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特色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特色赏析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是散文长河中兀然崛起的一座奇峰。

他以一个文化史学者的深沉哲思, 以高瞻远瞩的宏观思路认识世界, 执着于人文山水的踽踽独行。

余秋雨的散文是“行走文化” , 构成自己散文的主要内容。

一、余秋雨文化散文语言特色的主要表现
(一)气势恢宏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运用风格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 而是都江堰。

” (摘引自余秋雨《文化苦旅?都江堰》)古老的长城,是历史的见证。

中华民族所有的屈辱与苦难、成就与辉煌, 它都历历在目。

但华夏大地还有没有比长城更值得骄傲的工程?余秋雨以学者机敏的目光肯定了答案的存在, 果断地推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 而是都江堰”。

文章开篇出人意料而又大气磅礴, 这才有了下文长城与都江堰反复多角度的对比和都江堰千百年来的壮观胜景。

“六朝金粉足能使它名垂千古, 何况它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大潮, 还有近代和现代的殷殷血火。

”(摘引自余秋雨《文化苦旅?五城记?南京》)南京,作为六朝故都, 经历过风雨洗礼, 饱受过沧桑苦难, 创造过灿烂辉煌。

余秋雨却用如椽之笔高度浓缩了南京一千多年的历史, 把它作为第
一节, 使文章开头先声夺人、气势恢宏, 给读者强烈的震
撼、深刻的思考和无尽的遐想, 为后文写
寻找南京的奇崛怪异打下了基础
(二)半谑半庄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表现特征
“也怪法老, 他们什么话也没留下, 结果后代的口舌就彻底放松。

” (选自《千年一叹?元气损耗》)埃及的金字塔世界闻名, 埃及人对友人的友善也是有口皆碑。

余秋雨在谈到埃及人口舌之所以彻底放松的原因时用了亦庄亦谐的口吻进行推测, 虽然这种推测并不具有多少真实性,但这样的谐谑语言令人忍俊不禁, 不得不佩服作家的幽默智慧。

再看《白发苏州》的结尾:“于是,苏州, 背负着种种罪名, 默默地端坐着,迎来送往,安分度日。

却也不愿重整衣冠,去领受那份王气。

反正已经老了, 去吃那种追随之苦作甚?”(选自《文化苦旅》)结尾的反问句半庄半谐,不仅又一次扣住了题目, 使首尾浑然一体,而且细细品味, 此句颇有点“王婆卖瓜”的骄傲口吻, 暗示了苏州自有别人八辈子都学不到、赶不上、享受不了的特色。

读来回肠荡气, 令人拍案叫绝。

(三)对比生动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运用手法
“只有柏林, 隐隐然回荡着一种让人不敢过于靠近的奇特气
势……罗马也有气势,那是一种诗情苍老的远年陈示;巴黎也有
气势, 那是一种热烈高雅的文化聚会; 伦敦也有气势, 那是一种繁忙有序的都市风范。

柏林与它们全然不同, 它并不年老, 到十三世纪中叶还只是一个小小的货商集散地, 比罗马建城晚了足足二千年, 比伦敦建城晚了一千多年, 比巴黎建城也晚了六百多年, 但它
却显得比谁都老练含蓄,静静地让人捉摸不透. ”(选自余秋
雨《行者无疆?追询德国》)
柏林是德国的首都, 首先将其进行横向对比, 比照对象当然是欧洲的著名城市。

跟罗马比, 罗马自有特色, 是“诗情苍老的远年陈示” ; 又跟巴黎比, 巴黎也独具个性, 是“热烈高雅的文化聚会” ;再跟伦敦比,伦敦有其自身优势,是“繁忙有序的都市风范”。

再从建城时间上比, 柏林比三座城市要晚至少几百年, 至多二千年,但是它却“比谁都老练含蓄”。

柏林,作为几座城市中的小弟弟为什么能年轻得如此光彩夺目, 如此独具特色?排比句式的展开, 使对比既生动形象又有力度耐咀嚼, 其结果越发令人惊诧: 德国的奇特气势到底是何原因呢?这就为下文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磁性的张力。

二、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运用的主要特点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独特魅力之处还在于, 在语言的运用是很有特色的。

余秋雨对语言有天生的超强领悟力和驾驭能力, 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合一的雅致语言, 语言在抒情中融注着历史理性,
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他特别善于把一些抽象的理念用一种比较形象、生动的描述表达出来, 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

(一)语言诗化, 激情洋溢散文需要激情就如同诗歌需要激情,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就如同诗人所作的诗歌一样饱蘸激情。

读他的散文, 如在纸上浏览万千春雷, 在字间俯瞰万千游龙。

如作者在《莫高窟》中对莫高窟的赞叹就是使用这样的诗一般的语言, 将诗人的激情写满了字里行间。

读到这里, 读者必定会感受到诗画结合的神韵全部跃然于纸上。

余秋雨善感而又善恶分明, 他诗人的激情由此可见一斑。

余秋雨散文的思想感情, 不同于一般的说古道今、针砭时事、咏物言志,也不同于山水游记。

它是诗人郁积胸怀深邃感情的释放。

这如同诗人站在历史的断壁前, 看理想如瀑布飞流直下, 从天堂跌落人间, 细数它溅起的层层浪花。

余秋雨就是带着这种执着的向往,满怀激情。

在文化苦旅的路途上艰难跋涉, 苦苦追求充满诗人激情的学者心目中的神圣。

(二)词语色彩绚丽, 形象生动鲜明
“水面之下,飘动着丛丛水草,使颜色绿得更浓。

竟有三只玄身水鸭,轻浮其上,带出两翼长长的波纹。

真不知它们如何飞越万里关山, 找到这儿。

水边有树, 不少已虬根曲绕,该有数百岁高龄。

总之,一切清泉静池所应该有的,这儿都有了。

” (摘自《沙原隐泉》)这里,清澈的泉水、碧绿的水
草、三只玄身水鸭, 虬根曲绕的大树, 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的山水画; 飘动、轻浮、带出、波纹等, 带有动感色彩的词语的运用, 又使画面化静为动、栩栩如生, 呈现给读者一个令人神往的可人世界。

余秋雨散文的语言是情理合一的典范, 在他的诗性叙述中, 叙事语法被一种理主宰着, 浸满了一种历史的思考和感叹。

这种语言不追求那种水一样的清澈, 而追求一种潮样的愤激和诗意。

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在一种哲理的词语中栖身, 浑厚质朴。

朗朗上口的节奏,短句、对偶、排比等综合运用,长短搭配,错落有致, 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

“茫茫沙漠, 滔滔流水, 于世无奇。

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 风沙中如此一静, 荒凉中如此一景, 高坡后如此一跌, 才深得天地之韵律, 造化之机巧, 让人神醉情驰。

以此推衍, 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

给浮嚣以宁静, 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 给粗犷以明丽。

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 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这样的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 铿锵有力。

(三)新鲜奇特的语境链接
《道士塔》中写到: “中国是穷。

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 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

中国官员也不是都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 推测着书写朝代了。

但他们没有那副赤肠,下个决
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他们文雅地摸着胡须,吩咐
手下, ‘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 '已得的几
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竹一??
(这里有三个语境, 一是说中国穷, 但官僚们是筹得起这笔运费的;二是说中国官员不是没有学问, 但他们没有决心
好好保护祖国遗产; 三是有人吩咐手下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
来。

第一个语境是一般陈述,是泛写; 第二个语境变成具体描
写: “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 ;第三个

境描写的画面变得更加清晰,有人在发话: “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 ”注意这里用的是加引号的话语。

这是典型的散文笔法, 这种笔法在余秋雨散文中时有可见。

将“我”之言行与史奠中的人袖大胆链接。

这种语境链接手法少见, 将背景交代与主体叙写逆向链
接。

按常规,写人物也好写地方也好,总是先交代背景情况,
讲清是什么人物什么地方, 然后再进一步叙写。

余秋雨有时
反其道而行之。

人物出现了,其实她的知名度很高,作者故意
先不点出, 不交代其人姓甚名谁, 而是创设一个空灵的语
境, 在一种布满神秘色彩的氛围中让你慢慢进入, 到最后才
点破。

能够用自己的笔尖, 掀动起读者内心潜藏的某种情愫
和感念, 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余秋雨散文的这些特点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世界。

余秋雨站在世纪之交的文化旅程中,回顾历史,眺望未来,对传统文
化以深深的思索和反省,来探索中国文化走向和文化行为, 为散文, 也为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