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3 中国当代电影思潮
当代国内电影创作思潮的综述与评价
当代国内电影创作思潮的综述与评价一、导言随着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不断涌现新的电影创作思潮。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当代国内电影创作思潮的主要流派、代表作品以及评价,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的参考。
二、新文人电影新文人电影是当代国内电影的一个重要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小帅、张艺谋和贾樟柯等人。
王小帅的电影风格深受文艺复兴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
他的作品《青红》、《白光带雨》、《我的父亲母亲》等,都是以细腻的叙事,描绘人性和家庭为主要内容。
张艺谋的电影风格则更加奔放,他的代表作《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满城尽是黄土地》等都是以华丽的场面和导演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入理解而备受好评。
贾樟柯则以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为特色,他的作品《平安谷之神仙保镖》、《小武》、《山河故人》等,都是以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为背景,在情感和人性层面探讨生存意义与价值观。
三、商业大片主流商业大片主流是当前国内观影人数最多的影片类型,由于国内大量观众的口味不高,所以该类型的电影往往以特效、暴力等手法来吸引观众。
在这一类型的电影中,贺岁档的电影居多,电影界称之为华语电影贺岁大片。
代表作品有《大闹天宫》、《西游降魔篇》、《唐伯虎点秋香》、《叶问》系列等。
然而,由于这一类型电影在情节、角色等方面的“千人一面”现象,近些年来不少电影爱好者称之为“劣质商业片”。
四、冷门独立电影冷门独立电影是当代国内电影的一个不太为人知的流派,主要面向小众观众。
由于成本较低,拍摄风格多样,很多冷门独立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备受好评。
代表人物有伊万·粱、王家卫等。
伊万·粱的电影风格特别具有代表性,他的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快餐车》、《黑暗之光》等都是以拍摄实验化风格见长,富有视觉和音乐艺术元素。
王家卫则是香港电影导演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阿飞正传》、《重庆森林》、《花样年华》等电影表现了情感和萧条特别深入,成功地融合了精致的画面和动人的音乐。
浙江大学选课宝典2011
大类必修课:思政类: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许建平、连连、郭汾阳(口碑相当好)、林素兰。
2、马原夏婉婉(强烈推荐,人品超好,知性、气质、亲切)3、军理老师好像都差不多,据说褚良才不错。
别选陈昆福和沈莉萍,据说是绩点杀手数学类:1、线性代数汪国军、汤树元。
童雯雯以前有开过一个重修班,也不错的说。
千万别选温道伟,号称四大名捕之一,虽然给分还算厚道,但是教的实在不行。
2、微二、微三景荣荣、童雯雯、苏德矿、邵剑(很有趣的一个老爷爷,给分也不错的)千万别选张泽银的课,要不你怎么死都不知道3、概率论黄炜其实概率论老师都差不多,课也比较简单。
计算机类:Java 方宁(虽然有点二,给分还不错)、李峰好像也可以,其他老师就不清楚了C程白洪欢陈建海。
两个老师都很好,无论是教学质量、人格魅力、给分情况都很赞。
白洪欢有个个人的主页:10.10.98.98/bhh 放了很多C程的学习资料。
陈建海会根据大家在cc98的答疑版的发帖情况在期末总成绩中酌量加分。
外语类:大英三、大英四傅莹不错,上课比较有意思。
符亦文,田敏捷,这两个姐姐真的都很好。
化学类:1、大化(O)吴师不错,就是比较严格,选他的课成绩不一定很好,平时也会比较辛苦,但是真的能够学到很多东西。
2、有机化学陈万芝还可以,马成也不错。
3、无机化学现在写好像都晚了,选徐光明的同学们,自求多福吧。
C类课程:1、工程图学(2.5分)金逸锋施岳定。
两个老师在教学质量和人格魅力上不相上下,但是施岳定给分略高。
2、工程训练(1.5分)通识课:绿色生产与生态安全陈绍瑗、刘银泉只要写2篇论文即可,一篇即使是抄的也没有关系,因为那老师只要求你是手写的,并写上从哪抄来的就行。
不过,有一点平时很大一部分是看你到课率的,因为每个老师的4次课中都各有2次点名,每次点名好像有5分,最后得分认真去上课的话基本上90没问题,而且那课也比较有意思个人投资与理财(这学期好像没开)汪建坤老师比较爱吹牛,是考试的,考试的两题他会告诉你的,还有一到两题考试题是你不知道的,告诉的一题你是要去找资料的,还有一题你只要把上课他讲过的话写上去就行。
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述
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述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电影产业的起步阶段。
当时,中国电影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缺乏成熟的表演规范和美学理论。
然而,在1920年代后期,中国电影产业逐渐兴盛起来,也产生了一些重要的表演美学思潮。
这些思潮主要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影响,以及日本电影和戏剧的影响。
第一个重要的表演美学思潮是“大表演艺术”思潮。
这一思潮主张电影表演应该追求真实和自然,避免过度夸张和夸大。
它强调演员应该表现真实的情感和思想,而不仅仅是机械地复制动作和语言。
这种思潮的代表导演包括余光中和王舒。
在1930年代,受到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戏剧和电影的影响,中国电影出现了“戏剧化表演”思潮。
这一思潮主张演员应该通过注重身体语言、表演节奏和声音效果来突出戏剧性。
代表导演包括陈正道和俞伯牙。
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受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电影表演也开始呈现出新的特点。
这一时期,影片中的演员形象多为正面积极的社会主义英雄形象,表演风格注重强调集体主义精神、革命意识和社会主义道德观。
这一时期的代表导演包括谢晋和尚光明。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表演出现了新的变化。
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开始面对市场化的压力,演员形象多样化,表演风格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涌现了许多才华横溢的演员和导演,他们在表演上追求真实性、内在的感情和激情,表演出了更加复杂和深入的人物形象。
代表导演包括张艺谋和陈凯歌。
总结起来,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可以分为大表演艺术、戏剧化表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表演和多元化表演等阶段。
这些思潮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出现,并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中国电影表演美学。
我国当代现实主义电影思潮的变化与发展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Realistic Trend of Contemporary Movie in China 作者: 张智华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5-39页
主题词: 现实主义 电影思潮 真实
摘要:现实主义电影思潮在我国各种电影思潮中处于主要地位,在我国当代电影思潮中贯穿始终。
现实主义电影思潮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并发展了巴赞的“写实主义电影观”、“影像本体论”与“现实渐近线”理论以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精神。
这一思潮提倡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以便增强银幕空间的真实性;在表演方面则要求生活化,力求反映出生活本质,具有纪实性的特点。
现实主义电影的内涵与外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手法与形式不断创新,其核心是对现实的深切关怀和深刻表现。
中国新时期电影思潮
中国新时期电影思潮新时期:1978年底-至今思潮:伤痕电影思潮反思电影思潮改革电影思潮寻根电影思潮新写实电影思潮和后现代电影思潮伤痕电影以文革时段的题材为表现对象,代表性影片有表现文革给人们带来心灵创伤的《巴山夜雨》反思电影以1950年代“反抗”以后的历史作为表现对象,代表影片有《天云山传奇》改革电影思潮关注现实生活,改革进程中发生的故事,如《钟声》新时期电影特点:1.创作题材,样式,风格的多样化,时代化对人的解放,对人生的热情,对真实性的追求。
2.电影本体的逐渐自觉和回归。
3.主旋律电影的坚挺以及大众文化,商业电影的交融。
4.电影的解放,娱乐,商业电影的兴起和渐成主流,电影创作队伍人才辈出,尤其“第五代”的出现,影响深远,“新时期”由此形成“三代四堂”的创作局面。
5.第六代电影人以截然不同的关注内容和艺术风格,开始浮出水面伤痕电影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其主题的批判性,在于它准确地记录了那个时代里人们对“文革”悲剧根源的追问,共产党对这一悲剧当中冤假错案的肃清以及人们的控诉,和人们对未来的信念,对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走向政治民主,走向生活富裕的愿望后期伤痕电影(即反思电影)初期伤痕电影的延伸和深化反思电影:不停留于十年浩劫给人们带来的伤痕上,而是开始对当代生活的悲剧性进行回顾和思考,创作者们对“伤痕”进行了进一步的深思,控掘造成伤痕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从“伤痕”思潮的悲剧,伤感的感性认识和倾诉开始向较为理性的挖掘和剖析过渡具体表现为:内容的深入和延伸,控诉渐淡,反思渐浓,故事内容和思考开始走向个体被伤害的心灵及对人心善恶的思考。
对道德,永恒性的表现多于信念的永恒性,并开始注重对原始的生命本能,生命韧性的表现和挖掘,对人性之高的深度挖掘和表现其令人警醒伤痕,反思电影在电影语言方面的探索1.大多延续了传统的戏剧电影模式,有完整的故事结局,有曲折,有高潮,基本都以好人得到好报的光明结局作为尾声2.开始注重用超常规的画面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感受3.画面音乐的情绪化特征比较明显,尤其注重音乐以及插曲的抒情性特点,以及画面的哲理性追求后期时期青春成长电影的小结1.新生代影片的叙述主题,大都涉及了青春成长,精神分裂,人生残缺,感情对边化,先锋艺术,窥视,乱伦等几乎所有城市亚文化层面的内容2.新生代在自己所创作的一个个边缘人物身上,投注了生命的体验,无论是直白的还是折射性的自传,都是表达了成长的渴望,焦灼和想象,这种极端个人化的电影艺术形态,既是对第五代民族预言式电影的一种颠覆,也是对传统叙述电影的一种重新建构 3.对生命碎片感受的表达 4.迷离的色彩,结构跳耀的画面,摇滚音乐的节奏,倾斜晃动的镜头,装饰性的形象,情绪化的人物,纪实的风格5.人物内心的表现,对话和内心独白构成了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漂流的中国青春——中国当代先锋电影思潮论(大陆1977年以来)
漂流的中国青春——中国当代先锋电影思潮论(大陆1977年以来)漂流的中国青春——中国当代先锋电影思潮论(大陆1977年以来)导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证明了中国电影在全球舞台上的实力和影响力。
然而,对于中国当代先锋电影的研究尚属较少,此次文章将就中国当代先锋电影的思潮进行深入探讨,并以“漂流的中国青春”作为主题,分别从独立制片人的崛起、审查制度对思潮的影响、口碑和商业的矛盾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独立制片人的崛起自1977年中国电影重启至今,独立制片人在中国电影产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由于独立制片人不受传统制片公司或政府资助的束缚,他们能够以更自由、真实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这对于实践先锋电影的思潮来说至关重要。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独立制片人通过自筹资金、采用简易设备和工具、自行撰写剧本等方式,开始在中国电影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
他们常常选择拍摄具有独立思潮的电影作品,关注社会的边缘群体和少数人群,揭示现实社会面貌。
二、审查制度对思潮的影响尽管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但由于审查制度的存在,中国当代先锋电影的发展仍然受到一定限制。
审查制度对电影的内容、创意和表现形式进行严格监管,使得一些先锋电影的创作难度大大增加。
审查制度的存在使得一些中国当代先锋电影导演不得不采取讽喻、隐喻等手法对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反映,以避免审查的限制。
审查制度的限制也使得一些具有较前卫思潮的电影无法公开上映,进而影响了这些影片的商业回报。
然而,即便面临审查制度的限制,中国当代先锋电影的思潮依然蓬勃发展。
三、口碑和商业的矛盾中国当代先锋电影的发展中,常常伴随着口碑和商业的矛盾。
这些电影作品并不追求商业化的成功,而是更加注重艺术创作和思想深度。
与华语商业电影相比,中国当代先锋电影的票房成绩并不理想。
然而,正是这些先锋电影通过展示不同的思潮和艺术特色,让电影市场的观众对中国当代电影创作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述
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述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的发展历程非常丰富多样,包括传统表演风格、社会现实主义表演风格以及后现代表演风格等,每一种思潮都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将分别介绍这几个思潮,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对中国电影的贡献。
首先,传统表演风格是中国电影表演美学的基础。
这种风格受到古典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影响,强调情感的内在表达和身体语言的外在呈现。
表演者在影片中通过舞蹈、唱歌、表情和动作来传递情感或表达思想,这种表演方式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默片时代达到了巅峰。
这种表演思潮的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和《神女》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现实主义表演风格逐渐兴起。
这种表演风格强调真实性和批判性,以呈现社会现实为重点。
它起源于五四运动时期,表演者注重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及社会的问题和不公。
这种表演风格的代表作品包括《小芳》和《洗澡》等,这些作品刻画了普通人的生活,揭示社会问题,体现了表演者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精神。
随着后现代思潮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中国电影也逐渐出现了后现代表演风格。
这种表演风格强调对传统表演语言的颠覆和重构,通过夸张和非常规手段来展示角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后现代表演风格的电影作品往往充满了幽默和讽刺,其中包括《大话西游》和《活着》等。
这种表演风格对传统观众来说可能会产生困惑和不适应,但它展示了电影艺术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除了这些思潮之外,中国电影还涌现出一些其他的表演风格,例如非专业表演和纪实表演等。
非专业表演强调真实性和自然性,常常选用非职业演员来担任角色,以便更好地呈现出真实的生活状态。
纪实表演则更加注重事实的还原和真实性,强调真实事件和真实人物的再现。
这些表演风格的代表作品包括《小城之春》和《苏州河》等。
总的来说,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的发展经历了传统表演风格、社会现实主义表演风格以及后现代表演风格的演变。
每一种思潮都反映了时代背景和社会变迁,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无论是传统表演风格的表达力量、社会现实主义表演风格的批判性还是后现代表演风格的创新性,都展示了中国电影表演美学的多元化和独特性。
电影的思潮与流派
著名作品如成荫的《南征北战》;水华的《白毛女》、 《林家铺子》;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张嘎》; 凌子风的《红旗谱》;谢晋的《红色娘子军》、《舞 台姐妹》等等。
乔治·梅里爱的“戏剧电影” :梅里爱将戏剧元素引进 电影,给电影带来了故事,被称为“叙事电影之父”, 代表作1902年《月球旅行记》。
“电影艺术之父”大卫·格里菲斯 :格里菲斯确立了镜 头为电影语言的基本单位,为电影找到了其自身表情 达意的语言体系,确立了电影的基本形式和结构方式。 代表作:1915年《一个国家的诞生》和1916《党同伐 异》。
(三)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品 “新浪潮”的导演来自两部分:一支是其主力,来自
《电影手册》杂志的青年影评家,以夏布罗尔、特吕 弗、戈达尔等为代表,又被称为“电影手册派”。他 们实践的是一种强调成为影片创作者的“作者电影”。 代表影片是特吕弗的《四百下》和戈达尔的《精疲力 尽》。 另一支是被称为“左岸派”的阿仑·雷乃,罗伯·格里叶, 玛格丽特·杜拉等,因他们都住在巴黎的塞纳河左岸而 得名。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强调电影的文学性,是文学 家拍摄的电影,所以,他们的电影实践被称为是“作 家电影”。代表影片是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与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人文派电影侧重于从个体人生与心灵视角表现社会生 活、体悟时代。代表人物主要是费穆、黄佐临、桑弧、 曹禺等文华群体,他们是一批具有浓郁知识分子气质 的电影人,代表作品有:《不了情》(张爱玲编剧、 桑弧导演);《太太万岁》(张爱玲编剧、桑弧导 演);《夜店》(柯灵编剧、佐临导演);《艳阳天》 (曹禺编导);《哀乐中年》(桑弧编导);及《小
教案 模板
难点破解
教学重点:第五代导演成长的环境、受教育的环境、作品风格的流变;香港电影史的兴衰,以及王家卫等一批风格话电影导演的崛起
教学难点:第五代导演反规范的精神品格,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王家卫电影的视听品格
教学方法和
教学手段
1、深入浅出,分析举例。结合当前最新的影视作品或片段,将理论知识从他们最新关注的影视作品中得以展现。
范志忠《当代电影思潮》.第1版.出版地点: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
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第2版.出版社地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
王宜文主编《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第3版.出版社地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教案
授课题目
第一章:第五代导演与王家卫电影
日期
第3-6周星期4第1-2节地点J4505
教学
要求
1、课堂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问,与教师充分地进行互动和讨论
2、每堂课按规定完成影片解说单的解说,由教师给予平时成绩的评定
3、按时出勤,遵守课堂纪律,老师给予平时考勤成绩的评定
4、课后及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成绩记入期末综合评定
成绩考核办法
期末50%、平时50%
参考
书目
主要使用教材以及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
与要求
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并了解“第五代”导演因为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而后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同时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的整个过程,让学生理解第五代导演的风格
与大陆第五代一样,香港新浪潮没有宣言和纲领,也没有共同组织,通过对王家卫作品的分析窥探其艺术作品的一般风格,延伸到同一时期同一批导演各自的创作特点,让学生掌握并了解这批战后出生的影视人面对都市文化的勃兴,勇于表达着本土传统与外来冲击下的诸般感受。
当代电影思潮
《正午》:心理西部片开山之作
《当代电影思潮》 当代电影思潮》
第一章
三、西部神话的终结 山姆·佩金伯在《流寇志》中,对西部 片的传统则显然采取了一种极为大胆的反 叛与亵渎的叙述立场。这具体表现在《正 午》中的主人公仍然是代表正义和秩序的 警长,从而契合着好莱坞类型片那种将集 体理想聚焦于主人公的经典叙述;而《流 寇志》中主角们却不再是正义的牛仔,而 是一群敢于蔑视法律、向传统秩序挑战的 不法之徒,他们所对付的不过是比他们更 坏的坏人,这就对观众习惯将自己认同于 主人公的观影规则构成了一种根本的挑战。 与此同时,影片极度渲染死亡场面,用慢 镜头拍摄人体中弹的特写,以一种赤裸裸 的暴力美学终结了好莱坞的西部神话。
《不可饶恕》:弱肉强食的西部世界
《当代电影思潮》 当代电影思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流寇志》:西部神话的终结
《当代电影思潮》 当代电影思潮》
第一章
第三节、不可饶恕的十字架
一、西部片反思与重审的历史渊源 在西部片兴起之初,真正的西部还没有消失,开拓西部还处于轰轰烈 烈之时,为了证明对西部这种征服的合理性与进步性,白人警长作为西部 的拓荒者而被视为现代文明的守护神,反抗这种征服的西部土著印第安人 则往往被处理为野蛮、危险和凶残的符号;但是,随着西部拓荒的大功告 成和原始西部的消失,那些依赖自然为生的印第安人也已处于绝种的边缘 时,美国人在享受西部繁华的生活的同时,终于有可能对当年的西部拓荒 史进行一番重新的审视与反思。
《驿车》:荒蛮地带的拯救
《当代电影思潮》 当代电影思潮》
第一章
第二节、旧秩序的反叛与亵渎
一、西部片蜕变的历史渊源 西部片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渐显颓势,这其中有着深刻的社会文 化因素。积极推行“新开拓精神”的美国总统肯尼迪被刺,越战爆发、 性解放的泛滥……都在无形中深刻影响了当时人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人们逐渐对束缚思想的旧秩序产生逆反心理,传统西部片那种理想主 义和英雄主义再也提不起人们的胃口,曾经风靡一时的西部片终于越 来越缺乏市场。
漂流的中国青春——中国当代先锋电影思潮论(大陆1977年以来)
漂流的中国青春——中国当代先锋电影思潮论(大陆1977年以来)漂流的中国青春——中国当代先锋电影思潮论(大陆1977年以来)引言:中国当代先锋电影思潮,作为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新一代年轻导演的对社会现实和个体命运的关切。
自1977年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先锋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表达空间。
本文将探讨在这一时期内兴起的中国当代先锋电影思潮,揭示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文化价值。
一、挑战政治禁锢的艺术探索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一段较为开放的时期,这对于影视创作来说是一次重要的突破。
在这个背景下,一批年轻的电影导演开始尝试挑战传统的制片体制和创作方式,探讨个体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关系。
例如,陈凯歌的《Yellow Earth》(1984)通过讲述一个军官与农民的故事,揭示出乡村与现代化的冲突。
这种电影风格与浓厚的乡土气息成为当时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探索身份认同的多元化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
这种转型使得人们对个体身份及其表达方式展开了深入的思考。
在中国当代先锋电影中,有一部分电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催生的。
例如,王家卫的《重庆森林》(1994)通过跌宕起伏的剪辑手法和华丽的色彩运用,展现出都市年轻人迷茫和失落的内心世界。
这种新颖的电影语言使得观众对于传统叙事结构和价值观产生了新的思考。
三、反思历史记忆的重要性中国当代先锋电影也经常关注历史事件和记忆。
这种关注既来自导演对历史事件的关注,也来自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反思。
例如,在王小帅的《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中,通过讲述北京城下乡侄子自杀的故事,影片揭示了文化大革命对家庭和个人的巨大影响。
这些电影作品帮助观众重新审视历史并思考如何面对过去的阴影。
四、技术革新与电影创作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中国当代先锋电影也跟随潮流进行技术革新。
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述
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述摘要:一、引言1.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的背景2.中国电影表演美学的发展历程二、中国电影表演美学的三大阶段1.初期阶段:学习与模仿西方表演美学2.发展阶段:本土表演美学的探索与创新3.成熟阶段:中国特色表演美学的确立三、各阶段代表人物及作品1.初期阶段:阮玲玉、胡蝶等,代表作品《火烧红莲寺》等2.发展阶段:赵丹、白杨等,代表作品《一江春水向东流》等3.成熟阶段:陈道明、巩俐等,代表作品《霸王别姬》等四、中国电影表演美学的特点1.真实性与假定性相结合2.表演艺术与生活经验的融合3.注重情感表达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五、中国电影表演美学对西方表演美学的影响与借鉴1.中国传统表演艺术对西方表演美学的启示2.中国电影表演美学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六、未来发展展望1.电影表演美学的全球化趋势2.中国电影表演美学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发展空间3.新时代中国电影表演美学的创新与挑战正文:在中国电影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表演美学思潮的演变无疑是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从最初的学习与模仿西方表演美学,到本土表演美学的探索与创新,再到成熟阶段中国特色表演美学的确立,中国电影表演美学在不断吸收、借鉴、创新中发展壮大。
一、引言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演美学思潮的发展与演变深受社会背景的影响。
从早期无声电影的摸索,到有声电影的兴起,再到彩色电影和数字电影的技术革新,中国电影表演美学在各个阶段都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中国电影表演美学的三大阶段1.初期阶段:学习与模仿西方表演美学在中国电影表演美学的初期阶段,演员们主要通过学习与模仿西方的表演技巧,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表演风格。
这一时期,阮玲玉、胡蝶等女演员以其独特的表演魅力,吸引了大量观众。
代表作品如《火烧红莲寺》等,展示了当时中国电影表演美学的发展状况。
2.发展阶段:本土表演美学的探索与创新随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演员们开始积极探索本土表演美学,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近十年来中国电影批评思潮探究
近十年来中国电影批评思潮探究近十年来中国电影批评思潮探究近十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迅猛,电影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同时,对中国电影的批评也逐渐兴起,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潮。
本文将探究近十年来中国电影批评的主要思潮及其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首先,近十年来中国电影批评的一个重要思潮是“商业与艺术的平衡”。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扩大,商业因素在电影制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一思潮主张电影要在商业成功的基础上兼顾艺术价值,注重内容创新和艺术表达,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片面追求票房收入。
批评家们呼吁电影人要重视作品内涵,提高艺术水准,以更多元的故事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吸引观众。
其次,近十年来中国电影批评中崛起了“文化自信”思潮。
在国际电影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开始自觉地弘扬中国文化元素和价值观。
批评家们认为中国电影要通过本土特色的表达方式,传递中国文化的力量。
他们强调电影要具备独立的审美标准,避免模仿外国电影,而要敢于创新,打破传统观念束缚,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语言。
第三,近十年来中国电影批评中的另一个重要思潮是“社会现实主义”。
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给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引发了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
批评家们认为电影不仅应该关注商业成功,还应该承担起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呈现的责任。
这一思潮主张电影要以真实、深入的角度揭示社会问题,关注社会阶层、性别、少数群体的命运,从而用电影的力量激发社会思考和变革的动力。
最后,近十年来中国电影批评中还出现了“审美多元化”思潮。
批评家们认为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电影的审美范式也应该更加多元化。
他们主张电影要接受不同文化、流派和风格的影响,以打破传统的审美框架,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电影作品。
同时,他们也呼吁观众要更加开放地接受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电影,以推动中国电影审美水平的提高。
总的来说,近十年来中国电影批评思潮的发展呈现出商业与艺术平衡、文化自信、社会现实主义和审美多元化几个主要特点。
当代电影思潮
当代电影思潮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当代电影产业迎来了一个新的阶段。
各种不同的电影思潮涌现出来,让人们对电影的审美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
本文将就当代电影思潮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当代电影的特点和影响。
一、现实主义思潮现实主义思潮在当代电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一思潮强调对生活中普通人、现实社会问题和现实生活场景的真实描绘。
这些电影作品通常选择真实的故事背景和具备现实主义风格的表演方式,通过真实的情节、真实的人物以及真实的拍摄手法,向观众展现了一个真实而深入思考的社会场景。
当代电影中的现实主义思潮帮助观众更好地认知社会和自我,增进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和关注。
二、超现实主义思潮与现实主义思潮相反,超现实主义思潮在当代电影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超现实主义强调电影是一种对现实的超越和解构,通过夸张、变形和非现实的元素来创造出令人惊艳的影像。
这些电影作品常常融合了梦幻、幻想和超脱现实的元素,引领观众进入一个虚幻而奇幻的世界。
超现实主义思潮的电影作品不仅提供了观众们独特的艺术享受,还让人们对现实世界有了新的认知和思考。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当代电影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后现代主义思潮强调对传统观念和现实的拒绝,通过各种先锋的拍摄手法和表现方式来突破传统的电影语言和结构。
这些电影作品常常采用非线性叙事、断裂的影像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扭曲,给观众带来一种强烈的观影体验和思维冲击。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电影作品在形式上更加突破和创新,带给观众新奇与震撼。
四、文化多元思潮在当代电影中,文化多元思潮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的电影作品呈现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主题和故事。
这些电影作品通过呈现多元文化的视角和思考,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文化多元思潮的电影作品带给观众视野的拓展和跨文化的感受,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五、环境保护思潮当代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环境保护思潮也在电影中得到了体现。
新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纲
该论文主要探讨了新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分析了不同历 史时期的影响因素和特点。
该论文主要探讨了新中国电影表演美学的民族特色,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 刻烙印。
该论文主要介绍了新中国电影表演美学的不同流派,重点介绍了现实主义、民 族化、抒情主义等几个重要流派。
该论文主要介绍了新中国电影表演美学的重要人物,如谢晋、孙道临、王家卫 等,分析了他们的表演理念和风格。
书中还介绍了许多著名的电影演员和导演,他们的表演和导演风格都为中国电 影表演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陈道明,他的 表演风格深入人心,能够准确地传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同时也体现了他 自己的独特风格。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电影表演美学的历史和发展,也更 加欣赏到了中国电影的独特魅力。我认为这本书对于学习电影专业的学生来说 非常有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电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可以帮助 他们更好地理解电影表演美学的内涵和特点。
“新中国的电影表演美学思潮,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和发展的。它以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创作方法,以民族 化、大众化为基本特征,以真实性、典型性、情感性为审美标准,是中国电影 表演美学思潮的主流。”
“新中国的电影表演美学思潮,经历了三个阶段:初创阶段、发展阶段、成熟 阶段。在不同的阶段,由于历史背景、社会条件、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影响,表 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目录的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新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新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其对中国电 影发展的影响。
《新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纲》这本书的目录由数十篇专题论文组成,主要 从不同的角度对新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以下是一些重点 论文:
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的发展思潮
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的发展思潮作者:王丹丹来源:《视界观·下半月》2018年第04期摘要: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来源于中国电影发展的当下,是对社会现实的探讨,是对于身处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现实思考。
通过对个体现实境遇的书写以达到对于集体大众的现实考量,从而来找寻社会变革下的文化价值和社会道德评价体系中更深层次的审美、文化现象。
关键词:中国电影;现实主义;艺术创作一、电影初创时期的现实主义创作热潮回望中国电影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电影在不断探索的历史线索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民族思想和民族创作方法。
对于中国早期电影中现实主义的表述,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人性与人情的认同之上,通过人性的塑造来刻画中国现实社会的时代情绪和时代精神。
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一批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电影作品。
《渔光曲》作为中国电影早期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一部力作,展现出贫穷渔民家庭的种种不幸遭遇,控诉着封建、黑暗、丑恶的社会。
城市空间的营构更能昭示出人性的低劣本质与生活的残忍。
吴永刚的《神女》也向大众呈现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中,一名来自社会底层的有血有肉的娼妓在社会黑暗中挣扎的血泪史。
1937年的影片《马路天使》更是给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带来了里程碑式的发展,被乔治杜萨尔称作是“典型的中国式电影”。
二、“十七年”电影现实主义创作的发展脉络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电影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十七”年电影事业的峥嵘岁月中,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自然而然的席卷到中国的电影进程中。
1951年由东北电影厂拍摄的影片《白毛女》,展现出在鲜明的社会背景与时代特征下,反抗剥削的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
传统的中国戏剧元素与革命现实主义题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一部动人心弦的现实主义作品。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献礼上,作为少数民族电影的《五朵金花》的成功上映,更能展示出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也在改革中创新、前进。
13 4 中国当代电视艺术思潮
第四节中国当代电视艺术思潮▪电视剧:是以电视方式创作的戏剧作品。
包含两层含义:其一,电视剧是一种戏剧作品,它在剧作上是参照戏剧艺术的创作规律的。
其二,电视剧是一种电视作品,要以电视艺术特定的思维和语言方式进行创作。
▪电视剧作品可以划分为:电视单本剧、电视连续剧、电视系列剧。
▪一中国当代电视艺术思潮的演变▪从1958年的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至今,主旋律电视剧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一、主旋律电视剧的主要特征及其表现▪《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史的天空》《亮剑》,《士兵突击》、《恰同学少年》、《狼毒花》、《温暖》、《交通警察》、《沂蒙》等优秀作品。
▪2000-2008年,数量多、质量高、角度新颖、内容广泛。
▪现实题材如《士兵突击》《奋斗》《温暖》《交通警察》《缉毒英雄》《乡村爱情》《希望的田野》《插树岭》《喜耕田的故事》《香港姊妹》《隔壁母亲》《金婚》《房前屋后》《家事如天》《镇长》《垂直打击》等▪革命历史题材如《恰同学少年》《狼毒花》《51号兵站》《暗算》▪创业题材如《乔家大院》《大染坊》《闯关东》等。
▪塑造平民偶像,塑造更贴近百姓的英雄,在主旋律基础上彰显人性,追求理想,引导人们积极向上,这是时代的呼唤。
▪以真情实感为叙事动力,以真实的情感打动人,紧扣时代脉搏,彰显民族精神,合乎民心,合乎民情。
▪在叙事上,适当地融入了一下时尚的元素,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剧中的人物、故事、主题等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人生的价值、创业的精神、生活的意义等话题一次又一次激荡起人们的热情与信念、理想与责任。
▪二、大众文化思潮的主要特征及表现▪(一)电视艺术的发展主流的特征:▪1、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对人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以及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政治倾向;2、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审美价值与伦理道德结合在一起。
3、讲究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优良传统。
▪(二)伦理道德剧:《渴望》▪家庭伦理剧是主要类型,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孝子》、《结婚十年》、《金婚》、《咱爸咱妈》、《婆婆》、《牵手》等等。
试析当代中国电影的三种思想元素:传统、现代、后现代
试析当代中国电影的三种思想元素:传统、现代、后现代
黎珏辰
【期刊名称】《电影文学》
【年(卷),期】2011(000)016
【摘要】当代中国电影蕴含三种思想元素:传统、现代、后现代.传统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现代思想包括理性思考意识、自由意识、自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等.后现代思想的主要特点是:追求个性张扬和纯粹自由;非理性化,提倡本能、欲望和感觉;娱乐化、搞笑化;拜金化、功利化;推崇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
在当代中国电影的思想元素结构图中,三种思想各有一定的地位.随着我国现代化进
程的加快,这一格局将会发生变化.
【总页数】2页(P10-11)
【作者】黎珏辰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文化产业化在当代社会传统思想、现代思想和后现代思想整合中的作用 [J],
冉林林;宋立莹
2.后现代伦理思想与当代道德教育的思考——对齐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
后现代道德》的解读 [J], 陈秀锦
3.当代中国电影艺术的"后现代"特性 [J], 周全星
4.论当代中国电影后现代主义表现形态 [J], 潘先伟
5.当代中国电影的后现代性对传统审美意识的改写与错位 [J], 赵津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中国当代电影思潮
▪中国当代电影出现了传统与现代、古典美学与消解主义、中国国情与西方浸润既矛盾地碰撞又苦涩相处的多元格局,从而影响着电影发展和当代文化的变化。
▪中国当代电影思潮的演变
▪一、美学拓展与文化启蒙的“现代思潮”
▪80年代初,随着我国电影界美学拓展和文化启蒙的“现代思潮”的涌动,出现了一批摆脱传统戏剧结构方式的电影,如《城南旧事》、《乡音》、《乡情》等。
▪不再需要贯穿始终有头有尾的中心事件,结构比较松散,影片所追求的不再是尖锐的戏剧冲突,而是专注于所表达的主题,力求从多个方面表现生活。
▪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田壮壮的《猎场扎撒》吴子牛的《喋血黑谷》等都具有较大的突破,呈现出反传统的叙事形态。
▪导致“现代思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对年青人的压抑,及年青人内心的迷茫。
▪二、“批判现实、主旋律、写实、新现实”的现实主义思潮
▪(一)现实主义电影思潮的主要特征
▪1、强化情节,结构比较紧凑,具有贯穿始终有头有尾的中心事件,致力于深化主题;
▪2、追求真实,力求反映出生活原有的形态,并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生活,具有纪实性的特点。
《小街》、《邻居》、《芙蓉镇》、《牧马人》、《血战台儿庄》、《西安事变》
▪(二)现实主义电影思潮的主要阶段
▪80年代——90年代
▪三、大众消费与娱乐化的“后现代思潮”
▪80年代初的娱乐片:《瞧这一家子》、《甜蜜的事业》,“阿满”系列喜剧,“二子系列”
喜剧;
▪90年代的喜剧片:刘国权《喜剧明星》、陈国星《临时爸爸》《编外丈夫》王好为《赚它一千万》张建亚的《三毛从军记》《王先生之欲火焚身》《绝境逢生》▪冯小刚的喜剧片:平民风格,贴近观众,贴近当下生活,对现实不批判,而是戏谑,体现出人性的善良、温情与美好,集合了“喜剧明星与漂亮女主角的组合、小品式的故事、小悲大喜的通俗”,大社会荒诞背景下的小人物调侃、悲剧元素正剧温情对喜剧风格的适量注入,并且用幽默化的方式加以宣泄,并且运用适当的营销手段,如媒介整合推广、贺岁档期推出等,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
▪后现代电影:解构主义是后现代思潮的一种代表形式,它以怀疑、反叛、消解为基本特征。
其影响为权威话语消解、影视的零度写作、影视成为大众文化。
▪怀疑权威,赞颂平民。
▪消解权威、否定权威和英雄
▪调侃、戏拟与反讽是后现代主义影视的重要方式。
▪奉行游戏原则,突出偶然性、不可预测性。
▪互文性
▪总结后现代主义思潮:消除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宣扬不确定性、易逝性、碎片性、零散化。
▪四、本土化与民族化思潮
第五代导演的民族化电影
中国当代电影思潮的启示
▪
▪一、当代电影思潮的文化分析与价值探讨
▪二、当代电影思潮演变的时代把握、历史认知▪三、中国当代电影思潮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