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俗词的“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永俗词的“俗”
学习柳永俗词已经一段时间了,这期间,也看了很多关于柳永以及柳永俗词的研究著作。直到上节课老师讲了柳永俗词的几种研究方向,才对于近期的学习理出了一点头绪。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在学习柳永俗词过程中的误区,那就是,仅仅把目光停留在对于作品的浅层解读和鉴赏之上,却忽略了向更深层次挖掘的研究目标,以至于读了很多柳永的俗词,留在心中的感觉只有可怜的一个“俗”字。这样的学习从表面看来中规中矩,但却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即当我们拿到一本《柳永集》的时候,立刻把全部兴趣集中在寻找其中的俗词艳句上,留给思考和领悟的空间却少得可怜。
在老师的引导下,我决定把历代学者对柳永词的评价作为出发点来捕捉学习柳永俗词的方向。王灼在《碧鸡漫志》中称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予尝以比都下富儿,虽脱村野,而生态可憎”。徐度《却扫编》卷五谓柳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之人尤喜道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五云:“长于纤艳之词,然多近俚俗,故市井之人悦之。”在这三则宋人对柳永俗词的评价中,我们不约而同地看到了“不知书者”、“流俗之人”、“市井之人”这样的字眼。那么,如此一致的贬斥是否具有一定的巧合性呢?我们知道,在宋代士大夫文人的传统观念中,雅词一直以来都是被主流社会极力推崇的,而俗词却难登大雅之堂。在他们的审美标准和知识系统下,“雅”和“俗”是有明显的界限的。通过学习,我想,我们是不是能把这种界限理解为一种对于“他者”的排斥呢?每一个阶级都有不同于其他任何阶级的独特利益,当一个阶级逐渐成为主流的时候,那些与之不同步的观念、事物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他者”,这就是阶级社会演变的自然规律之一吧。通过查找资料,我了解到,他者是西方后殖民理论中常见的一个术语,在后殖民的理论中,西方人往往被称为主体性的“自我”,殖民地的人民则被称为“殖民地的他者”,或直接称为“他者”。“他者”和“自我”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西方人将“自我”以外的非西方世界视为“他者”,将两者截然对立起来。所以,“他者”的概念实际上潜含着西方中心的意识形态。宽泛地说,他者就是一个与主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参照,比如白人可以黑人作为他者,那样得出的结论白人必然是文明的、聪明的、先进的、高雅的。通过选择和确立他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地确定和认识自我,但其中隐含的自我中心主义有着严重的缺陷或弊端,一个主体若没有他者的对比对照将完全不能认识和确定自我。这也就是说,“他者”只是某一类人从自身阶级立场出发而产生的一种带有明显阶级性的概念,“善”与“恶”、“美”与“丑”都是相对的,A可以认为B是他者,B反过来也可以认为A是他者。那么,我们再来看上述三例,从士大夫文人的角度出发,这里的“他者”既可以指柳永及其俗词,也可以指柳永俗词中的“歌伎”,还可以是所谓的“不知书者”、“流俗之人”以及“市井之人”,总之是不与士大夫文人利益和情趣同步的事物。这种排斥带着明显的具有宋代文人特色的等级观念,显然,在以士大
夫文人为代表的主流阶层的等级观念中,歌伎、不知书者以及市井之人是下层的、低等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当今社会,这种以“他者”的名义而产生的歧视与排斥仍然存在。我们都知道,长久以来,黑人在美国白人的心目中就是肮脏、疾病、厄运的代名词,他们就是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无论如何也不能包容他们的国家中。虽然标榜民主,但歧视是事实,也许跟民主无关,但事实就是黑人是“他者”。人们理所当然地排斥、敌视“他者”,因为他们是“不同的”,他们有不同的信仰和肤色。我并不是要在这里呼吁抵制种族歧视什么的,只是想用这样一个事实来说明人们对于“他者”的排斥似乎是骨子里一种无法杜绝的驱使。9·11事件之后,在美国主流社会中,伊斯兰国家就成了恐怖主义的代名词,而恐怖主义也逐渐被妖魔化了,人们谈恐怖主义色变。说到这里,我有些迷惑,对于“他者”和善恶的评判到底该采用哪种标准呢?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阶级立场和个人立场,对于我们自己而言,其他的所有人都是“他者”,那么,怎样做到客观评价呢?当我们把自己的想法通过言论、文字等形式表达出来的时候,就烙上了某种立场的印记,这种评判该如何让他人信服呢?公平又是怎样得到保证的呢?带着这种疑惑,我将继续思考“他者”的问题。也许,“他者”有一个很关键的前提被我忽略掉了,那就是对立,只有当阶级利益对立的时候,“他者”才能显现出来。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理解,就像宋代士大夫文人把“俗”当做他者一样,那些俗的东西是与他们提倡的“雅”所对立的,动摇了他们的审美根基,自然受到他们的排斥。我们可以想象,歌伎等“俗”的代言人也同样可以把士大夫文人当做他者而进行抵制。我们抵制日货,也是因为日本人的某些做法与我们的利益产生了分歧和对立,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不自觉地把日本人和日货都当做“他者”进行排斥了。这样解释,也许会帮助我对于“他者”的理解。同时,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认为,当我们站在中立的角度上,不与相对立的任何一方发生任何关联,我们就可以做到客观评价了。但我仔细想了想,这种情况存在的可能性实在很小。
在这里,我只选取了“他者”这样一个角度简单地谈了谈自己学习柳永俗词所思考到的问题,真心地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