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分析货币银行学毕业论文(一)

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分析货币银行学毕业论文(一)

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分析货币银行学毕业论文(一)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货币银行学专业的毕业生,了解我国货币政策现状,深入分析其调控特点和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我国货币政策旨在调节货币供应量、保持货币的稳定价值、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随着时代背景、经济周期和市场结构的演变,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主要采用“利率中立”的调控策略。

这一策略强调“稳健、中性、适度”的调控原则,即货币政策既要避免过度宽松,也要避免过度收紧,使货币政策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二、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特点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稳健中性。

我国货币政策强调保持稳健中性,既要抑制通货膨胀,也不能让经济出现不必要的萎缩。

2.灵活性。

我国货币政策在应对经济政策、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各种变化时,会根据需求进行适时和灵活的调整。

3.多元化。

我国货币政策采取了多种手段,如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调控、监管手段等。

在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时,根据需求进行灵活调整。

4.逐步开放。

我国货币政策逐步放开对外开放,加入国际货币体系,积极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和监管合作等。

三、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经济增长。

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与经济增长紧密相关。

在经济增长需要的时候,货币政策应该采取货币宽松策略。

当经济发展过快,出现通胀等问题时,货币政策应该采取相应的货币紧缩政策。

2.金融市场。

运用货币政策影响金融市场的利率、货币供给、流动性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实现金融市场的稳定。

3.国际经济形势。

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十分敏感。

国际贸易、外汇市场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影响我国的货币政策。

4.金融风险。

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也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

在金融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时,货币政策应采取相应措施,以保障金融系统的稳定。

综上所述,我国货币政策在实践中表现出了灵活性、稳健中性和多元化的特点。

中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和效果

中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和效果

中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和效果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等控制经济波动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手段。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货币政策一直是宏观调控的核心之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国货币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本文将分析中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和效果。

一、货币政策调整的历史回顾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货币政策主要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实施收紧的货币政策,加大银行准备金率、提高利率等手段,限制了货币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这种收紧的货币政策对穷困落后的社会经济环境下的中国来说是必要的,但也限制了经济增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以及金融改革的推进,货币政策也经历了不断的调整和变化。

1994年,中国开始实行市场化利率和汇率改革,进一步加强了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

2000年,国务院对货币政策进行了调整,强调货币政策要立足于控制通货膨胀,同时注重银行、外汇、金融市场等领域的管理,针对不同阶段经济的变化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

目前的货币政策是以维护货币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为目标,主要的手段是调整利率、信贷、汇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

其中,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国也在探索数字货币的发展,为深化货币政策Lehuan背景提供了有利的制度环境。

二、货币政策调整的效果货币政策调整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资本市场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经济增长:货币政策通常会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从而影响短期内经济的增长速度。

货币政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经济增长也不仅由货币政策决定。

但总的来说,中国实施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推动经济增长仍然是有效的。

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比较显著,通货膨胀中,价格总水平普遍上涨。

而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往往是货币供应量过多,而货币政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一个手段。

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比较稳定,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能有效控制通货膨胀。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摘要最近几年是我国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最多的时期,尤其以货币政策的使用最为频繁。

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变数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因素,正在考验着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文章认为货币政策是把“双刃剑”,对其使用要特别谨慎。

而在使用过程中,更要注重其政策效应。

文献表明,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分析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但笔者认为这些分析有些缺失,分析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笔者从一个新的视角――行为经济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存质量;危险因素;调查;对策目录摘要 (I)1. 引言及简单的文献综述 ......................................................................................... I II2. 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新视角:行为经济学 ..................................................... I II2.1. 营养和心理因素.......................................................................................... I II2.2. 货币理论的演进与行为经济学在货币理论的发展中,对微观主体的主观假设在不断地演化................................................................................................ I V2.2.1. 风险态度 ............................................................................................. I V2.2.2. 心理账户 ............................................................................................. I V2.2.3. 过于自信的心理 ................................................................................. I V2.2.4. 人们的后悔心理与奇幻思维以及准奇幻思维 (V)2.3. 行为经济学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V)2.3.1. 货币政策有效性解释 (V)2.3.2. 货币政策效力的非对称性解释 ......................................................... V I2.3.3. 货币政策敏感性的解释 ..................................................................... V I2.3.4.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效力的解释 ......................................................... V I3. 行为经济学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 V II3.1. 央行不能做到减少货币供应量 .................................................................. V II3.2. 随着加息次数的增多,人们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呈递减趋势 .............. V II3.3. 在国有商业银行没有进行产权改革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效力会更低VII4. 评论总结 ............................................................................................................... V III5. 参考文献................................................................................................................. I X1.引言及简单的文献综述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完全融入全球分工和市场体系之中。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摘要】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经济情况、国际环境、金融机构反应、监管机制、信息透明度等。

经济情况和政策制定直接影响货币政策执行效果,而国际环境和外部影响则可能导致政策受到干扰。

金融机构和市场反应对政策的传导和执行也至关重要。

监管体制和执行力决定政策的有效实施,信息透明度和沟通效果则能提升政策的认可度。

为提升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需要完善监管机制和加强执行力,同时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加强沟通效果。

未来政策的发展方向应更加注重国际环境和市场变化,以及更加精准的政策制定。

通过综合多方因素,可以有效提升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因素分析、经济情况、政策制定、国际环境、金融机构、监管机制、信息透明度、沟通效果、执行力、政策提升、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货币政策的重要性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在国家经济运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及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

在市场经济体系下,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地影响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对于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就业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对于控制通货膨胀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中央银行可以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的速度,防止物价上涨过快,维护价格稳定。

货币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节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以刺激经济活动,提高投资和消费水平,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

货币政策还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调节利率水平和流动性等因素,中央银行可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促进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通过有效的货币政策调控,才能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就业增加和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我国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断提升政策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政策成为各国政府干预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利率等手段,以影响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和促进就业的目的。

然而,如何衡量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定义、实施、效果等方面探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一、货币政策的定义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以影响货币供应量、信贷总量和利率等手段,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和促进就业的目的。

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调控货币供给和利率,并通过这些手段抑制通货膨胀、降低失业率和促进经济增长。

二、货币政策的实施货币政策的实施主要通过三种途径:直接控制、间接影响和信号作用。

直接控制是指通过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利率等手段对货币供给进行直接干预。

例如,当中央银行调高基准利率时,可以刺激存款增加,抑制贷款增加,从而对货币供给进行直接控制。

间接影响是指通过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制度、信贷额度、对外汇交易的限制,来间接地调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量。

例如,当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设定信贷配额、增加贷款质量监管等措施,可以对货币供应量产生间接影响。

信号作用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公布政策文件、发布货币政策说明会等手段,影响市场预期和信心。

例如,当中央银行公布货币政策报告、召开货币政策例会等,可以通过发出政策信号,来引导市场预期和信心。

三、货币政策的效果货币政策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失业率、汇率等。

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投资和消费,从而提高经济活动规模和速度。

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可以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给、鼓励银行贷款,从而激发消费和投资活动,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货币政策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等问题。

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控制货币供给、调整利率等手段,来降低物价水平,保持物价稳定。

当通胀压力加强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收紧货币政策,如提高利率、缩小货币供给等手段,以抑制通胀。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篇二《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并对以往的货币政策研究成果作了简短的文献综述,最后指出了我国货币政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广义货币供给贷款余额一、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2001―2002年由于我国经济中通货紧缩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中央银行主要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2005年我国经济逐渐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实现的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段时间的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是有保有压;2005―2007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内外发展不均衡,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

从2007年开始,为了控制日益严重的流动性过剩以及由此带了的经济过热,央行开始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

2007年我国共10次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共6次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和5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

但到了2008年9月,为了抑制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势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8年共调整存款准备金率9次、存款基准利率两次以及贷款基准利率四次。

其中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为先升后降,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均为下调。

进入2010年,我国的货币政策适用仍然频繁,到目前为止我国年内共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五次。

我国如此频繁的使用货币政策,再一次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

国内学者基于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如庚庆锋,黄志刚(2009)从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入手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认为我国资本的短期流动对利率变化不敏感从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较差,需要进一步完善汇率制度,实现汇率―利率联动机制;李后建,尹希果,卞小娇(2010):认为金融创新一方面消弱了货币政策利率管道的传导效应,另一方面使得货币政策信用管道的传导及其效果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并通过实证证明了金融创新的存在使得我国货币政策通过信用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大于通过利率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限制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限制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限制1. 引言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政策。

它对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货币政策也存在一些有效性和限制方面的问题,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

2.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2.1 调节经济增长货币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调整利率等手段,以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

当经济过热时,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收紧货币供应量来抑制过度投资和通货膨胀;当经济低迷时,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量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复苏。

2.2 控制通货膨胀央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可以有效控制通货膨胀。

当物价上涨过快时,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收紧货币供应量来抑制需求,抑制通胀预期,稳定物价水平;当通货紧缩时,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量来刺激经济,缓解通货紧缩压力。

2.3 稳定金融市场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稳定也有很大影响。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债券、股票等市场利率,从而影响市场风险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稳定金融市场对于保障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3. 货币政策的限制虽然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也存在一些限制,需要加以注意和解决。

3.1 遭遇利率下行限制当经济陷入低利率水平时,央行的政策利率接近或已经达到零利率水平。

此时,央行降低利率的空间有限,货币政策对刺激经济的效果大打折扣,给政策制定者带来挑战。

3.2 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加大也是货币政策的限制之一。

由于市场因素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并不总是完全有效。

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市场参与者持观望态度,对货币政策的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质疑,从而降低政策的有效性。

3.3 宏观审慎政策的需要传统的货币政策主要以调控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为目标,忽视了金融体系的稳定。

金融危机事件的频发使得相关国家纷纷加强了金融监管,实施了宏观审慎政策。

与传统货币政策不同,宏观审慎政策更重视金融稳定,通过对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等指标的监管,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

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分析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这个全球化和不稳定的经济环境中,货币政策已成为各国政府应对经济问题的重要手段。

中国的货币政策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的实施和效果对中国国内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货币政策是指以货币为主要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和调整国际收支等宏观调控目标的政策。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实行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价格政策等。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货币政策逐步从传统的计划调控向市场调节转变。

近几年来,中国货币政策以加强市场化、完善货币供给体系、增强监管等为主要举措,目的是促进货币政策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在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中国的央行——中国人民银行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国内银行业的最高监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依托其独立的货币政策和独立的政策制定权,积极引导和调整金融市场,维护经济金融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评价。

在很大程度上,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肯定。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尽管这一过程中存在周期性的波动和风险,但是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国内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

在实践中,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控制通货膨胀。

货币供给量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通过稳定货币供应和控制流动性,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控制了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率自去年初的12.8%下降到了不足8%。

二、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

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这有利于维护国内的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人民币汇率稳定是中国抵御外部风险的重要保障,也支持了中国货币政策在调控经济中的作用。

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分析及对策

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分析及对策

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分析及对策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是指央行通过改变中央银行利率,对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其他利率产生影响,进而促使经济运行按照政策目标发展。

在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然而,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也面临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市场利率与中央银行利率之间的传导存在一定阻滞。

这主要表现在市场利率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比如银行风险、资金面紧张等,导致市场利率波动幅度较大,与中央银行利率的传导效果有一定的滞后性。

其次,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特别是对于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支持不足。

央行通过调整政策利率来促使商业银行降低贷款利率,但由于商业银行对于风险较高的小微企业不愿意放贷,导致政策利率的降低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有限。

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我们应加快金融市场的和建设,提升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透明度,促进市场利率与中央银行利率的传导效果。

其次,加强监管力度,引导商业银行合理设置贷款利率,提高小微企业的融资便利度,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同时,也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确保其积极传导货币政策利率的作用,避免贷款利率过高或过低。

此外,应注重完善货币政策的其他工具,如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以实现更精准的货币政策调控。

总之,虽然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为了发挥货币政策利率的调控作用,我们应加快金融市场的和建设,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同时注重完善货币政策的其他工具,以实现更精准的货币政策调控。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分析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分析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分析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经济不稳定性越来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实行货币政策是一种稳定和促进发展的手段。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策略。

但这种政策并不是万能的。

该文章将分析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

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货币政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如果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稳定通货膨胀水平,中央银行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控制通货膨胀率。

例如,如果物价上涨,中央银行会提高利率,这会导致消费者和企业减少借款和消费。

此外,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

例如,中央银行可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使银行可以贷款更多。

这会增加企业和消费者的购买力,刺激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局限性货币政策在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货币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可能有一定的滞后性。

例如,一个利率调整实施可能需要数个月的时间才能实现效果,这是因为其他经济变量可能会影响利率的效果。

其次,货币政策有可能造成财富和收入的不平等分配。

在经济繁荣期间,由于利率低,债务和资本市场可以使财产增值。

然而,在经济下行期间,较高的利率可能导致利润下降,这会影响企业和股票市场,从而影响财富和收入的分配。

此外,货币政策并不能控制所有经济变化,可能会对价格所起的作用局限性。

某些商品价格与货币政策无关,例如农产品和原油。

因此,尽管货币政策在决定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仍然存在局限。

货币政策对不同国家的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因国家而异。

在发展中国家,务实的货币政策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

相反,在发达经济体中,低利率政策可导致人们更愿意购买股票,而不是其他形式的投资,这可能会导致市场泡沫。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高通货膨胀可能导致货币贬值,这可能会增加出口的竞争力。

因此,货币政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动态不同,中央银行必须掌握其国家特定的经济背景并采取相应对策,而这与其他地方采取不同的政策。

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分析

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分析

府失灵 引发了对凯恩斯主义 的挑战 ,古典主义 因此而复活 , 以 的巨额经常账户赤字 ,他卸任后 留下 的美 国经济危 机 四伏 , 犹
弗里德 曼(r d n为代表 的货 币主义 在继承传 统货 币数量论 如 一颗 随时可 能爆炸 的炸弹。不幸真 的被言 中, 2 0 Fi ma ) e 自 0 7年底 以
碍 , 中美 关 系 的“ 雨 表 ” 是 晴 。
联合军演 、 军舰互访 以及两军校 际交流等 。但是 , 具体 的军事互
除 以上的论述之 外 , 中美 关系仍 有许 多特点 , 比如合 作 的 信仍局 限在战略层面 的沟通 , 几乎没有实质性 的军 事行动 限制 迫切 性更高 ; 方战略互信严 重不足; 双 斗争的尖锐性更强 ; 双方 措施和行 为规则 , 更缺乏相 互之 间的安全承诺和保证 。 关系空前复杂等 。因为中美两 国的国家 性质、 治制度 以及意 政 有太 大的改变 。
经济观察
对我 国货 币政 策 有 效 性 问题 的分 析
鹿 宁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 湖北 武汉 40 6) 304
【 要】 币 摘 货 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重要的工具变量, 它的实施对宏观经济的走势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研究其有效性问题有
着重 大的意义。 本文从货 币 策的 内涵开始 , 政 通过分析货 币 政策有效性的 内涵开始 , 国货 币政策的演变过程 进行梳 理, 对我 力图找
出一 个合适 的方法对我 国货 币政 策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 关键词】 币 ; 币 策独 立性 货 化 货 政
理 论 综 述


咎于政府经济政策 , 尤其是货 币政策 的失误 。虽然 凯恩斯主 义

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摘要]现行货币政策在对付通货紧缩、刺激有效需求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效果相对弱化。

究其原因有三: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有限;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障碍。

2006年,我国仍将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将继续以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主。

[关键词]货币政策稳健有效性一.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回顾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货币政策的重新定位,《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表明今后货币政策基本目标是“稳定”而不再是“增长”。

从早期的“发展经济、稳定货币”过渡到“保持货币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直到今天的“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鲜明地体现了货币政策日益“中性化”的轨迹。

也就是说,货币政策不再承担“刺激”或“抑制”经济的任务,而只负责经济运行营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规则导向”的货币政策。

二.充分认识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必要性近几年,在实施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过程中,货币政策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具体提法在不同年份有所不同,但基本思想却始终是配合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防范金融风险,以金融的稳定来确保经济的稳定。

可将其概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

近年来为什么不比照积极的财政政策,明确提出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呢?这是因为:(1)单靠增加货币总量解决不了近年来出现的物价负增长问题。

1997年后出现的物价负增长,根本原因是由于多年来严重重复建设,造成工业部门严重供过于求所酿成的;它是长期来经济结构失调的结果,而不是货币总量不足。

(2)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解决总量问题,货币政策具有优势,而解决结构问题;单纯依靠货币政策总量扩张无济于事。

(3)当前货币存量大量增加,而引起货币失控的一些潜在的因素还未完全消除。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生产建设资金主要依靠争先贷款,目前企业长期大量负债经营已经给金融业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和风险,企业和银行自我约束力还比较差。

2023年上半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023年上半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023年上半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一、引言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货币政策一直是各国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为我国国家权力机关,我国人民银行每年都会发布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总结和评估上半年的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并展望下半年的调控方向。

本文将对2023年上半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进行综合评估,并对未来的政策走向进行探讨。

二、2023年上半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分析1. 总体经济形势在2023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保持了整体平稳发展的态势。

国内生产总值保持了稳定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消费市场持续增长,对外贸易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但也面临着通货膨胀压力上升、房地产市场波动等挑战。

2. 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在上半年,我国人民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措施,以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包括但不限于降息、调准率、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的灵活运用,以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防范金融风险。

3. 货币政策效果评估通过对上半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各项政策措施的效果初显。

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避免了通货膨胀加剧和金融体系风险的发生,为经济的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对未来政策走向的展望1. 调控重点下半年,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调控重点将继续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二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三是适时应对国际经济局势变化,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2. 政策工具选择在未来的货币政策实施中,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将更加注重灵活性和针对性。

通过适时降息、调节再贷款再贴现、精准调控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实施差异化、定向性的货币政策,更好地应对经济金融市场的变化。

3. 风险防范未来的政策实施也需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特别是在房地产市场波动、通货膨胀压力上升等方面,需要加强监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范金融系统风险的发生。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2023年上半年的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在当前国际国内复杂环境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温和预警、适度微调,到适时加大力度,看准了的问题就 果断有力地采取措施;三是实施了差别性调控。在控制货
币信 贷过快增 长的 同时,确 保经济 正常增 长所需要 的资金
增加就业就学的信贷,又要提高金融资产质量,改进金融 服务,引导商业银行增强对剧期变化的风险控制能力;四
是按 照金融 体制改革 总体 思路, 继续推 进国有商 业银行股
财 政 金 融
我 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 陈 茜
[ 内容提要] 贷币政 策 重要 的金融宏观 调控手段 ,货 币 策有效性的分析对于我 国贷 币 策的制 定 国 是 政 政 和
民经济的发展 十分重要 。本文列举 了各经济 学派 关于货 币政 策有效性 的争论 ,从近 几年央行 出台的一 系列货
部发行 150 50 亿元人民币特别国债,购买约20 亿美元外 00
汇 ,作为组建 国家 外汇投 资公司 的资本金来 源 。特 别国债 的 市场化 发行 起 到直 接 回收流 动性 的作 用 。 综上 所述 , 五年来 的我 国货 币政策 呈现 如下几个 显著
而=一是 灵活运 用货币政 策工具, 持货 币信 贷合理 增长 。 保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践分析
费业务。随着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际贸易顺差的
增多 ,银行 体系的 流动性过 剩 L I 益显 现,对 我国 国民经济
2 0 年 我国继 续执 行稳 健的 货币政 策, 货 币供 应量 05 增 长将保持在 1% 右,全部 金融机构 新增 人民币贷款 2 5左 .
是逐 步 改革 人 民 币汇率 机 制 ; 六是 加快 外 汇 管理 体 制改
2 0 年我国金融调控紧缩力度 前。针对流动性泛 07 滥、逐渐推高的通货膨胀率和外汇储备的急剧膨胀,我国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和稳定价格水平的一种政策工具。

然而,货币政策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价格水平,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议的焦点。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二是价格稳定。

针对不同的经济失衡问题,中央银行可以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措施,比如通过加息来遏制通胀、通过降息刺激经济增长等等。

但是,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非一直得到肯定。

首先,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经济状况、政治环境、国际贸易等等。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各国的货币政策相互关联,因此,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需要考虑国际环境的变化。

其次,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存在时滞,即政策措施的实施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而经济变化的速度也是很快的。

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在领先时期对经济状况进行准确判断,以避免错过最佳的政策实施时机,使货币政策效果更加显著。

而第三,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取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通过银行渠道和证券市场等渠道传导到实体经济,从而起到推动经济增长和稳定价格的作用。

但是,传导机制的阻碍可能会使货币政策失灵,政策效果难以实现。

比如,银行可能会选择保留资金而不是放贷,这样就会导致货币政策实施失去效果。

上述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但是,货币政策仍然是实施宏观经济调控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在实施货币政策时,政策制定者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定和风险分析,以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

此外,货币政策也需要与其他政策措施相互配合,特别是要与财政政策相互补充。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税收和政府支出等手段来调节国民经济发展。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是互补的,二者需要相互搭配,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价格水平的综合效果。

总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实现货币政策效果需要充分考虑政治、经济和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并与财政政策相互配合。

开放经济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开放经济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开放经济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文章从我国目前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入手,提出国内货币政策运行机制改革和外汇体制改革必须结合进行以及汇率和利率政策的搭配问题;提出要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必须将固定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之间进行有效协调,同时将利率作为汇率机制的改革和发挥中的重要联动措施。

标签:开放经济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利率协调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具体的经济金融机构和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

开放经济的发展所导致的客观金融环境的变迁和运行机制的变化,必然要求国家的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外汇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相应选择和运用与开放经济相适应的调控机制。

我国以前的宏观经济调控,受当时开放程度不高的限制,仅仅注重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内部均衡的作用。

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深,特别是在我国即将加入WTO之际,外部均衡的研究也应得到重视,力求在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上实现内外均衡的有效结合。

一、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冲突的一般理论(一)米德模型对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冲突的解释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Meade)于1951年在其名著《国际收支》中最早论述了固定汇率制度下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

他指出,在汇率固定不变时,政府只能主要运用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政策来调节内外均衡。

由此,在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便会出现内外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形。

从理论上讲,经济的内外状况可以有表1所示的四种搭配(假定失业和通货膨胀是两种独立的情形,外部均衡就是经常账户平衡)。

表1描述的第一种情形:为实现内部经济均衡,中央银行应该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增加社会总需求,减少失业;然而要改善国际收支的逆差却应该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总需求和减少对国外商品的进口以纠正国际收支逆差。

同理,表1的第四种情形:为实现内部经济均衡,控制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必须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然而与国际收支顺差相适应的却是扩张性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货币政策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货币政策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货币政策是经济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金融市场的不断演变,货币政策也在不断适应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货币政策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货币政策的现状当前,世界各国的货币政策呈现出几个共同的特点。

首先,宽松货币政策成为主流。

面对全球经济增长疲软和通缩风险加剧的压力,许多国家选择通过降低利率和放松货币供应来刺激经济增长。

尤其是在疫情冲击下,各国纷纷采取进一步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支持经济复苏。

其次,负利率政策呈现多极化态势。

负利率政策是近年来一种备受争议的新兴货币政策工具。

一些国家采取负利率政策来刺激经济和提振通胀,但更多的国家对此持保守态度。

在实施负利率政策时,需要权衡利率下限、金融稳定等因素,因此负利率政策的发展并不一致。

第三,数字货币成为关注焦点。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数字支付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探索发行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的发行可以提高支付效率、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包容等,但也带来了监管风险和隐私安全等问题。

各国在数字货币发展上的态度和政策也不尽相同。

二、货币政策的未来趋势货币政策的未来发展将围绕以下几个方向展开。

首先,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灵活性。

随着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增加,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可能无法适应各种情况的需求。

未来的货币政策可能更加注重数据和信息的分析,以更精确地把握经济形势,从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其次,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可持续发展纳入货币政策的考量。

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考虑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

例如,一些国家通过绿色金融和绿色债券等方式引导资金流向环保和可再生能源领域,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数字化转型。

随着数字经济的崛起,货币政策也需要与时俱进。

加强金融科技应用,提高支付和结算效率,保障数字支付的安全性,将成为货币政策的重要方向。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摘要:货币政策主要包括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等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逐步市场化和国际化,影响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传递的因素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一些问题日渐凸现。

近年来货币政策工具是如何使用,又达到了怎样的效果,本文在此对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及经济数据的反映进行综合分析。

关键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一、引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意义1929—1933年的大危机使西方经济学家认识到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催生了凯恩斯主义( keynesianism)的形成与发展。

该理论是以有效需求原理为基础的,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大萧条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发挥政府作用,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理由。

凯恩斯认为,“有效储蓄之数量定于投资数量,而在充分就业限度以内,鼓励投资者乃是低利率。

故我们最好参照资本之边际效率表,把利率减低到一点,可以达到充分就业”。

可见,凯恩斯偏爱财政政策,也不否定货币政策的作用。

然而,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又普遍出现了滞胀的经济现象,滞胀现在又使一批经济学家认识到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引发了对凯恩斯主义的挑战,古典主义因此而复活,以弗里德曼( friedman )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在继承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发展了现在货币数量理论,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内是一常量,价格和工资也相对灵活,这就决定了货币政策短期内有效,但长期却是无效的,由此他们将滞胀归咎于政府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失误。

新古典经济学以自发均衡和理性预期假说为前提,论证了被预期到的货币政策无效、预料之外的货币政策有效的结论。

紧接着出现的理性预期学派提出了政策无效性结论,它指出当扩张性货币政策反复推行时,它不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推动力消失了,对生产没有刺激作用,期望生产能扩大,但结果却是通货膨胀,而不是别的”。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引言: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经济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

在中国,货币政策一直被视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等多个目标。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工具、执行策略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综合分析。

第一部分:货币政策的工具与执行策略1. 货币供应调控货币政策的核心工具之一是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

通常,央行可以通过收紧或放松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的总量,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中国央行通过常规和非常规手段,如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2. 利率调整货币政策的另一个重要工具是调整利率水平。

利率的变动直接影响到投资、消费者信贷和货币流动性等方面。

通过降低或提高利率,央行可以调控货币供应和需求,以实现通货膨胀目标、促进经济增长等。

3. 汇率调节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调整汇率水平来影响出口、进口和国际收支。

中国实行的是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央行可以采取干预市场汇率的措施,以影响人民币兑美元等外汇汇率,进而对外贸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部分:中国货币政策的执行策略1. 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中国货币政策强调“稳中求进”,注重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根据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需求,灵活制定和调整货币政策。

在经济增长较快时,通过收紧货币政策保持通胀压力,避免经济过热;而在经济下行时,通过放松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

2. 宏观审慎政策中国货币政策还注重宏观审慎政策的执行。

央行通过相关监管政策,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能力等进行监管和指导,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防范金融风险。

3.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国货币政策高度关注系统性金融风险,注重调控金融机构的资本杠杆和债务风险,加强监管和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并通过引导资金流向优化实体经济发展,减少金融市场的投机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朱晶晶,肖存泉(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南昌 330013;中国银行福清支行,福建福清350300)摘要:针对通货膨胀高企的现象,2006年至今,央行多次上调基准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是作用效果并不明显。

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有效性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率连续五年超过10%。

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通货膨胀一直持续急升,继2007年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4.8%后,2008年第一季度我国CPI同比增长8%。

中国政府已经将治理通货膨胀视为宏观经济第一要务。

这次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⑴构成CPI的八大商品类别看,上涨幅度较大的主要是食品类价格。

2006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全线上涨,大部分农作物的价格、涨幅均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

⑵随着次级债危机影响的不断扩散,美元持续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国际石油、有色金属等能源和基础产品价格持续上涨。

使中国企业背负了越来越重的成本压力,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对下游产品的成本推动效应,将带动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扬。

⑶动力市场的紧张推动了劳动力价格的上升、特别是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提高,而且就业刚性增强。

针对CPI高企的现象,2007年提出适度从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的货币政策,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一年内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六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今年以来又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

一季度央行累计发行约1.7万亿元央票,正回购额超过1.8万亿元。

银行为回收流动性采用了这么多政策,但必须看到,由于国际收支顺差持续增大,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流动性过剩依然严重。

仅到11月末,外汇占款已经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比年初增加31 639.4亿元人民币,扣除央行净回笼的2.63万亿元,仅外汇占款一项,基础货币新增约5 000亿元。

由于外汇占款的持续增加,2006年和2007年基础货币余额只是增速放缓,但是绝对量还是以很快的速度增长。

可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得到挑战。

一、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能否立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选择,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现实经济金融运行,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调节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利率政策等。

这些工具都因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而存在着制度缺陷,致使货币政策不能很好地通过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制约了货币政策效率的发挥。

(一)公开市场业务。

中国人民银行灵活运用对冲工具,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

搭配使用中央银行票据和以特别国债为工具的正回购操作,收回银行体系流动性。

但是,我国国债的期限结构和持有结构不合理使得国债缺乏足够的操作规模,且多为中长期国债,而适用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短期国债却很少。

2007年,通过在公开市场发行央行票据和正回购所回笼资金5.14万亿,但净回笼仅为8 200亿元,比去年增加不到一成。

原因在于今年有高达3.6万亿元的央行票据到期,如果再加上正回购量,则到期资金量高达4.4万亿元。

因此,虽然通过央行票据等收回了部分流动性,但这些央票以后还会到期,只是把更猛烈的流动性问题给推迟了,因此,很难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压下去。

(二)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根据信贷资金供求情况,制定和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我国再贴现操作实行总量比例控制、期限比例控制和投向比例控制,再贴现所占基础货币的比重偏低。

这一操作规则在中国人民银行对再贴现限额实行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的管制下,显得缺少灵活性,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再贴现政策的活力。

(三)利率政策。

⑴虽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加息虽然可以回笼流动性,但还不能真正反映资金供求状况,难以灵活有效地带动经济主体行为进行调整,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非常之小。

作为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所经历的所有调整时间点上的名义利率和扣除同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幅度后的实际利率,从2007年,实际利率一直呈负值,并且负值水平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意味着信贷成本、资金成本偏低,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增长,与从紧的货币政策不符。

⑵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与扩大,人们存钱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单是储蓄,资金还会向其他金融市场分流。

同时,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和财富的积累,消费需求逐步升级以及提前消费的观念,带动了对房地产和汽车的消费,使居民更愿意采取银行消费贷款的行为。

因此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得不敏感且利率弹性较小,从而货币政策失效。

⑶央行今年连续五次调高准备金率而未采取加息,也是对当前经济“把脉”的结果。

因为,人民币在不断升值的同时美元连续降息,中美利差进一步加大,国际热钱大举进入中国,因此缩窄了人民币加息的空间,制约了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空间。

(四)准备金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此项政策是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间接的。

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显示,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3月末仅为2%,比上年年末低1.3个百分点。

超额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应对流动性风险的需要。

从历史经验看,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都在2%以上。

因此,目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已相对不足。

而目前17.5%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二十年来最高,商业银行的头寸显得不足,未来提高法定存款准金率的空间已经很小。

二、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一)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政策的独立性和透明度研究表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越大,其实施货币政策的效率就越高。

而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够,在行使货币政策时受到多方干扰。

在我国现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安排下,在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同时还要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尽量公开中央银行采取的措施和操作的相关信息,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增强公众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引导公众形成合理的预期。

(二)发展完善货币市场货币市场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基础平台,也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我国货币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规模较小、流动性低等严重制约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发挥。

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和完善我国货币市场,建议一个独立的部门来专门行使货币市场的管理与引导职能,以强化货币市场管理,更好地实施货币政策,全面负责和统一协调货币市场的业务发展。

一方面要培育国债市场的适度规模,以优化央行和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提高国债资产比重;另一方面要完善国债期限结构和持有者结构,保持国债市场的流动性,从而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提供物质载体。

(三)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低,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基本上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

这种非市场化的利率,使货币市场的利率弹性有限,从而抑制了宏观金融调控措施的高效率实施,同时不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削弱了利率传导货币政策的效果。

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地完善利率结构,形成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发挥利率的市场导向功能。

使其真正成为央行调节货币供求、居民决定消费支出、企业选择投资机会的资金价格信号。

同时,以市场化的利率来约束企业的信贷行为,从而提高其对利率的敏感度。

(四)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制约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

进一步完善中国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逐步放松资本管制,允许资本有限制地流动,同时逐步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培育相对均衡汇率,是解决流动性过剩的根本途径,是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当务之急。

通过汇率浮动区间的逐步扩大,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外汇市场供求,放宽企业和个人用汇自由度,分流外汇储备,舒缓外汇占款压力,减少中央银行通过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

只有由强制结售汇制向自愿结售汇制转变,才能建立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便于中央银行更好地利用汇率政策杠杆来调节外汇收支。

参考文献:[1]杨桂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效应探析[J].华北金融,2008,(2).[2]周茂平.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探讨其有效性[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12).[3]何静.关于提高货币政策有效牲的对策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6).[4]徐冰.货币政策透明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金融与经济,2008,(1).[5]孙晶,李涵硕.货币市场的完善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6]李思敏.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内生性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200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