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指南 慢喉痹
耳鼻喉科慢性鼻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慢性鼻炎(单纯性)慢性鼻炎是鼻黏膜或黏膜下层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因鼻甲肿胀,影响呼吸,称为“鼻窒”。
由外感风寒或风热使肺气失和,或肺气虚弱,不得宣通,或饮食不节、牌虚失运、津液不得上承、湿浊之邪上犯于鼻,鼻窍不能通利而成。
【诊断】1.鼻阻塞常为交替发生,鼻涕或多或少,或清或黄。
2 .重者鼻阻塞为持续性,且伴有头昏、头胀、咽部不适。
3 .鼻甲肥大,滴收敛剂后可缩小。
【治疗】一、辨证论治治法:疏风宣肺。
方药举例:苍耳子散加减。
苍耳子、辛夷、白芷、蕾香各IOg,薄荷、桔梗、菖蒲各5go加减:鼻流清涕为风寒,加麻黄3g,羌活、荆芥各IOg0鼻流黄涕为肺热,加黄苓、桑白皮各10g,生石膏30g。
鼻甲肥大、充血肿胀者,加牡丹皮10g、赤芍10g、三棱10g、桃仁10g。
二、局部处理1.1 %~2%麻黄素溶液滴鼻。
2 .鲜鱼腥草叶或鲜鹅不食草叶,洗净,捣烂塞鼻,左右交替塞,每次半小时,每日2次。
3 .鹅不食草、苍耳茎叶、辛夷花各3g,薄荷2g,冰片微量,研末装入瓶内。
用少许吹入患侧鼻孔,每日3次。
4 .用碧云散或鱼脑石散、苍耳散吹鼻内,每日3次。
5 .鼻甲肥大不消者,可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或川苛注射液等作下鼻甲封闭,每侧2ml,隔日1次。
6 .对肥厚性鼻炎诸法不效者,可行下鼻甲黏膜部分切除术。
三、针灸疗法体针迎香、合谷、列缺、印堂。
耳针内鼻、肾上腺、额。
艾灸迎香、百会、肺俞、足三里等穴,温灸。
副鼻窦炎副鼻窦炎中医称为“鼻渊”。
由外感风火热毒,阻于鼻窍而成。
如热毒留恋不清,反复发作,则转为慢性。
【诊断】1.急性期鼻塞,流黄脓涕,眉额或眼眶下压痛。
鼻腔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有积脓。
常伴有形寒发热,头昏头痛。
2.慢性期不同程度鼻塞,眉额或眼眶下压痛。
鼻腔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有积脓。
常伴有形寒发热,头昏头痛。
【治疗】一、辨证论治治法:疏风宣肺,清热解毒。
方药举例:辛夷清肺饮加减。
辛夷、黄苓、桅子、麦冬、牛劳子各IOg,金银花、鱼腥草各15g,生石膏30g,薄荷Sg0加减:慢性期去牛劳子、薄荷,加苍耳子、蕾香、白菊花各10g。
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耳部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肾开窍于耳,肾气通于耳,胆和三焦经络俱汇入耳中。
所以耳部疾病与胆(肝)、三焦、肾有关。
耳部的急性炎症,多属胆(肝)和三焦实火,治疗应清泻肝胆实火;耳部慢性炎症,多属肾经虚火,治应滋阴降火。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医称“脓耳”。
多因外感风热火毒,外邪引动肝胆火热,上灼耳窍而发。
小儿形体未充,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生本病。
【诊断】1.初期耳底疼痛,全身发热、畏寒、乏力,听力减退,乳突部按压疼痛。
2 .酿脓时,耳底胀痛较甚,势如雀啄,伴发高热,待鼓膜穿孔流出脓液后,身热渐退,耳痛逐渐减轻,听力逐渐恢复。
3 .耳镜检查,鼓膜初期充血明显,随着炎症加重,鼓膜呈深红色,并肿胀向外膨出,鼓膜穿孔时,可见搏动性脓液溢出。
4 .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5 .听力检查,音叉试验和纯音听阈测试为传导性耳聋。
【治疗】一、辨证论治1.风热外袭耳内胀痛,逐渐加重,耳中鸣叫,听力减退,伴畏寒、发热、头痛,疲倦乏力,食欲减退,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清肿通窍。
方药举例:银花解毒汤加减。
金银花、连翘各15g,牡丹皮、赤芍、天葵各IOg,薄荷、苦丁茶各6g。
2.肝胆火盛耳痛剧烈,势如雀啄,听力明显减退,耳窍流脓,质稠,色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利湿。
方药举例: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g,黄苓、桅子、夏枯草、柴胡、车前子、泽泻、生地黄、赤芍各IOgo二、中成药银黄口服液每服IOmI,每日3次。
适用于风热外袭,肝胆火盛。
龙胆泻肝丸每服5g,每日2次。
适用于肝胆火盛。
黄连上清丸每服5g,每日2次。
适用于肝胆火盛,兼有大便燥结者。
三、局部处理1 .20%黄连或黄柏滴耳液滴耳,每次2~3滴,每日3~4次。
2.新鲜虎耳草捣烂取汁滴耳,每次2~3滴,每日3~4次。
3 .用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清洗外耳道,保持清洁、干燥,或用0.3%氧氟沙星滴耳液,每日多次滴耳。
宋若会主任从肺、脾胃论治慢喉痹经验总结

宋若会主任从肺、脾胃论治慢喉痹经验总结作者:潘优宋若会屠彦红高士秀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年第07期【摘要】宋若会主任认为慢喉痹主要由肺脾功能失调、痰火内郁上攻咽喉所致,故治疗上分别从肺、脾胃进行论治。
病在肺者,治以新安鼻炎方加减;病在脾胃者,治以驱寇饮加减。
临床疗效明显,对慢喉痹治疗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慢喉痹;郑氏喉科;新安鼻炎方;驱寇饮[中图分类号]R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7-0199-02慢喉痹又名“虚火喉痹”、“阴虚喉痹”等[1],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咽炎,多发难治,常迁延不愈,有一定的职业相关性。
宋若会主任,安徽省中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新安郑氏喉科流派主要传承人,师承郑氏喉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郑日新教授,传承发扬郑氏喉科学术思想,对耳鼻喉科常见疑难疾病有独到的诊治经验,尤精于咽喉疾患。
现将宋若会主任治疗慢喉痹经验介绍如下。
1 慢喉痹的因机宋若会主任认为,喉痹一病,虽全身十二经均可致病,但主要与肺及脾胃关系最为密切。
如《证治准绳》[2]曰:“十二经脉皆上循咽喉,尽得以病之。
然统其所属,乃在君相二火而已。
盖肺主气天也,脾主食地也。
”《喉科指掌》[3]述“夫咽喉者,左为咽,右为喉。
咽属胃,喉属肺,乃一身之总要,百节之关防,呼吸出入之所也。
”外感六淫、肺经蕴热或肺气虚损、气津不足可致咽喉堵塞感、干痒等。
结合李东垣《脾胃论》[4]“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唐宗海[5]《血证论·卷六·咽喉》“脾气不布,则冒燥而不能食,食少而不能化……不能生血,血虚火旺”等理论,郑氏喉科认为脾胃虚弱可致虚火上袭咽喉而致咽喉肿痛。
另《重楼玉钥续编》[6]载:“在喉曰痹,在咽曰肿。
虽有缠喉、乳蛾、嗌塞、喉干种种之不同,其为火郁上焦,致痰涎气血,结聚于咽喉一也。
”宋若会主任认为,无论由于外邪侵袭,郁闭肺胃;或素嗜膏粱厚味,痰火内生;或七情不舒,肝郁乘脾,均可致痰湿停聚,聚久化热,痰火循经上行,结聚咽喉,痹阻气血,化燥伤津,而出现咽干、咽痛等不适症状,故提出火郁痰滞、结聚咽喉为喉痹主因。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目录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耳鸣诊疗方案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慢喉瘖(慢性喉炎)诊疗方案耳胀(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疗方案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鼻窒(慢性鼻炎)中医诊疗方案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梅核气病(咽异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6—9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诊断依据:(1)听力突然下降,1~3天内听力下降达到高峰,多为单耳发病。
或伴耳鸣、眩晕。
(2)常有恼怒、劳累、感寒等诱因。
(3)耳部检查:鼓膜多无明显变化。
(4)听力检查主要呈感音神经性聋。
(5)应与耳眩晕、耳胀相鉴别。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2005年制定的《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
(1)突然发生的听力损失,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内。
(2)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为轻、中或重度,甚至全聋。
至少在相连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以上。
多为单侧,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3)病因不明(未发现明确原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
(4)可伴耳鸣、耳堵塞感。
(5)可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
(6)除第八颅神经外,无其它颅神经受损症状。
(二)证候诊断1.风邪外犯证:多因感冒或受寒之后,突发耳聋,伴鼻塞、流涕,或有头痛、耳胀闷,或有恶寒、发热、身痛。
舌质红,苔薄白,脉浮。
2. 肝火上炎证:情志抑郁或恼怒之后,突发耳聋,耳鸣如潮或风雷声,伴口苦口干,便秘尿黄,面红、目赤。
舌红,苔黄,脉弦数。
3. 痰火郁结证:耳聋耳鸣,耳中胀闷,或见头晕目眩,胸脘满闷,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二便不畅。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对中药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的药理作用进行深入研究,阐明中药药 效物质基础,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创新诊疗技术
积极探索新的中医诊疗技术,如针灸、拔罐、刮痧等,为患者提供 更多元化的治疗选择。
提升中医在耳鼻咽喉科的诊疗水平与建议
提高中医诊疗规范化程度
01
制定和完善中医耳鼻咽喉科诊疗规范,提高中医诊疗的规范化
效果。
副作用小
中医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时,一般 采用天然中草药,副作用相对较小 ,对患者身体负担较轻。
强调预防保健
中医注重预防保健,通过调理身体 内外环境,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力, 降低疾病复发率。
未来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拓展中西医结合治疗
未来中医耳鼻咽喉科可进一步与西医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 综合治疗体系,提高诊疗效果。
中药治疗:根据辨证分型,可选用辛凉解表、清 热化痰、利咽解毒等中药进行治疗,如桔梗、甘 草、射干、山豆根等。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指南性建议,具体诊疗还 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由专业医生进行辨证施治 。
05
总结与展望
中医在耳鼻咽喉科的重要性
个体化治疗方案
中医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 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制 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
02
耳部常见病及其中医诊疗
耳鸣
耳鸣是指耳内听到声音而外界并无相应声源的症状。
• 中医认为耳鸣多与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有关。治疗时可通过调理肝肾、补益气 血的方式来进行。具体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治疗等。针灸可选耳门、听宫、听 会等穴位,中药可选用枸杞、当归、熟地黄等补益肝肾、滋养气血的药物。
耳聋
耳聋是指听力下降或丧失的症状。
和标准化水平。
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慢喉瘖

慢喉瘖(慢性喉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
(1)主要症状:声音嘶哑。
(2)次要症状:咽喉干燥,或疼痛,或伴有咳嗽咯痰、清嗓、异物感等症。
(3)病程较长,声音嘶哑时轻时重。
(4)喉部检查:喉黏膜多有暗红色充血、肿胀或萎缩,声带肿胀、肥厚,声门闭合不全。
具备主症、体征,并结合病程即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喉头颅外科学》第七版(1)声嘶:是慢性喉炎的主要症状。
发音时音调变粗、变低,禁声后声音嘶哑好转,多言后加重。
(2)喉部不适:患者感觉喉部不适,或如异物感、焮热感、或为干燥、疼痛感。
发音时间较长时喉部不适感加重。
(3)咳嗽咯痰:咳嗽一般不严重,常作“吭、咯”清嗓动作,时候有粘痰、难咯,喉痒而陈咳。
(4)喉部检查①慢性单纯性喉炎:喉黏膜弥慢性充血、肿胀,声带失去原有的珠白色,呈粉红色,声带边缘变钝,黏膜表面可见稠厚黏液,常在声门间连或黏液丝。
②肥厚性喉炎:喉黏膜肥厚,以杓间区较明显,声带肥厚,闭合不良;室带肥厚,遮盖部分声带;杓会厌璧亦可增厚。
③萎缩性喉炎:喉黏膜干燥、变薄而发亮。
杓间区、声门下常有黄绿色或黑褐色干痂,如将痂皮咳清,可见黏膜表面有少许渗血;声带变江薄,张力减弱。
(二)证候诊断1.肺肾阴虚证声音嘶哑,咽喉干涩微痛,干咳,痰少而粘,常需清嗓,午后加重;喉黏膜红肿,声带肥厚,或喉黏膜干燥、变薄,声门闭合不全;或见颧红唇赤,头晕耳鸣,虚烦少寐,2.肺脾气虚证声音嘶哑,语音费力,不能持久,劳刚加重;喉黏膜色淡、声带松弛无力,声门闭合不全;或见食少,便溏,倦怠乏力;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脉细弱。
3.痰凝血瘀证声音嘶哑,讲话费力,喉内异物感或有粘痰;喉黏膜暗红肥厚,或有声带小结、息肉;胸闷不舒;舌暗红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2011.12慢喉痹优化诊疗方案

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2011年12月优化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6—9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年)。
(1)主要症状:咽异物感、咽干、咽痒、灼热、微痛。
(2)主要体征:咽黏膜慢性充血,或有萎缩,咽侧索肥厚,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
(3)病程:病程较长。
(4)病史:可有急喉痹反复发作史,或有嗜好烟酒、辛辣食物史,或长期烟尘、有害气体刺激史。
具备2个主症以上,结合局部体征即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慢性咽炎包括慢性单纯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萎缩性咽炎、干燥性咽炎。
(1)临床表现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
咽部有如异物感、痒感、灼热感、干燥感或微痛感,常有粘稠分泌物附着于咽后壁,使病人晨起时出现频繁的刺激性咳嗽,伴恶心;无痰或仅有颗粒状藕粉样分泌物咳出,萎缩性咽炎病人有时可咳出带臭味的痂皮。
(2)体征慢性单纯性咽炎:咽黏膜充血,血管扩张,咽后壁有少数散在的淋巴滤泡,常有少量粘稠分泌物附着在咽黏膜表面。
慢性肥厚性咽炎:咽黏膜充血增厚,咽后壁淋巴滤泡显著增生,散在突起或融合成块。
咽侧索亦充血肥厚。
萎缩性咽炎与干燥性咽炎:咽黏膜干燥,萎缩变薄,色苍白发亮,常附有粘稠分泌物或带臭味的黄褐色痂皮。
(二)证候诊断1.肺肾阴虚证咽部干燥,灼热疼痛,午后较重,或咽部梗梗不利,干咳痰少而稠;咽部黏膜暗红,或干燥少津;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细数。
2.脾气虚弱证咽喉梗梗不利或痰粘着感,咽燥微痛;咽黏膜淡红,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呃逆反酸,少气懒言,胃纳欠佳,或腹胀,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
3.脾肾阳虚证咽部异物感,梗梗不利;咽部黏膜淡红;痰涎稀白,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腹胀纳呆,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弱。
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7个病种慢乳蛾 梅核气 暴聋 鼻鼽 耳鸣 慢喉痹 慢喉瘖

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目录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455)梅核气病(咽异感症)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458)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扁桃体炎的门诊患者。
一、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乳蛾病(TCD:BRY012)。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扁桃体炎(ICD-10:J35.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中医耳鼻咽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1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临床常见证候: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痰瘀互结,凝聚喉核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路径治疗时间≤3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能配合研究治疗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患者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及扁桃体肥大程度的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咽部常规检查。
耳鼻喉科 急喉痹(急性咽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急喉痹(急性咽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307~321-2012)(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1)病史:可有感冒病史,或有接触高温、粉尘环境及嗜食辛辣食物史。
(2)临床症状:起病急,咽痛,咽部灼热,病情重者有吞咽困难及恶寒、发热等症。
(3)局部检查:咽部黏膜、悬雍垂、咽后壁淋巴滤泡、咽侧索充血肿胀。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第1版)(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局部症状:一般起病较急,成人以局部症状为主。
①咽部干燥,灼热、微痛,吞咽时明显,可放射到耳部及颈部,重者转头困难。
②软腭及悬雍垂发生明显肿胀时吞咽更感不适,并常引起咳嗽。
③累及喉部,可有声嘶。
④累及咽鼓管时可有听力减退。
⑤致病菌或其毒素侵入血液循环,如急性坏死性咽炎,全身及局部症状加重。
(2)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可有发热。
①全身不适、头痛、食欲不振,口干、四肢酸痛。
②幼儿可有寒战、高热、甚至恶心、呕吐。
(3)检查:①口咽部黏膜呈急性弥漫性充血、肿胀。
②咽后壁淋巴滤泡充血肿胀。
③悬雍垂、软腭及咽侧索充血肿胀.④下颌角淋巴结可肿大压痛。
⑤鼻咽及喉咽部黏膜也可充血肿胀。
(二)证候诊断1。
外感风热证:咽痛而口微渴,发热,微恶寒,咽部轻度红肿.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2。
外感风寒证:咽痛,口不渴,恶寒,不发热或微发热,咽部微红肿胀。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3。
肺胃热盛证:咽痛较剧,口渴多饮,咳嗽,痰粘稠,发热,大便干,小便黄。
咽部红肿较甚。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
外感风热证治法: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推荐方药:疏风清热汤加减.荆芥、防风、牛蒡子、甘草、金银花、连翘、赤芍、桑白皮、桔梗、黄芩、天花粉、玄参、浙贝母等。
中成药:银翘散等。
2.外感风寒证治法:祛风散寒,宣肺利咽。
慢喉痹优化诊疗方案

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6—9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年)。
(1)主要症状:咽异物感、咽干、咽痒、灼热、微痛。
(2)主要体征:咽黏膜慢性充血,或有萎缩,咽侧索肥厚,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
(3)病程:病程较长。
(4)病史:可有急喉痹反复发作史,或有嗜好烟酒、辛辣食物史,或长期烟尘、有害气体刺激史。
具备2个主症以上,结合局部体征即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慢性咽炎包括慢性单纯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萎缩性咽炎、干燥性咽炎。
(1)临床表现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
咽部有如异物感、痒感、灼热感、干燥感或微痛感,常有粘稠分泌物附着于咽后壁,使病人晨起时出现频繁的刺激性咳嗽,伴恶心;无痰或仅有颗粒状藕粉样分泌物咳出,萎缩性咽炎病人有时可咳出带臭味的痂皮。
(2)体征慢性单纯性咽炎:咽黏膜充血,血管扩张,咽后壁有少数散在的淋巴滤泡,常有少量粘稠分泌物附着在咽黏膜表面。
慢性肥厚性咽炎:咽黏膜充血增厚,咽后壁淋巴滤泡显著增生,散在突起或融合成块。
咽侧索亦充血肥厚。
萎缩性咽炎与干燥性咽炎:咽黏膜干燥,萎缩变薄,色苍白发亮,常附有粘稠分泌物或带臭味的黄褐色痂皮。
(二)证候诊断1.肺肾阴虚证咽部干燥,灼热疼痛,午后较重,或咽部梗梗不利,干咳痰少而稠;咽部黏膜暗红,或干燥少津;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细数。
2.脾气虚弱证咽喉梗梗不利或痰粘着感,咽燥微痛;咽黏膜淡红,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呃逆反酸,少气懒言,胃纳欠佳,或腹胀,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
3.脾肾阳虚证咽部异物感,梗梗不利;咽部黏膜淡红;痰涎稀白,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腹胀纳呆,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弱。
中医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指南——慢喉痹

•慢喉痹1 名称慢喉痹中医临床诊疗指南2 范围2.1 本《指南》规定了慢喉痹的诊断、辨证、治疗和预防与调摄。
2.2 本《指南》适用于慢喉痹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与调摄。
2.3 本指南适合耳鼻喉科、中医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3.1 慢喉痹chronic pharyngitis,etc.3.2 慢喉痹是指反复咽部不适,可见咽黏膜慢性充血,或肥厚,或萎缩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西医学的慢性咽炎等属于本病的范畴。
4 诊断4.1 诊断要点4.1.1 病史可有急喉痹反复发作史,常有嗜好烟酒、辛辣食物史,或长期烟尘、有害气体刺激史。
4.1.2 临床症状咽部可有干燥、异物感、灼热、轻微疼痛等不适,或咽痒咳嗽、干呕等。
病程较长,时轻时重。
4.1.3 局部检查咽黏膜可见慢性充血,或见咽侧索肥厚,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甚者融合成片;或咽黏膜干燥萎缩。
4.2 鉴别诊断4.2.1 慢乳蛾慢乳蛾可有咽部干燥、异物感等症状,但同时可见腭扁桃体慢性充血、粘连,隐窝口可有栓塞物。
4.2.2 咽喉和食道肿瘤咽喉和食道肿瘤可出现咽部异物感等症状,但进食时症状加重,咽喉及食道检查可见新生物;慢喉痹咽异物感仅在空咽时较明显,但无呼吸、吞咽障碍。
4.2.3 梅核气梅核气是以咽部异物感如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多由情志失常,痰气凝结引起。
咽黏膜无明显充血肿胀或肥厚改变。
慢喉痹除咽部异物感外,咽部可见干燥、痒、灼热感、轻微疼痛等不适感。
咽黏膜可见慢性充血,或见咽侧索肥厚,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甚者融合成片;或咽黏膜干燥萎缩等。
5 辨证5.1 肺肾阴虚证咽干少饮,隐隐作痛,午后较重,或咽部哽哽不利,干咳痰少而稠;或有手足心热,午后颧红,失眠多梦,耳鸣眼花;舌红,苔薄,脉细数。
5.2 脾气虚弱证咽喉不舒,微干、微痒、微痛;口干不欲饮,或喜热饮,或恶心,呃逆反酸、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或腹胀,胃纳欠佳,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
中医五官科病种诊疗技术规范

中医五官科病种诊疗技术规范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给我一个“太棒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慢性结膜炎诊疗技术慢性结膜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结膜慢性炎症。
为眼科常见病,其病因复杂,病情迁延,常双眼发病,无季节性,视力不受影响。
本病属中医学“白涩症”范畴,又名干涩昏花症,部分病例还可归于“赤丝虬脉”症。
一、病因病理1.西医病因病理(1)感染性:包括急性结膜炎未愈而转成慢性者,也可为其他毒力不强的菌类感染而表现为慢性炎症。
致病菌包括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变形杆菌、卡他球菌等。
(2)非感染因素:不良的工作或居住环境,如粉尘、化学烟雾刺激;眼局部长期使用刺激性的药物,如长期滴用抗生素眼液、抗青光眼药物、滴眼液中的防腐剂刺激等。
(3)其他因素:此病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如倒睫、睑缘炎、慢性泪囊炎、泪道阻塞、慢性鼻炎、眼干燥症、睑板腺分泌旺盛,有的也与屈光不正未得到矫正、睡眠不足、烟酒失度及长期使用眼部化妆品有关。
2.中医病因病机(1)暴风客热或天行赤眼治疗不彻底,余热未清,隐伏肺脾之络所致。
(2)久经风沙尘埃侵袭、烟熏光刺激致肺卫气郁不宣,化燥伤津,肺阴不足,目失濡润。
二、中医辨证分型(1)邪热留恋:常见于暴风客热或天行赤眼治疗不彻底,微感眼干涩疼痛,发痒,畏光流泪,少许眼眵,白睛遗留少许赤丝细脉,迟迟不退,睑内轻度红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2)肺阴不足:眼干涩不爽,瞬目频频,发痒,不耐久视,睑内红赤,白睛如常或稍有赤脉,黑睛可有细点星翳,反复难愈;伴干咳少痰,咽干便秘,舌红少津,脉细数。
(3)脾胃湿热:胞睑重坠,眼内干涩隐痛,发痒,眦部常有白色泡沫样眼眵,睑内红赤间夹粟样小泡,白睛稍有赤脉,病情迁延,可伴口黏或口臭,大便不爽,溲赤而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4)肝肾阴虚:眼内干涩不爽,双目频眨,羞明畏光,不耐久视,或有能近怯远、能远怯近、视物昏花等症,睑内红赤,白睛隐隐淡红,黑睛可有细点星翳;可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夜寐多梦,口干少津,舌红少苔,脉细数。
中医耳鼻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txt

中医耳鼻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耳胀耳闭中医诊疗指南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耳胀耳闭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耳胀耳闭的诊断和治疗。
西医学的分泌性中耳炎等病的中医诊疗可参考本指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耳胀耳闭Erzhang Erbì耳胀耳闭是指以耳内胀闷堵塞感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疾病。
新病者称为耳胀,久病者称为耳闭。
3诊断3.1诊断要点3.1.1病史多有感冒史或长期鼻病史,儿童可有腺样体肥大史。
3.1.2临床症状耳内胀闷堵塞感,伴有听力下降。
病初起,以耳内胀闷为主,或兼有疼痛;病久者,耳内如物阻隔,听力逐渐下降。
3.1.3局部检查早期可见鼓膜轻度充血、内陷,若中耳有积液,则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若反复发作,可见鼓膜严重内陷,甚或粘连;亦可见鼓膜萎缩或钙化。
3.1.4其他检查音叉试验及纯音测听检查提示传导性聋;声导抗检查示鼓室导抗图呈负压型(C型)或平坦型(B型),声反射消失。
3.2鉴别诊断3.2.1外耳道异物外耳道异物亦可出现耳堵塞感及传导性聋,但有明确的异物进入耳史,外耳道检查可发现异物,异物取出后症状消失。
3.2.2耵耳耵耳亦可出现耳堵塞感及传导性聋,但外耳道检查可见耵聍栓塞,取出耵聍后症状消失。
3.2.3鼻咽肿物鼻咽肿物(如鼻咽肿瘤、腺样体肥大等)压迫咽鼓管亦可导致中耳积液,出现耳堵塞感及传导性聋,检查鼻咽部便可鉴别。
3.2.4暴聋暴聋亦可出现耳部闷堵感及听力下降症状,但鼓膜检查一般正常,听力学检查呈感音神经性聋。
4辨证4.1风邪外袭证耳内作胀、不适或微痛,耳鸣,自听增强,听力下降;可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发热恶寒等症;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
4.2肝胆湿热证耳内胀闷堵塞感,耳内微痛,耳鸣,自听增强,听力下降;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胸胁苦闷;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4.3脾虚湿困证耳内胀闷堵塞感,日久不愈,听力渐降,耳鸣;可伴有胸闷纳呆,腹胀便溏,肢倦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红,或舌体胖,边有齿印,脉细滑或细缓。
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鼻衄.鼻渊.鼻鼽.慢喉痹.梅核气

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鼻衄.鼻渊.鼻鼽.慢喉痹.梅核气鼻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鼻鼽是因禀质特异,邪犯鼻窍所致,以阵发性鼻痒、连续喷嚏为特征的疾病。
相当于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10.1 诊断依据10.1.1 以阵发性鼻痒,连续喷嚏,鼻塞,鼻涕清稀量多为主要症状。
伴有失嗅、眼痒、咽喉痒等症。
10.1.2 起病迅速。
症状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
间歇期无喷嚏及鼻塞。
可并发荨麻疹、哮喘等病。
10.1.3 常因接触花粉、烟尘、化学气体等致敏物质而发病,有时环境温度变化亦可诱发。
10.1.4 鼻腔检查粘膜多为苍白,少数充血,鼻甲肿胀。
发作时有较多清稀分泌物。
10.1.5 有条件时做鼻分泌物涂片检查、变应原皮试、血清或鼻分泌物IgE检查等,有助明确诊断。
10.1.6 应与伤风鼻塞、鼻窒、血管运动性鼻炎等鉴别。
10.2 证候分类10.2.1 肺虚感寒:常因感受风冷异气发病,恶风寒,面白,气短,咳嗽,咯痰色白。
舌苔薄白,脉浮。
10.2.2 脾气虚弱:鼻痒而喷嚏连作,清涕量多,四肢乏力,大便溏薄。
鼻粘膜色淡红。
舌淡,苔白,脉细弱。
10.2.3 肾阳亏虚:鼻痒,鼻塞,喷嚏较多,遇风冷则易发作。
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
鼻粘膜淡白,鼻甲水肿。
舌淡,苔白,脉沉细。
10.3 疗效评定10.3.1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3个月以上无复发。
10.3.2 好转:发作时症状、体征减轻,发作次数减少。
10.3.3 未愈: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
11 鼻渊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鼻渊是因邪犯鼻窦,窦内湿热蕴积,酿成痰浊所致,以鼻流浊涕量多为特征的鼻病。
主要指急、慢性鼻窦炎。
11.1 诊断依据11.1.1 以大量粘性或脓性鼻涕,鼻塞,头痛或头昏为主要症状。
急性鼻渊伴发热及全身不适。
11.1.2 急性鼻渊发病迅速,病程较短。
若治疗不彻底,则迁延为慢性鼻渊,病程较长。
11.1.3 鼻腔检查粘膜充血、肿胀,鼻腔或后鼻孔有较多的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总1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耳鼻喉科21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碰用。
2 耳胀、耳闭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耳胀、耳闭是因邪犯耳窍,气血失畅所致,以耳内胀闷闭塞感为特征的耳病。
相当于急、慢性卡他性中耳炎。
2.1 诊断依据2.1.1 以耳内胀闷不适,或闭气阻塞感为主要症状。
伴有听力下降,或有低音调耳鸣,部分患者有耳痛。
2.1.2 耳胀起病较急,一般病程较短。
耳闭多由耳胀迂延不愈而成,亦有缓慢起病者,病程在2个月以上。
2.1.3 耳部检查:鼓膜有内陷,或行混浊、增厚、粘连,或有充血及鼓室积液表现。
咽鼓管不通畅。
2.1.4 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
有条件做声阻抗检查,有鼓室负压等表现。
2.1.5 应与鼻咽肿瘤相鉴别。
2.2 证候分类2.2.1 风邪犯耳:耳中胀闷,耳鸣,听力下降,鼻塞流涕,或有咳嗽咯痰、头痛等症。
舌苔薄白,脉浮。
2.2.2 痰浊积聚:耳胀不适,听力不聪,头晕头重,或有咳嗽咯痰,胸脘痞闷。
检查见鼓室积液,量多难消。
舌苔白腻,脉溺或滑。
2.2.3 气滞血瘀:耳胀、耳中闭气,或有刺痛感,耳鸣不聪。
检查见鼓膜混浊、内陷,或增厚、粘连,或有鼓室积液。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2.2.4 脾气虚弱:耳闭时轻时重,面色无华,食少腹胀,或有便溏。
检查见鼓膜内陷,或有鼓室积液。
舌淡,苔白,脉弱。
2.2.5 肝肾阴虚:耳闭、听力下降,头晕眼花,腰膝酸软,手足心热。
舌红,苔少,脉细数。
2.3 疗效评定2.3.1 治愈:耳内胀闷、闭塞感消失,鼓膜及听力检查正常。
2.3.2 好转:耳内胀闷、闭塞感减轻,耳部体征改善。
2.3.3 未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慢喉痹的辨证治疗

慢喉痹的辨证治疗
孙淑兰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2001(023)008
【摘要】@@慢喉痹相当于西医的慢性咽炎,是以咽喉干痛不适、异物感、紧缩感为主要症状的慢性疾病,为喉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治疗颇为困难,往往缠绵难愈,反复发作.根据笔者的临床体会,试将慢喉痹的辨证论治浅述如下.rn 1 病因病机rn 慢喉痹多由急性喉痹、急乳蛾或外感热病治不得法转化而成或因长期受化学气体、烟酒辛辣、粉尘刺激而诱发,亦有因情感不畅,思虑过度而致者.rn
【总页数】1页(P595)
【作者】孙淑兰
【作者单位】河北省三河市中医院,065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6
【相关文献】
1.吴洪波教授自拟舒喉方加玄冬茶治疗肺气阴虚型慢喉痹临证经验
2.宋若会主任从肺、脾胃论治慢喉痹经验总结
3.温胆汤加减治疗痰热蕴结型慢喉痹的临床研究
4.从脾胃辨证治疗虚证喉痹
5.辨证治疗慢喉痹验案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中医药治疗慢喉痹研究进展

现代中医药治疗慢喉痹研究进展
李红
【期刊名称】《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年(卷),期】2016(0)S1
【摘要】慢喉痹是常见的咽喉疾病,主要症状为咽部肿痛、干燥、异物感等。
其在现代医学被称为慢性咽炎,因病程长、反复发作,常给患者带来不适感。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喉痹的研究进行分析,综述了目前慢喉痹的中医药临床应用,为中医药治疗慢喉痹取得进一步的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总页数】2页(P362-363)
【关键词】慢喉痹;中医药治疗;综述
【作者】李红
【作者单位】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耳鼻喉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6.1
【相关文献】
1.中医药治疗喉痹临床研究进展 [J], 粟栗;张欣
2.中医药治疗喉痹的临床研究进展 [J], 杨景森;穆俊霞
3.基于SCF/c-kit通路探讨中医药调控Cajal细胞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研究进展[J], 高丽鹏;朱书斌;刘金响;赵唯含
4.中医药治疗慢阻肺疾病的研究进展 [J], 马靖
5.慢喉痹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J], 陈骁锐;陈小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指南•慢喉痹(修订)
草案
1 名称
慢喉痹中医临床诊疗指南
2 范围
2.1 本《指南》规定了慢喉痹的诊断、辨证、治疗和预防与调摄。
2.2 本《指南》适用于慢喉痹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与调摄。
2.3 本指南适合耳鼻喉科、中医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3.1 慢喉痹chronic pharyngitis,etc.
3.2 慢喉痹是指反复咽部不适,可见咽黏膜慢性充血,或肥厚,或萎缩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西医学的慢性咽炎等属于本病的范畴。
4 诊断
4.1 诊断要点
4.1.1 病史
可有急喉痹反复发作史,常有嗜好烟酒、辛辣食物史,或长期烟尘、有害气体刺激史。
4.1.2 临床症状
咽部可有干燥、异物感、灼热、轻微疼痛等不适,或咽痒咳嗽、干呕等。
病程较长,时轻时重。
4.1.3 局部检查
咽黏膜可见慢性充血,或见咽侧索肥厚,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甚者融合成片;或咽黏膜干燥萎缩。
4.2 鉴别诊断
4.2.1 慢乳蛾
慢乳蛾可有咽部干燥、异物感等症状,但同时可见腭扁桃体慢性充血、粘连,隐窝口可有栓塞物。
4.2.2 咽喉和食道肿瘤
咽喉和食道肿瘤可出现咽部异物感等症状,但进食时症状加重,咽喉及食道检查可见新生物;慢喉痹咽异物感仅在空咽时较明显,但无呼吸、吞咽障碍。
4.2.3 梅核气
梅核气是以咽部异物感如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多由情志失常,痰气凝结引起。
咽黏膜无明显充血肿胀或肥厚改变。
慢喉痹除咽部异物感外,咽部可见干燥、痒、灼热感、轻微疼痛等不适感。
咽黏膜可见慢性充血,或见咽侧索肥厚,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甚者融合成片;或咽黏膜干燥萎缩等。
5 辨证
5.1 肺肾阴虚证
咽干少饮,隐隐作痛,午后较重,或咽部哽哽不利,干咳痰少而稠;或有手足心热,午后颧红,失眠多梦,耳鸣眼花;舌红,苔薄,脉细数。
5.2 脾气虚弱证
咽喉不舒,微干、微痒、微痛;口干不欲饮,或喜热饮,或恶心,呃逆反酸、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或腹胀,胃纳欠佳,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
5.3 脾肾阳虚证
咽部异物感,哽哽不利,痰涎稀白,病程日久;咽黏膜色淡;或有面白,形寒肢冷,腰膝冷痛,腹胀,食少,大便清稀;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
5.4 痰凝血瘀证
咽部异物梗阻感,咽微痛,咳痰不爽;或恶心欲吐,胸闷不舒;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滑。
6 治疗
6.1 治疗原则
治疗本病以扶正、利咽为原则。
6.2 分证论治
6.2.1 肺肾阴虚证
治法:养阴利咽。
主方: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加减。
(推荐强度:D ;证据级别:III )
常用药:生地黄、熟地黄、麦冬、百合、北沙参、浙贝母、当归、白芍、甘草。
6.2.2 脾气虚弱证
治法:益气利咽。
主方: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推荐强度:D ;证据级别:
III )
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当归、茯苓、柴胡、白芍、升麻、陈皮。
6.2.3 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阳利咽。
主方:附子理中汤(《阎氏小儿方论》)加减。
(推荐强度:D ;证据级别: III )
常用药:附子、干姜、人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
6.2.4 痰凝血瘀证
治法:祛痰化瘀。
主方:贝母瓜蒌散(《医学新悟》)加减。
(推荐强度:D ;证据级别: III )
常用药:贝母、瓜蒌皮、天花粉、橘红、桔梗、茯苓、赤芍、牡丹皮、红花、当归、玄参。
6.3 中成药
6.3.1 六味地黄丸(推荐强度:D ;证据级别: III )
适用证:肺肾阴虚证
6.3.2 补中益气丸(推荐强度:D ;证据级别: III )
适用证:脾气虚弱证
6.4 针灸疗法
6.4.1 体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