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之基底修复技术简介及探讨相应的技术措施
龙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探讨
龙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探讨龙湖湿地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因为它提供了许多生态服务,如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由于人类的活动和环境变化,龙湖湿地受到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为了恢复和保护龙湖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需要采用一种综合的生态修复技术。
龙湖湿地的水质是恢复其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
由于人工污染和农业排放,龙湖湿地的水质严重受到影响。
需要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的输入。
一种方法是建立生态沉淀池,通过沉淀和植物吸收来净化水质。
另一种方法是实施湿地土壤修复,通过添加生物质和微生物来增加土壤的有机物含量和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提高水质。
龙湖湿地的植被恢复也是重要的。
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它提供了栖息地,保持土壤稳定和净化水质的功能。
需要采取措施恢复湿地植被。
一种方法是进行湿地植物重植,选择适应湿地环境的植物种植,并注意保护湿地中的濒危植物。
另一种方法是进行湿地植物繁殖技术研究,通过人工繁殖,提高湿地植物的种植数量和质量。
龙湖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是必要的。
湿地是许多重要鸟类和其他动植物的栖息地和迁徙站。
需要采取措施保护湿地中的物种。
一种方法是建立保护区,限制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干扰,并加强巡逻和监测,以防止非法狩猎和捕捞等活动。
另一种方法是开展物种保护研究,了解湿地中的物种分布和数量,以制定更有效的保护措施。
教育和宣传也是保护龙湖湿地的重要手段。
通过开展湿地保护的教育活动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湿地生态系统重要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态习惯和行为。
龙湖湿地的生态修复需要综合的技术手段,包括水质恢复,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只有通过综合的措施,才能实现龙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保护。
生态修复技术的案例分析与探讨
生态修复技术的案例分析与探讨在当今社会,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为了保护和恢复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生态修复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使其恢复到原有的生态功能和结构。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分析和探讨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和效果。
一、湿地生态修复案例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水质、蓄水防洪、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活动的扩张,许多湿地遭到了破坏和侵占。
以某城市的湿地公园为例,该公园原本是一片天然湿地,但由于周边的房地产开发和污水排放,湿地面积不断缩小,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
为了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
首先,对周边的污染源进行了治理,关闭了一些非法排污企业,并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确保排入湿地的污水达到排放标准。
其次,进行了湿地的地形改造和水系疏通,恢复了湿地的自然水流和蓄水功能。
同时,在湿地中种植了大量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睡莲等,这些植物不仅能够净化水质,还为湿地中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和觅食的场所。
此外,还引入了一些本地的鱼类、鸟类和两栖动物,丰富了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经过几年的努力,该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水质明显好转,达到了地表水Ⅲ类标准;湿地面积逐渐扩大,新增了许多鸟类和鱼类的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了有效恢复,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和科普教育的好去处。
二、矿山生态修复案例矿山开采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的领域之一。
开采过程中不仅会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还会产生大量的废渣和废水,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某废弃矿山曾经是一个大型的采石场,由于长期的开采,山体遭到了严重破坏,形成了大面积的裸露岩石和陡坡,土壤贫瘠,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
为了修复矿山的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和企业联合采取了多种生态修复技术。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湿地公园建设是指在城市或乡村建设多功能公园时,重点规划与营造水体景观、湿地景观,以及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的公园。
对于湿地公园的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非常重要。
湿地是本身具有丰富生态、环境保护价值的重要自然资源,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保障湿地公园建设的可持续性,必须在设计与规划中先行考虑湿地的生态价值和生态特征。
其中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一、湿地保护1.保护湿地水源湿地公园建设必须注意保护湿地水源,避免水源污染等问题。
湿地公园建设工程应采用洁净工具,控制噪声、震动和灰尘等污染因素,保障水源的清洁和卫生。
公园管理部门要督促管护员加强水源巡查、保洁和管理,严禁在池塘、湖泊中抽排废水。
同时,加强污水治理设施,通过人工湿地、沉淀池、浮萍等方式对污水进行处理。
2.控制人类活动干扰人类活动是湿地生态环境的主要压力,破坏湿地生态系统。
公园管理部门要对湿地内及周边地区进行环境监督,防止人类活动对湿地产生影响。
例如,关闭不合规的餐饮、娱乐、游泳等场所。
在公园内设置监控设施,防范偷猎、破坏、污染等行为。
制定游园规则,禁止摧花、折树、乱搭、划艇等不文明行为。
3.加强湿地生物监测生物环境监测是毒理学、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管理与保护的重要手段。
在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要对湿地的水质、气候、土地和生物等因素进行监测,掌握湿地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
加强湿地内昆虫、两栖、爬行动物等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等各项生态学指标的监测,确保湿地生态的稳定、健康。
二、湿地恢复1.生态修复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如果湿地受到了破坏,需要对其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生态修复是指采用一系列生态工程技术,对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重建。
例如,在废弃的鱼塘中种植芦苇、香蒲、芫荽、鬼针草等湿生植物,以此作为生态修复工程的基础,使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恢复。
2.水文环境调节湿地公园建设中,需要对湿地的水文环境进行调节,以保证湿地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
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湿地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圈之一,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对维护地球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湿地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退化。
为了保护和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各国采取了各种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
一、湿地保护技术湿地保护技术旨在保护湿地的自然状况和完整性,防止人类活动对湿地的破坏。
其中,湿地保护区建设是最常见的保护技术之一。
通过确立湿地保护区的边界和管理制度,划定合适的开发和利用范围,限制破坏性的人类活动。
例如,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湿地保护区,如中国的湿地保护区、澳大利亚的拉美特湿地保护区等,都是通过建设湿地保护区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此外,湿地生态补偿是另一种重要的湿地保护技术。
湿地生态补偿通过对开发和利用湿地地区的企业或个人进行经济补偿,以弥补他们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这种技术可以激励人们关注湿地生态系统的价值,从而达到湿地保护的目的。
二、湿地修复工程技术湿地修复工程技术旨在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和功能,减轻湿地退化的影响。
湿地修复项目包括湿地的水体调控、水体净化以及湿地植被恢复等。
水体调控是湿地修复的核心任务之一。
不同类型的湿地需要不同程度的水体供应和排泄。
通过科学的水位控制,可以促进湿地内的水循环,为湿地生物和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例如,荷兰的海洋岗位就是通过建设水坝和引水系统,实现了湿地水体的精准控制,有力地促进了湿地修复。
在湿地修复工程中,水体净化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湿地是天然的水体净化器,通过湿地植被和微生物的作用,可以清除水中的污染物质。
因此,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可以利用湿地植被和微生物来净化水体,提高水体的质量。
此外,湿地植被恢复也是湿地修复工程的重要内容。
湿地植被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净化能力,对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通过引种和种植湿地植被,可以有效恢复湿地的植被群落,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综上所述,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是保护和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
探究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探究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湿地公园建设是近年来环保领域的重要举措,通过规划和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当地市民的环保意识,同时也能够为生态保护做出贡献。
在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不可或缺,下文将对此进行探究。
一、湿地保护措施1. 湿地保护区划划设湿地保护区是保障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和稳定性的一种基本手段,通过将湿地划分为保护区、管理区和利用区,对湿地生态系统开展全方位的管理和保护。
同时,设立湿地保护区也有利于加强与相邻湿地的联通,达到生态系统连贯性的目的。
2. 建立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机制针对水体污染、土地利用变化等湿地遭到干扰的情况,需要建立湿地保护与修复机制,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修复。
例如,在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规划湿地的保护与修复范围,制定湿地保护计划,整合修复资源,加强节水、节能、环保等宣传,加强社区人员对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的认识。
3. 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必须采取措施强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例如开展湿地生物调查,制定并执行湿地生态系统管理措施,加强湿地的监测和管理工作。
1. 多样化的湿地修复技术湿地修复的方法主要包括生态修复技术、化学技术、物理技术等多种手段,例如人工疏浚、养殖、种植水生植物、植物引种等手段,种植适宜的水生植物可以改善水质,减轻污染,同时可以为湿地的生态系统提供适宜的生境。
通过多样化的修复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制定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方案是湿地修复的基础工作,方案应该根据湿地面积、类型、现状等因素来制定,其中应包括修复的目标、目标的达成条件、修复期限、修复方案等内容。
同时,应针对湿地面临的问题,开展相应的环境评估和风险评估,以确保制定的方案能够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有效修复。
3. 强化生态植被建设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的关键是重建湿地生态植被系统,水生植物是湿地生态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合理的生态植被建设,可以恢复和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湿地生态恢复中的关键技术措施
湿地生态恢复中的关键技术措施一、引言湿地,作为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功能。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湿地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为了保护和恢复这些宝贵的生态资源,湿地生态恢复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深入探讨湿地生态恢复中的关键技术措施,细节、挑战与实施策略。
二、湿地基底恢复技术1.地形地貌改造:通过地形重塑、基底加固等技术,恢复湿地的自然地貌特征,确保其稳定性和水文条件。
具体操作包括使用挖掘机、推土机等设备进行地形调整,同时配合适当的植物种植,实现地形的自然化。
2.基底材料选择:选择适当的基底材料是湿地基底恢复的关键。
常用的基底材料包括沙子、砾石、土壤等,它们可以提供良好的水分渗透和植物生长条件。
三、湿地水状况恢复技术1.水利工程措施:通过筑坝、修建引水渠等水利工程措施,调节湿地的水位和水流,恢复其自然水文条件。
这需要充分考虑湿地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因素,确保水利工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水质改善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的应用,如活性污泥法、人工湿地等,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改善水质。
同时,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防止污水进入湿地。
四、湿地土壤恢复技术1.土壤污染控制技术:针对湿地土壤的污染问题,可以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进行治理,如土壤淋洗、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
具体选择哪种方法需要根据污染物的种类和程度来决定。
2.土壤肥力恢复技术:通过添加有机肥、绿肥等措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同时,种植绿肥作物,如豆科作物,可以通过固氮作用增加土壤中的氮素含量。
五、湿地生物恢复技术1.物种选育和培植技术:选育和培植适应湿地环境的植物和动物物种,以增加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这需要对湿地的生态环境进行深入研究,了解适应其环境的物种特性。
2.物种引入技术: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引入一些新的物种来改善湿地的生物群落结构。
但这需要谨慎操作,确保引入的物种与原有物种能够和谐共存。
湿地公园土壤修复方案
湿地公园土壤修复方案一、土壤背景资料1、土壤及降雨蒸发量本底数据据xx省林业设计研究院总体规划数据显示,xx国家湿地公园内表层土壤类型不多,主要发育着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几个土类。
黑土:平均有机质含量 4.81%,pH为7.2,呈微碱性。
全氮0.17-0.27%、全磷0.12-0.16%、全钾1.7-2.9%,属于潜在肥力最高的土壤,但在湿地公园中分布面积不大。
黑钙土:有机质含量为3.28-3.89%,pH为8.2,在湿地公园中分布面积较大。
草甸土:有机质含量很低,为2-3.2%左右。
水的矿化度较高,土壤盐碱化逐年加重,在湿地公园中分布面积最大。
全年平均降水量约为448mm,主要集中在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年平均蒸发量1638.1mm,5-7月蒸发量最高,约占全年蒸发量的1/3。
据xx农技推广站2011年文章《xx市土壤养分状况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数据显示,本地区土壤pH值为6.9~8.5,有机质为2.5~3.03%,速效氮123~144,速效磷17.1~32.6,速效钾为95.6~233(1984至2010年调查数据)。
以上本底数据表明该地区农田表土及园区内原有表层土基本理化性质满足一般绿化种植要求,若将园区内该种理化性质的表土开挖后加以保护,可基本满足日后的绿化需求。
2、xx湿地公园人工山体土壤本底调查2015年6月25日,在xx的带领下,我公司在该湿地公园进行了基本情况的摸底,实际采集土壤样品6个进行检测分析。
土壤样品1~6号分别由山顶至山脚,采样深度30cm,约每10m高度采集一个混合样品(每个样品为5个以上采样点混合至最终不少于500g)。
检测结果如下:样号样品源PHECmS/cm有机质%全盐量g/kg速效氮mg/kg速效磷mg/kg速效钾mg/kg土样1 >40m山体9.5 0.321 0.482 1.42 7.03 4.60 84.582 30-40m山体9.6 0.329 0.443 1.40 13.68 5.02 85.053 20-30m山体9.8 0.299 0.550 1.39 15.21 6.41 123.994 10-20m山体9.8 0.335 0.564 1.44 14.25 6.70 100.715 0-10m山体9.8 0.341 0.498 1.50 15.80 6.34 91.916 山脚10.2 0.598 0.304 2.43 13.94 7.44 81.25一般种植要求* 5.5~8.30.15~1.2≥1.2 ≤1.0*≥40 ≥8 ≥60注*:盐碱地耐盐植物土壤全盐量要求≤1.8 g/kg*根据住建部CJ/T 340-2011 绿化种植土壤《绿化种植土壤》标准所测人工山体土壤碱性较为严重,EC值处于合理范围,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及速效磷较为匮乏,速效钾不缺。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湿地公园建设在城市绿地规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可以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以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本文将从湿地保护与恢复的角度,探讨湿地公园建设中的关键措施。
湿地公园建设中需要进行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工程。
在规划设计阶段,需要深入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状况,科学合理地确定湿地公园的边界和功能区划。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尽量减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采用生态修复的手段,恢复受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
可以进行湿地植被的重植和湿地地形的恢复,以加强湿地的水文功能和生态适应能力。
湿地公园建设需要进行湿地水系的管理和保护。
湿地的水资源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运转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合理规划湿地水系,确保湿地的水资源充足和清洁。
一方面,需要进行水体的污染治理,减少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确保湿地水体的清洁和透明度。
需要进行湿地水体的生态修复,保护湿地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湿地公园建设需要进行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
湿地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拥有大量珍稀濒危的湿地生物物种,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保护和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
可以建立湿地生物多样性监测网,对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数量进行定期调查和监测;可以建立湿地保护区和禁渔区,限制人为捕捞和破坏行为,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湿地公园建设需要加强湿地环境教育和宣传工作。
湿地环境教育是推动湿地保护与恢复的重要手段,可以增强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在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可以开展湿地环境教育活动,向游客和市民普及湿地生态知识,提高他们对湿地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为。
可以通过宣传和媒体宣传,向社会传递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理念和成果,引导公众共同参与湿地保护事业。
湿地保护与恢复的技术与方案
湿地保护与恢复的技术与方案湿地是地球上一种特殊而重要的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湿地正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破坏和退化。
为了保护和恢复湿地,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与方案。
一、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是湿地保护与恢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合理的人工干预和生态工程手段,对受损湿地进行修复,使其恢复原有的生态功能。
1.沉积物清除与湿地扩建湿地的退化往往与沉积物的过多和过渡有关。
因此,通过清除湿地中过多的沉积物,并进行湿地扩建,可有效提高湿地的水体质量和生态功能。
常用的方法包括机械清淤、疏浚和泥沙控制等。
2.水源调控与生态过滤很多湿地因为水源断裂或者水量过少而退化。
为了恢复湿地的水体生态系统,可以通过水源调控和生态过滤等手段,提供充足的水源,并净化水体中的有害物质。
这些手段包括人工引水、退水湿地和人工湿地等。
3.湿地植被的恢复与保护湿地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湿地的生态功能具有关键影响。
为了保护和恢复湿地植被,可以采取植株移植、沿河植被带建设和湿地植被保护区的设立等措施。
二、湿地保护与恢复的案例1.中国三江源湿地保护中国的三江源地区是全球最大的高寒湿地之一。
为了保护这一重要的生态系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与恢复措施。
包括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采取湿地恢复、生态修复、退牧还草等措施,有效保护了三江源湿地的生态系统。
2.美国濒危物种保护美国拥有众多珍稀的湿地濒危物种。
为了保护这些物种,美国政府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政策和行动计划。
例如,设立了世界遗产名录上的永久保护区,禁止破坏湿地的开发和人类活动,并加强对濒危物种的监测和保护。
三、湿地保护与恢复面临的挑战湿地保护与恢复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人们对湿地认识不足,缺乏对湿地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其次,湿地破坏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需要解决人与湿地的和谐发展问题。
最后,湿地保护与恢复的成本较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资源投入。
湿地生态工程研究进展及生态修复技术——以赛里木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298湿地生态工程研究进展及生态修复技术——以赛里木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吴倩摘要: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湿地对整个生态系统来说,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当下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于湿地的研究与保护也成了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研究湿地生态系统进展及修复技术,对于湿地系统及人类自身都十分有益。
本文基于国内外对湿地相关的研究进展,通过理论及实地调查等方法。
研究了如何修复湿地生态系统,使湿地能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发挥自身作用,并在赛里木湖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
关键词:湿地生态工程;生态修复;赛里木湖选题背景。
群落的生态系统分为多种,湿地系统作为其中一种,在群落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具有较大的旅游观赏价值,对整个系统而言,能够调节气候、涵养水分、提供补给、保护生态环境,为整个系统发展起着平衡的作用,在众多生态系统中,体现出了巨大的优势。
我国具有丰韵的湿地生态资源,较全球而言,都有着较大的优势,但随着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威胁,面临破坏严重、面积减少、功能衰退等现实问题,人类活动的介入更是使得湿地“千疮百孔”,对于湿地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刻不容缓。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在深入研究了湿地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其概念、分类、作用等,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湿地现状以及湿地破坏的原因,提出了湿地生态修复的一般技术路线及步骤,本文希望通过对赛里木湖湿地资源的分析,能够对赛里木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技术有更加深入透彻的了解,推动赛里木湖景区长足的发展,为湿地系统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思路。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一)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对于湿地的研究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从起初将其视为污水处理厂,再到人工湿地的建造,最后发展至湿地生态系统的构建,国外学者获取了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从Great Meadous水库开始,湿地是被视作污水处理厂,将生产生活废弃的污水集中在这里进行统一的污水处理,实现污水的二次净化,这时候湿地的作用体现在污水净化上;随着国外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湿地空间分布不均、处理效果不佳能现实因素,天然湿地的功能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关于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之基底修复技术简介及探讨相应的技术措施
关于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之基底修复技术简介及探讨相应的技术措施引言随着洱海流域社会活动的增加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洱海湖滨带生态系统受到很大程度的污染、破坏,为保障我大理州经济的稳进发展,必须急速遏制流域污染源、减少入湖污染量、提高洱海水质富营养化、改善湖滨生态景观,市政府决定实施洱海湖滨带(东区)生态修复工程。
关键词:湿地公园景观修复湖滨带(东区十标段)基底修复一、区域背景以及工程简介湖滨带是水陆生态交错带的一种类型,是指相邻的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历来是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场所,也是地球上最脆弱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
洱海湖滨带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湖滨水陆交错带内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交错带内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调节。
大理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和景观规划营造是一项工期较长的系统工程,(东区十标段)主要是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总耗资达6991万元打造的128公里的洱海生态湖滨带(也叫人工湿地),“洱海目前建成了世界上最长的湖滨带,以每平方米7元多的低造价,由中国环科院引进日本先进技术实施。
”在农村湿地公园,大理市环保局工程师奎一平介绍。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主要是对洱海沿湖工程1974.00以内的房屋进行退房还海,确保整个项目(洱海湖滨带东区生态修复工程)的顺利实施,高效完成。
二、湿地生态修复的基本目标及途径湿地的生态修复是针对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而进行的,因而取决于洱海湿地生态特征的变化。
作为大理的水源保护地和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区域,保护稀缺资源、保护生态敏感性、修复受损生态系统刻不容缓。
根据现状条件的分析调查,确定本次生态修复的基本目标和相应的技术措施。
通过对洱海湖滨带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对水系进行沟通、调整。
提升湖泊湿地系统的净化和涵养功能,扩大湖泊湿地和水源涵养林的面积,形成高水平的淡水湖泊湿地公园。
1.相应的技术措施1)恢复湿地良好的水环境。
近期通过控制污染源、湖面清网、清淤除藻、疏浚河道、沟通水系、提高水体流速等人工措施,增加水体自净、纳污能力。
生态修复工程方案湿地保护与绿化
生态修复工程方案湿地保护与绿化生态修复工程方案:湿地保护与绿化湿地作为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和自然价值。
然而,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许多湿地正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一、背景介绍湿地是指当水源充足时,土壤饱和或部分饱和,以及半水栽植植物生长的地区。
湿地生态系统拥有独特的物种组成和生态功能,对水文调节、水质净化、气候调节、土壤保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和农业开发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大量湿地面积减少或变为严重退化的状态,给生态系统的均衡与稳定带来威胁。
二、湿地保护与修复目标为了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方案的目标如下:1.保护湿地的完整性,遏制湿地的进一步退化;2.恢复湿地的水文系统和生态过程,提高湿地的水质和水量调节能力;3.增加湿地的植被覆盖率,提高湿地的土壤保持能力;4.鼓励湿地自然再生,培育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三、湿地保护与修复措施为了实现湿地的保护与修复目标,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措施:1.湿地保护区的设立: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划定边界,加强对湿地的管理和监测,保护湿地的生态完整性。
2.水资源管理:合理调配水资源,避免湿地干旱或过度湿润,维持湿地的生态平衡。
3.生态疏浚:清除淤泥和堆积物,恢复湿地的水流通畅性,增加水域面积。
4.湿地植被恢复:通过引种和补植等方式,增加湿地的植被覆盖率,增强湿地的生态功能。
5.禁止破坏性人类活动:禁止湿地内的采矿、捕鱼等破坏性活动,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
6.科学监测与评估:建立湿地保护与修复的监测与评估系统,及时获取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信息,为湿地修复方案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四、湿地保护与修复的意义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方案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维护水生态平衡:湿地是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修复湿地有利于维护地球的水生态平衡。
龙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探讨
龙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探讨龙湖湿地是位于济南市历下区的一处重要湿地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对于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水源以及提供休闲娱乐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龙湖湿地生态系统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为了保护龙湖湿地生态系统,需要对其进行生态修复技术探讨,以期能够恢复其自然生态环境。
生态修复的第一步是分析龙湖湿地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受到的程度。
龙湖湿地主要受到水排量大、水污染、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会使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导致湿地植被死亡、水生生物减少等情况的发生,进而威胁到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完整。
接下来,需要对龙湖湿地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主要的修复手段包括生态造林、湿地植被的恢复、水域保护等。
其中,生态造林是指在湿地内部或者湿地周围进行绿化,主要是种植乔木、灌木、草本等植物。
这些植物能够增加湿地的植被盖度,降低水体温度和蒸发量,促进多种生态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净化湖泊水质、提升湿地景观的目的。
湿地植被的恢复则是指在湿地内部种植一些具有较高生物多样性的湿地植物,如芦苇、香蒲、鸭嘴兰、藨草等,既能够恢复湿地原有植被类型,又能够稳定湿地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并为水生动物提供适宜的生境。
水域保护则是通过减少城市排放、禁止采矿、加强水源保护和鱼类保护措施等多种方式,为湿地中的水生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
同时,加强水源保护,控制城市排放和化肥等农业物质的流入,保证湖水质量不受污染,从而达到保护水源、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
总之,龙湖湿地的生态修复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如生态造林、湿地植被恢复、水域保护等方法,加强对龙湖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才能使龙湖湿地生态系统得到全面的恢复。
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研究
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研究湿地是我们生态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但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许多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甚至达到了威胁稳定的程度。
为了保护和修复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研究日益得到关注。
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是针对湿地生态系统遭受威胁和破坏的情况下,通过人工手段和科学技术加以修复与保护的一种技术。
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的目的在于恢复湿地的生态环境,提高湿地的自我修复和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还可以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提高湿地的水质和生态功能,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和平衡发展。
主要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较为丰富和多样,以下主要介绍几种主要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1.湿地生态系统天然修复技术湿地生态系统天然修复技术是指通过自然环境变迁自然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的技术。
目前,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天然修复是良好的方式之一,因为自然的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可以很好地修复破坏后的湿地。
但是由于现代人类活动的干扰,天然修复的速度过长,不能及时修复湿地。
2.湿地生态系统水文学修复技术湿地生态系统水文学修复技术是指通过恢复湿地的水循环系统,改变湿地的环境中的水位,降低了盐碱化的水平,恢复湿地栖息动物栖息环境.这项技术需要人工改变水位的高低,恢复湿地自然水循环中的一些重要的环节,以增加湿地地下水的水位和湿度。
3.湿地生态系统植物修复技术湿地生态系统植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改善湿地植物群落实现湿地修复和保护的一种技术。
湿地环境适合种植大量的湿地植物, 它们可以形成具有生态多样性的植被群落,促进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防止水土流失。
同时,植物的根系可以改善湿地的土壤结构和水质,增强湿地修复效果。
4.湿地生态系统微生物修复技术湿地生态系统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使用微生物工程和其他生物技术,来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的一种技术。
微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向湿地引入一系列有益的微生物,帮助湿地恢复和改善水质、去除污染物和促进有益微生物生长繁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龙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探讨
龙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探讨龙湖湿地是广东省珠海市的一个重要自然湿地,是该地区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
但是,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对龙湖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使其面临着生态恢复的压力。
本文就龙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探讨,旨在为其生态恢复提供一些参考。
一、龙湖湿地生态状况龙湖湿地位于珠海市三灶、新香洲、金唐、横琴等地区之间,总面积约10.6万亩,其中湿地面积约5.2万亩。
由于受到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龙湖湿地的生态状况已经逐渐恶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湿地水位下降:近年来,由于人造堤坝的修建、水源开发等原因,湿地水位持续下降,导致湿地面积减小、湿地退化加剧。
2. 湿地污染严重:城市化进程加速,龙湖湿地面临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包括工业、农业和市区生活污水、油品污染等,这些污染物直接对湿地生物群落造成危害。
3. 生物多样性下降:湿地生态系统是生态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人类的活动和干扰,导致湿地生物的多样性下降,物种纯度降低。
4. 营养盐浓度偏高:湿地富含有机质,加之水源污染,容易导致营养盐浓度偏高,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不仅破坏了湿地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还会造成水生生物死亡及通量的增大。
为了逆转龙湖湿地的退化趋势,提高其生态质量,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生态修复技术。
以下是一些可能可行的生态修复技术:1. 人工增加湿地水位:通过修建堤坝、引水等手段增加湿地的水位,有助于改变湿地水文环境,提高湿地自净能力,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生态平衡的重建。
2. 湿地植被恢复:根据不同湿地环境,选择相应的湿地植物进行恢复,增加湿地的植被覆盖度,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植被恢复不仅需要选择适宜的湿地植物,还需要注重保护已有的湿地植被,防止人类活动对其造成破坏。
3. 湿地土壤改良:湿地土壤的改良是修复湿地的重要技术,可通过的方式包括:植物蒸腾作用、生物机制和物化作用等,这些方式能够恢复和改良湿地的土壤、改善土壤的肥力和质量等。
龙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探讨
龙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探讨摘要:龙湖湿地是生态系统中一种具有较高生物多样性和重要保护价值的湿地类型。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自然因素的干扰,龙湖湿地的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探讨了龙湖湿地生态修复的技术和方法,包括湿地植被的恢复、水质净化技术等。
通过这些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修复龙湖湿地的生态系统,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龙湖湿地;生态修复;湿地植被;水质净化技术一、龙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与方法(一)湿地植被的恢复湿地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恢复龙湖湿地的湿地植被是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之一。
1.湿地植被的选择在恢复龙湖湿地的过程中,应选择适应湿地环境条件的湿地植被。
一方面,选择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湿地植物,能够适应湿润和水浸条件,忍受干湿交替的环境;选择能够抵御病虫害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植物。
2.湿地植被的引种和复育为了加快湿地植被的恢复进程,可以采取湿地植被的引种和复育技术。
引种技术是指将外来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湿地植物引进到龙湖湿地,从而增加湿地植被的种类和数量。
复育技术是指通过种植湿地植物的种子和苗木,恢复湿地植被的自然繁殖过程。
(二)水质净化技术龙湖湿地的水质受到了排污和农业活动的污染,严重影响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
水质净化技术是龙湖湿地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之一。
1.湿地植物的生物吸附湿地植物具有较强的生物吸附能力,能够吸附和降解水中的污染物。
通过种植和培育湿地植物,可以净化龙湖湿地水体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
2.人工湿地的建设人工湿地是一种通过构造湿地系统来净化水质的技术。
通过合理设计湿地系统的结构和运行方式,可以使龙湖湿地水体经过湿地系统处理后得到净化和恢复。
3.生物滤池的建设生物滤池是一种利用微生物来降解和转化水中有机物的技术。
通过培养和繁殖适合湿地环境的微生物群落,可以净化龙湖湿地水体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盐。
二、龙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实践与效果(一)湿地植被的恢复在龙湖湿地生态修复实践中,通过湿地植被的恢复,有效提高了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城市生态湿地景观修复技术研究
城市生态湿地景观修复技术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湿地逐渐遭受破坏和消失。
城市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生态功能,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
针对城市湿地景观修复技术的研究,本文就其技术原理及其应用进行探讨。
一、技术原理(一)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原理城市生态湿地景观修复技术是通过采用水、土、植物等多种方式,使城市湿地环境重建成一个具备丰富生物多样性、完备生态功能的新生态系统。
技术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域修复:包括恢复水体自净能力、植物开展光合作用,促进养分循环和浮游生物种群的控制等。
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主要是通过水流、氧气沉淀、化学反应等方式实现。
2. 污染源控制:在直接污染的源头进行治理,如重新规划工业区和排污管道等,防止二次污染。
3. 生物多样性的恢复:采用适宜的栽培和植物配比,以及合理的生态条件,使灌木植被、草地植被和水生植物相互协调,形成生态系统。
(二)植物种植原理城市湿地景观的植物种类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湿地水生植物,另一种是湿地陆生植物。
植物种植原则如下:1. 植物适应性:选用适应城市环境的植物,如能够适应污染环境的植物。
2.生态要求:结合城市湿地的自然环境特点,选择相应的植物。
例如,选择以缓解城市湿地水环境为主的水生植物。
3. 植物组合:植物组合要保证生态平衡,包括水生植物、陆生植物和芦苇等。
(三)施工技术原理城市生态湿地景观修复技术的施工技术原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地形设计:结合现状地势特点,进行优化设计。
2.植物配置:根据城市湿地类型和水环境状况,进行植被种植和盖草。
3.土质改良:选用合适的土材料进行改良,以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养分供应。
二、技术应用1. 环境保护:通过修复城市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2. 美化环境:通过优化城市湿地景观,使之成为城市生态园,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优美且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
3. 经济效益:通过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维护,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城市创收。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修复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修复一、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价值与现状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和亲近自然的空间,而且在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许多城市湿地公园面临着生态退化和功能丧失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性、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
1.1 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城市湿地公园具有多种生态功能。
首先,它们是城市中的“绿肺”,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其次,湿地能够调节城市气候,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提供凉爽的环境。
此外,湿地还能有效净化城市污水,通过自然过滤和生物降解减少污染物。
最后,城市湿地公园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1.2 城市湿地公园的现状与问题当前,许多城市湿地公园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态退化。
城市扩张导致湿地面积减少,水质污染和生物栖息地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
一些湿地因为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干扰,失去了原有的生态功能。
此外,湿地管理不善、缺乏科学规划和保护措施也是导致湿地退化的重要原因。
二、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策略为了保护和修复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策略和措施。
这包括科学规划、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以及公众参与和教育。
2.1 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是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的前提。
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湿地的生态价值和功能,合理布局城市空间,保护湿地不被侵占。
在规划过程中,应避免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同时为湿地提供足够的生态空间和缓冲区。
2.2 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生态修复技术是恢复湿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包括湿地植被恢复、水体净化、栖息地重建等。
例如,通过种植本地植物,可以恢复湿地植被,提高湿地的自我修复能力。
水体净化技术可以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恢复水质。
栖息地重建则为野生动植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龙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探讨
龙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探讨龙湖湿地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湿地保护区域之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同时也为当地的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少的支持。
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扰动和环境整体的环境污染,龙湖湿地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破坏,保护工作的紧迫性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生态修复技术探讨的角度,对龙湖湿地的生态修复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龙湖湿地的生态问题1.水源问题龙湖湿地的水源主要来自于龙江河水系,但由于当地地下水位降低和水资源开采的过度使用,导致龙湖的水体质量日益下降,水量也逐渐减少,造成湿地的干涸。
2.生物多样性下降龙湖湿地曾经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其中有不少濒临灭绝的物种,但由于过度的捕猎和工业污染等多种原因,使得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的平衡被破坏。
3.土地退化问题由于人为破坏和环境变迁,龙湖湿地的固体颗粒物含量逐年上升,湿地沉积物形成速度变慢,且泥炭湿地的退化更为明显,所以土地退化的趋势日趋严重。
二、生态修复技术1.沉积物脱水处理针对龙湖湿地沉积物的脱水处理,可以采用生物电化学处理或植物修复的方法。
通过这种技术,可以利用微生物菌群进行脱水处理,同时也可以使用植物修复的技术,将湿地中的营养物质吸收,从而达到水质净化和土地肥力的提高的目的。
2.生态补水生态补水是一种有效的生态修复技术,通过人工补注水源来提高湿地的水位和水质,增加湿地面积,保持湿地的湿润状态,从而为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必要条件。
3.基质修复龙湖湿地的土壤特点主要是泥炭质,对于泥炭的修复,可以采用增加污泥等有机物质,增加土壤活力的方式来改善土地的肥力,从而促进湿地植被的生长和根系的修复。
4.物种保护技术物种保护技术是针对龙湖湿地濒危物种的保护和增殖的技术,可以通过配种、人工孵化、克隆等多种方式来保护或繁殖濒危物种,从而改善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三、结论龙湖湿地的生态修复里面的生态问题较为严重,采用生态补水、沉积物脱水处理、基质修复、物种保护技术等多种生态修复技术,可以初步达到湿地的治理目的,不仅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也为当地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少的帮助。
龙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探讨
龙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探讨
龙湖湿地是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的一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享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增加,龙湖湿地面临着许多生态问题,包括水质污染、生物减少和湿地退化等。
为了修复龙湖湿地的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针对水质污染问题,可以采用生态修复技术来改善湿地水体的质量。
可以引入植物来净化水源,如芦苇和浮萍等湿地植物,它们具有吸收污染物和氧化有机物的能力。
还可以建设人工湿地来过滤废水,以降低污染源对湿地水体的影响。
在生物减少问题上,可以采取保护和增加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以帮助修复湿地生态系统。
可以建立湿地保护区来保护湿地中的珍稀物种和栖息地,限制捕捞和打击非法盗猎等活动。
可以通过人工引种的方式,增加湿地中的濒危物种数量,以增加湿地生物的多样性。
针对湿地退化问题,可以采用湿地恢复和重建技术来修复湿地的自然功能。
湿地恢复包括恢复湿地的水文系统、植被和土壤,以实现湿地退化前的自然状态。
湿地重建则是利用人工手段重新创造湿地生态系统,包括人工湖泊和湿地绿化等。
龙湖湿地生态修复需要综合运用生态修复技术来解决水质污染、生物减少和湿地退化等问题。
通过引入湿地植物、建设人工湿地、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恢复和重建湿地等措施,可以有效地修复龙湖湿地的生态环境,使其重新恢复到良好的生态状态。
这也需要政府、专家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共同保护和修复龙湖湿地的生态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之基底修复技术简介及探讨相应的技术
措施
引言
随着洱海流域社会活动的增加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洱海湖滨带生态系统受到很大程度的污染、破坏,为保障我大理州经济的稳进发展,必须急速遏制流域污染源、减少入湖污染量、提高洱海水质富营养化、改善湖滨生态景观,市政府决定实施洱海湖滨带(东区)生态修复工程。
关键词:湿地公园景观修复湖滨带(东区十标段)基底修复
一、区域背景以及工程简介
湖滨带是水陆生态交错带的一种类型,是指相邻的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历来是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场所,也是地球上最脆弱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
洱海湖滨带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湖滨水陆交错带内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交错带内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调节。
大理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和景观规划营造是一项工期较长的系统工程,(东区十标段)主要是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总耗资达6991万元打造的128公里的洱海生态湖滨带(也叫人工湿地),“洱海目前建成了世界上最长的湖滨带,以每平方米7元多的低造价,由中国环科院引进日本先进技术实施。
”在农村湿地公园,大理市环保局工程师奎一平介绍。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主要是对洱海沿湖工程1974.00以内的房屋进行退房还海,确保整个项目(洱海湖滨带东区生态修复工程)的顺利实施,高效完成。
二、湿地生态修复的基本目标及途径
湿地的生态修复是针对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而进行的,因而取决于洱海湿地生态特征的变化。
作为大理的水源保护地和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区域,保护稀缺资源、保护生态敏感性、修复受损生态系统刻不容缓。
根据现状条件的分析调查,确定本次生态修复的基本目标和相应的技术措施。
通过对洱海湖滨带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对水系进行沟通、调整。
提升湖泊湿地系统的净化和涵养功能,扩大湖泊湿地和水源涵养林的面积,形成高水平的淡水湖泊湿地公园。
1.相应的技术措施
1)恢复湿地良好的水环境。
近期通过控制污染源、湖面清网、清淤除藻、疏浚河道、沟通水系、提高水体流速等人工措施,增加水体自净、纳污能力。
2)恢复生态型护岸和岸线植物缓冲。
把水、河道、河畔植物连成一体,确保岸线不被侵蚀。
在现状地形、地貌基础上,形成阳光、水、植物、生物、土壤、护岸之间的河道生态系统,过滤径流中携带的泥沙沉淀物和污染物,并进一步增强其原有的自净能力,保护水体。
3)恢复水生动植物带。
包括沉水植物带、浮水植物带、挺水植物带、两栖植物带及中生植物带。
利用水生植物能够抑制湖泊富营养化速度,沉水植物可以吸附大量蓝绿藻类、抑制浮游藻类生长,部分鱼类以藻为食,可有效控制藻类过度繁殖等功能,改善水质。
4)恢复植被和土壤。
保证一定的植被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增强土壤肥力。
5)增加物种组成、恢复生物多样性,并适量运用“指示种”,根据其对环境梯度的响应来反映不同修复阶段的情况。
6)恢复生态栖息地。
通过恢复湖泊湿地、农田湿地、浅滩、水森林等湿地类型,营造不同的生境,并通过引鸟等辅助措施,增加生物物种。
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要求生态、经济和社会因素相平衡,因此,在充分考虑其生态合理性的同时,还应以保护利用、适度开发、公众参与等要求,进行适地适量的景观统筹规划。
三、修复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湖泊湿地修复土作的深入开展,湿地建设中也出现一些问题,一定程度制约了湿地修复土程综合效益的发挥。
1.湿地修复与湿地景观建设相混淆
由于片面地认识湿地恢复的概念和目的,湿地修复与湿地景观建设混为一谈的现象普遍存在。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用园林景观绿化植物取代湿地修复植物。
修复植物的选取在湿地修复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只有综合考虑湖泊的水文、地貌和地质等自然条件,科学选取利十湿地修复的沉水、浮叶、挺水、沼生、湿生等植物,才能达到湿地修复的目的。
而实际操作中,部分地区片面地追求“景观速成”的视觉效果,大量种植湿地修复功能不强的园林景观绿化植物,甚至种植一些生活习性不适应的物种,仅能短期存活,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2)景观设施喧宾夺主。
湿地修复项目为达到一定的社会效益,特别是在城市湖泊湿地修复土程中可适当建设一些景观设施,在加大湿地保护与恢复力度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典型例子为湿地公园建设。
但等同湿地修复与湿地公园建设,或重景观建设,轻生态保护,都是混淆湿地修复与湿地景观建设的结果,其后果是不仅达不到修复的目标,甚至背离湖泊休养生息的初衷,增加对湖泊的干扰,导致湿地部分生态功能的退化与消失。
当前,在一些地区,借湿地修复的名义,大量兴建凉亭、亲水平台、休息椅、服务场所等景观旅游设施的现象较普遍,违背了湿地修复工程恢复生态的宗旨。
2. 亟待规范修复工程建设的措施
湖泊生态修复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在外源污染负荷得到有效削减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展湿地修复工作,并加强保护与管理。
为有效发挥湿地修复工程的综合效益,应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正确处理湿地修复与湿地景观建设的关系。
(2)正确处理好湿地修复与湖泊周边工程设施的关系。
四、最新开发的湖滨陡坎沿岸水域基底修复技术,主要采用人工方法在需要进行人型水生植物群落恢复的湖滨陡坎
沿岸的水域实施基底修复工程措施,在目标水域边界构筑水下围埝,,采用绞吸式挖泥船将疏浚的湖泥按设计高程要求吹填至基底修复。
1.湖泊陡坎沿岸水域基底修复技术,其特征为在需要进行湖泊生态修复的湖滨陡坎沿岸水域范围,采用人工方法在目标水域外沿构筑水下围埝,采用绞吸式挖泥船等设备将疏浚的湖泥按设计高程要求吹填至基底修复工程区内,形成自然缓坡浅滩,改善湖泊沿岸带自然条件,为湖泊沿岸带生态修复创造良好的生境条件。
湖泊陡坎沿岸带基底修复技术工艺步骤:要包括基底修复工程区域及底泥吹填工程量的确定、围埝建设、底泥疏浚及吹填等过程。
(1)工程区域及底泥吹填工程量的确定
基底修复工程区域下要指项目工程设计中确定需要进行湖泊生态修复的湖滨陡坎沿岸水域范围,底泥吹填工程量下要由满足挺水植物生长的水深条件对应的基底需抬升的高度和基底修复工程区域面积确定。
(2)围捻建设
在完成生态修复工程后,应将围捻顶削除,避免过分出露水面,影响景观。
(3)木桩桩底标高
主要决定于基底修复区底板土质的物理特性,若非吃力泥层较厚,木桩入土深度较大,反之较浅,即根据围捻处水深情况和围捻稳定情况,木桩桩底标高是不相同的。
(4)竹排底高程
为防止基础底部漏泥,竹排宜入土深度≥0.5m..
(5)围捻其它构造
竹排与木桩间以8#铅丝连接固定;沿围埝长度方向布置等间距的竖向竹压条将土工布与竹排夹紧,压条间距约 1.0m,竹压条通过铅丝与竹排固定。
土工布间接合采用机缝或粘接方式,不采用搭接方式。
2.底泥疏浚及吹填造滩
采用底泥疏浚设备在基底修复区所属湖泊指定水域疏浚的湖泥,通过输泥管吹填至基底修复工程区内,输泥管沿湖岸铺设,管口布设与围捻垂直,采取边吹填、边延伸移动管口的方式进行基底修复区分片吹填作业,确保滩而吹填均匀,经余水外排湖泥自然沉降的固液分离过程后,形成湖滨自然浅滩。
在施工期间应在吹填区按规范设置相应数量的水尺以监控滩而高程变化,使吹填厚度或滩而高程满足生态修复的设计要求。
1)底泥吹填厚度控制
底泥吹填高度控制卞要取决于使基底修复区的水深应满足生态修复种植挺水植物的要求,即每年春夏季挺水植物种植季节种植区最佳水深范围不宜超过0.3m,因此底泥吹填极限平均厚度控制为吹填设计高程春夏季挺水植物种植季节湖泊最低运行水位高程减去0.3m),减去基底修复区湖底平均高程。
(2)施工精度控制
五、结语
湖泊生态修复是湖泊污染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是湖滨带不同生态类型植被的恢复,由于水深及风浪的限制,对于陡坎地形的湖泊沿岸带,在水深>1.0m的水域恢复以挺水植物为主的生态修复难度较大,因此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对湖泊该类沿岸水域实施基底修复,形成缓坡浅滩,设法降低沿岸带水深,使其控制在满足沿岸挺水植物恢复所允许的范围之内,为湖泊生态恢复创造良好生境条件。
该项技术在国内湖泊生态修复工程中首次成功应用,对湖泊陡坎沿岸带基底修复具有很好的工程示范和指导意义。
生态修复后的湿地景观规划—以适宜性分析为指导,通过保护、创造,增加环境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