , 因为它们之间并无排斥 性, 相反 , 它们是一 个问题 的 两 种表述, 只不过 侧重点不 同而 已。众 所周知 , 企业 的发展离 不开高质 、 高效的管理方法 、 手段 和策略 , 而市场经济 的发展对 企业 管理叉提 出了 更 高的要求 , 不仅要求 管理者具有较 高的素 质 , 的管理艺术 , 高超 还要 求 管理者具 备创新 的能力 , 即通常所说的 “ 业家才能 ”从 而使得 管理 创 企 ,
制 度 创 新
● 经济师论坛
管理创新
论 国企改革的道路选择
●王 中华
的现代企业制度是 国企从制度上寻求创新 的主要途径。 从我 国国企 的现状并考虑到我 国国企 的公有制性质 , 建立有限责任 制度和有效 的兼并破产制度在 我国国企改革 中具有一定 的理论与现实 可行性 。 限责任制 度是构筑 国有企业 与政府藩 篱, 有 实现政企分开 , 国 使 企成为市场经济 中真正具有独立利益竞争主体的有效机制。 而兼并破产 制度则是 通过优 胜劣汰方式在 淘汰劣质企业 的同时改善企业 群体 的素 质, 实现 国企 生产 要素重 组优化 、 促使 国企存量 资产 由“ 呆滞” 向“ 走 流 动” 的主要途径 , 有利 于资源 的合理配置和资本结构 的优化 , 也有利于 国 有资产 的保值增值 。对 于有限责任制度 的建立 , 股份制是一种切实 可行 的方法 , 是实现政企分开 、 这 政资分 离 、 明晰企业 的责权利 的有效 方法 。 但在股份制改造过程 中应做好 国有资产 的评估工作和相关政策 、法律 、 法规的建立和健全工作 , 以防止 国有资产 的流失 。而理论的指导在股份 制过程 中也是必不可少 的, 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是保证国企在股份制过 程 中减少交易成本 的必要条件 。同时 , 在股份制改造中我们还应看到股 份制并非“ 万能” 如果过分夸大股份制的作用 , , 很容易导致一哄而起 , 使 得各种违规 、 违纪甚至违法的现象滋生 , 造成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 实际 上 , 国很多地方 已经出现了这种现象 , 我 各种翻牌公 司、 假股份 公司 比比 皆是 , 甚至有人把股份制看成是集资的一种手段 , 这是极不正确的。 对于 兼并破产制度的建立则有赖于投资银行的存在和相关 配套 措施的完善 , 我 国目前 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兼并破产机制 , 其原因在于相关条件的不 成 熟, 如投资银行 尚处萌芽状态 、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 全、 财政承受能力 较 弱, 特别是金融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 , 了兼并破产机制 的建立 。 阻碍 因 此, 加快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 措施是建立有效兼并 破产机制 的前提。无 论是有限责任制还是兼并破产 机制 , 作为一种制度创新 , 其实并不 “ ” 新 ,
政企分开对国企不适用,国企不能以盈利为首要目的
精心整理政企分开对国企不适用,国企不能以盈利为首要目的国企源于税收和财政支出,财政资金是公共资金,公共资金必须用于满足公共需要,因而国企也必须是满足公共需要的企业,而不能是以盈利为首要目的或惟一目的的企业用,反倒是在损害全国人民的普遍利益的的过程中发挥了某种主导作用,那么,这种主导作用就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主导作用,而是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导作用。
政企分开对国企不适用“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指导国企改革的基本理论。
这种理论在推动所有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制度的过程中,确曾发挥过重大历史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误区及现实危害性,也愈益充分地暴露出来了。
针对国企改革出现的严重问题,现在应当明确,国企的所有者是全体公民,国家代表人民行使所有权,国企领导层和员工只是国家雇员,不是国企的所有者,没有对于国企的所有权。
套用私有产权的逻辑设计国企改革的方案,这是我们的一个很深的理论误区。
事实上,由于国企和私企在所有权性质方面根本不同,它的原则、职能、效能和机制自然也各不相同。
国企源于税收和财政支出,财政资金是公共资金,公共资金必须用于满足公共需要,因而国企也必须是满足公共需要的企业,而不能是以盈利为首要目的或惟一目的的企业。
所以,国企的最高法定原则(即由其合法所有权所规定的最高原则)是公共利益原则,而并不是利润最大化原则,尽管如能在坚持公益原则的前提下获取适当利润也是好事情。
国企的主要职能、优势和价值都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不在于通过垄断或竞争使自己发财致富。
国企不应当、也不可能有私企式的明晰产权,它的产权只有在其提供公共产品时才是明晰的;如果决这个问题,首先就必须从套用私有产权理论提出的国企改革理论转向从公共财政角度提出的国企改革理论,重新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企应有的性质、功能和地位,实现国企改革领域新的思想大解放。
应当明确,国企是公共财政以企业形式的延伸,国企的首要职责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弥补市场本身的缺陷,而并不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市场主体规定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性质,并不是作为一种普通的市场主体赚钱盈利,更不是作为一种垄断企业与民争利。
国企改革 经济学解释
国企改革经济学解释
国企改革是指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旨在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国企改革的经济学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市场经济理论
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竞争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享有垄断地位,缺乏竞争,导致效率低下、浪费资源。
国企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激发企业活力,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二、产权经济学
产权经济学认为,企业的所有权是企业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管理者缺乏所有权的激励,导致管理不善、效率低下。
国企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明确企业所有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活力。
三、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干预经济会导致资源配置不优化、政府行为不透明等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直接管理,导致政府权力过大、企业
效率低下。
国企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建立市场化的企业管理机制,实现政府与企业的分离,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制度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良好的制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制度缺陷导致企业效率低下、浪费资源。
国企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竞争。
综上所述,国企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经济体制改革,需要从市场经济、产权经济、公共选择和制度经济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释。
只有在多方面的改革推进下,才能实现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的发展。
国企改革两种理论.doc
国企改革两种理论:产权决定论和外部环境决定论第一种:产权改革决定论该理论以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为代表。
核心观点是认为产权改革是对企业模糊不清的产权进行界定,明晰投资主体,明晰产权归属,明确资产经营的盈亏责任。
产权改革是国企改革成败的关键。
这是因为国企改革从整体上讲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激励机制;二是经营者选择机制的问题。
企业制度是通过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安排来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理论分析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几个问题就会凸显出来。
第一,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要尽可能地匹配,即权力与责任(风险)的分布应尽可能地对称。
否则,控制权就会变成一种廉价票权,拥有控制权的人并不对使用权力的后果负责,从而不可能真正负责任地使用权力。
第二,剩余索取权要尽可能地分配给企业最重要的成员,因为他们的积极性对企业的成败最为关键。
第三,剩余索取权应尽可能地分配给企业最具信息优势,最难以监督的成员,因为对他们最有效的监督方法是让他们自己监督自己。
真正承担风险的资本所有者拥有成为企业家的优先权或选择经营者的权威。
对保证真正具有经营才能的人占据经营岗位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真正的资本所有者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企业家。
产权改革决定论者认为产权改革能解决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因此产权改革最关键。
第二种:外部环境决定论该理论的代表人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
这种理论认为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与国有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出现的委托代理关系出了问题。
单从代理关系看,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与私有企业中的委托代理问题没有实质上的差别,它们都是由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等原因造成的。
只有在企业外部构建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使所有者可以根据市场平均利润率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所有者才可能获得关于企业经营的充分信息。
在这一条件下,国家作为所有者没有必要干预企业的经营细节,也可以根据企业的利润水平设计激励机制,解决对经营者的激励问题。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国企改革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国企改革一、概述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揭示了所有制关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所有制关系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个环节中的地位和关系,进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
对于任何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都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国企改革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国企改革的内在逻辑和发展方向,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和政策。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国企改革也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需要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将其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国企改革之路。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国企改革实践的研究和总结,不断完善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时代内涵和实践价值。
1.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基本内容与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基本内容与核心观点构成了理解和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理论基础。
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还深入剖析了所有制形式、所有制结构以及所有制演变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明确指出,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发生的财产关系,这种关系既涉及人与物的关系,也涵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所有制实际上是通过人对自然的占有关系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反映了生产条件的分配,更体现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利益格局。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强调,所有制在法律上表现为所有权。
所有权并非抽象的、永恒的概念,而是根植于具体的经济关系之中。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国企改革
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 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企业 中 的领导干部坚持走群众路线道路 , 建立领导干 部联系群众工作
求是 , 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具体的解决办法 。
我们要全面推进 国有企业改革 , 使 国有企业适应 我国的国情发 展, 并在 国际市场 中立 于不败之地 , 必须 始终 高举 中 国特 色社 会主义伟大旗 帜, 坚定不移 地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 。
一
适应 新形势 发展变化 , 时刻 牢记共产主义 的崇 高使命 , 促进 企
企 业导 报
2 0 1 5年 第 2期
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指 导国企改革
口 于 娜
西安 7 1 0 0 6 1 ) ( 陕西黄河能源有 限责任公司 , 陕西
摘 要: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是历 史的结论 、 人 民的选择 。 坚持 以邓小平理论 、 “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科 学发展观为指导 , 坚持和 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 是新 时期我们党全部 理论和 实践的鲜明的主题。 在 国有 企业改革的浪潮 中, 加 强新 时期的理论学 习, 用新
三、 深 刻贯 彻 落 实 科 学 发 展 观 , 促 进 和 谐 企 业 发 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 民长期实践取得 的根本成就 , 业和谐发展 。
科 学发展观把 发展作 为第一要 义 ,强调着 力把握 发展规 律、 创 新发展理念 、 转变 发展方式 、 破 解发展难题 , 提 高发 展质
国企混改:从现代产权到分权控制
者则是从委托人与代理人信息不对称出发,强调委托人 以信息租金为补偿,鼓励代理人说“真话”解决道德风 险与逆向选择问题的激励制度安排。一个极端例子是, 被长期诟病产权安排“所有人缺位”的国企事实上也曾 被厉以宁老师认为,“国企(同样可以)红红火火满三 年”。
而无论“不该管的乱管”还是“该管的却不管” 的问题,分权控制理论都有助于指导国企改革相关 实践。所谓的分权控制理论是由Bennedsen、Bolton、 Gomes、Muller、Novaes、Thadden、Warneryd和 Wolfenzon等学者从不同视角共同发展的一个解释企业 为什么需要引入战略投资者的理论。该理论与哈特的现 代产权理论以及基于阿里京东控制权安排创新实践正在 形成的长期合伙理论,共同构成目前中国国有企业混改 的理论基础。如同哈特的现代产权理论的出发点是揭示 企业中权威如何分配,回应为什么投资者愿意购买股份 公司发行的股票这一“现代股份公司之谜”,但被中国 学者认为是国企改制的理论基础一样,最初被用来解释 引入战投,解决干预过度问题的“分权控制”(shared control)理论(Bolton and Thadden,1998;Bennedsen and Wolfenzon,2002;Muller and Warneryd,2001; Gomes and Novaes,2001;等),成为我们今天国企混 改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而正在兴起的“长期合伙理论”则为“同股不同 权”构架的盛行提供了可能的解释。按照长期合伙理 论,通过退化为普通的投资者,一方面阿里和京东的这 些股东将自己并不熟悉的业务模式创新交给专业的创业 团队,自己专注风险分担,由此实现了二者之间专业化 的深度分工,提升了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上述安排有 助于完成从以往短期雇佣合约向长期合伙合约的转化, “铁打的经理人,铁打的股东”,实现长期合作共赢。 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改善,京东和阿里的这些股东们在 部分,甚至全部放弃控制权的情况下,不仅没有遭遇经 理人事后的敲竹杠,反而从长期合作共赢中赚得钵满盆 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企改革两种理论:产权决定论和外部环境决定论
第一种:产权改革决定论该理论
以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为代表。
核心观点是认为产权改革是对企业模糊不清的产权进行界定,明晰投资主体,明晰产权归属,明确资产经营的盈亏责任。
产权改革是国企改革成败的关键。
这是因为国企改革从整体上讲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激励机制;二是经营者选择机制的问题。
企业制度是通过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安排来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理论分析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几个问题就会凸显出来。
第一,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要尽可能地匹配,即权力与责任(风险)的分布应尽可能地对称。
否则,控制权就会变成一种廉价票权,拥有控制权的人并不对使用权力的后果负责,从而不可能真正负责任地使用权力。
第二,剩余索取权要尽可能地分配给企业最重要的成员,因为他们的积极性对企业的成败最为关键。
第三,剩余索取权应尽可能地分配给企业最具信息优势,最难以监督的成员,因为对他们最有效的监督方法是让他们自己监督自己。
真正承担风险的资本所有者拥有成为企业家的优先权或选择经营者的权威。
对保证真正具有经营才能的人占据经营岗位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真正的资本所有者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企业家。
产权改革决定论者认为产权改革能解决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因此产权改革最关键。
第二种:外部环境决定论
该理论的代表人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
这种理论认为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与国有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出现的委托代理关系出了问题。
单从代理关系看,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与私有企业中的委托代理问题没有实质上的差别,它们都是由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等原因造成的。
只有在企业外部构建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使所有者可以根据市场平均利润率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所有者才可能获得关于企业经营的充分信息。
在这一条件下,国家作为所有者没有必要干预企业的经营细节,也可以根据企业的利润水平设计激励机制,解决对经营者的激励问题。
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上,企业的国家所有制是一项可行的制度安排,改革目标应该是创造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