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治慢性浅表性胃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诊治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
【摘要】本文主要以中医的角度对慢性浅表性胃炎发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的方法治则作一系统的探陶辏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简称CSG)主要是指由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改变;其病因病机包括了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久病虚劳等,临床表现则可见到上腹部隐痛或饱胀不适、嗳气、食欲不振、泛酸、恶心呕吐、乏力,舌苔黄腻或白厚腻等;罕见的证型通常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四种[1]。一般而言,若能坚持以正规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予以治疗,同时注意饮食的控制与日常生活保健,大多数会收到满意效果。反之,若不慎失治、误治,则有可能转变成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简称CAG),甚则发展为胃黏膜细胞肠上皮化生、异形增生乃至癌变,不可不慎。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论治;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
进入工业化社会后,由于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与生活作息的紧张,慢性胃炎的患病率日渐升高;对现代人而言,慢性胃炎是一种罕见病、多发病,根据统计学调查发现,它的发病没有明显的地域与城乡差异,而与饮食卫生与生活习惯有关,且男性的患病率要高于女性。临床上,通常可以根据患者的胃镜表现及病理检查将大部分的慢性胃炎区分为两大类,即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和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至于另一种可见于少数文献中记载的肥厚性胃炎,因组织学研究不能证明有此型胃炎,故已摒弃。在本文中,所讨论掂煸慢性浅表性胃炎为主。
1 临床表现
通常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作以青年人为主,约战门诊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70%~80%左右,又可以依胃黏膜所表现的不同将其分为单纯型、糜烂型及出血型三种[2],罕见的临床表现如下。
1.1 症状与体征表现
以上腹部疼痛最为多见,约战85%左右,多为隐痛,进食后尤甚;再则可见上腹部饱胀不适、嗳气、食欲不振、泛酸、恶心呕吐、乏力等。体格检查时可有上腹压痛,少数患者可见到消瘦、贫血。多数患者舌苔黄、白厚腻,此外,无特殊体征。
1.2 西医检查
1.2.1 胃液分昔
此项检查可使慢性浅表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所区别,一般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液酸度正常,而萎缩性胃炎胃液酸度偏低。
1.2.2 胃镜检查
胃黏膜充血、水肿、红白相间,黏膜皱襞顶端腺样充血,黏液增多,黏膜有斑点状糜烂或出血。
2 病因病机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以疼痛为主,因此在中医学中归属于“胃痛”的范畴;然而,又因为各种兼夹症的不同,也包含了“胃痞”、“嘈杂”、“呕吐”等病在内。罕见的病因病机有以下几种:
(1)外邪犯胃:外感寒、热、湿诸邪,客于胃腑,皆可导致胃气阻滞,不通则痛。尤其是寒邪客于胃腑,或者过服寒凉,导致寒凝气滞胃痛。(2)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胃气壅滞,导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如过饥过饱,或者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及脾胃,导致气机壅滞。(3)情志不畅:如忧思恼怒,伤及肝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而发生胃痛。(4)久病素虚诸劳: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导致脾胃失养,不荣则痛。
总之,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痛的发生,中医认为主要由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和久病虚劳等,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荣则痛;或者脾胃失养,不通则痛。本病的病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密切。若日久不愈可导致血行不畅,涩而成瘀,发生瘀血胃痛或者进一步发展为胃痞(如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变证。因此,一旦发现患者已有浅表性胃炎的病征,就须抓紧时机,尽速治疗,以免延误病情[3]。
3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髓,是属于宏观的科学,经过了数千年的临床人体实验也证明了这一方法在临床上对于疾病的治疗是可行而且有效的。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治自然也不例外,如能经由正确的辨证并施以合证的方药,疗效是可以预期的。在此,本文将慢性浅表性胃炎最罕见的证型与对证方药分述如下:
(1)肝胃不和型
症状:可见脘胁胀满疼痛,情志不遂时加重,嗳气或矢气则舒,嗳气频作,纳差,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处方:柴胡疏肝散合勺药甘草汤加减。
用药:柴胡5g,炒白术10g,炒白勺20g,炒苡仁15g,百合15g,法半夏6g,炒枳壳10g,香附6g,炙甘草5g。
加减:肝火偏盛者加黄芩;有出血者加仙鹤草;气郁甚者加佛首、麦芽;嗳气甚者加刀豆壳;胆汁反流者加金钱草;泛酸甚者加煅乌贼骨、白及、大贝母
等。
中成药:理气和胃口服液、和胃胶囔、胃舒冲剂等。
(2)脾胃虚寒型
症状:可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食后作胀,每因受凉或受劳累而复发加重,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或沉细。
治法:温中健脾。
处方: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
用药:党参10g,炙黄芪10g,炒白术10g,炒白勺20g,法半夏6g,陈皮6g,桂枝5g,炙甘草5g,煨木香5g,砂仁壳2g(后下)。
加减:腹胀甚者加枳壳;泛吐清水者加干姜、茯苓;腰膝酸冷者加制附片;大便不成形者加炒楂曲等。
中成药:和胃胶囔、香砂养胃丸、温胃舒等。
(3)脾胃湿热型
症状:可见胃脘痞满热痛,口干口苦,纳谷不香,肛门灼热,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舌质偏红,脉弦滑。
治法:清化和胃。
处方:平胃散合香怜丸加减。
用药:炒苍术10g,川朴6g,法半夏6g ,黄芩10g,仙鹤草15g,生苡仁15g,茯苓10g,煨木香5g,黄怜2g,莱菔子15g等。
加减:大便干结者加决明子;湿偏重者加石菖蒲、佩兰;肛门坠胀者加煨葛根等。
中成药:清幽养胃胶囔等。
(4)胃阴不足型
症状:可见胃脘隐隐灼痛,空腹时加重,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结,食欲不振,食后胃脘痞胀,舌红少津,有裂纹,少苔或花剥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和胃
处方:一贯煎合勺药甘草汤加减。
用药:南北沙参各10g,麦冬15g,生地10g,玉竹15g,白勺20g,法半夏6g,百合15g,生地10g,莱菔子15g,炙干草5g等。
加减:恶寒又有大便干结甚者加肉苁蓉;腹胀痛甚者加香橼皮或者佛首;阴虚胃热甚者加石斛、天花粉等。
中成药:养胃舒等。
(5)其他:如寒邪客胃证以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治之;饮食伤胃证,选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