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
剩余价值来源于

剩余价值来源于
剩余价值的来源是:
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本质上都来源于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个别资本家通过技术或其他手段使自己手下的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称为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一般的劳动生产率,那么按照这个个别的劳动生产率进行生产,这个资本家手下的工人在相同生产时间内所生产的劳动产品数量就高于其他大多数资本家手下的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数量——也就是说,个别劳动生产率条件下生产出的单个劳动产品的个别商品价值小于社会劳动生产率下生产出的单个劳动产品的商品价值。
这个资本家将生产出的产品按照社会商品价值出售,所获得的高于其他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就成为超额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商品价值-商品的个别价值=剩余价值-个别剩余价值。
不过,不是唯独一个资本家会想到获取超额剩余价值,这个社会全体资本家都会对此趋之若鹜。
资本家们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使得这个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
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直接导致每个商品的价值(不是个别价值)降低,最终各个工厂的效率接近一致,资本家们便得不到超额剩余价值。
但与此同时,由于每个商品的价值量降低,使得维持工人再生产劳动力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也就是资本家们可以支付比以前更少的劳动力价值就可以维持工人的生活,省下来的价值就归资本家占有,这部分价值
被称为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得是暂时的、个别的现象,而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则是普遍的。
整个社会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导致了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
相对剩余价值概念

相对剩余价值概念相对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理论的基本概念之一,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在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劳动强度的增加等手段,在单位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产生更多的剩余价值的现象。
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离不开商品生产的特殊性质。
在商品生产中,作为生产资料的物化劳动(生产资本)与作为劳动力的活劳动(工人)相对立,资本家的私人拥有者利用生产资料和工人,生产出商品并出售,以获得利润和增殖自己的资本。
由于劳动力是商品的一种,其价格由其生产和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时间所决定,保证了资本家可以以低于商品价值的价格买来工人的劳动力,从而实现价值的增殖。
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有两个主要的方面:一是减少必要劳动时间,二是增加剩余劳动时间。
减少必要劳动时间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改善生产技术和劳动组织形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劳动时间,减少必要劳动时间。
而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增加工人每天工作时间和加大工作强度,使剩余劳动时间占更大比重。
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是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利润的必要条件之一。
由于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必须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因此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减少必要劳动时间的同时,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使剩余价值占更大的比重,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它可以提高资本主义生产的效率,从而增加生产的规模和生产力,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它也加剧了工人的剥削和贫困,使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从而促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总之,相对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内在矛盾,为我们认识和改变现实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资本论第四篇相对剩余价

•
Ⅳ、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原 先的超额剩余价值消失,但是所有资本家 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 • 价值规律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迫使所有 的商品生产者都采用新的技术。新的生产 方法普遍采用,原先个别企业的超额剩余 价值消失了。但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普遍提 高,整个社会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减少,劳动力的价值下降,相对 剩余价值生产普遍提高。个别资本家的超 额剩余价值消失了,整个资本家阶级的相 对剩余价值增加了。(第270—271页)
•
其次,从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来看。第 三篇假定生产力不变的条件下,分析资本主义社 会基本矛盾的各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劳动过程分 析生产力要素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价值增殖过 程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第四篇在生产力的实 际变化中,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 任何社会的基本矛盾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 义社会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 形式的矛盾。这个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 切矛盾。以后会看到这个矛盾进一步表现为工人 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性和 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 能力有无限发展趋势与广大人民群众购买力相对 缩小的矛盾。
•
第三,从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看。第三篇 阐述了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即从生产关系的 角度看,工人隶属于资本。这同样适合第四篇。 而第四篇主要分析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如何从形式 隶属进一步发展到实际隶属。实际隶属是指劳动 不仅在生产关系上隶属于资本,而且由于技术进 步和机器大工业的使用,在劳动过程中,过去是 工人操作工具,现在是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物。 • 第四篇由四章构成。第十章论述相对剩余价 值概念,第11、12、13章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由简单到复杂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由简单协作, 发展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对于每一 个阶段的分析,都是首先分析劳动过程,再分析 价值增殖过程,最后把两者统一起来,分析资本 主义的基本矛盾。
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机制

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机制
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机制可以简单地总结为两点:
1.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即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创造出更多的剩余劳动时间。
这样,劳动者在满足自己和家庭的需求后,仍然需要继续工作,并将剩余的劳动成果转化为剩余价值。
2. 提高劳动生产率: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需要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为前提。
通过提高直接生产消费品的部门和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可以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从而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这样一来,同样工作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就增加了,而剩余价值也就随之增加。
总之,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并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前提下,降低劳动力价值和生活资料价值,进而创造出额外的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劳动过程最初是抽象地,撇开它的各种历史形式,作为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来考察的(见第五章)。
在那里曾指出:“如果整个劳动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加以考察,那末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在注(7)中还补充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
”在这里要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
就劳动过程是纯粹个人的劳动过程来说,同一劳动者是把后来彼此分离开来的一切职能结合在一起的。
当他为了自己的生活目的对自然物实行个人占有时,他是自己支配自己的。
后来他成为被支配者。
单个人如果不在自己的头脑的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动起来,就不能对自然发生作用。
正如在自然机体中头和手组成一体一样,劳动过程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了。
后555来它们分离开来,直到处于敌对的对立状态。
产品从个体生产者的直接产品转化为社会产品,转化为总体工人即结合劳动人员的共同产品。
总体工人的各个成员较直接地或者较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
因此,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
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
上面从物质生产性质本身中得出的关于生产劳动的最初的定义,对于作为整体来看的总体工人始终是正确的。
但是,对于总体工人中的每一单个成员来说,就不再适用了。
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
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它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工人不是为自己生产,而是为资本生产。
因此,工人单是进行生产已经不够了。
他必须生产剩余价值。
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本的自行增殖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
如果可以在物质生产领域以外举一个例子,那末,一个教员只有当他不仅训练孩子的头脑,而且还为校董的发财致富劳碌时,他才是生产工人。
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的举例说明

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概念,举例来说明这两种剩余价值如下:
首先,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的长度不变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
例如,假设一个工人一天的标准工作日长度是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4小时。
如果该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得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为3小时,那么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为5小时。
这样,工人在同样的8小时内,相对剩余价值增加了1小时。
其次,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时,通过增加工作日的绝对长度而产生的。
例如,如果将工人一天的工作日长度从
8小时增加到10小时,那么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地从4小时增加
到6小时。
在这种情况下,增加的工作时间都被用来生产剩余价值。
总结来说,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绝对剩余价值与生产技术的变化无关,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起了主要作用。
相对剩余价值则与生产技术的变化紧密相关,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而越来越起到主要作用。
二者的结果和本质是完全一致的,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
区别
①绝对剩余价值是靠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用这种方法增
加剩余价值的方法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②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情况下,通过提高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
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这种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③超额剩余价值是在个别企业率先提高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但仍然按照社会价
值出售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它是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联系
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剥削剩余劳动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
余价值的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相对剩余价值也是以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
②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也是依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是
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形成的途径或方式;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结果
③超额剩余价值可通过相对剩余价值促进绝对剩余价值的增加。
《资本论》导读 第四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工程教材PPT)

第四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关于《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
本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假设下,阐明资本家如何通 过压缩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榨取更多 的使用价值,以及资本对劳动的统治不断强化的过程。 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劳资关系因技术进步和劳 动生产力提高而发生的种种变化,而且有助于理解技术 进步作为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推动力的地位,认识 竞争在市场经济中对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巨大促进作 用。
“既然作了这样的假定,那么劳动力的生产或劳动力 价值的再生产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就不能因为工人的工 资低于他的劳动力的价值而减少,而只有当这个价值本 身降低时才减少。”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 二、劳动力价值的下降与相对剩余价值
劳动力价值是由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 的价值决定的,要使劳动力价值下降,就需要使这些物 质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即生产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物质 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减少。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劳 动生产力的提高。
目录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 念
第三节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第二节
协作
第四节
机器和大工业
壹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 概念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 一、工作日的两个部分 所谓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就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
况下,通过改变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以攫取更 多的剩余价值。
第二节 协作
(三)协作劳动形式使人类劳动中蕴藏着的集体里得到 发挥。
“在所有这些情形下,结合工作日的特殊生产力都是 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 由协作本身产生的。劳动者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工作 中,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
第三章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第四章一二节

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一、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05 0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02 06 06 06 05 03 03 02 02 1.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资本家降了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外,还可以用提高劳动强度的方法取得绝对剩余价值。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因为工作日可以在一定界限内伸缩。
首先,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
其次,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即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
2.所谓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价值(注:工人劳动的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工人再创造出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剩余劳动时间(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工人及其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提高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从个别企业开始——个别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3.超额剩余价值: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个别企业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皮鞋的一般企业8小时工作日两双,劳动力价值3元/日一双皮鞋社会价值12元=(生产值料价值)9元+3元(新创造价值)新创造价值总额3×2=6元一般企业获得剩余价值计算:12×2=24元24-9×2-3=3元某企业提高生产率一倍,可以生产4双皮鞋,生产资料价值=9×4=36元新创造价值=6元(劳动时间没变)每双皮鞋价值量=(36+6)÷4=10.5元仍按照社会价值量12元出售,(12-10.5)×4=6元超额剩余价值量=6元还有另一种计算方法:12×4=48元资本家耗资:9×4+3=39元48-39=9元(剩余价值总量)9-3(一般企业都可以获得)=6元(个别企业获得)4.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联系与区别(1)两者本质相同。
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劳动力同劳动不同,正如机器不同于机器的功 能一样。古典经济学家虽然把劳动的价值最后 归结为劳动力的价值,但是他们却没有意识到 这一点,不懂得劳动力价值这个范畴的重大意 义,从而把它科学地明确地规定下来。却毫无 批判地采用“劳动的价值”、“劳动的价格” 等等范畴,把它当作考察劳资之间价值关系的 适当用语,结果“陷入了无法解决的混乱和矛 盾中,同时替庸俗经济学的在原则上只忠于假 象的浅薄理论提供了牢固的活动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良好的自然条件只提供剩余劳动的可能性而绝不提供它的现实性7第十五章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两篇中已经清楚地看到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分别构成劳动者工作日的价值产品的两部分二者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中
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 剩余价值的生产
• 这一章有一个简短的前言和四节。在前 言中阐明了研究的条件。在前三节中, 分别假定在决定二者量的变化的三因素 中(工作日、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力)两个 不变,一个变,来说明劳动力价值和剩 余价值的变化情况。最后一节,研究三 因素一齐变化的情况。
工作日的长度和劳动强度不变 (已定),劳动生产力可变
计件工资的 特 点
• 第一,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欺诈工人 的手段。 • 第二,“计件工资给资本家提供了一个十分确 定的计算劳动强度的尺度。” • 第三,计件工资是资本主义现代家庭劳动和形 成层层剥削、压迫制度的基础。 • 第四,计件工资是提高劳动强度和延长工作日 的手段。 • 第五,计件工资有一种把个别工资提高到平均 水平以上的同时,有把这个水平本身降低的趋 势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生产技术条件不变和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原理。
靠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有限度的,即生理条件的限制和社会道德因素的限制,资本家想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而工人为保护自己的劳动能力不受残害和破坏,要求维持正常的劳动时间,因此,工作日的长短,取决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结果。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了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
超额剩余价值产生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由于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而取得的更多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也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和动力是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但所有企业这样做的结果,使资本普遍地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作为各个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
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现实生产起点。
即超额剩余价值→生活资料价值下降→社会相对剩余价值。
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

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1. 增加生产效率: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从而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详细描述: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升员工技能和管理水平等途径实现。
这样可以在相同的生产成本下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提高相对剩余价值。
2. 降低成本:通过采取降低生产成本的措施,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
详细描述:降低生产成本可以通过节约原材料、减少能源消耗、降低人工成本等方式实现。
这样可以使产品在市场上拥有更高的竞争力,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提升。
3. 提升产品质量:生产高质量产品可以获取更高的市场价格,从而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详细描述: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取。
4. 拓展市场:进入新的市场或者扩大市场份额可以增加销售额,带来相对剩余价值的增长。
详细描述:通过市场拓展,企业可以开拓新的销售渠道,扩大产品的销售范围,增加企业销售额,从而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5. 差异化竞争:通过产品差异化来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利润,从而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
详细描述:通过产品的设计、品牌、包装和服务等方面进行差异化,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利润。
6. 品牌建设: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相对剩余价值。
详细描述:通过品牌建设,企业可以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忠诚度,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定价权和更高的相对剩余价值。
7. 创新发展: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从而获得更高的相对剩余价值。
详细描述:通过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企业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从而获得更高的相对剩余价值。
8. 节约资源:通过节约资源和减少浪费来减少生产成本,获得更高的相对剩余价值。
详细描述: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物料浪费,减少能源消耗等措施,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高的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法公式

绝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法公式绝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法是由卡尔·马克思提出的一种资本主义剩余价值产生的理论框架。
其公式可以表示为:
剩余价值=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生活必需品价值+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工人劳动力价值
具体来说,公式的拓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生活必需品价值:这是工人为了生存所必需的消费品。
资本家按照一定的标准支付给工人,这些消费品的价值是通过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即所需劳动时间。
2.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所提供的劳动力的价值决定的。
这个价值是根据劳动者的生活费用、培训及教育等因素来衡量的。
具体来说,这部分价值可以通过劳动力商品的交换价值来计算。
3.工人劳动力价值:工人劳动力价值是指工人在工作中实际创造的价值,即所提供的劳动力所产生的产品价值。
这部分价值是通过工人的实际劳动所创造的。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到,剩余价值是工人实际劳动价值与工人所得生活必需品价值和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之间的差额。
这个差额被资本家所占有,成为资本家的利润。
此外,绝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法还包括了更深入的剖析,如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延长工作日时间来实现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的。
通过这些机制,资本家能够不断地从工人的劳动中获得剩余价值,并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
第四篇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四篇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在第九章中,决定剩余价值量的第三个规律“在剩余价值率与劳动力价值已定的情况下,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同预付的可变资本成正比。
”阐述了货币额的量变到形成资本的质变的过程,只有当剩余价值作为资本发财致富的目的,而不是作为资本的消费的目的时,才是真正的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局限性,要求资本家改变方法方式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过渡到才对剩余价值生产。
逻辑结构: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资本的内在冲动和经常的趋势。
一、相对剩余价值1、含义: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是以工作日的一部分时间、即只生产工人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或必要劳动时间不变为条件,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生产剩余价值,是把工作日看成是一个可变的量;但它的延长是有限度的。
而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不一定要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实现;它相反的方向是: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在此改变的不是工作日的长度,而是把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改变。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2、如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由于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是工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界限。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生活中,资本家经常不按照劳动力的价值支付工人的工资,即在劳动力购买时不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把工资压到劳动力价值以下。
现实生活中的这种方法并不能真正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只是由于侵占了必要劳动时间的范围。
”(p349)因此,马克思认为:“虽然这种方法在工资的实际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这里它应该被排除。
”“因为我们假定,一切商品,包括劳动力在内,都是按其氏族的价值买卖的,既然作了这样的假定,那末劳动力的生产或劳动力价值的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就不能因为工人的工资低于他劳动力的价值而减少,而只有当这个价值本身降低时才减少。
”(p349)即在考察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时应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的方法排除在外。
最新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简答(四)

6.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答:(1)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
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必须采取适当措施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同时,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影响生活资料的价值;当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生活资料的价值就会降低,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产生相对剩余价值。
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
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各个资本家为此目的进行着激烈的竞争。
当先进的生产技术普及以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价值和个别价值之间的差额不复存在,超额剩余价值消失,整个资本家阶级由此而得到相对剩余价值。
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现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7.绝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答:(1)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2)资本家之所以能够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因为工作日可以在一定界限内伸缩。
首先,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其次,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即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
因此工作日的长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3)商品交换规律没有为工作日确定一个标准长度,由商品交换的同一原则产生了两种互相对抗的权利。
资本家要求尽量延长工作日。
他购买劳动力,支付劳动力的日价值取得一天劳动力的使用权,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就强迫工人延长工作日。
工人反对资本家掠夺劳动力,也有权反对过度延长工作日。
马克思主义

一、工业机器人的 开发和利用,代替 了工人大量的体力 劳动和部分脑力劳 动。 二、自动化生产线 的广泛使用,直接 从事生产操作的工 人大大减少,甚至 出现了少数的所谓 “无人工厂”。
二 战 以 后, 第 三 次 科 技 革 命
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 自动化是人类社会科 学技术进步的结晶, 他的普遍采用会大幅 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 是资本家阶级获得比 过去更多的价值。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 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 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 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 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 一源泉。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 种基本方式
会计六班
武兴达Βιβλιοθήκη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 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产生的价值。
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 动时间两个部分。
必要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 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 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 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说起来 从封建社会就有了,不过那个 时候每个人生产都是独立的。 简单说来,必要劳动时间,就 是一个人或者一个什么企业, 组织生产什么东西,比如说生 产200个面包,需要一个小时, 这一个小时就是对于这个人或 者组织的必要劳动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 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通过缩短必要劳 动时间、相对延 长剩余劳动时间 的方法,增加剩 余价值的方法。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因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 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

•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发展劳动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缩 短工人必须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以此来延长工人能 够无偿地为资本家劳动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第十四 段373)
解释: 这里“工人劳动的工作日部分”是指必要劳动时间。 “工人无偿为资本家劳动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是指剩余劳 动时间。 那么这句话也就是说资本家发展生产的目的是想通过缩短 必要劳动时间部分从而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
(二)第6段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生产部门之 间的关系
生产工人必要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以及为生产工人必要生活资 料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它们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降低劳动 . 力的价值,从而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既不为工人提供必要生活资料,也不为制造工人必要生活资料提 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分,它们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会产生相对剩余 价值。
重点段落
“尽管工作日的界限ac已定,看来bc仍然可以延长,不过不 是越过它的终点c延长,而是由它的起点b以相反的方向向a 端推移而延长。(363-364)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 364)
解释:这两段话解释了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剩余劳动来增加 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 • • •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 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要降低生活资料价值 要降低生活资料价值,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
• 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仅要降低生活资料价值, 还要降低生产资料价值,也就要降低整个商品的 价值。 • 要降低整个商品的价值,也就是整个社会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 • 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通过个别资本追求超 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
但是整个社会的资本家都想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更多剩余价值这样各个部门的生产率都提高时维持工人生活资料等的费用就会降低从而工人的工资就会降低即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从而剩余劳动时间就会增加一般剩余价值率也就会提高
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A: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B:工作日不变、增加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C: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D: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答案:
D
解析:
为了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
为了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我们需要降低劳动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必要生活资料构成的,因此必须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
我们知道,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因此,为了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必须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由于与生活资料生产相关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影响生活资料的价值,因此也需要提高相关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当上述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时,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单位商品价值就会下降,劳动价值也会下降。
再生产劳动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会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地的相对剩余价值会减少。
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基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7-10: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与超额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形成的。
超额
剩余价值的概念:少数资本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商品的社会价值
之间的差额。它本身属于个别企业创造的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
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但是所有资本家却都能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
• “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通过发展劳动生 产力来节约劳动,目的决不是为了缩短工 作日。它的目的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定量 所必要劳动劳动时间。” (372-373)
解释: 主要目的还是强调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获取 更多的剩余劳动时间,从而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进而利:绝对延长工作日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受到工作 日长度的限制,又容易引起引起工人阶级的反抗,不能满足 资本家追求更多剩余价值的贪欲。于是资本家在既定的时间 里要提高剥削程度,就必须想办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延长 剩余劳动时间。
“当一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例如衬衫便宜的时候, 他决不是必然抱有相应地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减少必 要劳动时间的目的;但是,只要它最终促成这个结果,他 也就促成一般剩余价值率的提高。”(367第七段) 解释:这里强调的是单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时只是出于 想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获取更 多的利润,而他绝对不会是出于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即 付给工人更少的工资。但是,整个社会的资本家都想提高 劳动生产率,获取更多剩余价值,这样,各个部门的生产 率都提高时,维持工人生活资料等的费用就会降低,从而 工人的工资就会降低,即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从而剩 余劳动时间就会增加,一般剩余价值率也就会提高。
重点段落
“尽管工作日的界限ac已定,看来bc仍然可以延长,不过不 是越过它的终点c延长,而是由它的起点b以相反的方向向a 端推移而延长。(363-364)
“这里,改变的不是工作日的长度,而是工作日中必要 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 364)
解释:这两段话解释了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剩余劳动来增加 剩余价值。
•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发展劳动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缩 短工人必须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以此来延长工人能 够无偿地为资本家劳动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第十四 段373)
解释: 这里“工人劳动的工作日部分”是指必要劳动时间。 “工人无偿为资本家劳动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是指剩余劳 动时间。 那么这句话也就是说资本家发展生产的目的是想通过缩短 必要劳动时间部分从而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
“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 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 。”(第十段370)
解释:当个别劳动生产部门提高了本部门的劳动生产力,那 么他在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财富价值就远远高于其他同类 的劳动部门,他就获取了更多的利润,从而在竞争中处于 优势地位。(类似于超额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长度已定的情况下,剩余劳动的延长必 然是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而不是相反,必要 劳动时间的缩短是由于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 (365)
解释:这里主要说的就是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 时间谁决定谁的问题,剩余劳动时间的获得是靠必 要劳动时间的缩短来实现。
• “对于必要劳动转化为剩余劳动而生产剩余价值来说,资本 占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或者说现存的劳动过程,并且只延长 它的持续时间,就绝对不够了。它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 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 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再 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366第四段)
精品课件!
• “然而有一点一开始就很清楚:只有了解了资本的内在本 性,才能对竞争进行科学的分析,正像只有认识了天体的 实际的、但又直接感觉不到的运动的人,才能了解天体表 面上的运动一样。”(368第八段) 解释:这里的资本的内在本性是指资本家以追求利益最大 化为目的,而不会考虑工人的生活条件等因素。只有了解 了这一点才会了
二、主要内容
(一)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 (三)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与超额剩余价值 (四)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对抗性
一、主要内容
(一)1-5:相对剩余价值由缩短必要 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而产生。
(1-2)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可以 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3)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4)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 (5)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二)第6段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生产部门之 间的关系
生产工人必要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以及为生产工人必要生活资 料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它们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降低劳动 . 力的价值,从而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既不为工人提供必要生活资料,也不为制造工人必要生活资料提 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分,它们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会产生相对剩余 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 • • •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 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要降低生活资料价值 要降低生活资料价值,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
• 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仅要降低生活资料价值, 还要降低生产资料价值,也就要降低整个商品的 价值。 • 要降低整个商品的价值,也就是整个社会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 • 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通过个别资本追求超 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
实质:竞争
超额剩余价值
竞争
相对剩余价值
(四)11-14: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对抗性
1.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 便宜,是资本的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第11段 2.降低商品的交换价值和增加商品中包含的相对剩余价值是一致 的。 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既使商品便宜,又使商品中包含的剩余价值 提高。 3.资本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 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