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和《平常建筑》.doc
建筑论文
建筑师简介张永和中国实验性建筑代表人物之一。
1956年出生于北京,1977年考入原南京(现东南大学)建筑系。
1981年赴美自费留学,先后获得环境设计理学士和建筑硕士学位。
1984年毕业后曾在美国旧金山几家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
1989年成为美国注册建筑师。
1993年他同妻子回国后成立非常建筑工作室,从理论设计正式转入商业实践。
1994年在美国注册非常建筑工作室。
主要作品专集有:《非常建筑》、《平常建筑》、《无上下住宅》《张永和非常建筑工作室专集1、2》代表作建筑概况被主人命名为山语间的周末别墅座落在北京远郊怀柔山中。
基地是山脚下废弃的梯田。
人到这里来与友人相聚,共享山林野趣,需要一个开敞的生活空间。
于是在高差各为一米的三级现有的梯田台地上,用一个顺着地势倾斜的单坡屋顶限定出的正是这样一个空间。
它由钢梁柱为结构;原有梯田的挡土石墙被重砌为这个空间为数不多的几堵围护墙。
空间其它的界面均是用透明玻璃构成,使周围山色一览无余。
建筑也因此尽可能地不打扰基地,而是依山就势地伏在基地上。
屋顶在概念上又形成被改造为梯田的山坡写意的重建。
场地分析地形:地点在北京的北边怀柔县境内,翻过了长城,就在长城的脚下。
该基址位于一处坡地上,该山坡位于山谷中,山坡的方向是东高西低。
南面为南北向山坡,坡上有数棵白桦树。
建筑部分所覆盖的山坡高差有两米。
“春天我们来到这里,每星期山上的颜色都不一样。
有时遍山一片红色,那是桃花开了;有时满山是一片白色,是梨花开了。
到了冬天,山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典型的中国山水画。
到了下午,山里静极了,没有一点声音,只有湛蓝的天空和秋天多彩的树叶。
”北侧与当地原有的数栋砖结构民房之间以一堵挡土墙分隔位置与朝向建筑坐东朝西,主要立面为西立面,为满足业主环眺山色的要求,将西立面设为主立面,因此朝向及观景最好房间为主客厅。
在两个主人卧室中,一间朝南,并面向内院有较好的视野和朝向,另一间北向卧室则私密性较好也比较安静。
景观设计必读书目——(个人推荐)
景观设计必读书目——(个人推荐)曾有学生问我读什么景观书好呢?其实对于做园林设计来说,知道的东西越杂对设计越有帮助!但必竟大学几年时光有限,能认真的去看几本书定当会有所收获的。
所列书目全凭个人感觉,主要是针对本科学生学习而推荐!其实书目并不在多读精为好!有时读个几遍才会品出味道来!《园冶》计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园林人最为熟悉却又是最为陌生的一本书,能通读至尾的而又能读懂的没有多少人!)《从概念到形式》格兰特.w.里德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师协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推荐初学园林者要好好研读的一本书!)《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保罗.拉索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徒手画草图图解技能辅助建筑设计思考的基础理论专著,园林者需要借鉴之)《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诺曼.布恩著中国林业出版社(每一个刚刚接触园林设计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从中能发现园林设计的乐趣与魅力!)《风景园林设计》王晓俊编江苏科技出版社(一版再版证明这本书有多有用了!)《景观设计学》著:西蒙咨译:俞孔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每一段话每一个字都是为景观设计而写的,没有废话,只有精辟!)《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Clare Cooper Marcus; Carolyn Francis 主编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设计是为谁服务的呢?要关注于人的行为与活动,从而来引导和控制设计。
被列为做园林设计必研读的一本书)《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美)拉特利奇著王求是,高峰译(也是一本将人的行为习惯与设计相结全的经典著作,其对设计者的影响要远比人性场所要早,可惜没有再版!)《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谈空间的一些方法都能从这本书里找到,简单而又实用!园林的空间组合其实并不比建筑少多少)《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外部空间设计》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有人说日式景观思想根源来源于此,120页的书包含的容量却是1200页)《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王向荣林菁(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梳理最全的一本书!)《苏州古典园林》刘敦桢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曾有一个想法拿着这本书,对着照片去苏州园子里对照一下看看有什么变化!图文价值套用俗语是五颗星)《园林美与园林艺术》余树勋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园林与艺术结合的体现)《交往与空间》扬.盖尔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有人这样评价:这本书他用了25年才写完,而你只用3个小时就能看完。
张永和作品简介PPT课件
稻宅,日本,2003
❖ 《稻宅》已经是 公共艺术语境中 的装置艺术了, 或者可以说它已 经是一个作为空 间和环境研究的 建筑。
稻宅,日本,2003
❖ 外表上最为抽象的 《稻宅》,却是张 永和最富于诗意的 作品。它强化、诗 化了季节的转换, 也表达了对当地农 民和外来游客的关 照。
谢谢!
写在最后
❖ 山水间是灵活 多变的:互成 角度的两翼可 依地形的各异 在0°-360° 之间任意变化。
土宅,北京, 2001
土宅,北京, 2001
土宅,北京, 2001
土宅,北京, 2001
❖ 山水间是生态 的:它是由中 国传统的夯土 墙和土框架构 成,对环境的 影响限制将在 最低限度。
土宅,北京, 2001
中国科学院晨兴(MORNINGSIDE)数学 中心,北京,1998
中国科学院晨兴(MORNINGSIDE)数学 中心,北京,1998
土宅,北京, 2001
❖ 山水间,或二 分宅,位于12 个别墅的置高 处,依山就势, 一分为二拥抱 着山谷,形成 半自然半建筑 的庭院围合, 将风景尽收宅 内。
土宅,北京, 2001
土宅,北京, 2001
土宅,北京, 2001
拓扑景框——柿子林会馆, 北京, 2004
❖ 这个在北京昌平一个柿子林中的项目经过了 四轮的设计,最后聚焦在看与被看这一对关 系上:由于建筑周围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于 是房间或房间组被作为取景器来设计。
拓扑景框——柿子林会馆, 北京, 2004
拓扑景框——柿子林会馆, 北京, 2004
张永和作品简介
,“无论类型规模,非常建筑工作室在 1996年到2002年尝试着建筑了一百一十多 次。其中大多都未能进入真正的建筑阶 段,即未能实施。接近完成的案例,如 本书中的二十一个,是相对的少数”。
浅析张永和的“基本建筑”
浅析张永和的“基本建筑”作者:李淑怡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6期在全球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和建筑正在逐渐消减影响。
在商业社会,奇观文化中,建筑学陷入了争奇斗艳的尴尬风气,这时对建筑的本质的回归与关注,就变得尤为重要。
张永和的“非常建筑”意为非常规的建筑,但在人们开始追逐地标建筑时,平常建筑也就变成了非常建筑。
在看完对张永和的《非常建筑》后,我感受到张永和对待建筑始终是一个理智且坚定的人,在我的理解中,他认为的建筑不是一幢房子,而是提供生活的空间,生活始终是他不变的关注点。
并且他在书中曾说过“让建筑回到建造,成为建筑的建筑。
”“建筑就是建筑本身,是自己的存在。
”看到这时,我产生了疑问:什么才是基本建筑?建筑本身的概念又是什么?在《作文本》中,张永和在写窥视剧场时提到人用看来认知空间的关系,空间关系影响人的视觉经验。
我认为这里的视觉经验也就是指人的感受,產生了个人化的视觉空间和时间,形成了人与空间的联系。
在剧场中,空间引导了人的轨迹,设计的其实是一种逻辑关系。
这种个人化的感受,必定是独一无二的。
谈到这里我想到了另一个哲学问题,就是任何语言都不能将一个人的思想完全传达给其它人,因为人的思谁都具有主观性,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后,同样的内容被不同的人的主观所理解,这产生的理解一定是会存在差异的。
由此可见,同样的建筑因为不同人的主观视觉经验,空间的含义也不同,建筑不再是一个固态的房子,而是具有基本形态的一个意识空间。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建筑其实是情感与文化的一种载体。
《作文本》中还提到了烟斗。
烟斗作为一个物体,剖开后放在手里形成了统一,变成了一个概念性的物体。
张永和在面对现实以单体与异化作为思考与质变的出发点,但到了后期,他开始怀疑旧有的建筑途径是否能通向新建筑,以及实体建筑是否能回答真正的建筑问题。
在这一阶段中,他介绍了垂直玻璃宅,垂直玻璃宅面向江边却没有窗户,采用混凝土墙体,内部的楼板和屋顶都是玻璃材质。
建筑先例分析
建筑先例分析目的先例分析是建筑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有效的观察和分析取决于正确的设计观和合适的方法。
通过对于经典先例的分析,可以点滴积累对于现代建筑的基本知识,获取现代建筑的基本语汇。
掌握建筑分析的方法,可为我们提供一种深入学习理解优秀建筑的工具,由此为设计提供各种有价值的想法。
内容在全面收集所选建筑先例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来进行研读与分析。
以下提供的是一些可供选择的分析角度。
需要强调的是,优秀作品固然有着某些共性,但是建筑师在建筑中强调的重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焦点,都会因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因素或者建筑师的个人因素而有所不同。
因此对于具体的先例,当然并且也应该去选择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分析,甚至可以在分析中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视角。
1.背景——建筑师——建筑物2.环境——文化环境——物质环境——乡村——都市3.建筑——功能(计划)——空间——结构/ 重力/ 形式——光——视线(景观)——交通(Route, Transportation, Communication)——形象☻形体的体块与体量☻比例☻材料☻色彩——细部(细节)☻材料与建造☻关系(概念)要求以二人为一合作小组,在教师的辅导下选择一幢规模、性质合适的建筑实例,并通过多种不同途径(杂志、书籍、互联网)来收集相关资料,加以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同各小组之间发生积极的交流与探讨,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终成果要求包括:1、可揭示模型1:50 或1:100(视建筑物大小而定,并鼓励表达建筑环境)并可以辅以一系列不同比例的概念性解读模型。
(各)模型的制作方式与材料选择应对揭示、表现、突出建筑师的设计概念或者兴趣重点有所助益,而不仅仅是由二维图纸向三维实体的演变。
2、分析图纸不少于两张A2单幅图(594ⅹ420);墨线用器,辅以渲染或拼贴,构图自定。
并鼓励以不同手段与媒介(如模型照片,内部空间感知的模拟等)来呈现对于该建筑的认识。
3、过程及素材的记录、整理与呈现。
问题建筑--张永和
问题建筑Issue Architecture张永和Yungho Chang实验建筑90年代中下期,记得第一次是在台湾的《建筑Dialogue》杂志里看到王明贤和史建用“实验建筑”一词描述当时在中国出现了为时不久的一些建筑和建筑实践,其中包括了非常建筑工作室(下面简称“非常建筑”)的几个设计。
我当时没深究过王史两位是如何定义实验建筑的;但知道他们想要说明的一个现象是一批和以往建筑不同的建筑。
至于叫什么,也许并不重要。
后来也出现新建筑、前卫建筑、非主流建筑和翻译得变了味儿的“另类”建筑等等称谓,其实都没有本质上的差异,所指的是同一批建。
我很长时间以来,都认为王史的实验建筑仅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在“新观察”第一辑中,史建比较明确地指出实验建筑是非社会的、非商业的设计实践。
我在1985至1993年,做了许多自己出题的建筑设计,倒符合这样限定的实验建筑;或按照屈米的提法,也可以叫作理论设计,即没有业主委托、建筑师为了研究某个建筑问题做的设计,一般总停留在图纸上。
《非常建筑》一书里发表的工作大部分是那个时期的,属于理论设计的性质,同时也包括了若干个非常建筑最早期的项目。
非常建筑的成立,就是为了盖房子,为了做社会、商业实践,是入世的。
《非常建筑》一书的内容反映了我从理论设计或实验建筑向社会、商业实践的过渡。
1996年,非常建筑第一个建成的商业设计是席殊书屋,大概是因为用了自行车轮——一个非建筑的元素,似乎体现着一种实验性;但它恰恰标志着我自己的工作重点开始脱离理论设计性质的实验建筑实践。
也就是说,如果我的实验建筑时期有一个结束点,应该就是1996年。
2003年非常建筑成立十年,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总结前面工作的理由,同一年我们也经历了社会意识和实践组织意识的提高,于是当时也常谈这两点;但就工作方向而言并没有发生划分阶段的变化。
那非常建筑是否从1996年就不再从事任何实验建筑性质的工作?也不尽然。
非常建筑多少年来一直在当代艺术领域里做展览和装置的设计,并经常利用这些机会对一些非常规的材料进行尝试;如2008年在伦敦的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做的以塑料植草格为结构材料的装置。
建筑学专业入门书籍推荐
6《DOMUS》杂志
推荐理由:出了中文版后,中国的建筑人很有福,大一的同学常翻翻DOMUS的近期杂志,了解建筑界设计界关注的人物关注的问题,如今不知道Koolhaas 、Zaha是谁,枉学建筑。杂志很好很好,笔者的最爱。
一年级A必看 (与课程相关)B推荐(建筑素养)
A
1《建筑师的20岁》
作者: 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安藤忠雄研究室编
译者: 王静王建国 / 费移山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浅显易懂,整本书洋溢的是建筑界巨人对建筑学的热爱和坚持,具有感染力。
下载地址:/content_paper_62276215.html
6《DOMUS》+《城市中国》+《A+U》+…
推荐理由:重点推荐《城市中国》,设计感没得说,本土杂志中的新锐。其他的杂志自己去翻,利用网络去了解,不多说了。多看。
下载地址:/view/ae5237c4bb4cf7ec4afed067.html
4《图解思考》
作者: (美)保罗·拉索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本书是关于建筑师运用徒手画草图图解技能辅助建筑设计思考的基础理论专著。本书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增加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因特网的内容,并对其他原有章节的次序及内容作了调整和补充。本书详尽论述了徒手画完善和发展设计构思的多种技能和方法,并附有大量的笔法优美的徒手画草图。
下载地址:/share/link?shareid=313737&uk=2804667744
3《外部空间设计》
作者: 芦原义信
译者: 尹培桐
朱涛评建筑十年
圈内十年(一)(2010-02-08 13:42:51)转载标签:中国当代建筑马达思班家琨建筑都市实践《Domus-中国版》于041期(3月1号面世)推出马达思班、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都市实践三家事务所十年实践专辑。
我为该专辑写了一篇评述,将在本博客里分三次登出,以下是第一部分。
圈内十年——从三个事务所的三个房子说起(一)朱涛都市实践的合伙人之一王辉曾这样评价马清运:“以老马的才华,来当建筑师,那真是天蓬元帅掉到圈里了!”言下之意是,太可惜了!本来他可以有多大的成就啊——如果把精力放在建筑设计以外。
但实际上,我们今天可以看到,马清运并没有“屈才”。
在掉到建筑圈里后——不管是不幸还是万幸,马没有甘于“命运的作弄”,而是以该圈为基地,“在狭义的建筑设计领域之外拓展自己的平台”,即所谓的“马氏平台”[1]。
该平台除了仍搞建筑设计外,还开展很多“广义” 的活动,如展览、教育、酿酒和旅游开发等。
本篇是篇“狭义”的建筑文章,它是对马达思班、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都市实践三家事务所过去十年来建筑设计实践的评析。
当然,我的论述会涉及到它们与社会、文化发展广阔背景之间的关系,但不管论述外延有多大,建筑作品的设计质量和其中融入的建筑思考,以及它们对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的启发,始终是本篇考察的焦点。
为了强调核心价值、圈内价值——建筑学的价值,我特地从三家事务所的作品中各选出一个代表作,从对它们的形式细读开始,展开我的综合评述。
马达思班——玉山石柴通常,一个“成功建筑师”的实践轨迹是这样的:开始时年轻气盛、满脑子建筑热望,先从几个小项目入手,全力注入思考,精心锤炼语言,获得成功。
于是,单便接得越来越大,事务所人越来越多,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建筑师要应付的设计以外的事务越来越繁杂,相应用来探讨设计思想和语言的时间越来越少……值得一提的是,马清运的设计实践一开始却有过一个戏剧性的逆转:他是先从宁波天一广场这样的大型商业项目起步的。
诗意的权力合肥崔岗村瓦房工作室的平常建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Xi'an Univ, of Arch. & Tech. ( Sociai Sciencc Edition )Voi. 40 No. 2Aps. 2021第40卷第2期2021年4月【建筑文化】DOI:10. 15986/j. 1008 - 7192. 2021. 02. 005诗意的权力:合肥崔岗村瓦房工作室的平常建造卜令峰(安徽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01)摘要:崔岗村瓦房工作室通过建筑的改造、遗产的活化以及活动的组织等内容,构建乡村诗意栖居的策略。
对平常建筑的改造体现在建构中的在地性和去意义化;遗产的活化基于乡村记忆场所的保护价值以及新业态的植入;而 事件活动的策划则体现瓦房工作室作为“乡村客厅”对社会创新的驱动。
对普通乡村中普通建筑的平常建造,既提升乡村景观品质,也是实现在乡村诗意栖居的重要路径%关键词:乡村诗意栖居;崔岗村;瓦房工作室;平常建造;建筑改造;遗产活化中图分类号:TU241.4; J0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7192(2021)02 - 0032 - 09乡村振兴背景下,“设计介入乡村”受到设计从 业者的关注。
但通常受设计师关注较高的,是某些具有传统古村落基因特征乡村的建筑再生设计。
然而乡村建设的现实性之一在于,少数精英化乡村 与多数普通乡村之间的并存关系。
精英化的少数乡村通常为世界遗产类乡村、名人故居,以及被列 入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乡村。
而非精英化的多数 乡村,亦为普通乡村、’我们的”乡村。
普通乡村中的平常建筑,尤其是我国80年代后期在乡村建造的瓦房类民居,见证了乡村文明的发展,存贮了人们在乡村生活的集体记忆,具有特殊的遗产价值。
对此类平常建筑的活化方法,除物理层面的硬件改造之外,也包含以此为基础,由设计师对乡村进行的以景观生产为理念的在地艺术与文化实践,在提升乡村视觉品质的同时也为其注入新的内涵与活力,如同催化剂带动区域复兴。
zhang张永和 山语间
获得荣誉
• 美国金钥匙荣誉协会终身会员1982张永和 • 美国建筑师协会/基金会奖学金1983-84 • 美国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Bakewell&Brown和 Bakewell&Weihe建筑画奖1984 • 美国建筑师协会印地安那波利斯分会“纸上建筑”竞赛荣誉奖 1986 • 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一等奖1986 • 美国密西根大学:WalterB.Sanders设计教学研究奖金1988-89 • 美国“从桌子到桌景”概念性物体设计竞赛一等奖1988 • 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佳作奖1991 • 美国建筑师协会旧金山分会/旧金山建筑基金会:旧金山洛杉矶 3X3+9设计竞赛获胜者1991 • 美国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论坛奖1992 •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STEEDMAN建筑旅行研究奖金(去欧 洲、亚洲考察一学年)1992-93 • 作为8名中国建筑家之一入选日本《世界之建筑家581人》1994
平常建筑与非常建筑师
• 张永和被认为是中国最早获得国际声誉的建筑师之 一。 • 张永和与“非常建筑”一开始就坚定了以重学术研 究、以实验思辨为主导的基调。他不认为商业实践 存在一成不变的模式,更倾向于相信建筑的进化是 建立在对建筑理念不懈、严谨的反思和实验的基础 之上。这一点令他成功地跳脱于其他注重商业作品 的建筑师,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 • 唯物主义 受中国传统四合院及瓦顶窄巷的启发, 张永和与非常建筑把UCCA的大展厅改造为六个胡同 式的模块,每个模块代表张永和建筑创作的一个维 度:居住、建造、城市化、传统、感知和文化。
出版著作
1997
2002
1997年出版《非常建筑》作品专集,2000年出版《张永和/非常建筑工作 室专集1、2》。张永和 在国内的学术刊物上多次发表学术文章,并先后在法国的《今日建筑》, 意大利的《瞬间艺术》,日本的《新建筑》,《空间设计》,西班牙的2G, 美国的《进步建筑》及《建筑》,韩国的《空间》,《韩国建筑师》,英 国的《世界建筑》,《AA档案》等杂志及美国的《慢空间》一书中发表作 品及文章。
二分宅分析
━━━━━━━━━━━摘要/通过对二分宅的内外空间、其材料构造以及造型分析,探索中国现代住宅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外空间内向空间材料二分━━━━━━━━━━━━━ABSTRACT/Through the inside and outside space, the two house of its material structure and modeling analysis,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ese Hyundai Residence.KEY WORDS/external space, introvert space ,material, dichotomization━━━━━━━━━━━━━━━━━━━━━━━姓名侯玉建筑学1001 班学号101504105完成日期13/6/1 一、关于建筑师张永和1977年考入原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
1981年赴美自费留学。
先后在美国保尔州立大学和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分别获得环境设计理学士和建筑硕士学位。
1993年起,与鲁力佳成立非常建筑工作室并开始在国内的实践。
张永和与非常工作室之后关注的核心问题逐渐转化为建筑与基地,建筑与都市或自然风景之间的关系。
北京二分宅就成功地建立了地形与建筑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激发的关系。
二、关于二分宅“二分宅”是由富于创新精神的亚洲建筑师在“长城脚下的公社”所设计的12座住宅之一,该楼盘是“SOHO中国”开发的一个工程项目。
张永和及其非常建筑工作室设计出了能够拥抱山水的“二分宅”——兼具字面和比喻意义。
该构想是“要将北京传统的四合院从其拥挤的城市空间移植到古朴的大自然中来,”张永和解释道。
对于“二分宅”,张永和借鉴并采用“土木”(泥土和木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古老概念。
1、环境分析二分宅(或称山水间)位于水关长城脚下11个别墅中的置高处,依山就势,一分为二拥抱着山谷。
风景园林必读书籍
风景园林必读书籍风景园林设计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下面是店铺精心为您整理的风景园林设计必读书籍,希望您喜欢!园林景观设计从业人员的必读书目(推荐)古典类:《园冶》计成《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是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布局的经典书籍,比计成的"园冶"要具象生态类:《设计结合自然》(美)麦克哈格芮经纬译(广博的知识,奠定了我们这个学科在学术界的地位。
)设计理论类:《景观设计学》著:西蒙咨译:俞孔坚《景观科学理论基础和逻辑数理方法》 (苏)阿尔曼德著李世玢译(看看西方人是如何数字化景观的。
)《园林设计*造园意匠论》(日)小形研三等著索靖之等译(虽然老了点,但对于设计细节的探讨仍然是最好的。
)《总体设计》k林奇《风景建筑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landscape architecture---Michael Laurie)《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美)拉特利奇著王求是,高峰译(经典的"人看人"在这本书里论述得是最为透彻完善的。
)《外部空间设计》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园林设计和园林艺术》--孙筱祥《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主编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风景园林设计》王晓俊编评:适用于初学者《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著者:刘滨谊,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美国历史类:《西方造园变迁史》针之谷钟吉《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图解人类景观》译著者:刘滨谊,(台湾)田园城市出版社《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王向荣林菁 210.00《外国造园艺术》陈志华著,河南科技出版社评:早先曾在台湾出版,中西方园林交流一节尚有些见解,如果讲历史没法和《西方造园变迁史》相比《世界园林发展概论走向自然的世界园林史图说》张祖刚著评:100个古今中外的实例按照时间顺序穿起来《环境设计史纲》吴家骅编著评:"景观"换成了"环境设计",买不到《图解人类景观》的人可以看看《造园史纲》童jun 评:最简短的造园史施工手册:MC-GrawHill的Timesaver standards for landscape architexture.《美国景观设计的速查手册》(第二版)(原版) c.w. harris和n. dines编 Timesaver standards系列《场地施工细部手册》n. dines著王剑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2《景园建筑工程规划与设计》吴为廉著,同济大学出版社评论:涵概了景观工程的几乎所有内容,具有较好的工具书性质。
张永和
轴线分析
成和山和我 了秩语柱们 墙序间子用 体。一的网 延空些轴格 伸间基线分 或的本关析 流大的系建 动小内,筑 的尺在发的 韵度逻现墙 律构辑了体 。 •
多就 变像 。搭这 积些 木大 一大 样小 ,小 使的 空空 间间 更组 为合 的在 灵一 活起 ,
•
割空这现这并间住 空间种,一未实宅 间被灵例理被现的 的植感如念分的功 作入来二在成。能 用一源分张小在是 。个于宅永空山有 大古,和间语四 家代远的,间种 具西洋很而,尺 ,画艺多是开度 家,术建被敞和 具画中筑小的形 起中心都空大式 了的等有间空的 分大等体割间空 。 。
张永和
• 建筑学102
樊天涯 3100622041
,
“无论类型规模,非常建筑工作室在 1996年到2002年尝试着建筑了一百一十 多次。其中大多都未能进入真正的建 筑阶段,即未能实施。接近完成的案 例,如本书中的二十一个,是相对的 少数”。 --张永和《平常建筑》
个人简介
• 张永和,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教授. 1983 年获得美国保尔州立大学建筑系环境设计理学士(荣誉毕业)。84年获得美 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建筑硕士学位。1989年获美国注册建筑师证 书并成为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 获得荣誉 美国金钥匙荣誉协会终身会员1982 美国建筑师协会/基金会奖学金1983-84 美国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Bakewell & Brown和Bakewell & Weihe 建筑画奖1984 美国建筑师协会印地安那波利斯分会“纸上建筑”竞赛荣誉奖1986 美国密西根大学:Walter B. Sanders设计教学研究奖金1988-89 美国 “从桌子到桌景”概念性物体设计竞赛一等奖1988 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一等奖1986 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佳作奖1991 美国建筑师协会旧金山分会/旧金山建筑基金会: 旧金山洛杉矶3X3+9设计竞赛获胜者1991 美国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论坛奖1992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Steedman建筑旅行研究奖金(去欧洲、亚 洲考察一学年)1992-93 作为8名中国建筑家之一入选日本《世界之建筑家581人》1994 美国进步建筑奖1996
非常·平常——张永和及其非常建筑工作室十年散议
2002年,张永和与美国建筑师斯蒂文·霍尔等共同主编了有关北京、纽约的城市、建筑评论杂志《32》,也仍然坚持一种超脱的文化、设计姿态,在日趋激烈和严酷的理论、现实和商业问题面前,保持着游离和更关注本体的态度,这是他个人的兴趣所在,却也遭到了新老建筑师从两面进行的夹击。由于误读和尚无人能及的水准所带来的“盛名”,以及生存和现实的巨大压力,都逼迫着张永和及其工作室必须发生某种“质变”,实际上这种变化一直在悄然进行着。
张永和及其非常建筑工作室的十年,正是西方建筑思潮由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向关注城市问题转型的时期,是中国建筑界由强烈的人文关怀转向技术操作的时期,也是中国的城市化突然加速、成为举世瞠目的“移魂都市”的时期。如果用两个词来概括张永和及其非常建筑工作室十年的历程,那么“非常”与“平常”是再合适不过了,只是这两个词要经过本文的较为复杂的阐释,或者可以说要被赋予较多的内涵。本文尝试从文本(有关张永和的文章、访谈等)、方案(未建成)、作品(已建成)、装置(参展的作品)以及建筑城市学(城市规划作品和思想)五个方面,分析这一两“常”现象。
作为已建成的建筑,书中收录的五个建筑具有重要的代表性。山语间别墅的中国性是被设计者屡屡提及而又被人们有意忽视的,似乎要到后来“长城脚下的公社”里的二分宅的夯土墙,在建筑语言的进一步乡土化以后,空间的中国化才得以在语境中理解。
相对而言,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和西南生物工程产业化中间试验基地是张永和及其工作室目前最重要的作品,它们都以经过充分陌生化(如外墙及其窗、门的特殊设计与处理)与纯净化的立面设计、内部空间与复杂使用功能的有效整合,以及城市因素的积极导入,而显示出现代建筑所特有的“气质”,这与目前国内极端注重立面“个性”而无视空间设计质量的做法形成巨大反差。
在这之后,也就是1990年,张永和有一个出人意料、后来又被他有意忽略的举动,就是在纽约采访了势头正盛的解构主义建筑师彼得·艾森曼,表现出他对世界流行思潮的敏感和洞悉。但是除了这次主动出击和以后受到媒体的追问,张永和似乎都在有意规避中外建筑界的“波澜壮阔”的潮流,他总是在从谈论“活儿”的角度关照那些名家(如盖里、艾森曼和库哈斯),并不局限于流行思潮(如“解构主义”)的语境。
老男孩张永和
• • • • • 祁正龙 1063110103 邢喜乐 1063110118 吕媛媛 1063110132 李 剑 1063110135 吕 磊 1063136121
“土”宅
“微型城市”青砖北京前门鲜鱼口新四合院
“生态建筑”塑料上海企业联合馆
• 上海企业联合馆“魔方”是一个代表上海企业精神,具有智 能技术、梦幻意境和互动体验的生态环保建筑。参观者有机会感受太 阳能热水发电、可循环材料再生利用、工业智能机器人、生活智能机 器人、三维LED灯光秀等技术亮点和参观看点带来的体验与震撼。
“微观建筑”北京科学院晨心数学中心
“微观建筑”钢、土、木长城下的公社
山语间中开敞的大空间未被分割成小空间而是被小空间分割
。 建筑在山语间中获得了一个特定而明确的功能:即建立人和自然景 观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是人与中国山水之间的关系。山语间中水 平常窗的设计正是试图以国画的构图强调出窗外景色的中国性。
“豆浆”张永和唯物张永和回顾展“唯物主义”在北京 尤伦斯艺术中心开幕,六个庭院般的 模块组成的胡同命名为“单车公寓” 、“不理想城”、“无间造”、“无 尽院”、“后窗”和“圣人书房”。 代表张永和六个关注及实践方向:居 住方式、建筑秩序、城市化、传统、 感知和文化。
谢谢观赏
张永和
• 中 国 五 位 新 生 代 建 筑 师
崔恺 王澍 刘家琨 汤桦
《工程报告》 《 设计的开始》 《此时此地》 《营造乌托邦》
张永和
《平常建筑》
“老男孩”的“唯物主义观”
材 料 主 义
• • • •
“非”建筑 微观建筑 微型城市 生态建筑
“非”建筑玻璃与席殊书屋
张永和第一个公共化的设 计,其特点是自行车与书架 拼贴杂交而成的“书车”。
张永和·土宅
二分的院落环境和
尺度十分宜人
室内空间展示结构
的
朴实之美
但也不忘“天人共乐”的居 住原则,体现传统中的人文关怀。
材质
[室外]:夯土墙 胶合木框 黑色的直跑铁楼梯 青石板(院子铺装) [室内]:黑色瓦光的毛石块地板(起居室) 木地板(卧室) 白色家具、原木家具 墙体无装修,天花板为木板
材质
[室外]: 锈色的褐色钢材 染成褐红色的混凝土作墙面 褐红色的木材作栏杆、窗框 [室内]:地板和天花板以木板铺张为主 家具以褐色沙发、原木家具为主,也 适当使用一些白色的家具调节二 。建筑拥抱着山谷,与山体形成庭 院的围合;这是第一个二分。 第二个二分是反映了传统四合院住宅类型从城市肌理到自 然风景中的转化:胡同环境里由四面建筑围合的庭院,在山水中 演变为只需两面建筑的院落,因为自然已经围合了另外的两面。 这是一个保持了传统内向性但已是半建筑半自然的院。溪水通过 它,在门厅的玻璃地面下出宅而去。人们进入门厅,同时也意味 着从溪上走过。自然的空间、景色和人造的建筑空间和景观或交 替或融合着。
二分的院落环境和阳台环境尺度十分宜人室内空间展示结构的朴实之美但也不忘天人共乐的居住原则体现传统中的人文关怀
张永和
【土宅】
土宅也叫山水间,也叫二分宅。从三个名字的字面意思我 们可以推测出:这是一个地域文化浓厚的建筑,它在形式上采用 了两分的布局。 张永和在自著《平常建筑》中这样解读土宅(二分宅):
除了二分之外,土宅最大的 特色是它的建造方法: 它的结构体系由胶合木框和夯 土墙组成。它是中国传统土木建 造的当代诠释,希望对环境的影 响能限制在最低限度。保温隔热性 能良好的夯土墙可形成冬暖夏凉的 舒适室内环境。 土宅多方面地尊重传统但不是 对传统的模仿,是回答什么是当代 中国建筑的一次尝试。
建筑学必读的十本书籍推荐
建筑学必读的十本书籍推荐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下面小编整理的建筑学必读的十本书籍推荐给大家,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作文本》作者:张永和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荐理由:中国先锋建筑师张永和的作品,说是文学的也好建筑的也好,阐述了张20年的建筑思考,看贯了建筑学著作的陈词滥调,看看张永和的建筑世界吧。
2、《现代建筑/世界建筑史丛书》作者: 曼弗雷多塔夫里 / 谢有顺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推荐理由:本书描述了近百年来建筑与城市设计领域内的沧桑变化。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建筑领域内所发生的变化如此之快和如此复杂是史无前例的。
所有这些变化、试验与融合都是在这卷丰富的著作中所要讨论的内容。
3、《欧洲现代建筑解析--形式的逻辑》作者: 丁沃沃等编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4《欧洲现代建筑解析:形式的意义》作者: 丁沃沃等编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5、《在投影之外\:文化视野下的建筑图学研究》作者: 吴葱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推荐理由:建筑图是建筑形式信息交换中的重要媒介和手段,也是建筑师的内部思维工具,这是一个丰富的多彩的大家族,各个具体、丰富、生动的形式,对应不同的功能、目的和意义。
6、《设计的开始》作者: 王澍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推荐理由:王澍,一个60年代出生的建筑家,他的建筑活动就如其所生的年代一样矛盾而敏感。
在这本书里,建筑与写作是两条永远平行但并不互相解释的线索,全部含义都指向:通过某种建造房子的活动,一个人如何实现自觉,从自觉其所说的语言开始。
7、《平常建筑》作者: 张永和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推荐理由:不多说8、《文学将杀死建筑:建筑、装置、文学、电影》作者:董豫赣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推荐理由:该书由作者历年来在各类杂志上发表过的40余篇论文里挑选出的17篇组成,所有文章均以建筑学为核心,广泛地牵涉到文学、绘画、雕塑、电影等相关学科,合适拓宽视野。
室内金典案例赏析
Page 39
内外空间的过度
玻璃立面使内 外空间渗透
柱的运用使内外 空间自然过渡
柱与玻璃使二分宅的内空 间与中庭似分却合
Page 40
材料的特色
• 二分宅的基本建造材料为
混凝土,土,木,玻璃。
• 材料的选择基于朴素的生
态观念,希望主要选用天 然材料,并且都可以降解 或重复利用。
Page 41
混凝土
Page 25
长城脚下的公社
Page 26
外部空间特色
• 与环境的高度融合,人 工建筑与自然的协调是 二分宅外部空间最主要 的特征。
• 分的建筑与二分的山二 岭围合成的内敛空间是 民族建筑的表征。 • 分裂之屋可调节角度的 广泛适应性使外部空间 更加灵活。
Page 27
“山 水” 意 境
• 这栋建筑从当中被分成两半,藉以引入了不同的 景致、空间,也带入了“山水”意境。水的部分, 有条小溪直直地登堂入室,在入口的玻璃地板之 下粼粼闪光。
Page 17
建筑有一个特定而明确的功能:建立人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具体而 言是人与中国山水之间的关系。山语间中水平长窗的设计正是试图以国 画的构图强调出窗外景色的中国性。
Page 18
建筑与场所
• 别墅座落在北京远郊怀柔县境内,翻过了 长城,就在长城的脚下。该基地位于山谷 的坡地上,地势东高西低。南面为南北向 山坡,种植数棵白桦树。建筑覆盖的山坡 高差达 2 米。北侧与当地原有的数栋砖结 构民房之间以一堵挡土墙分隔。
Page 10
• 美国“从桌子到桌景”概念性物体设计竞赛一等奖1988 • 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佳作奖1991 • 美国建筑师协会旧金山分会/旧金山建筑基金会:旧金山 洛杉矶3X3+9设计竞赛获胜者1991 • 美国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论坛奖1992 •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STEEDMAN建筑旅行研究奖 金(去欧洲、亚洲考察一学年)1992-93 • 作为8名中国建筑家之一入选日本《世界之建筑家581人》 1994
宅的建筑观——阅读张永和的《作文本》及《绘本非常建筑》
宅的建筑观——阅读张永和的《作文本》及《绘本非常建筑》阮庆岳
【期刊名称】《世界建筑》
【年(卷),期】2017(000)010
【摘要】本文藉由阅读张永和的文字及作品集——《作文本》及《绘本非常建筑》,循时间记录跨越20余年的创作,来梳理解读其中的思考脉络,尤其会以张永和
对“宅”的想象,分辨他建筑话语的意义所在.
【总页数】4页(P16-19)
【作者】阮庆岳
【作者单位】台湾元智大学艺术与设计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造非常建筑——访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前主任张永和 [J], 何莎莎
2.阅读建筑·关于安藤忠雄的本土化、张永和的非常建筑 [J], 尹国均
3.非常实验"建筑城市学"--中国实验建筑代表人物张永和的非常十年 [J], 古春晓
4.张永和和他的“非常建筑” [J], 张荻
5.非常建筑师谈非常建筑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海企业联合馆主建筑师张永和教授专访 [J], 本刊记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常建筑——张永和基本密斯密斯·凡·德·罗的“上帝存在于细部之中”首先让我想到的是他的巴塞罗那馆中的钢柱:十字形横截面,由除了铆钉螺栓外16个部件拼装而成。
还有他的吐根哈特宅中的玻璃幕墙:可用电动装置使之沉入地下室。
相信密斯在这些精巧的细部中曾与上帝谋面。
后来发现密斯与上帝有着一种更广泛的接触。
这种接触可以在一张图中得到印证:密斯1923年砖宅的平面。
不是现在能见到的他本人画的那张草图,而是德国建筑史家维尔纳·布莱泽(Werner Blaser)重绘的那张:平面上的每一块砖都精确地画了出来。
该图所剖的标高显示:所有墙均为两砖厚。
图面上垂直向的墙都是砖的长边向外。
墙厚由两块长边平行于墙面的砖夹一块长边垂直于墙面的砖构成。
水平向的墙都是砖的短边向外。
墙厚由两块长边垂直与墙面的砖构成。
还有两个厚实的砖体。
其中之一有一凹进处,该是示意壁炉。
灰缝横竖拉通。
此外对它们没有更多了解。
我们从图中可以得出砖宅墙的特征:传统的英式砌法,砖的长边与砖的短边在墙面上层层交替。
即民间俗称的一顺一丁或满丁满条。
两堵相互垂直的墙的搭接方法:同一层上,一墙面上砖的长边外露,垂直于它的另一墙面上必然是短边外露。
图中表示的砖层为垂直向墙面露长边,水平向墙面露短边,意味着在它上面或下面一层这个关系便会调换过来。
所有墙的长度是以砖为模数确定的。
墙上没开任何洞口。
工人几乎能够直接按照这张图来施工。
而砖宅是研究性的设计,可以说它的施工在纸上已完成。
即这不是施工图而是施工本身。
没有了施工图的烦琐,也没有复杂的节点或精巧的细部,这张图更清晰地体现出来的是密斯建筑一种基本的、普遍的精确,砖宅平面图只限定了建筑的四个质量:一、材料:砖;二、建造:砖的砌筑方法;三、建筑的形态,即房屋构件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墙的独立性、连续性以及墙与墙之间的交接,玻璃窗与砖墙的节点除了轴线对齐外没有更多交待,从透视图看,玻璃是通过窗框(很可能是钢的)固定在砖墙上的;四、建筑的空间:开敞和连续的房间;作为围护的砖墙在空间中还起导向作用,随着其中三堵向外作概念上的无限延伸,墙有着将空间从室内导向室外,从中心导向边缘的趋势。
密斯设计砖的住宅,但没有在平面上描述家居与建筑的关系。
它仅暗示了功能分区,通过不同尺寸空间的分布。
密斯不讨论建筑的使用是否说明他认为上述的四个质量已构成了建筑的物质存在?砖宅平面如抽象绘画般的构图,显示了现代美术对密斯的影响。
但平面的艺术性不等于建筑的艺术性。
人在建筑中看不到平面,看到的是非构图性的材料、建造、形态与空间。
并非在说构图毫无意义,它是通往建筑的媒介之一,但不是建筑本身的质量。
事实上,密斯的透视图已化解了自己的平面构图。
我最终的兴趣并不在于密斯,而是想通过密斯分析一个更广泛的现象:一个将建造而不是理论(如哲学)作为起点的设计实践。
也是一种建筑定义:即建筑等于建造的材料、方法、过程和结果的总合。
就这个定义而言,建造形成一种思想方法,本身就构成一种理论,它讨论建造如何构成建筑的意义,而不是建造在建筑中的意义。
在这种实践中,建筑设计过程从材料、方法、形态、空间到材料、方法、形态、空间;失去了从概括到具体、从概念到操作的线性发展。
这种实践的产品可以是合理的平常:基于建造规律而设计的建筑常将普遍与普通并列;也可以是非常的合理:在材料、方法、形态与空间上有所突破。
材料与建造密斯的砖宅中另一种主要材料是玻璃。
大面积的玻璃,从地面到顶棚,从墙到墙。
密斯设计砖宅的四年后,在1927年,彼艾·夏柔(Pierre Chareau),法国家具设计师、建筑师,开始设计一幢住宅,后被称为玻璃宅。
玻璃宅的名字很容易令人想像到一个透明的建筑。
而夏柔的设计是半透明的,因为使用了当时刚出现不久的玻璃砖作围护材料。
磨砂、喷吵、压花等加工技术使平板玻璃也有半透明的可能。
我国过去则用纸作半透明材料。
但与平板玻璃相比,玻璃砖的厚度更接近砖,常为8cm;多呈方形:19cm×1 9cm。
因此也像砖一样,工匠可以将其握在一手中,另一手持瓦刀。
通过这个操作方法,人的尺度便被带入建筑(砖、尺度、建筑的关系是20年前初学建筑时听建筑师父亲讲的)。
而且也用砂浆砌筑。
因此,就厚度、基本砌筑单元及视线不可透性,玻璃砖墙都接近砖墙而不同于玻璃幕墙。
玻璃幕墙的概念值得分析:幕是窗帘或幕布,为织物,一般不是全透明。
平板玻璃与幕相比是因为这种玻璃产品的厚度按毫米计算尺寸面积。
幕墙的墙字说明玻璃成为主要空间围护材料。
由于平板玻璃构成的建筑界面与墙并无其他共同的性质,且更是一个超大面积的窗,不妨叫它作幕窗。
曾经有过窗墙的说法,表明窗与墙概念上的重叠。
就建筑围护保温隔热的功能而言,平板玻璃更无法满足要求。
如此说,传统单层的玻璃幕墙去掉墙称玻璃幕也许更准确。
而玻璃砖墙则是名副其实的玻璃墙。
是否可能有其他形式的玻璃墙?平板玻璃能否用来作墙?通过北京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的建筑设计,非常建筑工作室对以上两问题进行了探索,其产品是一个用两层平板玻璃构成的围护体系。
双层是为了改善玻璃的保温性能,同时创造了墙的厚度。
外侧的玻璃是透明的,内侧的是半透明的,因此不同于实墙,这种围护的厚度可被透视。
内侧的半透明玻璃也可以理解为是外侧透明层的幕。
在图纸上,我们将此种围护标明为玻璃墙,于是带来一场给一个建筑构件定义的争论。
业主与施工单位先习惯性地加了幕字,但很快意识到并不准确。
他们认为幕墙重要的性质之一是玻璃在楼层之间的连续。
我们设计的围护则层层分开。
仅此一点,已不构成幕墙。
此定义与目前某些规范吻合,虽然我们不如此认为。
他们也难认同玻璃墙,尽管很平常,但不在通用的建筑词汇之内。
于是施工方提出玻璃隔断。
而隔断又限于指室内的非承重墙体……对于玻璃隔断,我们也曾有过思考。
去年完成的一个办公空间室内设计中,我们使用了上半部半透明下半部透明的玻璃隔断。
不过出发点并不只是对墙的定性而更是满足使用上的需要。
传统的开敞办公室通常使用矮隔断将室内空间的下部分割封闭,以排除干扰的名义切断了员工与日光、景观、大空间和同事们的联系。
只有当他们放下工作起身时,这些联系才得以恢复。
开敞办公室因此并不真正开敞。
如把矮隔断翻到上面去,既减少了走动人流对工作的影响,又保持了开敞空间的下半部——人在伏案工作时经历的那部分,视野上的开敞。
上部半透明下部透明的玻璃隔断于是出现。
问题:隔断与幕墙是否存在本质的区别?关于玻璃,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在布列根兹美术馆的设计中提出了不同的问题。
建筑的主体为三层钢盘混凝土盒:由三道承重墙支撑,相互脱开,顶部开敞且封以半透明玻璃顶棚。
其外围护是半透明玻璃:由独立的钢框架支撑,钢框架形成玻璃混凝土墙之间的距离;稍有倾斜的玻璃板呈鳞片状用钢夹固定,片片之间均有空隙。
建筑师通过如此设计达到两个目的:一、调节展厅内的光线,日光从四面通过外层玻璃进入玻璃顶棚上部的空间,再通过顶棚均匀地分布入展厅。
顶棚成为一个自然的发光天棚,所有墙面均留给展品;二、透气的玻璃鳞墙调节室内的温度,同时室内空间仍保持封闭,好像人的皮肤可以呼吸。
因此玻璃鳞墙也是玻璃皮墙。
当然,鳞是一种皮。
联想到另一瑞士建筑师事务所——赫佐格和德默隆(Herzog & de Meuron)——使用玻璃的方法:当他们改扩建瑞士巴塞尔市一个名为SUVA的旧建筑时,在原有的砖石墙面外加设了一层玻璃,玻璃层的一部分与现有窗子的下部对应,可开启,透明;另一部分半透明,起到缩小原来窗户以及遮阳的作用。
通过玻璃来讨论材料和建造方法,最关心的并不是玻璃本身,也不是墙的定义。
而是选择材料及其建造方法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也想说材料的使用没有定式,进而更有如何设计材料之间关系的问题。
如:玻璃如何与混凝土或砖石共同作用构成更能适应不同需要的墙体?这正是前述几位瑞士建筑师所关心的。
这种关心反映出一个基本的态度:不孤立简单地对待材料。
进而提出一个更基本的问题:建筑构件之间的关系。
我们进入了建筑形态的范畴。
形态一幢建筑的形态关系是通过设计确定的。
很可能具有特定的逻辑,而非普遍的逻辑。
1996年卒姆托的瑞士沃尔斯温泉浴场完工,意味着一系列特殊形态关系的诞生。
基地条件、空间需要、材料是促成这些形态关系的契机。
卒姆托选用了沃尔斯当地的片岩作基本承重材料。
片岩构成的承重体尺寸庞大,它们已不成为柱或墙,而是矩形的墩子。
石墩的大小各有不同,多数在4m×8m左右。
不均匀地布置在基地上,通过占据空间起到划分空间的作用。
石墩内局部“挖出”更私密的小空间。
没有梁,混凝土的楼板从石墩的顶部一面、两面或三面悬挑出来。
楼板之间留有6cm宽的缝隙,用透明玻璃密封。
卒姆托创造的形态关系包括:承重形式:承重墩,既非承重墙也非框架;承重体与楼板关系:无梁楼板从承重墩不对称地出挑;楼板之间的关系:断开的相互独立的板块;楼板与天窗的关系:天窗作为楼板板块之间的缝隙。
卒姆托的思想或建筑就存在于建造逻辑中。
英文中说明建造的逻辑、规律一词是tecton ic。
它的本意是地质板块。
罗小未、张钦楠二先生译为“构筑”。
也许,卒姆托的沃尔斯温泉浴场的屋顶是双重构筑或回到构筑的本原:它体现的既是建造关系又是板块关系。
浴场的屋顶实际上与山坡相连,形成一片镶嵌着一条条玻璃隙的草坪。
没有卒姆托式的革命,已故的德国建筑师恩斯·宾纳菲尔特(Heinz Bienefeld)的毕生工作在于把平常的建造方法与形态关系推向极至。
他最忠实建造砖承重墙。
他的砖墙上决不会出现大窗洞。
洞口的尺寸是由砖过梁的跨度决定的。
不同于密斯早年的一系列实施了的砖住宅,其中都采用了不暴露的钢梁,以获得砖墙上大尺寸洞口。
更不同于英国建筑师大卫·切波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去年在德国完成的用砖贴面的住宅:它非常“砖”的外貌与砖的建造规律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砖对于切波菲尔德只是趣味而不是建造或形态的问题。
宾纳菲尔特用同样的态度对待钢与玻璃。
如果能把一个典型的宾纳菲尔特住宅一拆为二,得到的会是一个严谨的砖结构和一个严谨的玻璃围护钢结构。
因为他经常将这两种结构拼合在一起。
1996年在他身后完工的德国布鲁尔市巴巴耐克宅即是一例:砖结构在住宅的西侧构成三层退台的相对封闭的数个房间;钢结构在东侧构成开敞的垂直大厅。
与此同时,钢结构从顶部搭到砖结构一边去,给砖楼的第三层盖上层顶。
从砖楼一侧看,钢架屋顶像是飘浮其上。
也许用宾纳菲尔特来说明常规的潜力并不适合。
他的建筑的平常性的瞬间即逝,剩下更多的是令上帝徘徊的空间与细部。
有多少宾纳菲尔特已经沉淀到我的潜意识中,我不肯定。
在我们有限的形态探索中,有用钢梁柱支撑着的构造相对传统的瓦屋顶,有混凝土过梁、圈梁与构造柱暴露的砖混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