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八章农村社会分层
农村社会学PPT-第九章 农村的社会分层与流动

概要
第一节 农村社会分层的维度 第二节 农村社会分层的机制 第三节 农村的社会流动状况 第四节 农村社会流动的机制
2
第一节 农村社会分层的维度
3
一、农村社会的职业分化
职业分化反映的是社会成员的谋生手段或所从事的职业出现的差异现象。由 于职业的差异可能会进一步产生其他相应的社会差别,因此,职业分化是考 察社 会分层的重要维度之一。农村社会的职业分化现象是指农村社会中的 劳动力从事 的职业在类型和性质上所出现的区分和差别,农村社会中的劳 动力以往被统称为 农民,所以也有研究将农村社会的职业分化视为农民的 职业分化,并认为农民的职业主要受城市化、工业化等因素影响而出现多元 化、区域差异化的分化。在 传统农村社会,虽然绝大多数人是从事农业的 农民,但也有一些人操持着其他职 业如手工业等非农职业。
14
第三节 农村的社会流动状况
15
◦ 一、农村社会的人口流动 ◦ 影响和推动农村人口流动的因素复杂多样,有较多因素和动因来自社
会结构 和宏观制度背景。在传统农村社会,由于农村社会在结构上 就是相对封闭的,因 而人口流动现象较少发生。在计划经济时代, 受生活用品配给制亦即凭票供应的 制约,以及城乡壁垒的阻隔,农 村人口很少流向城镇。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城 乡二元社会经济体 制依然维续,加上城镇粮油的计划供应,农村人口流动以早出 晚归 的 “钟摆式”流动为主。 关于农村人口流动的原因,推 拉理论和 二元结构论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理论 解释。推 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 流动行为是推力和拉力加上中间阻力共同作用 的结果。流出地的自 然资源枯竭、劳动力过剩、收入水平降低等消极因素通常会 构成人 口迁移流动的推力,而目的地的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水平、 较好 的文化和公共设施、较好的教育条件等积极因素往往会成为人 口迁移流动的拉力
农村居民的社会分层与流动 - 中国社会学教学网

对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层机制及社会阶 级阶层结构变化主要解释
“层化论” “碎片论” “断裂论” “阶层关系双重再生产模式” “阶层认知的相对剥夺论”
不脱产干部,同农民社员一样是农业户口,没有商品粮,
都是从社员中选拔出来的。在公社机关里,他们是各办公室
的办事员,有的担任秘书等,视公社大小,有十多人,也有
几十人的。在生产大队一级,有支部书记、大队长、副大队
长、会计、妇女主任、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等等,一个大
队有七八个人到十多个人。在生产队,有队长一人、副队长
口”
农业人口是指按照现行的农村管理制度拥有农村土地 承包权的村民,相当于户籍制度划分中的“农民”, 而农业人口(农民)现在已经分化为非农业劳动者和 农业劳动者,农业劳动者主要是指承包集体所有的耕 地进行家庭经营,以农(林、牧、渔)业为唯一或主 要职业、并以农(林、牧、渔)业为唯一或主要收入 来源的农民,是具有农村户口身份特征并从事农业生 产的职业群体。
二是出现了一定的分化。
由于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还很低,在市场 经济条件下,分散的农户要抵制自然灾害和市 场波动还有困难,一小部分农户因天灾或家庭 有病人或经营不善而不得不出卖土地,或者借 债,生产生活陷入了困难。另一部分农民因经 营得法,而很快富裕起来,买进了土地,甚至 雇起工来,扩大经营规模。所以很快出现了社 会分化。
1955年7月31日,毛泽东在各省、市和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了《关
于合作化问题》的长篇报告,对农村阶级政策作了新的表述
毛泽东对土改后的农村情况分析后认为,“虽然在土地改革 以后,(农民生活)比较以前有所改善,或者大为改善,但 是他们中间的许多人仍然有困难,许多人仍然不富裕,富裕 的农民只占比较的少数,因此大多数农民有一种走社会主义 道路的积极性。”“富裕的或比较富裕的农民,只占全国农 村人口的20-30%,他们是动摇的,有些人是在力求走资本主 义道路的。”“在最近几年中间,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 力一天一天地在发展,新富农已经到处出现,许多富裕中农 力求把自己变为富农。许多贫农,则因为生产资料不足,仍 然处于贫困地位,有些人欠了债,有些人出卖土地,或者出 租土地。这种情况如果让它发展下去,农村中向两极分化的 现象必然一天一天地严重起来。”
专题六农村社会分层、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问题

社会分层研究包括了社会分层结构和社会流动两个方面
➢社会分层结构,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区分指标对社会成 员进行区分的结果。
➢社会流动,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 会地位或职业的变动。
农村社会分层标准
➢农村社会分层即农民的分化(阶层化) ➢中国农民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身 份,这使得农村社会的阶层划分有着自己独 特的标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城乡分割 现行户籍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职业分化
陆学艺:农村社会分层
按农民实际从事的职业、使用生产资料的方式和对所使用生产资料的 权利,将农民分为八个阶层 ➢农业劳动者:全部或大部分收入依靠农业 ➢农民工:常年或大部分时间从事第二、三产业劳动,但户口仍在农 村。分离土不离乡和离土又离乡 ➢雇佣工 ➢农村知识分子 ➢个体工商户与个体劳动者 ➢私营企业主 ➢乡镇企业管理者 ➢农村社会管理者
专题六 农村社会分层、劳动力转移与 农民工问题
一
农村社会分层(化)
主
要 内
二 农村劳动力转移
容
三
农民工问题
一
农村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social st ratification) 是指依据一定的社 会属性, 一个社会或阶级的成员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 层次的过程与现象。它是社会学中研究社会结构及社会变迁 的重要理论工具。
• 一种是工业村。这类村庄一般紧邻城、镇
• 一种是商品性农业村。 一般是特色农产品种植村。 • 三是外出务工村。一般是传统的农业区 。 • 四是资源依赖型村庄。 一般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 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对村庄发展而言,进入市场之初的产品选择决定了村民与市场
《农村社会学》绪论 ppt课件

(一)关于社会学的定义
“社会学是对社会现象的全部 基本法则作实证研究,也就是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的” -----奥古斯特·孔德
奥古斯特·孔德
(1798年2月17日-1857年9月5日)
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的创始人。
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意愿调查研究
(2010校科创基金项目,校挑战杯三等奖)
扬州市农民收入的实证研究——徐卫军 (2004校优秀毕业论文)
扬州市农村居民家庭资产选择研究——张娅 (2007校优秀毕业论文)
农户对土地规模经营的意愿分析——张晓敏 (2008校优秀毕业论文,省优秀论文三等奖)
第一讲 绪论
提示和分析影响我国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的各种非经济因素,优化农村社 会文化环境,以促进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探讨社会变革中我国农村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据、特点,解决方案,作为 决策部门的依据。
参与制定农村社会发展战略,探讨农村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机制,为 农村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搜集数据和材料,从中发展出理论,为社会中国文化谋求出路。
农村社会学
( Rural Sociology )
一、注重课程教学 提升学习能力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农户对土地规模经营的意愿分析 ——对灌云县版浦镇的调查
农民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认知 ——对江阴市祝塘镇的调查
农村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课件

02
农村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的定义与特点
社会流动的定义
普遍性
社会流动是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阶层或地 理空间上的升降移动,包括职业、收入、 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变化。
社会流动是社会结构变动的反映,是普遍 存在的现象。
动态性
多样性
社会流动是动态的过程,表现为不断变化 和调整的状态。
社会流动的形式和方向多种多样,不同社 会阶层和群体的流动方向和速度存在差异 。
的重要因素。
教育因素
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直 接影响个人的职业和社 会地位,进而影响社会
流动。
政策因素
政府政策和制度对农村 社会流动具有重要影响 ,如城乡二元结构、户
籍制度等。
社会关系网络
社会关系网络对农村社 会流动的影响也不可忽 视,如人际关系、社会
资本等。
03
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 关系
社会分层对社会流动的影响
特点
农村社会分层通常以经济、权力、声望等为标准,分层结果随着标准的变化而 有所不同;分层具有相对稳定性,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变化,也会发生 动态变化。
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与趋势
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分层主要表现为以职业、收入、教育等为 依据的阶层分化,其中职业分化是最主要的分化标准。不同 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地区,社会分层结构 也存在差异。
案例三
总结词
该地区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相互影响,分层现象 限制了流动机会,而流动现象则可能打破原有分层结 构。
详细描述
该地区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互动关系表现为, 社会分层现象限制了农民的流动机会,使得贫困农民 难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然而,社会流动现象也可 能打破原有的分层结构,一些农民通过自身的努力和 才智,逐渐提升自身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成为新 富阶层的一员,对原有的分层结构产生冲击。这种互 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农村社会学课件

……农村 ……
一、什么农村?
差异?
转型?
生活? 变态? …… 农民、农村与农业: 人、空间与生计:
二、什么社会学
(一)社会之学 (二)学科初建 (三)学科发展 (四)学科拓展 中国社会学的品格:
三、农村社会学:范畴与参照
社会学之与“农村”:农村社会学 农村 + 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是一门区域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对应。 农村社会学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 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二)中国农村的深刻社会变革
(三)探究中国现代化稳定发展
四、农村社会学:何须关注?
(一)农村社会学的重要贡献
(二)理论自觉的生命力源泉
(三)成长历程中的经验积累
第一讲 农村社会学:总体叙述
本讲主要内容:
1、农村社会学:何需关注?
2、农村社会学:源于何方?
3、农村社会学:前路何在?
一、什么农村?
农村调查的记录:
贵州苗寨:
豫北郭韩: 皖中造甲: ……
一、什么农村?
农村调查的“事件”:
1、老年人无奈“自杀”:
2、狂歌劲舞的农村丧礼: 3、疯狂扩张的基督子民: 4、抗涝中的“那咋办”: ……
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参照系
我们研究的重点是当代中国农村。
我们的农村社会学研究存在三个参照系:当代中国城 市、当代外国农村、古代中国农村。 注意:参照系的提出主要是让大家注意研究分析的可 比性。
农村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范畴 农村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多元一体】 农村的经济、社会等状况是不断变化的。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第八章 农村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PPT课件

• (二)当代农村社会分层的状况
• 1、农村阶层划分的代表性观点
• (1)以职业为标准
• 陆学艺、张厚义将农民分为八个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 工阶层、农民雇工阶层、个体工商户和个体劳动者阶层、私营 企业主阶层、知识型劳动者阶层、乡村集体企业管理者阶层和 农村社会管理者阶层(1990)
• 刘成斌、卢福营将农民分为九个阶层:农业劳动者、第二产业 劳动者、第三产业劳动者、农村知识分子、农村管理者、私营 企业主、个体劳动者、兼业劳动者、无业人员阶层(2005)
• 阶级与阶层是相互联系的,阶级是一种特殊的分 层,常常被纳入分层的范围内。
• 阶级和阶层具有不同的研究取向
• 阶级理论是以结构性因素(社会生产方式)来解 释社会的不平等;阶层理论是以个人特征来解释 社会的不平等。
• 阶级理论分析社会不平等产生的根本原因,解释 社会为什么不平等;阶层理论分析社会资源在不 同社会群体或社会成员中的分布状况,解释社会 如何不平等。
• 问题与讨论: • 阶级与阶层有什么不同? • 阶级和阶层的研究取向有什么不同?
• 阶层和阶级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
• 阶层是一个社会范畴。划分阶层的标准是社会资 源和社会机会,除了人们在社会中的经济关系外 ,还包括社会地位的高低、政治权利的大小以及 其他因素。
•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是按照一种特殊的社 会资源——生产资料来划分的,依据人们对生产 资料的占有关系。
• 经济标准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或 者说是个人用其经济收入来交换商品和劳务的能力, 就是把收入的高低、财富的多少作为划分社会阶级和 阶层结构的依据。
• 社会标准是指个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得到的声誉 和尊敬。影响人们声誉的主要因素有出身门第、仪表 风度、知识教养、生活方式等。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亦称“乡村社会学”。
以农村社区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形成于20世纪初。
主要研究:农村人口、农副业、交通运输、居民生活、文教卫生等情况;农村社会结构、城乡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小城镇、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变革等,已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农村:一般指农业生产者的居住地。
多为人口聚居的村落,或是散居的田野。
起源于人类由采集、渔猎进入农耕阶段开始定居的原始农业时期。
生产水平逐渐提高,社会分工开始以后,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与城市产生差别。
其特征是:人口密度低,居住较分散;大多以农为业,家族聚居,成员间相互协作,多有血缘关系;工商业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相联系,经济文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兼业农户日见增多,农村与城市的区别逐步缩小。
农村人口:生活在农村社会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
是构成农村社区的基本条件,也是农村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和体现生产关系的生命实体。
农村人口的状况影响着农村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农村生活:方式广义指农村居民的全部生活、活动方式,包括劳动、消费、闲暇、政治等各方面的生活方式。
狭义专指消费、闲暇生活方式。
世界各地的农村社区因社会发展水平及生态环境等的不同,可概括为发达国家农村生活方式和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活方式。
农村社会保障:为改善和提高全体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由国家依法建立、政府主导的各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农民生活保障性制度措施系统。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基本条件;是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的需要;是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及缓和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农村经济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农村社会问题: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影响农村社区居民共同生活的,需经社会成员努力,依靠集体力量才能加以解决的问题。
社会分层概述 ppt课件

19
通常运用的一些标准: 收入 职业 受教育程度 权力
14
4、社会分层的社会作用
功能学派与冲突学派对此进行了长期的争论。
肯定:
功能学派:“戴维斯—穆尔”理论 在社会中,总有一些位置比其它位置更为重要,这些
重要职位需要有专门技能的人来填充。 在社会中,只有一部分人具备填充重要职位的天赋。 而将天赋转换为才能,人们需要接受训练,为此做出
牺牲。 要诱使有天赋之人做出牺牲,接受训练,这些未来的
重要职位必须配有特权,超比例地占有社会稀缺资源
15
拥有稀缺、理想的资源是承担这些重要职 位的权利。
对社会资源不同程度的占有使不同阶层拥 有不同地位和声望,从而导致制度化的社 会不平等,即社会分层。
社会不平等不仅是具有积极功能的,也是 不可避免的
17
客观评价:
积极作用:
由于社会分层现象的存在,
使社会在生产力水平不能 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情况 下,能够保证一部分人把 全部精力投入到社会创造 性活动中去,从而推动社 会的进步。
社会分层促使了社会竞争
机制的形成,作为一种动 力机制,它推动了社会的 发展。
18
消极作用:
➢ 一些由于制度或体制 原因所形成的社会分 层不可避免地要形成 阶级和阶层的对抗与 斗争。
马克斯·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
理论 ❖ 韦伯是西方分层研究的开拓者 ❖ 该理论认为,在研究社会不平
等时,既要考虑经济因素,也 要考虑政治和社会因素。主张 从收入、权力、声望三个角度 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分层和不 平等问题。 ❖ 该理论对西方分层研究的影响 确定多元分层标准 具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 注重主观评价
农村社会学

名词解释农民:指在农村地缘基础上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联系而组成的农民社会各类的群体和社会集团以及农村社会群体组织的农村居民。
社会关系:人们在共同的社会过程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思想关系以及其他各种关系的组成。
社会资源: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利用的社会关系,并通过这些关系,人们能够获得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和帮助。
社会资本:行为主体所能动员的,并且有回报利息的社会接触资源,有助于实现目的性行为的工具和行为。
社会问题:指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失调影响到社会部分成员或全体成员的社会生活,破坏社会运行,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
社会控制:(广义)指社会组织体系利用社会规范与之相适应的手段或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以及约束,对社会关系进行调解和制约的行为。
(狭义)对社会越轨者施以惩罚或重新教育的手段。
自然差别:指根据某种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
社会差别:指根据某种社会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境况差别。
社会分化: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为一身的社会地位发展为单一功能的多种社会地位。
社会分层:指由于社会分化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有序和等级不同的过程和现象。
社会流动: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由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流动,可以表现为社会角色转变,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农村社会保障:指由民政部门组织实施情况下,以地方政府为主,一基层社区为依托,由国家社区公民群体以及个人合作兴办,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和个人消费支出集中资金,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向农村社会成员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力者、遭受自然灾害者、经济收入低于贫困县者等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基本生活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利于农村社会安定和农村社会发展的社会制度。
社会变迁:指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人口、人的环境以及道德、法律、宗教、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社会风尚等一切社会现象的突发,急剧的变化或者严谨的缓慢的变化,特别指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和结构的范畴。
农村社会学课件

A、劳动力价格低廉
B、劳动力大量闲置 C、劳动力素质低下 D、劳动力结构同质 E、财政补贴难度大
产业结构末端
缺乏有效的集体谈判能力
一、新农村建设
一、新农村建设
1、为什么进行新农村建设?
(2)、全球性的资源约束与中国发展
美国日耗原油约2100万桶,约占全球总产量的四分之一,是世 界上石油消耗第一大国;美国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4.6%,但消耗能
源占了世界的23%;美国目前每年人均石油消费约3.28吨,是中国人
均水平的10倍以上;美国人口只有中国的1/5,但人均资源消耗却5 倍於中国;美国电力人均消耗是1400千瓦时,是日本的1.5倍,中国 的7倍。按照目前的电力消耗增长,美国必须建1300-1900个发电厂 才能满足未来20年的需求。
一、新农村建设
2.生活宽裕
挖掘农业增收潜力 增加非农业产业收入 完善增收减负政策 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 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3.乡风文明
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4.村容整洁
• 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最能直接感观的表象化目标, 村容整洁就是要逐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注重实 效,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 村庄布局—基础设施—清洁卫生
中国的GDP总额只占世界的3.3%,却消耗了世界三分之一的钢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和煤炭,二分之一的水泥,中国生产同产值的能耗是美国的5.5倍,
德国的7.5倍,日本的11.5倍,甚至印度的2.8倍。 人均资源消耗量、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中国远不如西方发达 国家,但中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坚持和平崛起的国情,目前占 世界能源消费87.7%的石油、煤炭和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人 类已经处在资源衰竭危机的背景,决定了中国不能复制西方国家的 老路,更不能仿效美国的高消耗生活方式。
农村社会学第八章农村社会分层 ppt课件

▪ 社会分层的负功能主要表现为:
▪ 第一,不合理的社会分层可能导致经济与 社会地位的封闭性与凝固性,封锁弱势群 体通过努力改善自身经济与社会地位的正 常途径,阻碍个人进步与社会发展;
▪ 第二,不合理的社会分层可能加剧贫富两 极分化,造成阶层对立与冲突,从而引发 社会冲突与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 合理的社会分层应至少具有如下特征:
▪ 涂尔干将社会分工理解为职业分化。
▪ 社会成员拥有何种职业也就决定了其所能 获取社会资源的多寡。从这个意义上讲, 职业地位可以视为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准。
▪ 在涂尔干的职业分层思想基础上,戴维斯 和穆尔提出了职业等级分层标准,布劳和 邓肯提出了职业声望分层标准。
▪ (二)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 ▪ 一是经济分层标准,即以农村社
▪ 在私有制社会,由于社会成员在生产关系中所处 地位的不同,也即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不同, 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对立阶级。
▪ 在前工业社会,由于对土地资料的占有状 况的不同,社会成员日益分化为拥有土地 的阶级(即奴隶主、地主)和从事生产劳 动的阶级(即奴隶、农奴和自耕农)两大 对立阶级;在工业社会,由于对资本占有 状况的不同,社会成员日益分化为拥有资 本的资产阶级和靠出卖劳动力的工人阶级 两大对立阶级。
▪ 一方面,马克思的阶级划分采用 的是经济分层标准,即根据社会 成员对生产资料这种经济资源占 有状况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不同的 阶层;
▪ 另一方面,马克思的阶级划分法 采用的是一种定性分层标准,侧 重于强调不同阶层之间质的差别, 即社会成员在生产关系体系中所 处的地位。
▪ 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主张从财富、声望和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 社会成员在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中的社会分层。
三、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八章农村社会分层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八章农 村社会分层
本章将介绍农村社会分层的定义、类型、影响因素、影响和后果以及对策和 建议,并通过案例分析来深入了解该主题。
农村社会分层的定义
定义
农村社会分层是指农村社会中的不同群体之间在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和教育水平等方面存在 的差异。
农村社会分层的类型
1 地位层次
将农村社会划分为不同的社会地位层次,如农民、农垦职工等。
社会应加强倡导和推动农村社会公平、包容的理念, 消除社会分层带来的不公。
农村社会分层案例分析
贫困农民
贫困农民是农村社会分层中的一个群体,面临着经 济困难、教育缺乏等问题。
农村创业者
农村创业者通过创新和创业活动,改善自身经济地 位,推动农村发展。
结论和总结
通过了解农村社会分层的定义、类型、影响因素、影响和后果以及对策和建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农 村社会中存在的差异和问题。
农村社会分层的影社会不平等,导致一些群体的权益受到忽视。
2 社会动态
农村社会分层会导致社会动态的产生,不同层次的人群之间存在紧张关系和冲突。
农村社会分层的对策和建议
政府政策和支持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支持和资源,促进农村 社会分层的平等和公正。
社会公平和包容
2 经济状况
基于农民的经济收入和财富状况对农村社会进行分层。
3 教育水平
根据农村居民的教育程度,将农村社区划分为不同层次。
农村社会分层的影响因素
1 农业发展
农业发展水平对农村社会分层产生影响,现代化农业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地位。
2 政策和制度
不同的政策和制度会对农村社会的分层产生影响,包括土地政策、教育政策等。
社会分层PPT课件

十等公民是居民,依靠低包才保命。
.
3
十等警察:
一等警察车管所,三姑六戚全办妥;
二等警察交警队,站在马路吃社会;
三等警察治安队,赶走嫖客自己睡;
四等警察管外事,吃里扒外有关系;
五等警察派出所,年年奖金靠勒索;
六等警察刑侦队,未到现场人先醉;
七等警察经文保,吃了老板宰大款;
八等警察管犯人,创收全靠开后门;
经济资源: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使用和经营状况;
文化资源:占有社会(通过证书或资格认定)认可的 知识或技能的状况。
社会资源(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 情况决定了人们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位置和个体的社 会经济地位。
.
13
我国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的十大阶层比例图:
国家与社会管理
经理人员2%
者2%
私营企业主1%
泰坦尼克上实践的社会规范:头等舱和二等舱的
妇女和儿童优先。
.
9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农村社会分层概述 第二节 中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的历史变迁
(自学部分)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农村社会分层
.
10
一、社会阶层的含义
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 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
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 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 阶层。
在城市中的比例为1%-5%;在城乡合 一的县行政区域中比例大约为0.5%。
.
15
2.经理人员阶层
主要指大中型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层 管理人员。
这个阶层在目前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 例约为1.5%,但在地区之间的分布极 不平衡。
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城 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经理人员阶层 所占比例以及这一阶层的经济回报率来衡 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第一章何为农村社会学?第一章何为农村社会学一、农村社会学定义农村 + 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是一门区域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对应。
农村社会学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二、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农村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1894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C.R.亨德赫在校内开设“美国农村生活的社会环境”课程——前奏。
1908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下令组织以H.贝利为首的农村生活委员会,开展农村问题研究——它源于美国当时农村实际社会需要并完全由实践所定向的第一种研究途径。
被认为是农村社会学诞生的第一个里程碑。
1916年北达科他州立大学的G.M吉勒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农村社会学》教科书。
1923年吉勒特又出版了第二本——《农村社会学》,1929年,哈佛大学的P.索罗金和G.齐美尔共同出版了《乡村——城市社会学原理》一书,第一次明确提出应该在与城市相比较中研究农村社会的主张。
三、农村社会学的传播与发展农村社会学在美国诞生后,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亚洲如拉丁美洲、欧洲,农村社会学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乡村建设运动1、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1840年后,中国日益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我国民族经济陷于停滞与破产的境地。
农村的自然经济逐步遭到破坏,农民不断从土地上游离出来,又不能被新的生产方式吸收,成为绝对贫困的一群。
代表人物陈翰笙(1897~2004),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农村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
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的创始人。
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中国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以第一手的农村调查材料论证中国农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指明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
2004年3月13日逝世。
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20世纪20-30年代,在农村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与苏区土地革命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国民党统治区内不少不满于现状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不赞成对中国农村实行资本主义改造,另一方面又不赞同或不敢主张革命,他们希望通过改良,找到第三条路。
农村社会学

第7组 徐德松 柯尊琼 冯琴 李茂 第8组 姚波 陈文婷 张丹 邓 习兵 李国容
农村的职业
农业劳动者、农民工、农村知识分子等
三位一体论
(一)基本思想 1.三重标准 财富 声望 权力
财富→经济标准(经济领域) 人类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即个人用 来交换商品和劳力的能力——阶级 声望→社会标准(文化领域) 个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得到的声誉或 尊重——身份群体 权力→政治标准(政治领域) 一些人或群体对他人的行动实施控制和影 响的能力,而不管他人是否愿意合作——政 党
三者之间的关系
社会分层的标准有时是相互联系,有时是 可以互相转化的.但是,这三个 标准又是相 互独立的,每一个都可以单独作为社会分 层的标准.当然,这种独立性 并不意味着在 任何情况下三者都同等重要.
三位一体论的影响
1.采用多元分层标准,常 用于实验,教育,生 物等. 2.采用具有连续性生物定量标准,个分层 地位之间的差别 主要是量的差别,基本不 涉及质的差别.当代西方分层研究大抵沿 袭了这个特点. 3. 引进了主观分层标准.当代西方分层研 究所运用的主观法.声誉法就是继承了 韦 伯的这一思路.韦伯的三位一体社会分层 思想对后世学界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声望地位→社会标准→受人尊敬具有威望 →身份群体 声望是社会成员在社会身份评价体系中所 处的位置,包括出身门第,仪表风度,知 识教养,生活方式等。在社会等级体系中, 享有较高声望的群体往往占据较高的等级 地位,而这种地位往往与某种待定的荣誉 及社会待遇密切相关。 排列: 干部 职员 个人 商人 农作者 学生
谢谢
《农村社会学》第三讲

1.农村生态破坏严重,农业自然资源日趋减少 2.农业生产污染严重 3.农村外源污染 4.农村人居环境污染
1.农村经济发展不足与发展不合理,贫困污染恶性循环 2.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粗放,城市工业落后产能转移 3.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效益 4.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政策支持 5.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法律是由国家行使立法权的机 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并由国 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一种社会 控制与社会治理手段。
作用:
1.教育作用
2.威慑作用
3.惩罚作用
1.阶级性
2.强制性
3.公共性
习俗即风俗习惯,是人们自发的习惯性的行为模式,是人类 社会出现最早的一种行为规范。 1.普遍性
2.稳定性
3.变异性 4.历史性 5.地方性
Hale Waihona Puke 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为主要
内容的新型农村综合建设计划。
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1.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民的生存条件 2.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初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3. 改善农业、农村生产条件,培育新的支撑产业,提高农民 收入 4.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二)社会分层的标准 1.经济收入 2.职业 3.受教育程度 4.权力
5.其他。如家庭背景、居住区位等
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 另一个地位的移动。更进一步说,社会流动就是社会位置的 变动。
1.横向流动和纵向流动 横向流动也叫水平流动,是指人们在同一个阶层内部的位置 转移。 纵向流动也叫垂直流动,是指人们在同一分层结构层面中的 不同阶层之间地位的变动。
1.义务教育尚未实际普及 2.教师数量不足,“代课老师”问题严重 3.农村教育以应试为中心,各类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
▪ 在前工业社会,由于对土地资料的占有状 况的不同,社会成员日益分化为拥有土地 的阶级(即奴隶主、地主)和从事生产劳 动的阶级(即奴隶、农奴和自耕农)两大 对立阶级;在工业社会,由于对资本占有 状况的不同,社会成员日益分化为拥有资 本的资产阶级和靠出卖劳动力的工人阶级 两大对立阶级。
三、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
▪ (一)社会分层标准的经典理论
▪ 在经典社会学家的研究中,关于社会分层 标准的代表理论主要有马克思的阶级分析 法、韦伯的“三位一体”理论和涂尔干的 职业分层理论。
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
▪ 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不仅决定社会成员经济收入 的多寡,而且决定其社会地位的高低。
▪ 基于生产资料的重要性,马克思将生产资料的占 有状况视为最重要的社会分层标准,即阶级划分 依据。
▪ 韦伯主张从财富、声望和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 社会成员在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中的社会分层。
▪ 关于财富与社会分层,韦伯认为,阶级是指一批 在经济状态和变化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人群,或者 说是共同享有某种生活机会的人,而生活机会则 是指社会成员在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上获得经济收 益的机会,即“市场购买力”或“钱袋的鼓瘪”, 也即是财富的多寡。
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
▪ 一方面,马克思的阶级划分采用 的是经济分层标准,即根据社会 成员对生产资料这种经济资源占 有状况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不同的 阶层;
▪ 另一方面,马克思的阶级划分法 采用的是一种定性分层标准,侧 重于强调不同阶层之间质的差别, 即社会成员在生产关系体系中所 处的地位。
韦伯的“三位一体”论
韦伯的“三位一体”论
▪ 韦伯关于社会分层标准的三位一体理论具 有如下特征:
▪ 一是分层标准的多元化; ▪ 二是分层标准的定量化; ▪ 三是分层标准的主客观一体化。
涂尔干的职业分层标准
▪ 涂尔干将社会分工理解为职业分化。 ▪ 社会成员拥有何种职业也就决定了其所能
获取社会资源的多寡。从这个意义上讲, 职业地位可以视为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准。 ▪ 在涂尔干的职业分层思想基础上,戴维斯 和穆尔提出了职业等级分层标准,布劳和 邓肯提出了职业声望分层标准。
▪ 社会分层的正功能主要表现为:
▪ 第一,合理的社会分层有助于激励个人为 追求理想的经济与社会地位而努力进取, 形成一种有序的竞争机制,从而激发个人 潜能与社会活力;
▪ 第二,合理的社会分层使社会资源得到优 化配置,并能增强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经济 与社会地位的认同,有效化解因资源稀缺 和利益分化而产生的紧张与冲突,从而促 进社会稳定。
韦伯的“三位一体”论
▪ 关于声望与社会分层,韦伯认为,声望是 社会成员在社会身份评价体系中所处的位 置,包括出身门第、仪表风度、知识教养、 生活方式等。
韦伯的“三位一体”论
▪ 关于权力与社会分层,韦伯指出,所谓权 力,是个体为实现自身意愿,无视他人意 愿而支配他人的能力。
▪ 权力分层反映了政治领域的不平等。在任 何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中,都存在着权力的 不平等。
▪ 以马克思、达伦多夫和米尔斯为代表人物 的冲突论认为,社会分层是社会成员为争 夺稀缺资源而进行斗争的结果,它仅对处 于强势或强权地位的社会成员有利,其主 要功能在于帮助权力和特权群体维持优势 地位、促进剥削。社会分层会导致过度的 不平等和激烈的社会冲突,甚至引发社会
动乱。因此,必须由社会变革或社会革命 来消除社会分层。
▪ 社会分层的负功能主要表现为:
▪ 第一,不合理的社会分层可能导致经济与 社会地位的封闭性与凝固性,封锁弱势群 体通过努力改善自身经济与社会地位的正 常途径,阻碍个人进步与社会发展;
▪ 第二,不合理的社会分层可能加剧贫富两 极分化,造成阶层对立与冲突,从而引发 社会冲突与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 合理的社会分层应至少具有如下特征:
▪ 三是层际差距的适度性,表现为既不因不 同阶层之间社会资源的占有状况过于平均 而使社会发展失去活力,也不因不同阶层 之间社会资源的占有状况过于悬殊而导致 两极分化和阶层对立,而是让阶层差距保 持在相对较小的适度范围内。
▪ 四是阶层关系的整合性,表现为不同阶层 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有良好的层际互 动与沟通,不同阶层之间呈现出相互依存、 功能互补的层际关系,而非相互矛盾、根 本对立的关系。
▪ 上述两类定义反映了社会分层的两大特征, 即社会分层的普遍性和主观性。
▪ 将其视为客观过程的界定强调的是社会分层的 普遍性,即社会分层是举世皆然的社会现象;
▪ 将其视为主观方法的界定强调的是社会分层的 主观性,即社会分层的标准不同,社会分层的 结果可能迥异。
二、社会分层的功能
▪ 以戴维斯(Kingley Davis)和莫尔(Wilbert Moore)为代表人物的功能论认为:任何社会 都需要一种配置和激励机制,即运用某种方法 把社会成员分配到不同的社会位置中去,并保 证处于不同社会位置上的角色能够有效地承担 责任,以促进社会有效运行,而这种机制就是 社会分层。作为一种社会机制,社会分层使人 们各安其所、各尽所能,因而对于任何社会而 言都是必需的。
▪ 一是分层机制的公平性,也即是阶层地位 的自致性。
▪ 一方面,社会成员阶层地位主要依靠个人能力及 自身努力而获得,而不是依靠性别、年龄、种族 背景或家庭出身等与生俱来的先赋特征;
▪ 另一方面,社会成员对社会资源的竞争应遵循能 力优先或业绩优化原则,以确保社会竞争在公平、 有序条件下进行。
▪ 二是阶层结构的开放性, 表现为不同阶层之间的边 界是开放的,从而使每个 人都有通过自己努力向上 流动的机会,以确保社会 有一种“能者上、平者让、 庸者下”的促优汰劣机制。
第八讲 农村社会分层
第一节 农村社会分层概述
一、社分层的涵义
▪ 关于社会分层的定义,学术界两类不同的表述: ▪ 一类是视其为客观过程的界定,即认为社会分层
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因获取社会资源的能 力和机会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 现象或过程; ▪ 另一类是视其为主观方法的界定,即认为社会分 层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 的等级或层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