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及其功能
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语文教育之功能定位及其实践
一
教育的价值取 向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 。
语 文是 当前学校 教育 的重要学科 , 基于“ 语” 与“ 文 语 文 教 育 之 功 能定 位
面, 语 文具有工具性 : 语言是认 知的工具 , 是传 播文化的工具 ,
语言文学经典的解读为主 , 同时注重文史哲乃至 自然科学多领
性 有了广泛 的认 同。 应 当说 , 通识教育理念为长期处于 困惑状态的大学语 文教 育指出了一条 明路 。基于这一教育理 念 , 我们可 以对大学语文
育的功能 , 以经典教育 为核心 , 有助于帮助学 生建 立合理 的知 识结构和具备综合 的能力素质 、 养 成健康人格 、 传承 民族精神 ,
能。
通 识教育 的理念 在我 国现代大 学创建 之初便 已萌 发 , 如
上个世纪 2 0年代蔡元培先生在北大主张文理“ 兼 习” , 以“ 融通 文理两科之 界限” , 此后 梅贻琦先生在清华也提 出 “ 通识为本 、
长期以来教育界就有语 文教育属性 的工具 性或人文性 之 争。 其实二者是相互联系的 , 在作品学习中不能截然分离 : 博大
是交流思想感情 的工具 。 语文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通过语言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 的重要组成部分 。 通识教育 的目标是
致力于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 将学生作为一个 拥有完整主体性的 人, 开展全方位 的教育 , 使学生在学识与能力 、 道 德和情感 等各 方面都能得到和谐发展。故此 , 通识教育重视知识的整合性和 贯通性 , 主张在不 同知识领域之间建立联 系 , 融人文科学 、 社会
[ 摘
要] 作 为通识教 育实施 的重要课程 , 大学语文教 育应 强化人 文性 ; 以经典教 育为核心 , 有助 于大学语 文教 育的高效及通
最新-通识教育启示及作用 精品
通识教育启示及作用摘要美国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们各有特色,形成了当代美国高等教育的两大模式。
2010年9月,美国学者皮尔森发表文章,对这两大体系进行了分析评论。
本文对皮尔森的观点进行了批评性思考,同时指出上述两大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对我们设计和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美国;通识教育;课程2010年9月号的《新标准》杂志①转载了美国曼哈顿学院资深学者皮尔森的一篇文章②,标题是哥伦比亚一筹胜哈佛——常春藤院校的通识课程体系之争。
该文全面评述了哈佛和哥伦比亚以下简称哥大这两所世界著名学府在本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方面的建树,点明了两者之间存在的根本差异,并对此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判断尽管目前哈佛模式效仿者众多,哥伦比亚模式正得到越来越多高等院校的理解和跟进。
文章最后认为,从长远看,哥伦比亚模式将在两校间的通识课程体系之争中最终胜出。
作为世界一流高校,哈佛和哥伦比亚在本科学生通识课程上的实践及相互之间的差异,很值得我国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在设计本校的通识课程体系时做参考。
应当指出的是,这里并没有简单的优劣之别,甚至也不存在接轨之说,关键在于要了解两校关于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了解他们在各自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反观自身,使我们的通识教育课程设计更符合教育原理,更符合我们的国情校情,更能使我们的学生从中获益。
鉴于中美之间教育体系和传统的差异,皮尔森的文章所提出的两所大学的具体实践不一定能完全移植到我们的环境中来。
尽管如此,文章关于高等院校本科通识课程体系的一些基本观点以及它所指出的两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差别、成功经验和所遇到的问题,对正在建设和实验有中国特色的高校通识课程体系的高教工作者来说,依然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价值,这主要表现在关于通识课程的本质、目的和功能的论述,关于通识课程体系要合理架构的观点,以及关于通识课程的内容和讲授方法的实例等。
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与理念
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与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大学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作为最高学府的大学,其除了要为社会输送人才外,还要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做出相应的贡献。
而大学通识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大学通识教育的定义大学通识教育是指在大学本科教育中,通过广泛学科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跨学科的知识技能和全球意识等。
通识教育注重一般性知识,追求全人教育,鼓励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二、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1. 培养批判性思维大学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在各个领域学习知识,并将学得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应用,这促使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比较全面的,它要求学生不但能够理解学术文章及其推理过程,而且还要能够分析、评估、判断和提出自己的立场。
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思考问题时更全面客观,避免单向思维和盲目跟风,培养出专业性的人才。
2. 培养跨学科的知识技能大学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学习各个学科,培养跨学科的知识技能。
在现代社会,各个行业都有着自己的专业性,但同时也要求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的知识技能。
具备跨学科能力的人才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和发展趋势,具备开拓创新的能力,在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优势。
3. 培养全球意识大学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具备全球意识。
这意味着学生要了解全球化趋势,关注世界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环境、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在其中的相互作用。
对于当前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全球意识,可以让他们更好的融入国际社会,适应全球化的发展,也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中更有竞争力。
三、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难点1. 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大学通识教育的教育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但是目前在大学通识课程的选择上依然存在着“众口难调”的难题,且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实用性。
2. 教学方式的过度“老化”目前,大学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普遍都是传统的面授模式,缺少现代化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这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造力产生影响。
通识教育的意义
通识教育的意义展开全文通识范畴之课程,目标不在于使学生更为渊博;但却可以矫治若干知识性盲点及狭隘思维,也可培养学生若干性格上的特点,记学习到宽容自省、谦逊感恩、知足助人的美德,同时从慎思明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自处及待人之道。
通识课程只设计记实施方式,首先在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与其他环境(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达成互为主体性的尊重与共识。
其次让专业融合人文,高素质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任何一学科皆具有独立性及被尊重行之存在本质;不同学科之教师相互尊重对方之领域;建立并营造教学中独立、自主、活泼、尊重之快乐学习环境与气氛。
故通识课程只之功能,不只是在提供资讯、而是肯定人的存在;不仅是在博闻强识、而是在开启人的潜能;成全学生平衡的人格。
同时教育在协助学生除熟悉自己专业学科外,对于其他学门知识、生活艺术、人文素养、群己关系、社会责任亦要融会贯通。
故通识教育与课程规划先决要件必须与人的本质有关,以培养具有同贺知识能力的文化科技人才;并且能是只是与生活结合,培养深具社会关会的人才。
通识教育的要义或理想,是是一个人有国家文化历史的基本知识;有哲学、文学、艺术的修养;有科学和他的发展之基本知识,它的方法和精神的了解;有对社会政治问题的知识;有这样广播的基础,建立对事物可观分析的习惯和审辨失误的能力。
通识教育的课程规划可走向:1.国际化--培养学生国际观,以宏观视野,成为世界村、地球村之一员。
2.资讯化--资讯记科技发展变迁迅速,必须建立终身学习之观念和能力。
3.本土化--一认同本土文化为基础,培养爱乡爱国之现代公民意识情操。
4.实用化--交到学生提出问题、发掘问题、便建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生活化--学习如何生活、如何与人相处,建立知足坦然的生活文化观。
6.伦理化--人性的尊严和价值被普遍重视和肯定,回归主题存在的价值观。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功能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功能[摘要]长期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实用主义色彩浓厚的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从而高等教育工具化、专业化、世俗化倾向严重;欧美大学所普遍倡导的通识教育是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与功能是培养和塑造“良心人”与“自由人”。
[关键词]高等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形成了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被学校确定为唯一目标。
但是,学生对专业教育的过度依赖以及社会对大学专业化模式的定式认知,将学生束缚于狭窄的学科划分之中,不仅扼制了他们的宏观思维与创新精神,而且也削弱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
事实上,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对大学过分强调专业化教育质疑不断,并一直尝试着各种改革。
近些年,关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向何处去”的讨论方兴未艾,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的通行做法,提出了以人文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通识教育等概念,其宗旨就是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提供有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以及文、史、哲、艺术等全方位的学习渠道,展示广阔的人生远景,激发他们的探索冲动,培养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多元化需求。
一、我国大学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的形成及其存在的问题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移植的,①总体服务于现代化建设,逐步演变成实用主义色彩浓厚的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从而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因素影响。
主要包括:第一,来自历史传统教育方式与缺乏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的影响,其育人效果是学生们强于应付背诵和考试,而不十分懂得研究问题;依赖思想较多,对探讨事物根源的意识不足;易从主观愿望出发,没有严格的因果分析。
很强的应试教育成分贯穿小学、中学到大学、研究生教育阶段。
第二,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学缺乏独立性,主要依靠政府分配资源,这样学术与权力之间界限模糊,阻碍和降低了学术研究的水平。
浅谈通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二、通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 中的主要功能
通识教 育的 目的在于 维护大 学的 人 文精神 ,使学 生树 立理 想信 念 、陶 冶道德情 操 、培 养哲学 思维 、强化历
史意识、了解多元文化,培养学生慎 思明辨的能力,提升学生想象力、表
现 力、沟通 和交流 能 力。加强通 识教 育对促使学 生思 想政治 品德形成 和提
通识教育的出现和深入开展,恰 好为实现隐}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创造 生
了 良好 的条件 。一 般来 说 ,学校 思想 政 治教育 的方式主 要有 显性和隐性 两 种 ,隐性 的思想政 治教育方 式主要 是 指 无意识 的教 育,这与有意 识的 向大
学生灌输思想道德说教内容相比具有
很 大的优 势 ,隐性 的思想政 治教 育方
育中的开拓功能 通识教育强调培养全
面发展 的人 ,这就 在一 定程度 上开 阔
( ) 二 通识教育在离校思想政治教
之中进行价值观的自我调整,激发学
生 的学 习热情及升华学生的人 生理 想。 (四 )通识 教 育在 高校 思想政 治 教 育中的隐性教育功能 一般来 讲 ,人
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我国社
个人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直接关 系到 他的人 生观 、世 界观、 价 值观 。在 高等学 校 ,通 识教育 的开展 能够 让在校大学生 广泛吸取文 、 、 、 史 哲 艺等多学 科 的知识 ,可 以 引导学 生辨
的思想品德 的基本 心理结 构是 由品 德 认识 、品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感 、品德 意志 与品德 行 为这 四种要 素构成 的。个体要 对道 德
会 正处 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 当中 , 也正是处 于 由传统社会 向现代社 会转
通识教育概况
通识教育概况通识教育定义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
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
顾名思义,通识教育的“通”,即通晓、明白;“识”,即智慧、见识。
通识教育旨在高等教育阶段,对全体学生进行基础性的语言、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用一种适应时代的文化内容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生活的意义及价值变得丰富起来。
词语起源80年代中期,中文“通识教育”一词由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 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
翻译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的解释。
在此之前,有人把general education译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通才教育”,将liberal education 译作“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等。
发展历史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
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古代中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
《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
《淮南子》中说“通智得而不劳”。
通识教育可产生通人,或者称之为全人。
《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扬雅言,审定文牍,以教授为师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
通识教育的意义
对于教育哲学的认识首先,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这其中通识教育又是最最重要的教育组成部分。
我们说人必须接受教育,说的其实就是通识教育。
那么通识教育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他对于我们人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它对于社会又有那些重要影响呢?“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人,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必先致其知······。
”在国学经典《大学·中庸》一书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线索。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哲学观念。
说得直白些,那就是先让人们先明白物的原理,进而才能更好地修身齐家治国,也就是进而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乃至家庭的社会的国家的乃至人类的共同使命。
从《大学·中庸》一书中其实暗示了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只有以教育为根基。
一个从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教育的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一个正常的人。
一个正常的人,必须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而只要生活在社会中,无形中就已经接收到社会无形的经验共享和教育。
我们可以从人类教育教育的启蒙期,也就是在远古时期我们人类只能取自然火,然后随着人类实用工具的经验积累,人类知道了主动地砖木取火。
这之后,人类又学会了穿绳记载事情,再后来人类始祖仓颉发明了人类第一批文字······。
这些表面现象的背后,其实和人类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也可以这样说,人类从非洲古猿开始,就已经开始了无意识主导的学习行为,出现了不自觉地模仿行为。
香港通识教育是什么
香港通识教育是什么香港通识教育是指香港教育系统中为学生提供的一项综合性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养。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开设跨学科的课程,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价值观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术、职业和个人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香港通识教育的特点之一是跨学科的性质。
传统教育体系中,学生通常按照不同的学科进行学习,而通识教育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和理念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建立全局观,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复杂的问题。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综合思考能力,有效地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除了跨学科性质,香港通识教育还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种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对信息和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透过批判性思维,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复杂的问题,并以更全面、客观和理性的方式对待各种观点和信息。
批判性思维还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判断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不仅注重学术知识,也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香港通识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和公共事务。
通过学习社会科学、伦理学和公民教育等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及其运作,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并积极参与社会进步和公益事业。
此外,香港通识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力。
创新和创造力是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通过开展创造性的活动和项目,学生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这种综合素质对学生今后的学术、职业和个人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香港通识教育是一种旨在提供全面发展机会的综合性教育课程。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培养创新和创造力。
香港通识教育致力于帮助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具备全球视野、主动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为他们的未来铺平道路。
通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初探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刘清涛(),男,山东滨州人,济南职业学院团委助教。
2011年2月第1期(总第84期)济南职业学院学报J ournal of J i nan Vocati onal C olleg e Feb .2011No .1(Serial No .84)通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初探刘清涛(济南职业学院,山东济南250103)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政策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在近几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依然存在的问题是投入和收效的比例失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不应该是孤立的、局部的学科改革,而应该从宏观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否则改革终究是被动的、表面的,收效则是有限而缓慢的。
本文把通识教育理念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以及通识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图分类号:G 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270(2011)01-0102-04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己完成了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跨越,高等教育已逐渐走进社会发展的中心,知识传播、科研创新、服务社会三大职能把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面对绝对数量世界第一的大学生群体,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
把通识教育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深化通识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通识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契合之处通识教育的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Libera l Educatio n),在19世纪以前一般指中小学教育的总称,第一个把它与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的人是美国博德因学院(Bo wdoi n College)的帕卡德(A .S .Packard)教授。
通识教育是一种包含高等教育目的和内容的教育思想,是对所有大学生进行的共同内容的教育,它强调的是知识的广博与统整,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受教育者在智力、体力、道德、情感诸方面全面的发展,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完善的人,而且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大学通识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大学通识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是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焦点问题之一,它即是一种大学理念又是一种培养模式。
本文首先分析通识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然后对通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进行简要论述。
标签:通识教育;人的全面发展一、通识教育的内涵普遍认为,通识教育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
他认为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是“自由人”的教育。
它以人的理性的自由发展和德行的完善为最高目标,以“自由学科”为主要教育内容,以闲暇、沉思为前提,为充分享受闲暇生活做准备,反对任何狭窄的、功利的专门技巧的训练。
在19世纪的美国,传统学院以教授古典人文学科为主的自由教育逐渐得到改革,产生了通识教育。
1829年,美国博得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教授明确提出“通识教育”概念——“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
”美国哈佛大学委员会在1945年发表的报告《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中定义了通识教育这一术语。
按照哈佛大学委员会的定义,通识教育是指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接受的那部分教育。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有效的思考,思想的沟通,恰当的判断,分辨各种价值。
迄今为止,人们对通识教育概念的看法见仁见智。
总结来说,通识教育对人的培养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首先是科学文化素质层次,是指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文化视野,能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通融,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其次是人文素质层次,指认识人的本质,探求人的价值,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并在知识和人文素质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表现为知行的统一,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协调发展的人。
浅谈高等教育中实施通识教育的意义及必要性
浅谈高等教育中实施通识教育的意义及必要性作者:吴剑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08期摘要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践中,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其内涵及其意义和其实施之必要性,方能正确实施和评价。
关键词高等教育背景意义必要性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1 通识教育的背景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它重在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实质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应当是培养具有远大目标、开拓精神、有创造力、有高尚职业道德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高层次的人才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更注重的是学科的专业性教育,而在现代教育中,由马修·阿诺德多方倡导的现代大学“通识教育”影响广泛,自提出此观点以来受到了许多世界优秀大学的关注,并在人才培养中加以实施。
比如耶鲁大学开展的自由教育,哈佛大学则是以打造通识核心课程闻名,我国的著名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则通过“通识教育文库”的建立试图把“全人类的文明经典”推荐给受教育者,这与芝加哥大学的“名著课程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之,经过多年的认识与发展,通识教育的开设在当今世界的高等学府里已经成为共识,大家的共同目标即是通过受教者在通识教育的学习过程中扩展其广度与深度,拓展视野,使其在具有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兼具较为深厚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2 我国的通识教育的发展过程及现状随着通识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所受的关注度的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府也开始重视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我国高校自五十年代以来走过了三个阶段:1952-1978间按照苏联模式打造的专业化教育,这一阶段通识教育从学校的人才培养中消失;1978-1995间的从新审视阶段,反省我国的高等教学模式,重新认识通识教育的作用;1995至今,通识教育经历了探索到重视的过程,通过对当今世界教育潮流的研究,我国教育界针对当前我国教育中应试教育、文理分科、重理轻文、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割裂导致的现状,认识到大学生“重知识、轻文化、缺素养”等现象,充分认识到只有将通识教育重建并大力发展方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大学生通识教育比专业专业教育更重要--辩论稿
立论1、通识教育概述:最早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的是美国博多因学院(Bowdoin College) 的帕卡德( Pack2ard) ,他声称:“我们学院将给青年一种通识教育,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为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做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业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整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
通识教育的“通”,即通晓、明白;“识”即智慧、见识。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对全体学生所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用一种适应时代的文化内容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生活的意义及价值变得丰富起来,从而使自己在专业教育中保持自由,在精神上不致成为受专业束缚的奴隶。
换言之, 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 其次才将学生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
此外,通识教育中的“通”不是通才的“通”, 即什么都知道; 而是贯通的“通”, 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 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 收集资料, 与人交流合作, 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 术有专攻, 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地发展; 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李曼丽, 汪永铨1999)。
加强通识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因为随着现代科技向着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 出现很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社会需要后劲足、反应快、适应能力强的人才, 需要高等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结构, 加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论文【有关通识教育的论文】
《通识教育论文【有关通识教育的论文】》摘要:r gl rx r[] r r vr r 97,lvr l Gr xr B rgr Lbrl r l 6 959,k r Grl rlr Rr [R] 006通识教育是种有别专业教育具有由特征教育可以保护和提升人知天性并通培养整全人而提供外义功能下面是编给推荐有关通识教育论希望喜欢!有关通识教育论《通识教育及其功能》摘要我国当下研究起始往往会预设研究义但是真正原创性研究或重要发现并不是从寻外义开始而是人奇天性对知世界探精神通识教育是种有别专业教育具有由特征教育可以保护和提升人知天性并通培养整全人而提供外义功能关键词研究义;通识教育;奇心;整全人图分类G60献标识码编67―60(0)05―00―05我国当下研究起始往往会预设义或是理论上或是实践上学位论以研究义开始课题申请也从研究义开始预言项研究具有重理论义能够填补某种理论或某研究领域空白至少能够补充某种理论或某研究领域些缺陷;或者具有重要实践义对某实践领域具有指导作用与推广作用甚至对政府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由研究义引导研究必能实现义可以考察下这种预设义研究基动机动手进行研究前形成前研究者脑海里想到首先应该是其研究成能够社会、政府、己带什么可以有更加高尚动机人类知识总量增加做出多贡献研究者们看研究如不是具有这样义那么研究和探又有何用处呢?可是这种以寻义开始研究真实现了其义吗?让我们反观下现实早009年候就有研究者统计我国硕博士论数量、发表论数量、科研项目数量达了世界首这些成都是寻到研究义才进行应该说如其研究义真如研究者所预言那样那么我国理论成与实践成就早就进入了由发明创造组成繁荣昌盛代国研究早就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可结是正如看到那样国籍学者不仅没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且我国几乎所有世界各种科学奖上空白这些奖包括按诺贝尔奖模式设立对推动人类科学与艺术明做出杰出贡献者进行奖励沃尔夫奖、数学高奖菲尔兹奖和阿贝尔奖、计算机科学高奖图灵奖、地质学高奖沃拉斯顿奖、建筑学高奖普里茨克奖、音乐高奖保拉奖等甚至迄今我国没有产生项能够改变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世界级核心专利技术[]这就是以追寻研究义开始结对没有国籍学者获得世界级科学奖国人总有些民族情绪常常将其归因识形态可是苏存80余年历史有位科学获得了诺贝尔奖许多重科学技术领域领先全世界可见世界学术界对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认可不完全带有识形态偏见二、研究是基人类奇天性对知探当然当我们这里批判义并不是要全盘否定义而是说这些义往往是外部赋予或者是期待外部承认问题真正研究是从期待外部承认开始吗?知识越多越反动代陈景润先生证实了哥德巴赫猜想;打倒反动权威代袁隆平先生发现了杂交水稻密我们相信这些成就不是出对外义寻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直到00多年以人造卫星出现才具有实用价值当牛顿并不知道他定律会给这世界带怎样处;爱因斯坦相对论没有事先设定义直到现人类都还没有能力将相对论全部奥运用技术领域;发现也不是由外义导致否则话彼尔ț盖茨先生就不会从哈佛学途辍学了因从预期看拿到哈佛学学位所具有义比从事无法预前景非主流职业义要许多只能说他们实无法抗拒他们心对知答案渴望是他们心知欲与创造天性成就了他们成就高晓清通识教育及其功能我国当下诸多研究很难发现研究义会表明项研究是人兴趣所事实上由人知要所做出探究它不要外部迅速承认也不期待外结获得心满足就是探者惟追但正是这种发人心知要才是探和研究原动力才是导致科学、化和生活繁荣昌盛不竭泉我国研究太重义所有没有美国那样千奇怪探频道和国地理频道现象也不会有研究者花生精力从事种濒临灭绝鸟羽毛颜色研究因这种研究味着研究者提着空鸟笼深山老林里辈子直到老死山还可能无所获但国外就有人就么做因他控制不了己心知火既没有化或制因素、或许也没有生存压力让他放弃己知天性美国学者哈耶克曾说知识普遍进步程具有定义且不可预见重要成就般讲并不产生对具体目标追而是产生对各种机会――亦即每人所具有特殊知识、天赋能力、特定环境和社会交际等因素偶然性组合所创造机会――把握和运用[]所以学应该给学者提供学术研究由真正研究具有由知识特征立足探者己要由己兴趣所引起由己奇天性所驱使不受支配也不受目影响知识可以是它身目人类心智构成特任何种知识如真是知识话就是它身报酬[3]3只有对由知识追才具备这种特征除外即使是目标崇高追也会失这种特征[3]8尽管者也许具有非常有用社会价值如国安全进行重研究因者追往往是了获取追外某种东西[3]35而不是满足人创造天性以及追程身所获得快乐人们对知识认识从培根知识就是力量到波普尔通知识获得放表达其实都是思那说是知识追程就是不断获得由程就培根知识力量观而言知识力量不仅用认识与适应然还可以用对抗权力[]就波普尔知识放观而言知识对启蒙义就通知识而我放[5]9所谓启蒙并非是要努力说别人或等着被别人说而是通学习知识使己从种种旧瓶新酿或新瓶陈酿历史主义和元论迷思放出[3]8纯粹研究具有开发、发现知性质研究具有结只能是增加人类知识总量它不关心也无法关心这类知识是否具有立即应用价值由与有用是两完全不概念用亚里士多德话说你拥有东西有用东西带收益由东西用以享受所谓收益我指是能获得某些收入所谓享受则是指除了使用外不会带任何[6]从这角看我国体制知识追多不具有由知识特征因它份关心外而不是身心知呼唤三、通识教育由特征保护和提升人知天性将具有目指特征由知识追作首要目教育被称由教育这传统古希腊[7]古希腊由教育传统对欧洲教育产生了重影响甚至可以说近代以欧洲复兴与繁荣都跟由教育传统有关系[8]由教育相当长段都是学主流[9]但随着欧洲工业化代出现和学职能扩学承担起了专业教育任了兼顾由教育传统与社会要学采用了种调和策略即学生校四年头两年进行由教育两年进行专业教育由头两年教育进行不是某门具体学科知识教育而是关普遍原理知识教育是哲学、艺术、学和更广泛义科学教育与品质陶冶这种教育既保留了由教育风格又能两年专业教育提供准备所以称谓上有些模糊有人仍然称由教育但更多人称它是通识教育所以对通识教育理要做两方面考证通识教育与由教育关系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考察概念或者种理念般离不开历史逻辑通识教育与由教育关系上产生9世纪通识教育概念拥有深厚思想渊那就是古希腊期博雅教育或由教育工业化以通识教育只是对古由教育进行了形式上改造但目标、容和对象等质方面并无差别可看作是当下教育追精神古代由教育对象是闲遐和富有少数由人对他们教育既是非专门化又是非职业化其目是培养出对身、对身宇宙位置都有着全面理完整人[0]5现代民主社会每人都是由因所有人都要接受更宽广、更全面教育民主社会任是保存古代由教育理想并且尽可能地将其扩展到共体部所有成员身上[0]53这表明了通识教育与由教育性我国学者也倾向把通识教育与由教育质上等起将通识教育看成是通向由教育[]95国外由教育乃是通识教育核当代由教育代表人物列奥ț施特劳斯(L r)及其弟子艾伦ț布鲁姆 (ll Bl)其《什么是由教育》、《美国精神封闭》等著名献就通对现代高等教育危机反思提出了与古由精神致理想通识教育涵那就是通古名著与那些伟心灵[]进行交谈从而唤醒人身上那种与生俱尊严与高贵与专业教育关系上尽管有人认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相悖与对立即两者具有致性[]96但是和多数人见样认两者是有明显区别仍然从历史和实践逻辑进行考察通识教育概念9世纪美国出现其提出者帕卡德所针对就是专业教育[3]尽管9世纪初及以段期里帕卡德所论述专门教育高等学校还不突出他所提出通识教育概念也引起人们太多但到0世纪初当美国教育界发现代工业革命浪潮对教育、知识和人培养造成破坏并且这种破坏将进步发展通识教育才开始较多地出现些评论学院教育著作[]并落实到教育实践通识教育美国实践是从课程改革领域开始当高等教育专业化问题突显美国率先进行了三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运动[5]次课程改革以赫钦斯名著课程高潮是整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发端二次课程改革则是以哈佛校长科南特对哈佛推行核心课程(学生必须选修人课程、社会课程、然课程任何门)始美国各高校争相引进这种课程设置终掀起了世界以哈佛心例课程改革狂潮三次课程改革仍由美国著名高校所引发[6]3发生课程领域通识教育实践体现了课程应该具有特征即课程根特性就从人出发并根据人发展逻辑展开又落脚人发展[7]这很显然也是针对专业教育由可以得出结论通识教育是具有由教育核、有别专业教育种教育通识教育这种由质由与人由质致性它可以天然地保护和促进人知天性四、通识教育通培养整全人而提供外义功能通识教育由特质对人培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做出规定由实现培养整全人教育功能整全人味着知识结构上博雅与通达、能力结构上通融与理智、道德结构上虚怀与律是体现了全面接受良教育走向由或获得由人首先知识规定性上知识承教育理念体教什么样知识怎么样呈现这些知识是完整教育理念所必须着眼通识教育实践般是学里提供多门基础学科课程让学生由选择尽管学生不可能攻所有学科但他们这氛围领会知识框架领会知识所基原理也领会知识各部分整体关学生们通通识教育所接受知识是融会贯通整全知识而不是支离破碎知识对知识通定是建立博基础上只有融合多方面知识并对这多方面知识进行全面透彻领悟才能达到知识通达《朱子全》有云举而三反;闻而知十;乃学者用功深;穷理熟;然能融会贯通;以至[8]值得庆幸是知识身就具有通融特性表面看并不完全类知识事实上具有某种共性这就是知识原理或普遍性[9]通识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从多门基础学科知识学习掌握不门类甚至不领域知识共通性从而将学科领域知识移到另外学科知识领域当所以通识教育通提供关普遍原理多科知识而构建博与通知识构架如说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是对畴那么普遍知识与专业知识就是对相应畴学者或者知识分子责任以专业态对待普遍知识哈维尔就曾这样定义学者和知识分子真正知识分子与学者生都致力思这世界事物和事物更广泛背景[0]9从事知识分子职业人与其他生都从事某职业人不两者对事物思普遍性与广泛性上知识分子主要职责是研究、、教授、写作、出版、向公众发表演说[0]9由这种思事物态开阔性和学术研究广博性知识分子通常更能够接受较普遍问题[0]8进步这导致他们对世界事态和世界前途抱有更广阔责任感[0]50普遍知识所以重要是因它专业知识提供基础而通识教育正是提供普遍知识场所其次对能力规定性上保护和提升学生能力是教育基职能通识教育程学生们生活具有完整知识领域学者耳濡目染受其熏陶受到近朱者赤影响深受裨益这提供普遍原理知识殿堂群学识渊博人各钻研己学科但又通科学共体语言与式进行交流、竞争这程不仅学术研究得到提升而且学者们学会了相尊重、相磋商和相助这是种纯粹学术气氛呼吸着这种学术空气学生学会理智思考并养成理性思维习惯广博知识追寻学会学术思考由而形成通达、融通、整全理性思维能力这种能力既是人奇天性发展又是天理性由提升但是这里所指能力即通识教育所要发展并不只是指狭义认知能力用被誉现代学通识教育圣《由社会通识教育》(Grl r )话说专业教育旨培养学生将从事某种职业所能力[0]3;而通识教育是人全面教育部分该部分从人完整性角而非从狭义上人能力角探讨教育如何人生做准备或者旨培养学生成责任人和公民[0]3其价值追培养整全人[0]由通识教育提供多学科教育所以学生能获得更、由、顺其然成长机会通识教育不是只是种广泛知识教育与普通能力训练其质更是种对人灵魂唤醒、生命涵领悟、我义生成程这样教育不以外目目它指向是人己关心是人身所以是有人教育通识教育履行了教育目人取向功能三道德或责任感规定性上学是特殊场所它培养人但培养是具有特殊品质人学培养出人应该是具有研究与反思能力、批判与由精神人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那样学是种特殊学校处这所特殊学校里学生不仅要学习必要知识而且要从教师教导学习研究事物态培养影响其生科学思维方式[]5学生学习与其他学习不样地方他们不是被动接受与理而是带着批判精神从事学习[]学生因而持有学习由除外学生还要明确什么是责任学会我责;不仅对己责还要以他们学里学会思维习惯、批判精神和责任感充当学者和研究者[]0角色而且即使他将选择实用性职业从事实际工作但他生将永远保持科学思维方式[]9通识教育恰恰可以承担起这种职责它向学生提供关普遍原理知识培养学生对普遍原理思维方式全面而完善地训练学生理智学生接受专业教育提供更知识和思维基础因学通识教育如能够顺利进行或者达到目那么成功接受这种教育人就能出色地担任任何职能熟练地掌控任何问题[3]0从这义上看通识教育也接地履行了教育社会功能尽管它达到社会功能完全实现通识教育对研究义功能向社会提供独立主、把握己命运学者与研究者作学存方式部分[]学生们学里有选择地听课聆听不看法、事实和建议以便将检验和定;他们学里养成了由思维习性与思维能力并由知道学者和研究者工作味由选择而不是盲目从外要;他们学术交往成长但仍保持其性;他们不是普通人而是敢拿己冒险人所以通识教育通培养具有由精神人而提供了外义功能事实上这功能与通识教育关人其他功能样深深地寓通识教育价值取向值得提是通识教育并不是学教育全部学教育相当部分是专业教育当下重提通识教育是因许多学专业教育造成了对教育、对人培养、以及对学术事业损害□参考献[]眭依凡学呼唤教育校长[R] 湖南省高等教育论坛演讲0――0[]k Lbr[][l] Rlg blr00787[3] vr[] L Lg Gr 873[]B v Lrg[] [l] r Lbrr 00 67[5]r K R g r gl rx r[] r r vr r 97[6]rl [] rk rl(0) xr xr vr r 9 336[7]Rll vr r l g(vl )[] xr xr vr r 9879[8]张楚廷何谓通识教育[]当代教育论坛 0(9)[9]Rll vr r l g(vl )[] xr vr r987 0[0] B Grl r [] rvr vr r gl bl 005―06―0[]倪胜利通识教育真谛、问题与方法[]教育研究 0(9)[]r L Lbrl [R] r lvr l Gr xr B rgr Lbrl r l 6 959[3]徐飞通识教育再认识[R]上海交通学演讲稿00――7[]李曼丽通识教育――种学教育观[]北京清华学出版社0009[5]杨颉学通识教育课程借鉴与启示[] 上海上海交通学出版社0096[6] Grl rvr vr k r Grl rlr Rr [R] 006[7]高晓清部充满人情怀课程论力作[]湖南师学教育科学学报 0()7[8]朱熹朱子全(修订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007[9]齐良骥康德知识学[] 北京商印馆038[0]vl V Rbl lll[] rk rl blr 973[]r K vr[] L L r L965[]段慧兰学主办学理想愿景与现实选择[]现代学教育 0 ()06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通识教育论。
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语文教育之功能定位及其实践
《长江丛刊》2018.0851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语文教育之功能定位及其实践■赵 洪/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程分院摘 要:本文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语文教育之功能定位及其实践做了一些思考,着眼于大学语文教育的功能和实践,研究其通识性和现有的一些不足,以求寻找能够实现其功能的相关渠道,希望给人们一些启发。
关键词:通识教育 大学语文 教育 功能定位 实践现代社会对于学生们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成绩的好坏或者某一门功课的表现如何。
人们更加注重的是如何让学生得到全方面的教育和发展,就这一点上,教育工作应该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说:学识、能力、道德、情感等等。
那么,就需要进行“通才教育”,而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语文教育则是其中重要一环。
随着时代发展,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语文则又有了新的功能定位与实践。
具体如下。
一、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语文教育之功能(一)提供高层次的语文能力大学作为高等学校,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是非常看重的。
而青少年到成年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和思考的深度上肯定有了一定程度的跨越。
那么,语文能力对他们在这个阶段所进行的各项活动和学习来说都至关重要。
作为很多专业学习的基础,语文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和掌握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二)为学生提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知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而大学生作为知识青年,以后要将自己的热忱用来报效国家,那么他们一定要在这部分有所了解。
这也是高等教育要承担的责任。
而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语文教育则在这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
众所周知,文字和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
而语文中必须要用到的文章、语句等必会涉及到文字的内涵,从而会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提高文化素质。
因此,在进行语文的学习中,学生们势必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相关的思想内涵,这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
(三)培养大学生表达能力大学生作为一个即将从学生转变为“社会人”的群体。
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剖析美国通识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启发
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剖析美国通识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启发【摘要】通识教育在美国发展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教育理念和实践充分体现了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
本文从这一背景出发,对美国通识教育的本质、实施方式和功能进行分析,提出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作用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又称“通才教育”。
它是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方面全面发展。
美国是开展通识教育最早、最完善的国家之一。
当前我国高校已普遍实施通识教育,然而通识教育源起于美国并获得长久的发展。
弄清美国通识教育的本质、实施方式和功能,特别是弄清美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具体做法,对于我国高校正在实施通识教育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美国通识教育的本质何为“教”,以孝为先,以文相授。
何为“育”,虽不能读书识字却比无知多一点努力,身体力行。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
纵观美国通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通识教育的内涵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本质上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教育;第二,教育目的上是培养健全人格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第三,教育内容上是个人生活领域知识和技能以及心智的培养。
因此,通识教育是通识教育理念和实践的统一,通识教育的“通”不是通才的“通”,而是贯通的“通”即不同知识学科可以融会贯通,开发学生的心智已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识”不仅指知识,还包括情感、意志、能力等。
本质是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起点和理想目标,是对过早划分专业界限的一种矫正,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培养主客体关系情景的构建,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经由“通”到“识”的整合达成受教育者主体“觉醒”或“解放”。
2 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剖析美国通识教育实施方式及功能美国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完整人格和健全公民的培养,其教育的实施围绕这一目的体现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的爱国主义、合作、责任、诚实信用等。
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作用
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作用1.引言在当今社会,综合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而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它涵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人类文明、人文精神和人类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
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通过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教育,能够使学生深入了解人类的文化传统、历史演变以及思想变迁,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些知识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具备更广阔的世界观和更宽广的心胸,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情怀,使其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
3.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历史、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深刻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社会现象、政治问题等来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培养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4.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社会学、伦理学、公民教育等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学生可以通过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思考,培养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从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5.提升学生的跨学科能力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交叉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能力。
这种能力在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将发挥重要作用,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的跨学科性质,具有更强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大学通识教育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摘要】本文首先从广义、狭义两个方面介绍了通识教育的含义,接着阐述了个人对通识教育的主要认识,其次浅谈几点通识教育的实际意义,最后就大学开展通识教育提出了一些合理性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高等教育【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120-02一通识教育的含义近年来,通识教育计划在我国许多高校得以实施,比如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南大的匡亚明学院以及中山大学的博雅学院。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一样,均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狭义上,“通”指通达、贯通,“识”指见闻、见识。
所谓通识即融会贯通的知识。
广义上,李曼丽博士指出: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广泛、非专业性的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有社会责任感并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新公民。
通识教育强调培养人们既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又应对人类主要知识领域有所了解。
通识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广泛的兴趣、积极的情感和健康丰富而独特的个性,让人们得到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和进步。
二对通识教育的主要认识1.正确处理好通才目标与专才目标的矛盾著名学者王义遒指出:“高等教育”的“博通”与“专精”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就是指“通才”和“专才”。
一般意义上说:“通才”就全面素质培养而言,要求培养具有博学、全面、具备稳定社会价值、有健全人格魅力的人才;“专才”指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熟练、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专深”型人才。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虽然出发点不同,但两者并不是对立的,前者是一种理念和思想,而后者是教育全体的一个侧面,是一种方式和手段,它们分属于教育的不同层面。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专才”的需求更为迫切、更为突出,自然“通才”目标就变得遥远且模糊,培养德、智、体、美、劳的全面人才面临着重要挑战。
在高校主张通识教育,在理论中探索彼此间的分歧,从大学教育的整体性出发,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为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奠定了基础。
高职教育视角下“通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学 生才能通过 “ 自求 ” 达到“ 自得 ” 进而成 为“ 自由的人 ” , 也 就是上面谈到的完全 、 完整人。
才 提 出 了越 来 越 高 的 要 求 。 作 为 高 等教 育 重 要 部 分 的高 等 职业院校 , 必须 适 应 时代 发 展 的 需 要 , 培 养 出 具 有 合 理 知 识 结 构 和 均 衡 能 力 结 构 的 高 素 质 人 才 。本 文介 绍 了通 识 教 育 的概念 , 分 析 了 当今 中国 对 通 识 教 育 理 解 的误 区 . 阐述 了通 识 教 育 在 高 职 教 育 中 的地 位 和 作 用 ,有 效地 证 明 了通 识 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识教育及其功能摘要:我国当下的研究在起始之时,往往会预设一个“研究意义”,但是,真正的原创性研究或重要发现并不是从寻找外在意义开始,而是源于人的好奇天性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通识教育是一种有别于专业教育的具有自由特征的教育,可以保护和提升人的求知天性,并通过培养整全的人而提供去外在意义的功能。
关键词:研究意义;通识教育;好奇心;整全人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2)05—0014—05我国当下的研究在起始之时,往往会预设一个“意义”,或是理论上的,或是实践上的。
学位论文以“研究意义”开始,课题申请也从“研究意义”开始,预言此项研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能够填补某种理论或某一研究领域的空白,至少能够补充某种理论或某一研究领域的一些缺陷;或者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对某一实践领域具有指导作用与推广作用,甚至对政府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由“研究意义”引导的研究未必能实现“意义”可以考察一下这种预设意义的研究的基本动机:在动手进行研究之前,在形成文字之前,研究者脑海里想到的,首先应该是其研究成果能够为社会、为政府、为自己带来什么,可以有更加高尚的动机,为人类知识总量的增加做出多大的贡献。
在研究者们看来,研究如果不是具有这样的意义,那么研究和探索又有何用处呢?可是,这种以寻找意义开始的研究,果真实现了其意义吗?让我们反观一下现实。
早在2009年的时候,就有研究者统计过,我国的硕博士论文数量、发表论文数量、科研项目数量均达了世界之首。
这些成果,都是在寻找到研究意义之后才进行的。
应该说,如果其研究意义真如研究者所预言的那样,那么,我国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成就早就进入了一个由发明创造组成的繁荣昌盛时代,中国的研究早就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可结果是,正如大家看到的那样,中国籍学者中不仅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且,我国几乎在所有世界各种科学大奖上均为空白,这些奖包括按诺贝尔奖模式设立的对推动人类科学与艺术文明做出杰出贡献者进行奖励的沃尔夫奖、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和阿贝尔奖、计算机科学最高奖图灵奖、地质学最高奖沃拉斯顿奖、建筑学最高奖普里茨克奖、音乐最高奖保拉奖等。
甚至,迄今为此,我国没有产生一项能够改变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世界级核心专利技术[1]。
这就是以追寻“研究意义”开始的结果。
对于没有中国籍学者获得世界级科学奖,国人总有一些民族情绪,常常将其归因于意识形态。
可是,苏联存在的80余年历史中,有12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许多重大的科学技术领域均领先于全世界。
可见世界学术界对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的认可不完全带有意识形态的偏见。
二、研究是基于人类好奇天性的对未知的探索当然,当我们在这里批判“意义”时,并不是要全盘否定意义,而是说,这些意义,往往是外部赋予的,或者是期待外部承认的。
问题在于,真正的研究是从期待外部的承认开始的吗?在一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时代,陈景润先生证实了哥德巴赫猜想;在一个打倒反动权威的时代,袁隆平先生发现了杂交水稻的秘密。
我们相信这些成就不是出于对外在意义的寻求。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直到200多年以后人造卫星的出现才具有实用价值,当时的牛顿并不知道他的定律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怎样的好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事先设定一个意义,直到现在,人类都还没有能力将相对论的全部奥秘运用于技术领域;互联网的发现,也不是由外在的意义导致的,否则的话,彼尔·盖茨先生就不会从哈佛大学中途辍学了,因为从预期看,拿到哈佛大学学位所具有的意义比从事一个无法预料前景的非主流职业的意义要大许多。
只能说,他们实在无法抗拒他们心中对未知的答案的渴望,是他们内心的求知欲与创造天性,成就了他们后来的成就。
高晓清:通识教育及其功能在我国当下的诸多研究中,很难发现一个研究意义会表明“此项研究是个人兴趣所在”。
事实上,由个人内在求知需要所做出的探究,它不需要外部的迅速承认,也不期待外在的结果,获得内心的满足就是探索者的惟一追求。
但正是这种发自个人内心的求知需要,才是探索和研究的原动力,才是导致科学、文化和生活繁荣昌盛的不竭源泉。
我国的研究,太注重“意义”,所有没有美国那样的千奇百怪的“探索频道”和“国家地理频道”现象,也不会有研究者花一生的精力去从事一种濒临灭绝的鸟的羽毛颜色研究,因为这种研究意味着研究者提着空鸟笼在深山老林里转一辈子,直到老死山中还可能一无所获。
但国外就有人就么做,因为他控制不了自己内心的求知之火,既没有文化或制度的因素、或许也没有生存的压力让他放弃自己的求知天性。
美国学者哈耶克曾经说:在知识的普遍进步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且不可预见的重要成就,一般来讲并不产生于对具体目标的追求之中,而是产生于对各种机会——亦即每个个人所具有的特殊知识、天赋能力、特定环境和社会交际等因素之间的偶然性组合所创造的机会——的把握和运用之中。
”[2]所以,大学应该给学者提供学术研究的自由。
真正的研究具有自由知识的特征:立足于探索者自己的要求,由自己的兴趣所引起,由自己好奇天性所驱使,不受后果支配,也不受目的的影响。
“知识可以是它本身的目的,人类心智构成的特点在于:任何一种知识,如果真是知识的话,就是它本身的报酬。
”[3]23只有对自由知识的追求才具备这种特征,除此之外,即使是目标“最崇高的追求也会失去这种特征”[3]28,尽管后者也许具有非常有用的社会价值,如为国家安全进行的重大研究。
因为后者的追求“往往是为了获取追求之外的某种东西”[3]35,而不是满足个人的创造天性以及在追求过程本身所获得的快乐。
人们对知识的认识,从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到波普尔的通过知识获得解放,表达的其实都是同一个意思,那说是:知识追求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获得自由的过程。
就培根的知识力量观而言,知识的力量,不仅用来认识与适应自然,还可以用来对抗权力[4]。
就波普尔的知识解放观而言,知识对于启蒙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知识而自我解放”[5]229。
“所谓启蒙,并非是要努力说服别人,或等着被别人说服,而是通过学习知识,使自己从种种旧瓶新酿或新瓶陈酿的历史主义和一元论迷思中解放出来。
”[3]228纯粹的研究具有开发未来、发现未知的性质,研究具有的结果只能是增加人类的知识总量,它不关心也无法关心这类知识是否具有立即应用的价值。
“自由”与“有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在你拥有的东西中,有用的东西带来收益,自由的东西用以享受。
所谓收益,我指的是能获得某些收入,所谓享受,则是指除了使用之外,不会带来任何后果”。
[6]从这一角度来看,我国体制内的知识追求大多不具有自由知识的特征,因为它过份关心外在的后果,而不是来自自身内心的求知呼唤。
三、通识教育的自由特征保护和提升人的求知天性将具有目的内指特征的自由知识追求作为首要目的的教育被称之为自由教育。
这一传统来自于古希腊[7]。
古希腊自由教育传统对欧洲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可以说近代以来欧洲的复兴与繁荣都跟自由教育传统有关系。
”[8]自由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都是大学的主流[9]。
但后来,随着欧洲工业化时代的出现和大学职能的扩大,大学承担起了专业教育的任务。
为了兼顾好自由教育的传统与服务社会的需要,大学采用了一种调和的策略,即大学生在校的四年中,头两年进行自由教育,后两年进行专业教育。
由于头两年教育进行的不是某一门具体学科的知识教育,而是关于普遍原理的知识教育,是哲学、艺术、文学和更广泛意义的科学教育与品质陶冶,这种教育既保留了自由教育的风格,又能为后两年的专业教育提供准备,所以在称谓上有些模糊,有人仍然称之为自由教育,但更多的人称它是通识教育。
所以,对通识教育的理解,需要做两个方面的考证:第一,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的关系。
第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考察一个概念,或者一种理念,一般离不开历史的逻辑。
在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的关系上:产生于19世纪的通识教育概念,拥有深厚的思想渊源,那就是古希腊时期的博雅教育或自由教育,工业化以来的通识教育只是对古典自由教育的进行了形式上的改造,但在目标、内容和对象等本质方面并无大的差别,均可看作是当下教育追求的精神资源。
古代自由教育的对象是闲遐和富有的少数自由人,对“他们的教育既是非专门化的,又是非职业化的,其目的是培养出对于自身、对于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都有着全面理解的完整的人”[10]51。
现代民主社会,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因此,“所有人都需要接受更宽广、更全面的教育。
民主社会的任务是保存古代自由教育的理想,并且尽可能地将其扩展到共同体内部所有成员的身上”。
[10]53这表明了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的同源性。
我国学者也倾向于把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本质上等同起来,将通识教育看成是“通向自由的教育”。
[11]95在国外,自由教育乃是通识教育的内核。
当代自由教育的代表人物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及其弟子艾伦·布鲁姆(allan bloom)在其《什么是自由教育》、《美国精神的封闭》等著名文献中,就通过对现代高等教育危机反思,提出了与古典自由精神一致的理想的通识教育内涵,那就是通过阅读古典名著,与那些“伟大的心灵”[12]进行交谈,从而唤醒人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尊严与高贵。
在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上,尽管有人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相悖与对立”,即两者具有一致性[11]96,但是,本文和大多数人的意见一样,认为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
仍然从历史的和实践的逻辑进行考察:通识教育概念在19世纪美国出现,其提出者帕卡德所针对的就是专业教育[13]。
尽管在19世纪初及以后的一段时期里,帕卡德所论述的“专门的”教育在高等学校中还不突出,他所提出的通识教育概念也未引起人们的太多注意。
但到20世纪初,当美国教育界发现代工业革命浪潮对教育、知识和人的培养造成破坏并且这种破坏将进一步发展时,“通识教育”才开始较多地出现于一些评论学院教育的著作中[14],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
通识教育在美国实践,是从课程改革领域开始的。
当高等教育的过度专业化问题突显之后,美国率先进行了三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运动[15],第一次课程改革以赫钦斯的“名著课程”为高潮,是整个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发端,第二次课程改革则是以哈佛校长科南特对哈佛推行核心课程(学生必须选修人文课程、社会课程、自然课程中的任何一门)为始,美国各大高校争相引进这种课程设置,最终掀起了世界以“哈佛中心”为范例的课程改革狂潮,第三次课程改革仍由美国著名高校所引发[16]213。
发生在课程领域的通识教育实践,体现了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即“课程的根本特性就在于从人出发并根据人的发展逻辑展开又落脚于人的发展”,[17]这很显然也是针对专业教育的。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通识教育是具有自由教育内核、有别于专业教育的一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