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建筑

合集下载

少数民族住房

少数民族住房

傣族干栏式建筑(竹楼):使用木头或粗大的竹做立 柱,屋顶为人字形,上面加盖树皮、茅草或陶瓦。这 种住房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居住层,下层做圈可以饲 养家禽、牲畜和堆放农具等杂物。在潮湿炎热的南方, 既防潮,又通风,还可以御蛇、虫和野兽的侵害。
朝鲜族房屋呈大屋顶形状,屋脊外观是中间平、两头翘立,中 间平如行舟,两头翘立如飞鹤。组成大屋顶所有的线和面,均 为舒缓的曲线和曲面,屋脊等主要轮廓线均涂为粗白线。缓慢、 稳重、优美的曲线和曲面正是朝鲜族大屋顶区别于汉族大屋顶 的差异点。
蒙古包特点:从外形来看,下面呈圆形,有一扇门, 一扇窗,上面有伞状圆顶,顶上有天窗。 优点:组装而成,可以随时拆装,坚固耐用,可以长 期居住。
藏族人民由于生活在海拔4000多米,被称为“世 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那里气候特殊,昼夜温 差大,使用牦牛毛织成的帐篷,冬暖夏凉。
维吾尔族平顶房:西北地区年降水有的地方小于50毫 米,屋顶没必要考虑排水设施,屋顶修成平顶可以在 屋顶晒粮食、农副产品等。
黎族的竹架棚房子 状如倒扣的船只,茅草 覆顶,木头或竹子的梁 柱,编竹抹泥墙、竹条 墙或椰叶墙;屋内设火 灶,灶上方悬挂竹筏, 做烤干食物作用,屋顶 侧面开天窗。没有间隔 和睡床,居住者一般在 灶旁铺席席地而睡。
哈萨克族
白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壮族
朝鲜族
壮族的特色住 房叫做“干栏式木楼”,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 而居。点缀着一栋 栋干栏式木楼,这 就是壮族人民的传 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 圈牲畜。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 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 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 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白族瓦房:多为二层楼房,三开间,筒板瓦盖顶, 前伸重檐,墙脚、门头、窗头、飞檐等部位用刻有 几何线条和麻点花纹的石块(条),墙壁常用天然鹅 卵石砌筑。墙面石灰粉刷,白墙青瓦,尤耀人眼目。

56个民族的建筑

56个民族的建筑

56个民族的建筑蒙古族蒙古包“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

居室。

用毡块、木料构成。

蒙古语称“蒙古勒格尔”。

圆形尖顶,用一屋或两层羊毛毡子覆盖。

在大风雪中阻力小,不积雪,包顶不存雨水。

包门方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

迁徙拆散,定居安装。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

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

一顶蒙古包只需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不大,但是包内的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

回族清真寺清真寺又称“礼拜寺”,阿拉伯语称作“麦斯吉德”(薏为礼拜安拉的场所)。

清真寺基本上建在回族聚居区,体现了回族人“围寺而居”特点。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

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也是回族建筑艺术的代表。

在回民数量较多的大中城市都有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清真寺:如北京的牛街清真寺,广州的怀圣寺,杭州真教寺,泉州圣友寺,南京净觉寺,郑州清真寺,西宁东关清真寺等。

回族清真寺一般可分为宫院型(即四周围墙、走廊)或圆顶型(屋顶为圆拱型)两大类,都以其庄严、神圣、肃穆、幽静为总的审美特征。

均由礼拜大殿、讲经堂、宣礼楼、学房和沐浴室几大部分组成,礼拜大殿为其主体建筑。

早期的回族清真寺多为圆顶式,即阿拉伯式。

明代以后,回族清真寺多是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国古代宫殿式的建筑,布局多为四合院形式。

藏族农区城镇人多垒石建房,房屋平顶多窗,造型及色泽质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帐篷是牧民的住所,一般分为布料和牛毛帐篷两种,有方形和椭圆形,迁移方便,结实耐用。

藏族德钦藏族的“土库房”土库房很重视房屋朝向的选择,大门要对林木茂盛的高山,不能对箐沟和庙宇。

房屋一般高三层,通常都贴靠高坎,错一层布置。

中国少数民族建筑房屋

中国少数民族建筑房屋
各民族建筑房屋在结构、造型、 装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风格。
少数民族建筑房屋的特点和价值
• 传承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建筑房屋作为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 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信仰等信息,对于传承和弘扬民 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建筑房屋的特点和价值
历史价值
少数民族建筑房屋是研究各民族历史 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对于了解各民 族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 价值。
藏族碉房
碉房的结构
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 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 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 两层或三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 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 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 ,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 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碉房的特点
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 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 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 敌防盗。
05
少数民族建筑房屋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
文化内涵
民族特色
少数民族建筑房屋在结构、材料 、装饰等方面体现了各民族独特
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宗教信仰
很多少数民族建筑房屋融入了宗教 信仰元素,如藏族的寺庙、傣族的 竹楼等,体现了民族信仰对建筑的 影响。
自然环境
少数民族建筑房屋往往与所处的自 然环境相和谐,利用当地材料和技 艺,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社会功能
居住功能
少数民族建筑房屋首先满足人们 的居住需求,提供遮风避雨的住
所,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
社会交往
少数民族建筑房屋常作为社区或 家庭聚会的场所,促进人们之间 的交流和互动,增强社会凝聚力

经济活动

少数民族特色建筑PPT课件

少数民族特色建筑PPT课件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
02 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 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 方块的羊毛毡 “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 走场居住。
.
16
屋宇式大门分为几个等级
1、王府大门 王府大门是
0屋4宇式大门中的最高等级。
03
通常有五间三启门和三间一 启门两等。这种大门座落在
02
王宅院的中线上,宏伟气派。 北京后海北岸的清醇王府
(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大门,就是一座五间三启门
的屋宇式大门。在封建社会,
王府大门的间数、门饰、装
修、色彩都是按规制而设的。
般都比较简单朴素,也有为
数不多的豪华小门楼,门指
以上遍施砖雕,虽不气派但
却十分华丽,显示房主人的
富有和虚荣。
.
21
谢谢
.
22
.
10
拙政园 .
苏州园林的意境,很大 程度上是通过“问名”来表 达。拙政园,取自“逍遥自 得,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虽不能治国平天下,但亦可 独善其身。拙政园在众多苏 州园林中该可算是学院派。 它的规模是苏州园林中最大 的,布局工整,园林的造园 手法采用借景、对景等。园 中的山、水、植物、建筑等 要素在这里的布局也都是精 心设计。拙政园是一个非常 典型的精品苏州园林的模样。
四合院有绿树掩映的朱漆的如意式门楼,条石台阶,斜坡垂带,抱鼓石,石门墩,腮板,门扇,门簪,和那院子内 的老屋,木窗,青砖,瓦顶,屋脊两端高跷着"蝎子尾",门头镶嵌有"梅兰竹菊"四季花卉砖雕,屋檐上花鸟鱼虫,祥 云流水精美的的彩绘图案,雕刻着各种花纹的窗棂,以及那爬山虎,无不显示着凝重、沧桑而精致的气度。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之少数民族特色建筑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之少数民族特色建筑

补充:汉族客家土楼
土楼为客家建筑,主要
分布在我国闽min(福 建)、粤yue(广州)、 赣gan(江西)3省交界 地区。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
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 形、半圆形、五角形等。 大、群居、易守难攻。
毡房(哈萨克族)
毡房为哈萨克族建筑。
毡房(哈萨克族)
毡房为哈萨克族建筑。 毡房的骨架由红柳木做
成,墙围用芨芨草编成。 其他的地方用牛皮绳固 定,门框和门用松树制 作,房子不需要用钉子。
毡房(哈萨克族)
毡房为哈萨克族建筑。 毡房的骨架由红柳木做
成,墙围用芨芨草编成。 其他的地方用牛皮绳固 定,门框和门用松树制 作,房子不需要用钉子。
中国少数民族建筑
风格及特点 东方红小学298班李俊希
蒙古包
蒙古包为我国蒙古族
游牧民居建筑。
蒙古包
蒙古包为我国蒙古族
游牧民居建筑。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
有小,大者,可纳20 多人 。
蒙古包
蒙古包为我国蒙古族游
牧民居建筑。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
小,大者,可纳20多人
休息。
蒙古包最大优点就是拆
哈萨克族的住房可以归
纳为两类:一类是春季、 夏季、秋季住的毡房, 另一类是冬天住的土房 或木房(俗称“冬窝
藏族
西藏布达拉宫
布依族石板房
布依族石板房
贵州的镇宁、安顺
等布依族地区盛产 优质石料,而且还 有可一层层揭开的 薄厚基本均匀的平 整的大石板。当地 布依族就地取材, 用石料建造出一幢 幢石板房。除檩条、 椽子是木料外,其 余全是石料,甚至 家庭日常用的桌、 凳、灶、钵都是石 头凿的。
补充:汉族客家土楼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建筑文化。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展现了少数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

1. 彝族建筑文化彝族是云南省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建筑风格独特。

彝族传统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建筑形式多样,包括木楼、木板房和土楼等。

其中,彝族土楼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

土楼通常由土坯、石头和木材构建而成,外观呈圆形或方形,内部分为多层,每层都有不同的功能,如居住、储藏和集会等。

土楼不仅具有强大的防御功能,还展示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巧。

2. 白族建筑文化白族是云南省另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其建筑文化也非常独特。

白族建筑以白族传统民居“三坊一照壁”为代表。

三坊一照壁是指由三个主要建筑组成的庭院式住宅,分别为前坊、中坊和后坊,中间是一道高大的照壁。

这种建筑形式体现了白族人民对家庭和社区的重视,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对称和美学的追求。

3. 傣族建筑文化傣族是云南省南部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建筑风格独特而精美。

傣族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建筑形式多样,包括木楼、木板房和竹楼等。

傣族木楼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通常由多层组成,每层都有不同的功能,如居住、储藏和祭祀等。

傣族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使用彩色的壁画和雕刻,展示了傣族人民的艺术才华和审美追求。

4. 哈尼族建筑文化哈尼族是云南省西部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建筑文化独特而富有特色。

哈尼族传统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建筑形式多样,包括木楼、木板房和土楼等。

哈尼族土楼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通常由土坯和石头构建而成,外观呈圆形或方形,内部分为多层,每层都有不同的功能,如居住、储藏和集会等。

土楼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展示了哈尼族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巧。

5. 布朗族建筑文化布朗族是云南省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建筑文化独特而精美。

布朗族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建筑形式多样,包括木楼、木板房和竹楼等。

少数民族的著名建筑

少数民族的著名建筑

壮族吊脚楼

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朝 向多坐西向东或坐东向 西。 吊脚楼属于一种半干栏 式木质建筑。一般分上下两 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 作为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 或用来堆放杂物。
彝族大屯土司庄园

大屯土司庄园位于贵州省毕 节市东北隅100公里的大屯乡。 在黔西北茫茫乌蒙山腹地, 于川滇黔三省交界的赤水河 畔,崇山峻岭中座落着一处 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唐风 古韵、虎威逼人的古建筑群。 庄园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规模宏大,是全国仅存较为 完整的彝族土司庄园之一。
傣族竹楼

竹楼是傣家的标志民居。主 要指两层或以上的竹结构楼 房,属于南方"干阑式建筑" 的一种,根据用途及造型差异, 可分为宾馆楼、餐酒茶楼、 观景楼及景致楼等等,非常 适用于旅游景区的观赏,住 宿,餐饮等用途,绿色环保, 贴近自然。竹楼主要分布在 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和德宏 州的傣族、基诺族等民族地 区。
哈尼族蘑菇房

蘑菇房,顾名思义,就是住 房状如蘑菇。它的墙基用石 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 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 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 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 斜面。
大山深处散居的景颇族民居都是传统干栏式
竹木结构的草房,房架用带树杈的木柱支撑, 以藤条绑扎固定,房顶覆盖茅草,墙壁和楼 面均为竹篾编织而成,有晒台。
早期清真寺的建筑简朴无华,较大的清真寺
还有宣礼塔。塔顶呈尖形,故称尖塔,系唤 拜之用。一般清真寺有l~4个尖塔清真寺建 筑艺术形成四大流派和风格:(1)叙利亚一 埃及派:主要以希腊、罗马和当地样式为范 例。(2)伊拉克一波斯派:以萨珊式样、古 代迦勒底式样和亚述式样为基础。(3)西班 牙一北非派:即马格里布式样的马蹄形。(4) 印度派:大多为圆顶形,有明显的印度建, 筑色彩。

少数民族建筑

少数民族建筑

少数民族建筑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有着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

这些文化不仅体现在语言、服饰和节日等方面,还通过建筑艺术表达出来。

少数民族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独特的功能,展现了民族性格的独特魅力。

一、多元的建筑风格中国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

这是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以藏族为例,他们的建筑通常以木材和泥土为主要材料,建筑结构坚固、温暖并适应高原气候。

蒙古族的草原包子形建筑,外形独特,符合草原的特点。

而彝族的寨子建筑则以土木结构为主,外观精美,内部布局合理。

二、功能与环境的适应性少数民族建筑的设计注重功能与环境的适应性。

例如,藏族建筑的平台结构可以抵御高原寒冷的气候,同时内外部的布局合理划分出了个人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

蒙古族的包子形建筑外观简洁大方,内部空间宽敞,适应了蒙古族牧民的生活方式和草原环境。

而侗族的“吊脚楼”则是为了适应山区多雨的环境,提高居住空间的利用率。

三、建筑与宗教信仰的结合在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信仰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建筑作为文化载体,也与宗教信仰紧密相连。

例如,回族的清真寺以其特有的穹顶和尖塔设计,体现了伊斯兰教的特色。

壮族的风雨桥则是宗族信仰和风俗习惯的结合,桥面上的雕刻细节更是对祖先崇拜的象征。

这种宗教信仰与建筑结合的方式,不仅满足了人们的信仰需求,也使建筑文化更具独特性。

四、少数民族建筑的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和传承非常重要。

目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建筑的保护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确保其独特性得以保存。

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少数民族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中,加强相关研究和人才培养,促进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功能,展现了多元的文化魅力。

无论是建筑风格、功能与环境适应性,还是宗教信仰的结合,都体现了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少数民族建筑教案

少数民族建筑教案

少数民族建筑教案。

一、教学大纲及设计路径1.课程背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目前全国有56个民族,广大民族共享一片热土,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也是各具特色,而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就是其中重要的方面。

少数民族建筑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积淀,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国外游客到访中国必看的景点之一。

2.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建筑文化及其文化背景,并通过会西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实践维度,加深对于建筑文化的理解,并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及其角色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3.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对少数民族建筑的历史文化、建筑类型、建筑特征、生活文化等内容进行讲解。

4.教学重点:通过归纳整理少数民族建筑的历史渊源和代表性建筑类型,带领学生全面了解少数民族建筑背后的民族历史和文化。

并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深入认识和体验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习俗等文化元素,深刻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同时能够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自身的设计中。

5.教学应用:在教学应用方面,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素描、拍照等工作,通过实践环节,将所学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从而达成学以致用的目的。

同时在设计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完整的少数民族建筑作品,并通过教学展示和评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展示学生的设计才能。

二、案例分析1.石林彝族民居石林彝族民居是滇中高原上的典型彝族民居,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

该民居布局独特,采用了“一家一院、两厅两堂”的设计理念,其中主堂与次堂构成主体,两侧配有厢房和耳房,形成四棵菜豆的格局。

室内装修以彝族民间艺术和工艺品为主要设计元素,充分体现了彝族民族文化。

2.侗族木楼在贵州、湖南、江西等地方出现了侗族木楼,代表性的建筑有凤凰城古城,这些木楼建筑采用了木材、雕花、下水道等材料和技法,并且大部分都有“瓦条木格框”结构体系和大门、柱头等精雕细刻的装饰。

12类少数民族建筑样式(图文)

12类少数民族建筑样式(图文)

12类少数民族建筑样式(图⽂)我国有六⼤建筑派系,包括皖派、苏派、闽派、京派、晋派、川派。

其中,川派建筑的吊脚楼、⽵楼、⿎楼,为少数民族特⾊。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更多的民族建筑样式,虽未划归主流,但其独特的风貌,正是中华⼤地最亮丽的点缀。

代表样式有:蒙古包、藏族碉房、羌族碉楼、⽩族⽡房、彝族⼟掌房、哈尼族蘑菇房等⼗余类,我们⼀⼀欣赏。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种房⼦,古称穹庐、“毡包”或“毡帐”。

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两层厚毡覆盖。

普通蒙古包,顶⾼10-15尺,围墙⾼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

包内四⼤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和门。

看起来外形虽⼩,包内使⽤⾯积却很⼤,且空⽓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打,⾮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

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通常以偶数,从4-12个哈那不等。

⼆、藏族碉房在我国青藏⾼原、内蒙部分地区常见。

是⼀种⽤乱⽯垒砌或⼟筑的房屋,⾼有三⾄四层,外观很像碉堡。

碉房⼀般有三到四层。

底层养牲⼝和堆放饲料、杂物;⼆层布置卧室、厨房等;三层设有经堂。

其⾊彩朴素协调,基本采⽤材料的本⾊:泥⼟的⼟黄⾊,⽯块的⽶黄、青⾊、暗红⾊,⽊料部分则涂上暗红,与明亮⾊调的墙⾯屋顶形成对⽐。

三、羌族碉楼羌语称碉楼为“邛笼”,早在2000年前就有记载:“依⼭居⽌,垒⽯为屋,⾼者⾄⼗余丈。

”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度在10⾄30⽶之间,⽤以御敌和贮存粮⾷柴草。

碉楼有四⾓、六⾓、⼋⾓⼏形式。

有的⾼达⼗三四层。

建筑材料是⽯⽚和黄泥⼟,稳固牢靠,经久不衰。

四、⽩族⽡房为⽩族民居,⼴泛采⽤⽯头为主的建筑材料。

“⼤理有三宝、⽯头砌墙墙不倒”,指的就是建房取材的特点。

⽯头不仅⽤在打基础、砌墙壁,也⽤于门窗头的横梁。

⽩族⽡房飞檐⾼翘,⽃拱别致,镂空花枋,重视门楼建筑和照壁门窗雕刻,以及⼭墙彩绘的装饰艺术,具“粉墙画壁”的装饰特⾊。

少数民族的房子

少数民族的房子

少数民族居住建筑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很多样,如西北部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多为平顶,土墙,一至三层,外面围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则用石块砌筑外墙,内部为木结构平顶;蒙古族通常居住于可移动的蒙古包内;而西南各少数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人,其中云南傣族的竹楼最有特色。

中国西南地区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特色。

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没有地基,以柱子支撑建筑,楼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北方窑洞和古城民居中国地域宽广、民族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

在此,主要介绍一下个性鲜明的北方窑洞和古城内的民居。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此外,中国还有保存较完好的古城,这些古城内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

其中,山西平遥古城和云南丽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平遥古城是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县城,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

迄今为止,这座城市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筑格局与风貌特色大体未动。

平遥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历史发展的活标本。

始建于南宋的丽江古城是融合纳西民族传统建筑及外来建筑特色的惟一城镇。

丽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筑礼制的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森严的城墙。

黑龙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为条条细流入墙绕户,形成水网,古城内随处可见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

南方自由式民居自由式民居指不采用院落形式,总体构成和单体造型都十分自由的民居,主要分布在南方乡野和小城镇,多为中下阶层所用。

中国各民族的住房建筑特色

中国各民族的住房建筑特色

中国各民族的住房建筑特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和建筑传统。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住房建筑特色,通过不同的建筑风格、结构和材料展现出各自的民族特色。

本文将对中国各民族的住房建筑特色进行探讨和介绍。

一、汉族传统住宅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群体,其住宅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建筑风格。

在古代,汉族住宅多以庭院式建筑为主,以四合院为代表。

四合院围绕中心庭院布局,有前后左右四个翼房,整体构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四合院注重空间布局和庭院景观的形成,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

二、藏族传统住宅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其传统住宅被称为“藏式建筑”。

藏式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适应高原气候和地理条件。

藏式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墙体采用石块等材料砌筑而成,具有很强的隔热保温性能。

在外观上,藏式建筑多采用白墙红柱的颜色搭配,装饰着精美的图案和彩绘,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维吾尔族传统住宅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新疆地区,其传统住宅被称为“乌孜别克式建筑”。

乌孜别克式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外墙多采用夯土墙,屋顶采用瓦片覆盖。

乌孜别克式建筑的特点是风格独特、造型奇特、装饰精美。

建筑物通常由多个独立的房间组成,每个房间都有单独的出入口,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

四、壮族传统住宅壮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传统住宅以“木楼”为代表。

木楼多为三层或四层,采用木结构,楼层之间通过楼梯相连。

木楼的外墙多用竹瓦或木瓦覆盖,窗户和门窗装饰精美。

木楼的设计注重通风和采光,同时还能抵御台风和雨水的侵袭。

壮族木楼不仅是居住的场所,也是壮族文化和艺术的展示。

五、哈尼族传统住宅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地区,其传统住宅是著名的“土楼”。

土楼是由土坯砌筑而成的多层建筑物,外墙斜坡状,上层较大,下层较小。

土楼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自然界,形状独特,结构稳固。

土楼内部分为不同的房间,可供多户人家居住。

土楼是哈尼族世居千年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

第一章中国少数民族建筑概述PPT课件

第一章中国少数民族建筑概述PPT课件

一、生态环境与中国少数民族建筑材料
采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法,建造着自己 的家园。
东北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被称为“林木中的 百姓”或“使用驯鹿的人”。他们用桦木或柳木搭 成窝棚,即“斜仁柱”或“撮罗子”,夏天用桦树 皮覆盖,冬天则覆盖狍皮,住起来冬暖夏凉。
草原上的哈萨克族牧民春、夏、秋三季住毡房, 冬季则住木屋。他们利用伊犁河流域丰富的林木资 源,用圆木垒成墙,墙外覆土抹泥,室内挂毡毯, 以避风雪、保暖。
各民族交叉杂居,这一特点在建筑文化方面得到充分反 映。使得彼此的文化得到互相渗透、互相吸收。
民族建筑与民族社会结构的关系极为密切。
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是多种
经济形态并存,甚至在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
不同的社会形态。
如:西南地区的彝族,以封建地主所有制的农业经济为
主,但在四川凉山地区却是较完整的奴隶占有制社会。
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已实行封建地主制,但是 东北额尔古纳河流域和大小兴安岭一带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 ,
西藏地区的门巴族、珞巴族, 海南省的黎族, 云南的独龙族、怒族、傈僳族、佤族、景颇族、德昂族、基诺族 、拉祜族等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原始公社制的残余。 他们或从事游猎经济,或从事刀耕火种的山地农业,生产力水平 低下,个体家庭不得不依赖有血缘关系的大家族,主要生产资料 归大家族所有,过着共耕共食的原始共产制生活。
在民居建筑中的“大房子”(或称长屋)以及同一父系大 家庭聚居的鄂伦春族的“乌力楞”等就是原始公社制在民居方 面的体现。
保留原始公社制残余的少数民族,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有的民族以血缘为纽带的父系或母系大家族在经济生活中起
主导作用,有的民族则处在血缘共同体向农村公社过渡的阶段

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表

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表
多层复式结构,独特的雕刻和装饰细节
**纳西民居**
四合院式
黑瓦、白石、木材
符合地理环境的形式美,室外花园和庭院
**壮族风雨桥**
桥梁建筑
木材、石头、青石
独特的建筑形式,能够防御洪水和风雨
**苗族木楼**
木质结构
黑瓦、红木
独特的悬挑式建筑,注重防火和防盗
**满族木楼**
木质结构
字梁、雕花柱、彩绘
富有装饰性的建筑,雕梁画栋,具有宫殿风格
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表
以下是一份关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的表格,提供了一些重要的信息和特点。
传统建筑名称
建筑样式
主要材料
特点
**藏式建筑**
石木结构
石头、土坯、木材、黑土
多层次建筑,封闭式内院,鲜明的民族特色
**蒙古包**
圆顶结构
木质框架、毡毯
能够抵御寒冷和风吹,易于搭建和拆依族风雨桥**
桥梁建筑
石头、青石
形式独特且结构稳固,防御洪水和风雨
**傣族木楼**
木质结构
彩绘,雕刻
独特的彩绘和雕刻装饰,喜庆热烈
**哈尼梯田房**
地域建筑
木柱、木梁
沿山而建,融入梯田旁边的自然环境
以上是一些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的例子,每一种建筑都融合了当地民族的文化特色和自然环境,展现出了多样性和独特之美。

你一定知道56个民族,但你知道他们最具特色的建筑特色是什么吗

你一定知道56个民族,但你知道他们最具特色的建筑特色是什么吗

你一定知道56个民族,但你知道他们最具特色的建筑特色是什么吗中国56个民族分别是汉族、满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侗族、瑶族、白族、傣族、黎族、佤族、畲族、水族、土族、蒙古族、布依族、土家族、哈尼族、傈僳族、高山族、拉祜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达斡尔族、柯尔克孜族。

羌族、怒族、京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仫佬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朝鲜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独龙族、基诺族、塔吉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塔塔尔族、鄂伦春族、乌孜别克族。

汉族:汉族传统居房建筑的民族形式为斗拱挑檐的木结构,俗称“大屋顶”。

这种民族形式的住房建筑,最早萌芽于半坡遗址草泥木柱网结构和河姆渡遗址干栏式榫卯结构的房屋。

满族:满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适应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

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便于聚暖。

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这便构成通常所说的四合院。

房屋多为起脊砖瓦房,俗称“海青房”。

回族:回族的房子讲究工艺和装潢,颇具民族特色;如宁夏同心县的有些回民盖小高楼式的房子,门窗全是拱形,大门楼采用绿色的大圆顶式,显得肃穆典雅,格外别致。

藏族:藏式传统建筑美丽、神秘,给人以古朴、粗犷、神奇的美感。

它那十分独特和优美的建筑形式与风格,与雪域高原壮丽的自然景观浑然一体,有时候,某个地域的建筑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风貌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西藏建筑给人一个很深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窗。

窗是建筑立面的主要组成部分,而西藏传统建筑窗的排列十分有意思。

窗的大小不一,非常随意,而窗在墙面的位置,又高高低低,窗的排列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看似随意,反而有一种不规划美。

苗族:苗族建筑是就地取材的典范。

石材运用极为普遍,村中的道路是石板台阶,坪场是石块铺就,房屋是石头筑基、石块垒墙、石片做瓦,似乎他们自从盘古开天地,就同石头生活在一起……这些厚薄不等、切面整齐的建筑,构成美丽苗寨别样的风景。

形容少数民族建筑的词语

形容少数民族建筑的词语

形容少数民族建筑的词语
以下是一些用来形容少数民族建筑的词语,仅供参考:
1.独特:少数民族建筑通常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与其他民族的建筑有所不同。

2.精美:少数民族建筑常常注重细节和装饰,展现出精美的工艺和艺术水准。

3.传统:少数民族建筑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4.色彩斑斓:少数民族建筑常使用鲜艳的色彩和丰富的图案,使其外观显得五彩斑斓。

5.地域特色:少数民族建筑通常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地域文化相适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6.文化内涵:少数民族建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民族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这些词语可以更准确地描述少数民族建筑的特点和魅力。

当然,不同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各有差异,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它们。

贵州少数民族建筑-文档资料

贵州少数民族建筑-文档资料
与鼓楼侗族大歌并称侗家三宝48风雨桥在侗乡纵横交错的溪河上都建有风雨桥人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河床的宽度大小设计出各式各样的风雨桥不过在众多的风雨桥中以亭楼式的风雨桥居多这种风雨桥于长廊顶部竖起多个宝塔式楼阁楼阁飞檐重叠少的有三层多的达五层
1
2
3
4
5
内涵丰富的苗族村寨
苗族历史悠久,我省苗族人口占全国苗族人口 的49.8%。但住地分散和山水阻隔,村寨也有 差异。 主要分三类
79
68级跌水瀑布
80
68级跌水瀑布
81
铜鼓桥
82
该桥位于小七孔景区东大门处,横跨樟江河,始建于 1993年,重建于2001年(2000年荔波境内遭遇特大 洪水将原铜鼓桥冲毁)。铜鼓桥长126米,净跨60米, 宽2.4米,高25米,桥身两端采用瑶山铜鼓造型,故称此桥 为“铜鼓桥”。
瑶山瑶族将铜鼓视为神赐之物,镇寨之宝,是权力的 象征。桥头设立的图腾柱象征着瑶族的尊严,对祖先、 神灵的崇敬,征服自然的信心和力量,柱身上的浮雕 图案展示了瑶族传统、独特而古老的民族文化,具有 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48
三江风雨桥(广西)
三江风雨桥位于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浔江 河上,由钢筋混凝土月牙形单桥拱和集侗族特 色木构建筑技艺精华于一体,全桥长368米, 宽16米,最高处为18米,有7个桥亭,其长度 和规模均为世界之最,堪称世界第一风雨桥。
49
50
51
52
53
贵州黎平县地坪乡风雨桥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坪风雨桥驰名中外。地坪风雨桥(也称花桥), 位于地坪乡所在地(地坪乡上寨村),横跨于南江河上,桥身全乡57.61米, 桥宽5.2米,高7米,距正常水位10.75米,始建于光绪八年(即公元1882年), 距今有123年的历史,是侗族风雨桥建筑中的精品,是侗族建筑文化的经典体 现。桥中有楼、楼中有廊、廊中有画,整座风雨桥不用一钉一铆,没有钢筋 水泥,没有设计图纸,全凭几位侗族民间巧妙分工,建造而成。它是中国古 代建筑的一个经典范例,是目前贵州最古老、最有特点的风雨桥,1982年, 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它不仅是地坪人民的骄傲,也是 侗族人民的骄傲,每年慕名而来参观考察、旅游观赏的国内外游客达5000人 次以上。它已经成为地坪乡发展旅游产业的龙头和支柱品牌,是地坪乡经济 发展和带动地坪人民脱贫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地坪乡侗族风情旅游不可 缺少的景点;并且侗族的鼓楼、吊角楼建筑也得到了世人关注。

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

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

中国西南地区的苗族、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由于特定的历史、社会原因,多居于山地。

在地坪上竖木桩,架楼梁,建成开间少、进深浅、占地不多,适于各种复杂山区地形的吊脚楼建筑。

吊脚楼为木质结构,房屋均为穿斗式木构架体系,构架独立性强,有较多榫卯拉结和柱枋穿插,不用一钉一铆,历经百年而不易倒塌毁损。

侗族村寨不管大小都要有鼓楼和风雨桥,鼓楼是一寨的中心,是最有凝聚力的公共空间,因而很多重要的习俗都与鼓楼有关,侗族鼓楼的支撑柱以八柱、六柱、四柱的居多。

风雨桥是一种悬臂木廊桥,建造技巧高超。

建于桥上的塔、亭,常绘凤雕龙,廊内都有彩画、雕像装饰,故又常被称为“花桥”。

中国藏族居住在中国西北广袤地区,除西藏外,还分布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省。

藏式建筑一方面保持了自身悠久的传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吸收了汉族、羌族建筑的艺术风格,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藏式建筑以藏式碉房最具代表性,大中型的藏族建筑主要采用木构架结构体系,以柱梁承重,外墙采用毛石或土筑,兼作承重和围护结构,小型建筑多采用石墙承重体系。

室内楼高一般较低,因开窗少而光线较暗。

柱是内部装饰重点,柱身常饰有雕镂或彩画,柱头常加设替木和托梁,用以减少木梁的跨度,同时也是装饰的重点部位。

藏族建筑喜用彩绘,尤其喜爱朱红、深红、金黄、桔黄等暖色,衬托以青、绿色纹样。

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和瑞丽的傣族村寨,其住宅建筑较多地保留着该民族的特点。

傣族的干栏式住宅平面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主体屋架多木构,梁架主要是穿斗与抬梁的混合式,采用榫卯结合方式,楼面(居住面)悬挑于柱外,楼板外缘竖立外倾的边柱,既作为维护结构的龙骨,又用作屋檐出挑的支撑。

楼层、隔墙常用竹子,因为当地气候炎热,人们喜欢在户外活动,二楼的前廊就成了家人从事家务及接待宾客的地方,也是整个建筑最有生活情趣的空间场所。

景颇族的干栏住宅多为长方形平面,屋顶类似歇山式,屋脊悬出成长脊短檐的倒梯子型,屋面坡度陡出檐大。

木拱桥又称叠梁拱桥、贯木拱桥、编梁木桥,是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工具及技法,运用称为“编梁”技术,以榫卯连接而构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其特点是桥身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架,桥面建有廊屋。

少数民族特色建筑

少数民族特色建筑
12
狮子林——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园林中论置石之 奇,置石之险峻,狮 子林当属众园之首。 这里的假山应算是中 国园林中规模最大的。 狮子林虽然缀山不高, 但洞壑奇绝。这里的 假山之所以抽象夸张, 是因其为渲染佛教气 氛,通过选石理石, 用石模拟与佛教有关 的人体兽形,喻佛理 于山水之中。
01 蒙古包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族的审美观与高超 的技能。蒙古包有着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同时具有实用 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
02 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 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 “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蒙古族
8
04 03 02
9
苏州园林,在汉族建筑
中独树一帜,有重大成就
的古典园林建筑。苏州园
林又称苏州古典园林, 以
私家园林为主。苏州园林

是一种隐逸文化的代表,

当你走进那些私家园林的 时候,感觉到的是这些园

林的主人,都在用诗意的 方式去热爱生活。

10
沧浪亭、狮子林、拙政 园和留园并称苏州四大园林 ,代表着宋(公元960~ 1278年)、元(公元1271 ~1368年)、明(公元 1368~1644年)、清(公 元1644~1911年)四个朝 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 四大名园。这是古代劳动人 民的汗水的结晶。
14
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民俗:云南少数民族竹楼建筑竹楼是最具代表性、最富有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竹制民居建筑,在云南省境内的傣族、佤族、布朗族、基诺族、德昂族、哈尼族、独龙族、怒族、傈僳族、白族、景颇族、拉祜族等聚居区,竹楼是主要的民居建筑形式。

竹楼是采用干栏式建筑形式,房屋离开地面,建筑在柱桩上,下部架空。

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和放置东西。

竹楼都背负青山、依山而建,具有防潮、通风散热、卫生舒适、防避虫蛇之害的特点。

因就地取材、以竹为楼,梁柱、墙壁、屋面、楼梯、楼面都是取竹而建,俗名竹楼。

云南不同民族的竹楼大小、内部设置有差异,但以傣族竹楼最具有代表性。

竹楼分上下层,上屋顶呈四面坡形,犹如“孔明帽”,下层呈方形,极富立体感;竹楼与竹楼之间高低起伏不平,富有层次感。

历史文献对云南民族竹楼有明确记述,《唐书?南平獠传》有“多瘴疠,山有毒草、沙虱、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曰干阑”之载,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称“上设茅屋,下豢牛棚。

棚上编竹为栈,下施椅桌床榻。

”元?李京安《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也有“金齿百夷……风土下湿上热,多起竹楼,居濒江,一日十浴”之载述,说明其历史源远流长。

云南少数民族竹楼的起源和诞生存在有许多的传说和故事,反映了云南少数民族人因地制宜、旧地取材、适应环境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

用竹建造的傣家竹楼充分体现出轻盈、灵巧、别致、实用,极富民族特色和风情。

傣家人于村寨旁种植许多高大茂密的竹丛,生机盎然,掩映着土灰色的竹楼建筑,富有诗情画意。

现今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竹楼用纯竹建造则较为少见,竹柱、竹地板、竹梯、竹隔板多被木制品替代,但仍然保留着“竹楼”的形状和名称,“竹楼”无疑已成为云南民族民居的符号,展示着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

到云南民族村最大的收获是每个民族的建筑风格各异,区别非常明显,就是现在大多数少数民族的人口大多在1~2万人左右,但是却能形成自己鲜明的文化传统,真是感叹祖先的智慧和历史长河留下的文化脉络。

指示牌上就有六个少数民族的称呼,分别是水族、布依族、佤族、基诺族、拉枯族和傣族。

屋檐和房檐下挂着水桶和玉米,即是生活的必需品,也起到装饰效果,挂的位置可以使得玉米通风干燥,等风干后就可以磨成玉米面或者给家畜吃了。

一层的正堂室内布置图,简单而又神圣,给祖先和信仰的神灵一炷香,可以保佑子孙后代富寿安康了!二层的家具布置,左侧是织布的纺机,右侧是睡觉的床,日起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就是这样形成的。

墙上挂着民族的服装,简单而富有民族特色布依族的民居白族的舞蹈和建筑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论文关键词:云南民族建筑文化特征历史文化遗产论文摘要:云南少数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既反映了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

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彩多姿。

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

云南各地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

宁菠纳西族、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元江哈尼族的土掌房,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的竹楼,大理等地彝、白族的重檐瓦房以及白族由重檐瓦房发展而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彝族发展形成的“一颗印”等,在结构、布局、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典型化和规范化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竹楼、土掌房、木楞房随汉文化的不断传入而不断改变。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本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逐步创建、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民居建筑。

另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重檐式瓦房是多元文化结合的典型民居,彝、白族人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六合同春”等壮丽、舒适、体现工艺类的住房,并历经千年以上,成为具有悠久民族传统的住宅。

一、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构成、地理经济和信仰及意识形态。

与中原地区自先秦以来就形成比较明确、清晰的文化传统相比,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构成有明显的特点。

在同一时期,有多种不同的文化共同存在,如傣文化从来都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类型,百淮系文化也自成一家。

从地理经济上看,氏羌文化起源青藏高原的氏羌族群,是一种高原游牧游耕文化,“编发左社,随畜迁徙”是其特点;百越文化源于我国南方地区的百越族群,稻作、干栏建筑、纹身为其本质;百淮文化被视为云南的本土文化,或许可称作“以采猎为务”的狩猎文化,剿牛、猎头、喜山居…显然,这种划分是极为粗略的。

实际上,每一种都并非纯粹的文化类型,而是杂交各种不同的文化因子于其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现象比比皆是。

从族源出发,云南文化可分为氏羌文化、百淮文化和百越文化几种类型。

从精神意识看,又有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巫鬼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之分。

这些多元的文化因素在民族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建筑中被划分得很明确。

云南少数民族在建筑中众多的忌讳也充分说明了多元性,例如白族、彝族的门楼和壁照是相当重要及神圣的地方;“土掌房”的炕是标志社会地位的地方,等等。

二、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丰富性(一)建筑分布的丰富性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着25个少数民族。

在民族分布上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在聚居的地方,可以看到各少数民族自己独特的建筑样式,例如大理白、彝族、宁菠纳西族、怒江傈僳族、元江哈尼族、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等,在这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筑样式都是统一的,沿袭自己民族几千年来的风格;在杂居的地方,可以看到各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吸取,由此而衍生出的很多新的建筑样式。

少数民族在云南分布很广,彝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北、苗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和滇东南地区;傈僳、怒、独龙、哈尼、傣、拉枯、侃、景颇、布朗、纳西、藏、阿昌和德昂等族主要分布在滇西、滇南、滇西北的广大地区。

另外,各民族居住的立体分布也较明显。

白、壮、回、纳西等族多居于平坝;傣、阿昌居于低热河谷;彝、哈尼、拉枯、仇、景颇、布朗、瑶、德昂多居于半山区或边远山区;苗族多居于高寒山区;藏和普米居于滇西北高原;傈傈、怒和独龙族则分布在怒江、独龙江两侧的山区。

彝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北、苗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和滇东南地区;傈僳、怒、独龙、哈尼、傣、拉枯、低、景颇、布朗、纳西瞥藏、阿昌和德昂等族主要分布在滇西、滇南、滇西北的广大地区。

(二)建筑样式的丰富性从建筑的样式来说,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可谓丰富多彩:有平顶的,例如哈尼族的“土掌房”;有吊脚的,例如傣族、景颇族的“竹楼”;有分层的,例如宁菠纳西族和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还有白族、彝族由重檐瓦房发展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以及彝族的“一颗印”等等。

这些建筑样式按照今天的建筑标准来看也是相当科学的,它们之中的大部分建筑都具备通风、透气、透光、保暖等功能,有的还具有冬暖夏凉,防潮、抗震等功能。

三、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原生性(一)建筑材料的原生性炎热多雨潮湿的云南南方地区竹木繁茂,各民族以充足的竹木材料建造竹楼,凉爽、防湿,是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良好住房。

高寒山区森林茂密,气候寒冷,各民族就地取材,建造了保暖性良好的木楞房。

滇南山地建筑土掌房,所需泥土木材多,这种房冬暖夏凉,通风透光好,屋顶做晒台晒粮食,便于生产生活。

重檐式瓦房和“一颗印”式房屋保暖和防风性能好,适宜温带地区人们居住并可防风和抗震,适合云南大理、丽江等地的自然条件。

滇池、洱海地区是云南经济文化中心,彝、白、回、纳西、汉等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经济文化水平较高,各民族建筑“三颗印”式、三合院、四合院、三坊一照壁等,造价和技术要求高。

而云南东南、南方的木柱房、土掌房、竹楼等造价低,技术不高,适合这些地区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状况。

(二)建筑样式的原生性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境,自古以来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就不多,除了云南的政治文化中心大理、昆明以外,基本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从而充分保留了自己民族的建筑特色。

即使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建筑样式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这得益于云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

四、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景观独特性除了满足建筑最基本的居住功能以外,云南少数民族建筑还突显了自己的另外一个特色—景观独特性。

白族的民居建筑均为独立封闭式的住宅,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

一座端庄的民居院落主要由院墙、大门、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组成。

一般的建筑形式是:“两房一耳”、“三房一照壁”,少数富户住的“四合五天井”,即四方高房,四方耳房,一眼大开井,四眼小天井。

此外,还有两院相连的“六合同春”,楼上楼下由走廊全部贯通的“走马转阁楼”等等,真是五花八门,犹似迷宫。

不过这种古老而又造价昂贵华丽的住宅已不被当地白族人采用了。

现在多是一家一户自成院落的二层楼房。

但雕刻、彩绘仍不减当年,而且有所发展。

白族民居往往注重门楼、照壁建筑和门窗雕刻以及正墙的彩绘装饰。

门楼是整个建筑的精华部分。

门楼建筑艺术水平的高低,可以确定其主人的经济地位,也是一种光宗耀祖的标志。

它通常使用泥雕、木雕、大理石屏、石刻、彩绘、凸花砖和青砖等材料组成一座串角飞檐、花仿轻巧、斗拱重叠、玲珑剔透、雄厚稳重的综合性艺术建筑。

照壁是白族居民建筑不可缺少的部分,院内有照壁,大门外有照壁,村前也有照壁,可见照壁的作用和重要性。

照壁均用泥瓦砖石砌成。

彝族的“一颗印”,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子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

子房常为楼房(由于山区,地方小,潮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空气,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

一颗印住宅高墙型小窗是为了挡风沙和防火,由于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故称“一颗印”。

宁菠纳西族和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典型的平面有单间式、双间式、三间式三种,每一种又有带外廊及不带外廊的区别。

除此之外,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建筑还有哈尼族的“土掌房”,傣族的“竹楼”等,这些建筑样式和周围的环境融合起来,形成非常好的景观效果,由于建筑材料的原生性,使得少数民族的建筑和环境看起来很和谐。

综上所述,云南独特的少数民族建筑是独一无二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是云南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应该特别注重对少数民族建筑的保护和修复。

值得高兴的是,云南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只有将古建筑及少数民族建筑保存、保护得更好,才能对旅游业起到更好的帮助,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有大理、丽江古城的改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