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教案2 (人教版八年级上)

合集下载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骨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骨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新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精品教案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明白我国冬、夏气温散布特点。

2.了解我国要紧的温度带和划分的标准。

2、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缘故。

2.培育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散布图的技术3、情感目标使学生知道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令人和环境彼此和谐进展是相当重要的。

教学重点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散布特点及不同。

教学难点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预习提示(一)学前预备读图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我国国带的划分明白我国冬、夏气温散布特点和了解我国要紧的温度带和划分的标准,读P32阅读材料及其他。

(二)学习方式读图分析、观看对照等为主的教学方式。

(三)学习指导本节课的学习要点是“南北气温的不同”。

气温是气候的两个大体要素之一。

这一部份要紧内容有阻碍气温的要素、我国冬夏气温散布特点、温度带的划分和气温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阻碍。

学习时要注意学会阅读等温线图,分析气温散布特点。

同时联系日常生活实际,了解气温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阻碍。

教学进程:自学一:冬季,我国气温南北读图我国1月平均气温找描并计算:(1)1月份0℃等温线通过的地址及其南北气温的特点1月份0℃等温线沿—一线散布:此线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以上;此线以北,1月平均气温在℃以下。

试探探讨:现在两地河流会如何?(2)由1月0℃等温线向南向北气温转变的趋势(3)我国最北端的气温在℃以下,我国南部的气温在℃以上,两地的温差是℃。

(4)我国冬季最冷的地址是由以上得出:我国冬季南北气温散布的特点是阻碍因素是自学二:夏日我国南北读图我国7月平均气温找描并计算:(1)我国最北端气温是℃,我国最南端气温是℃,两地的温差是℃。

(2)夏日我国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域是缘故是(3)夏日我国最热的地址在,有“”之称;有“三大火炉”之称的城市:、、。

由以上可知:我国夏日南北。

2.2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2)(课时2)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2.2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2)(课时2)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掌握我国的气候类型和特点;理解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会运用各种图表资料分析我国的气候特征。

重点、难点、关键:重点:我国气候的两大特点难点: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步骤:一、导入课题,展示目标:复习上节课气温和降水的内容,提问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和降水的空间分布,主要干湿地区和温度带的分布,说明这是气候的两个要素,从而导入气候特征的学习。

二、预习展示:学生通过预习,读图找出我国的气候类型,在课本中找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三、自主性学生自学:1、气候特征及原因2、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3、影响气候的因素4、我国各气候类型的分布四、主题式学生讨论:1、冬夏季风的区别2、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是如何影响气候的3、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降水)、两个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的区别五、答疑性教师精讲:2、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3、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纬度因素:南北跨纬度大,自南向北得到的太阳光热越来越少,气温越来越低;海陆因素:冬季盛行从亚欧大陆内部吹来的西北风,寒冷干燥,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使南北温差加大,夏季盛行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风,温暖湿润,雨热同期,但是由于东西跨度大,自东南到西北离海越来越远,受夏季风影响越来越小,降水量越来越少;地形因素:山地气温和降水量的垂直变化,造成了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

六、课堂达标练习:我国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我国气候对农作物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七、课堂总结,拓展提升:本节课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对我国气候主要特征、主要影响因素作了讨论分析,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气候类型的因素。

八、布置作业:课时作业(八)板书设计:第二节气候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1.1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1.2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2.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2.1纬度因素2.2海陆因素2.3地形因素教学反思:本节内容课本上知识比较少,尤其是季风气候那一块,基本只是带过,考虑到季风气候显著这一部分的重要性,下节课抽时间把这部分内容再给学生深讲,让学生知道我国季风气候的重要性。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气候类型和季风气候的影响。
(2)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气候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目标: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掌握气候类型的相关知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方法目标:采用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讨论、实践操作等,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3)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鼓励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5.教学拓展:
(1)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气象观测、气候研究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季风气候的形成原理、影响范围及其对我国农业、水资源等方面的影响。
2.难点:理解气候类型与季风气候的关系,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的设想:
(1)运用生动案例,如夏季暴雨、干旱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季风气候的特点。
b.季风气候对水资源有何影响?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设计

第二节天气多样季风明显[ 有关课件 ]教课要求1.经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散布图,认识我国冬、夏气温散布特色以及降水散布特色,培育学生判读、剖析等值线散布图的技术。

初步学会剖析气平和降水特色的形成原由。

2.认识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域的区分依照及区分地域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别性。

3.认识我国的天气特色,培育学生剖析天气特色的技术。

使学生明确天气也是一种资源,并且是我国特别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祸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就地取材、合理利用资源、令人和环境互相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构造剖析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色,各节内容都是环绕这一主线睁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天气,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天气特色。

天气特色能够经过其基本因素──气平和降水的特色反应出来,要认识天气特色第一应认识气平和降水,并且气平和降水的散布及特色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益于理解各地区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别。

鉴于以上考虑,本节教材在构造上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别,以及联合这类差别和农业生产实质区分的温度带。

对于气平和温度带这两部分知识,教材经过阅读等温线图和温度带散布图,并配以阅读资料和活动题的形式表现。

教材正文部分给出的结论比较简单,而在剖析冬天气温散布时,却详尽描绘了等温线散布特色,以指引学生阅读 1 月等温线散布图。

教材的这类编排表现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也表现了教材对学习过程的重视。

剖析夏天气温散布特色,则突出了学习的递进,教材正文部分的描绘比较简单,主假如经过在活动教材中给出思虑题,指引学生读图,进而总结我国夏天气温散布的特色。

对于温度带的学习,教材是经过读图指导和活动题的形式来指引学生学习的。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我国东西部干湿情况的差别以及我国干湿地域的区分。

这部分内容连续第一部分教材的编写特色,用等降水量线和干湿地域散布图,配以阅读资料和活动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并用正文简单描绘结论。

科普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候类型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2

科普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候类型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2

科普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的教学设计。

教材从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和季风气候的显著性两个方面展开,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以及季风气候在我国的分布和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气候类型的划分,认识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知识的基础内容,对气候、地形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季风气候的特点尚需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气候现象的认知多来源于生活经验,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观察分析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生活实际的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气候类型的划分及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掌握季风气候的显著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分布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气候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候类型的划分,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分布和影响。

2.难点:气候类型的划分及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为例,分析季风气候的显著特点及其影响。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

4.归纳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掌握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季风气候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气候类型、季风气候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素材。

2.案例素材:收集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案例,用于分析季风气候的显著特点。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强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3.课后作业布置
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观察并记录一周内的气候现象,如气温、降水、风向等,分析这些现象与季风气候的关系。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季风气候现象有一定的感知,但往往缺乏深入思考和系统归纳。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观察、分析身边的气候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情感态度方面,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把握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描述我国气候的多样性特点,了解季风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我国分布情况。
2.掌握气候类型的划分方法,能准确判断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3.理解季风形成的原因,分析季风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4.学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观察和分析气候数据,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季风气候的成因、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我国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分布。
2.难点:理解季风气候形成机制;掌握气候类型划分方法;分析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地理:2.2《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第三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八上)

地理:2.2《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第三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八上)
2、锋面雨是如何形成的?它的推移有何规律?请同学们首先阅读课本P39的阅读材料,寻找答案,然后观看课件演示,聆听老师讲解锋面雨的形成过程和东部地区雨带的推移规律,并回答梅雨和伏旱出现在我国什么地区?中下游地区
3、课本P40活动题第2题: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了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的差异呢?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刚刚学过的知识,进行小组讨论。
2、习惯上将受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叫非季风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大致
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__________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该线以东南
大地区,称为(季风区或非季风区)。
3、季风的影响是导致我国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分析回答:
A、受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季节。
B、夏季风活动不稳定容易导致和灾害。
(1)非季风区是不是受不到季风的影响?
(2)结合前面的降水量分布图,看看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在降水量上有什么不同?
小结:季风区与非季区的划分依据:是否能够受到季风影响;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大致通过毫米等降水量线,两侧降水量存在差异。
季风区:夏季风影响很明显,降水,主要集中于;
(2)夏季风对我国又有何影响?完成课本P40活动题第1题:分析我国季风区的降水和气温在时间上的配合,以及这种降水和热量的配合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
小结:冬、夏季风对我国的气候的影响——
(1)寒冷干燥的的盛行,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2)夏季风来自,能带来丰富的水汽,形成我国的;而且我国季风区内降水最多的季节,也是气温最高的季节,因此季风区最显著的气候特点是多雨期与高温期一致,都集中在季,概括说就是。
结论:造成两个地区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初中地理初二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初二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3.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一篇短文:
a.你认为季风气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哪些积极作用?
b.季风气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不便?
c.针对季风气候的特点,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为人类造福?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下案例,并回答相关问题:
案例一:某地处季风区,近年来夏季降水量逐年减少,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案例二:某地位于非季风区,但近年来却频繁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导致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问题:
a.分析案例中季风气候对当地造成的影响。
b.针对案例中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5.家长参与作业:请同学们与家长共同探讨以下问题,并记录下讨论内容:
a.季风气候对家庭生活有哪些影响?
b.家长小时候是如何应对季风气候的?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一张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标注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并在图中简要说明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季风气候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的资料,整理成一份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季风气候对农业、水资源、交通、旅游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应对季风气候灾害的措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我国不同气候类型的景观图片,如北国的雪景、南国的椰林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我国会有如此丰富的气候景观?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教师总结: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今天我们将学习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季风?季风是如何形成的?季风气候对我国有哪些影响?
4.设计课堂提问、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2《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第2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2.2《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第2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2.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东西干湿图,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课时:三课时课型:新授课导入新课:1.想一想这种降水和热量的配合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学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降水量最多的季节,也是气温最高的季节,这时也正是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时期,雨热同期为我国季风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2.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大体相同的纬度位置上,但是气候差别却很大,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同学们回忆一下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洋流、气压和风等)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纬度位置大致相同(同处北纬15°~30°之间),但前者降水很少,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后者却气候湿润,物产丰富,人们称之为“鱼米之乡”,你认为影响二者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吗?那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二者的气候差异呢?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刚学的知识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根据刚学过的知识可知,我国东部背靠亚欧大陆,面临太平洋,地处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非常明显,因而夏季高温多雨。

由此可知,造成两个地区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不是纬度位置而是海陆位置。

正是由于海陆位置的影响,才使地处同纬度大陆西岸的阿拉伯半岛气候干旱,沙漠广布,而地处同纬度大陆东岸的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位于世界上著名的东亚季风气候区而且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因而成为气候湿润、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

3.我国的季风气候很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

如,冬季风活动强烈,就会暴发寒潮;夏季风活动不稳定,带来的降水时间分配不均,也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

关于我国的灾害性天气,你知道有哪些?仔细阅读下面的照片,并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简要的说明(如灾害发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有效的预防措施等)。

八年级地理上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教案2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教案2人教版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气候显著Ⅰ教案一、教材分析: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它与人们的生活和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培养学生智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好素材,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国区域地理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以下知识点:1、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概念2、影响世界气温、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3、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和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3课时)1 / 7八、板书设计: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一、南北气温的差异1、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2、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3、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九、课后反思:Ⅱ、学案1、学生课内必需的材料(1)冬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概况地点纬度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漠河53°29′N 13°4′7时30分北京39°54′N 26°40′9时12分广州23°8′N 43°25′10时43分地点纬度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漠河53°29′N 59°58′16时55分北京39°54′N 73°32′15时1分广州23°8′N 89°41′13时35分2、反馈练习练一练:①海南省哈尔滨②华北平原寒温带一年三熟寒温带上海③珠江三角洲中温带一年两熟中温带乌鲁木齐④塔里木盆地暖温带一年一熟暖温带武汉⑤内蒙古高原东部亚热带两年三熟亚热带兰州⑥青藏高原西北部热带热带北京⑦黑龙江省最北部高原气候区高原气候区昆明⑧内蒙古高原西部拉萨3 / 7八、板书设计: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二、降水的东西差异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气候的多样性,认识到我国气候的特点。

2. 使学生了解季风气候在我国的分布和影响,认识到季风对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我国气候的多样性2. 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3. 季风对我国农业的影响三、教学重点:1. 我国气候的多样性2. 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四、教学难点:1. 季风气候在我国的分布2. 季风对我国农业的影响五、教学方法:1. 地图分析法:通过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和季风的分布。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季风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案内容请参阅下文:一、我国气候的多样性1. 让学生观察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了解我国气候的多样性。

2. 讲解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如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等。

二、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1. 让学生观察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图,了解季风气候的分布。

2. 讲解季风气候的特点,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等。

3. 分析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如水稻、小麦等作物的种植。

三、季风对我国农业的影响1.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2. 讲解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具体影响,如灌溉、播种时间等。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我国气候多样性和季风气候特点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1. 绘制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和季风气候的特点,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2. 讲解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灌溉、播种时间、作物生长等方面。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的具体影响,如水稻、小麦等作物的种植。

2.2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第3课时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2.2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第3课时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7、结合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来分析回答。
8、引导学生读图2.26和图2.27,掌握地形影响明显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
9、引导学生完成P43活动2,分析回答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拓展应用
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纬度位置大致相同(同处北纬15°~30°之间),但前者降水很少,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后者却气候湿润,物产丰富,人们称之为“鱼米之乡”。你认为影响二者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吗?
学生:读2.21图,掌握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界线。
5、引导学生完成P40活动1,读图分析降水的特点和降温特点,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引导学生完成P40活动3及图2.25我国的灾害性天气图。
6、读图2.26,在图上读出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位置特点。根据图中的气温和降水图,分析各气候类型区内的气候特点。
让学生在理解季风气候可以使我国季风区内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但季风气候不稳定,很容易带来一些灾害性天气。
重点
1.影响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因素。
2.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性质和分布特点。
难点
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环节安排】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最佳问题
解决方案
情境引入
俗话说:“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这句话反映了我国什么样的气候特点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影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天变暖和秋天变冷的季风分析回答。
自主学习
学习要点:
《同步学习与探究》P36“主干知识”部分
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学范围、时间、学习方法等要求。
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师要求自主完成。
教师提出交流要求,学生交流自主学习情况。

地理:2.2《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八上)

地理:2.2《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八上)

第二章第二节课题名称《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第二课时)授课时间第周星期第节课型新授主备课人景莉学习目标1、阅读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的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结合地图识记我国主要干湿地区。

重点难点重点: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难点:等降水量线分布图的分析判读;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学习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4-36的图文材料,请大家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内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并相互补充矫正。

1、P35的图2-16,首先看清图例和降水量数值,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从图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经过我国哪些地区?(2)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并对照P31的图2-13,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穿过哪些山脉和河流?(3)从图中总结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4)阅读P35的阅读材料,回答:我国降水最多和降水最少的地方分别在哪里?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东西,南北;年降水量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

2、阅读P36的图2-17,根据图例,回答以下问题: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我国分为哪四类干湿地区?哪些干湿地区面积广大,且主要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区?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一个地方量与量的对比关系,而非单纯用降水量多少进行衡量,它反映了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据此我国划分四类干湿地区,分别是地区、地区、地区和湿润地区。

3、自主学习疑难记录。

精讲互动围绕下列问题展开师生互动学习,各小组选派代表回答问题,小组之间相互补充纠正,教师点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1、阅读P36的图2-17,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弄清楚以下问题:(1)为什么东北地区的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以东地区属于湿润地区?(2)我国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哪条等降水量线?(3)地跨三个以上干湿地区的省级行政区各有哪些?(4)我国四类干湿地区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各以什么植被为主?各干湿地区年降水量有什么特点?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主要干湿地区;我国冬、夏季风的成因和特点;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2).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以及划分的标准;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和原因;记住几条特殊的等降水量线;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优越性。

2、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学会分析阅读等降水量图;学会分析冬、夏季风的形成原因。

(2).培养技能: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学生判读分析季风形成图的技能3、德育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

教学重点(1) .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3 ).我国冬夏季风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1). 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包括气温、降水图、有关季风形成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干湿地区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展示学生收集到的图片,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自然景观(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观(“冰灯游园会”):在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观赏那正在开屏的冰孔雀、竞相开放的冰荷花、展翅待飞的冰天鹅,还有那昂首欲鸣的冰公鸡、活泼可爱的冰小猫……,晶莹剔透,色彩缤纷,像是步入神话中的水晶宫。

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竞放芳香。

穿着花花绿绿的人们,有的抱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的手捧金果灿灿的盆栽柑橘,……,喜气盈盈,流连忘返。

”使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

(教师小结)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板书)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一、南北气温的差异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讲授新课](提问)我国冬季南北气温为什么会有很大差异呢?看书《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图2.13)(读图观察)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代表北半球我国冬季的《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怎样读懂这幅图呢?①搞清图例和气温数值,仔细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②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气候类型及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气候变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教学难点: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我国自然风光的短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我国气候的多样性。

提问: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气候类型吗?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2.知识讲解讲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资料,了解我国气候的多样性。

讲解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如:降水分布、农作物生长等。

3.案例分析以某地气候为案例,让学生分析该地气候类型、特点及对当地农业、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4.小组讨论1.我国气候类型多样的原因是什么?2.季风气候对我国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3.面对气候变化,我们能为家乡做些什么?强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6.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我国气候类型及特点。

强调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教育学生关注气候变化,为家乡环保做贡献。

四、课后作业2.思考:如何利用气候资源,促进家乡经济发展?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了我国气候类型及特点,培养了学生运用地图、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在讲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地图,与学生互动:教师:“请大家观察这张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谁能告诉我,哪些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哪些地区属于干旱气候?”在讲解气候特点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教师:“为什么说季风气候降水集中?这会给当地带来什么影响?”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进一步解释:“季风气候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也可能带来洪涝灾害。

八年级地理上册《2.2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2) 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2.2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2) 新人教版

《2.2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要求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结构分析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各节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

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

基于以上考虑,本节教材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以及结合这种差异和农业生产实际划分的温度带。

对于气温和温度带这两部分知识,教材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和温度带分布图,并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呈现。

教材正文部分给出的结论比较简单,而在分析冬季气温分布时,却详细描述了等温线分布特点,以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

教材的这种编排体现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也体现了教材对学习过程的重视。

分析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则突出了学习的递进,教材正文部分的描述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在活动教材中给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读图,从而总结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对于温度带的学习,教材是通过读图指导和活动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的。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我国东西部干湿状况的差异以及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这部分内容延续第一部分教材的编写特点,用等降水量线和干湿地区分布图,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并用正文简单描述结论。

2.2《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第1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2.2《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第1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2.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东西干湿图,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课时:三课时课型:新授课导入新课:第一课时我们已了解了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降水的空间差异及我国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

那么,从气温和降水两个主要因素来看,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为何会形成这样的气候特征?这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何关系?它们各有什么优越性呢?同学们带着以上四个问题来学习。

我国气候有哪些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那么,什么是季风?季风与季风气候是一回事吗?学生答后,教师补充小结: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变换而有显著变化的风。

季风气候则是指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

那么我国的季风气候是如何形成的呢?三、季风气候显著引导学生观察《冬季风的形成图》(图2.19)、《夏季风的形成图》(图2.20),在引导学生回忆或回顾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从图上观察出我国冬夏季风的源地、风向及海洋与大陆气压状况的区别后,进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冬(或夏)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还是从海洋吹向大陆,为什么?学生读图、观察、思考、回答后,教师补充讲述:①冬季风从亚欧大陆内部纬度较高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吹向低纬的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洋面,主要是由于北半球冬季大陆内部气温较低,气压较高,而热带洋面气温较高,气压较低,于是寒冷干燥的气流从大陆吹向海洋,从纬度较高的地方吹向纬度较低的地方,使沿途所经地区普遍降温,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样就形成了干冷的偏北风(西北风、东北风)即冬季风。

可以说,我国南北受冬季风影响程度大小不同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②夏季风从低纬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热带洋面吹向纬度较高的大陆内部,主要是由于北半球夏季低纬的热带洋面气温相对较低,气压较高;而大陆内部气温较高,气压较低。

2.2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第2课时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2.2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第2课时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环节安排】
)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沿________岭、兰州到拉萨;我国
米等降水量线大致沿_________(山脉)、________(河)一线延伸到
高原的东南边缘;东南沿海一带降水量超过_______毫米;_______
片地区年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由_______向________递减。

)A处房屋位于房顶特点______________,B处房顶特点______________答案:1、A 2、B 3、A 4、C 5、C 6、C 7、A 8、
安岭秦岭淮河青藏 1600 塔里木(2)东南沿海(3)房顶平房顶尖
、本课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有:
、本课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有:。

八年级地理上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第2课时教案2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第2课时教案2人教版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第二课时“东西干湿的差异”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主要阐述我国东西部干湿状况的差异以及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这部分内容用等降水量线和干湿地区分布图、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并用正文简单描述结论。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的划分和分布,及其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等降水量线图、干湿区图等图表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气候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我国降水的特点及差异【教学难点】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教具准备】中国年降水分布图;中国干湿地区图;四类干湿地区景观图片;“新疆民居”,“黄土高原民居”,“江南民居”图片。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师追问:谁能告诉我,哪里出产的葡萄干最有名?学生回答:新疆吐鲁番继续追问:那里的人是如何制作葡萄干的呢?学生谈新疆葡萄干的制作方法.教师请一名同学朗读葡萄干包装袋上的制作方法,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印证.继续追问:我们这里也有种葡萄的,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自己制作葡萄干呢?为什么?学生回答:不能.我们这里的气候与那里不同,我们这里降水多.承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降水和干湿地区的有关知识。

二、启发引导,学习新课教师发问,讲述:那么我国的降水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课本P31 图2-17“中国年降水分布”图,通过这幅图我们来了解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读这类地图,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教师先指导看图)我们先要读图例,能明白图例的意义。

请同学们读图完成下列问题,看谁做的快,做的好: 1.请同学们在“中国年降水分布”图上找到北京,经过北京画一条东西向的直线,看一看沿着这条线,降水量是如何变化的?学生画图,回答(东多西少).2.请同学们在“中国年降水分布”图上找到广州,经过广州画一条南北向的直线,看一看沿着这条线,降水量是如何变化的?学生画图,回答(南多北少)3、在“中国年降水分布”图上找到以下等降水量线: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探究,逐渐深入主题,初步明白本课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读图,注重学法指导.通过学生动手绘图,读图引导学生探究我国降水分布的规律.(1)我国年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的地区在哪里?(集中在东南沿海)(2)800毫米等降水线大致经过的地方在哪里?描绘并与一月气温分布图比较,该线与哪一条等温线大致一致?(和0℃等温线大体一致,秦岭-淮河一线)(3)400毫米等降水线,大致经过哪里?(斜穿过中国,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呼和浩特-兰州-拉萨一线)(4)年降水量低于200毫米的地方分布在那里?(西北地区)让学生根据读图以及以上的问题,谈谈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教师根据情况做总结:刚才的读图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南北气温的差异】
本段教材最重要的内容是阅读等值线地图,知识的获取应该通过读图得来,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读图方法和技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

学习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图中的图例和气温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即由南向北递减。

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例如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 °C等温线,用彩色笔描下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区发生突然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

从图中可以看出,0 °C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折,主要是因为地形的影响。

第三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如果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气温的差异较大。

第四步,引导学生查找最南、最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进一步明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特点。

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例如北国冰天雪地,那里的人们在观赏冰灯,海南的人们正在大海中嬉戏,广州的花市鲜花盛开等内容,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巨大差异。

当学生对1月等温线图阅读的方法较为熟练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与1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等温线在何处出现明显弯曲?为什么?南北气温的极值是多少?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阅读7月等温线图,并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

从图中可以看出,7月等温线分布比1月等温线分布稀疏,说明气温的南北差值较小;等温线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现向南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解答活动题1的问题:夏季最北的气温在20 °C以下,最南的气温在28 °C以上,通过数据说明南北气温有差异,但与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相比,夏季的南北温差比较小。

学习温度带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并将温度带的分布与地形区、行政区相对应,特别应该指导学生观察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并将其与0°C等温线的分布相对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明确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活动题2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温度带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解答此题时,最好可以出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或录像等,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此题的理解。

【东西干湿的差异】
关于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总趋势,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总结。

读图时,首先要求学生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观察四条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行政区,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观察800毫米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加深对秦岭—淮河自然地理界线的印象。

学生完成以上读图过程后,可以阅读教材中提供的相关阅读材料,了解我国降水量极值地区,
最后总结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

学习干湿地区划分时,教师可以首先出示不同干湿地区植被特点的图片、幻灯片,或播放相关的录像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尝试说明这个地区气候的特点,特别是降水的特点。

第二步引导学生阅读年降水量分布图,验证自己的想象与图像中反映的降水量特点是否吻合。

第三步引导学生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将植被与干湿地区对应,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与干湿地区的划分吻合,是否有不吻合的地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可能对东北地区的湿润区产生疑问,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疑惑,解释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而不是单纯用降水量多少进行衡量。

关于活动题中了解降水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教师最好能够多提供一些图片。

如果学校条件允许,能够提供动态的录像内容更好,特别是雨中的江南景色,阳光照耀下的甘肃、吐鲁番和黄土高原地区等画面。

这些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对解答此题会有较大的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