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我”称的作用
人称及其作用
人称类技巧分析: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接下来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阅读理解技巧之人称类。
常考题型: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 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现代文阅读中三种人称及其作用1.第一人称:我我们(1)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2)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3)使情景显得更为真切;(4)便于抒发感情和进行心理描写;(5)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6)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2.第二人称:你;你们(1)增加亲切感;(2)直抒胸臆(3)抒情更强烈,更有感染力;3.第三人称:他;她:它们(1)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2)有比较广阔的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趁热打铁做练习故乡的八月,你那烫金的封面,彩色的插图,你那多彩斑斓、丰厚而充实的文字,曾给我童年带来多少欢欣,多少稚趣,吸附了我多少时光!作者称呼故乡时,使用了第几人称?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A.第二人称。
便于直抒胸臆,如同和故乡对话一样,显得更加亲切。
B.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C.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D.第三人称。
便于直抒胸臆,如同和故乡对话一样,显得更加亲切。
答案A2016~2017学年陕西西安雁塔区西安市高新第一中学初三上学期期中第12~16题18分较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大刀八大爷余飞鱼八大爷叫八大爷的原因,一说他当过八路军,一说他的刀下共死过八个日本鬼子。
总之,八大爷和他的刀是俺村的传奇。
一天,两个日本兵进村祸害妇女,撞到了八大爷刀上。
一声大吼,八大爷斜提着刀,也没怎么作势,一扬,一个日本鬼子的刺刀尖还没沾上他的衣服,就头一歪,倒了。
高考小说第一人称“我”作用
(三)人物人称作用选择题(标记考点)一、第一人称“我”1、窦孝鹏《昆仑山的灯光》D.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写了“我”的所见所闻,自然地交代了事情原委,增强了故事真实感,同时又通过“我”的感受烘托了小说主人公的形象。
2、叶骑《雪夜的老人》A. 作者釆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有利于展现“我”的心理活动,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3、杨渡《疯狂的仙人球》A.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使故事更加真实;“我”又是线索人物,贯穿全文,使小说情节脉络清晰。
4、许行《立正》A.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给读者真实可信的感觉,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更成为主人公命运的见证人和思考者。
5、废名《竹林的故事》D.“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是三姑娘命运起伏变化的见证人,“我”的叙述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有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
简答题(标记考点)1、胡玲《老兵》“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①讲述故事:作为目击者,我见证了老兵在城里求职的遭遇以及他的坚持,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表现人物:通过我的感受和言行,表现了对老兵高尚人格的尊重与肯定。
③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几次行为,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④升华主题,通过我对老兵的敬重,表现了朴实善良的正能量具有强大感染力的主题。
2、约翰·高尔斯华绥《品质》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我”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通过“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我”见证了格斯拉先生的鞋店逐步衰落的过程,对格斯拉先生的遭遇有关切,有同情,有思考,写“我”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主人公格斯拉先生的形象;③“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使叙述的情节内容更加集中,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
总结考点实战练习男孩清水陈振林我要去找一个名叫清水的男孩。
他是我的学生,高三(3)班的学生,品学兼优的学生。
《看萤火虫去》
【参考答案】1.结合小说,试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5分)【参考答案】①作为人物线索贯穿全文。
“我”是去看萤火虫的见证人,“我”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②增强小说的真实感。
通过“我”的所见所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小说更具真实感;③便于揭示小说主题。
通过“我”对萤火虫入城而乡下萤火虫逐渐消失的痛心与无奈,揭示了应保护农村生态平衡、尊重生命自由的主题。
(答对一点 1 分,答对两点 3 分,答对三点5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次要人物“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可以结合小说的次要人物的作用、推动情节的作用、第一人称的作用,从线索、情节、真实感和主题等角度答题。
2.小说中“我却想起了一个连锁似的问题,萤火虫进城了,会不会亮了多少城,暗了多少虫”丰富了小说的意蕴,耐人寻味。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①萤火虫被抓进城,闪亮了城市的夜空,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审美需求,却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环境。
②揭示小说主题。
人们为了商业利益,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肆意破坏生态环境,令人痛心。
③引发读者深思,深化小说主题。
人们只知道惊奇于飞逃而出的萤火虫画圈,却对生态坏境被破坏的漠然无视。
尽管门票价格不菲,依然看客云集。
观众们,成了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始作俑者。
3.小说以“几只萤火虫从滑落的玻璃瓶子里飞出来,学星星眨眼”为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好处?请结合小说进行分析。
(6分)【参考答案】①以“萤火虫从滑落的玻璃瓶子里飞出来,学星星眨眼”为结尾,形象地表现了萤火虫重获自由时亮光一闪一闪的美丽形象;②从前面的萤火虫被放进玻璃瓶里失去自由到意外瓶子滑落重获自由,情节出现转折,增强小说的波澜;③留在玻璃瓶里的萤火虫和侥幸逃脱萤火虫,它们的命运将如何,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空间;④突出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主旨,寄托了作者对维护农村生态平衡、尊重生命自由的美好愿望。
(每点 2 分,答对三点即满分)【试题分析】本题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可结合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从形象上的作用、情节上的作用、主题上的作用、对读者的启发与思考等角度答题。
(完整版)小说中“我”称的作用
人物作用之“我”①情节结构)“我”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通过“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人物塑造)“我”见证了格斯拉先生的鞋店逐步衰落的过程,对格斯拉先生的遭遇有关切,有同情,有思考,写“我”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主人公格斯拉先生的形象;③(主题表达)“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动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①使文中叙述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通过“我"的见闻和感想推动故事的发展;③通过“我”第一人称的叙述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①我”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小说借“我 "的情感变化揭示了主题。
②“我"是故事的见证人,通过我”的眼睛来展现快手刘的变化及其形象特点. ③作者采用第一人称来写,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使所写人物、事件更真实自然。
(每点2分)1)结构上:构成线索贯穿小说,以“我”的观察拉动情节的推进演变。
增强故事的表现力,“我"的出现让结尾出人意料。
2)内容上:突出故事的真实感,“我”是真相的揭示者和见证人.①作为叙事的线索,贯穿小说的始终,串连起整个故事,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②作为人物命运的观察者和见证人,见证了人物的言行举动,有助于塑造人物的形象;③作为故事的讲述者,通过“我"的心理感受与情感变化,揭示小说的主题。
①小说中的“我”是小说的叙述者与情节的连接者,是小说的线索人物.②推动情节发展。
小说都是从“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而展开的。
③有助于展示人物性格特点。
“我"的心理和语言能揭示人物心理,揭开事情的真相。
①我”是小说故事的见证人,使故事和人物显得真实可信;②我”是小说故事的叙述者,作者借“我"的叙述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②我”是贯穿作品始终的一条重要线索,连接故事情节,使作品结构严谨.。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记叙文阅读专题:07 次要人物作用(考点梳理+专项练习)
七、小说专题之——次要人物作用题1.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2.小说中“我”的作用,一边有如下几种: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②以第一人称写增强真实感③衬托主人公④以“我”的见闻感受表达对人物的情感与评价,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推动情节发展。
答题思路:①概括形象的突出特征②烘托主体特征(与主要形象的关系)③表达情感④表现主旨⑤结构关联(承上启下、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⑥激起读者兴趣天色已晚——朱山坡①我已经三个月零十七天没有吃肉了,母亲终于答应祖母生日这天吃一顿肉。
为此,她将地里能卖的东西都贱卖了,终于凑足了六块钱。
这是三斤肉的钱。
午饭后,我撇开双腿,往镇上的肉行飞奔。
每到镇上,我总喜欢坐在肉行临街的长椅上,倾听从街对面的电影院传出来的人物对白,想象每一个角色的言行举止和观众各异的表情。
②屠户们看到我,对我说,小子,卢大耳说了,从今天起,“听电影”也要收费了,因为电影里的门门道道都被你听出来了。
我才不相信他们的鬼话。
我说,我今天不是来听电影的,是来买肉的,今天是我祖母生日,我必须买三斤肉回家。
屠户们大为意外,纷纷夸自己的肉,从没如此慷慨地给我那么多的笑容和奉承。
我对每一个肉摊的肉都评头品足一番,却没有掏钱。
我知道等到快打烊的时候,那些剩肉往往被他们忍痛贱卖。
我得跟他们耗时间。
时候还早。
反正我不缺时间。
屠户们看不见我的城府有多深,肤浅地对我冷嘲热讽,特别是老宋,说我妄想用六块钱买一头猪回家。
我不管他们,像往常那样,坐在肉行临街长椅上,安静地“听电影”。
③电影刚好开始。
一听片头音乐,便知道是日本电影《伊豆的舞女》。
这是一年来我第三次“听”这个影片了。
怪不得今天的电影院门口冷冷清清的,似乎连检票的卢大耳都不见踪影。
但当我听到薰子说话的声音时,心还是禁不住狂奔乱跳甚至浑身颤抖。
小说中“自己”称的作用
小说中“自己”称的作用
在小说中,作者使用各种称谓来描述和代替小说中的角色。
其中,“自己”这个称谓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多种功能和意义。
首先,“自己”这个称谓用于强调一个人的主体性和个人经历。
作者通过使用“自己”,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主角的内心世界和思想。
这种称谓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产生情感共鸣,因为读者能够通过“自己”来感受并体验主人公的故事。
其次,“自己”还用于表达主角的独立性和决策权。
在许多小说中,主角会使用“自己”来表示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个性。
这种称谓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主角的动机和行为,同时也让读者更加容易与主角产生连接和共鸣。
另外,“自己”还可以用于营造紧张和悬疑的氛围。
在某些情况下,作者可能使用“自己”来描述某个角色的内心独白,从而创造出一种神秘和不确定的感觉。
读者会对这个角色的真实意图和想法产生猜测,从而增加故事的吸引力和悬疑性。
此外,“自己”这个称谓还可以用于强调主角的个体经历和价值观。
通过使用这个称谓,作者可以更清晰地表达主角的独特性格和思考方式。
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主角的成长和变化,同时也为故事带来更多的深度和内涵。
综上所述,“自己”这个称谓在小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强调了角色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创造了紧张和悬疑的氛围,以及突出了角色的个体经历和价值观。
通过使用“自己”,作者可以为读者呈现出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字数:245)。
三种叙述人称的作用
三种叙述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我、我们。
第二人称:你、你们。
第三人称:他、他们、它、它们。
第一人称的作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的作用: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亲切感。
第三人称的作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更为客观公正。
优点:
第一人称的优点: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读者认为这所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
第二人称的优点: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
第三人称的优点: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有什么用
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有什么用
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的作用:
1、不但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感,还给人们带来了一种亲切感,而且以“我”的叙述视角来看,使文章情节杂而不乱,很好地把故事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结合起来,给读者营造了浓烈的阅读氛围。
2、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
3、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得体会作者心情。
4、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5、第一人称主要是以“我”的口吻表达出来的,以自己亲身经历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的一种写法,可以使文章的主观色彩更加浓厚,人物心理刻画更细腻,情感也更加动人。
第一人称叙述,即叙述者以当事人口吻来进行叙述。
叙述者叙述的事件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
阅读时要注意,“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
这个角色有时指作者自己,如《故都的秋》中的“我”就是郁达夫本人;有时指作品中的主人公,如鲁迅的《一件小事》中的“我”——车夫;有时指所叙述事件的见证人、次要人物,如鲁迅的《孔已己》的“我”——酒店里的小学徒;有时指全文的线索人物,如《祝福》中的“我”,祥林嫂的故事通过“我”贯穿起来。
第一人称叙述的优点是,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情感,有如袒露胸怀,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如《孔乙己》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的命运和其他人物的嘴脸,从而展现孔乙己命运的可悲和世态的炎凉。
以“我”为见证人,就比用第三人称叙述更为真实地揭示人物的性格、遭际和命运。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教考衔接小说人物形象作用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李小二这一形象主要有以下作用:1、推动情节发展。李小二传递陆虞侯等人密谋害林冲的关键信息,引发林冲的警觉:为林冲察觉危险、提前防备以及后续手刃仇人、走上反抗道路等情节埋下伏笔。2、衬托主要人物林冲①正衬林冲的善良:林冲曾经对李小二有恩,在李小二落难时,林冲慷慨相助,帮他免了官司并资助他盘缠,让他在沧州安身。通过描写林冲对李小二的帮助,衬托出林冲善良、仗义的性格特点。②反衬林冲的隐忍:与林冲的隐忍不同,李小二夫妻对恩人的忠诚和关切表现得更为直接。他们在得知有人可能对林冲不利后,立即告知林冲,并为他担忧。而林冲虽然心中有所警觉,但并未立即采取激烈的行动,而是继续忍耐,等待时机他直到最后草料场被烧,自己性命堪忧,才被迫反抗。这种对比反衬出林冲在面对困境时的隐忍性格。他直到最后草料场被烧,自己性命堪忧,才被迫反抗。
小说人物形象的作用
小说人物分类
主要人物
次要人物
叙述者“我”
其他次要人物
《祝福》
主要人物:祥林嫂
次要人物
叙述者“我”
其他次要人物:柳妈、鲁四老爷、鲁四婶、鲁镇百姓
主要人物的作用:①推动情节发展: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和选择往往是情节发展的动力。他们的目标、欲望、冲突等会引发一系列的事件,推动故事不断向前发展。例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勇敢、好斗和对自由的追求,促使他不断与妖魔鬼怪战斗,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从而推动了整个取经故事的情节发展。②揭示主题:主要人物通常是作者用来传达小说主题的重要载体。他们的经历、性格变化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都能够深刻地揭示小说的主题思想。比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他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旧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③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有些主要人物在小说中起到线索的作用,他们的行动、经历或思想变化贯穿整个故事,将各个情节串联起来,使小说的结构更加紧密。例如《基督山伯爵》中的爱德蒙·唐泰斯,他的复仇之路贯穿了小说的始终,所有的情节都围绕着他的经历展开。④引起读者共鸣:成功塑造的主要人物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认同,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投入到小说的世界中。读者会关心主要人物的命运,为他们的成功而高兴,为他们的挫折而难过,从而增强小说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在文本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助于构建有效的沟通和语境。
第一人称(我)用于表达作者的观点、情感和经验。
它可以让读者更接近作者,加深情感共鸣。
同时,第一人称也提供了一种直接的、个人化的方式来传达信息,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第二人称(你)用于直接与读者进行互动,创造一种近距离的沟通氛围。
它能够增加读者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引导读者思考和行动。
第二人称在口语和信件等书面形式中常用,因为它能够直接与读者对话。
第三人称(他/她/它)用于描述第三者的观点、情感和经验。
它可以提供客观的视角,给予读者更全面的信息。
第三人称常用于报道、小说和学术论文等形式的写作中,因为它能够保持客观性和距离感。
这些不同的人称在文章中的使用取决于写作目的、受众以及文字的语气和风格。
合理的运用可以帮助作者更好地与读者建立联系,传达思想和信息。
浅谈小说中第一人称“我”的叙事功能
浅谈小说中第一人称“我”的叙事功能作者:金平菊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10年第08期对于学生来说,文学作品鉴赏是一大难点,尤其是文学作品形象赏析的深度难以把握。
怎样把教材分析与高考考试接轨,找寻一个支点,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形象呢?那要先从高考题目说起,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21题要求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在题干中引导说“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
并且2007年高职考试中的阅读题《老船》,也涉及到‘我’的所见所想。
进而触及其文中作用。
那么小说中的“我”到底有哪些文学功能呢?本文就以第一人称“我”的叙事功能为切入口,谈谈文学作品阅读课堂教学与备考的个中联系,以期寻找教学的突破口。
把握“我”的形象,是欣赏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课堂教学仅止于此。
还是不够的。
小说是叙事的艺术,要对小说的艺术性加以深刻的理解,我们还可以从叙事的角度对小说中的“我”进行赏析。
采用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是小说常用的叙事策略。
一般来说,小说中的“我”。
不能视为作者自身,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不同的小说中,有着多种叙事功能。
下面只就《一个人的遭遇》和《祝福》两篇小说谈一谈。
《一个人的遭遇》采用故事中套故事的叙事结构。
小说分三部分,开头和结尾是“我”和索科洛夫的结识与分手,中间是索科洛夫的自述。
小说中其实有两个“我”在叙述,一个是类似于作者的“我”,一个是小说主人公索科洛夫。
索科洛夫的叙述语调低沉、悲伤,又透露着朴实、坚韧。
叙事的同时,穿插着抒情、议论,这些抒情和议论往往直抒胸臆。
袒露了人物内心世界。
第一人称“我”的叙述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抒情性。
比如小说的最后一部分,这样写道:“奇怪得很,白天我总是表现得很坚强,从来不叹一口气,不叫一声‘喔唷’,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我们与其说是在听索科洛夫讲自己的故事,不如说是在听他的内心独白。
小说中的“我”
“ ” 我 ——类似 于作者 的旁 白性叙述 ,则推进了作 品 的悲剧气氛 , 以其兼具抒情和议论的叙述语言 , 并 升
华 了主题 。在作 品结尾 , 两个“ ” 我 仿佛在泪花中化为
一
个人——一个共 同遭遇 了战争心灵创 伤的人 , 一
小 说中的“ 作为一个第 一人称 的叙 事者 , 我” 在 不同的小说 中, 有着多种叙事功能 。下 面只就 《 一个
枕头 总是给泪水浸 透了 ……” 我们与 其说是在 听索 科洛夫讲 自己的故事 , 不如说是在听他的内心独 自。 战争给普通人索科洛夫带来 的心灵创伤 ,在第
一
下 的案头是一堆未必完全的《 康熙字典》 一部《 , 近思 录集注》 和一部《 四书衬》 。几个本家和朋友“ 也都没 有什么大改变 , 单是老了些” 。通过“ 的眼光 , 我” 作者 向我们展示了作为中国传统社会象征 的鲁镇 的社 会
个人物 , 这一点 , 大家都清楚 。既然 “ 是一个人 我” 物 ,我们通常从人物形象分析这一 角度认识小说中
一
的“ ” 我 。比如《 一个人的遭遇》 中的“ ”是一个与索 我 ,
科洛夫有着共同战争感觉 的人 。《 福》 祝 中的“ 是 我”
一
个有着新 思想 的知识分子 ,他 目击 了祥林嫂 的悲
“ 我决计要走 了” 的内心 独自 , 引导读者对 造成祥林
嫂悲剧 的鲁镇社会进行批判性思考。
二是对祥林嫂悲剧命 运的审视 。祥林嫂是怎 么
o
羹i
语 文 杂 俎
ll 一 l_ _, _
L
/ 、
,
。、 ■
I |
、
j 一/ 、 一 i 一
s
死 的 ,在 鲁 镇 的 人 们—— 比 如鲁 四 老 爷 家 的短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文本考题探究02叙述类题叙述人称作用
小说考题探究(2):叙述类题(叙述人称作用)一、考题解读1.考题式样①文章(或文章的某部分)运用第X人称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②文章的第X段为什么改用第X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③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④“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答题方略(1)相关知识★叙述人称即小说在叙事时所采用的人称,主要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小说的叙述人称会因为实际叙述需要进行转换。
(2)答题方法及角度二、真题实践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玻璃贾平凹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
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
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
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
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
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
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我谢绝了。
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
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
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
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小说中“我”称的作用
人物作用之“我”①情节结构)“我”是一个线索式地人物,通过“我”串联起了小说地所有情节,增强了小说地真实性;(人物塑造)“我”见证了格斯拉先生地鞋店逐步衰落地过程,对格斯拉先生地遭遇有关切,有同情,有思考,写“我”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主人公格斯拉先生地形象;③(主题表达)“我”地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助于揭示作品地主题.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地,真实可信.②推动情节:“我”是事件地参与者,由于“我”地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地性格,由于“我”地存在而更加鲜明.①使文中叙述地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地线索,通过“我”地见闻和感想推动故事地发展;③通过“我”第一人称地叙述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地阅读兴趣.①我”是小说地线索,贯穿全文,小说借“我 ”地情感变化揭示了主题.②“我”是故事地见证人,通过我”地眼睛来展现快手刘地变化及其形象特点.③作者采用第一人称来写,拉近了读者与作品地距离,使所写人物、事件更真实自然.(每点分))结构上:构成线索贯穿小说,以“我”地观察拉动情节地推进演变.增强故事地表现力,“我”地出现让结尾出人意料.)内容上:突出故事地真实感,“我”是真相地揭示者和见证人.①作为叙事地线索,贯穿小说地始终,串连起整个故事,使之成为一个整体;②作为人物命运地观察者和见证人,见证了人物地言行举动,有助于塑造人物地形象;③作为故事地讲述者,通过“我”地心理感受与情感变化,揭示小说地主题.①小说中地“我”是小说地叙述者与情节地连接者,是小说地线索人物.②推动情节发展.小说都是从“我”地所见所闻、所做所感而展开地.③有助于展示人物性格特点.“我”地心理和语言能揭示人物心理,揭开事情地真相.①我”是小说故事地见证人,使故事和人物显得真实可信;②我”是小说故事地叙述者,作者借“我”地叙述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②我”是贯穿作品始终地一条重要线索,连接故事情节,使作品结构严谨.。
从鲁迅小说中“我”的不同作用管窥启蒙者的爱与痛
大 封 建 社 会 关 系 网将 孔 乙 己 逼得 没 有 反 手 的 余 地 , 此时 启蒙 者 的力量 又显得 如此渺 小 。 曲表 而 隐 达 这些 藏 匿在 文本背 后 的爱 与痛 才是 鲁迅 塑造 小 伙计 “ ” 我 的真 正用 意 。
着 的情感 , 者还是 可以感受 到他对孔 乙 己的生 但读
体 而言 ,孔 乙 己》 祝 福 》 《 和《 中都 出现 了讲 故 事 的
“ ” 隐含作者 的 “ ” “ ” 别处 于故事 之外 和 我 与 我 ,我 分
故 事之 中 ;狂人 日记》 《 中存 在故 事 中 的“ ” 隐含 我 和 作 者 的 “ ”而《 逝》 我 ; 伤 则是 三种 情 况兼 具 。 故 事 讲
作 者 隐藏在文本 中 的另一 自我 ,在 传递作 品情感 、 揭 示作 品主 旨等方 面功不 可 没。 《 乙己》 孔 的叙述
者 “ ” 咸亨酒 店里 的小伙 计 。我 ” 我 是 “ 是从 现在 的时 间维度 出发去 回忆 当时孔 乙 己的故 事 , 以一种外 是 视 角 来讲 述 故事 ,区别 于正在 经 历事 件 时 的 内视 角 。在第 一人称 回顾 往事 的叙 述 中 , 以有两种 不 “ 可
同的叙事 眼光 。 为叙述 者 ‘ ’ 一 我 目前 追忆 往事 的眼
哀 。热烈 的批 判 和冷 峻 的怀疑 使鲁迅 无 比矛盾 。 这 种 复杂 的情 绪反映 到小说《 乙 己》 , 孔 中 自然就形 成
了鲁 迅一 面批 判鲁镇 人冷淡麻 木 的心态 , 另一 面悲
叹孔 乙己窘 迫残败 的命 运 的思 想感情 。 “ ” 眼旁观 也好 , 观 回忆 也 罢 , 已和孔 我 冷 客 早
小说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 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 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能增强文章的抒情性 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 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 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 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 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 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呼告式抒情更强烈, 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 亲切自然;这种人称的作用有三:①拉近与读 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 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 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 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 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 容)。
第一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的作用: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
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
在第一人称中,事实真相并不总是如此清晰,因为第一人称的“我”这个人物支配着故事呈现的内容和形式。
这个“我”既是一个参与者,又是一个叙事者。
第一人称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一人称最需要注意的一个地方就是视觉壁障。
视觉壁障的意思是说,作者因为采用主角的身份看待世界,所以必须从小说人物的角度出发叙述事件,这就决定了有三个方面需要做好限制:主角目之所视、主角耳之所听、他人心之所想。
采用第一人称,给人的感觉是真实、亲切的感觉。
第一人称则向一个人看着一个方向,难以兼顾其他方向,在长篇小说中很不实用。
第一人称的好处在于,易引起情感共鸣,令读者产生亲近感情,但缺点就是片面,长篇来说,他一般承载了更多的信息思想,这些对于第一视角来说有束手束脚之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情节结构)“我”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通过“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②(人物塑造)“我”见证了格斯拉先生的鞋店逐步衰落的过程,对格斯拉先生的遭遇有关切,有同情,有思考,写“我”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主人公格斯拉先生的形象;
③(主题表达)“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
②推动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①使文中叙述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
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通过“我”的见闻和感想推动故事的发展;
③通过“我”第一人称的叙述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①我”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小说借“我”的情感变化揭示了主题。
②“我”是故事的见证人,通过我”的眼睛来展现快手刘的变化及其形象特点。
③作者采用第一人称来写,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使所写人物、事件更真实自然。
(每点2分)
1)结构上:构成线索贯穿小说,以“我”的观察拉动情节的推进演变。
增强故事的表现力,“我”的出现让结尾出人意料。
2)内容上:突出故事的真实感,“我”是真相的揭示者和见证人。
①作为叙事的线索,贯穿小说的始终,串连起整个故事,使之成为一个整体;②作为人物命运的观察者和见证人,见证了人物的言行举动,有助于塑造人物的形象;
③作为故事的讲述者,通过“我”的心理感受与情感变化,揭示小说的主题。
①小说中的“我”是小说的叙述者与情节的连接者,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②推动情节发展。
小说都是从“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而展开的。
③有助于展示人物性格特点。
“我”的心理和语言能揭示人物心理,揭开事情的真相。
①我”是小说故事的见证人,使故事和人物显得真实可信;
②我”是小说故事的叙述者,作者借“我”的叙述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②我”是贯穿作品始终的一条重要线索,连接故事情节,使作品结构严谨。