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南锣鼓巷的历史发展和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锣鼓巷的历史发展和特色
【简要背景说明】
南锣鼓巷是北京著名的特色街区,始建于元朝,至今已有700年历史。以巷子为中轴,两侧分出诸多特色胡同。胡同里分布着众多名人故居,再加上林立的特色店铺,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它很好地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近几年,它已经成为许多时尚杂志报道的热点,不少电视剧在这里取景拍摄,许多国外旅行者把其列为在北京的必游景点。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通过搜集资料与对南锣鼓巷规制、建筑、四合院、名人遗迹、摆设、小吃等方面分类调查,增强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意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创新;通过对各个创意店铺及行人的实地采访,感受浓郁的北京创意文化。通过研究可以了解老北京文化与现代文化艺术的结合,从中获得平时课堂上不易学到的知识,从而对老北京文化有更深一层的认知。
【研究过程】
首先,确定课题为北京胡同研究。发现课题太大,实施起来太困难,最后改成研究南锣鼓巷的历史和特色。之后便制定研究计划、向组员分配任务、完成开题报告。
第一阶段主要进行的是资料查找工作。分别从南锣鼓巷的历史、发展过程与特色三方面搜集资料,并将资料进行整理。
寒假期间,我们前往南锣鼓巷实地考察,分组参观并考察了16条胡同,结合各自的体会进行探讨,总结这次考察的收获。
第二阶段主要是整合资料,把搜集的文字资料和实地调查的材料进行有效整合,发现问题,制订下一阶段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清明节放假期间,进行第二次实地考察。这次主要针对前阶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考察活动,目的更明确,得到的材料也更细致。
第三阶段进行资料汇总,准备终期总结。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对所进行的活动进行了总结,形成我们的课题报告。
【研究方法】
首先,我们查找了一些有关南锣鼓巷的资料并初步了解了南锣鼓巷的历史以及发展过程。在寒假、清明节期间,前往南锣鼓巷实地考察。在此之后我们对考察结果进行了
统计与分析,初步得出了一些结果。最后我们将所获取的所有资料进行整合,完成研究。
这是我们两次去南锣鼓巷考察时拍的照片:~~~
【研究成果】
一、南锣鼓巷的历史沿革
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呈南北走向,全长786米,宽8米,与元大都(1267年)同期建成,在元大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城市格局中,南锣鼓巷是“后市”的组成部分。
元代以南锣鼓巷为轴线, 东侧地区属昭回坊, 西侧地区属靖恭坊。明代属昭回靖恭坊。清代乾隆年间属镶黄旗, 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属内左三区。民国时期属内五区。
现在的南锣鼓巷街区北边是鼓楼东大街,南边是地安门东大街,西边是地安门外大街,东边是交道口南大街。属东城区,建有南锣鼓巷社区。
二、南锣鼓巷的发展和特色
1、胡同规制
元大都是“先规划后建设”的城市,定大街24步(约38米)、小街12步(约19米)。通过考古发现,胡同宽度大约9.3米左右。现如今南锣鼓巷、东四、西四一带的胡同,就是元大都胡同的遗存,只不过比当年窄了。我们对其中的几条胡同用步计量,胡同普遍较窄,与史书记载有一定差距。
2、胡同建筑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胡同的建筑也一样。比如亲王府的围墙基高三尺,宫门五间、“三明两暗”:官宦之家的大门是广亮大门、金柱大门;平头百姓只能用蛮子门、如意门、小门楼、栅栏门;台阶的多少也有规制,门楼的雕饰也有门道。“门当户对”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
3、胡同四合院
正房、南倒座、东西厢房,围起来的院子就是四合院,“天人合一”,核心就是一个:“礼”。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的“巽”位、西北角的“乾”位。门前的影壁,院内垂花门、游廊、鱼缸、天棚、石榴树,各有各的讲究。
4、胡同摆设
胡同里常有一些摆设,如石狮子、门墩、上马石、拴马桩、泰山石敢当、牌楼等等。门墩儿的正名叫门枕,是固定大门用的。文官用书箱形,武官用兽吻形。上马石大多左右对称地摆在大门两侧,只有豪门大宅才会安置上马石。品透了胡同的细节,才会
尝出胡同这瓶酒的淳厚。
5、胡同名人故居
名人故居让胡同活了起来,齐白石、茅盾、蒋介石、僧格林沁、荣禄、婉容,每一处名人故居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毫不夸张地说,您推开胡同里一扇斑驳的大门,就可能发现一个或多或少改变历史进程的故事;您看见的枝繁叶茂的老槐树,都可能见证过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风云。
6、胡同变化
北京变了,胡同也变了。庭院深深的王府大院,成了老百姓的大杂院;威严气派的上马石给汽车让道,睡在了墙边儿;人生鼎沸的胡同酒家,当年是五侯官宦的府邸;整修一新的胡同,又见碧树灰墙。您在胡同里这么一走,再琢磨琢磨“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的句子,感觉明显不同。
7、胡同小吃
北京的小吃也是名闻天下。艾窝窝、爆肚、冰粮葫芦、炒肝、豆汁、猫耳朵等等,数不胜数。吃小吃讲究个地道,胡同里藏着不少小吃名店。一声京腔,一份小吃,十足的“老北京”。我们几个吃了文宇奶酪店的奶酪,价廉物美,的确名不虚传。
【反思体会】
从实践中真实贴近老北京的民俗文化,作为一个新北京人,我们感到保护这种文化遗存是十分重要的。
南锣鼓巷,一个老北京的小胡同,之所以倍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是因为它既满足了人们对西方文化、创意文化的好奇心,又继承了老北京文化、传统文化的精髓,让人有了归属感。
看今天的北京,高楼鳞次栉比,商业繁荣,放眼望去尽是浮华。南锣鼓巷多的就是那巧妙融合进去的老北京文化色彩,红砖碧瓦里蕴藏的是我们自己的文化。无论现代社会怎样发展,中华文化都应该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
就像歌里唱的:这是世界的中国,中国的北京,北京的南锣。
南锣鼓巷,我们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