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篇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篇读书笔记
【篇一:十五篇优质读书笔记】
我等不到了
记得以前从未读过余秋雨先生的任何一部作品,但有在青歌赛中看见他,当时觉得他学识很渊博。想起有段时间网络大肆流传“余秋雨去世”的新闻,有造谣的,也有辟谣的,还有“大师门”“诈捐门”等等事件,余先生真可谓进入了“秋雨时分”啊。
直到看了这本《我等不到了》为名的回忆散文,题目悲凉。也许作者真的对文化圈无法乐观,也许受汶川地震的震撼,也许是“诈捐”事件的影响,也许是对下一时代人、事、物的悲凉,所以他等不到了。等不到有一天,“斗士”们在进行他们的魔幻事业时,民众和传媒不在助威呐喊。
《我等不到了》用记忆文学的方式记录了作者的家庭发展过程,一个人如何度过一生,一个家庭如何支撑,一个民族如何审视,也许也是为了从一个侧面影射出社会发展的历程吧。
看完这本作者自称的“纯手工写作之记忆文学”,感到一种小说的畅快与散文的优雅,真让人爽心,于是,我便又去书店阅读了一下《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书。只觉得这么一个有思想的作家的书,只看一遍实在太少。也不由得对这位“中国历来受诽谤最多的独立知识分子”产生了很大的敬重之心。
真正的学者,我愿意相信他。其他的一切诽谤都只是恶意重伤,嫉妒之心而已。
这本书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所谓的中华民族的集体心理。很多民众只要从攻击者嘴里听到别人可能有的瑕疵,就会非常兴奋地轻易相信,还会立即把攻击者看成政治上的斗士,道德上的楷模,大家都激情追随,投入声讨。于是,在极短的时间内,事态已经变成了那个被攻击者与广大民众的对决,攻击者不再担负任何责任。
全民性的互斗互咬,是天下最大的灾难。就像当年的文化大革命。政客和政策可以起起落落,并不重要,只是人性深处的恶获得了全面的鼓励、释放、凝聚、扩散,并固定为生态习惯。这是人文灾难的狂欢仪式,几十年都清除不了…
书中有一句话:“人生如戏,角色早就定了。有人永远是打手,有人永远是挨打。”伪斗士打人,是为了不挨打,而余先生挨打是因为不
打人。也许余先生的受诽谤不是因为伪斗士们,而是因为他自己,他不会攻击别人。他只是纯粹的文化人。
还有一句话,是余先生妻子说的:“我建议你们走到走廊那头的窗口,看看头顶的天。天上,汶川的七万个亡灵,还在看着我们。谁在捐献,谁在诈捐,谁在诽谤,谁在诬陷,他们都看得一清二楚。对着那么多亡灵说假话、做坏事的人,天地不容。我不明白,中国遭受那么大的灾难,为什么还要给救灾的人制造那么大的灾难?你们到底在听谁的调度?”中国人做了好事,外国人总是不相信。这次抗震救灾,全世界总算相信了,却冒出这么几个自家子弟。多么讽刺啊。世界
上地震那么多,每个国家救灾都会遇到很多问题,却从来没有看到哪个国家的文人专门去编织这种丑闻的。灾难中的民族难免有错,但又最需要终极尊严…突然又想起书中“夜仙”先生的那句话:不怕围猎,只怕举弓之手竟是狼爪…
值得庆幸的是,这么多年来余先生遭受的诽谤,没有影响下一代的选择,他仍是中小学生最喜爱的当代作家,这在文章结尾交代了一下。
余先生等不到了,我不知道我能否等到。因为我不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到底贮存了多少意志和善良。
祝福余先生夫妇,也祝福中华民族。
以上是我对《我等不到了》的感受。
余秋雨《寻觅中华》读后感
余秋雨的名字,我很早就听说了,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去读他的书。这次,在学校的图书室发现了他的《寻觅中华》这本书,迫不及待借来阅读。越读越有味,越读越觉得作者文化底蕴的深厚。一篇篇文章似乎也悄然在我心上刻上了烙印,总觉得它饱睿智的思想,蜇伏于字里行间的嬗变的蜇思,似从近代上溯而去,而又多远古发散开来。
《寻觅中华》这本书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余秋雨“文化苦旅全书”之一。余秋雨先生作为文化学者、散文作家,他把学者的渊博与作家的才华融于一炉,让情感挟裹着独到的见识在“人文山水”间遨游,使哲理感悟充满了睿智的光芒。因此,他的《文化苦旅》也便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一道特有的风景。这本《寻觅中华》,系统地表述了作者从灾难时期开始一步步寻觅出来的中华文化史。任何一部真
正的历史,起点总是一堆又一堆的资料,终点则是一代又一代人的
感悟。这是一个人心中的中华文化史。
刚看过开篇的《猜测皇帝》到《问卜殷墟》就让我震撼万分,先生
对于遥远的中华大地的理解那么透彻,并且不拘泥于别人的见解,
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几篇文章也让我更能充分的理解了华夏
大地的意义,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所讨论的是多半为人们熟悉,或者自以为熟悉的
历史片段,如黄帝、神话、唐诗等,但是,他总能给出许许多多“熟悉”之外的东西,让人感叹原来自己所谓的“熟悉”,不过是大家津津
乐道的一点表象知识。而最吸引我的是他思考问题的角度,看任何
一个历史事件和人物,都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必定有
一个角度的思考,能够直击人心。于先生大量使用对比手法,显示
了作家鲜明的情感体验,强烈的人文精神,还显示了作家独特的审
美价值。
这本书最打动我,令我回味不已的的,还有那些看似浅显仿佛随手
写就,但是却饱含着睿智的句子。譬如在论述司马迁的文章中有这
么一段议论:“人的低头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真正的屈服,一种是正在试练着扛起泰山的姿态,但看起来也像是屈服。”譬如评论伟大诗人
屈原:“他让很多中国人把人生的疆场搬移到内心,渐渐领悟那里才有真正的诗和文学”。
余秋雨先生所创新的散文文体,被学术界文化界称为“文化散文”,
这种散文气势磅礴、豪迈苍凉、雄奇沉郁,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诗人
气质、忧思豪壮的名士风度,悲天悯人的学者情怀,在《寻觅中华》的文章里,余秋雨先生与读者一起寻访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家园与文
化故乡,字里行间就充分体现了作者这种“文化散文”的韵味。《文
化苦旅》的出现,也就很自然地成为当代散文领域的一个里程碑。
名人传》读书笔记
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
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
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
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
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
小纤毫毕现。在《米开朗琪罗传》的
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
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