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席勒的美学思想共26页文档
席勒的美学思想
![席勒的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07f869a0740be1e640e9a12.png)
席勒的美学思想席勒(1759—1805),德国诗人、剧作家、狂飙突进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
1759年11月10日生于内卡河畔的马尔巴赫。
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
1766年,举家迁往路德维希堡。
幼年曾进拉丁语学校。
13岁时,被公爵强迫选入军事学校,接触到莎士比亚剧作、狂飙运动文学和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作品,深受影响。
1780年毕业后,在一个步兵旅当军医。
1781年,完成《强盗》的写作,公演后引起强烈反响。
1782年9月22日,席勒毅然摆脱公爵束缚,乘机逃出斯图加特,到达曼海姆。
其间,完成《阴谋与爱情》。
这是席勒青年时代最成功的一部剧作,反映了当时德国统治阶级政治的腐败、生活的侈靡、精神的空虚、宫禁的秽行。
恩格斯曾说,它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1785年4月,席勒接受克尔纳等人的邀请,前往莱比锡。
由于深感友情温暖,写成名诗《欢乐颂》。
同年秋,迁居德里斯顿,写成中篇小说《失去荣誉的犯罪者》和未完成的《视鬼者》,同时完成《唐·卡洛斯》。
这是席勒青年时代最后一个剧本,也是他的文艺创作由狂飙突进时期进入古典时期的一个过渡。
1787年7月,席勒应卡尔普夫人之邀前往魏玛,因感需要学习,毅然放下写作。
从1788至1795年,研究历史与康德哲学。
1789年三月,经歌德介绍到耶拿大学任历史教授。
1792年,获法国国民会议颁发的荣誉公民状。
1793年9月,席勒回路德维希堡探望父母,结识了出版商科塔,商定出版文艺刊物《季节女神》,后又出版《文艺年鉴》。
其间,席勒同歌德结为深交。
从1794至1805的10年,两位诗人的结交给德国民族文学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两人通力协作、相互启发。
歌德的已经衰惫的创作精力经席勒的激荡而又旺盛起来,获得“第二次青春”,席勒得到歌德的帮助,逐步从唯心主义的哲学探讨中摆脱出来,面对现实。
由于两人的密切合作而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作品。
席勒最大的一部历史剧《华伦斯坦》于1799年完成。
席勒美育思想中完整人的塑造-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席勒美育思想中完整人的塑造-美学论文-哲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575939327284b73f342504e.png)
席勒美育思想中完整人的塑造-美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席勒是德国古典主义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其美学的原创性贡献对现代美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
在被工具理性主宰的时代,席勒继承了卢梭等启蒙学派的思想传统,发展了康德的美学思想理念,将康德的形式美变为一种对现实的批判力量。
通过对人性完善和社会改造的重新思考,席勒创作出《审美教育书简》力图构建自己的审美王国。
他主张用审美游戏的方式改造人性,使人从片面性发展中解脱出来,摆脱物质上和道德上的强制。
席勒看到了理性价值膨胀带给人的生存危机,对人性的反思揭示了现代人的异化问题,并努力为人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哈贝马斯曾评价其《审美教育书简》为现代性的审美批判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1](P24).一、席勒美育思想的构建背景正如席勒在第一封信中所说,《审美教育书简》是关于美和艺术的思考,这与人类的幸福生活有紧密联系。
法国大的爆发给予席勒实现人性解放的希望。
然而,面对的倾覆以及雅各宾派的专制恐怖政策,席勒意识到这种并没有实现自由王国的构建。
于是,他转向对人性的挖掘,希望审美道路的铺设能够让人成为完整的人,使社会实现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为了解决经验中的问题,人们必须通过解决美学问题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2](P4).这也是席勒与同时代先验唯心论思想家的不同,他是在探讨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思考人性的完善,实现人类的理想生活构建。
此外,康德对席勒美学思想的建立也有很大影响。
康德吸取英国经验派和大陆唯理派中合理的东西,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批判哲学体系。
在对审美判断力进行分析时,康德阐述审美判断的本质特性,认为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因此,审美是无功利性的、自由的。
这给席勒构建审美王国以启迪,如何在价值理性被高举的时代中完善完满的人性成为席勒美学的重要内容。
席勒认为,国家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对个人完整性的发展是无效的。
论歌德席勒美学思想1012537
![论歌德席勒美学思想1012537](https://img.taocdn.com/s3/m/3afb81363968011ca30091ca.png)
论歌德席勒美学思想姓名:刘蕙质学号:1012553德国古典美学-----歌德、席勒的美学思想中文摘要:通过对歌德思想和席勒美学思想的阐述及对比,折射出德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地位,及对现实美学的影响以至对西方美学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德国古典美学的解释又衬托出歌德、席勒的经典美学,必然的内在联系成为美学上的一篇美丽的旋律。
关键词:歌德,席勒,美学思想,德国古典美学,西方美学英文摘要:Goethe and Schiller by ideological and aesthetic ideas expounded co ntrast, reflect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aesthe tics and aesthetic impact as well as the reality of Western aesthetic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ae sthetics and bring out the Goethe, Schiller…s classic aesthetic,the aesthetic is bound to become the inherent beauty of a melody. 关键词:Goethe,Schiller,aesthetic,German classical aesthetic,the Western aestheti c德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系统的过程。
德国古典美学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由康德为始,到黑格尔之间形成的一股强大的唯心主义美学。
它全面地总结以往的美学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以前规模最大、最有严谨科学形态的美学思想体系。
将辩证法和历史观全面引引用到实践中。
当时的德国政经落后,但社会上依然是上升的资产阶级和没落的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
归纳总结席勒的文艺思想
![归纳总结席勒的文艺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aab6489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32.png)
归纳总结席勒的文艺思想席勒是德国文艺界的重要人物,他的文艺思想对于德国浪漫主义运动以及后来的欧洲文学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归纳总结席勒的文艺思想,并探讨其对于文学艺术的启示。
首先,席勒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表达的高尚形式。
他强调艺术作品的力量与感染力,认为艺术家的创作应当从内心深处的体验和情感出发,将其化为作品中的形象与情节。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或者消遣的方式,而是人们思想和灵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席勒主张让文学作品充满情感和激情,通过艺术的形式来传递内心的真实体验。
其次,席勒关注艺术的自由与创造力。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摆脱现实的束缚,追求内心真实的表达与创作。
他强调艺术创造中的自由性与想象力,主张通过艺术来扩展人类的精神境界,超越个人的局限与现实的束缚。
席勒对于艺术家的职责是激发人们的感情,唤起内心的共鸣,以此来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第三,席勒主张艺术与道德的结合。
他认为真正的艺术作品应当具有一定的道德意义和社会价值,艺术家的创作应当有助于人们的精神启迪与道德提升。
他批判了浪漫主义者对于艺术的过度追求美感而忽视了艺术的伦理责任。
他提出艺术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玩美中的真善与全美的玩善",艺术家应当在创作中体现出对于人伦的关怀与社会价值的追求。
此外,席勒主张诗学与哲学的结合。
他认为诗学是舞台艺术与哲学的综合体,推崇对于思辨与智慧的追求。
他主张诗学要超越对于美的单纯追求,更加关注人类存在的本质与意义。
席勒强调艺术的思辨性与思想的深度,要求艺术家在创作中展现出对于世界本质的思考与探索。
总之,席勒的文艺思想强调情感与精神的表达、自由与创造力、艺术与道德的结合以及诗学与哲学的融合。
他的思想对于德国浪漫主义运动以及后来的欧洲文学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席勒的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的探讨,更是对于艺术的真诚追求与反思,为后来的文艺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最后要强调:席勒的思想对现代文学艺术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六讲 歌德美学思想
![第六讲 歌德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3127f82d5bbfd0a78567313.png)
• 所谓“为一般而找特殊“就是从一般概念 出发,诗人心里先有一种待表现的普遍性 的概念,然后找个别具体形象来作为它的 例证和说明;至于”在特殊中显出一般“ 则是从特殊事例出发,诗人先抓住现实中 生动的个别具体形象,由于表现真实而完 整,其中必然要显出一般或普遍的真理。
• 歌德还把这种分别看作“寓意”和“象征 ”的分别:
• 寓意把现象转化为一个概念,把概念转化 为一个形象,但是结果是这样:概念总是局 限在形象里,完全拘守在形象里,凭形象 就可以表现出来。
• 象征把现象转化为一个观念(感性的形象 ),把观念转化为一个形象,结果是这样: 观念在形象里总是永无止境地发挥作用而 又不可捉摸
• 民族文学: • 一个古典性的民族作家是在什么时候和什么
地方成长起来的呢?是在这种情况下: • 他在他的民族历史中碰上了伟大事件及其后
果的幸运的有意义的统一;他在他的同胞们的 思想中抓住了伟大处,在他们的情感中抓住 了深刻处,在他们的行动中抓住了坚强和融 贯一致处;
• 他自己被民族精神完全渗透了,由于内在 的天才、自觉对过去和现在都能共鸣;他
• 在歌德以前,人们往往从形式的角度看整体 概念,但歌德所强调的整体是与内容联为一 体的。
• “如果形式特别是天才的事,它就须是经过 认识和思考的;这就要求灵心妙运,使形式 、材料和意蕴互相适合,互相结合,互相渗 透。”
• 综上所述
• 歌德的“显出特征的整体”说,着重从客观 现实和具体事物出发,要求理性与感性的统 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 统一,艺术与自然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 一,以及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统一,所以 他的文艺思想含有辩证的因素。
• 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的关系:他既是自然 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他是自然的奴隶 ,因为他必须用人世的材料来工作,才能使 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 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 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艺术要通过一种完 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 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息的心智的果实, 或者说,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 的结果。
席勒作品美学分析
![席勒作品美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7c57eb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ea.png)
席勒作品美学分析约翰·克里斯多夫·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人们称为“德国的莎士比亚”。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表达了对自由、人性、爱和道德的思考和探索。
本文将对席勒的作品美学进行分析。
席勒作品的美学追求体现在他对情感与理性、个性与社会的关系的思考上。
席勒认为,只有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在他的作品中,他通过情感力量和理性智慧的结合,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巨大潜力。
在席勒的作品中,个体的情感和渴望与社会的规范和道德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但他认为这种冲突不是不可调和的,而是可以通过超越个人的利益,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和人性的境界。
席勒作品中的美学体现在对爱和美的追求上。
他将爱视为人类最伟大的力量之一,通过爱的力量,个人可以超越自身的局限,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而美则被席勒视为人类灵魂的表达形式,通过审美体验,人们能够获得向上的力量和心灵的愉悦。
在席勒的作品中,他通过对爱和美的描写和探索,展示了人类情感和理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追求的不只是表面上的美丽,而是那种源于内心的自由和和谐之美。
席勒作品的美学还体现在其戏剧创作中。
他创作了许多具有深刻思想和人性洞察力的戏剧作品,如《唐·卡洛斯》、《亲密关系》等。
席勒通过这些戏剧,揭示了权力、自由、道德等人类主题的复杂性,展现了人类生活中的痛苦和挣扎。
在席勒的戏剧中,他通过对个人和社会的独立和自由的思考,探索了人类的命运和人性的境界。
他的戏剧让人们重新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社会和道德的思考和讨论。
第07讲 席勒美学ppt课件
![第07讲 席勒美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decba5d9b6648d7c1c74673.png)
---------------------------------------------------------------最新资料推荐------------------------------------------------------第07讲席勒美学ppt课件西方美学导论第六讲:席勒的美学思想本讲义引文的页码指《大师谈美》,李光荣译,重庆出版社,2008 年 7 月对美的享受,以及对美带来的至乐的追求,是我们人类最基本的嗜好;正如它的纯正性体现了人类对高尚道德的向往一样,这种嗜好也正体现了人的最纯正的天性。
(22-23)第一封信席勒(1759-1805)德国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和美学家/哲学家。
父亲是军队外科医生,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
16 岁时由学法律改学医,20 岁时所写的《心理学哲学》的论文未获通过,第二年以《论人的动物性和精神性的关系》通过。
毕业后在军队当军医。
受歌德影响,开始创作戏剧。
1781 年发表第一个剧本《强盗》,以后有《阴谋与爱情》等。
席勒的主要美学著作是《美育书简》(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 in a Series of Letters (ber die sthetische Erziehung des Menschen, in einer Reihe von Briefen, 1793-95) ),由 27 封信所组成。
这些信是写给丹麦奥古斯丁堡公爵(the Duke of Augustenburg)并在他和史梅尔曼伯爵的三年资助下完成的。
另外他还有一部《论美书简》(1793),是由写给丹麦亲王克尔纳1 / 137 封信所组成。
克尔纳[C G Krner]是席勒的崇拜者和朋友,帮助席勒偿还过债务。
席勒和德国诗人和作家歌德(Goethe)私交甚笃,但始终徘徊于诗与哲学之间。
他的朋友韩波尔特(Humboldt)有一次向他说,没有人能说你究竟是一个进行哲学思考的诗人,还是一个做诗的哲学家。
歌德与席勒美学思想之比较
![歌德与席勒美学思想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b37025828ea81c759f57844.png)
歌德与席勒美学思想之比较在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狂飚突进”运动中一大批青年文学家在德国涌现,文学进入繁荣时期。
歌德与席勒正是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所产生的杰出的领袖,他们将德国民族文学提高到全欧的先进水平,共同奠定了德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他们“各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
黑格尔评价他们说,“席勒和歌德都不仅是他们时代的歌手,而且是范围更广泛、意义更深刻的诗人。
”朱光潜也说,“由于两人合作,有意识地走古典主义的道路,不但把各自的文艺创作推进到高度的成熟,而且也替德国建立了一种辉煌的民族文学。
”由于受德国现实阶级关系、社会政治状况以及哲学观点等方面的影响,歌德与席勒的创作和理论上则是既有联系又相区别。
歌德(1749—1832)深受德国启蒙主义者赫尔德的影响,他积极参加狂飚突进运动,并培养起对民间文学、荷马史诗和莎比亚作品的强烈兴趣。
由于具有资产阶级的革命与妥协双重矛盾,歌德在十八世纪八十年代脱离了狂飚运动,走向了追求古典文化、宁静和谐的道路。
在文艺美学思想上,他接受了狄德罗、莱辛的影响,继承并发展了他们的唯物主义、现实主义观点。
从总的方面来说,歌德的思想倾向是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并表现在他的许多文艺理论主张上。
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上,歌德认为艺术既服从自然,又超越自然。
艺术家“应该遵循自然,研究自然,摹仿自然,并且应该创造出一种毕肖自然的作品。
”但是,“摹仿自然”并不同于完全的再现自然,而应有所超越,对自然进行艺术加工、改造,发挥作家的主动性。
所以,他提出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可见,歌德在处理文艺与现实关系的问题上,是持辩证的、现实主义的态度。
关于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古典主义”实际上指的是现实主义。
对于歌德本人的创作实践来说,很难讲是现实主义的,还是浪漫主义的。
在创作上,他从浪漫主义到古典主义,追求的是二者的结合,但他的主要思想倾向还是现实主义的。
席勒作品美学分析
![席勒作品美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b354ddc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9f.png)
席勒作品美学分析席勒(Friedrich Schiller)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德国古典主义的代表性思想家和诗人”。
席勒的作品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美学理论和思想,本文将对其作品的美学进行分析。
席勒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艺术和人的自由。
对于艺术,他的观点是,艺术的目的在于创造美好和崇高的愉悦,并通过艺术的表现方式将其传达给观众。
而对于人的自由,他认为人的自由是一种道德和政治上的权利,并与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即艺术是自由的产物,只有人们拥有自由才能创造出真正优秀的艺术品。
席勒的美学思想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崇高”的概念,他认为崇高是艺术创作中最高的目标之一。
崇高是指在人的内心世界中,面对伟大的自然力量或无限的远景时,产生的一种深深的震撼和感动。
崇高与美有所区别,美是由于感官的愉悦而产生的,而崇高则是由于感官和理性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因此,席勒认为艺术家必须通过创造出具有“崇高”质感的作品来达成艺术的最高境界。
在席勒的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他的戏剧作品《理性和情感》。
这部戏剧呈现了席勒美学思想的核心,即人的自由、崇高和美丽。
这个故事讲述了两个姐妹,一个姐妹擅长理性思考,另一个姐妹则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她们的故事展示了理性和情感的冲突和调和。
席勒在这部作品中揭示了人性中重要的两种力量,即理性和情感,他认为这两种力量都是必要的,只有将它们结合起来,才能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
同时,他也强调了个人的自由权利,提出了一种人本主义的美学理念。
总的来说,席勒的美学思想代表了德国古典主义时期的最高水平,并成为德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他的思想深深影响着欧洲文化和哲学的发展,为后来的艺术家和学者提供了巨大的启示。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操作上,席勒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艺术思想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推进文化和社会的进步。
歌德席勒的美学思想
![歌德席勒的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407344aa8956bec0875e302.png)
席勒则信奉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是唯心主义二元论者。他用唯心主义的观点
去考察自然,不相信客观自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他反对自然,寻求超自然的空幻的 理想生活,他认为世界由两个独立的部分构成,一个是真实的,另一个是理想的世界。
二:艺术创作上的不同
同为诗人
歌德从实际出发,从具体的实践出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题材;歌德认为,客观自然是创作的源泉, 作家只有热爱自然,以自然为基础,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作品。
席勒则抛开现实,只从主观想象出发,只求理想,而不考虑现
实用想象去勾勒生活。席勒认为观念高亍自然。他不注意从现 实中取材,而偏亍从空幻的理想取得灵感,不是取自外界自然, 而是取亍作家个人的主观想象。这是浪漫主义的空想。
பைடு நூலகம்
感性
人 性
人格(Person)
基 础
对立
状态(Zustand)
理性
自由 自我或理 性
时间 自我的规定或感性
变
基 础
⑨
相反力量作用的关系 感性本性 要求 实在性 理性本性要求绝对形式性 时 间 限 制 感 性 冲 动 “把一切内在的东西外化” “给一切外在的东西加上形 式” 理 形 游 性 式 戏 本 冲 说 性 动
④
他还说过:“美是自然的秘密规律的表现,没有美的 存在;这些规律也就绝不会显露出来。
歌德谈美更多谈的是艺术美。他认为艺术美主要表现在特征、 内容和意蕴方面。
所以,艺术美应当是“有生命的显出特征的整体”。 ⑤
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dcf100e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48.png)
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导言在历史长河中,美学理论一直是人们探究和思考的重要方向之一,作为一门关于美的哲学学科,它不仅探讨了美的本质和境界,更关注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而在众多美学理论家中,德国著名诗人、戏剧家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的美学思想独树一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探讨席勒的美学思想,并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一、席勒的美学思想概述席勒将美学理论与人的自由自主紧密结合,主张美是人类自由自主发展的结果。
他认为,美是一种超越现实、具有普遍性的力量,它不受现实条件的限制,能够在人们内心中产生共鸣。
席勒以艺术为手段,通过情感的唤醒和审美的提升,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1. 美与自由席勒的美学思想中,自由是核心概念之一。
他认为,自由是人类的本质属性,只有通过自由的发展和实践,人类才能真正实现一种高级的存在状态。
而美作为自由的表现形式,是人类自由自主的产物。
席勒坚信,只有在真正追求美的过程中,人们才能发现和实现自身的内在价值。
2. 美与教育在席勒的观点中,教育与美是密不可分的。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艺术的启发和引导,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并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自由的人格与美的情感,使人们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3. 美与道德席勒认为,美与道德是紧密联系的。
美不仅仅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更是一种道德的准则。
他主张人们应该通过审美境界的提升,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实现自我超越和成长。
只有通过美的追求,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并尊重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席勒美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1.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席勒的美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精神上的满足。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物质主义的倾向,常常让人们失去对美的感知和追求。
而席勒的美学思想呼唤人们重新审视自我和世界,关注内在的美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结。
歌德与席勒美学思想比较论文
![歌德与席勒美学思想比较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4e03ab3af1ffc4fff47acb5.png)
论歌德、席勒美学思想10级艺术设计姓名:史路路学号:1012553歌德与席勒美学思想比较——论艺术与自然关系、论典型问题摘要:歌德和席勒是同一时期、不同风格的文学家。
他们的文艺实践折射出迥异的美学思想, 而这种美学思想的对立和联系正是西方美学数千年来各种思想相互冲突和融合的一个缩影。
他们创作审美观的不同导致了他们早期创作方法的不同, 而这种不同在文学史和美学史上都是带有典型意义的。
关键字:歌德席勒自然现实理想艺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歌德和席勒虽然同为法国同一时期的剧作家、诗人、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都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
但是,由于他们哲学倾向观点的不同, 他们走上了不同的创作道路, 形成两种截然相反的创作方发。
歌德受卢梭、狄德罗,特别是斯宾诺莎的影响,哲学上是唯物主义和无神论。
而席勒则信奉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是唯心主义二元论者,歌德和席勒分别走上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创作道路。
主要表现在他们创作方法中对艺术与自然、典型问题上的认识上。
一、论自然和艺术关系自然和艺术的关系,一直是西方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自然要通过一种完整向世界说话,但是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的心智的果实。
不同时代、不同美学家对这个问题都有不同的看法。
一般来说,艺术和自然的关系就是作家的作品和他要反映的现实生活的关系,也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所以,理解歌德与席勒早期创作方法的美学思想应由此人手。
文学是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作家只有从生活出发,通过感官和思维去观察、体验、分析和认识生活,才能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好的作品。
并且,他的作品也只有这时才显得真实感人, 给人以美感。
如果作家依据不同的理论,就会出现不同的创作方法,而他们的作品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以唯心主义为基础,反对自然, 从主观出发,就会倾向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相反,以唯物主义为基础, 看重自然,就会主张从客观出发的创作方法。
席勒主张前者,歌德主张后者。
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f1785ba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8a.png)
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导言: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了艺术和美的本质,以及其对人类的价值和意义。
席勒(Friedrich Schiller)作为德国古典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对美学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美学思想深受康德(Immanuel Kant)的影响,强调了情感的自由发展和艺术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席勒的美学思想,并分析其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及启示。
一、席勒的美学思想1.1 美的本质席勒认为美是自由表达情感和理性的完美统一。
他主张,美的本质在于对情感和理性的完美融合,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达和展示。
艺术品具有独立于现实世界的存在,能够唤起人类内在的情感共鸣。
1.2 自由的美席勒强调,真正的美需要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
只有个体在自由的状态下才能产生真实的情感和创造力。
他认为,过于受到束缚的个体难以真正体验到美的真谛,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人才能够发挥其潜能和创造力。
1.3 艺术的作用席勒认为,艺术的目的是使人们摆脱生活的庸俗和琐碎,追求高尚和纯粹。
通过艺术创作和鉴赏,人们能够获得精神的满足和自我超越。
艺术不仅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对人类自身的追问和思考。
二、席勒美学思想的现实意义2.1 个体的自由发展席勒的美学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发展与价值。
在现实社会中,个体往往受到各种束缚和限制,难以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
席勒认为,只有个体在自由的环境中才能追求真正的美和价值,因此,我们应该为每个人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2.2 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席勒主张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个体的情感和理性。
艺术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去发现和表达真实的情感。
在现实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让他们能够在艺术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2.3 艺术的社会作用艺术不仅仅存在于自我欣赏之中,还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通过艺术的创作和传播,我们能够触动人们的内心,唤起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歌德席勒的美学思想
![歌德席勒的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407344aa8956bec0875e302.png)
《少年维特的烦恼》(1744)
小说受英国感伤小说的影响,采用 第一人称的书信体形式。
主人公维特是18世纪德国进步青年 的典型,深刻反映了德国知识分子 的精神苦闷 。
表现出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 。 产生重要影响,使歌德一跃成为世 界知名的青年作家。⑤
⑥
作品表现了对封建的等级偏见、 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 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 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勇敢地 喊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要求摆 脱封建束缚,建立平等的人际 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 生动地反映了青年们的感情, 憧憬和痛苦,表现出一种抨击 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 因而更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⑦
保持人格不变,扬弃时间和变化, 追求真理和正义。
10
把人置于时间的限制之中, 使人变为物质 。
• 席勒认为只有游戏冲动才能把这两种冲动的作用 结合起来,排除一切强制,使人在物质方面和精 神方面都达到自由。这也正是游戏冲动能使人性 归于完整的根本原因 • 所以,美戒活的形象是感性与型式(理性),主观 与客观在审美主体(人)的意识中的统一,戒者说 是对象与主体的统一,美对我们是一种对象,同 时又是我们主体的一种状态。
Thanks · -·
生平
席勒(1759—1805),德国诗人、剧作家、
狂飙突进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 1759年11月10日生于内卡河畔的马尔巴赫。 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 1766年,举家迁往路德维希堡。幼年曾进 拉丁语学校。 13岁时,被公爵强迫选入军事学校,接触 到莎士比亚剧作、狂飙运动文学和启蒙思 想家卢梭的作品,深受影响。
物的“自我觃定”。这说明美是一种超越物质功利和理性目的的东西。 他觃定美的本质的“自由”是既符合法则而又摆脱法则的。
席勒认为,美是感性的,是在直观中显示出来的自由;美是超功利的, 与认识活动和道德目的无关;美是纯形式的,与内容和材质无关。
席勒的美学思想
![席勒的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5b3dcf8fab069dc502201da.png)
席勒的美学思想摘要:在西方理性启蒙的时代思潮中,席勒痛感于社会政治的困境,选择了高扬理性、追求人类精神与生活的自由和谐的审美道路。
他以诗人的灵性发挥了康德哲学中审美自由与“自然向人生成”的思想,在先验的分析中围绕“人性完整”这一人本主义中心议题提出审美教育思想,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统一。
席勒从人的精神能力与有限存在出发,寻求美与无限的幸福所在,具有永恒的意义。
关键词:审美与自由阐释与选择现实意义席勒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和美学家。
他从总体上接受了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并从这个体系出发来构建自己的人本主义美学体系。
歌德说:“贯穿席勒全部作品的是自由这个理想。
”不论是他的《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的审美教育思想和游戏理论,还是《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对文艺发展及其规律的认识,都是通过自由与美达到人性的和谐与完满。
而席勒在《论美书简》中又说,“美是现象中的自由”、“现象中的美与自由是同一的”,所以对“美”的分析可归于他对理性/自由的选择之下,“自由是美直接的根据”。
席勒生于启蒙时代,自由、平等、博爱的时代精神与他自身敏感的诗人气质结合,使他认识到人的有限性以及工业文明带来的人与自然相分离的后果,从而选择走向自由,走向精神解放和人格完美的路径。
一、席勒的美学思想席勒的美学体系构驾于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之上,同样是自然向人(自由)的生成(在人身上就是人的自我生成)过程,康德哲学中的二元矛盾特别是感性与理性的冲突是体系的内在发展动力。
在席勒的人本主义思索中,人与自由(内在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外在自然)的关系问题涵盖了人类发展所遇到的主客观两方面的问题,他的《论美书简》、《审美教育书简》、《论崇高》主要论述美与自由的问题,而在《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主要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人与自由1.美的本质席勒在《论美书简》中试图客观地提出美的概念,并从理性的本性出发完全先验的证明美,主要是抽象地讨论自然现象(包括人)及其自由(美)。
席勒的美学思想
![席勒的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a5b7a29cfc789eb172dc85a.png)
席勒的美学思想席勒(1759—1805),德国诗人、剧作家、狂飙突进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
1759年11月10日生于内卡河畔的马尔巴赫。
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
1766年,举家迁往路德维希堡。
幼年曾进拉丁语学校。
13岁时,被公爵强迫选入军事学校,接触到莎士比亚剧作、狂飙运动文学和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作品,深受影响。
1780年毕业后,在一个步兵旅当军医。
1781年,完成《强盗》的写作,公演后引起强烈反响。
1782年9月22日,席勒毅然摆脱公爵束缚,乘机逃出斯图加特,到达曼海姆。
其间,完成《阴谋与爱情》。
这是席勒青年时代最成功的一部剧作,反映了当时德国统治阶级政治的腐败、生活的侈靡、精神的空虚、宫禁的秽行。
恩格斯曾说,它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1785年4月,席勒接受克尔纳等人的邀请,前往莱比锡。
由于深感友情温暖,写成名诗《欢乐颂》。
同年秋,迁居德里斯顿,写成中篇小说《失去荣誉的犯罪者》和未完成的《视鬼者》,同时完成《唐·卡洛斯》。
这是席勒青年时代最后一个剧本,也是他的文艺创作由狂飙突进时期进入古典时期的一个过渡。
1787年7月,席勒应卡尔普夫人之邀前往魏玛,因感需要学习,毅然放下写作。
从1788至1795年,研究历史与康德哲学。
1789年三月,经歌德介绍到耶拿大学任历史教授。
1792年,获法国国民会议颁发的荣誉公民状。
1793年9月,席勒回路德维希堡探望父母,结识了出版商科塔,商定出版文艺刊物《季节女神》,后又出版《文艺年鉴》。
其间,席勒同歌德结为深交。
从1794至1805的10年,两位诗人的结交给德国民族文学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两人通力协作、相互启发。
歌德的已经衰惫的创作精力经席勒的激荡而又旺盛起来,获得“第二次青春”,席勒得到歌德的帮助,逐步从唯心主义的哲学探讨中摆脱出来,面对现实。
由于两人的密切合作而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作品。
席勒最大的一部历史剧《华伦斯坦》于1799年完成。
修改版 美学第4讲 近代美在理性(自由)
![修改版 美学第4讲 近代美在理性(自由)](https://img.taocdn.com/s3/m/fd5d1426f12d2af90242e6c9.png)
然后是古典性艺术,其物质形式与精神内 容完全和谐;美学风格为静穆和悦。
近代美在理性/自由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黑格尔美学还 强调了美的历 史性,因此它 描述了艺术发 展史,即每一 种艺术类型及 其相应的艺术 门类的发展史。
然后是古典性艺术,其物质形式与精神内 容完全和谐;美学风格为静穆和悦。
近代美在理性/自由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近代美在理性/自由 康德的美学思想 2.批判哲学
近代美在理性/自由 康德的美学思想 2.批判哲学
我能认识什么? “人为自然界立法”
近代美在理性/自由 康德的美学思想 2.批判哲学
我能做什么? “人为自身立法”
近代美在理性/自由 康德的美学思想 2.批判哲学
我能希望什么? “审美鉴赏能力”
近代美在理性/自由 康德的美学思想 2.批判哲学
康德终生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
近代美在理性/自由 康德的美学思想 1.康德简介
康德的一生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 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 哲学。 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 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 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 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 (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 力批判》(1790年)。 “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
形式性
(理性的强迫)
教育 游戏冲动
近代美在理性/自由
席勒的美学思想
冲动 人
(作为有限 存在)
对象 广义的生命 冲动
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广义的美
席勒的美学思想ppt课件
![席勒的美学思想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543a4996edb6f1aff001ff9.png)
曹卫东
内容
一、生平与著述 二、现代性的概念 三、席勒与古今之争 四、异化批判: “完整的人” 五、《强盗》分析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1759~1805
一、生平与著述
1759年,生于内卡河畔马尔巴赫的一个医生家 庭。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灿烂光芒照大地!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 来到你的圣殿里! 你的力量能使人们 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辉照耀下面 人们团结成兄弟。
席勒作为历史学家
德国大使评席勒:“众所周知,他不仅 是诗人和剧作家,而且是历史学家,无 论是他的《三十年战争史》,还是他创 作的诗剧《华伦斯坦》,都在探讨那场 恰恰使德国遭受重创的欧洲大冲突中的 一段灾难深重的历史。席勒是历史学家, 而且生活在血淋淋的法国大革命时代, 他依然对善和美怀有满腔的热情,这说 明他是理想主义者,但不是幻想家。席 勒心中汹涌澎湃的道德冲动,来源于他 那有过诸多恐怖的时代”。
华伦斯坦领导神圣罗马帝国军队抗击瑞典, 守护德国,双方的交战导致了瑞王的战死, 瑞典从此退出德国。
华伦斯坦并不是德意志人,他生在波希米 亚(今捷克),作为一个最终德意志化的 人物,他守护了德国。
席勒在中国
《席勒文集》,张玉书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秀美与尊严:席勒艺术和美学文集》,张玉 能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三十年战争史》(1792~1793): 在这部著作里着力描写华伦斯坦和古斯 塔夫·阿道夫。
席勒作为美学家
自1791年开始研究康德哲学,1793至 1795年,写成《论悲剧艺术》、《论秀 美与庄严》、《论激情》等论文10多篇。
其中最重要的是: 《审美教育书简》(27篇,1795) 《论素朴的与感伤的诗》(1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