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黄脊竹蝗监测、预报办法资料.do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黄脊竹蝗监测、预报办法

(试行)

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以下简称竹蝗)是我国南方竹子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该虫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越冬卵于四月底五月初开始孵化,孵化期可延续到6月上旬。初孵跳蝻有群聚特性。7月下旬为成虫期羽化盛期,8月下旬为产卵盛期,产卵可延续到10月初。竹蝗为历史性大害虫,当其大发生时,使大片竹林枯死,造成严重损失。

1 一般虫情调查

1.1 调查内容与方法

虫情监测调查每年进行3次,重点是卵期调查,每次调查的内容与方法如下:

1.1.1 卵期调查

调查时间在9月至羿年4月间,最佳时期在9-11月。一般发生年份只需在成蝗发生范围内开展产卵地调查,在竹蝗发生严重的年份,成蝗被迫远距离迁飞产卵需作大面积调查。

1.1.1.1 竹蝗产卵地识别竹蝗多产卵于危害程度轻微、杂草稀疏、土质松紧适度、向阳山坡的山腰、山脚和路边,另与当年的气候(风、雨)有关,产卵地80%集中在向阳的坡向,但8月中、下旬若以晴日与南风为主,则竹蝗在北向产卵的比率增加。首先摸清成蝗在林中的迁移方向,然后循此方向作线路踏查,据如下特征识别可确定集中产卵地及产卵范围:

(1)竹蝗产卵时,有成蝗迁飞落脚交尾为其识别特征;

(2)产卵后,林中可见蝗虫尸体、头壳或腿节,有竹鸡等鸟类啄食卵块留下的孔洞和林下枯枝落叶被扒动的痕迹。产卵地上土表有黑色园形盖状物,土内常有芫菁幼虫活动。

(3)产卵地林分立竹下层枝盘竹叶被害明显,呈倒扣锅状是显著的识别特征。越接近产卵地中心,下层枝盘竹叶被害程度越重、被取食的枝盘越高;成蝗密度越大,立竹下方枝盘竹叶被危害程度越明显。

下方枝盘竹叶危害程度与卵块密度成正比。

(4)在跳蝻、成蝗连续发生、且危害较重的区域内,产卵地上仍有不少立竹、特别是边缘竹具有下方枝盘竹叶被害症状。这里的产卵地一般面积较宽,卵块密度较大,可目测确定其下为集中产卵地。

将产卵地地点、面积、林况填入表1,并在产卵地显眼处做好标记。

1.1.1.2 调查方法

通过目测和踏查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产卵地范围,然后根据产卵地面积的大小,随机抽取5-10个有代表性的样点,每个样点1平方米,记录挖查的卵块数,填入竹蝗产卵地调查表(表1),由调查表的统计数据推定产卵地的虫口密度。

1.1.2 跳蝻调查

于1龄跳蝻盛发期进行调查。由于竹蝗系集中产卵,因此,跳蝻孵出后呈核心分布。

1.1.

2.1 跳蝻发生范围调查

1.1.

2.1.1 已防治的产卵地跳蝻发生范围调查

跳蝻出土施药后至6月上旬检查未发现跳蝻可视为防治效果好。这时的跳蝻发生面积一般为产卵地面积的3倍。可按3倍产卵地面积记入竹蝗跳蝻调查表中。

1.1.

2.1.2 未防治产卵地上跳蝻发生范围调查

跳蝻出土2-3小时便可沿竹杆(或就近其它植株)爬往顶梢(枝)部,24小时后大多可上竹取食。1-3龄跳蝻喜在顶梢部取食,造成立竹顶梢竹叶梢部竹叶显著被害。跳蝻密度越大造成的危害程度也越重。轻者竹叶变黄,重者竹顶梢叶片被吃光。可根据下列症状经过踏查或对坡目测确定跳蝻发生区和范围。

A)竹顶梢叶被危害,林冠上层呈黄色或赭色,与周围健康竹林的绿色差异明显;

B)地上杂草灌木叶片上有大量跳蝻粪便;

C)地上有正出土的跳蝻。

1.1.

2.2 虫口密度调查

1.1.

2.2.1 地面跳蝻密度调查

在每调查一块竹林时,先沿对角线方向对竹林及附近区域进行踏查,然后在各个跳蝻分布地段内,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抽取有代表性的样点5-10个,调查1平方米范围内的跳蝻数,或一面记住步行的步数(一步约0.75米),一面记住左右两边1米内惊起的竹蝗数,由此可折算出竹蝗的密度。将结果填入竹蝗跳蝻期地面虫情调查表(表2)。

1.1.

2.2.2上竹跳蝻调查

跳蝻上竹后在一定范围内呈随机分布。调查的方法是,于晴天上午对竹蝗发生区的竹林进行调查,根据竹林的分布情况,按对角线方向踏查。在有代表性的线路上,一般每隔10米以上调查一株样株,每1000亩竹林调查样株30株,样株要求包括不同眉径的毛竹。通过摇动竹杆的办法,记录每株毛竹上惊飞竹蝗的数量,将结果填入竹蝗上竹后虫情调查表(表3)。如发现1000亩以上大片竹林虫口密度分布很不均匀,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块调查,摸清块状分布范围及虫口密度。

1.1.3 竹蝗迁飞情况调查在竹蝗迁飞期,对竹蝗发生区周围竹林进行观察,一旦发现竹蝗迁入,则按竹蝗上竹后的虫情调查方法抽样调查,记载迁入竹蝗的分布面积及虫口密度,将结果填入(表3)。

1.1.4 危害程度调查

根据竹叶被取食程度确定竹蝗危害程度。

轻:竹叶被食1/3以下,远看竹林略变色,记为“+”;

中:竹叶被食1/3-2/3,远看竹林呈黄色,记为“++”;

重:竹叶被食2/3以上,远看竹林呈火烧状,记为“+++”。

调查结果填入表3。

1.2 调查资料的汇总

1.2.1发生面积的统计标准:以轻度发生为统计起点。

1.2.2低虫口面积:指发生轻度以下的面积,一般不防治,但需

监测虫情变化。

1.2.3竹蝗卵、跳蝻上竹前调查的有虫面积,不作为发生面积统计。

1.2.4每次虫情调查结束后,及时根据表1或表2汇总填入竹蝗卵(跳蝻)地面虫情调查汇总表(表4);根据表3汇总填入竹蝗上竹后虫情调查汇总表(表5),附上虫情分布图和文字说明材料于汇总结束后5日内通过INTER网上报至各级主管部门,同时发布虫情预报。

2.系统虫情调查

2.1标准地

在竹蝗常发区,选择不同地形、坡向、林相的有代表性的林分,设立3-5块固定标准地,如标准地当年无虫,可在有虫林地设临时性标准地进行调查,每块标准地面积不小于2亩。

2.2卵期调查

2.2.1卵密度调查每年4月上、中旬(江西宜丰),在每块标准地沿对角线设5—10个样点,每个样点挖查1平方米,将结果填入表1。

2.2.2卵孵化情况调查在进行卵密度调查时,于每块标准地随机抽取10块卵块,当场统计总卵粒数,死、活卵粒数。并将活卵用培养皿或其它容器装好,上面覆上一层细土,用纱布罩上,并保温保湿,待进入初孵期时,每隔1—2天检查一次孵化情况,直至卵全部孵化为止,将每次调查结果填入竹蝗卵孵化情况调查表(表6)。

2.2.3卵发育进度调查从卵密度调查的卵块中,任意抽取20-30块完整卵块,放于一容器(底部可漏水)中,覆上细土,置于室外蔽荫处,每隔2-3天从中随机取2-3块卵块,剥出卵粒观察发育情况。如卵已开始发育,便可进行第一次发育进度观察,如第一次观察大部分卵没有发育,每隔2—3天进行第2、3次观察,直至大部分卵已发育为止。每次观察胚胎发育特征,将结果填入竹蝗卵发育进度调查表(表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