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认识地球(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示例二
教案:认识地球一、课程名称:认识地球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地球家园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
2.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日常生活和地理现象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科学概念及其对地理现象的具体影响。
五、教学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资料、实验器材。
六、教学过程:通过提问“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展示地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地球的形状。
2.探索新知(20分钟)(1)地球的形状: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的形状,解释地球是近似球形的。
通过讲述地球的探测历史,加深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2)地球的运动: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用动画展示其运动轨迹。
通过模拟实验(如使用手电筒和球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运动。
3.互动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如昼夜变化、季节更替等。
每组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4.应用实践(10分钟)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观察不同位置的昼夜和季节变化。
5.总结反馈(5分钟)总结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
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让学生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
准备下节课的地球内部结构学习资料。
七、评价方式: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情况。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示意图的准确性。
八、教学反思:课后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学生的理解程度。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
幼儿班科学领域教案《认识地球》
幼儿班科学领域教案《认识地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特征。
2.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探索地球的奥秘。
二、教学重点:1. 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特征。
2. 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地球形状的理解。
2. 保护环境的实践。
四、教学准备:1. 地球模型。
2. 地球图片。
3. 环境保护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歌曲、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地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基本概念:介绍地球的基本形状(椭球体)、特征(大气层、水圈、陆地和海洋等),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结构。
3. 探索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地球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模型和图片,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特征。
4. 实践活动:制作地球仪,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地球形状和特征的理解。
5. 环境保护:讲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实践绿色生活。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的重要性,提醒学生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7. 作业:布置绘画作业,让学生画出自己心中的地球,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地球形状和特征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制作地球仪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考察学生对环境保护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2. 开展地球日主题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3. 邀请专家进行地球知识讲座,让学生接受更专业的教育。
八、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作业,了解他们对地球的认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听取学生意见,了解他们在课堂上的需求和困惑。
3. 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表现,促进家校共育。
幼儿园科学《认识地球》教案(通用)
视频资料
如地球自转、公转等科学实验视 频,增强幼儿的直观感受。
互动教学软件
通过软件进行互动问答、小游戏 等,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使用建议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具和 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效果。
在使用传统教具时,注重幼儿的 参与和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在使用现代多媒体资源时,注意 控制时间,避免过度依赖。
01
02
03
难点一
如何向幼儿解释地球的构 造和特点,让他们能够理 解。
难点二
如何引导幼儿理解地球的 自转和公转,以及它们对 地球上生命的影响。
难点三
如何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 向幼儿解释地球上的气候 变化和自然灾害。
重点
重点一
地球的基本构造和特点, 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 内核。
重点二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 它们对地球上的日夜更替 和四季变化的影响。
教学方法是否合适
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如讲 解、示范、游戏等。
课堂氛围是否和谐
关注课堂氛围是否轻松愉快,幼儿是否积极参与互动,以及教师与 幼儿之间的沟通是否顺畅。
教师素质提升
专业知识更新
01
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培训等方式,不断更新关于地球科学
领域的知识,保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05
CATALOGUE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
通过地球仪、地图等教 具,让幼儿直接观察地 球的形态和特点,增强
感性认识。
启发式教学
通过提问、引导,激发 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他们主动思考和探
索。
游戏化教学
将知识点融入游戏中, 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新版)湘教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球的基本认识。在学生层次上,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他们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有了初步的了解。然而,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半径和表面积等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知识方面,学生对地球的运动和形状的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概念混淆不清。此外,学生对地球的半径和表面积等概念的认知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2.计算地球的表面积和半径,并解释如何得出这些数值。
3.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4.利用地球的半径和表面积的知识,计算地球上的平均海拔高度。
5.举例说明地球的运动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导航、气象预报等。
示例题型:
1.绘制地球仪,标注地球的形状、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
答案:地球仪是一个模拟地球形状的球体模型,标注地球的形状为不完美的球体,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基本形状和运动,因此本节课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讲解地球的形状、运动等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地球地理知识体系。同时,本节课还会涉及一些新的概念,如地球的半径和表面积等,为学生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同时,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和指导,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支持和帮助。通过这些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运用,教师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认识地球》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的内部结构。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为后续地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
b. 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c.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2. 能力目标:a. 能够运用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进行简单的地理描述。
b. 能够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日照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c. 能够通过图表等形式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b.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1. 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3. 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日照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2. 地球的内部结构的理解和展示。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认识较为浅显,大多数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的内部结构等知识缺乏了解。
但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具体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地球的面貌。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教师展示一张地球的图片或地球仪,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3. 学生可以说出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有陆地和海洋等特点。
第二环节:呈现与讲解1. 教师通过多媒体或黑板展示地球的形状,并解释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
-教师可以使用一个橙子或一个篮球来比喻地球的形状,让学生观察并感受。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案(新版)湘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第一节 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案 (新版)湘教版》的教材分析如下: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地球仪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地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7.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经度用E表示东经,用W表示西经;纬度用N表示北纬,用S表示南纬。经纬度的数值分别表示地球表面上某点与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的角度。
8.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旋转,自转周期为一天;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公转周期为一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等地理现象。
六、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2.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直径约为12742公里,极径约为6357公里。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00,000平方公里,平均半径约为6371公里。
3. 地球的结构:地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核心。地壳是最外层,分为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地幔是地球的中层,由岩石组成;核心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地球仪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例如,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找到不同国家的位置,了解它们的地理特征。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能够指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高中低纬度和半球的划分标准等。
3.通过阅读地球仪培养学生观察、演示能力。
4.通过用乒乓球制作简单的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法、讨论法认识地球及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在远古年代与现代时期对地球开头的不同认识,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赤道等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经度、纬度以及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类生活在巨大的地球上,我们自身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你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吗?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回答。
(出示课题)二、课前热身教师出示地球仪,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小地球仪,提名学生描述地球,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你能举出哪些例子来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生答:如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方的航船,首先看到船的桅杆,然后才能看到船体;大草原上远处奔跑而来的马群,首先看到的是前面的马匹,然后逐渐看到整个马群。
三、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师:地球的真实形状如何准确地描述?地球究竟有多大?请同学们围绕这引起问题自学课本P14-18。
2、四边互动互动1:在远古时期由于受到人类活动范围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人们对地球的形状有哪些片面的认识呢?明确:麦哲伦在1522年9月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多媒体显示麦哲伦船队航行路线图及相关的文字配音,让学生观察。
提问:如何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明确: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这部分内容。
互动2:地球到底有多大?你能用具体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吗?明确: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幼儿园科学《认识地球》优质教案
幼儿园科学《认识地球》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科学教育教材《身边的科学》第四章《地球和宇宙》,详细内容为第一节《认识地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形状、特点,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地球是圆形的,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 能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培养幼儿对地球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掌握地球的基本概念、形状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图片、视频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张地球仪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什么形状的?”2. 新课导入(1)教师通过地球仪、图片和视频,向幼儿介绍地球的基本概念、形状和特点。
(2)讲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引导幼儿展开想象,培养空间想象力。
3. 例题讲解教师提出问题:“地球为什么是圆的?”引导幼儿思考并回答。
4. 随堂练习(1)让幼儿用画纸、彩笔描绘地球仪。
(2)分组讨论: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地球?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基本概念、形状和特点。
2.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地球。
作业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发挥想象力,用彩笔、画纸等材料完成一幅关于地球的画作。
答案:略。
2. 家庭作业:与家长共同观察夜晚的星空,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对地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同时,鼓励幼儿将所学知识分享给家人,增强环保意识。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幼儿亲身感受地球的伟大,培养他们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互动性4.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拓展延伸的衔接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在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上,应重点关注地球在宇宙中位置的讲解,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第一课时教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情感目标: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
第三课时教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练利用经纬网定位,能够在地球表面找出已知点的方位,或根据方位确定未知点。
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能力目标: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幼儿班科学领域教案《认识地球》
幼儿班科学领域教案《认识地球》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特征。
2.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圆球体2. 地球的特征:大气层、水、陆地、生物等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三、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和特征。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四、教学难点: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1. 地球模型一个。
2. 地球图片若干。
3.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或视频。
4. 彩色笔、画纸等绘画工具。
5. 地球相关故事书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邀请幼儿观察教室里的地球模型,引导幼儿说出地球的形状和特征。
2. 展示地球图片,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地球的特征。
二、讲解(10分钟)1. 讲解地球的形状:圆球体。
2. 讲解地球的特征:大气层、水、陆地、生物等。
3. 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三、互动环节(10分钟)1. 播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或视频,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邀请幼儿上台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四、绘画环节(10分钟)1. 发放画纸和彩色笔,引导幼儿画出自己眼中的地球。
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完成画作。
1. 让幼儿分享自己在绘画过程中的感受和发现。
2. 推荐地球相关故事书籍,引导幼儿课后阅读。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评估幼儿在绘画环节的表现。
3. 课后了解幼儿对地球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活动安排:1. 教学活动一:认识地球形状(20分钟)通过观察地球模型和图片,让幼儿说出地球的形状是圆球体。
教师展示地球仪,讲解地球的倾斜角度和地轴的概念。
2. 教学活动二:了解地球特征(2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幼儿了解地球的大气层、水、陆地和生物等特征。
邀请幼儿分享他们对地球特征的认识。
3. 教学活动三: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0分钟)播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或视频,让幼儿观察并理解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幼儿班科学领域教案《认识地球》
幼儿班科学领域教案《认识地球》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特征。
2.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介绍地球是一个圆球形的天体。
2. 地球的特征:介绍地球的表面有陆地和海洋,以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三、教学准备:1. 地球模型一个。
2. 地球图片若干。
3. 彩色笔、画纸等绘画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模型和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地球的形状和特征,激发幼儿对地球的兴趣。
2. 新课讲解:a. 讲解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圆球形的天体,就像一个大大的橙子。
b. 讲解地球的特征:地球的表面有陆地和海洋,陆地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c. 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自身绕着自己的轴旋转,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转动。
3. 实践活动:a. 请幼儿用自己的手画出地球的形状。
b. 请幼儿用彩色笔在画纸上绘制出地球的陆地和海洋。
c.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幼儿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
4. 总结: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回顾地球的形状和特征,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地球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关注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幼儿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理解程度。
3. 通过与幼儿的互动交流,了解幼儿对地球的兴趣和好奇心。
六、教学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教学内容,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关注地球相关的事物,如观察天空、了解季节变化等。
2. 环境教育: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观察自然环境,让幼儿了解地球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幼儿爱护环境的意识。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幼儿都能在教学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2. 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如直观演示、实践活动等,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大学认识地球教案
标题:认识地球:大学教案一、课程简介《认识地球》是一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的形成、结构、大气层、水文、生态、资源、环境问题等方面,使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增强学生保护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成、结构、大气层、水文、生态、资源、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地球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成与结构2. 大气层与气候变化3. 水文循环与水资源4.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5. 地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6.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掌握地球问题的本质。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活动法: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增强环保意识。
五、教学安排1. 地球的形成与结构:介绍地球的起源、地球的结构特点、地球的运动等。
2. 大气层与气候变化:讲解大气层的组成、气候变化的原因与影响、全球变暖等。
3. 水文循环与水资源:阐述水文循环的过程、水资源的重要性、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4.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
5. 地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探讨地球资源的种类、开发与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6.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解决途径,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40%。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30%。
3. 实践报告: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分析地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占总评的30%。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认识地球》教材。
2. 课件:教师自制的课件。
3. 网络资源:相关网站、论文、报道等。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二课时
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二课时教课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经纬网的看法。
2.学会依据经纬网确立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及所属半球。
3.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经过读图法、谈论法学习地球的相关知识。
【感情态度价值观】增强比较解析思想的训练,培育读图识图能力。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学会依据经纬网确立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及所属半球;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教课难点】依据经纬网确立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及所属半球;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课过程一、复习导入1、什么是经线?它指示什么方向?什么是纬线?它指示什么方向?2、指示东西方向的纬线与指示南北方向的经线互订交错所成的网络叫做什么?(经纬网)(出示课题)二、课前热身教师设问:假如一艘船在海上遭灾,如何向外人告诉自己所在的地址?睁开小组谈论,而后选两三名学生报告。
教师点拨:报告自己所在地址的经度和纬度三、合作研究1、发问:假如有一位同志要找到某位学生的座位,先找到了教室而后怎么找?生答:而后找出该学生在第几组第几个。
点拨:要确立地球表面的任何一点也是近似的道理,找出该点所在的经度和纬度,就得知该点的地理坐标。
2、四边互动互动 1:出示经纬网图,要修业生说出各点的地理坐标。
在经纬网上要读出某一点经纬度,要先读出或解析该点是南纬还是北纬,是东经还是西经(说明:向东增添为东经,向西增添为西经),假如是 0°经线或 0°纬线,应写成 0°经线或 0°纬线。
相同, 180°经线不要写成东经 180°或西经 180°。
互动 2:投影显示以下经纬网图,要修业生不但说出各点的经度,并且还找出各点所属的半球。
重申:向东增添为东经,向西增添为西经。
(使学生在会读经纬网上某点的地理坐标的基础上,会鉴识该点所属半球,懂得经纬网可以确立各点之间的地址关系。
互动 3:投影出示以下一幅经纬网图,说出图中各点的经度和所属半球。
小班认识地球教案
小班认识地球教案【篇一:《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1】《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第一课时教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情感目标: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
【篇二:教案认识地球】认识地球教材简析:本节课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初步认识地球仪三部分内容。
“地球的形状”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中有3个阅读部分和一个活动部分,并配有相应的图、像,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要求他们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地球有多大?这部分内容教材是通过图片来说明的,要求学生认识地心、赤道、赤道半径、极半径,并重点掌握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幼儿班科学领域教案《认识地球》
幼儿班科学领域教案《认识地球》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大大的圆球。
2. 地球的特征:地球是蓝色的,有海洋和陆地。
3. 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
三、教学准备:1. 地球模型一个。
2. 地球图片若干。
3. 教学卡片若干。
4. 画纸、画笔、彩泥等创作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观察地球模型,引导幼儿说出地球的形状和颜色。
2. 讲解:通过地球图片和教学卡片,讲解地球的特征,让幼儿了解地球上有海洋和陆地。
3. 互动:让幼儿动手操作地球模型,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4. 创作:引导幼儿用画笔、彩泥等创作材料,创作出自己眼中的地球。
5. 总结: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创作和所学知识,引导幼儿说出地球的特点。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地球的认识程度。
2. 评价幼儿的创作作品,了解他们对地球特征的理解。
3. 搜集幼儿在课堂中的提问和回答,分析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延伸:1. 家园共育:家长协助幼儿观察家庭周边的环境,让幼儿找出海洋和陆地,并拍照记录。
2. 社会实践:组织幼儿参观地理展览馆或自然科学博物馆,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地球。
七、教学注意事项:1. 针对幼儿的认知水平,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地球科学知识。
2. 注重幼儿的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
3. 教学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幼儿受伤。
八、教学反馈:1. 课后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对地球知识的学习情况。
2. 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定期评估教学效果,根据幼儿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九、教学拓展:1. 邀请地理专家或科学家来园进行地球知识讲座,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2. 组织幼儿进行地球主题的科学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地球科学的乐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
、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索的精神。
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点。
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度、纬度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性知识,必须牢固掌握。
经纬网定位是难点,应训练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